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际上就是在塑造一种人的存在方式
论教师一般育人能力的内涵与价值向度
从根本上而言,教育是一种“育人”活动,为社会“培养人”“塑造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是教育内在的价值旨归。
为了更好地让教师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国家自2018年以来接连出台了好几个文件,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2019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
在上述文件中都要求教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注意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言传与身教的统一。
然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或认为“育人”是思想政治教师或德育教师的事,与己无关。
在此,我们有必要强调教师一般育人能力的重要性,并对其内涵和价值加以澄清。
一、教师必须具备一般育人能力的逻辑剖析教师必须要具备一般育人能力,这既是由教育的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由教育的目的以及教师的职责使命所使然。
(一)教师必须具备一般育人能力的历史逻辑纵观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和国家以及生活在彼下的思想家们,虽然其教育目的不同,具体的教育内容和要求也存在着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都在主张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非常强调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换句话而言,即都要求教师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而不是人为地割裂甚至对立起来。
众所周知,儒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仁智合一的“贤人”“君子”。
为了更好地培养“贤人”“君子”,加强对“贤人”“君子”德行的教育就成了重中之重,为此,儒家思想家们围绕“贤人”“君子”的培养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诸多主张。
持性恶论的荀子提出了“学为成人”的主张,认为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亦可以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化性起伪”,从而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结合起来。
坚持以人为本 倡导学校德育回归生活
科 技 视 界
科技・ 探索・ 争鸣
坚Hale Waihona Puke 以人为本倡导学校德育回归生活
李小 琴 ( 南 通大 学 , 江 苏 南通 2 2 6 0 1 9 )
【 摘 要】 加强和改进 学校德 育工作是 一项重要任务 , 也是一项 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 现代德 育既是人本化的德 育 , 也是 生活化 的 德育。为 了更好 实现德育 目的 , 提 高德 育效果, 学校德 育一方面要 坚持一人 为本 , 以学生为本 , 做到 一切从 学生的实际出发 , 建立平等的师 生关 系; 另一方面 , 要使 德育回归生活 , 使道德在 生活中得 到发展 , 德 育的生活化应 3成为 ' - 学校道德教 育的必然选择 。 【 关键词】 学校德 育 ; 以人 为本; 生活化
度 教师要尊重 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 平等的对待学生道德发展和选择 的权利 : 二是要 培养学生 的宽容与尊重的心态和能力。在这里需要指 现代德育要坚持 以人为本 . 首先要求学校从人 的需要和人 的发 展 出的是 . “ 宽容仅仅在一定 的限度 内是好事” @ . 道德宽容是要以道德共 出发 , 尊重学生 的主体性 , 做到 以学生为本 。 识 为底线 的。 因而 , 教师要引导学生的道 德生活 . 使学生在道德共识的 学校 的道德规范要转 变为人 的 自 觉 行为 .这需要建 立在主体 主 底 线 之上 发 挥其 个 性 动、 自 觉 的基础上 , 我们把主体主动 、 自觉地约束 自己的行为称之为 自 要实现以学生为本 . 坚持 德育的主体性 . 很 重要 的一点 就是要反 律。 而 自律的基础则是 唤醒人类 的道德主体意识 。 教 育的最 终 目的不 对 灌输的教 育方式 。 “ 当代认知主义、 形式 主义和个人相对主义的道德 是看学生是否能很好 的遵从道德规范或道德律令 . 而是看学生是否能 教 育理论都是 围绕反对单纯的道德灌输而展开的 ” 畈 对灌输 由杜威 将道德律令转为道德 自律 . 看道德教育最终是否唤醒 了学生 的道德 主 首倡 杜威把灌输理解为 “ 系统地运用一切可能的方 法使 学生铭记一 体意识 . 是 否促进了学生 的道德 发展 . 是否满 足了学生 的道德生活需 套 特定 的政治和经济观点 . 排除其他一切观点 ” 0 要。 反过来 , 这又将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地实践道德 。 因而, 学校德育 灌输是无视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 . 它违背了学生 要坚持主体性原则 . 使学生出于 自觉 、 自愿的道德学习 , 而 自觉 自愿 的 的 自由意 志 现代教育观认 为理想 的师生关系应 当是主体间平等的对 道德学 习对 于道德 教育 的实效 是很重要 的 .这将直接影 响到道德评 话关 系, 而非专制 的主从关系 。 学 生作为所要授受的道德的真正主体 . 价。 美国弗兰克认 为 . “ 简单地对外部规则 的依 附因其缺少 了主体 的 自 与教师有着 同样 的人格地位 师生之 间的平等对话体现 了人与人之间 觉 自愿而不能参与真正的道德评价 ” 0 的温暖的情谊 而道德教育某种意义上 . 也是一种情感教育 . 平等的对 权威主义道德教育观强调外部规则对主体的约束 . 否定主体精神 话方式 因而能够更有利于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接受 。对话 , 作 为一种 道 活动在道德中的重要地位 这种道德教育观与社会 的现实需要和社 德教育 的基本方式 . 很好的体现了德育的人本 精神 会未来发展趋势是相冲突的 一方面市场经济 的确立 和发展不仅解放 了企业 . 使企业成 为独立的法人实体 和市场经济 实体 . 同时经济领域 3 教 育学生热爱社会 。 使德育 回归生活 的 自主性也成为催 生和培育人的主体性 的现实土壤 。另一方面 . 社会 现代德育要坚持以人为本 .就要坚持生活化德育 的实践方式 . 使 信息化和价值多元 化也使 主体性德 育成 为一种需要 。③ 社 会信息化使 德育 回归生活 。 得任何一个 信息都 不可能长时间的 占 据信 息空间 . 而价值 多元化又使 德育最终是要 回归生活的 人的道德 与人 的生活是一体 的. 道德 得价值 冲突和价值选 择不 断 . 这使得我们无法像过去那样 根据一些 固 源于人类生活的需 要 道德归根结底是在生活实践 中形成 的 道德是 定不变的道德 规则做 出道德判 断和道德选择 . 每个人都应该 从现实需 生活 的一个 内在组成部分。一个 人要认 知、 体验和享有完整意义上 的 要和社会未来 的发展趋势 , 自主的做 出道德判 断和道德选择 。坚持德 道德 . 就必须通过实践道德生活去体验 道德 的意义 。 因而 , 德 育要 实现 育主体性是 现实社会 的客 观要求 以人为本 . 就不能脱离生活 生活化德 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真正 的走 进生活 , 主动接 受生活 中各种积极 、 健 康的影响 。实 践有 益 的道德生 2 一切从 学生 实际出发 , 建立平等 的师 生关 系 活. 在实践道德活动中养成 良好 的德性 现代德 育要坚持 以学生 为本 . 意 味着 要真正把人 、 把学生 的发展 道德又是在生 活中得到发展 个 体的道德是在 生活中发生发展 置于教育 中的核心 的、 主体 的地位 。 具体言之 , 就是要在德育 中以学生 的。 现代 心理学研究表 明. 儿童 的道德发展既不是先天本能就有 的. 也 的道德 发展 、 满足学生 的道德 生活需要 为 目的 . 以培 养学生 的道 德批 不是外部环境强加上 去的 . 而是主体 与周 围环境 . 即与人 的交往实践 判、 道德选择能力 和认知 、 体验道德实践生活为任务 , 以人 与人之 间的 中主动建立起来的。正如美 国学者拉瑞 . 纳希讲的 . “ 道德领域是在生 平等对话为道德教育 的基本方式 活早期 . 通过儿童与其他 人交往 中普遍 而不可避免的相互作用经验而 坚持 以学生为本 . 以实现 学生 的全面发 展的 目 标. 要求从学 生的 建构起来的。 ” ⑦ 高尚、 健康 、 积极的道德生活有助于儿 童告诉 品德 的形 实际 出发 现代道德观认为道德发展是在道德主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协 成: 低级 、 消极的生活只能养成儿童 的低级趣味 调和发展起来 的 要实现以学生道德 发展和生活完满为 目的的道德教 生活化德育是充满教育情境 的实践教育 它着 眼于受教育者 的生 育, 就要培养学生 的道德批判 、 道德选择能力和认知 、 体验道德实践 生 活情境 . 重 视发挥情感 的感染性 和激励性 受教育者 只有在生活情境 活 的能力 . 这应 当成为学校德育 的一个重要任务 。学校德育需要从 学 中亲身经历 . 才能有所选择 和思考 . 才 能将所学的道德知识 转化为 自 生 的实际道德状况 以及学生 的兴趣和需要 出发 . 培养学生 的道德思 维 身的道德观念 , 养成 自 身 的道德 习惯 . 形成 自我的德性。因为 . 一个人 能力和道德评 判 、 选择能力 , 让 学生在道德 实践过程 中认真思考道德 的道德行为总是与他 的感情是相关 的.道德知识能否成为道德观念 . 规范并 内化为道德主体的 内在需要 . 从而更好 的实践道德生活。 化为道德行动 . 主要取决 于情感 的投入程度 坚持 以学生 为本 . 首先要建 立师生之 间 、 学生和学 生之间 的平 等 生活具有教育 意义 . 对德育 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活虽然是 关系 学校德育要以学生的道德发展为 目的 . 还意味着让每一个学 生 由人创造的 . 但 同时也构成 了人 的存在方式 人创造出的生活不断 的 得到 自 身应有 的发 展 . 尊重和关 怀每一位学 生 . 平等 的对待每一位学 制约 、 影 响和改 变着人 , 塑造着人 。 杜威 对生 活的教育意义有深刻的论 生. 不能 以少数人 的发展牺牲多 数人的发展 . 也不能 以多数人的发展 述. 他说“ 社会生活不仅 和沟通 完全相 同. 而且 一切沟通 ( 因而也就是 牺牲少数人的发展。 此外 , 还要建立师生之 间的平等对话 。 在 当前价值 切 真正的生 活)都具有教育性” . “ 不仅社会生活本身的经久不衰需 多元化的背景下 . 宽容和尊重的道德文化氛围有利于个体主体性 的发 要教导和学 习. 共 同生活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 ” @ 我国著名教育 挥。价值的多元化 , 打破了道德所谓的权威 , 个体的价值被承认 . 民主 家陶行 知先生也讲 , “ 教育 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 时不变 . 成为趋势 . 在这样的条件下 。 宽容和尊重具有了可能性。对教师而言 , 即生活无时不会有教育意义” ⑩ “ 是生 活就是 教育 , 不( 下转 第 1 7 7页 ) 有两点是很必要 的 一是教师对学 生的道德 观要有宽容 和接纳 的态
教育人的文化存在形式
2009年3月当代教育与文化Ma r 12009 第1卷第2期Contemporar y Education a nd Culture Vol 11No 12 [收稿日期]22[作者简介]丁虎生(6—),男,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教育:人的文化存在形式丁虎生(西北师范大学组织部,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人的发展是永恒的,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的。
要深刻理解教育的真谛,用正确的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从人的生成过程和人的存在状态两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人的文化特性。
从人的生成过程看,学习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教育是人的生活本身;教育是人的文化生命机制,是人的生存方式;教育过程是人的自我定义过程,教育有效地为人类提供着进行自身定义的历史整合力。
从人的存在状态看,人是超越性、群体性、劳动性、符号化的存在物,人的这些存在方式决定人的文化选择和文化特性,教育是适宜于人的文化特性的文化存在形式。
[关键词]文化;教育;生存方式;存在状态[中图分类号]G 402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5779(2009)022*******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从宗教人、自然人、理性人、社会人到文化人,标志着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的不断深化。
人生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存在问题,这是人生的根本问题。
作为个体的人,总是存在于有限的时间之中,正是这种存在的有限性,唤起了人的责任感,创造了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存在的教育”是作为“目的的人”的教育,它要解决的是人生存的理由、意义、根据和理性的头脑。
二是生存问题,这是关于人的存在方式、存在手段或存在技能的问题。
而“生存的教育”是作为“工具的人”的教育,它解决的是人生存的意识、能力、方法、手段。
两个层次的问题或教育虽然都十分重要,但“存在的问题”和“存在的教育”更为根本。
时代在发展,人也在发展,时代对人的要求也在发展。
灵魂的唤醒,自由的生成——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解读
灵魂的唤醒,自由的生成——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解读摘要】现代化转型之镜的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为一代新人谋求新的精神境界。
透过对本国历史的反思,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即生成。
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其目标就是培养全人。
”通过文化教育,依靠必要的教育和交往气氛,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制定有限的教育计划和完善的教育内容,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能陶冶和生成一代新人。
他进一步指出教育改革真正条件不是金钱而是回归人的教育本身。
其光辉的教育思想无疑对我国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制定新的教育规划具有重大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生成自由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63-03【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modernization, today China encounters an great challenge that is to seek a new spiritual realm for the young generation.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n German history, Karl Jaspers pointed out that education is generation, and the task is to make‘a whole man’. To fulfill it, he proposes to creat a necessary atmosphere of education or human contact, advocate Socrates-mode education and rely on a limited plan about education and a perfect curriculum, which is called civilization education. He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education reform doesn’t mean money but the generation of the whole man. His brilliant thoughts on education will be undoubtedly good for today China’s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Key words】Jaspers Generation Freedom Education一、生存与超越: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观作为二十世纪“视野最辽阔”的存在哲学家,[1]雅斯贝尔斯用理性与存在并重的方式构筑自己的存在论思想。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的中国教育正阔步迈向现代化,处在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发展新时期,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将育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是当前引领教育发展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全党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以育人为本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解决和回答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
因此,深刻理解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目标、核心内容,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创新思路,明确任务,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对于把握和解决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切实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育人为本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因此,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对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
只有加快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因此,教育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途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格
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格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社会事业,其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格。
教育的本质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教育的不同方面,展示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来改进现有的教育体系。
首先,教育的作用不仅限于知识的传授。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授知识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品格培养。
品格是一个人的道德和价值观的体现,是个体与社会互动时的准则。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方式,可以使他们具备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应该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培养他们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中真正实现人格的塑造。
此外,教育也扮演着社会文化价值传承的角色。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向学生传递社会的价值观和历史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应该注重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使学生能够像蜡烛照亮别人一样,用自己所学去贡献社会、服务他人。
然而,目前的教育系统存在一些问题。
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应该是个体化的,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此外,教育也应该关注教师的培养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为改进现有的教育体系,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我们应该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这意味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素养和专业水平。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教育的家校合作,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培养学生的合力。
教育的目的是要塑造人
教育的目的是要塑造人,我一贯认为管要严,教要慈。
我在班主任工作上总结了五个字,供大家参考:(1)是“压” 。
即采用强压手段强行让学生静下来,也就是说该严厉的一定要严厉,矫枉必须过正,绝不能心软,不能只做老好人,严厉制止课上交头接耳、传纸条、看课外书等现象。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想学的同学能够安心听课,不受干扰;好动的同学会有所收敛;顺大流的同学顺认真听课的大流,创造必须遵守纪律、认真听课的大环境。
特别是副科的老师,千万不能不把自己当回事,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到位,副课课堂纪律会辐射到主课的课堂纪律。
(2)是“理” 。
即要进行思想上的梳理。
不仅仅要让孩子们因怕老师才遵守纪律,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确实应该遵守纪律,应该自觉维护班级的良好环境。
深刻认识到他们真的不再是孩子,真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的看看书了,真正明白“宁静致远”的道理。
(3)是“激” 。
就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斗志。
“压”是治表,“理”是治本,而“激”是要求强。
班主任平时要“刻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好胜不服输的精神,抓住一切机会对孩子们进行精神激励,让每个孩子都充满自信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
一个充满自信极具上进心的群体本身就是最优秀群体。
(4)是“扶” 。
就是帮扶他们走过这段泥泞的雨季。
几乎所有的孩子,刚进入高中时都有自己的新梦想,个个是信誓旦旦暗下决心,他们立志成才的强烈愿望毋庸置疑。
但是,由于基础和学习习惯太差等多重原因,很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经常遭遇挫折,而且有的学生非常脆弱。
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注意留心孩子的变化,及时帮扶,陪孩子顺利走过这段泥泞的雨季。
(5)是“亲” 。
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
为了让学生“信其道”,就应该努力让学生“亲其师”。
具体来说,就是老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主动关爱学生,和孩子们谈心交朋友,如果你和相当多的孩子成了朋友,还用着担心你的课堂教学效果吗?鉴于初中的升学率情况,初中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只关注那些能考上的学生,对于那些无望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不管不问、歧视的粗暴管理,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真心关爱他们,对他们就是雪中送炭,你们将会很快赢得学生的心。
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之存在方式的语言学阐释
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之存在方式的语言学阐释摘要:语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内在于人的,具有本体意义,它不但是“说者”的存在方式,也是“听者”存在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在语言中进行的,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和基本途径。
行动载体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其“话”是用行动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话在不言中,这是一种更高形式的“话”,是实践。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存在方式;语言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思想品德为对象的特殊实践,故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必要存在方式之一。
对于这个命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本文拟从语言学的视角进行解读。
这个解读分为二步,第一步要论证语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第二步是阐明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性。
一、语言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恩格斯得出这个结论之后,他接着论证:“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
一句话,这些正在生成的人,已经达到彼此间不得不说些什么的地步了。
需要也就造成了自己的器官:猿类的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加多,缓慢地然而肯定无疑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发出一个接一个的清晰的音节。
”[1](P.376)恩格斯从劳动出发论证人有“话”要说,正是这个要说的“什么”的需要,造成了自己的发音器官。
动物也有自己的发音器官,“它们的发音器官可惜已经沿着一定的方向过度专长化了,再也无法补救这种缺陷。
”“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
”[1](P.377)人脑这个语言中枢的产生,使语言成为人的语言,成为人所特有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媒介。
语言伴随人的产生而产生,并不外在于人。
但传统知识论哲学把语言视为人生活实践的工具,可以拾起来用一下也可以搁置不用,工具论的语言观,把人与语言隔离开来。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存在主义作为西方哲学思潮的主要代表,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从60年代起开始走向衰落。
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的意义出发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进而揭示个人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流派。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存在主义是对19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理性派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20世纪在西方各国中影响最广的哲学流派之一,存在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正式形成。
存在主义与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危机以及由此加剧的人的异化现象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描述和揭露在充满矛盾和危机的现代社会中人的个性的丧失、人的自由的被剥夺、人之受物以及一切异己力量的支配,论证怎样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摆脱异化状态,恢复人的尊严和个性,成为存在主义者追问的中心问题。
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科学进步的同时,道德价值观严重危机。
教育不是为了发展人自身,它不过是把人当作机器加以寻来。
因此,存在主义教育极力抨击传统教育简单化、划一化和工具化,极力主张个人价值,弘扬个性,重视主体自由。
存在主义,以“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关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注重现实人生。
窥探其发展轴线,不难发现,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给人类的物质文明带来了空前繁荣,但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家园带来了无尽困惑。
人在异化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精神家园更是乏人问津,存在主义正是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危机不断迭起时代的产儿。
“人”的问题日甚一日凸显出来,而存在主义以其人文关怀强调重视研究和解决“人”、“主体”、“生存”的问题,俨然一剂良药,回应了当时社会中人类自我反省的强烈呼声,也助其成为20 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最大的一个流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马丁·海德格尔,德国的卡尔·雅斯贝尔斯、法国的让—保罗·萨特以及奥地利的马丁·布贝尔等。
教育是对人的内在的塑造
《什么是教育》读书笔记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对人的内在的塑造,以促进人的自我生成,因此教育的目的或使命是为了人。
如果说对人纯粹的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
在对人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通过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以及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启迪他们自由天性的形成,因此,真正的教育不会要求所有人都是规范一体化的个体,更不会刻意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思想家,而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促使其灵魂觉醒,自由的生成。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机械堆砌。
在讲到教育与控制的区别时,《什么是教育》这本书中说,控制并非爱,它固守着人与人心灵无交流隔绝状态的距离,使被控制者个性泯灭。
在看上去很美这部电影中,主人公枪枪就是被控制的一个典例,他被迫的接受“军事化”的管理,作息时间完全固定,不能和别人有所不同。
这个刚刚接触外面世界的孩子,开始慢慢接受这些硬性规则,但是即便这样,他也没有得到认可,最后为了得到大家的关注,变得越来越叛逆。
我认为教育可以讲究规范,但绝不能强行控制,特别是个性很强的孩子,应该进行赏识教育,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充满自信。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愿望、兴趣、爱好,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结果会适得其反,从而扼杀孩子的天性。
同时也不能随意挖苦、讽刺孩子,更不能用武力来解决。
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是苏格拉底“催产式”的教育,即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唤醒孩子的潜在力,教师的职责不是传播真理,而是唤醒真理。
然而,雅斯贝尔斯提及的教育似乎太过于理想化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我国当下的教育状况,是很难达到如此的理想状态。
我国表面是搞素质教育,实质上而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每个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个个都为升学率而拼命,学生们的教育目的也是为了自己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而玩命学习,教师为了职称,奖金拼命灌输,学校为了升学率不断加压。
教育是塑造人的工程
教育是塑造人的工程教育是一项伟大而重要的事业,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人的思想、品德、行为的塑造和培养。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他们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教育的根本目的始终是培养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教育需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知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
通过学习知识,人们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教育机构应该提供广泛而深入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同时,教育者应该注重灌输正确的知识观念,避免教授错误或过时的知识,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教育需要注重人格的培养。
人格是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和社交关系。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责任心、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培养他们具备高尚的情操和品德,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另外,教育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教育还应该关注个体发展和全民素质提升的结合。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单个个体的发展,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
同时,教育也应该注重提升全民素质,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
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应该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最后,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
教育机构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杜威教育即生长的正确理解
杜威教育即生长的正确理解近代教育理论家、哲学家詹姆斯杜威(JamesDewey)提出的教育理论“教育即生长”(EducationisGrowth)认为,教育并不是指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把早期受过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整合、补充、拓展,从而把它们变成更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应对现代社会的节奏和要求。
杜威的教育理论“教育即生长”,旨在改变一种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应该通过传播,让学生全盘接受知识。
杜威认为,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直接灌输知识。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要能够自我发现,获得良好的社会发展技能,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模型,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长的过程,而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
”在他看来,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旨在使他们能够从自身经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的内涵,而不是盲目接收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所宣扬的观念。
此外,杜威认为,孩子们应该拥有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权利。
他强调,教育是一种改变过程,它有助于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探究真理,从而促进人们的发展和进步。
他认为,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激励他们去发现和学习,可以激发他们进行更多有意义的学习,获取更多更有用的知识。
最后,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有利于发展个人自由意志。
他认为,学生应该拥有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权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和课本给出的知识。
只有当学生能够拥有合理的自由意志时,真正有效的学习才是可能的。
综上所述,杜威教育理论“教育即生长”的核心思想是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激发兴趣,而且要确保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
这一教育理论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助于形成健康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重塑与反思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
重塑与反思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重塑与反思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在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面临着知识更新的迫切要求和主观需要。
那么,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教师应该怎样找准自己的定位,怎样才能做到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呢?一般而言,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新人”,教育的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
因此,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必须对人和人的关系问题进行或深或浅的思考。
作为这种思考的一个结果就是在思考者的意识中形成各种以人性假设为核心的关于人的观念性知识。
这些观念性知识又勾勒出或明或暗的“人的形象”。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全部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某种人的形象基础上的;教育实际工作者的全部教育艺术也是以此为根基的。
因此,任何教育知识的创新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都可以通过“人的形象”的反思与重塑开始。
一、教育知识传统中的“人的形象”1.“宗教人”的形象“宗教人”(Homo Riligiosus)的形象是教育知识传统中最古老的人的形象。
这种人的形象支配了迄今为止的教育学史的绝大部分时间,对教育知识的发展和教育实践具有比较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宗教人”形象对中世纪的教育论述影响很大,使中世纪的教育知识充满着宗教气息。
既然在人和上帝的关系上,人只不过是上帝的摹本,那么无论如何人是不像上帝那样完美的,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使人“生来不完善”的神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既然只有人的灵魂来自上帝,而且在人死后又归于上帝,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人从心灵上认识、热爱、赞美、信仰和服从上帝。
既然肉体只不过是灵魂的一个暂时的“居所”或“监狱”,那么教师对学生实施严格的禁欲和严酷的体罚就是为了“拯救”他们的灵魂,具有一种神圣的合法性。
既然上帝不仅创造了人,而且创造了世间的一切事物,因此无论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或科目,终极的目的就是为了领悟万事万物背后的神的精神。
“宗教人”形象对人类自我意识和教育生活的支配在文艺复兴之后就渐渐减弱,但却并没有消失。
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
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教育作为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和作用深远而重要。
通过教育,人类不断传承知识和文化,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教育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取先人的智慧和经验,传承文化,拓展认识世界的眼界。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中进行,它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庭、社会到工作场所,无处不在。
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能力。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知识更新换代,仅仅掌握知识是不够的,更需要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
这些能力是教育的核心目标,通过全面的教育培养,人们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展现自己的潜能。
此外,教育还承担着塑造人格的重要任务。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培养责任感、培养社会责任感等都是教育的内容之一。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公民。
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个体层面,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接受教育,个体可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实现自身的自我价值。
教育还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状态。
在社会层面,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教育能够培养人才,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教育还能够提高社会公民的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个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的社会,通常更加民主、法治,公平、公正。
此外,教育还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通过教育,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文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交流。
结语教育的本质和作用不容忽视,它是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重要支柱。
我们应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民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共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我们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和谐发展。
辩论:教育的作用是培养人才还是塑造人格?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目标一直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但也有人主张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塑造人格,培养优秀的品德和价值观,为个人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我看来,教育的作用既是培养人才,又是塑造人格,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首先,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培养人才。
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为社会提供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通过系统的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各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这种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然而,单纯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不够的。
教育还应该致力于塑造人格,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每个个体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道德困境和价值选择。
只有具备正确的品德和价值观,才能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责任感等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的公民。
其次,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
当一个人的人格得到充分培养和发展时,他将更加自信、乐观、积极地面对挑战,并且更容易获取知识和技能。
相反,只有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个体才能扩大自己的视野,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自己,有机会去体验和培养自己的人格。
此外,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也可以相互补充和弥补不足。
就像一颗宝石,无论多么美丽的外表都需要内在的光芒来支撑。
如果一个人只具备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素质,其所带来的贡献也将受到质疑。
同样,一个人拥有了良好的品德和人格特质,但没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也无法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综上所述,教育的作用既是培养人才,又是塑造人格。
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当一个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既能够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够培养优秀的品德和价值观,他将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塑造人心
教育塑造人心,但事实更有说服力。
教育传承文化智慧,塑造人心,人生来如白纸,具有成为鸿篇巨制的潜力,但终究只有极少数人成就自我,教育在其中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
刚开始,教育在纸上写什么是什么,留下印记,翻过一页继续书写。
教育的都是好内容,但白纸黑字未必就漂漂亮亮,随着时间的流逝,往往还会变样,偏行出现错误,当白纸出现自我之体意识的时候,也就会选择性的接受教育。
这时候就不在看你教育的所有内容,而是依自己的想法,接受可以接受认为是正确的知识。
它会逐渐认知:你教育的很多,但事实却非如此,那谁更有力量。
从结果导向来看,还得尊重事实,如此反而思考,你的教育就要大打折扣。
不可会遭接受了,甚至到了一定程度你的教育仅仅是谈谈兵而已,与我的发展又有何益呢?
当下想来,教育当然塑造人心,当这与事实相背时,尊重事实则应是我们最佳的选择。
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第二讲教育是塑造
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第二讲教育是塑造
教育是通往知识与真理之路。
它不是孤立学习,而是一种社会现实行为,旨在塑造健全的人格。
它在生活中起着支柱作用,并且为人们指明道路,纠正观念,改变行动。
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它不仅是一种知识获取的过程,也是一种价值观萌发的过程。
它不可分离地考虑到学习者的情感、道德情操、精神意义和文化方面,为人们提供全面、系统性的培训。
同时,教育也是一种机会,允许年轻人认识自己、协调与自我合一,培养创造意识,完善社会观念,更新价值观念,提升社会贡献能力。
此外,教育也应加强思维教育,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改变世界的精神力量。
教育的重要性不用多言。
它既是学习者未来发展的根本,也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劳动力。
教育系统不仅应注重实现各种发展目标,也应该更加认真处理人文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营造良好的认知环境,并为全体学生提供
良好的学习空间。
综上所述,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一种有效的人类活动,旨在通过一定的培养和约束有助于教育者完善自身的殊途同归,促使接受教育者充分获得人格的发展,帮助其在自身的道路上获得实现。
只有通过有效的教育,人们才能实现理想,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社会梦想,塑造美好未来。
教育塑造社会
教育塑造社会教育是一种力量,它具有塑造社会的重要作用。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改变个体的命运,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品质的培养,价值观念的塑造。
本文将探讨教育如何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便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
一、人力资源的培养教育是社会培养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不仅能够在人力市场上找到好工作,还能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价值观念的塑造通过教育,我们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并通过道德教育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
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能够明辨是非、勇于担当,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教育还能够传承社会的发展经验和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意识。
三、社会平等的实现教育是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机会均等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社会底层人群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教育能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平台。
它能够打破社会阶层壁垒,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权利和机会。
当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时,整个社会将更加和谐与稳定。
四、社会创新的推动教育是社会发展与创新的推动力量。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个体的创造潜能。
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只有通过教育的培养,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创新与发展。
总结: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培养人力资源,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机会均等,推动社会的创新与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育,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使教育的力量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教育塑造的艺术家 教师将学生塑造成人生的佳作
教育塑造的艺术家教师将学生塑造成人生的佳作教育塑造的艺术家:教师将学生塑造成人生的佳作教育是一门艺术,而教师则是其中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他们以卓越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将学生塑造成人生的佳作。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培养和品德的塑造。
本文将探讨教育如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及教师如何以其独特的心灵和手法塑造学生成才,引领他们走向成功人生的道路。
第一部分:教育的艺术教育是一种艺术形式,就如同画家用画笔创作画作一样。
教师是教育艺术的创作者,他们用睿智的头脑、慈爱的心灵和独特的方法,塑造学生成长。
教育的艺术在于能够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并以个体化的方式来满足他们。
教师需要发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让他们成为独立而有思想的个体。
第二部分:教师的使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他们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教师需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严格要求和激励,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的使命不仅限于课堂,更延伸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部分:塑造人生的佳作教师承担着将学生塑造成人生的佳作的责任。
在他们的引领下,学生不仅在学术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更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教师通过启发思考和培养创新精神,激发了学生的梦想和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就。
他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愿意为每个学生的成长付出一切。
结论:教师是教育艺术的创作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将学生塑造成人生的佳作。
他们用自己智慧的火花点燃学生心中的梦想,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人生道路。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并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育塑造的艺术家,正是教师,他们的贡献远远超出了学术的范畴,成为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和朋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这一段的学习,看了很多人对规范办学行为的看法,我深有同感,现将引起我共鸣的一些看法转载如下:
1、教育实际上就是在塑造一种人的存在方式。
当教育全然沉迷于对当下现实生活的适应,教育就没有办法真正地去培养可以从容地面对世俗生活而具有独立个性、健全人格和富有人文情怀的自由个体。
教育本身就会在单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迷失自身的品格。
因此,出现不规范的办学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在整个社会都是一种浮躁之气,什么都讲究速成,不愿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长久从事某种事情,这种风气反应在教育上就是教育沉迷于对现实生活的适应。
2、我们并不要奢望一下就能够改变不合理的教育体制,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以应试为目标的强大壁垒,要想通过素质教育来促进应试教育的终结,可能还要走漫长的道路,我们往往显得很无力,也很无奈。
但是,在规范办学行为方面,我们能按教育规律做一些事情,能提供一点思路,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默默实践,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也许正是这些无关宏旨、微不足道的平常小事,构成了我们基础教育图景的底色。
3、教育追求的是人的解放和自由,教育绝不能缺失甚至驱逐梦想。
诗与哲学就是百日做梦,痴人说梦;发明与创造就是异想天开,想入非非;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就是营造“必要的乌托邦”。
没有梦的童年是苍白的,不会游戏的学习是残缺的。
能不能让安全关在校园内的学生都有点小小的出格,让充满生命活力的少年每天都能痛痛快快地出上一身汗——运动一场,让多梦时节的女生每晚都能有时间
倚窗片刻——在童话与星星的世界徜徉一程,让怀揣教育理想的教师都能按教育规律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园丁?应该让教育有所作为,这或许才是“规范办学行为”的真正内涵所在。
4、规范办学行为的几个“拷问”:首先拷问校长的办学理念: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校长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办学行为,就会带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其次,拷问教师的能力素质,规范办学行为,并不是不要质量,要减负增效,教师的能力素质是关键。
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如何提高“亩产量”?如何树立新的育人观?教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再次,拷问家长的教育方式:家长能否接受学校的“规范”?是否有“淡淡的愁怨”?能否配合好学校教育?家长是否还一味要求学生沉浸在书山题海之中?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规范”之旗到底能打多久?令人担忧。
5、我们的基础教育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教育目标模糊不清,不知道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教育,或者说不知道要培养什么人;二是过度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注重能力的培养;三是没能提供让儿童和青少年充分发挥其潜能、特长的平台和机会。
我们的基础教育,或者我们的教育,到底该何去何从?
是啊,规范办学,就是让我们在目前乱象环生的教育生态中能够静下心来做事,能够从容淡定。
淡定是一种人生境界,它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不是看破红尘;淡定是荣辱不惊,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宁静淡泊,是对信仰的坚定执着,是对教育真谛的执着追求,虽历经苦难仍不言悔。
淡定的人,不在意自己得到多少名利物质,而
是执着于自己脚下的路。
我们应该通过规范办学行为来找回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