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1到108岁的称呼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2b03940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a6.png)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baededa44b73f242326c5f18.png)
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象征老年人的雅称
![象征老年人的雅称](https://img.taocdn.com/s3/m/5cc2d628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a.png)
象征老年人的雅称以上是一些常见称呼及所代表的含义和古籍使用:老苍:谓头发苍白的老人。
杜甫《壮游诗:“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花甲:指六十岁的老人。
《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七十岁的老人。
杜甫《曲江》诗:“清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指八十、九十岁的老人。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日耄。
”期颐:指一百岁的老人。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老宿:年老而在学艺上有造诣的人。
如文坛老宿。
汪启淑《鹿菲子小传》:“黄景仁著有《浮相斌》,老宿咸称之。
”老先生:年高学博者之称。
《史记·贾谊传》:“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力为之对。
”老父:对老年人的尊称。
《汉书·张良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老丈:对老年男人的尊敬之称号。
《称谓录》卷三十二引《孙公谈圃》:“周孟阳春卿,英庙官僚也。
圣眷素隆,书简以老丈称之。
”老子:老人自称。
《晋书·庚亮传》: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
老夫:老人自称。
《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称曰老夫。
”老身:老人自称。
《北史·穆崇传》:“老身二十年待中。
”老拙:老人自谦之称。
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卷赠老夫惊老掘。
”老朽:老人自谦之称。
苏轼《与冯祖仁书》:“辱笺教累幅,文义粲然,礼意谦重,非老朽所敢当。
”老骥:老年人自喻。
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另外,男长辈自称老、老、老、老等。
,而女长辈则自称老、老、老、奴婢、贱妾、奴婢等。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那么60岁以后的各年龄段对老年人的称谓有哪些呢?60岁:耳顺之年、花甲之年、耆艾;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
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死亡称呼
![死亡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d39044dc80eb6294dd886c94.png)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亡称0——20岁为夭折或殇21——30岁为短寿/福31——40岁为强寿/福41——50岁为艾寿/福51——60岁为周寿/福61——70岁为稀寿/福71——80岁为耋寿/福81——90岁为耄寿/福91——100岁为期颐/福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怎样称呼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怎样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865a4377b7360b4c2f3f641d.png)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怎样称呼?古代年龄称呼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死亡称呼
![死亡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52deba408e9951e79b8927e6.png)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亡称0——20岁为夭折或殇21——30岁为短寿/福31——40岁为强寿/福41——50岁为艾寿/福51——60岁为周寿/福61——70岁为稀寿/福71——80岁为耋寿/福81——90岁为耄寿/福91——100岁为期颐/福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古代年龄称谓 较全
![古代年龄称谓 较全](https://img.taocdn.com/s3/m/79e019580722192e4436f672.png)
古代年龄称谓(较全)幼年【初度】?是指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赤子】?是指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汤饼】出生三天。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是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孩提之童”,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
孩者,小儿笑也。
”《老子》:“如婴儿之未孩。
”也作“孩抱”和“提孩”。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
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
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
”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生小】幼年。
《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始龀】【龆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龆龀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龆齿”。
【垂髫】指幼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指九岁以下的孩子,代指幼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总角】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教数】9岁。
【九龄】9岁。
【黄口】10岁以下。
本意是指雏鸟的嘴。
后指儿童。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10岁,出外就学。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e0caf920cc7931b765ce15e0.png)
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60岁以上:下寿
61岁:还历寿
70岁: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从心之年、致事之年
77岁:喜寿
80岁:杖朝之年、伞寿
80岁以上:中寿
81岁:半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8岁:米寿
90岁:鲐背之年
8、90岁统称:耄(mo)耋(di)之年
99岁:白寿
100岁及以上:期颐、上寿
108岁:茶寿
140岁:双稀、双庆
更大岁数:万寿、遐龄
花甲(耳顺):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古代年龄称谓
刚出生:度、婴儿
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之年:女子出嫁
出生三天:汤饼
不满周岁:赤子、襁褓
2~3岁:孩提
7岁:韶年、始龀(chn)、髫(tio)年、毁齿
8岁:龆(tio)年
年龄的别称
![年龄的别称](https://img.taocdn.com/s3/m/0419d3ec964bcf84b8d57b4d.png)
我们偶尔听到别人说某个人是弱冠之年、鲐背之年、天命之年、舞象之年等等,这些是指多少岁?古代人是怎么称呼某个年龄的?下面就来介绍这些年龄的别称,人生各年龄段的别称,欢迎阅读。
年龄的别称襁褓:初生孩提:幼儿时期始龀:儿童7、8岁时期(换牙时期)垂髫:未冠儿童总角:童年时期髫年:女孩7岁韶年:男孩7岁黄口:10岁以下舞勺之年:13岁至15岁舞象之年:15岁至20岁金钗之年:女子12岁豆蔻之年:女子13岁及笄之年:女子15岁碧玉年华:女子16岁桃李年华:女子20岁花信年华:女子24岁摽梅之年:女子待嫁之年弱冠之年:男子20岁而立之年:男子30岁不惑之年:男子40岁知命之年:男子50岁花甲之年:男子60岁古稀之年:男子70岁喜寿:男子77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杖朝之年:男子80岁伞寿:男子80岁(伞字的简笔仐可拆成八十)耄耋之年:八九十岁的合称米寿:男子88岁(米字可拆成八十八)鲐背之年:90岁卆寿:男子90岁(卆zú字可拆成九十)白寿:男子99岁(取百去“一”之意)期颐之年:男子100岁茶寿:男子108岁(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人生年龄段的称呼
![人生年龄段的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fcb780e9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6d.png)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古文并加以承传。
0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九龄:为9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wan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为16岁。
20岁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盘点: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盘点: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2c0ef94f580216fc710afd00.png)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盘点: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在古代,从呱呱坠地的婴孩到百岁老者,不用年龄段的人都有特定的称谓,男生和女生的称谓也有区别。
我们在高中语文的试卷里或者平时的文言文阅读中,甚至是各种古装剧里,都可以发现很多对人物年龄的称谓,如豆蔻、弱冠等,是比较常见的,但有一些称谓是我们不熟知的,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说不定会考。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各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人物称谓分别是什么。
1、幼年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tiáo]年”或“髫[tiáo]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2、少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青年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4、中年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b397ccaf6bec0975f565e215.png)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中国古代地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地年龄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1f10ba15bcd126fff7050bd3.png)
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80698f5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6.png)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年龄特征来表示。
古人的年龄称谓,你未必全知道
![古人的年龄称谓,你未必全知道](https://img.taocdn.com/s3/m/6b3f37c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7.png)
古人的年龄称谓,你未必全知道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后被记载在书籍之中,沿用至今;现代人一般只讲究年龄,最多区分一下虚岁(按农历计算,出生即为一岁)和周岁(按阳历计算,从出生起一年为一周岁)。
值得一提的是,虚岁的计算方法应该是出生时记为一岁,以后每到农历正月初一,便增龄一岁。
提到古人的年龄称谓,我们很自然的就想到了孔老夫子的那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老夫子的这句话的确衍生出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年龄称谓。
比如,而立之年指30岁,不惑之年指40岁,知天命之年指50岁,耳顺之年指60岁。
但古人的年龄称谓远比这要多的多,当然大多数称谓都是通过古人的书籍或文章记载而流传下来的,大概也只能代表当时人们的一种普遍观点,所以往往一个年龄或年龄段有多个称谓。
下面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吧:0岁初度:是指生日之时。
出自屈原的《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出生之日为“初度”,指始生之年时。
赤子:刚出生的婴儿。
颜师古注:“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髪,其色赤。
”襁褓:代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会/期:指婴儿出生第三天举行宴会。
旧时,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开始学话的声音,常说“牙牙学语”。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出自《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唐代诗人韩愈诗中也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中有“总角闻道,白首无成”之说。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死亡称呼
![死亡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d07cf94bf242336c1eb95e88.png)
桃李年华:女子20岁花信年华:女子24岁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亡称0——20岁为夭折或殇21——30岁为短寿/福31——40岁为强寿/福41——50岁为艾寿/福51——60岁为周寿/福61——70岁为稀寿/福71——80岁为耋寿/福81——90岁为耄寿/福91——100岁为期颐/福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传统对寿、丧的叫法
![传统对寿、丧的叫法](https://img.taocdn.com/s3/m/06b378f7770bf78a652954a6.png)
襁褓:初生孩提、总角、垂髫:童年金钗之年:女子12岁豆蔻之年:女子13岁及笄之年:女子15岁碧玉年华:女子16岁桃李年华:女子20岁花信年华:女子24岁弱冠之年:男子20岁而立之年:男子30 岁不惑之年:男子40 岁知命之年:男子50 岁花甲之年:男子60 岁古稀之年:男子70 岁喜寿:男子77岁耄耋之年:80岁米寿:男子88岁鲐背之年:90 岁白寿:男子99岁(取百去“一”之意)期颐之年:男子100茶寿:男子108岁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龄称谓古代年龄称谓襁褓:不满周岁。
[1]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每个年龄段之间该怎么称呼
![每个年龄段之间该怎么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620387e90912a2161579293a.png)
《论语》“七
十而从心所欲”;
礼记》“七十杖于国”
辞去官职,也叫致
仕,《周礼》“岁终…听其致事”;
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曰悬车,《资治通鉴》“闾以悬
车之年,方求衣锦,知进忘退,有尘谦德”
谓尽天年”
八十纪数的开始,七十一岁曰开七,白居易《喜老自嘲》“行开第八秩,可 因喜字的草体似七十七三字组成
不充”
年将八十,韩愈《祭窦司业文》“逾七望八,年熟非翁,在君无憾,我意 《礼记》“八十杖于朝”; ,“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
取字后就表明已经有了人家,《礼记》“女子许嫁,笄而字”; ,女子留以待年长而聘,《后
汉书》“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小者待年于国”),即女子待嫁的年岁。
,《诗经》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即梅落后树上只剩下七成果实,“梅落而知时已 晚”,《毛诗序》“摽有梅,男女及时也”比喻女子出嫁应当及时,更有《南齐书》“督劝婚嫁… 摽梅息怨”官方督促男女婚嫁。唐·郑世翼 《看新婚》“初笄梦桃李,新妆应摽梅。” 纪昀《阅 微草堂笔记》“不知是谁家娇女,寄感摽梅。”。摽梅之年可喻大龄未婚女青年。
《礼记》”六十杖于乡”
按干支纪年法 60 年为一轮,61 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
起的时候,故称“还历”,还历寿指 61 岁寿辰。
七十纪数的开始,六十一岁曰开七,白居易 《七年元日对酒》“年开第七
秩,屈指几多人”
華字可分为 6 个十字和 1 个一字
,因瓜字可分为“八八”两字,取八八六十四之意。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男子 15 岁-20 岁期间学习古武舞。《礼记》“成童,舞象, 学射御。”《疏》“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用干戈之小舞”即可以上战场了。成 童或谓十二岁以上说法不一。
文化常识-1到108岁的称呼
![文化常识-1到108岁的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e97e7f2a27284b73f24250ab.png)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老年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继粟继肉,以养贤才; 祝鲠祝噎,以礼耆耋。
—— 陆游 《谢致仕表》
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老年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 “伞寿”。
中寿:指80岁以上。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
88岁。 上寿:90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老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七十人言自古稀,我今过二未全衰。 读书似走名场日,许国如骑战马时。 秋晚雁来空自感,夜阑酒尽不胜悲。 渭滨星霣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河中之水歌》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 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 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豆 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í jī):指女子15岁。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对1到108岁的称呼
小儿初生之时称之为幼年期;
婴儿出生三日称之为汤饼之期;
未满周岁的婴儿称之为赤子、襁褓;
婴儿学习说话称之为牙牙;
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2-3岁的儿童称之为孩提;
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称之为总角;
9岁的时候称之为九龄;10岁以下称之为黄口;10岁的称之为幼学;
女孩12岁的时候称之为金衩之年;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称之为豆蔻年华;
少年13至15岁称之为舞夕之年;十五岁求学称之为志学之年;
15岁及以上的称之为成童;少年15-20岁的称之为舞象之年;16岁称之为二八;
女子16岁称之为破瓜、碧玉年华;男子20岁称之为加冠;古人行20岁成人礼称之为弱冠;
女子20岁称之为桃李年华;女子24岁称之为花信年华;30岁称之为而立之年;
另外,30岁还可以称之为始室;女子30岁称之为半老徐娘;
40岁称之为不惑;50岁称之为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4岁称之为六九年;
60岁称之为耳顺。
耳顺之年,花甲之年;60岁以下称之为下寿;61岁的寿辰称之为还历寿;
70岁称之为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77岁称之为喜寿;
八九十岁称之为朝枚之年,朝枝之年;80岁寿辰称之为伞寿;80岁以上称之为中寿;
88岁称之为米寿;90岁称之为上寿;99岁称之为白寿;百岁高寿称之为期颐之年;108岁称之为茶寿。
中国文化优美华丽,对于这年岁的称呼同样是充满了中国文字的优美,你有没有感觉得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