中医传统治法:涌吐法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之吐法

中医治疗之吐法

中医治疗之吐法
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素问》说:"其在高者,引而越之",就是吐法的理论依据之一。

凡是痰涎壅塞在咽喉,或顽痰蓄积在胸膈,或宿食停滞在胃脘,或误食毒物尚留在胃中未下等,都可及时用吐法使之涌吐而出。

由于吐法能引邪上越,宣壅塞而导正气,所以在吐出有形实邪的同时,往往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病邪随之而解,正如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吐法之中,汗法存焉。

"吐法适用于中风,痰厥,食积,喉痹,急黄,干霍乱和误食毒物等证。

然而,吐法毕竟是劫邪外出的一种治法,易损胃气,所以多用于实邪壅塞,病情急剧的病人。

若病情虽急,却有体虚气弱,尤其是孕妇,都必须慎用。

(1)寒吐法
适应于热邪郁滞于上,用瓜蒂散。

(2)热吐法
适应于寒邪郁滞于上,用雄黄解毒丸。

(3)酸吐法
适应于邪实壅滞于上病势急迫者,用三圣散。

(4)缓吐法
适应于邪实正虚而病在上焦者,用参芦饮。

(5)取嚏法
适应于昏厥窍闭,用通关散。

常用中药材第四十五章:涌吐

常用中药材第四十五章:涌吐

常用中药材第四十五章:涌吐…………………………………………………………………………………………………………………………第四十五类:《涌吐》(3味/明矾、常山、甜瓜蒂)…………………………………………………………………………………………………………………………《明矾》(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别名——白矾、蓝矾、翠胆矾、鸭嘴胆矾、石胆、石液、君石、毕石、黑石、矾石。

药科——硫酸盐类胆矾族矿物胆矾的晶体,或为硫酸作用于铜而制成的含水硫酸铜结晶。

产地——分布于山西、河北、甘肃、浙江、安徽、福建、湖北等地。

主产于浙江平阳、安徽无为、福建福鼎。

药类——涌吐。

药性——寒。

药味——酸、辛。

入经——肝、胆。

功效——涌吐,解毒,去腐。

主治——中风,癫痫,衄血,崩漏,便血,外伤出血,口舌生疮,烂弦风眼,耵耳流脓,鼻中息肉,喉痹,痰饮,子宫下垂,久泻久痢,脱肛,痔疮,带下阴痒,湿疹,疥癣,疥疮湿疮,痈疽肿毒,水火烫伤。

现治——狂躁型精神病,慢性中耳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喉痹(生含咽津),肺结核咯血,胃溃疡,慢性胃炎,肝炎,传染性肝炎,十二指肠溃疡,肠炎,睾丸鞘膜水肿,慢性细菌性痢疾,烧伤创面绿脓杆菌感染,皮炎(亚急性期),蛔虫病,蛲虫病。

参治——忧郁,癫狂,风痰痰厥,痰涎阻塞包络心窍,昏冒不知人,失音不语,四肢不收,伤外风,伏暑,固热在骨髓,气闭膈塞,血出不止,烦渴,头疮,头癣,赤目风肿,目翳,胬肉,耳疮,鼻衄,齆鼻,粉刺,小儿鹅口并噤,小儿重舌舌强,牙缝中血出如衄,瘰疬已取下,喉风,急喉闭,鼠漏,失音,吐风痰,腋下胡臭,乳蛾,心气疼痛,喘嗽,痰涎,反胃呕吐,脐疮,月经闭不利,白带,遗尿,黄肿水肿,一切疮痈恶毒,蜗疮,黄水疮,恶疮,马汗毒伤,刀斧金疮,毒虫蛇犬所伤,水火烫烧伤。

药理——除风,去劳,止血,止渴,止泻,燥湿,追涎,杀虫,退翳,利胆,暖水藏,坚骨齿,生好肉,通大小便,消痰,定痛。

中药执业药师 涌吐药重点详解

中药执业药师 涌吐药重点详解

涌吐药
一、定义:凡以促使呕吐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涌吐药。

二、功效特性:本类药味苦性寒,药势升浮上涌,功能涌吐毒物、宿食及痰涎。

三、注意事项:本类药适用于误食毒物,停留胃中,未被吸收;或宿食停滞不化,尚未入肠,脘部胀痛;或
痰涎壅盛,阻碍呼吸,以及癫痫发狂等证。

常山
苦、辛,寒。

有毒。

归肺、心、肝经。

①涌吐痰饮:胸中痰饮。

②截疟:疟疾。

瓜蒂
苦,寒。

有毒。

归胃经。

①内服涌吐热痰、宿食:热痰,宿食。

②外用研末吹鼻,引去湿热:湿热黄疸,湿家头痛。

藜芦
辛、苦,寒。

有毒。

归肺、胃、肝经。

①涌吐风痰:中风,癫痫,喉痹。

②杀虫疗疮:疥癣秃疮。

医学涌吐剂

医学涌吐剂

瓜蒂散《伤寒论》
• 功用:涌吐痰涎宿食。 • 主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 • 胸中痞硬,懊憹不舒,欲吐不出,气上冲咽
喉不得息,寸脉微浮者。
• 病证解析:
•痰涎壅滞胸中 •宿食停积上脘

痰涎填赛,气机被遏-胸中痞硬, 懊侬不安,欲吐不
邪气在上-寸脉微浮。
配伍意义:

瓜蒂--涌吐痰涎宿食


赤小豆--祛湿除烦
涌吐剂
• 概念:凡以涌吐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
宿食、毒物等作用,以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 物等病证的 方剂,统称为涌吐剂。
•Hale Waihona Puke 属八法中的“吐法”• 适应范围:常用于治疗中风、癫狂喉痹之痰涎壅
盛,宿食停滞胃脘,毒物尚留胃中,以及干霍乱 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
注意事项
1.作用迅猛,易伤胃气,应中病即止。年老体弱, 孕妇,产后均慎用。 2.服后呕吐不止者,可服姜汁少许,或冷粥,冷 开水以止之。 3.服药得吐后,须令避风,以防吐后体虚外感。 同时注意调理脾胃,以免重伤胃气。

• 豆豉--宣解胸中邪气,又可安中护胃 佐
涌吐法之首要方剂
参芦饮《丹溪心法》
• 功用:涌吐痰涎 • 主治:气虚,痰涎壅盛胸膈证。 • 方解: • 人参芦--味苦辛温,其性和缓,涌吐痰
涎,又不过伤正气。

古代人生涌吐解毒

古代人生涌吐解毒

古代人生涌吐解毒古代人生活中经常遭遇各种疾病,其中消化系统疾病是十分常见的。

人们在古代普遍运用吐、涌、解、毒的方法来治疗各种疾病。

这些方法基于古代医学理论,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为基础,通过刺激体内药物的排泄和清除有害物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古代人生涌吐解毒的方法和相关理论,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

一、吐吐是通过刺激呕吐中枢来清除体内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的治疗方法。

古代人通过使用各种草药来引起呕吐,例如枇杷叶、半夏、黄连等。

吐剂在古代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如腹泻、胃寒等。

虽然吐剂能够快速清除有害物质,但需谨慎使用,因为错误的使用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副作用。

二、涌涌是通过增加排尿量或大便次数来清除体内代谢产物的治疗方法。

在古代,人们使用涌剂来刺激尿液或粪便排泄,以清除体内积聚的有害物质。

常用涌剂包括大黄、芒硝、藿香等。

涌剂在古代医学中多用于热病、湿证等疾病的治疗。

然而,涌剂的使用要谨慎,过度使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等问题。

三、解解是通过增加汗液排出来清除体内毒素的治疗方法。

在古代,人们使用解剂来促进出汗,如桂枝、甘草、麻黄等。

解剂的应用多见于感冒、风寒等疾病的治疗。

解剂能够扩张毛孔,促进排汗,从而达到排毒的目的。

然而,使用解剂时需注意保持适当的体温和补充水分,以防止身体过度脱水。

四、毒毒是通过使用一些有毒物质来清除体内病毒或细菌的治疗方法。

古代人常使用毒药来驱除体内寄生虫、病菌等。

毒剂的使用要慎重,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以避免中毒或不良反应。

古代人生涌吐解毒方法的出发点是刺激人体自愈能力,加速排毒和恢复健康。

而在现代医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涌吐解毒的影子。

例如,现代医学中常用的胃肠洗涤、利尿剂、出汗疗法等,可以视为古代吐、涌、解的一种延伸和改进。

同时,现代药物疗法的不断发展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综上所述,古代人的涌吐解毒方法在特定情况下是具有一定治疗效果的。

第二节 第2法:吐法(催吐药)

第二节 第2法:吐法(催吐药)

五、涌吐药的使用注意: (1)涌吐药均有毒,剧烈的呕吐极易伤中败胃,损津耗气,故只适 用于体壮邪实者;对体质虚弱者,及老人、小儿、妇女胎前产后, 以及素患失血、头晕、心悸、劳嗽喘咳等证者均应忌用或慎用。 (2)使用涌吐药涌吐,应注意用量、用法。用量以能诱发呕吐为度。 用量过大,涌吐太过,易伤正气。用量过小,多令患者恶心欲吐不 得,徒增难受,不能达到祛邪治病的目的;不能诱发呕吐,药物停 留体内过久,会被机体吸收过多,反而容易导致药物中毒。如由于 个体差异,患者服用常用涌吐剂量的涌吐药后未能诱发呕吐,可饮 热开水,或用翎毛探喉以助涌吐。 (3)涌吐药只可暂投,不可久服,服药应中病即止。 (4)呕吐后宜适当休息,切勿立即进食,以免因食物剌激再导致呕 吐,重伤胃气。应待胃肠功能恢复后,方可进食流质或半流质等容 易消化的食物,以养胃气。 (5)如服涌吐药后呕吐不止,应及时解救。一般可用降逆止呕药止 呕。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说:“吐至昏眩,慎勿惊疑……如发 头眩,可饮冰立解,如无冰时,新汲水亦可。”
常山苦辛寒 有毒 瓜蒂苦寒 有毒 胆矾酸涩辛寒 有毒 1、涌吐痰涎:痰饮,宿食停滞,食物中毒 瓜蒂散 2、祛腐蚀疮: 2、截疟:疟疾 胬肉 疮疡 2、祛湿退黄: 涌吐生用 湿热黄疸 3、解毒收湿 :
截疟酒制用
吹鼻用
风眼赤烂 口疮 牙疳
均体虚,孕妇忌用
9
涌吐药简表
药 名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用法用量 常 山 苦、辛,寒。有毒。归肺、胃、肝经。涌吐痰涎,截疟。 用于胸中痰饮及疟疾。煎服,4.5~9 g。入丸散酌减。 瓜 蒂 苦,寒。有毒。归胃经。涌吐痰食,祛湿退黄。用于痰热 郁于胸中及宿食停滞于胃,以及湿热黄疸。煎服,2.5~5 g。入丸 散,每次0.3~1 g。外用适量。 藜 芦 辛、苦,寒。有毒。归肺、胃、肝经。涌吐风痰,杀虫。 用于痰涎壅盛及疥癣秃疮。入丸散,0.3~0.9 g。外用研末,油调 涂。反诸参、细辛及芍药。 胆 矾 酸、辛,寒。有毒。归肝、胆经。涌吐痰涎,解毒收湿, 祛腐蚀疮。用于风痰壅塞、喉痹、癫痫、误食毒物及风眼赤烂、口 疮、牙疳,或肿毒不溃、胬肉。温水化服,0.3~0.6 g。外用适量。 食 盐咸,寒。归胃、肾、大肠、小肠经。涌吐,清火,凉血,解 毒。用于食滞胃脘,胸中痰癖,齿龈出血,疮疡肿毒。溶化服, 0.9~3 g。催吐宜炒黄,9~18 g。外用适量。

中药学_涌吐药

中药学_涌吐药


山Ⅲ
【来源】为虎耳草 科植物常山的根。切 片生用或酒炒用。 【处方名】常山。
【药性】苦、辛,寒。有毒。归肺、胃、肝经。 【功效应用】,。 1.涌吐痰涎—胸中痰饮—甘草 2.截疟—疟疾—草果、厚朴、槟榔等(截疟七宝饮) 【用法用量】煎服, 4.5 ~ 9g ;入丸散酌减。涌吐可 生用;截疟宜酒制用。治疗疟疾宜在寒热发作前半天或 2 小时服用。 【使用注意】因能催吐,用量不宜过大,体虚及孕妇 不宜用。 常山苦辛而寒,有毒。具有涌吐痰饮及截疟之功,可 治胸中痰饮及疟疾,尤以治疟疾最为常用。但作用强烈, 能损正气,体虚者慎用。酒炒能缓其催吐之力,故截疟宜 酒炒用。

蒂Ⅲ
【来源】为葫芦 科植物甜瓜的果 蒂。生用。 【处方名】瓜蒂、 甜瓜蒂。

【药性】苦,寒。有毒。 归胃经。
【功效应用】 ┌痰热郁胸,癫痫发狂,或喉痹喘息—单 1.涌吐痰食│ 用或配郁金 └胃内宿食不化—赤小豆、豆豉:瓜蒂散 ┌研末吹鼻 2.祛湿退黄—湿热黄疸│ └煎汤内服 研末0.1g,分为6包,晨起空腹每隔20~30分钟两侧 鼻孔各吸1包,3次用完。间隔7天,以同样方法吸入0.1g ,吸0.4g为一疗程。使鼻子流出黄水。不良反应较重,体 弱及心脏病患者忌用。 【用法用量】煎服, 2.5 ~ 5g ,入丸散服,每次 0.3 ~1g。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待鼻中流出黄水即停药。 【使用注意】体虚、吐血、咯血及上部无实邪者忌服 。若剧烈呕吐不止,用麝香0.01~0.015g,开水冲服以解 之。
中医博大精深 唯谦诚以待之 第二十六章 涌 吐 药
一 .含义:凡以引起或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 治疗毒物、宿食、痰涎停滞在胃脘或胸膈以上所致 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涌吐药,又称催吐药。 二 性能及适应证 1.性味:辛、苦、酸,温。 2.归经:胃 3.作用:催吐。 ┌误食毒物,尚未吸收胃内宿食不化 4.适应证│喉痹(痰涎壅盛,梗阻咽喉,阻碍 │ 呼吸 └痰浊蒙蔽—癫痫发狂

中医七方八法的运用思维

中医七方八法的运用思维

中医七方八法的运用思维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已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治疗方法,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青睐。

而其中最为流行的就是“中医七方八法”,那么什么是“中医七方八法”呢?一、“中医七方”包括了什么?“中医七方”是指在中医治疗过程中使用的七种基本技能。

它们分别是:望、闻、问、切、诊、求、知。

而这些技能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这些技能的含义及运用。

1. 望望是指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表象,来判断病情的状况。

望诊主要观察病人的面容、血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方面的变化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2. 闻闻是指主要通过病人的气味来诊断病情的一种技能。

通过嗅闻病人的气味,从而确定病人的病情及症状。

3. 问问是指医生必须向患者询问病情、病史、生活环境等情况,以便医生能更好的判断诊断,并给出更加精确的治疗。

4. 切切是指通过切开病人的组织,观察其内部状况来诊断病情。

这在中医治疗过程中比较少用到。

5. 诊诊是指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检查,从中找到病因病机,为治疗提供参考。

6. 求求是指中医医生应该有追求治疗效果的决心和精神。

相比于其他医学体系,中医追求治疗效果更加强调“医者仁心”的理念。

7. 知知是指医生必须要对中医理论有着深厚的功底和不断学习的进取心,并且知道如何把中医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治疗水平。

二、“中医八法”指什么?“中医八法”是指对中医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类,从而为医生们提供更加规范的治疗指导。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医八法的分类及含义。

1. 汗法汗法是指通过给患者喝汤或者用某些中药,并辅以适当的按摩使病人出汗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吐法中医用吐法来治疗某些患者的病情,因为有时患者的病因祛除不彻底或是体内寒气太盛等原因会导致痰水积聚的情况,这时候中医采用吐法的方法可以起到较好的祛痰效果。

3. 极寒极热法这是一种极端的治疗方法。

在中医协会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情况下,中医医生使用非常高、非常低的温度,来调节病人的身体。

中医用药八法名词解释

中医用药八法名词解释

中医用药八法名词解释
中医用药八法是指中医治疗疾病的八种基本方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

这些方法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八纲辨证,概括出的对多种病证的治疗,制订出来的基本法则。

1. 汗法:又称为解表法或解肌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腠理,调和营卫,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2. 吐法:又称为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3. 下法:又称为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攻逐体内实热或寒实,祛除停留于肠胃内的宿食、燥屎、痰饮等的一种治疗方法。

4. 和法:又称为和解法或调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式,使表里、营卫、阴阳、寒热等得到调和,从而治愈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5. 温法:又称为温里法或散寒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方药,以温通阳气,祛散内寒,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6. 清法:又称为清热法或泻火法,是运用寒凉性质的方药,以清解火热之邪,治疗热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7. 补法:又称为补益法或滋补法,是运用补养药物,以滋养和补充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治疗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8. 消法:又称为消导法或化滞法,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等功效的方药,消除体内积滞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知识点:涌吐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知识点:涌吐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知识点:涌吐药◆含义:促使呕吐,治毒物、宿食、痰涎等停滞在胃脘或胸膈以上所致病证◆性能特点:◇性味:酸、苦、辛◇归经:胃◆功效应用:◇涌吐毒物、宿食、痰涎●误食毒物,停留胃中,未被吸收●宿食不化,尚未入肠,脘部胀痛●痰涎壅盛,阻于胸膈、咽喉,呼吸喘促●痰浊上涌,蒙蔽清窍,癫痫发狂◆使用注意:◇峻猛有毒,易伤正气,只宜气壮邪实之证◇中病则止,不可连服、久服◇小量渐增◇饮热水助药力,或翎毛探喉以助涌吐◇忌用:体虚、老人、小儿、胎前产后、失血、头晕、心悸、劳嗽喘咳◇呕吐不止,当及时解救◇吐后当休息,不宜马上进食◇胃肠恢复后饮流质、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临床少用:峻猛,反应强烈、痛苦常山、瓜蒂、胆矾常山:苦、辛,寒。

有毒。

归肺、心、肝经。

瓜蒂:苦,寒。

有毒。

归胃经。

胆矾:酸、涩、辛,寒。

有毒。

归肝、胆经。

◆共同点:◇涌吐:毒物、宿食、痰涎◇注:体虚、孕妇不宜◆不同点:◇常山:善治胸中痰饮●截疟:疟疾,治疟要药◇瓜蒂:善治风痰癫痫●祛湿退黄:湿热黄疸●注:吐血、咯血、上部无实邪忌服◇胆矾:善治喉痹、癫痫●解毒收湿:风眼赤烂、口疮、牙疳(外用) ●祛腐蚀疮:肿毒不溃、胬肉疼痛(外用)攻毒杀虫止痒药◆含义:攻毒杀虫、燥湿止痒◆功效应用:◇攻毒疗疮、杀虫止痒:●疮痈疔毒,疥癣,湿疹,聤耳,梅毒,虫蛇咬伤,癌肿等◆使用方法:◇外用为主:研末外敷;香油、茶水调敷;软膏涂抹;药捻、栓剂;煎汤洗渍、热敷、浴泡、含漱◇兼可内服,宜作丸剂◆使用注意:◇严格剂量、用法、炮制、制剂雄黄、硫黄雄黄:辛,温。

有毒。

归肝、胃、大肠经。

硫黄:酸,温。

有毒。

归肾、大肠经。

◆共同点:◇解毒杀虫:疥癣恶疮◇注:●外用适量,研末撒敷、香油调涂●孕妇忌用◆不同点:◇雄黄:解毒疗疮力强:痈疽疔疮、毒蛇咬伤●内服:杀虫、燥湿祛痰、截疟●注:切忌火煅◇硫黄:杀虫止痒力强,多治疥癣、湿疹、皮肤瘙痒,疥疮要药●内服:补火助阳通便:○虚喘○阳痿、尿频○虚寒便秘●注:畏芒硝蟾酥、樟脑蟾酥:辛,温。

方剂学中醫八法-汗法、吐法

方剂学中醫八法-汗法、吐法

方剂学中醫八法-汗法、吐法1.汗法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作用:汗法不仅能发汗,凡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使气血通畅,营卫调和,皆是汗法的作用。

适应症: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水肿病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症者。

分类:由于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法有辛温、辛凉、补阳、滋阴之别。

辛温解表法:使用辛凉药物,主治风寒表证、凉燥等-麻黄汤、桂枝汤、杏苏散。

辛凉解表法:适用于温热表证、温燥等-桑菊饮、银翘散、桑杏汤。

汗法是一个大法,中医学把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病,肺卫首当其冲,根据《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这个治法思想,往往以发汗的方法治疗它。

后来这个发汗思想,就是汗的概念的扩大化,解除表邪,散邪都归于汗法的范围内。

所以我们从定义来讲,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那一个定义包括的就是一个作用机理,一个治疗目的,这里反映出来作用机理包括了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

开泄腠理是通过汗法,强行打开腠孔,毛窍,这个直接明显的排汗作法,使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调畅营卫是指的调和体表正气,在用汗法祛邪同时又能调和体表的正气,也就指的由于外邪侵袭,使体表的气血阴阳营卫失调,这样通过汗法,既能祛邪,又能调正,营卫是气血的浅层,所以阴阳气血在体表的层次,中医慨括称为营卫;宣发肺气,是因为肺这个系统,分为肺卫、肺系两个大的部份,肺卫是指肺和体表的联系,横向的,肺系是通过肺,通过气道,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纵向的肺系,所以《内经》里提到,肺系疾,指的呼吸道一种痉挛,引起咳喘这类的疾病。

肺卫、肺系,都归于肺脏这个大系统里边。

通过宣发肺气,沟通肺脏和体表的联系,它具体作用是通过宣发肺气使人体的阳气、阴精输布到体表。

阴精输布到体表,润泽皮毛;阳气输布到体表,防御外邪,维护体表体温。

涌吐法的常用方药及治疗验案浅述

涌吐法的常用方药及治疗验案浅述
1 . 3 涌吐之机 理 是 通 过呕 吐排 出 胃中有 害 或过 多物
2 . 2 . 6 通关 散
炮南 星 炮僵 蚕各 3 g ,麝香 0 . 1 g ,猪 牙
齿1 枚煅烧 纯性 赤脚蜈蚣 1 条 ( 灸)研为末后可致吐。
3 涌吐法治疗病例验案所举 :
质 ,或通过药物或机 械刺激作 用引起 呕吐 中枢兴奋 间接 引起大脑皮质及其它 中枢兴奋使全身重要器官活动增 强 ,
第1 1卷第 8期 ・ 总第 1 6 0期 2 0 1 3年 4月 ・下 半 月 刊
◎呷
造血的各种药物疗效 不明显 ,故初 予归脾 汤加养血止 血
收敛的 阿胶 、白及 、仙鹤草 等 ,血 止后 因血 常规 各项值 改善 不明显 ,故增加 养血的 药物如 阿胶加量 ,另加龙 眼
日至 2 4日行最后一次化学药物治疗 ,患者诉历 次化 学药 物治疗后恶心呕吐 明显 ,且治疗后 血常规各 项均显著 下
的一种方法 《 内经 》中指 出 “ 其 高者 ,因而越之 ”高 者 即在上之病 邪 ,越 之 即用 涌吐法从 上消除病 邪。汉 代
张仲景在 《 伤寒论 》《 金贵要略》中记有 涌吐法主张用瓜 蒂散治疗 ,到宋金 时期 ,涌 吐法较 大发展 ,金 朝名 医张 从正扩大 了涌 吐法 的治疗 范 围,丰 富了此法 的 内容 ,对 涌吐法 的发展 贡献最 大 ,其 后元朝朱 丹溪 、滑 涛。明朝
1 . 2 涌吐法是针对邪实而设 ,虽然众 多医家应用涌吐 法 治疗病种 很多 ,但其根本仍 在驱邪 ,邪 实于 上是 其共 同
的病 机特 点 ,为异 病 同治之 法 体 现 中医 “ 辩 证论 治” 的精华 。如朱丹 溪治膈 间积血夹痰 致食人 即吐 ,以瓜 蒂 散探吐而愈 ,而张子和治寒 症在胸膈 而致带 下病 ,亦 以 瓜蒂散 涌吐而取效 ,二者 病虽不 同 ,但 病机 皆为实邪积

中医八大治法中的吐法的具体表述是怎样的

中医八大治法中的吐法的具体表述是怎样的

中医八大治法中的吐法的具体表述是怎样的喉症中的缠喉症、锁喉症皆为风痰郁火壅塞,胀闭难忍;又如积食停滞,胸膈饱满疼痛,只要上涌倾出,便可松快,故亦称涌吐。

吐法都用催吐药,但亦有因症用药,服药后用鸡毛或手指探喉使其恶出,所以又有探吐之称。

吐法多用在胃上部有形的实邪,一般多是一吐为快,不须反复使用。

一些病人先有呕吐的,不但不可再吐,还要防其伤胃,给予和中方法。

凡虚弱的病体或新产后以及四肢厥冷的,均不宜用吐。

6
急性疾病用吐法,含有发散的意思,同样可以解表退热。

在杂病或妇
女病用吐法,又可替代升提法,如小便不利或妊娠胞阻,前人亦有用吐法
治疗的。

中医《方剂学》涌吐剂——救急稀涎散(《圣济总录》)

中医《方剂学》涌吐剂——救急稀涎散(《圣济总录》)

中医《方剂学》涌吐剂——救急稀涎散(《圣济总录》)
一、组成
猪牙皂角如猪牙,肥实不蛀者,削去黑皮,四挺(15克)、白矾一两,通莹者(30克)。

二、用法
上二味,为细末,再研极细为散。

如有患者,可服半钱,重者三字匕,温水调服下,不大呕吐,只有微稀冷而出,或一升、二升,当时省觉,次缓而调治。

不可使大攻之,过则伤人(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2~3克,温水调下)
三、歌括
稀涎皂角与白矾,急救可祛膈上痰;中风昏迷属闭证,功能开窍又通关。

四、功用
开关涌吐。

五、主治
中风闭证,痰涎壅盛,喉中痰声漉,气闭不通,心神脊闷,四肢不收,或倒仆不省,或口角似歪,脉象滑实有力者。

亦治喉痹
六、方解
本方的功效偏于化痰开窍,而涌吐之力较弱。

方中皂角辛能开窍,咸能软坚,善能涤除浊腻之痰;白矾酸苦涌泄,能化顽痰,并有开闭催吐之功。

二者相合,具有稀涎作用,能使冷涎微微从
口中吐出。

对于中风闭证,痰涎壅盛,阻壅气机,妨碍呼吸者,先以本方催吐,使其痰稀涎出,咽喉疏通便止,然后续进他药,随证调治。

吴鹤皋曰:“白矾酸苦能涌泄,咸能软顽痰,故以为君。

皂角辛能通窍,咸能去垢,专制风木,故以为使,固夺门之兵也。

师曰:凡吐中风之痰,使咽喉疏通,能进汤药便止,若尽攻其痰,则无液以养筋,令人挛急偏枯,此其禁也。

”。

中医治法治则知识库 -回复

中医治法治则知识库 -回复

中医治法治则知识库-回复中医治法治则知识库,以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写一篇1500-2000字文章,一步一步回答:【中医治法治则知识库】是指中医学中治疗疾病的方法和原则的归纳总结,其中包括了中医学中常见的治法和治则。

中医学注重的是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不同的治法和治则会根据病情和个人体质的具体情况而有所调整。

一、治法治法是指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

在中医学中,根据疾病的不同表现和病因,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来缓解病症,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治法:1. 解表法解表法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表现为发热、头痛、寒战等症状的疾病。

此法通过利用中药来发散表邪,使体表温度下降,从而缓解发热等症状。

2. 涌吐法涌吐法是通过中药的刺激作用来引起呕吐,从而清除胃肠道内的病邪,常用于治疗胃肠道感染、中毒等症状。

3. 温里法温里法主要用于治疗寒性疾病,如寒痹和寒证等。

此法通过使用温补中药来温暖体内,促进气血运行,从而改善寒性疾病的症状。

4. 温通法温通法是用于治疗寒湿气滞的疾病,比如关节炎和腰腿痛等。

此法通过使用温热中药来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舒缓肌肉和关节的疼痛。

5. 疏风法疏风法主要用于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如头痛、头晕、风湿等症状。

此法通过使用疏风散寒的中药来解除病邪对身体的影响,从而缓解症状。

二、治则治则是指中医学中治疗疾病的原则和规范。

在中医学中,治则是根据病情和体质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治则:1.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通过辨别疾病的病因和病机,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认为,同一种疾病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病机,因此治疗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2. 因体施治因体施治是指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认为,不同体质的人对药物的反应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针对患者的体质特点来调整治疗方法。

3. 协调阴阳中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注重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传统治法:涌吐法
涌吐法,是利用药的催吐作用,来去除咽喉、胸膈、胃中有害物质的一种做法,对于痰涎上庸,宿食在胃,或食物中毒等有很好的效果。

1、实证吐法
适用于体壮邪实,病邪或有害物质在胸、喉之间者。

常用瓜蒂、藜芦、牙皂、瓜蒂散,代表药方有三圣散。

2、虚证吐法
虚证本不宜吐,然痰涎壅塞上焦,非吐不能去病,不得已时,只有用缓和法以吐之,代表方子有参芦饮。

此外,用手指在咽喉部刺激,或者用鹅毛蘸桐油搅咽部,也是一种催吐做法。

涌吐法是一种急救法,用之得当成效很快,误用滥用则消耗元气。

对于虚弱的人慎用,失血者,孕产妇慎用。

吐之后,调理胃气,可以食用稀粥或者其他流质食物,因为此时体内干涸缺水,流体食物可以弥补,切勿进油腻煎炸食物,防止病情复发,更伤正气。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原作者供稿或专业医生推荐,一切解释归原着者所有,禁止抄袭和侵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