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大鼓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家。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过程中,诞生了许多的曲艺形式。比如:昆曲、京剧、川剧、秦腔、相声、快板、评书、评弹等等。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曾经在东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曲艺形式——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旧称“奉天大鼓”或“辽宁大鼓”是流传于黑、吉、辽三省的一种鼓曲形式。早期主要在乡村流行,民间俗称"屯大鼓"。演唱的曲调是当地人们熟悉的土腔土调。东北大鼓在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一些京剧、京韵大鼓和东北民歌的唱腔,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较强。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

关于东北大鼓的起源有二说:一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北京弦子书艺人黄辅臣来沈阳献艺,吸收当地民歌小调演变而成;二说清道光、咸丰年间辽西"屯大鼓"艺人进城献艺,发展为奉天大鼓。民国十八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

东北大鼓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

东北大鼓的主要演奏乐器为:三弦、大鼓、节子板、铜板。

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东北大鼓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如20世纪中期出现的"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各派都拥有自己的传统节目。"奉调"以沈阳为活动中心,唱腔徐缓,长于抒情,多演出《露泪缘》、《忆珍妃》等移植子弟书词的短段节目;"东城调"以吉林为活动中心,以演唱《三

国演义》和《红楼梦》题材的节目为主;"江北派"以哈尔滨松花江以北地区为活动中心"南城调"以辽宁营口为活动中心;"江北派"和"南城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演的节目多说唱《呼家将》和《薛家将》等长篇大书;"西城调"以锦州为活动中心,擅长表演《罗成叫关》等悲壮故事。

清同治二年(1863) 传入松花江地区。由蒲树清和赵铁嗓首先到双城流动演唱,清光绪初期祖海山到五常演唱,并先后移居双城、五常招收徒弟,从此,东北大鼓开始在本地区流传。

东北大鼓曾经在松花江地区人民的娱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唱段已经无人能唱了。

东北大鼓这门技艺专业难度大,成功周期长,要求学员素质高,所以学的人很少。东北大鼓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

近年来,东北大鼓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黑龙江省著名表演艺术家夏晓华走遍我省有老艺人的地方,自费为东北大鼓老前辈录像、录音,以便留下宝贵资料。挖掘、整理长篇书目(道子)30余种、段子200多个、杂学20余万字。自己投资万元,把抢救出来的资料,编辑成册,汇集出版。还通过各种媒体,做节目,无偿地到喜欢东北大鼓的地区去演唱。在双城市、五常市设立东北大鼓保护点,把年近百岁的韩永田和80多岁的王立云等几位老先生重点保护起来。

就在2010年的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类专业课单独考试日中,在“少数民族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术科考试现场。在这之前,国内还没有真正走入高校学习相关专业的“东北大鼓”传承人,但是,哈师大却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国内高校首开先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