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鼓

合集下载

岫岩东北大鼓的历史沿革

岫岩东北大鼓的历史沿革

岫岩东北大鼓的历史沿革岫岩东北大鼓的历史沿革岫岩地处辽东半岛北部,东邻凤城市,西接盖县、营口市,南连东港、庄河市,北与海城、辽阳市接壤,总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

岫岩隶属于辽宁省鞍山市,下辖24个乡镇,人口约50万,其中80%为满族。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聚居在这里的满汉等民族相互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岫岩深厚的民间文化蕴藏,至今当地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满族习俗,如“双飞舞”、“雪地走”、“采珍珠”等,尤其是东北大鼓、太平鼓、驴皮影、二人转等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自2006年起,岫岩先后有“东北大鼓”、“皮影戏”、“满族剪纸”、“满族刺绣”、“岫岩玉雕”等五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成为当时我国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最多的县区之一,责任单位岫岩文化馆先后被辽宁省文化厅、国家文化部授予“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

在岫岩,东北大鼓又被称为“大鼓书”,它是人们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多年来,岫岩东北大鼓一直活跃在城乡村镇及周边地区。

清道光年间是岫岩东北大鼓的孕育期。

“清代道光年间‘弦子书’的代表艺人是岫岩杨家堡乡人杨福祥(满族正黄旗),他当时的演出活动主要是在岫岩南部地区。

”①“弦子书”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东北大鼓艺术的前身。

其表演形式是演员手操小三弦,脚踏节子板,自弹自唱,又被称为“屯大鼓”[5]。

虽然当时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东北大鼓,但它已经具备了东北大鼓的雏形。

这种演出形式当时能够在岫岩出现,证明这里也是孕育东北大鼓艺术的地区之一。

清末民初,是岫岩东北大鼓的形成期。

这一时期,随着民间艺术的不断交流与传播,周边一些地区的东北大鼓艺人相继进入岫岩献艺,对岫岩东北大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譬如,盖县“南城调”东北大鼓艺人韩忠武、韩子阳②父子到岫岩城乡演出,因受当地百姓欢迎而定居于岫岩兴隆乡黄旗沟,并在当地先后收张文普、马跃武等人为徒,其根脉延续至今,为岫岩东北大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有岫岩三家子乡人刘丙洲,师傅是奉天东北大鼓艺人贾宝娣,学成后回到岫岩献艺授艺,他的徒弟王景祥在岫岩地区传人众多,影响深远。

吉林省东北大鼓概况

吉林省东北大鼓概况

吉林省东北大鼓概况东北大鼓是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中国北方曲种,是由清乾隆年间的子弟书唱腔传入沈阳后,与东北民歌相结合衍变而成的,一度盛行于沈阳,又称奉天大鼓。

东北大鼓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在其鼎盛时期,从业人员众多,在东北人民群众中影响巨大,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东北大鼓最初的演唱形式是演员操小三弦自弹自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

清末民初出现了女演员,自操鼓板击节,由弦师伴奏。

后又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的奉调、以吉林为中心的东城调、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江北调、以营口为中心的南城调和以锦州为中心的西城调,各派均有特长,风格迥异。

然而与繁盛时期相比,如今东北大鼓的发展现状堪忧。

由于“文革”等历史原因,以及电视、网络及其他娱乐形式的普及,东北大鼓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各门派传人的高龄化、后继乏人,使东北大鼓处于濒危状态。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东北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此,东三省积极地展开了抢救挖掘东北大鼓的工作。

为了挖掘、抢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吉林电视台东北戏曲频道历时两年,走访东北三省30个县、100多个村屯,挖掘整理东北大鼓资源,并于2013年1月15日到2月4日将东北三省50余位鼓书艺人请进吉林电视台演播室,进行了大规模集中整理、录制。

基本情况叙述如下。

一、艺人·门派此次录制共邀请了42位说唱艺人、10位琴师,包括黑龙江省五常市、吉林省的榆树、怀德、德惠、四平、长春等地。

五常市——1人,女榆树——39人,其中男25人,女14人怀德——6人,其中男5人,女1人德惠——2人,其中男1人,女1人四平——2人,男长春——2人,男艺人的性别结构大体均衡,其中女性演唱者所占比例接近一半。

榆树的大鼓艺人比较集中,这与那里的文化部门比较重视民间文艺的传承有直接关系。

艺人的年龄普遍偏高。

据不完全统计,50~60岁的约占半数,70岁以上约占四成。

大鼓艺人的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却是流派纷呈。

我的家乡辽宁岫岩作文

我的家乡辽宁岫岩作文

我的家乡辽宁岫岩作文我的家乡是辽宁岫岩,位于黄海之滨,沿海有很多海潮冲击岩石形成的洞穴,因而得名,岫指的就是“有穴的山”。

现在我就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

一、岫岩的特产:矿产品:玉石,称为岫玉,岫岩因此又得名“中国玉乡”。

还特产镁矿,储量占全世界80%。

农产品:岫岩地上物产得天独厚,盛产板栗、尖把酸梨、金瓜梨等名优特干鲜果。

年均放养柞蚕1.5万把,被誉为“中国柞(zhà)蚕第一县”。

食用菌年接种量3000万盘,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滑菇第一县”。

二、岫岩的文物古迹有:老古庙、黄显声将军故居。

老古庙又名卧鹿山效圣寺,传说古时有一常骑黑鹿的道人居于山中而得名。

当地人以其建造历史久远,俗称“老古庙。

老古庙寺是辽宁省内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大型的石制石庙。

黄显声将军故居被列为省级红色旅游基地。

三、岫岩的风景名胜:药山、龙潭湾自然保护区、清凉山风景区。

药山是辽宁四大名山之一。

药山以盛产药材而得名,据不完全统计,有各种中草药材480多种。

相传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辽东,在安市城之战得胜,率领三军将士来到长乐山下歇兵养马,准备继续东征。

不料,三军将士因水土不服多有染病,唐太宗一时处境窘迫,后来住庙僧人从山中采集草药,治愈了三军将士。

之后,唐太宗率领三军士攻下乌骨城,取得节节胜利,收复了辽东。

唐太宗大为快乐,遂将长乐山赐封为“宝药山”,又派大将尉迟敬德来此监修庙宇,后人为了称呼方便,就把“宝药山”简称为药山。

龙潭湾内有一个深水石潭,传说古时有一巨龙在此升天,所以得名龙潭湾。

因湾内景点酷似四川九寨沟,又被游客称作东北九寨沟。

相传古时候,有一天雨后夕阳,当地农夫们坐山观看,忽见不远处雾气升腾,紫气升腾,彩云缭绕其间,有一条白龙从石棚中窜出在空中飞舞而去,在地面蹬出一个大坑,这上面的石头盖子被飞出的蛟龙一下子顶到80里外的兴隆山坡上,变成了的“姑嫂石”石棚的上盖,这个坑流进一湾子水,就成了“龙潭湾”。

清凉山因山深林密、气候湿润凉爽而得名。

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随母姓。六岁学唱东北大鼓

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随母姓。六岁学唱东北大鼓

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随母姓。

六岁学唱东北大鼓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刘兰芳。

刘兰芳。

1944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

随母姓。

六岁学唱东北大鼓。

后拜师学说评书。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

国家一级演员。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1979年开始。

先后有百余家电台播出她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

轰动全国。

影响海外。

后又编写播出《杨家将》《红楼梦》等30多部评书。

多次获国家级文艺大奖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中文名,刘兰芳。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辽宁省辽阳市。

出生日期,1944年。

职业,评书说演。

代表作品,评书《岳飞传》《杨家将》。

主要成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

早年经历。

刘兰芳从小随母学唱东北大鼓。

16岁入鞍山市曲艺团。

曾拜孙惠文。

赵玉峰等著名艺人为师。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

一级演员。

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名誉主席。

中国网络音乐协会名誉主席。

中国文联副主席。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

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

中华全国妇联八届执委。

东南大学兼职教授。

现代管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72年至1976年在鞍山电台播讲《海岛女民兵》《闪闪的红星》等6部新书。

1979年与丈夫王印权合作整理编写评书《岳飞传》。

全国100余家电台广播轰动全国。

波及海外。

获全国广播评书一等奖。

出版后发行100多万册。

多家报刊转载。

部分情节被改编成京剧。

连环画并灌制唱片。

而后又整理改编广播了评书《杨家将》《包公巧断螃蟹三》《三打乌龙镇》《白牡丹行动》《赵匡胤演义》《刘金定大战南唐》《小将岳云》等。

表演的评书节目多次在全国获奖。

作品入选《中国评书精华》讲史卷和新作卷。

《岳飞传》和《杨家将》选入《中国传统十大评书经典》出版。

1988年。

刘兰芳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表演评书《评书贯口》。

艺术成就。

刘兰芳的评书说演。

声音洪亮。

《东北大鼓》的前世今生

《东北大鼓》的前世今生
对 州
神 州 文 化
《 东北大群众艺术馆 1 1 0 0 4 1
摘要 : 本文 以东北大鼓的起 源与发展 为研 究对 象, 根 据社 2 、 要加强东北大鼓 的理论研 究工作 , 东北大鼓 的根基是 会现 状对其传 承创 新的可行性作 出分析,并在新 的社会 条件 在农村 , 只有在农村 , 才有适合它生长 的土壤 , 要想 复兴必须 下对 东北 大鼓提 出传承创 新设 想。“ 水过地皮 湿” 不是我们的 走农村包围城市 的道路 。 目标 , “ 水过万木生” 才是我们的追求。 3 、 要采取 多种形式提高传承人 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 关键词 : 保 护 传 承 创 新 4 、 要通过传承人办培训 班 , 收徒弟 、 办讲座 。利用多种媒 体如 电视 、 报纸 、 广播 、 互联 网等扩大社会 影响 , 提高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是在北方农村流传的弦子书 、 子弟书 的基础上 , 的认知度 。 受 到当地 民间小调 、 东北 民歌 的影 响 , 吸收借鉴乐亭 大鼓 、 京 5 、 要建立一支传承人和专业 、 业余相结合 的演 出队伍。 过 韵大鼓等 曲种的精华 , 进入城市演出以后逐渐形成的。 光绪初 去东北 大鼓 以师代徒 、 口传 心授的方式 , 边学 边演 , 培训 了大 年1 8 7 5年至光绪末年 1 9 0 8 年 已趋成熟 。清末 民初开始广泛 批演员 , 也产生 了一些名噪一时 的名演员 。所以只有演出 , 才 流传 , 中华 民国 2 0年是 它黄金时代 , 4 0年代走 向低谷 , 解 放 能 出好演员。才能扩大知名度 , 才能出精品 , 才能 留住东北大 后 ,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和扶持 , 5 O年代开始逐 步走 向 鼓, 留住舞 台, 留住青年观众。 复兴 , 6 0年代后期 由于文化大革命 以及其它诸 多的主客观原 衡量一个 时代 , 一个城市 、 一个 曲种 的文 化成就 , 最终看 因受 到严重影响 以至到了现在 已处于濒危的状态 。 传 承、 创新 , 东北大鼓 以沉甸甸 的历史担 当 , 构筑 起推动非物 东北 大鼓的唱腔流派较 多 , 主要有五大 流派 : 一、 沈阳为 质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 的“ 梦工厂” 。 中心的奉派 , 它是 流传最广也最具东北大鼓特 色。二 、 锦州为 2 0 0 5年 7月东北大鼓 被辽 宁省文化厅 列人 十四项非物 中心的西城派 。 三、 营口为 中心的南城派 。 四、 吉林 为中心的东 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 目之一 。2 0 0 6年 6月 , 东北大鼓列入 城派。 五、 黑龙江为中心 的江北派。 清代 同治十二年 , 刘世英在 了我 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我们惊喜地发现 , 这份担 当 《 陪读纪略》 一书 中记 : “ 讲通套 、 说得妙、 大鼓书 、 梅 花调 、 慢西 既有市委 、 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 也 有宣传文化部 的悉 心服 城、 拔高帽 、 鼓皮紧 、 使劲造 ” 。说 明了当时 的东北大鼓 已经是 务 , 更离不 开传承人和文艺 工作者 的不懈努力 。 家喻户晓 、 广泛流传 。 2 0 0 5香港凤凰电视 台来沈 阳拍摄 “ 纵横 中国一 沈阳” , 在 著名东北大鼓艺人霍树棠, 就是东北 大鼓 “ 奉派” 有影 响 、 《 风情沈 阳》 沈 阳民间 民俗文化 中字 幕是“ 东北大鼓一沈 阳之 有代 表性 的领军人物 , 霍树棠十六岁登台献艺 , 他嗓音宽厚甜 魂” ‘ 有这样传播文化 的关注 ’ , 让人怎能不动容 。 润, 高亢有力 、 演唱时 , 爽 朗豪放 。 气魄雄伟 , 铿锵悦耳 。 人送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 不是一件简单 的事情 , 因为 号“ 火车头” 。在 1 9 5 8 年全 国第一届曲艺汇演 中 , 霍树棠演唱 东北 大鼓是在传承中生存和发展的 ,沈阳市群众艺术馆作 为 《 杨靖 宇大摆 口袋阵》 荣获一等奖 , 受到周恩来总理 的亲切接 项 目承办单位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 ,出版了东北 大鼓 见。 资料丛书五册 , 建立 了东北大鼓 陈列厅等 , 但是 真正意义上的 东北 大鼓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人 自击鼓 、 板, 配 以一至 保护不仅是保存其文字资料 、 音像 、 电子资料等实物 , 而更 重 数人的乐队伴奏演 唱。 也有两个 艺人合演对 口大鼓 。 主要伴奏 要的是使之 以鲜活 的形式生存 于民间 , 也就是 以“ 活态 传承 ” 乐器为三弦 , 另有 四胡 、 琵琶 、 扬琴等 。 东北大鼓的唱腔分为慢 文化形式存在 。我们所说 的创新是在不失去东北大鼓原有的 板、 二六板 、 流水板, 并对其它姊妹艺术产生 了影响 。 东北大鼓 特点基础上 , 即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取其精华 , 去其糟粕 , 不断 的主要 曲牌 “ 慢西城 ” 被“ 二人转” 吸收 , 为东北 大鼓在 曲坛地 推陈出新 。 即创新后 还必须是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就像一棵树 位及影响做出了贡献 。 样 经过灌溉 、 栽培 , 必将枝繁叶茂焕发青 春。 早期的沈阳东北大鼓分为“ 梅、 清、 胡、 赵” 等 四大流派 , 梅 继承创新是东北大鼓赖 以生存 的根 ,是东北大鼓 向前发 清山、 清平 志 、 胡鹏 飞 、 赵华枝 四位艺人各 传一 门 , 每 门下传 展的魂。 1 O字 , 一辈一字 。 榆树 2 O l 1年 、 2 o 1 2年《 东北 大鼓 演唱会 》 在 网上笔 者认 东北大鼓传统 曲 目约有 2 0 0 段, 现存 1 5 0段 , 其 中包括 子 真地看了几遍 ,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这样一 种现象 , 东北大鼓至 弟书段 、 三国段 、 草段三类 。 三 国段中“ 关公段” 最多 。 草段则是 今非常活跃 的地方恰恰是东北大鼓吸收借鉴 当代流行元素最 以民间艺人通俗唱词为主 , 涉及题材广泛 。 既有“ 东周列 国段” 多的地方 。 京津的戏 曲演 出用上了交响乐 队, 这在以往是不可 和“ 西汉段 ” , 也有 民国传 说的《 湘 子得道》 《 游湖借伞 》 和爱情 能的事情 , 但是无论是老年观众 、 还是青年观众都能接受 。这 段如 《 西厢记》 《 蓝桥会》 以及 反映老百姓生活 的《 小拜年》 等, 也是东北大鼓应该借鉴的地方 ,演员老化 的问题在二人转身 还有传播 历史知识 的《 排王赞》 《 百 山图》 和文化游 戏类 的《 绕 上得到了解决 , 也带来 了活力 , 东北大鼓 同样可 以进行这类创 口令》 等, 在民国初 年编写 的历史故事段和取材当时生活的新 新 。东北大鼓要想复兴必须跟上 时代 的需求 、跟上群众 的需 跟上市场 的需求。 曲目 被称为“ 改良大鼓” , 如《 民国成》 、 《 早婚害》 等。在解放战 求 、 争和新 中国成立后 , 编演大批《 抗 日英雄杨靖 宇》 等新曲 目。 现 场全领域 、 全方位 的东北大鼓 “ 保护—抢救—传 承—创 代曲目 《 毛主席来 到十三陵》 《 杨靖宇 大摆 口 袋 阵》 等 。东北大 新 ” 由此拉开序幕。 鼓 中长篇 约有 百部左右 , 其 中内容分为 四大类 : 袍 带书 、 短打 在继承传统基础上 , 保护创新观念 、 创新 唱腔、 创新表演 、 创新 曲 目、 创新剧本 ……创新成为贯穿东北大鼓发展 的红线 。 书、 世情 书 、 神怪书等。 近年来 , 东北 大鼓 日渐萧条 , 有名望 的艺人 大多谢世 , 最 继承创新释放了潜力 , 激 发了活力 。 年轻 的也年近花 甲 , 弦师更是 缺乏 , 东北 大鼓 几近销声 匿迹 , 在沈 阳市委 、 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东北大鼓经过 “ 保护—抢救—传 承—创 新” , 必将创造 鼓曲 面临濒危 , 后继无人。 东北 大鼓这个具有 民族特色的鼓 曲艺术 ,笔者认为在 当 艺 术建 设 的奇 迹 。 继 承创新——让东北大鼓变得更具魅力。 今百花齐放推 陈出新 的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 的时代 怎么走 向 东北大鼓——因继承创新必将走 向复兴。 复兴? 1 、 要争取青年 观众 , 创作 和演 出一些富有时代感 , 人们喜 闻乐 见的 曲目、 剧 目。

鼓韵弦音六十载—— 刘兰芳谈东北大鼓

鼓韵弦音六十载—— 刘兰芳谈东北大鼓

高 旭 刘兰芳,我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从艺六十多年来,形成了激情洋溢、豪迈雄浑、极富声韵美的艺术风格。

除了评书,还有一种艺术形式是她多年来一直热爱、传承、牵挂的,这就是日渐式微的东北大鼓。

为什么她对东北大鼓念念不忘,东北大鼓对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哪些影响?本篇将采用口述史的形式,生动讲述刘兰芳与东北大鼓的点滴细节,系统梳理东北大鼓在她的艺术生涯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唱东北大鼓是我的童子功 我是辽阳人,1944年生于艺人家庭。

我的母亲和两个姨娘、表姐都是唱东北大鼓的,过去叫“奉调”[1]。

另外,我的表哥,就是我姨娘的孩子弹三弦。

新中国成立前,他们都是在小河沿的凝香榭献艺。

像我妈跟霍老师[2]一块唱大鼓,那阵儿霍老师是票头[3]。

受家庭熏陶,在学生时代我就会唱几段,像《忆真妃》,不知道什么时候学的,但是张嘴就会。

可以说,我唱东北大鼓的根基比评书要深、要久,从小就有了根基。

1958年,家里生活困难,因为我从小没有父亲,跟着母亲长大的。

我母亲生了很多孩子,家里太困难了,我初中二年毕业,念三年的时候就辍学了,给了肄业证,就拜了杨丽环为师。

杨丽环老师既唱东北大鼓,又能唱西河大鼓,还能唱河南坠子,会弹三弦,那是好老师,河南人。

我很感谢杨老师,杨老师教我的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的我西河弦,但是没学出来。

我想家了,给妈妈写信,就回到了辽阳。

在辽阳,茶馆听书的时候赶上我的表姐张曼云青霉素过敏,在西丰被一针扎死了。

这样光剩一个弦了,弹弦的就是我哥哥张文科。

我三姨娘就这么个女儿,难过,就要培养我。

当时我十多岁,就天天教我写什么呢?写《封神榜》,自己编着唱词,由我哥弹弦,叫我溜弦唱。

我姨娘一看我懂得辙韵,说“这个孩子可能天生吃这个。

”[4]这样,我哥和我,到了辽阳县的杂技团,就算招工进去的。

我既当报幕员,也唱段大鼓。

那阵儿就会了什么呢?《忆真妃》,也就是京韵(大鼓)的《剑阁闻铃》,还有《王二姐思夫》。

《忆真妃》是跟我妈学的,《王二姐思夫》是跟我三姨娘学的。

长篇东北大鼓书六祖惠能高春艳居士主讲(

长篇东北大鼓书六祖惠能高春艳居士主讲(

长篇东北大鼓书六祖惠能高春艳居士主讲(第三十集)2006/3 北京档名:52-183-30第三十回查寻能者话说五祖大师入灭後,东山寺的众僧都推举神秀做住持,神秀拒绝了,并提议大家恭请那位得祖师衣钵的能者来住持东山,弘法利生。

大家一想,神秀说得有理:「对!今儿早上大师说衣钵被能者得之,这能者是谁?请您快快出来!」「能者就是有能为者,你既然敢接承衣钵,为何不敢出来见我等?你得衣钵而不出,情同不得,你到底要干什麽?快快出来。

」众人吵闹多时,也没闹出这得衣法的能者。

老僧惠明一看,当即高喊:「诸位同修,大家不要吵了。

依贫僧看来,这得衣法的能者准是一位下座弟子,怕威德不足难以服众。

其实,你这位能者不必担心,你既有祖师的衣钵心法,我等自然恭敬你。

无论你是上座僧人还是下座弟子,哪怕是一介沙弥,我等都应该拜请你做本寺住持,弘法利生。

请这位能者快快出来。

」老僧惠明求法心真是切,他把这上座、下座,甚至连没座的沙弥都喊出来了。

可是没有人搭腔。

他哪知道,这得衣法的能者连沙弥的地位都不如,竟是一个俗人。

老僧惠明喊了半天,不见有人搭腔:「奇怪,这得衣法的能者难道是没在寺中,走了?」众僧一听急了:「什麽?他走了,太不像话了,既然得衣法,就应在本寺弘法利生,他干嘛走?得衣长篇东北大鼓书六祖惠能高春艳居士主讲(第三十集)2006/3 北京档名:52-183-30 1长篇东北大鼓书六祖惠能高春艳居士主讲(第三十集)2006/3 北京档名:52-183-30 2法,抛下大众於不顾,他自己走了,这不太自私了吗?」大家吵吵嚷嚷,有几位青年武僧当时更火了:「这得衣法的能者也太不像话了,抛下大众於不顾。

他带走我东山衣法,我们没办法持进修禅,带走了衣钵,我们不能立祖,这招太毒了。

我要知道他是谁,绝不饶他!」众人这一激演一吵,神秀急忙答话了:「各位师兄师弟,各位同修,大家不要动怒,岂不知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吗?那能者带走衣法也许另有其因。

我们先查一查这能者到底是谁,再行商议。

不虚此生的巾帼强人——悼念杰出的东北大鼓艺术家夏晓华

不虚此生的巾帼强人——悼念杰出的东北大鼓艺术家夏晓华

剧坛人物The Characters of the Theatrical Circles不虚此生的巾帼强人————悼念杰出的东北大鼓艺术家夏晓华曹景荣我的亲家公李春山突发心脏病不幸辞世,他的儿女将他安葬在坐落于李合水库附近的榆树市月坤山公墓。

7月10日,我参加亲家公的葬礼,无意间发现了矗立一旁的墓碑上赫然镌刻着“夏晓华之墓”五个大字。

真是巧得很,我这位平生最爱听东北大鼓的亲家公,在偌大的墓群里竟然与杰出的东北大鼓艺术家成为近在咫尺的邻居。

夏晓华的墓志铭言简意赅,不足百字,全文大意是:夏晓华,女,汉族,大学文化,吉林省榆树市人,1951年5月2日出生。

她受家庭熏陶酷爱东北大鼓艺术,将毕生精力倾注于东北大鼓艺术的研究和实践,为东北大鼓音乐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卓越贡献。

她桃李满天下,被国家授予功勋演员称号。

夏晓华生于榆树市太安乡幺乡村一个东北大鼓世家。

母亲刘茹是东北大鼓著名艺人,舅父刘玉玺是东北大鼓著名弦师。

她自幼耳濡目染,与东北大鼓结下了不解之缘。

6岁时,她拜东北大鼓名家马守信为师学唱东北大鼓,以舅父刘玉玺为师学弹三弦;8岁时,她开始登台演唱东北大鼓;12岁时,她又得到西河大鼓演唱名家王香桂、伴奏名家姜田云的指导,学习西河大鼓的演唱与伴奏;23岁时,她进入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从事辅导和研究工作,同时继续东北大鼓的艺术实践。

四十多年来,夏晓华演唱了一百多个段子,在东北大鼓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上探索出一条新路,形成了刚柔相济、声情并茂的演唱风格,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东北大鼓表演艺术家。

她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演播了《断桥》《杜十娘》《四块月饼》等几十个段子和长篇《呼家将》。

她与人合作,在河北、湖南等地出版了《呼延庆上坟》《呼延庆出山》《呼延庆挂帅》和《秦琼闹太原》等多部中长篇说唱,总印数二百二十余万册。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夏晓华撰写出《东北大鼓研究》,作为辅导材料传播于黑龙江省;20世纪80年代中期,她撰写出《东北大鼓音乐研究》,辑入《中国曲艺集成•黑龙江卷》;20世纪90年代末期,她研究东北大鼓音乐艺术的著作《东北大鼓音乐艺术论》,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东北大鼓_精品文档

东北大鼓_精品文档

东北大鼓东北大鼓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备受喜爱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大鼓以其独特的节奏、激情四溢的演唱和丰富多样的表演内容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东北地区,东北大鼓被广泛传承和发展,并成为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东北大鼓的艺术形式东北大鼓是一种集鼓、唱、念、做、打、持器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

在演出中,演员一般会用大鼓来奏击强烈有力的节奏,而在大鼓的伴奏下,演员会结合唱词、念白和动作来展示角色的情感和表情。

同时,表演中还会配合一些道具和舞蹈动作,使整个演出更加生动活泼。

东北大鼓的特点东北大鼓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首先,它的节奏明快、有力,在演唱和表演中能够充分展现角色的激情和精神状态。

大鼓的声音犹如雷霆般的轰鸣,给人一种震撼感。

其次,东北大鼓的表演形式多样化,除了唱腔和念白外,还有丰富的动作和舞蹈,使观众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再者,东北大鼓的表演内容往往富于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常常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呈现,使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够获得一种愉悦的感觉。

东北大鼓的历史渊源东北大鼓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中。

在中国历史上,东北地区的农民起义活动频繁,农民起义军往往会在战斗中用鼓来鼓舞士气和传递指令。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起义军的战鼓逐渐演变为一种传统的表演形式,即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的表演最初主要是靠口耳相传,后来随着文字的发展,人们开始将表演内容记录下来,并创作了更多的剧目,使东北大鼓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

东北大鼓的传承与发展东北大鼓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表演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在中国东北地区,许多戏曲院团和民间艺人都把东北大鼓作为自己的表演内容之一。

同时,一些专门从事东北大鼓研究和传承的机构也应运而生,他们不仅致力于整理并保护传统的东北大鼓剧目,还在创作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使东北大鼓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得以继续发展。

传统艺术的传播学价值研究——以东北大鼓为例

传统艺术的传播学价值研究——以东北大鼓为例
艺术 与人 文
传统艺术的传播学价值研究
以东北大鼓为例
高 岩 ( 尔滨 工 业 大 学人 文 学 院 哈 山 东 威 海 2 40 ) 6 2 9
摘要 :东北大鼓是 东北地 区代表性 传统 艺术形式虽具有 深厚 的 文化的 内涵 ,然而面临着剧种老化 ,缺乏有效 的传播手段等 问题 ,不 得 不面临着有限的受众群体 以及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本文从传播学 的角度对以 东北大鼓为例的传统艺术形式的再发展发表一下 自己浅薄
音 乐 作 为 一种 时 间 上 的 艺术 ,音 乐传 播 是 保 存 音 乐 风格 或 音乐艺 术作 品 的唯 一 技术 于段 , 由于有 了音乐 传播 , 音乐作 品才 得 以保 存 下来 ,使它 得 以传承 。 乐传播 是人 们 在艺 术上 继承 、 革 新行 为 的现 实基 础 。在现 今 的商 品社会 叶 ,市是主 要流 行 于我 国东北 ,即辽 宁、 吉林 、黑龙 江三 省的 曲艺鼓 书暨鼓 曲形 式 ,约 形 成于清代 中期 ,具有2 0 多年 历 0 史 。东北大 鼓早 期主 要在 乡村流 行 , 民间俗称 “ 屯大 鼓 ”。演 唱 的 曲调 是 当地人 们熟 悉 的士腔 士调 ,许 多艺人 在 演 出中甚 至当众 翻 看唱 本 ,照本 宣科 的演 出 ,俗称 “ 把垛 说 书 ”。在 长期 的传播 过 程 中, 东北大 鼓也 融入 了一 些京 剧 ,京韵大 鼓 以及 东北 民歌 的 唱腔 , 曲调 丰 富,唱 腔流 畅 ,表现 力较 强 ,并形 成 了不 同的艺术 流 派 。 以说 唱 中、 长篇为 主 ,内容 大 多取 材 于戏 曲、 小说和 传 奇 故事 ,成 了人们 喜 闻乐见 的 ‘ 术 。但 随着 社 会的 发展 ,东北 种艺 大鼓 的听众 大批 转移 ,传 承者 由于 市场 的急剧 萎 缩 ,生存 出现危 机 ,现 今 的东北 大鼓 处于 即将 后继 无人 的境地 。与其 同源 的二人 转 也是 东 北 民间备受 群众 欢迎 的 曲种 ,虽一段 时 间 出现 了荤 口二 人转 ,使其 艺术 价值 受到 一定影 响 ,这些 年在 赵 本 山的带领 下 东 I-人 转渐 渐走 出东 北 , “ 色二 人转 ”一’ 风 靡全 国 。同为 东 L  ̄ 绿 度 北地 区传 统艺术 形式 东北 大鼓 与二 人转却 有着 完 全不 同的 境遇 , 不仅使 人 思考这 其 中的原 因 。笔者 从传播 学 的角度 对 以东 北大鼓 为代表 的传 统艺 术形 式 的保护 、传 承 与发展提 出浅薄 的意 见 仁看 孑

东北大鼓遥祭词

东北大鼓遥祭词

东北大鼓遥祭词
东北大鼓遥祭是指在东北地区的某些少数民族中,为了纪念先祖,会举行大型的鼓乐活动。

下面是一篇东北大鼓遥祭的词:
东北鼓声震天,轰轰烈烈。

鼓点响彻山川,传扬我们的祭祀。

祭祀的日子里,我们汇聚在一起,
跳跃的舞步,扬起的鼓声,
致敬我们的先祖,纪念他们的贡献。

爆竹响起,烟花绽放,
让这一天更加隆重,让这一天更加精彩。

让我们一起庆祝这个隆重的节日,
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北大鼓遥祭的世界,
感受这里浓郁的民族文化,
与先祖们共庆这一天。

在这里,我们尽情欢腾,尽情狂欢,
让鼓声为我们提供力量,
让舞蹈为我们带来喜悦,
让歌声为我们传递感情。

在这里,我们和谐共处,团结友爱,
让这一天成为我们永远难忘的回忆。

东北大鼓遥祭,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喜悦,更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谢这一天的来临。

2023年军队文职社会公开招考笔试《戏剧与影视》考前训练题及答案

2023年军队文职社会公开招考笔试《戏剧与影视》考前训练题及答案

2023年军队文职社会公开招考笔试《戏剧与影视》考前训练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40题)1.在曲艺中“东北大鼓”又称“辽宁大鼓”还称什么大鼓?( )A.太平大鼓B.乐亭大鼓C.奉天大鼓2.在回顾电视发展的历程时,有两个人是值得注意的,他们就是被称为“电视之父”的( )和美国的法恩斯沃斯。

A.爱迪生B.希区柯克C.普拉托D.贝尔德3.在香港僵尸系列电影中,借着一部讲述民国时期茅山道士捉僵尸题材的影片走红香港和东南亚影坛,将西方吸血鬼及僵尸融入香港僵尸片的第一人是:( )A.林正英B.洪金宝C.钱小豪D.郑则仕4.内在语分几类?( )A.2B.3C.5D.65.( )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可以集摄影、放映、洗印多功能于一体的“活动摄像机”。

A.梅里爱B.爱迪生C.卢米埃尔兄弟D.普拉托6.音色分为?①语音音色②噪音音色③声音音色?(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7.下列文学名著属于19世纪现实主义力作的是( )①《红与黑》②《死魂灵》③《战争与和平》④《母亲》⑤《呐喊》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D.①④⑤8.文艺的社会功能方面,( )提出了“净化说”。

A.柏拉图B.贺拉斯C.亚里士多德D.康德9.广播电视记者对现场介入的方式有?( )A.旁观式B.暗访式C.直播式D.录播式10.魔术师( )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停机再拍的技巧,又挖掘了“二次曝光”、“多次曝光”、“合成照相”等技巧,发明了“叠印”、“模型”以及溶入、溶出和淡入、淡出等组接方法,并发展了不同的类型的电影。

A.卢米埃尔兄弟B.爱迪生C.爱森斯坦D.梅里爱11.“I”和“ü”的发音( )相同,( )不同?A.舌位、唇形B.唇形、舌位C.舌位、气息D.气息、舌位12.下列哪部电影不是改编自E-M福斯特的小说( )A.远大前程B.印度之行C.看得见风景的房间D.莫里斯13.将俄国1805—1820年的历史过程记录下来的著名作品是( )A.《人间喜剧》B.《等待戈多》C.《欧也妮·葛朗台》D.《战争与和平》14.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是( )A.《战争与和平》B.《欧也妮·葛朗台》C.《等待戈多》D.《人间喜剧》15.相声起源于什么地方?( )A.上海B.天津C.北京16.在中国美学史上,自然美开始作为独立的审美形态出现在( )A.先秦B.秦汉C.魏晋D.隋唐17.花木兰是代替谁从军的?( )A.父亲B.哥哥C.丈夫18.电视在当代艺术传播活动中作用突出,它属于艺术传播诸要素中的( )A.传播媒介B.传播内容C.传播主体D.传播效果19.在运动镜头中,摄像机沿着水平方向作左右橫移拍摄的镜头。

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
2006年5月20日,东北大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 为Ⅴ-6。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市 文化演艺中心)获得“东北大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沿革
起源背景
发展情况
东北大鼓原名奉天大鼓,也称辽宁大鼓。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乾隆年间(1736-1796年) 一个叫黄辅臣的弦子书艺人到沈阳献艺,在吸收了东北民歌、东北小调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一个人打板击鼓演唱,另一个人弹三弦伴奏,一部书少则说三五天,多则说十天半月。还有种说法是东北大鼓起 源于辽西农村,当时的农民买来一些鼓词小唱本,在农困时有人照着唱本用当地的土调唱。那时候没有收音机, 没有电视机,男女老少坐在一起,听人来唱“唱本”也是一种乐形式。当时只要是念过一两年书的人就能顺着明 唱词的韵律往下唱,有不认识的生字也能顺下来,因此唱“唱本”还能多认识一些字。后来出现了专门叫唱“唱 本”的民间艺人,农闲时走乡中户,手操三弦,自弹自唱,老百姓都叫它“电大鼓”。有一些农村的人常以此为 生,有时还替人算命、批八字东北大鼓传承人霍大题般是正月里以算命为主,平时则走乡串户赶会,谁家办喜事、 寿宴也请艺人去说书唱曲叫“说乐书”。如果某个地方久早无雨,老百姓许愿希望天降大雨,也请说书的艺人去 说段,叫“说愿书”。有些艺人出名了,就开始往城市跑。大约在道光(1821-1850年)、咸丰(1850-1861年) 年间,在奉天(沈阳)已经有鼓书艺人或摆或走乡串巷去献艺。
“鼓套子”,是东北大鼓艺人的基本功。开书时的鼓套,一是招徕观众;二是暗示观众即将开书。演唱中的 鼓板起到调整节奏,烘托气氮的作用。鼓,讲究“打、捻、挑、压”。板,讲究“扬、平、立花”。扬是一种式, 平是两头点,上边叫眼下边叫板。扬是唱慢口的,立是快唱时候用,花板是在唱中间的过门使用。鼓,又分过鼓、 底鼓、起鼓、落鼓。鼓是指挥,鼓板一点,乐队得跟着走,哪停、哪动都有暗示。鼓一收,响动就停止。所以, 鼓不但在打、捻、挑、压中指挥、伴奏,打出套数来,还得打出情来,打出喜、怒、衰、乐。如《宝玉探病》, 演员一出场就比较严肃,鼓点也是深沉的。又如《擂鼓战金山》,一点鼓起慢板,三点下去就快,火爆。

艺术社会实践报告4篇

艺术社会实践报告4篇

艺术社会实践报告4篇对于即将升人大二的我们来说,艺术实践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集体活动。

我们在学校团委的组织带领下,以吉林省榆树市农村为主要目的地,以曲艺音乐形式的东北大鼓和二人转为主,进行了为期5天的艺术实践活动。

通过这次实践,加强了我们集体的凝聚力,使同学有互相加深了解的机会,并且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加深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思想认识,使我们领略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

我们到达东北大鼓东城派老艺人的住处后,东北大鼓艺人高贵先生向我们简单介绍了东北大鼓的概况。

东北大鼓,亦称奉天大鼓、奉调大鼓,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发端于沈阳,分布于东北各地,是东北地区的代表性曲种之一。

东北大鼓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演唱,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

榆树的东城派东北大鼓,在东北大鼓流派中独树一帜。

艺人的介绍虽然简单,却使我们感到了与东北大鼓前所未有的贴近。

到场的六位东北大鼓艺人各自为我们表演了自己的拿手唱段。

由艺人高贵演唱、孙维国伴奏的《四季歌》,主要是讲述一年四季各个季节的美景,其唱词合辙押韵、生动朴实,曲调婉转流畅、抒情优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艺人王立本的自创曲目《姜子牙卖面》,改编自《封神演义》,词牌是[西江月],词调是[名利难求],讲的是古代大政治家姜子牙曾遇见的数不胜数的倒霉故事。

还有艺人孙晓洁演唱的《甘露寺招亲》,黄凤华演唱的新编曲目《大实话》等,都甚是精彩。

尤其是王占海先生自己编创的书段《三鼠吹牛》,更是让初次亲密接触东北大鼓的我们心里燃起了对它的喜爱之火。

唱段描述了三个老鼠相互吹牛,说大话、比本事的拟人场面,内容风趣幽默,十分吸引人。

最后为我们献艺的李春梅,是位东城派东北大鼓的后起之秀,她演唱中使用的转板技法,新颖独特,我们都拍手称赞。

她演唱的《洞宾买药》,讲述了吕洞宾老祖去一家药店买药,却点了店里没有的二十味药,药店老板的女儿冰雪聪明,把药一味不少地抓齐了的故事。

东北大鼓的缘起

东北大鼓的缘起

东北大鼓的缘起作者:邱淑华来源:《活力》2014年第07期[关键词]东北大鼓;产生;渊源东北大鼓作为东北本土一种独特的说唱艺术形式,诞生以来,历经近三百年的沧桑岁月,一直备受东北民众的喜爱。

即或在大众文化传媒现代化,人们欣赏趣味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很多人对本地大鼓喜爱的程度未曾稍减。

研究和探讨东北大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揭示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无论是对东北大鼓艺术自身,还是对其他的艺术形式,无疑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东北大鼓赖以生长的人文地理环境首先,我们探寻一下东北大鼓艺术是在怎样一种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孕育而成的。

(一)东北的地理位置东北大鼓有一定的地域性,“东北”一词,始见于《周礼·职方式》“东北日幽州,其镇山日医巫闾”。

东北曾被称为辽东、辽海,近代也被叫过关东;东北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人民所居住的地方。

它的东北和东南与俄罗斯和朝鲜接壤,南濒黄海、渤海,与河北省为邻,西临内蒙古自治区,总共78. 73万平方公里。

东北地区历史悠久。

远在旧石器时期,华北一带有“北京猿人”的时候,东北已经出现了“金牛山人”和“鸽子洞人”等原始人的活动。

从挖掘出土的压印蓖文陶器、细石器和青铜器的鼎等文物显示,距今六七千年前,东北已经有了人类文明。

尤其辽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有密集的村落的女神庙及祭坛,有精美的“玉猪龙”石器饰物,说明距今五千年前,东北大地已经有了地区的民族宗教信仰和集体祭祀活动。

东北地区地大物博,地广人稀。

既有高山大川,又有平原沃野。

松辽平原和松嫩平原盛产大豆、高梁。

东北山区是闯关东的人们垦荒、伐木、淘金、采参的求生之地。

东北大鼓自诞生以来,正是沿着辽西走廊,由西向东,由南向北流传开来。

辽宁的营口、鞍山,吉林的怀德、榆树,黑龙江的双城、五常、齐齐哈尔、宁安都是大粮仓,更是东北大鼓艺人荟萃之地。

东北的气候,有别于杏花春雨的江南。

漫长的冬天,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凛冽刺骨的北风,冰天冻土。

东北大鼓研究综述

东北大鼓研究综述

东北大鼓研究综述齐向军【摘要】东北大鼓是具有着200多年历史,流传于我国东北三省和京津、内蒙等地的说唱艺术.它以雅俗共赏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的表演唱腔在我国北方地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东北大鼓的现状同中国众多传统曲艺一样不容乐观.近年来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号召,为东北大鼓的保护、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政府、社会、曲艺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东北大鼓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东北大鼓的研究状况,从艺术来源、代表人物、传承保护以及本体研究等多方面进行梳理,认为东北大鼓的研究应以人文保护和培养、演出为主要手段,并结合艺术本体与时代特点进行与时俱进的艺术创新来发展东北大鼓艺术.东北大鼓是具有着200多年历史,流传于我国东北三省和京津、内蒙等地的说唱艺术.它以雅俗共赏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的表演唱腔在我国北方地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东北大鼓的现状同中国众多传统曲艺一样不容乐观.近年来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号召,为东北大鼓的保护、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政府、社会、曲艺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东北大鼓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东北大鼓的研究状况,从艺术来源、代表人物、传承保护以及本体研究等多方面进行梳理,认为东北大鼓的研究应以人文保护和培养、演出为主要手段,并结合艺术本体与时代特点进行与时俱进的艺术创新来发展东北大鼓艺术.【期刊名称】《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5页(P11-15)【关键词】东北大鼓;传承发展;人文保护【作者】齐向军【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7一、关于东北大鼓的源流,学界提出的几种学说及其产生渊源和影响因素东北大鼓形成至今,具有200多年的曲艺历史。

关于其本体来源,文献史料上有众多记载,林林总总,众说纷纭。

对于振兴吉林东北大鼓的几点构想

对于振兴吉林东北大鼓的几点构想

对于振兴吉林东北大鼓的几点构想作者:刘季昌来源:《曲艺》2017年第11期一、以东北大鼓兴衰史为鉴振兴吉林东北大鼓从1783年算起,东北大鼓的历史已经有200多年。

这200多年的成长史大致经过了诞生-成长-辉煌-衰落四个阶段。

诞生(1783)东北大鼓诞生,一说清乾隆年间,北京弦子书艺人黄辅臣来沈阳献艺,吸收当地民歌小调演变而成,一说清道光、咸丰年间(1841-1861年间),辽西一带有“屯大鼓”艺人走屯串户演唱。

后来“屯大鼓”艺人进城献艺,发展为奉天大鼓。

东北大鼓在吉林的活动,也可上溯至清光绪年间。

据口传资料,清光绪年间,吉林就有大鼓演出,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

黑龙江省的东北大鼓是从辽宁传入的。

大约在清同治二年(1863),由蒲树清和赵铁嗓在双城流动演唱传入。

可见东北大鼓作胎于农村,是吃农民乳汁长大的,开始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

这是它的根。

如果离开东北味,东北趣,与东北观众的亲切劲,那就没有了。

成长期(1783-1930)东北大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羽翼渐生的成长过程大约经历了150年。

早期的东北大鼓曲调比较简单。

因其合辙上口、简单易学,逐渐在民间传开。

这是东北大鼓的胎记,也是它赖以成长的营养素。

后来这种乡土艺术,在红白喜事、寿诞节令的演出中切磋技艺,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出现了走乡串户的职业、半职业化的民间艺人。

因这种“屯大鼓”“土大鼓”“臭糜子调”乡土腔调,好学好唱,亲切入耳,逐渐在乡间和城镇普及传开。

最早演唱者操小三弦自弹自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来击节,也叫“弦子书”。

清末民初(1900年前后)有了女演员以后,发展到自操鼓板击节,由弦师改用大三弦伴奏,称为“女大鼓”。

演出的节目多以《回杯记》《瓦岗寨》《彩云球》《四马投唐》《白玉楼》等中篇为主,兼有《劝人方》《妓女悲秋》《大烟叹》等教化短段,这样的唱本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人们也常常自吟自唱。

这是东北大鼓在民间繁衍和发展的基础。

东北大鼓再放异彩-2011东北三省“东北大鼓榆树演唱会暨研讨会”述评

东北大鼓再放异彩-2011东北三省“东北大鼓榆树演唱会暨研讨会”述评

东北大鼓再放异彩-2011东北三省“东北大鼓榆树演唱会暨研讨会”述评作者:郭博雅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2011年8月15日至17日,东北三省“东北大鼓榆树演唱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榆树市隆重举行。

这次活动是由吉林省榆树市文体局、沈阳音乐学院音乐舞蹈研究所、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联合主办的,其主旨是为了进一步抢救、挖掘、保护和传承东北大鼓艺术,弘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

活动从筹备到举办经历了两个半月的时间,收集了多篇学术论文,来自国家文化部、东北三省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以及东北三省的有代表性的优秀东北大鼓艺人共数百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东北大鼓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迄今为止,东北地区已经先后有了六个地区东北大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责任单位,即沈阳市群众艺术馆(2006年)、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2006年)、锦州市群众艺术馆(2008年)、岫岩满族自治县文化局(2008年)、大连瓦房店市文化局(2008年)、吉林省榆树市文体局(2008年),命名了国家级东北大鼓传承人,即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夏晓华(2008年);批准了一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即“东北大鼓艺术流变研究”(2009年)。

2011东北三省“东北大鼓榆树演唱会暨研讨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举行的又一次有关东北大鼓艺术的专题活动。

活动持续三天,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东北三省“东北大鼓榆树演唱会”、“东北大鼓学术研讨会”、“东北大鼓传习所揭牌仪式”、“首届榆树农民节东北大鼓专场演出”。

国家文化部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东北大鼓艺术流变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冯志莲教授以及课题组成员郭博雅、李丽娜等人应邀参加了本次活动,并在此期间开展了深入调研。

一、别开生面的东北大鼓演唱会8月15日晚19时,在一曲婉转悠扬的《东北大鼓美名扬》的乐曲声中,“东北大鼓榆树演唱会”(以下简称“演唱会”)在榆树市影剧院拉开了帷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大鼓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家。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过程中,诞生了许多的曲艺形式。

比如:昆曲、京剧、川剧、秦腔、相声、快板、评书、评弹等等。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曾经在东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曲艺形式——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旧称“奉天大鼓”或“辽宁大鼓”是流传于黑、吉、辽三省的一种鼓曲形式。

早期主要在乡村流行,民间俗称"屯大鼓"。

演唱的曲调是当地人们熟悉的土腔土调。

东北大鼓在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一些京剧、京韵大鼓和东北民歌的唱腔,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较强。

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

关于东北大鼓的起源有二说:一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北京弦子书艺人黄辅臣来沈阳献艺,吸收当地民歌小调演变而成;二说清道光、咸丰年间辽西"屯大鼓"艺人进城献艺,发展为奉天大鼓。

民国十八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

东北大鼓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

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

东北大鼓的主要演奏乐器为:三弦、大鼓、节子板、铜板。

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东北大鼓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如20世纪中期出现的"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各派都拥有自己的传统节目。

"奉调"以沈阳为活动中心,唱腔徐缓,长于抒情,多演出《露泪缘》、《忆珍妃》等移植子弟书词的短段节目;"东城调"以吉林为活动中心,以演唱《三
国演义》和《红楼梦》题材的节目为主;"江北派"以哈尔滨松花江以北地区为活动中心"南城调"以辽宁营口为活动中心;"江北派"和"南城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演的节目多说唱《呼家将》和《薛家将》等长篇大书;"西城调"以锦州为活动中心,擅长表演《罗成叫关》等悲壮故事。

清同治二年(1863) 传入松花江地区。

由蒲树清和赵铁嗓首先到双城流动演唱,清光绪初期祖海山到五常演唱,并先后移居双城、五常招收徒弟,从此,东北大鼓开始在本地区流传。

东北大鼓曾经在松花江地区人民的娱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唱段已经无人能唱了。

东北大鼓这门技艺专业难度大,成功周期长,要求学员素质高,所以学的人很少。

东北大鼓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

近年来,东北大鼓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黑龙江省著名表演艺术家夏晓华走遍我省有老艺人的地方,自费为东北大鼓老前辈录像、录音,以便留下宝贵资料。

挖掘、整理长篇书目(道子)30余种、段子200多个、杂学20余万字。

自己投资万元,把抢救出来的资料,编辑成册,汇集出版。

还通过各种媒体,做节目,无偿地到喜欢东北大鼓的地区去演唱。

在双城市、五常市设立东北大鼓保护点,把年近百岁的韩永田和80多岁的王立云等几位老先生重点保护起来。

就在2010年的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类专业课单独考试日中,在“少数民族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术科考试现场。

在这之前,国内还没有真正走入高校学习相关专业的“东北大鼓”传承人,但是,哈师大却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国内高校首开先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