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二首
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自然环境变化而引发情感波动的情况?”(如:遇到大风大雨时的感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学习,深入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2.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句、解读意象,锻炼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认同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韵律、意象和艺术特色。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诗人的情感,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尊重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阅读与理解。
3.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诗歌主题及诗人情感分析。
5.诗歌艺术特色的探讨。
6.课堂讨论与互动:探讨诗歌的意境和现实意义。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文化积累
《唐诗二首》文化积累
1.作者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
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其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生于河南新郑。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和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其诗语言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2.文体知识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
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
这种体裁形式,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既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和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卖炭翁》的背景、作者、诗歌内容、主题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哲理。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朗读节奏、篇章结构、生僻字词和诗句深层含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卖炭翁》相关的问题,如“诗中的卖炭翁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者有何相似之处?”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卖炭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主题,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人的创作意图,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自己的诗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中的社会现实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主要包括以下两首唐诗的学习:李白的《送友人》和王维的《鸟鸣涧》。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如下:
1.李白《送友人》:分析诗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鸟鸣涧》中,王维运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来表现诗人的闲适心境,需要学生能够体会并模仿这种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尤其是诗人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差异。
-理解并感悟诗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体验,如李白的豪放不羁和王维的隐逸情怀。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和分析诗歌。
2.增强学生对唐代诗歌文化背景的理解,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升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想法不够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激发这些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ppt课件(1)
24 唐诗二首
考点链接
1.了解两首诗的作者的情况及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内部 学习 所蕴含的情感 目标 3. 体会作者博大的胸怀以及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 思想感情
考点链接
【考点1】善抓特征和细节,运用语言精炼生动 描写秋风破茅屋的情形,先写秋风怒号,接着写怒号的狂风一 层又一层地揭走屋上的茅草,最后写茅草在空中飞舞飘落的情 形,生动细致地描写出狂风吹走屋上茅的情景. 【考点2】环境描写的作用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 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名 句 赏 析
名师导学
2.诵读赏析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地记录了草堂生 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 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 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 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诗语言极其 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迭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 弦.
茅屋 为秋 风所 破歌
名师导学
1.背景解读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于是杜甫弃官带领全家辗 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 茅屋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 为秋 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 风所 最后抵达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 破歌 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 (760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
名师导学
1.背景解读
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陈传生
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一、知识点汇总1.古代诗歌文体2.字词积累3.杜甫、白居易生平及主要作品4.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5.烘托和对比、衬托的写法6.高尚情怀,伟大人格二、知识解读与基础训练1.古代诗歌文体知识:(1)歌行体: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题名为“歌”“行”或“歌行”。
“行”是乐曲的意思。
谈谈对歌行体这种文体的认识。
(2)新乐府: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又名“新乐府运动”。
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2.字词积累: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必须熟练掌握,重点词义能理解和准确解释,且能灵活运用。
下列字的读音、字形、字义有误的一项是()A.挂罥.(juàn)翩翩.俄顷:一会儿。
B.突兀.(wù)驱将.充炭直.:同“值”,价钱。
C.布衾.(qīn)口称敕.何所营.:谋求D.两鬓.(bìn)一丈凌.叱.牛:吆喝。
3.作者及主要作品:(1)杜甫生平及主要作品:(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诗人,他忧国忧民,被尊为“”,其诗被称为“”。
杜诗语言“”,有《杜工部集》。
主要作品有《》《》“”“”等。
(2)白居易生平及主要作品:(772——846)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其诗语言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主要作品有《》《》,著有《》等。
4. 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1)精彩的景物描写:请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诗节,体会景物描写的精彩。
(2)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请结合两首诗中对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描写的巧妙。
5. 烘托和对比、衬托的写法:(1)烘托: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学问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 课《唐诗二首》学问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 760 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最终得到一个安家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患病,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和蔼宏愿,于是写下流传长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意义。
《登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而《春望》则描绘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唐代的社会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对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与唐代的差异较大,学生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此外,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也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难点: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的理解,以及诗歌的深层意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对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两首诗的详细讲解。
2.学生准备课本,以及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PPT展示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分别呈现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并引导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李商隐的《无题》和杜牧的《秋夕》。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唐代诗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唐诗二首》时,学生需要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难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情感教学: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译文、赏析等内容。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唐诗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学生自读,理解诗句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诗句的字词含义和诗意进行讲解。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完整版)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课堂练习
按原文填空 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 2、表现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 情思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三、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
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四、其他“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名句。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使人怜悯。
希望。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天亮。 同“碾”,压。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睡得很少) ( “由何”,如何)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 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 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 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 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 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他出生官宦世家,却一生颠沛流离。心系苍 生胸怀国事,用笔墨抒发豪情。
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后世尊 认为“史诗”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早期作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茅
杜 甫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 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 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 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 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因其诗常表 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圣”。《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04 艺术手法鉴赏与 运用
2024/1/30
16
对比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贫富对比
诗中通过卖炭翁的贫苦与宫使的奢华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 和卖炭翁的悲惨遭遇。
劳逸对比
卖炭翁的辛勤劳作与宫使的悠闲自得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揭示了 社会的不平等。
炭的贵贱对比
诗中提到“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通过炭的价值与宫 使的强取豪夺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 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当代作家 应该在传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基 础上,不断创新表达方式,让 现实主义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具有感染力。
23
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关注社会现 实,更关注人的精神和灵魂。 当代作家应该在作品中弘扬人 文精神,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 精神追求,引导人们追求真善 美。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不羞郎,回身就郎宿。”
21
白居易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 珠落玉盘。”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024/1/30
《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 绵无绝期。”
写作特点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写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和不幸遭遇,与宫市使者的蛮横无理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现 实的残酷和黑暗。同时,作者还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形象的人物刻画,使卖炭翁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增强 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024/1/30
11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 其意义
2024/1/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 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唐诗。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诗人身处茅屋,遭受秋风破坏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整首诗以风雨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崇高的品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这首诗篇幅较长,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引导他们抓住关键词句,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的结构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学会欣赏唐诗的美;学会从诗中提炼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培养学生的忧国忧民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这首诗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诗中深层含义的把握和关键词句的提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这首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受诗的美。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从诗中提炼出关键词句,并解释其含义。
4.分享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从诗的结构、意境等方面,深入分析诗的内涵。
6.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中的关键字词。
8.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这首诗,并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赏析
诗词鉴赏|白居易《卖炭翁》赏析及历年中考真题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作者、背景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诗词主题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掠夺,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1)伐:砍伐。
薪:柴。
(2)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理解:1、开篇直接交代人物,介绍卖炭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的伐薪烧炭的生活,“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地点在长安城附近的终南山。
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译文: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1)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2)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24唐诗二首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歌行体
歌行,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 属乐府诗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 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 《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 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 行”一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 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 化。
3.重点字词解释。
向:介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接__近_ 挂罥:_挂__着__,__挂__住__ 绝:断__,__这__里__指__停__止_ 俄顷:_ー__会__儿_________ 衾:__被__子_________ 漠漠:_阴_沉__迷__蒙__的__样__子__ 忍:__狠__心_________ 突兀:_高__耸__的__样__子_____ 能:_如__此__、__这__样____ 坳:_水__势__低__的__地__方___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 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 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 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 “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 种公开的掠夺。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卖炭翁
唐·白居易
知识梳理
白居易(772年-846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 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人 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 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设计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古诗苑漫步”,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本课《唐诗二首》选择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描绘了金陵凤凰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豪情壮志。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和人民生活的关心,体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这对于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背景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唐诗,掌握一些古诗的基本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两首唐诗,感受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两首唐诗,掌握一些古诗的基本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唐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诗歌。
24.唐诗二首 卖炭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4.唐诗二首《卖炭翁》赏析 (1)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2)第一节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 (3)第二节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4)第三节白居易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9)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10)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11)第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性 (13)第三节杜甫诗歌的艺术性 (15)第四节杜甫在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18)《卖炭翁》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
“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
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
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
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
二十四 古诗两首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
•
24 古诗两首
•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是南宋杰 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的 景物,并擅长此类诗。他的诗歌语言 浅近明白,清新自然,诗风淳朴,被 称为“诚斋体”。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24《唐诗二首》(好用)
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 土”呢?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 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 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顺,生 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 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 《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 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 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 已及人的博爱情怀。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诵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大意,并试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节诗文的内容。
第一节: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 第二节:写“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
诗文解读
第一节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 开头先概括交代人物的基本情况,继而对他的肖像做了精 练传神的描绘,“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两 鬓可见其苍老,写面庞、十指可见其生活之艰辛。接着用一问 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这 炭是老翁的全部生活依托,但也不过是换取起码的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扭曲 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而其根源在于社 会的不公平。接下来写老翁赶车卖炭的情景。诗人有意将他放 在雪后这样一种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下(俗谚说“霜后暖,雪 后寒”),天气已如他所愿,他强忍饥寒满怀希望地“晓驾炭 车辗冰辙”,挣扎着来到“市南门外”,“泥中歇”更写出了 老翁精疲力竭的情态。
诗文解读
第二节写“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 前四句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翩翩”写出 其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手把”“口称”见其 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则 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后四句写被掠夺的结果。 “一车炭,千余斤”极言其多,而且是老翁生活的一切依凭, 却只因为是“宫使驱将”,所以“惜不得”,看似轻描淡写的 三个字,多少无奈,多少悲愤,多少绝望,尽在其中。“半匹 红纱一丈绫”,数量极少,价值极低,与“一车炭,千余斤” 构成强烈的反差,宫使竟将其“充炭直”,明明是光天化日之 下赤裸裸的抢劫,却要打着“宫市”的旗号,无耻的嘴脸更是 暴露无遗。 诗人没有以议论和抒情作结,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 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 的描写中,而这正是《卖炭翁》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为什么要写“布衾多年冷似 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被子 比作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被子的 寒冷和坚硬。写出了诗人困苦凄凉 的生活。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5.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 由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 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 夜沾湿何由彻”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诗人从眼前 景想到过去事,再想到未来,自己、国家都在风 雨飘摇中挣扎。
塘坳( ào ) 恶卧( è ) 大庇( bì ) 车辙( zhé) 叱( chì ) 挂罥(juàn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770),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 襄阳)。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创作 颇丰,诗艺精湛,被尊称为“诗 圣”。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我们知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 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 的社会现实?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
诗人塑造了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概
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揭露了 宫市的弊端以及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揭 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出作者 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抒发情怀
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博大胸怀,崇高理想
卖炭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 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 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 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 “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 俗,有“诗魔”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 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 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 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 刻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 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 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 十。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 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 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 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
24 唐诗二首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
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
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
状元成才路
首古诗。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怒号( háo ) 挂罥(juàn) 俄顷(qǐnɡ) 布衾( qīn ) 丧乱(sānɡ) 广厦( shà ) 突兀( wù ) 辗( niǎn) 两骑( jì ) 敕( chì ) 系( jì ) 三重茅(chónɡ)
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 版)。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 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 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 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 的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 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写诗人“忧国忧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 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 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 至死不悔的决心及其博大的 胸襟和崇高的思想。
安得:哪里能得到。 广厦: 宽敞的大屋。 庇:遮盖,掩护。 寒士: 贫寒的士人。 书面感叹词,表叹息。 呜呼: 高耸的样子。 突兀: 见:通“现”,出现。 吾: 我。
至此,作者笔墨暂时收住,木炭能不能卖出,是
老翁悬心的事,也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结果。
5.“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 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轻快的样子。这里 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 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 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 代“宫市”的罪恶。
6.“把”“称”“叱”“牵”几个动词有何深意? 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文 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按理, 小太监手里是不会有这种公文的,更不用说是 “敕”,也就是皇帝的文书了。这里有讽刺之意, 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 现了出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
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
多层茅草。三, 三重茅:
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
飘转沉塘坳。
表示多数。 挂着,挂住。 挂罥: 罥,挂结。 长:高。 沉到池塘水中。坳, 沉塘坳: 水势低的地方。
1.第1段中哪些词语描写出了风势之大?请找出来 加以赏析。 先用“怒”字把秋风拟人化,“风怒号”三字 写出了秋风声之宏大,使人如闻秋风咆哮,很形象。 “卷、飞、洒、挂罥、飘转”把风势的猛烈描
俄顷: 一会儿。 漠漠: 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昏黑: 渐渐黑下来。 衾:被子。 恶卧:睡相不好。 形容雨点不间 雨脚如麻:
断,像下垂的 麻线一样密集。 战乱,指安史之乱。 丧乱: 如何挨到天亮。 何由彻:
3.为什么要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 漠漠向昏黑”
渲染阴沉黑暗的雨前景 象,烘托诗人黯淡凄惨的心 境。
观刈麦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为四节,试概括每节 的内容,并说说其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第一节:秋风破屋:环境。展现系列动态,牵 动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痛苦的心弦。
第二节:群童按茅:现实。茅草对诗人而言关 乎生计,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这是激愤之词。 第三节:长夜沾湿:感受。由自己的处境,联 想到国家的处境(风雨飘摇之中)。“何由彻”意 味深长,一作结,二铺垫。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
状元成才路
得到。
状元成才路
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灰白。 做什么用。谋 求,需求。
使人怜悯。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
希望。 天亮。 同“碾”,压。 车轮滚过地面 碾出的痕迹。
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 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
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 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 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 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 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人政治上 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卖炭翁》一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 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 “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 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 “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 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烧炭艰辛 卖 炭 翁
老翁 运炭艰难 炭被掠夺
肖像、心理、 动作描写
状元成才路
夺炭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老翁艰辛 官吏蛮横
宫使 仗势凌人(肖像、动作描写) 蛮横冷酷
状元成才路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
忧民的济世情怀。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7、赏析“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博 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怎么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的这种情怀?
状元成才路
绘得淋漓尽致,将一幅秋风卷茅的画面生动地呈现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出来,从而使诗人的焦灼、无奈之情自然流露。
状元成才路
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 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为:做。 竹:竹林。 呼不得:喝止不住。
2.诗人为何感叹?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 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 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 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 “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 一种公开的掠夺。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卖炭翁
砍伐。
烟熏色的脸。此处突 出卖炭翁的辛劳。
困倦,疲乏。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 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骑马的人。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
轻快的样子。 指皇帝的命令。 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 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拿。
吆喝。 长安城宫廷在北面, 集市在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