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量》教案 高效课堂 获奖教学设计
变化的量教案设计
变化的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掌握变化的量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变化的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变化的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变化的量的类型及特点3. 运用变化的量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变化的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运用。
2. 教学难点:变化的量的类型及特点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变化的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变化的量的类型及特点。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分层教学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基本概念:介绍变化的量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
3. 表示方法:讲解变化的量的表示方法,如正负数、函数等。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变化量,让学生了解变化的量的类型及特点。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变化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变化的量的理解。
7.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变化的量概念、表示方法及运用能力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环节,观察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变化的量的能力。
3.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拓展1.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变化量的应用。
2. 引导学生关注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如物理、化学等,拓宽视野。
3.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变化的量相关章节内容。
2024年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优选教材教案
2024年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优选教材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变化的量”这一概念,能够识别并描述生活中不同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如速度、距离、时间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和观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能够利用数学工具进行量的变化关系的定量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强化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量的变化关系的基本概念,如函数、自变量、因变量等。
学会用数学表达式描述量的变化关系。
难点:理解不同量之间变化的复杂关系,如非线性变化。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建立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行驶的速度与距离关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变化的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 知识讲解讲解量的变化关系基本概念,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函数等,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数学框架。
通过图示和实例,直观展示量的变化关系,如直线图、折线图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概念。
3. 探究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收集生活中变化的量的数据,如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身高随年龄的变化等。
指导学生分析数据,绘制图表,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归纳能力。
4. 应用拓展结合实际问题,如计算汽车行驶距离、预测气温变化等,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5.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变化的量”这一概念的理解。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量的变化,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变化的量》教案
《变化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变化的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函数思想的认知。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引入变化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变化的量。
2. 讲解变化的量的概念,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变化的过程。
3. 举例说明变化的量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 引导学生发现变化的量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变化的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变化的量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变化的量的规律。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变化的量。
2. 讲解与示范:讲解变化的量的概念,用数学语言描述变化的过程。
3.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变化现象,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变化的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6.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变化的量的概念和应用。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和作业,评价学生对变化的量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变化的量的能力,以及他们发现和描述变化规律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团队合作的学习态度和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以及对数学素养的提升。
七、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在课外寻找更多的实际例子,运用变化的量的概念和规律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思考变化量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中的运动、化学中的反应等。
《变化的量》(教案)
《变化的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变化的量”的含义,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游戏形式来感受它的神奇和奥妙;2.掌握“变化的量”的测量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来认识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规律;3.让学生意识到“变化的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严谨分析,合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1.卡片、标注笔、色彩彩纸、计算器、生活中的物品如家具、水杯等;2.多媒体课件、视频、歌曲、教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出示一张载有变化量的图片,如记录体重、天气变化、流量大小等,引导学生理解“变化的量”的含义。
2.通过音乐、视频等形式展示银河系、恒星、行星等物体的移动,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引导学生探究它们之间的变化。
二、概念讲解1.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物体的变化量,向学生详细讲解变化量的定义、种类和单位。
(1)变化量指的是某一物体在时间轴上的变化情况,包括大小和方向等。
(2)大小变化分为两种,增加和减少,表示目标物体变化的方向;大小的多少用具体数值表示。
(3)单位是最通用的标志物,不同物体的变化量可以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如长度用米,时间用秒,容积用升等。
2.引导学生通过将某个物品进行分类,分析其中的变化量类型,如家具分类、颜色分类、形状分类等。
三、实践操作1.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场景,例如一个风扇风力的变化,一杯水的温度变化等,引导学生自己操作记录,并用数字来表示它们的变化量。
2.利用卡片制作游戏,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完成计算,例如牌桌上有5个糖果,同时要加入2个糖果,它们的变化量是什么?等等。
3.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变化量”活动,开始由教师擂台赛,分组进行对战,或者学生自主进行游戏。
四、评价与反馈1.利用一些变化量的题目为学生开展考试,不断总结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回顾不同变化量测量的方法,系统性分析学生的误区,及时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变化量,并及时上报给老师以及其他同学,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变化的量。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变化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数轴进行变化量的表示和比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与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变化量的概念。
2.能够运用数轴进行变化量的表示和比较。
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教师:教案、教具、投影仪等。
2.学生:数学书、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准备一个盲盒,并将其盖住。
2.让学生观察盲盒,并猜测盲盒里装的是什么。
二、新知呈现(15分钟)1.展示盲盒里装的是什么,并问学生是否猜对了。
2.引出“变化”的概念,并解释变化量是指其中一变化前后的差值。
3.通过一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变化量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用数轴表示变化量。
4.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变化量的表示方法,并举例说明。
三、知识讲解(20分钟)1.通过幻灯片或板书介绍数轴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数轴表示变化量,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比较。
3.引导学生讨论:当变化量为正数时,数轴上的点向右移动;当变化量为负数时,数轴上的点向左移动。
4.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和示范。
四、练习与巩固(30分钟)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轴表示变化量,并进行比较。
2.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批改和讲解。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一些变化,并用数轴表示变化量。
六、小结(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引导学生体会数轴在变化中的运用,以及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变化量与数轴的关系。
2.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们对变化量的概念和运用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通过数轴进行表示和比较。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变化的量的概念和特点,理解变量的初步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发现并描述变量之间变化关系的能力。
提高学生根据问题提出变量关系并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中变量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难点:理解变量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图形或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1. 知识与理解:让学生理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掌握变量之间的关系《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篇章之一:知识与理解变量与常量概念及关系的学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商品的价格可能随季节变化,而自己的年龄每年都在增长等),引出变量和常量的概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常量概念介绍:在某一过程中固定不变的量称为常量。
例如一天中的小时数,一年中的月份数等。
这些值在特定情境下是恒定的。
变量概念介绍:在同一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称为变量。
如购物时的商品价格、人的体重、温度等,这些量会随着某些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同一情境下,一个变量的变化可能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变化。
例如影子的长度与物体的高度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当物体高度增加时,影子长度也会按比例增加。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变量间的函数关系,理解这种关系的双向性和相互依赖性。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区分和了解变量与常量的概念,并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练习识别变量与常量,并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解题过程加深理解。
难点:如何准确地判断特定情境下的变量与常量,并解析变量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变量与常量概念及关系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及时纠正错误认知,确保教学目标达成。
《变化的量》一等奖说课稿3篇
1、《变化的量》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变化的量》。
《变化的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8页上的内容,是学习比例的第一课时,主要体会生活中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变化特征。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充分感知了常见的量,对量有丰富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习正、反比例以及今后将要学习的函数的基础。
作为一种新知识的开始,本课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在编排上,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通过表格、图像、关系式等多种方式,充分感知不同的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变化的量的特征。
这样的内容初看十分简单,但是细细品味,隐藏于基本知识后面的常见的量向变化的量的飞跃,表格、图像、关系式等不同解题策略的训练,定向思维向多向思维的转变等,都是重要的教学点。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变化的量,感觉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变化特征。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能力,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体验用多种方法研究问题的乐趣,感觉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安排了多个生活情境,以表格、图像、关系式等不同方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认识变化的量的特征。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感觉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变化特征。
六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以前从未接触过变化的量,从之前熟悉的定向思维模式转向多向思维模式,并认识变化特征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用多种方式认识变化的量的.变化特征。
本课需要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准备学习单。
二、说教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变化的量》教案
《变化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掌握变化量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抽象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变化的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变化量的计算方法。
3. 应用变化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变化的量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应用。
2. 难点:变化量的计算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具:PPT、教学案例、变化量的计算器。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身高、体重随时间的变化,引入变化量的概念。
2. 讲解变化量的定义:变化量是指某一事物在时间、空间或其他因素影响下的增减量。
3. 讲解变化量的表示方法:用正负号表示变化的方向,数值表示变化的程度。
4. 演示变化量的计算方法:以身高、体重为例,展示如何计算变化量。
5. 练习变化量的计算: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计算身高、体重等的变化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理解变化量的概念,并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变化量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课后,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反思,查漏补缺。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变化量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 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变化量进行解答。
八、课后辅导1.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2. 组织课后讨论小组,让学生互相解答疑问,共同进步。
九、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给予评价。
3. 课后讨论:了解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给予评价。
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优秀教学案例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气温变化对穿衣有什么影响?”“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种关系?”“还有哪些类似的变量关系?”等。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逐步深入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手段。我将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将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通过讨论、实践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我还会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学习时间与成绩的关系”等,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关系。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问,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变量的概念、变量之间的关系、数学模型的建立等。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变化的量有什么特点?”“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此外,我还将结合学生的反思与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我希望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季节、不同气温下的穿衣搭配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气温与穿衣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变化的量》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该章节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尚缺乏深入的认识。为此,本教学案例将结合生活实际,以趣味性的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教学内容】北师大新版六年级数学下册P39—40“变化的量”。
【教材分析】“变化的量”是学生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起始课。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刻画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模型,在学生正式学习正、反比例之前,教材安排“变化的量”一课,设计了一系列情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
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拓宽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背景,对函数的表格表示、图像表示等有丰富的经历、体验,有助于学生体会函数思想。
教材呈现了两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中,体会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互依存的变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之变化;一个量取确定的值,另一个的值随之确定,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
教材这样选择是希望学生从一般的变化关系入手认识变化的量,再到逐步认识正、反比例有特定规律的变化关系。
这两个情境分别用表格、图像呈现,以使学生体会变量之间关系的多种形式。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知道列表和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常用的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举例和交流活动,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互依存的量,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个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学习重点】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2、知道列表和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常用的方法。
【学习难点】用语言描述生活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过程】一、活动一1、教师出示淘气和笑笑分别用表格和图像表示妙想6岁前的体重变化情况,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哪些量在变化?”“妙想6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的?”2、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如“妙想的年龄在变化,体重也在变化。
”“妙想的年龄增加,体重也在增加。
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教学设计
4.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设想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变化的量。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知变化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章节的学习主题。
2.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3.数学表达: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数学语言、图表、算式等方式表达变化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结合课本内容,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变化的量”的理解。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讨论主题: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分析其变化规律,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1)变化规律的理解与应用: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化对变化规律的理解。
(2)图表、算式的运用:教授学生如何将变化关系用图表和算式表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这一技能。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在数据分析、图表理解方面的困难,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学生在数据分析、图表理解方面的能力差异,调整教学策略。
3.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
4.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2.学会使用图表、算式等方式表达变化关系,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优选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精选教课方案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精选教课方案典范一教课目的 :1.联合详细情境 , 领会生活中存在着大批相互依靠的变量 ;2.在详细情境中 , 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课过程 :一.创建情境 . 导入新课1.师: 生活中有哪些变化的现象 ?这些现象能够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吗 ? ( 学生已经达成〝课前准备〞, 选择几个学生回答 )2.师: 在生活中 , 好多事物在发生变化 . 如 : 人的年纪 . 身高 . 体重在变 , 我国的人均收入 . 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 , 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 , 我们都称为变量 .3.师: 象这样的例子好多 ,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设计企图 : 学生预习后直接导入新课 , 加深对〝变化的量〞的认识 , 找寻生活中的量的认识 , 惹起新课的学习踊跃性 . 本环节的课前准备是要学生独立达成 .二.进行新课 , 掌握变量 .1.请独立达成导教案的〝学一学〞 .2.师: 小组沟通方才的自主学习的内容 . 并确立中心讲话人 .3.小组进行自我展现 .(1)小明的体重变化状况表 .学生谈群学领会 : 人的年纪和体重是有关系的两个量, 人的体重跟着年纪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小结 . 我发现 ( 体重 ) 随( 年纪 ) 的增添而增添 .设计企图 : 课本体现出第一幅情形图 , 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更为清楚的认识年纪与体重的变化 , 能够回答下列问题 , 发现年纪与体重的变化状况 , 小明的体重随年纪的变化, 学生先察看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2)荒漠之舟师: 骆驼被称为〝荒漠之舟〞 , 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 课件出示 : 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A.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B. 一天中 , 骆驼体温是多少 ?最低是多少 ?C. 一天中 ,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涨?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降落 ?D. 次日 8 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 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E. 每日骆驼的体温老是如何变化的?教课企图 : 经过教课第二幅情形图 , 认识有关荒漠之舟的基本知识 , 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面 . 读懂统计图 , 回答下列问题 , 经过问题 , 发现规律 . 这是本环节的教课目的 , 学生关于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已有基础 .3.蟋蟀与气温的关系A. 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图.B. 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生: 气温 h=t 7+3.C. 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 假如蟋蟀叫了 7 次, 这时的气温大概是多少 ?假如蟋蟀叫了 _次 , 这时的气温大概是多少 ?假如蟋蟀叫了 28 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小结 : 经过举例我们能够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 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教课企图 : 这环节学生理解蟋蟀的喊声用关系式表示 , 大多学生经过书上的文字提示 , 都能够达成关系式 , 个别不可以的 , 就个别指导 .三.讲堂稳固 , 加深理解 .1.说一说 , 一个量如何随另一个量变化 .(1) 一种故事书每本 3 元 , 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24 平方厘米 , 长方形的长与宽 .2.小明到商铺买练习簿 , 每本单价 2 元, 购置的总数 _( 本) 与总金额 y( 元) 的关系式, 能够表示为 : .设计企图: 我在这一课的练习设计上, 没有太多的练习量, 反而着重稳固课本上的练习 . 由难到易, 重质不重量, 希望经过增补练习提升后进生的讲堂参加度, 帮助部分学生的梳理知识 .四. 全课小结 , 说说收获 .师: 在生活中还有好多象这样有关系的两个变量 , 一个量老是跟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 谁还可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精选教课方案典范二教课目的 :1. 联合详细目标 , 领会生活中存在着大批相互依存的变量.2. 在详细情境中 , 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教课要点 :联合详细目标 , 领会生活中存在着大批相互依存的变量.教课难点 :在详细情境中 , 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教课器具 : 课件教课过程 :一.课前预习1.预习书 _页内容 , 试试回答书上的问题2.找一找此中的变量 , 想想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 ?假如有 , 犹如何的关系 ?3.认真看书 , 看看哪些关系能够用式子表示 ?二.讲堂展现活动一 : 察看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状况 .察看表中所反应的内容 , 搞清楚表中所波及的量是哪两个量?察看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 10 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纪增添而变化的 ?小结 : 小明的体重随年纪的增添而变化.2 6 岁和 6---10岁是体重的增添顶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4. 体重向来会随年纪的增添而变化吗?这说了然什么 ?说明 : 体重和年纪是一组有关系的量 . 体重的增添是跟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立的.1.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 , 适合控制自己的体重 .活动二 : 骆驼被称为〝荒漠之舟〞, 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察看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应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 ?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察看并思虑 , 得出结论后 , 记录在书上 , 而后再在全班报告说明 .3.一天中 , 骆驼的体温是多少 ?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 ,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涨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降落 ?5.次日 8 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 8 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变化的规律吗 ?活动三 : 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以下的近似关系.1.蟋蟀 1 分叫的次数除以 7 再加 3, 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假如用 t 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 , 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 , 全班展现 , 沟通 .3.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拥有变化的关系 ?它们之间是如何变化的 ?四人小组沟通你采集到的信息 , 选派代表请举例说明4.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拥有变化的关系?三.反应与检测1.连一连 , 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行程正方形周长边长购卖数目总价行驶时间2.说一说 , 一个量如何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 3 元 , 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24 平方厘米 , 长方形的长与宽 .3.小明到商铺买练习簿 , 每本单价 2 元, 购置的总数 _( 本) 与总金额 y( 元) 的关系式, 能够表示为 :四.全课小结: 今日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有关系的 . 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拥有必定的关系 . 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拥有有关系的两个量 , 在变化时有同样的变化特点 , 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精选教课方案典范三[ 教课目的 ]:1.联合详细情境 , 领会生活中存在着大批相互依靠的变量 .2.在详细情境中 , 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 教材剖析 ]:教材经过让学生察看表格 . 图像 . 关系式 , 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 , 为后边学习正比率 . 反比率打下基础 , 同时领会函数思想 .教材体现了三个详细情境 , 鼓舞学生在察看 . 思虑 . 议论和沟通中 , 领会在生活情境中 , 存在着大批相互依靠的变量 : 一个量变化 , 另一个量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 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关系 . 这三个情境分别用表格 . 图像和关系式体现变量之间的关系 , 以使学生领会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多种形式 .[ 学校及学生状况剖析 ]:我校是一所民办实验小学 , 学校的数学的讲堂教课中以学生为本 , 突显人文性 , 这样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 敢于在讲堂上表现自我 , 学生有较好的思想能力 , 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 教课过程 ]:一.创建情境 , 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此刻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此刻体重的变化 .3.师: 身高 . 体重都会变化 , 这些都是变化的量 .( 板书课题 )二.察看表格 , 感知变量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状况表 .师: 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状况表.(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师生共同画一画小明的体重变化状况折线统计图 .(4)说一说小明 10 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纪增添而变化的 .2. 说一说 .(1)我发现 ( ) 随( ) 的增添而增添 .(2)我发现 ( ) 随( ) 的减少而减少 .3. 师: 经过你们举的例子 , 能够发现什么 ?三. 经过读图 , 感觉变量 .1.师: 骆驼被称为〝荒漠之舟〞 , 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一天中 , 骆驼体温是多少 ?最低是多少 ?4. 感觉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 ,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涨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降落 ?(2)次日 8 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 8 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3)次日 ,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涨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降落 ?第三天呢 ?第十天呢 ?(4)师: 每日骆驼的体温老是如何变化的 ?四.成立模型 , 感悟变量 .1.出示叫的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即气温 h=t 7+3.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 假如蟋蟀叫了 7 次, 这时的气温大概是多少 ? 假如蟋蟀叫了 _次 , 这时的气温大概是多少 ?假如蟋蟀叫了 28 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如何变化的?4.举出而变化的例子 .5.经过举例我们能够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 , 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五.讲堂稳固 , 加深理解 .1.连一连 , 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行程正方形周长边长购卖数目总价行驶时间2.说一说 , 一个量如何随另一个量变化 .(1) 一种故事书每本 3 元 , 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24 平方厘米 , 长方形的长与宽 .六.全课小结 , 说说收获 .初中数学教课方案设计典范五篇教课方案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按照学习成效最优的原则, 是课件开发。
变化的量教案设计
变化的量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变化的原因。
1.2 教学内容变化的量的定义变化的原因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变化的量的定义和变化的原因。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变化的经验和观察。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变化的现象的思考。
1.4.2 讲解讲解变化的量的定义,解释变化的原因。
1.4.3 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变化的经验和观察,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第二章:变化的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变化的量的特征。
让学生能够理解变化的量的度量。
2.2 教学内容变化的量的特征变化的量的度量2.3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变化的量的特征。
实验法: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变化的量的度量。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变化的量的特征的思考。
2.4.2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变化的量的特征,鼓励他们描述和分享观察结果。
2.4.3 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变化的量的度量。
第三章:变化的量的计算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变化的量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能够解决与变化的量相关的问题。
3.2 教学内容变化的量的计算方法解决与变化的量相关的问题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变化的量的计算方法。
练习法: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变化的量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变化的量的计算的思考。
3.4.2 讲解讲解变化的量的计算方法。
3.4.3 练习提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变化的量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第四章:变化的量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将变化的量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让学生能够解决与变化的量相关的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变化的量的应用情境解决与变化的量相关的实际问题4.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与变化的量相关的实际情境。
《变化的量》教案
《变化的量》教案《改变的量》教案1教学过程:一、引入变量的概念师:老师买了10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个吃了4个,还剩?个吃了7个,还剩?个问:在老师刚才表达的吃苹果这件事中有几个量?其中哪些量是改变的?怎样改变?〔有三个量;吃的个数与剩下的个数是改变的;一个增加,一个减削。
〕师:一个量改变,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改变,可以看出,这两个量是相互依靠的变量,也可以说是相关联的量。
二、新授师:好,下面我们一起看书P18。
1.看第一个例子,说说这个统计表的内容是什么?〔是小明体重改变的状况〕年龄诞生时6个月1周岁2周岁6周岁10周岁体重/千克3.57.010.514.021.031.5 问:表中的哪些量在发生改变?年龄在变,体重也在发生改变:年龄增加,体重也在增加。
问: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图象来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改变关系呢?用一个什么图表示合适呢?〔折线统计图〕2.看第二个例子。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这就是反映骆驼体温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图象。
请你仔细观测图象,图象中反映了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间、体温〕指导同学读懂图意:〔1〕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400C〕最低是多少?〔350C〕〔2〕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4时到16时〕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0时到4时,16时到24时〕师:骆驼的体温是随时间而呈周期性的改变。
〔3〕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师:次日8时指第2天8时,与第一天8时相比,增加了24小时,应是图中的32时。
3.看第三个例子。
是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
问:你认为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呢?h=t7+3三、引导同学举诞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改变的例子。
如:一天的气温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汽车行使的路程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等。
问:你能举诞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改变的例子吗?〔同学举例,只要合理,老师就要予以确定。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变化的量一、教学目标1.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和常见的量化表示方法;2.掌握变化的量的计算方法;3.能够应用变化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变化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教学难点:变化的量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课件、黑板、书籍等;2.学生学具:笔、笔记本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变量的概念,并与变化的量进行对比,引出变化的量;2.简述变化的量的概念:变化的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些量随时间、空间或其它因素变化的过程中的差值。
Step 2 计算变化的量1.通过示例引导学生计算变化的量:比如一个物体从起点A到达终点B经过了5分钟,求物体的速度;2.结合实例,解释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3.分组练习:将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个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要求计算物体的速度;4.学生展示和小结:各组派代表展示计算结果,让其他学生提问或补充,总结计算变化的量的方法。
Step 3 变化的量的应用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变化的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行驶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温度的变化等;2.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各种实际问题的变化量:如温度从摄氏度到华氏度的转换、一个人跳水后的高度变化等;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计算相关的变化的量;4.学生展示和讨论:各组派代表展示解决方案,其他学生提问或补充。
Step 4 拓展延伸1.进一步拓展变化的量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时间、速度、温度等以外的其他变化量,如饭菜的重量变化、人口的增长等;2.要求学生通过实例,自行思考和计算其他变化的量。
五、课堂小结1.对变化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简要总结;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疑惑。
六、作业布置1.课后复习:复习本节课学过的内容,作好笔记;2.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3.拓展作业(选做):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互联网上的资料,找出更多的实际问题,并尝试计算相关的变化的量。
变化的量教案设计
变化的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变化的量的概念:定义、特点、类型。
2. 常见的变化现象:温度变化、长度变化、质量变化等。
3. 变化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变化的量的概念。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教案、教学素材。
2. 实验器材:温度计、尺子、天平等。
3. 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讲解:讲解变化的原因,分析内因和外因对变化的影响。
4. 实践: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运用变化的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变化的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变化的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的科研机构、企业,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3. 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八、教学难点与对策1. 变化的量的概念抽象,难以理解。
对策:通过具体实例、模型演示等方式,形象地呈现变化的量,帮助学生理解。
2. 变化的原因复杂,难以把握。
对策:通过讲解、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变化的原因,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影响。
3.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困难。
对策: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变化的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变化的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教案:《变化的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15页至116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变化的量,包括变量、常量的概念,以及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变化的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学会用数学式子表示变化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 让学生理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变化量。
2.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式子表示变化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以及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变化量,并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会变化的,有些东西是不会变化的?比如说,我们的身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但是,圆的周长和半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不会变化。
那么,我们怎么来表示这些变化的东西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变量和常量。
”2. 讲解:详细讲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以及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变化的过程。
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变化的量变量:(举例)常量:(举例)如何表示变化的过程:(举例)七、作业设计1. 请举几个生活中的变化量的例子,并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答案:如,一个人的体重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用 W = 50 + 2t 表示,其中 W 表示体重,t 表示时间(年)。
2. 请解释一下变量和常量的概念。
答案:变量是指在变化的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常量是指在变化的过程中,数值不发生变化的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除了本节课学习的变量和常量,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他相关的数学概念,如函数、方程等。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案——拓展学生对变化的认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案——拓展学生对变化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了解变化的概念,认识变化的种类和形式。
2.理解变化图的概念,掌握绘制变化图的方法。
3.熟悉变化量和变化速度的概念,了解它们的计算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变化的概念通过展示各种变化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变化的概念,并且认识变化的种类和形式。
2.变化图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图,以及如何绘制变化图。
通过展示几个例子,让学生掌握如何绘制变化图。
3.变化量和变化速度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量和变化速度,并且了解它们的计算方法。
通过展示例子,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变化量和变化速度。
4.练习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学生对变化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启发学生对变化的认识,以及理解变化图、变化量和变化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变化的例子,引导学生对变化的认识,并且让学生确定变化的种类和形式。
2.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变化图、变化量和变化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且引导学生掌握绘制变化图的方法。
3.练习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学生对变化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对变化的概念、种类和形式,以及变化图、变化量和变化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学生对变化的概念、种类和形式,以及变化图、变化量和变化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六、教学建议1.在讲解变化速度的时候,可以用示例来和学生解释。
2.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际情境,计算相关数据,计算过程主要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角色为协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变化的量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39~40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法: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
(板书课题)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3)请用折线统计图画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2、说一说。
(1)我发现()随()的增加而增加。
(2)我发现()随()的减少而减少。
3、通过你们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什么?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三天呢?(4)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4、举出而变化的例子。
5、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五、总结,谈谈收获。
六、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2课时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41~42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法: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体会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变化的量,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相关联的量,谁来说说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样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吗?2、两种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教师引导)出示教材表(1),根据右边的图象把表格填完整,并根据问题观察表中填好的数据,思考应该怎样解答?(1)填表,观察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并用语言表达。
(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2)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板书:周长÷边长=4(一定))也就是说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是不变的。
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1)填表,说说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
(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吗?3、比较这两组变量的有什么区别?三、正比例的意义。
1、教材20页第2题。
出示第2题:(按要求解答)(1)你能把表格写完整吗?(独立完成)(2)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小组交流)(3)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路程÷时间=90(一定),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
)2、教材20页第3题。
(1)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独立完成)(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小组交流)(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应付的价钱÷质量=3(一定),即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3、思考:从上面的2、3题中,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他们都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两个量的比值相同,我们就可以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板书)齐读。
4、学生说说上面(2、3)题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成正比例。
5、思考:你能说说如果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吗?(学生讨论、交流)6、想一想:(小组讨论、交流)(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2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五、巩固练习六、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3课时正比例练习课教学内容:p4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丰富的事例,进一步认识正比例。
过程与方法:掌握成正比例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图象的特征。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和怎样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法: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准备:用小黑板写下教材19、20、21页中有关的图象和表格。
教学过程:活动一:初步感受正比例图象的特征。
出示情境一中的(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关的表格和数据1、回忆正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提问:哪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请说明理由。
2、感受正比例的图象。
(1)现在我们利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把表格中对应的一组组数据在图中表示出来。
(教师示范描述第一个点,并说明这个点的含义。
)(2)现在我们利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把表格中对应的一组组数据在图中表示出来。
(3)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对比两个图象,你有什么想法?(成正比例的两个变量的点会在同一条直线上。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表格见书)3、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应付的钱数随购买的枚数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比值不便。
所以应付的钱数与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
4、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
5、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4课时画一画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44~45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
过程与方法: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他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能画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图。
教学难点:发现正比例关系图的特征。
教法: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活动一: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活动二: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
1、求出一个数的5倍,填写书上表格。
2、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小结: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
3、根据上表,说出下图中各点的含义。
(图见书上)。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5、利用书上的图,把下表填完整。
6、估计并找一找这组数据在统计图上的位置。
活动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活动四:练一练。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教师讲解: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3、回答下列问题:(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把下表填写完整。
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5、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5课时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46~47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积不变,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的理解和判断。
教法: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有什么特点?2.试举例说明。
二、新授学习1.和是12的两个加数,一个加数随着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和一定。
1)说出它们图像。
2)这两个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和一定12)3)说出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正比例关系)2.积是12两个乘数,一个乘数随着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积一定。
1)说出它们的关系。
2)发现了什么?(积一定)3)在积一定的条件下,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板书)、4)比较这两个变化关系相同吗?三、归纳总结1.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2.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乘积一定,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四、巩固应用第2题: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关系。
几种比例关系:路程一定时,时间和速度成反比。
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
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第3题:果汁总量一定时,分的杯数和每杯的果汁量成反比例关系。
五、课后练习判断单价一定时,总价格和质量成什么比例 P26,2,4题六、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6课时反比例练习课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P49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比的读写法,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出比值.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