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24.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24.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24、寓言两则教材版本苏教版教案属性共 2 课时第 2 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修注栏一、导入课文1.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则寓言——《鹬蚌相争》。

2.(板书:鹬)看了这个字,大家一定知道“鹬”是一种鸟类。

来看看这鹬究竟长着啥样?(出示课文插图)发现鹬有什么特点了吗?就是这张长嘴,特别贪吃,小鱼、小虾、一些贝类,它都爱吃。

3.故事的第二位主人公那就是“蚌”(板书:蚌)见过蚌吗?它有什么特点?是啊,当蚌遇到危险的时候,它就会把它的壳紧紧地合上。

4.当这位贪吃的长嘴鹬遇上了有着坚硬外壳的蚌时,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补齐课题】二、预习导学●预习作业2:生字新词1.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2.导学★啄肉夹住(1)这两个词都表示什么?啄肉是谁的动作?夹住呢?(2)用动作演示。

【手臂是长嘴,手掌是蚌壳】★威胁要挟(1)选一选:结合语境,理解“威胁”的意思。

★毫不示弱(1)你能不能读出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呢?(2)你能用它来说一句话吗?●预习作业1:课文朗读导学:读好鹬和蚌之间的对话。

(学生难读的地方教师示范朗读)三、自主先学1.【学习单1】①默读课文,思考问题: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②你能根据提示填写完整吗?出示: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课件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生猜。

)(先学故事,再学道理。

)(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课前预习,查词典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相持”“笑逐颜开”③故事的主要内容,咱们还可以再简单一些,用一个词语来说,那就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④自学时间:2分钟2.巡视、观察学生自主学习。

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他
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 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布置:
1.好书推荐:《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 2.用自己的话把《南辕北辙》这个寓言故事讲 给朋友或家人听。
策划:屠元成 斯苗儿 郑少艾 制作:汪丽君 审核:滕春友 责编:朱卫国 曾正玲
编制: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时间:2011-11-20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 “楚国在南边,你 怎么往北走呀?” 他(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跑 得快。” 朋友( )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 越远了吗?” 他( )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 式!”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 呀!” 他( )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 的盘缠多。”
寓言两则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哪儿
把式
盘缠
硬要
默读课文,边读边琢磨:用“_____”
画出朋友是怎么问话的,用“~~”画
出坐车人又是怎么回答的。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去 呀!”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 “楚国在南边, 你怎么往北走呀?”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 吗?”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 呀!”

《寓言两则》课件(第二课时)

《寓言两则》课件(第二课时)

理解词句
1、小组互助,理解字词的含义,体会文章大意。 之、乃、引、且、安、遂、亡
2、讨论:(1)他们为什么要画蛇呢? (2)“一人蛇先成”说明了什么呢?这个人是不 是该喝这杯酒呢? (3)“一人之蛇成,夺其卮”句子中的“一人” 同前一句中的“一人”是同一个人吗?“其”是 什么意思?
(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这句话中 “亡”是什么意思呢?同现在意思一样吗?
课前检测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自相矛盾》这个 故事。 2、重点句子释义: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画蛇添足
《战国策·齐策》
疏通字词
1、自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卮பைடு நூலகம்遂
2、听录音,练习朗读。 (1)学生自读,互相评价:指出对方的优缺点。 (2)学生大声朗读,并用符号标出文章中的停 顿,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亡”是失掉的意思,现在的意思是 死亡,古今异义。 (5)这个人为什么会“终亡其酒”呢?
总结大意
通过以上的分析,同学们对文章有 了比较全面的认识,那么你们能尝试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理解寓意
1、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说一说:同学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会 碰到这的事情呢?
布置作业
一、翻译句子的意思。 1、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2、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二、结合实际说一说《画蛇添足》这个寓 言故事给你的启示。

《寓言两则》( 第二课时 )学生用

《寓言两则》( 第二课时 )学生用
★★我的收获:
1.比较流利地讲述这个故事,并且能很好地把握人物的几次对话的心理。
2.运用下列关联词语造句:
即使……也……
如果……就是……
……竟……
3.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4.课文阅读《愚公移山》、《滥竽充数》、《郑人买履》、《老马识途》、买椟还珠》等寓言故事。
四年级语文预学案(学生用)
年级班级
姓名
时间
学习内容
《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读写“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
(1)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扁鹊拜见理睬肠胃敷烫骨髓疼痛
(2)解释:
讳疾忌医————
防微杜渐————
2.默读课文,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3.思考: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
★★我的疑惑:
★★我会做:

《寓言两则》课件(第二课时)

《寓言两则》课件(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1.继续学习第二则寓言《扁鹊治病》,体会人物特
点,理解不要讳疾忌医的寓意。 2.通过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加深对人物的理
解。 3.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
起来。 4.了解扁鹊的高超医术及他对我国医药界的重要影
响。
扁鹊治病
扁鹊:本名秦越人,春秋战国时 期名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 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 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 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 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 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扁鹊三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
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 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请扁 鹊给他治病。
辨析组词:
肠( ) 睬( ) 汤( ) 踩( ) 济( ) 胃( ) 剂( ) 谓( )
读读下列字词,试着解释:
一声不响: 一点声音也没有。
理睬: 理会。
敷:
搽上,涂上。
无能为力: 没有办法,无可奈何。
扁鹊第 次见蔡桓公,指出
,蔡桓公
蔡桓公 次拒绝了扁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 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 发展。”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 就掉头跑了。
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 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 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 为力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两则》第二课时课件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两则》第二课时课件

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 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长。”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 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 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 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 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把禾苗一棵一棵 往高里拔。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 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 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 截。”
(2)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像课文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 些什么知识?请和你的同桌 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假如我是农夫的儿子, 我会这样对父亲说……
假如我是这个农夫, 我会这样长叹道……









我可没我朋
性 究 竟 有
友那么粗心, 撞到树上去, 让他在那等 着吧,嘿嘿!



活动二:学习、探究《守株待兔》。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并思考: A:种田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 B: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 c:结果怎么样? D:这个人做得对吗? 2、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 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4、拓展 (1)讨论:读了这篇寓言,你有什么 收获?
ya`
揠苗助长









我可没我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性 究 竟 有
友那么粗心, 撞到树上去, 让他在那等 着吧,嘿嘿!



yù jiāo chuǎn
寓言 焦急 喘气
jié shǒu
一大截 守株待兔
cuàn zhuàng
窜出来 撞在

3下24《寓言两则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3下24《寓言两则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巧妙引领活化思维——《寓言两则》第二课时教学反思《鹬蚌相争》这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双方争狠斗气,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利的道理。

教学本课时,我用上图片,小黑板等普通的教学措施,让学生在朴实简单的课堂中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跟在我后面读课文,学课文,理解课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表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等多种学习方法,让孩子在多个环节中体味课文,玩味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让孩子们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一、利用各种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抓住了课文中“威胁”“毫不示弱”这个重点词语。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让学生读出自己对鹬和蚌心态的理解,总之,只要是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教师就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就为学生充分理解相争奠定了基础。

同时利用了学生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个性,让他们讲故事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

“学而不思则罔”,要发现问题,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

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发现不了问题。

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

此外,让学生质疑问难,还可培养学生抠词抠句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

三、课内外结合,丰富拓展知识。

在整个教学中注意了课内外的结合,由寓意联系到生活实际中也有这样的事情,两者相争,让第三者获利。

同时,向学生推荐课外也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鹬蚌相争一个故事,而是把课堂知识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课外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评价不够充分,环节设置还欠考虑,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多研讨,让学生有一个更生动的课堂。

《寓言两则》课件(第二课时)

《寓言两则》课件(第二课时)


宣 传
下半部“亘”注意横画间要写紧 凑,最后一笔横画较长且略有弧度。
寓言两则
(第二课时)
讲讲《守株待兔》的故事。
宋国有一个农 夫看见一只兔子撞 在树桩上死了,他 便放下手里的农具 在那里等待,希望 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shù
滥竽充数
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寓言,
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
生字。给不理解的画个小问号, 已经了解的,画个感叹号。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 廪(lǐn)食/以数百人。宣王/死, 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 士逃。
齐宣王根本都没想过要 去严格考验南郭先生。南郭 先生“请为王”吹竽,连想 都没想就答应了。
讲一讲
1. 你 从 这 个 故 事 中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2. 联系生 活认知 , 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 “滥竽充数”的例子。 3.续编故事。
守株
评价标准: 1、书写正确。 2、结构合理,大小适中。 3、书写工整、美观。
说:读作“yuè”,喜爱的意思。

xuān
ɡuō



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 出来了,形状像现在 的笙。发音和“于”相同 ,读二声。
课文主要讲述了谁的故事呢?
南郭处士: 古代称有学问、 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 为处士,这里带有嘲 讽意味。
读句子 齐宣王和齐湣王两个人在听吹 竽的时候都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 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画下来。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从这两句中,你读出了什么? 立:皇帝即位。 好:喜欢,爱好。
想一想 认真研读前句话, 想一想:齐宣王是怎 样 对 待 南 郭 先 生 的? 自己是从哪些地方看 出来的?

3下24《寓言两则 》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3下24《寓言两则 》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寓言两则》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寓言两则》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师: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另外一个故事。

(师板书课题,给鹬和蚌两字注上拼音)师:谁来大声读读课题。

生:(大声读出课题)师:声音可真响亮。

看来我们三(8)班的小朋友今天肯定能表现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对不对?生:对!(兴致勃勃的)师:今天呀,老师把故事的主人公请到了我们的课堂,看!(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师:根据字形,你认为哪个是“鹬”,哪个是“蚌”?能说说理由吗?生:河蚌我见过,它外面有硬硬的壳,里面的身体是软软的,这是蚌(指着图上的蚌说)。

师:你的生活知识很丰富。

生:(自信满满)对,蚌字右边是虫字旁,右边是丰富的“丰”,因为河蚌里面有很多软乎乎的肉,就是有丰富的虫子的身体。

师:你解释得有一定的道理,你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的,真棒!(竖起大拇指)生:老师,我从“鹬”字右边的鸟知道了图上那长嘴的鸟就是“鹬”。

师:对,你真聪明!我们记一个字就要从字形上来加强记忆。

生:我记住了“鹬”字左边的部分,上面是矛盾的矛,下面是商店的商字下面的部分。

生:还要记住鹬是左右结构的字。

【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学习生字,字和图的结合解决了生字的掌握,也激发了学生想去品读文本的欲望】师:同学们说得可真棒,拿起笔在你的测验纸上练写两个字,比比谁能写正确,写漂亮。

(生拿笔自己在纸上练写,老师巡查适当评价)师:刚才同学们写得可仔细了。

让我们再次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师:“鹬蚌相争”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什么意思呢?生:鹬蚌相争就是鹬和蚌互相争吵。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生1:他们为什么争呢?生2:他们会怎样争呢?生3:他们争的结果怎样呢?我很想知道。

师:好,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读读课文。

读课文之前老师还有两个小要求。

(出示小黑板:(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标好自然段序号。

)好,现在开始吧!(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完成要求)【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让课堂更有效,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读书。

《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12.寓言二则【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的寓意及语言出处。

2.学会本课新生字词。

3.会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1.会认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寓言寓意。

【教学过程】今天我们张老师又要跟大家一块儿学习预言了。

我们今天学的课文题目是,一起读(生读课题)。

那我们现在就开始上课了,好不好好上课?小朋友好。

真精神请坐。

师:好,课文大家课前预习过了,现在你知道寓言二则里面有哪两则预言?你说生: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师:唉,这个字该怎么读呢?(出示两个成语)请你拼一拼。

生;亡亡师:一起拼。

生:亡亡师:那题目请你再来把它读好来。

生:亡羊补牢,揠苗助长,师: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亡羊补牢。

哎,这里两个字是要写的,第一个字读。

第二个字读。

生读。

好的,我们来写这个字。

张老师啊今天要仿照古人写最古老的字,你们想看看吗?生:想师:看,眼睛真大哦!亡。

这是什么?对。

这是一条路人沿着路跑走了,不见了,这就是亡最早的意思。

那亡羊补牢的故事当中是讲什么,跑走不见了。

生:羊跑走不见了。

师:它是自已跑走的吗?6-10生:不是羊被狼抓走的,师:对,那我们也可以说羊丢了,再看“牢”怎样写(师诗板书(牢))(边板书边说)古人啊,汉字是画出来的,大家看张老师画得怎样?里面是什么?看着这个画,猜猜“牢”最早是什么意思?生:关于“牛”的。

师:既关于羊,也关于“牛”的,我们可以说是关牲畜的地方,那课文当中是关什么的呀?对,关羊的地方,有个独特的地方,我们叫“羊圈”(课件展示)师:嗯,这个字是多音字,我的学生经常把它读错,我们来把它读准(师出示卡片)谁可以领着大家读?(指名)一起读生:羊圈羊圈师:是的,好,现在我们把现在的汉字写好,来,小手举起来,跟着老师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亡”边板书边说:人慢慢地演变成了“一”这条逃走的路线,就变成了“竖折”师板书“亡羊补”师:牢,关羊的地方,关牲畜的地方变成了什么偏旁(宝盖头),对,里面一个“牛”,我们一起来读课题。

3下24《寓言两则 》第二课时课案

3下24《寓言两则 》第二课时课案
1.自由朗读课文二三自然段。动脑,想象鹬蚌的做法。
2.读鹬说的话。
3.朗读出“威胁”的意思,理解“威胁”的意思。
4.学生根据问题回答,
并想象人物的心理。
5.生读
6.理解“毫不示弱”。
7.男女生比赛
8.谈谈对蚌的看法。
9.预测一下鹬和蚌的这场战争的结果。
10.发挥想象,练说。
1.学生齐声回答。
2.想象再回答。
伸到啄肉用尽力气威胁
合上夹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没费力气 一齐捉住 喜笑颜开
(2)读一读,说一说,这三组词语里你发现了什么?用上上面的词语简单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这段可有意思了,老师想请两个同学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要把这段表演好,有什么诀窍吗?
3.先请这两位表演的同学把属于自己的部分读出来,并及时评价。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另外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课题。
(1)板书课题,标上拼音,指名读课题。
(2)出示“鹬”和“蚌”的图片。根据字形,你认为哪个是“鹬”,哪个是“蚌”?能说说理由吗?
(3)鹬的写法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4)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
《寓言两则》第二课时课案
理论支持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纳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态度等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停滞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更需要努力为学习者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其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教学本课时,用上图片,小黑板等教学媒介,让学生在朴实简单的课堂中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跟在教者后面读课文,学课文,理解课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表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等多种学习方法,让孩子在多个环节中体味课文,玩味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让孩子们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三年级下册语文24课《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三年级下册语文24课《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洪屯联合校集备活页年级:三年级主备人崔东华年月日课题24 寓言两则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预设个案修改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

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二)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教学预设个案修改(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二)品读第四自然段(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板书:渔翁得利)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1.齐读课文。

24 寓言二则 第2课时

24  寓言二则    第2课时

课题:24 寓言二则课型:讲授第2课时总序第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个生字,掌握“寓言、喘气、总算、白费、巴望、后悔、劝告,再也”等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2.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如果早听别人的劝告,损失会更少。

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复述课文。

突破方法:在讲读时,指导学生重点理解词句。

难点:了解拔苗助长和亡羊补牢的过程,理解寓意。

突破方法:寓言中的情节是虚构的,但情节中的人和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教学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方法师:引导教学与朗读教学法。

生:读中感悟,讨论、交流相结合。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或相关图片。

课时目标L学习《亡羊补牢》,理解寓意,懂得当一个人做了错事,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的道理。

2.学习本则寓言的生字词。

3.复述寓言。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总结学法1、学习《拔苗助长》时,我们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通过研究助长的原因,助长的做法,助长的结果,理解课文内容)2。

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亡羊补牢》这则寓言。

(板书:亡羊补牢)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检查朗读情况。

3.在预习时,解决了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对于没有弄懂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

4.统一汇报未解决的问题,抓住关键点板书。

三、读通课文1.学习第1~3自然段。

当养羊人知道丢羊的原因,为什么不赶快修补羊圈?(1)自读,找出丢羊的原因。

(2)分角色朗读,谈谈邻居与养羊人的话谁对谁错?为什么?2.学习第4自然段。

(1)养羊人不赶快修补羊圈的后果是什么?(又少了一只)(2)引读,进一步明白补牢的重要性。

3.学习第5自然段。

后来他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现在修还不晚”、“堵上那个窟窿”、“再也没丢过”)四、总结全文,明理迁移1.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2.学生自由讨论,汇报交流。

《寓言两则》第二课时教案

《寓言两则》第二课时教案

《寓言两则》第二课时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1、出示课题,《亡羊补牢》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2、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现在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4、从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回答、提问)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本课的生字带词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1)选择正确的读音窟窿(kū lóng kū long)窿(lóng long)街坊(fāng fang)坊本(fāng fang)圆圈(quān juàn)羊圈(quān juàn)钻研(zuān zàun) 钻石(zuān zuàn)重点强调:多音字在意思上的区分你是怎样来区分的?指名汇报通过查字典区分多音字的不同意思。

(2)强调字形,理解字意“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

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横。

“街坊”:你家有街坊吗?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

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1、本课的生字、生词我们都弄清楚了,现在你能读课文吗?(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板书:第一次第二次2、羊是怎样丢的呢?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小结:那么这部分可以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概括?(亡羊)对,这部分告诉我们,养羊人是怎么会丢了两次羊。

3、养羊人又是怎样“补牢”的呢?结果又怎样呢?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

结合朗读,自由回答:养羊人后悔了,赶快把羊圈补上了,以后再也没丢羊。

4、练习复述四、品读评价,体会寓意1、请你评价评价这位养羊人,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友情提示:我们不能毫无根据地随便评价他人,对养羊人做出的任何一个评价,都要有根有据,理由充分。

寓言二则(第二课时)

寓言二则(第二课时)

寓言二则(第二课时)王唯佳教学目标:1、在领悟寓言道理基础上发挥想象,把故事扩写得具体生动。

强化寓言的寓意。

2、通过训练,让学生领悟扩写古文的方法。

重难点:在领悟寓言道理基础上发挥想象,把故事扩写得具体生动。

强化寓言的寓意。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齐背《寓言二则》。

二.回忆一下,两则寓言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三.学习扩写《郑人买履》。

1.翻书,《郑人买履》中哪句话最能让人感受到这个人不懂变通?ppt 出示句子,齐读。

从他说的这7个字中,我们知道了,古文的一个特点是语言精练,简短的话中蕴含了无穷的内容。

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省掉的补回去。

(1)首先我们翻译成白话文,齐读(ppt出示)。

(2)发挥想象,(板书),扩写这一句,他可以怎样说?ppt出示例句。

3、还有哪里可以扩?老师拿出题单随机打☆。

(1)市罢(环境)(2)遂不得履(心理活动)(3)人曰:“何不试之以足?”(环境)(4)至之市而忘操之(心理活动)(5)小结方法:把古文先译成白话文,再想象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短小、简练的古文,就变成具体生动的故事。

这就是扩写古文的好方法。

四.同样的方法扩写《刻舟求剑》。

1.你能用上这种方法,抄写,《刻舟求剑》吗?同桌讨论哪里可以扩,画上五星,推荐一名同学起来说。

2.汇报、点评。

3.小结:善于学习的你们,学会扩写的方法,并把它与运到其他地方,做到了举一反三!五、习作。

1、选一篇你感兴趣的写下来。

2、生写,师巡视。

3、点评、展示。

作业:继续完成扩写。

板书:动作语言精练————具体生动:神态(古文)扩写、想象(故事)语言心理活动环境。

寓言二则》第二课时

寓言二则》第二课时
课题
《古代寓言二则》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课时
主备
张玉公
审核
汪永波
备课
时间
20139 10
教学
目标
1.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
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
难点
四、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
1、掌握下列词的意思
涉江:渡江其:他
坠:落、掉遽:急速
契:同“锲”,刻是:这里
所成坠:落下去的地方所契者:刻的地方
求:寻找行:走
不亦――乎:不也是吗惑:糊涂
2、再读课文
五、学生逐句朗读,解释意思
有一个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落到水中,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航行”,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过程
共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个案
一、导入
二、整体把握全文大意
1、听录音,听清读音
2、正音
涉坠遽契惑
3、散读,读准字音
4、齐读
5、再听录音,边听边划好停顿、重音
6、跟读录音,注意停顿节奏、重音
7、复述故事大意
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下面哪句话送给大树最合适? ( B )
A.失败是成功之母。
B.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骄兵必败。
返回
C.众人拾柴火焰高。
用尽力气 威胁 毫不示弱 得意洋洋 干死 也会 饿死
6. “两败俱伤” 结合鹬、蚌这个词语是什 么意思?
一个干死,一个饿死
7.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你能结合最后 一段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寓言故事:童话体裁的寓言故事,是编出来
的,暗示我们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因为这是一 些傻的角色,笨的做法,假如直接说人,自然他会 不乐意的,所以就用小动物们来讲故事,说道理。
四、感受经典,激发兴趣。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 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 视之,苗则槁矣。
释义: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 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 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 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在2000多年前,就是这个小小的寓言故事,阻止了一场 战争。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自己的优势去 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摩擦。有一次,赵国 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 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 王出兵。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 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 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 了。”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开始讲了他的故事。
返回
一、感知寓意,积累语言。
1.自己边读边想, 读懂故事,有疑问提出。 2.要讲好故事,先把课文读熟,记住了才 能讲出来。三分钟边读边记,看谁的记忆 力好。 3.想一想,怎样能把故事讲生动。
(1)这段话中有几个词写出了鹬 蚌的动作,标出来。
“猛地、牢牢地”
(1)鹬、蚌谁也不让谁,这叫作 相持
(2)鹬、蚌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找出关键词语。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 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 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 了。”赵惠文王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 燕国的打算。
通过故事讲述道理,这就是寓言的作用,也是寓言 的魅力。历史上有许多人正是记住了这个故事的道 理,而避免了两败俱伤的祸患。
1.照样子,写词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环视(表示“看”的词语) :____仰_ _视____凝_望____观__赏
炽热(表示“热”的词语) :____炎_ _热____炙_热____火__热__
2.给最后一自然段空缺的地方加上标点。
:“ , 。” , 。
3. 大树为什么会目空一切?最后它为什么不敢再吹嘘了?
它觉得自己的力量很大。后来它发现还有比自己力量更大的。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揠苗助长》中农夫为了让禾苗_快___速__生__长__,将禾苗都 ___拔__高__了____,结果禾苗都_枯___死____了。这个故事告诉人 们:__不__能___违__背__事___物__的__生___长__规__律__________。 2.《鹬蚌相争》中的鹬和蚌因为___相__持__不___下_____,最后让渔 翁一齐捉住了。这叫____鹬__蚌___相__争___,____渔___翁__得__利_____。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_双__方__争___利__,互___不__相__让___,可__能___会__两__败___— —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
四、阅读直通车
___________ 有一棵大树,它自命不凡,常常吹嘘自己的本领。一天,它对 大地说:“谁也没有我的本领大。夏天的太阳多热呀,像个大火 球,可我能用我的手臂遮挡住炽热的光线,给那些走累了的过路 人提供凉快的歇脚地方,我的枝杈还能为爱玩的年轻人搭秋千, 让他们愉快地荡来荡去……” 大树越说越得意,它环视四周,讥笑房屋的矮小、大地的低 下,自认为伟大无比。人们经常在它的脚上浇水,在它的树荫下 点蜡烛,它把这些都看作是对它的崇拜。于是它更加飘飘然,目 空一切。天下雨了,人们为了躲避雨淋,成群结队地挤在树下,但 它却摆出一副傲慢的架势,拼命地摇晃,以示自己是多么了不起。
24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2020/9/12
(1)表示心情的词语
巴望、焦急、纳闷、兴致勃勃
(2)表示疲劳的词语
筋疲力尽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 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 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鹬蚌相争
问: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 答:鹬和蚌相互争吵
问: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答: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
它们是怎样争吵的?
结果怎样了?
返回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 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拓展阅读寓言故事,开展讲寓言故事比赛,丰富自己的积累。
4.细读故事,体会人物(角色)的内心想法,生动地、创造性地 讲述故事。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明白“鹬、蚌”傻在 哪儿,进而懂得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 俱伤的道理,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毫不示 弱
_s_òng
宋朝
_j_iāo
k_ū_
焦急
枯死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截:A.切断,割断(长条形的东西);B.量词,段;C.阻拦;D.截止。
这一大截. ( B )绳子被他轻轻松松地截. ( A )成了两段。
2.尽:A.完;B.全,都;C.全部用出;D.死亡。
(1)跑完了5000米,同学们个个筋疲力尽. 。( A ) (2)他拿起最后一颗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 。( D ) (3)经过二十多年尽. 心尽( C )力的奋斗,我们不再贫穷落后。 (4)商店的货架上各种你想要的物品应有尽. ( B )有。
自相矛盾 郑人买履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画蛇添足 南辕北辙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
返回
课后多读一些寓言故事,并把自己阅读的 寓言故事和同学交流,阅读课上召开“寓言 故事会”。
返回


相争

(互不相让)

返回
教材第140页第4题。
一、将下列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z_é_
两则
m_èn__
闷 闷不乐
_r_uò
四、阅读直通车
月夜里,当月亮透过大树的枝叶照到大地的时候,大树就 说:“大地,你看看,月亮都是先由我来享受,然后才轮到你。” 大地对它的无理挑衅根本不予理睬。
一天傍晚,乌云翻滚。不一会儿,刮起了大风暴。大树一看, 四周一片混乱,过路的人们四处跑个不停,可是却没有一个人 到它下面来避风雨。小鸟也进了远处的房屋。大树在风雨中 抖动着,它慌得不知所措,但怕人讥笑,仍故作镇静,硬挺着腰杆。 不一会儿,它开始感到力不从心,脚跟松动了。它羞愧地对大 地说 真没想到 世界上还有比我更有力量的 从此 它再 也不敢吹嘘了。
二、回顾故事
说说寓言中的农夫、鹬、蚌傻在哪里。你觉 得他们应该怎样做?
三、联系生活,提高认识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傻”的做法呢? 2.如果上天再给鹬和蚌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 一个矛盾呢?
双方争利、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 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如果 一方做出让步,就会避免悲剧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