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辽南民歌的地域文化特色
论辽南民间音乐的主要内容、特点及价值
论辽南民间音乐的主要内容、特点及价值作者:张立忠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4期【摘要】辽南民间音乐内容丰富多彩,民歌中既有劳动号子,又有古曲、民歌小调及新民歌;秧歌音乐也有独特风味;鼓乐也有着浓郁的地方风味。
辽南民间音乐不但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而且对于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辽南民间音乐;民歌;秧歌;鼓乐;特点;价值辽南音乐艺术是伟大的巾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起源于我国辽南地区,现仍在辽南地区广为流传并活跃于民问,不只限于辽南地区,整个东北三省乃至于全国范围内,都有辽南民问音乐的传播和影响,像《江河水》这样的珍品,亦走向世界艺术殿堂。
辽南民问音乐艺术内容丰富多彩。
民歌中既有劳动号子,又有古曲、民歌小凋及新民歌;秧歌音乐既有海城地区高跷音乐特点又有疃秧歌味韵味;鼓乐更细分为庄河鼓乐、瓦房店鼓乐及大连郊区鼓乐二大流派。
其巾,单鼓音乐最为独特,有着浓郁的地方风味。
一、辽南民歌的主要内容及价值长海号子是流传在大连长海地区的一种富有海岛特色的劳动号子。
长海号子内容丰富,调式各异。
它在从事渔业生活的艰苫劳动巾产生,反映广大渔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长海号子分为两类:一类是渔民号子,主要是渔民打鱼用的号子,渔船比较小,号子内容比较单一。
一类是船民号子,主要是运输船上用的号子,渔船比较大,号子内容比较复杂。
号子的主要特征是曲凋铿锵粗犷、高亢有力、音节简短,词句通俗简短,多为两二个字。
一人领,众人和,且反复咏唱。
复州双管乐,吸收了管乐巾的一些演奏方法,其独特的粗犷、高昂、深沉、高亢、细腻、委婉、柔美的音色和独特的表现力是其他乐器所不具备的,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喜怒哀乐的情感,不但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而且对于研究民问风俗习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金州古琴音乐历史源远流长,有130多年的历史。
古琴音色优美、深邃,拥有二种不同音色——泛音幽雅、飘逸、空灵,仿若天籁之音,故称天音;散音深远、雄浑、厚重,有如钟磐之声,故称地声;按音细腻、柔润而略带忧伤,极似人的吟唱,故称人声。
辽南民歌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启示——以三首经典民歌为例
辽南民歌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启示——以三首经典民歌为例辽南民歌是辽宁省独特的一种民歌流派。
它们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浅显易懂的语言,以及质朴但又抒情的曲调,它们深深影响着辽宁人的生活。
辽南民歌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启示是辽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辽南民歌的艺术特点体现在它们深刻的主题思想。
在《走着瞧》、《月亮出来哩》和《画着脚尖立》这三首经典辽南民歌中,它们表现了从为贫苦百姓祈祷平安、调解家庭纠纷,到唱和睦、对外交流友好,以及勇敢面对孤独,努力前行的意义。
歌词中的细节设计,很好的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让辽宁人在苦乐中发现乐趣,乐于主动乐善好施,永不放弃。
其次,辽南民歌的曲调通常是抒情的。
《走着瞧》、《月亮出来哩》和《画着脚尖立》这三首歌曲都以慢而悠扬的节奏表达出情感。
辽南民歌不仅有双音节式和三音节式,而且是以押韵的方式调动节奏,使得歌曲有流畅的节奏与转折,令人耳目一新。
最后,辽南民歌的演唱表现有着自己的独特方式。
往往以慢条斯理的演唱方式,以思虑深沉的语气,来表达出深切的情感和思想,使得隐含的意义更加清晰而鲜明。
有时在歌唱中,艺人会采用吟唱、咏叹和吹笛等多种方式,以增加歌曲的艺术效果。
以上就是辽南民歌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启示,以《走着瞧》、《月亮出来哩》和《画着脚尖立》这三首经典辽南民歌为例,表现出了辽宁文化的浓郁地域特色,也激发了辽宁人的精神活力。
辽南民歌的艺术
性与演唱特色,使它们更加独特而魅力无穷,在辽宁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辽南民歌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启示——以三首经典民歌为例
辽南民歌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启示——以三首经典民歌为例辽南民歌是中国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优美的民间歌曲,自古以来就得到了众多歌者和观众的喜爱。
它不仅仅在抒情、节奏和旋律上都极为优美,而且还蕴涵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向人们讲述了许多关于辽宁少数民族具有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和民间习俗的故事。
本文将以三首经典的辽南民歌为例,探讨一下它们在抒情、节奏和旋律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启示所在。
一、辽南民歌的抒情特点。
1、平铺直叙式抒情。
辽南民歌具有平铺直叙的民歌抒情特点,主要用平易易懂的语言来表达由浅及深的感情,以歌词形式把自然、人文和社会热点景象及其深层含义抒发出来,充分表现出作者的思想,令人耳目一新、感受深切。
2、原汁原味的风情抒情。
辽南民歌中的风情抒情在表现形式上融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描述了当地的自然景象、人文景象、社会生活和家乡话语等,结合对当地民俗的把握,将当地的文化传统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出来,充分展现出原汁原味的风情抒情。
二、辽南民歌的节奏特点。
1、简单易懂的节奏。
辽南民歌多》以4/4时值和2/2时值等简明流畅的节奏为主,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和谐感,旋律变化多样,伴奏节奏更具有有趣的变化,容易抓住听众的耳朵,让人沉浸其中,让人欣赏出多种情感格调。
2、合时而动的节奏。
辽南民歌的节奏更为抒情优美,有节奏感强烈的人声与各种伴奏乐器配合,把一段旋律表达细腻凝练,边唱边跳,边唱边跳,伴奏乐器和人声搭配得十分恰当,使节奏更加活跃,合时而动,赋予了歌曲更加自然的气氛。
三、辽南民歌的旋律特点。
1、内容丰富的旋律。
辽南民歌的旋律采用有节奏感的旋律表达内容更加的丰富,在音乐的伴奏下,整个旋律更有细节的分解,更有节奏感,和谐而又有张力,使人听了更有视觉快感,能够表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让观众的精神得到高涨。
2、简洁明快的旋律。
辽南民歌的旋律简洁明快,伴奏乐器与人声协调配合构成了完美的旋律,使歌曲更加活跃,在听众耳中形成耳记性很高的好曲,让人耳目一新,欢欣鼓舞。
浅析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传统民间艺术——辽南鼓乐的前世今生
浅析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传统民间艺术——民族瑰宝辽南鼓乐一、辽南与辽南鼓乐的理论概述1.辽南地区的历史综述2.辽南地区民风与民众性格特点3.辽南鼓乐的发展历史及艺术特色二、辽南鼓乐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辽南鼓乐的发展现状2.辽南鼓乐的发展面临着从现实发展和精神传承上的双重考验三、辽南鼓乐发展面临困境的主要因素1.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促进机制缺失2.现代文化发展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冲击(存在环境的变化)四、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1.注重对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2.对民间艺人的保发展与传承3.创造适应传统民间艺术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4.加强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及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五、结论正文简要陈述一、辽南与辽南鼓乐的理论概述1、辽南地区的历史综述辽南旧称“管王之地”。
狭义上专指大连,广义上还包括营口市、鞍山市的海城与岫岩县全境。
其地域覆及整个辽东半岛区。
具体说来“辽南”主要包括:大连市、以及大连市下辖的普兰店、瓦房店、庄河、长海、金州、旅顺;营口市、以及营口市下辖的大石桥、盖州;鞍山下辖的海城、岫岩满族自治县这十个县市区。
古时有“金复海盖,辽阳在外”的说法。
1965年国家曾设立辽南专属区。
是“辽海文化”区的主要辐射带(盖县上帝庙“辽海威仪”碑)。
因三国时期管宁(隐居海城管宁屯)王烈(隐居大连三山岛)等山东学者浮海来辽南隐居讲学,使此地风俗教化迥异与关左其他地区,故后人称之为“管王之地”。
又因为近代以来半岛盛产苹果,又被称为“苹果之乡”。
该地又有“东方君子国”之称。
辽南人祖先多为“小云南”、“海南丢儿”的山东移民,汉民族的风俗教化根深蒂固,以至于清初难以与满人同化。
辽南是“东北四大古民族”(东夷、东胡、秽貊、肃慎族)之一东夷族的发祥地之一,。
《逸周书王会篇》记载:“青丘,狐九尾”中的“青丘”之地即是指辽南地区。
夏商周时期即是辽南(青丘)的“夷文化”时期。
“青丘文化”是夷文化的一个分支,从辽南境内各处古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辽东半岛“巨石文化”石棚的遗存上看,夷文化有浓厚的神本主义色彩和开放的海洋性,夷文化是齐鲁文化的前身,后来融入华夏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代表。
【地域文化论文】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民歌风格分析
【地域文化论文】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民歌风格分析摘要: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作为凝聚地域文化的艺术展现形式,民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地域文化影响民歌唱词内容和民歌曲调形式。
地理环境影响下的我国民歌具有不同的音乐特色,比如我国内蒙古草原的音乐非常的浑厚,而江南水乡的音乐非常悠扬。
不同的地理文化正是音乐多样性的根源。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歌风格;民歌文化音乐是被文化洗礼的声音。
作为艺术作品呈现的民歌,也渗透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极尽笔墨地描述了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以致后人将他的理论总结为地理环境决定论。
虽然地理环境决定论有失偏颇,但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
一、民歌风格的特点“风格”意义广泛,在不同的场域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艺术领域中,“风格”指的是作品在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等多个因素影响下所表现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艺术风貌和艺术特色。
民歌在流淌的历史长河中得以积淀,在发展的人类社会中得以流传,在迥异的地理环境中得以发展,慢慢地形成了不同地区的特色鲜明的民歌风格。
民歌风格是民间歌曲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内容和形式上高度统一的、相对稳定的艺术作品呈现。
民歌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演变,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一)完整性与逻辑性的统一民歌风格并非独立存在的单一体,而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紧密的统一体。
民歌风格既包括内容的展示,还包括形式的呈现;民歌风格既表达了民歌形成的客观要素,也衬托出了创作者的主观态度;民歌风格既有外显性,也有内隐性。
从构成要素来看,民歌风格包括歌词、曲调和演唱方法三个要素。
歌词从内容方面表达创作者的情怀和意境;曲调从韵律方面展现艺术构思,是听众获取音乐内容的主要媒介;演唱方法则是对歌词内容和曲调的完美演绎。
如果演唱方法不科学,那么民歌风格就有可能被断章取义甚至完全曲解。
近十年辽宁艺术歌曲歌词特点分析
近十年辽宁艺术歌曲歌词特点分析作者:李沂蔚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3期【摘要】近十年来,辽宁地区艺术歌曲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的繁荣景象,众多音乐家呕心沥血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艺术歌曲作品,本文主要针对近十年辽宁地区创作的艺术歌曲歌词特点进行总结整理,从题材、语言特点、艺术规律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希望为今后辽宁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一些借鉴,为辽宁地区音乐文化发展做出一些努力【关键词】辽宁;艺术歌曲;歌词一、题材广泛近十年辽宁艺术歌曲的创作巾,题材十分广泛,有《旗帜》、《生命中拥有了你》等沤歌党、赞美祖国的高昂旋律,有《歌唱新沈阳》、《大辽河的思念》等怀念故乡、歌唱家乡的赞歌,有《腾飞吧,我的大东北》、《新农村新农民》等歌唱伟大时代的篇章,有《榜样》、《好人》等歌唱楷模榜样的颂歌,有《快乐成长》、《明天把生活来创造》等教育、勉励青少年的题材,一串串悦耳动听的音符,一句句饱含真挚情感的语言,一首首用心灵谱写歌曲,将辽宁歌曲艺术创作推上了新的高峰。
二、突破概念口号,遵循艺术规律1949年巾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当时全国人民的核心价值观是歌名的英雄主义和忘我的集体主义。
五十年代歌曲的歌词几乎都是将口号编入歌词来宣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等运动。
当时的歌曲创作完全符合政治主题,也就是革命和劳动。
建国后到新时期(1949-1979)这二十年问,巾围艺术歌曲的价值不仪仪在于其艺术性,更在于其对意识形态的传播。
这一时期的歌曲完全成为为建设新中国摇旗呐喊的宣传工具。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歌曲创作从萌芽剑崛起,再到今天的繁荣兴盛,经历了不断地创新、发展,无论是在内容上、形式上、题材上还是风格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对高水平音乐创作的需求加强,近十年的辽宁歌曲创作巾,虽然也体现出音乐与政治、经济、文化的息息相关,将重大的社会事件融入到音乐的词曲之中,做到歌曲创作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表现人民新的生活、新的精神风貌,但更加注重歌曲创作要遵循艺术基本规律。
东北民歌与地方文化的特征
东北民歌与地方文化的特征作者:熊付珏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0期【摘要】东北的民族文化对东北民歌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它们都是以激昂、欢快的节奏来体现我们东北人民豪爽的性格。
在唱腔上和表现形式上都具有東北独特的色彩。
东北民歌的演唱技巧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要将其运用到我们当代的歌曲演唱中,把我们东北民歌精髓都流传下去。
【关键词】东北;东北民俗;汉族民歌;地方文化特征【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一、民俗文化对东北民歌的影响说到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东北文化的关系,人们就常常会想起一些古老的文化,但这些并不代表着文化的全部,文化不但包括了那些最古老的经典文化,还包含了各种民俗在里面,每个地方的民族往往在某种文化的影响下具有最集中、最具体的民族精神,因此,民俗是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大众,文化服务于百姓的文化。
(一)东北民歌的意义东北民歌的意义有两种,广义上指的是东北各民族的歌曲艺术形式,其中包括东北的汉族小调以及蒙古族、满洲族等民族的长调、呼麦等等;狭义上讲东北民歌主要就是东北小调的一个统称,东北民歌的内容和形式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民族音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东北民俗的文化特征1.多彩的差异性风俗习惯由于不同的居住环境、生产的条件不同、区位和特定的生活不同,因此造就了东北缤纷多彩的不同民俗。
只要是风俗它都具有着自己最鲜明最独特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不同的民族建筑、服饰、饮食方面就存在着差异性。
2.多样化的兼容性东北地区的各个民族都在相互吸收渗透共同发展,东北民族是多元文化兼容发展的地区,民族的多样化发展为我国的中华文化增添了新鲜的文化。
3.猫冬文化与东北民歌猫冬是东北地区最独特的一种民间习俗。
这个习俗是因为东北地带比较寒冷,没有可以耐得住严寒的农作物,所以东北地区可以算得上唯一的一个纯粹冬闲的好地方,正是因为这个关系才发展出来属于我们老百姓的文化形式,由于东北地区冬季比较寒冷,室外温度比较低,老百姓们都在温暖的室内度过,所以“猫冬”就是这样由来的。
辽宁民歌总结
辽宁民歌总结引言辽宁民歌是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本文将对辽宁民歌进行总结和分析。
1. 辽宁民歌的起源与发展辽宁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受到汉、满、朝鲜等多个民族文化的影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辽宁民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农村地区,民歌常常伴随着劳动和生活的各种场景,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媒介。
在城市地区,辽宁民歌也逐渐向流行音乐发展,融合了现代元素,形成了新的表达方式。
2. 辽宁民歌的特点2.1 地域特色鲜明辽宁民歌的特点之一就是地域特色鲜明。
由于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影响,辽宁民歌往往具有豪放、激昂的风格,歌词内容多涉及农耕、渔猎、劳动等,歌曲旋律多以降调为主,热情奔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2 歌词内容真实质朴辽宁民歌的歌词内容通常真实质朴。
民歌歌词反映了辽宁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歌词内容质朴真实,贴近生活,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念。
同时,辽宁民歌也反映了辽宁人民智慧和勤劳精神,有许多歌曲赞美了农民和劳动者的辛勤劳动。
2.3 音乐形式多样辽宁民歌的音乐形式多样。
除了常见的独唱形式外,辽宁民歌还有合唱形式,多声部的合唱既体现了辽宁地区的群众性文化特点,也展示了辽宁人民的团结和和谐。
此外,辽宁民歌还常常伴奏有传统乐器,如大唢呐、二胡等,使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3. 辽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辽宁民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辽宁民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了辽宁民歌的数据库,确保相关音乐和歌词资料的保存和传承。
其次,加大对辽宁民歌的推广力度,组织举办各类音乐会、演出等文化活动,提高大众对辽宁民歌的认知和喜爱程度。
同时,加强对辽宁民歌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鼓励他们通过演唱、教学等方式传授辽宁民歌的知识和技巧。
4. 结语辽宁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风格。
通过对辽宁民歌的总结和分析,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辽宁民歌的起源、特点以及保护与传承工作。
延绵不断未了情——盖州高跷秧歌的文化传承
延绵不断未了情——盖州高跷秧歌的文化传承延绵不断未了情——盖州高跷秧歌的文化传承作者:于学忠盖州高跷又称盖州秧歌,是城乡广大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集舞蹈、音乐、戏剧、杂技为一体,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盖州高跷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旧时的祭祀祈福、迎神赛会,还是今天的喜庆节日、集会庆典,都少不了高跷表演。
盖州高跷秧歌从清朝道光十四年发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文化历史悠久,渊远流长,是具有浓郁东北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盖州自古就是“通郡渡津”重要港口,清朝雍正年间南关街就已建有庙宇建筑群;道光年间则已是“舳舻云集,日以千计”,人口密集,商号如林,仅先后从事中药的店铺就达上百家。
西河口的开放引得八方人来,于是盖州有了山东会馆、福建会馆、山西会馆、三江会馆等。
商贸的兴盛往往伴随着文化的交流,“津式高跷”就是清末随着京、津、唐移民传入盖州的,并与盖州本地的“辽南高跷”争芳斗艳。
盖州高跷秧歌是在古代民间杂技、踏跷和百戏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据《盖平县志》记载,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盖州艺人在地秧歌的基础上吸收高跷技艺,经过不断的发展丰富,自成一派,形成了盖州高跷秧歌。
盖州高跷秧歌积极向地方戏曲借鉴学习,逐渐发展成为熔歌、舞、戏为一炉的艺术形式,深受辽南乃至东北地区广大人民的喜爱,大有独压群芳之势,所以盖州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辽南高跷秧歌及东北大秧歌的发源地。
如今,盖州高跷秧歌就是一朵最为亮丽的奇葩。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今天,改革的春风赋予了这株植根于黑土地的艺术之花以新的生命力,在不断地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盖州高跷秧歌走出盖州,走出辽宁,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
盖州高跷的欢腾、奔放、热烈、火爆是其基调,优美、抒情、风趣、诙谐是其特色,二者的统一构成海城高跷秧歌的艺术特征,衍生出"扭、浪、逗、俏、相"五大技法要素。
在盖州高跷秧歌的表演中,气势恢宏的大场和轻快细腻的小场包括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构成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性民间广场艺术。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研究发现,古老传统的民歌流传于我国各个民族中,并将民族的传统保留下来。
而且部分民歌已经超越了国族界限,用来歌咏全人类的心声,并出现了古典民歌和现代民歌之分。
现代民歌虽然从形式上依然将古典民歌的色彩、风格美等延续下来,但是它丰富了传统民歌的内容,提升了民歌的深度。
一、我国民歌流变的现状(一)大连新金民歌流变“新金民歌”属于辽南系列的民歌,本种文化历史悠久,并在民间流传了许多传说和故事。
例如在李世民出征时,因为战乱死伤惨重,军中的士兵围着火堆载歌载舞,祈求李世民病愈。
这就是大连新金民歌的起源,后来这个起源传播到民间,就逐渐地演变为庆祝丰产和喜庆的事情,特别是在庆祝时打单鼓是新金民歌的重要特点。
在发展过程中,新金民歌集成和改编了许多的民歌小调,被文艺工作者逐渐发掘出有太平鼓的民歌形式。
该种民歌的舞蹈者多才多艺,身兼多职,有效地发扬了“新金民歌”。
辽南民歌体现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生活,他们的歌给人们力量,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总是充滿了正能量。
辽南民歌借鉴了小调,深受满族萨满歌舞影响,其歌曲中又有民间鼓乐、影调戏和东北二人转的风格,同时还具有强烈的山东文化特征。
从新金民歌来看,它具有热情奔放,质朴诙谐的特点,在婉转细致的声音中其歌曲高亢嘹亮、咬字清晰,口腔放松。
新金民歌在演唱方式上通常采用“一人领,众人和”的形式,也有说唱结合和观众互动的形式。
新金民歌也有歌颂爱情、劳动场景、四季风光以及天伦之乐等内容,这些内容得到了百姓们的传唱,发展同时也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
辽南民歌的体裁有单鼓音乐类、皮影音乐类、小调秧歌类、古曲类、新民歌、劳动号子,伴奏方面涵盖扬琴、三弦、阮、笛子、唢呐、二胡、板胡、打击乐等,民歌在以上发展形势下,开始加入歌颂男女爱情、劳动场景、四季风光、天伦之乐、父母之恩等情景,这样使得民歌得到流传,受到百姓们的爱戴,甚至有些流变歌曲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二)民歌《茉莉花》的流变《茉莉花》这首民歌流传于全国各地,但是旋律上有着不同,也有着地方特点,这也反映了该首民歌的变异性。
论传统音乐文化的地域特色
论传统音乐文化的地域特色作者:郝建鑫来源:《南北桥》2021年第18期【摘要】中国的传统音乐和厚植于中华辽阔沃土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
二十一世纪以来,改革开放取得了初步成效,人们更加重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我国对于传统音乐文化尤其是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愈来愈加重视,而山西民歌在传统音乐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其悠久的历史与其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更是决定了山西民歌特殊的研究价值。
文章分析山西民歌的研究意义及其地域文化特色,以晋北、晋南、晋中、晋东南为区域划分为基础,研究在不同地域中各具风情的风土人情所孕育山西民歌的不同特色。
【关键词】山西民歌传统音乐文化地域特色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8.004传统音乐文化能够有效展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历史和艺术沉淀。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以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所积累的文化精华和文化财富为基础,在当代音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近年来人们愈发关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统音乐文化日益消亡,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需要更加迫切,而作为一个山西籍艺术工作者,更是对山西民歌研究迫切陈词。
一、山西民歌研究的特殊性(一)山西民歌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山西民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蘊,是少有的非物质文化形式的艺术瑰宝。
1.山西这片土地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各类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数量和种类均居全国前列。
山西这片土地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人文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融合,有着丰厚有形的的和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
到目前为止,有文字书本等有形记载的当地历史就长达三千年之久,例如下川遗址、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等,显示出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这里就成为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在,以此更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的美称。
浅谈“辽南高跷秧歌”的特征
浅谈“辽南高跷秧歌”的特征作者:毕文馨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4期摘要:辽南高跷秧歌主要流传于辽宁省南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演形式丰富,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文章以辽南高跷秧歌的特征为主线,探索在辽南民间舞蹈文化中“高跷秧歌”的舞蹈风格特点及审美特征。
关键词:辽南;高跷秧歌;特征中图分类号:J722.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2-0136-01一、辽南高跷秧歌的形成辽南高跷是地秧歌与高跷相结合的产物。
清康熙年间,“锣鼓高跷”由河北、山东传入辽南后倍受青睐,于是地秧歌艺人纷纷学习高跷,上跷表演秧歌,使地秧歌逐渐变为高跷秧歌。
同时海城高跷秧歌吸取了河北梆子、秦腔、山西梆子、昆曲等剧种的表演形式,逐渐形成了“戏出秧歌”。
戏出秧歌高跷的出现,为辽南高跷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是辽宁秧歌发展史上迈出的重大一步。
而后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努力,不断吸收、同时借鉴了戏曲的某些因素与秧歌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由歌、舞、戏、跷技四者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开始突出了戏出高跷的辽南地方色彩,一个新的民间舞种——辽南高跷便初步形成了。
清末,辽南高跷已日益成熟,进入了极盛时期,形成了很大的艺人队伍,而且培育了众多的著名艺人。
这些著名艺人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推动了辽南高跷表演艺术发生更大的飞跃。
在旧社会,广大农民把生活希望寄托于神佛的赐予,促进了各地庙会的活动,活跃了集市贸易,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
辽南高跷无论是旧时年节、迎神赛会还是今天的喜庆节日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表演形式。
“喇叭一响,浑身发痒;锣鼓一敲,乐得蹦高”,就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它的喜好之情。
解放后,辽南高跷艺人继承传统、大胆革新,创作出许多具有时代感,反应社会新生活的节目,使传统的高跷秧歌面貌焕然一新,受到当地人们的欢迎。
每逢年节和喜庆日子里,高跷秧歌在欢乐的人群中轻歌曼舞,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
二、辽南高跷秧歌的舞蹈风格特点及审美特征1.辽南高跷秧歌的舞蹈风格特点。
浅谈南北方传统民歌之特性
浅谈南北方传统民歌之特性作者:施安宇晴来源:《人间》2016年第09期内容摘要:中国的传统民歌一直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它在长期的发展中经历千锤百炼,其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已臻至境,风格特征方面也呈现出南北各异的两大属区,千百年来都引导和制约着我国的传统音乐发展。
关键词:传统民歌;南北属区;音乐特征中图分类号:I2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29-01中国的传统民歌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它在长期的发展中经历千锤百炼,其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已臻至境,其风格特征方面呈现出南北各异的两大属区,自古代关于南北曲特征的记述,南曲“主清峭柔远”“其变也为流丽”“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
北曲“主劲切雄丽”“慷慨,其变也为朴实”“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
南北相异的风格特点千百年来都引导和制约着我国的传统音乐发展。
一、什么是传统民歌杜亚雄先生曾经为传统音乐定义时这样表述过:“中国传统音乐应当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的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的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音乐形态特征的音乐,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世代相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的形式创作的、具有民族固有形态的音乐作品。
” ①从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杜亚雄先生不断在强调“本民族固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音乐必须是建立在一个特定的地域环境中的,因当地特定的文化、风俗、习惯等等而产生的同根音乐,而并不是任何地区都共有的。
其次,周耘先生在对民间歌曲的定义中是这样表述的,“民间歌曲,是指处于社会基底层的民众在长期的物质生产、精神生活与社会交往过程中口头即兴创作的一种声乐艺术。
创作方式的即兴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创作主体的集体性、传播过程中的变异性,是民间歌曲最显著的四个特征。
” ②民歌的创作主体就是基层百姓,创作的方式也是真实情感的一气呵成,甚至可以说是情到深处自然抒发而出的“叹”,自然流淌着的旋律中,满满的都是人民自己的情,自己的意。
辽宁南部民间音乐调查研究报告
百家论点辽宁南部民间音乐调查研究报告董斌张奕峥张宇(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种类,在不同的地域,受不同的文化影响,其展现出不同的风格。
本文将对辽宁省南部民间音乐进行调查,对辽宁省民间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地了解。
关键词:辽宁南部;民间音乐;音乐形态1引言辽宁省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黄海和渤海在辽宁的南面,在东面朝鲜以鸭绿江相隔,同时和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的省份,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对外联系的重要途径。
在这种地理环境的影响下,辽宁民间音乐不仅体现出辽宁人淳厚朴实的性格,朴实的生活,还体现出了辽宁人的豪迈的气概。
其中辽宁省南部有五个极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分别是海城市工尺(chē)谱、秧歌——踩高跷、锣鼓谱、辽宁鼓吹乐和皮影戏。
音乐作为一种人文性的文化,需要我们新一代的音乐人去传承下去。
而辽南地区的民间音乐,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作为一名大学生,特别是音乐生,我们更加需要去无条件的传承与发扬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面就介绍一下我们这一小组的调研对象:2海城市——工尺谱海城因为受到辽南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许多鼓吹乐,在海城牛庄一带比较偏远地区有一支鼓吹乐队。
他们演奏的曲谱就是《工尺谱》。
我国的传统的记谱法中包含着工尺谱。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出现于唐代。
现今只有在民间极少数地区才能看到。
工尺谱最早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年代、地理位置、音乐种类不一样,所以所用音名、字模、唱名等有所不同。
在现在常见的工尺谱中,大多数都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的符号,可相当do、re、mi、fa、sol、la、si。
在海城的田野工作中侥幸发现了这个用工尺谱记谱演奏的乐队,这个乐队主要成员是由一对农民父子组成的,他们本着古老的传习行为来传接,对于濒临灭绝的音乐文化,这支乐队的传承仅仅是局限于本家族成员,他们的演奏形式是以口述的方式代代相传,就连演奏的曲谱都是早在唐朝时期出现的《工尺谱》。
辽南鼓乐的传承与变迁研究
辽南鼓乐的传承与变迁研究作者:辛兵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2期摘要:我国的音乐文化种类丰富,各个地区的音乐文化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
这些特色的音乐文化来源于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具有地域性、独特性。
这些地域性的音乐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辽南鼓乐文化就是我国地域音乐的典型代表。
辽南鼓乐是由辽南地区人民依据生活、劳动情景创作出的一种真实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意愿的鼓乐形式。
关键词:辽南鼓乐传承变迁辽南民间鼓乐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辽南鼓乐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通过婚丧嫁娶的民俗活动,广泛传播与人民群众之间,辽南鼓乐已经成为该地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辽南鼓乐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传承文化是我们作为后代的责任,我们应有的使命,我们更有责任将其告知后人,因为这是不仅是音乐文化,这更是生命的延续。
研究辽南鼓乐的传承与变迁,对传承和发展繁荣地域性音乐,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文将从辽南鼓乐的发展历史、辽南鼓乐的现状及辽南鼓乐文化传承的实现三个方面来对辽南鼓乐的传承与变迁进行研究。
一、辽南鼓乐发展的历史辽南鼓乐大约形成于汉魏时期,早期的辽南鼓乐演奏的乐器以笙管为主,演奏形式比较单一,并不成熟。
辽南鼓乐到了明清时期才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一套演奏体系。
辽南鼓乐的演奏乐器在笙管的基础上加入了唢呐,使演奏的曲调更为多样。
辽南鼓乐此时期的的演奏形式已经定型。
此时的辽南鼓乐的曲目,除了保留了一些唐宋的经典曲目外,大部分为明清时期的曲目。
辽南鼓乐的结构已经十分严谨,有了自己独特的结构模式,其中各代的曲牌都有受到宋代曲牌的影响。
它的音调具有当地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仅吸收宋代曲调的一些特点,还受到了当地的女真、契丹音乐音调的影响,使其具有本身独特的特点。
辽南鼓乐还借用宋代的移动换调,形成了“三十五调”。
研究辽南鼓乐明清的发展历史对于认识和了解唢呐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辽南鼓乐的现状辽南鼓乐主要应用于红白喜事之中,这使辽南鼓乐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辽宁民歌的源流发展与传承保护
辽宁民歌的源流发展与传承保护辽宁民歌是东北民歌重要的一部分。
辽宁民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辽宁民歌经过千百年的时间洗涤与加工提炼,已经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璀璨的宝石。
一、辽宁民歌的源流发展辽宁的历史久远,人类居住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宁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起来,辽宁西部的红山文化是这一时期人类高度发展古代文明的证明。
夏商周时期,辽宁的农业发展较快,辽宁音乐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辽宁地区族群的出现使辽宁成为了多民族居住地,为音乐的多样性提供了土壤。
而建平喀喇沁遗址下层出图了石磬,证明了这一时期已出现了乐器。
秦汉时期,汉族成为了辽宁地区的主要民族。
汉族人民喜歌舞,在辽阳附近发现了汉、魏、晋时期的壁画墓,其中有“乐舞杂技图”,描绘了一场数十人的伎乐百戏,图中有歌者,有舞者,还有驻足的人群,神情各异,姿态万千。
在辽东郡还流传一首晋代的《丁令威歌》,这是目前发现的辽宁最早的民歌。
歌中“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载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先冢累累。
”该歌表现了在社会离乱之际,人民在艰苦生活中的感叹。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辽宁各民族迁徙很大,由于边疆内迁,辽东地区有高句丽,辽西地区有鲜卑、夫余等民族,这为辽宁地区的音乐注入了新的文化与活力,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后,辽宁的经济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更密切。
在出土的壁画中可见,这一时期的百戏和乐队场面宏大,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繁荣。
10世纪初,北方契丹族崛起。
契丹族信奉原始的萨满教,祭祀时边歌边舞,后中原文化与契丹文化交流、融合,受其影响,如辽代皇宫女子能歌善舞。
在民间更有民歌流传,如《契丹国志》中《国人谚》:“五个翁翁四百岁,南面北面顿瞌睡,自己精神管不得,有甚心情管女直。
”可见契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相互融合。
辽之后,女真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第一个王朝是金代,金代与契丹的民族文化相似,萨满教盛行,人民能歌善舞。
东北民歌的演唱特色探析
东北民歌的演唱特色探析作者:王雅妮来源:《大观》2020年第04期摘要:东北民歌是反映东北地区百姓生活和区域文化的重要艺术瑰宝。
东北百姓热情豪放,喜欢通过歌曲传递内心情感,讲述温馨故事。
民歌演绎既是人们热爱生活的态度展现,也沉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到的演唱技巧,颇具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对我们研究地方历史和推广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东北民歌;演唱特色;民族文化东北地域辽阔,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大的省份。
北方天高地广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百姓热情、奔放、豪爽的个性。
东北民歌通俗简单,情感充沛,成为人们日常娱乐和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寄托。
一、东北民歌的发展背景(一)多民族融合东北地区百姓早年以打猎、捕鱼、游牧等方式为生,人员流动性较大,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广袤的东北土地上,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赫哲族以及从俄罗斯迁徙到中国生活的俄罗斯族。
他们多热情好客,个性包容而张扬。
这些民族独特的生存特征,在东北民歌的创作中有着十足体现。
歌曲创作中,有大量渔歌、猎歌等反映日常生活劳作的作品,朝鲜族的歌舞,满族的祭祀表演,都演化成了东北民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东北猫冬文化我国东北地区天气寒冷,特别是进入冬季以后,田间农作难以开展,动物活动频次减少,人们无法在寒冷的室外环境中久待,逐步形成了东北百姓在冬天停止劳作,长时间待在温暖室内的猫冬文化。
人们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同时,对文娱活动的需求也比较大,居家闲适的环境养成了百姓自由无束、不拘小节的习惯,久而久之,人们形成豪放、热情、善于表达的性格特点。
东北的二人转有许多关于日常生活的词汇,简单、质朴、幽默、打趣是东北民歌的一大特色。
(三)地方信仰北方地区对于自然界充满敬畏,歌舞元素非常丰富,通过歌唱向亡故亲人传递他们的思念与牵挂,也帮助家中老小祈求祖先庇佑,福顺安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辽南民歌的地域文化特色
作者:刘微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0期
【摘要】民歌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性格与价值观的象征和标记。
辽南民歌(新金民歌、金州民歌)除具有东北民歌火爆、热烈、高亢、刚直的特点,还融合了满族萨满歌舞以及山东民歌因素,体现了鲜明的辽南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民歌;新金民歌;金州民歌;地域;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05-01
民歌,以人民集体性即兴编创、口头传唱、口口相传、代代传承的民间艺术形式和独特的文化形态,最真实、最深切地表达着民间百姓的感情、意志和愿望,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性格与价值观的象征和标记。
作为东北民歌的分支,大连新金民歌除具有东北民歌火爆、热烈、高亢、刚直的特点,还融合了满族萨满歌舞以及山东民歌因素,而体裁类型多样的金州民歌也体现了鲜明的辽南地域文化特色。
一、民歌的基本类型与艺术特征
民歌,即民间歌曲,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经过不断加工、改造、提炼而成的,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带有强烈地方色彩、民族特征。
一般来说,传统民歌具有实用性和娱乐性两大功能,并依据不同场合、不同功用、不同表现方式及音乐形式特点,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吟咏调、舞歌、酒歌六大类别。
其中号子、山歌、小调是汉族民歌的重要类别。
号子用于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者配合劳动节奏和有节律的肢体运动而歌;山歌用于山野劳作、休闲或交往时而歌;小调用于休闲娱乐、或轻松劳作时而歌;吟咏调用于民间叫卖、哭丧、诗词吟诵、哄孩、哭嫁等活动中;舞歌用于节日喜庆、日常活动仪式中的民间歌舞表演,是一种融舞蹈于一体的歌唱;酒歌,即相聚饮酒时而唱的歌曲,是我国古老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东北汉族民歌的类型与艺术特征
东北民歌是指流传于东北三省的东北小调,分为山歌、萨满调和歌舞曲等。
东北汉族民歌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等。
东北汉族民歌的歌词是东北人民生活中语言的诗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多使用衬字衬词,常带有一定叙事性,反映了东北人民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生活情趣,特别是歌词中方言的运用,更突出了东北的地域特征。
东北汉族民歌的调式主要是以小调为主,其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节奏欢快、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也比较刚直。
歌曲开头常使用重复或者
同音反复的表现手法,也使用“加花”、“紧缩”等表现手法。
代表性曲目如《东北风》、《小拜年》、《摇篮曲》、《回娘家》等。
三、大连新金民歌的艺术特点
大连新金民歌起于新金县(现普兰店),融合了民歌小调、受满族萨满歌舞影响的单鼓音乐、从河北滦州传来的影调戏、当地民间鼓乐和东北“二人转”,以及山东民间文化等因素。
新金民歌既有东北民歌火爆、热烈、高亢、刚直的特点,又有山东民歌质朴、醇厚、诙谐、风趣的特点,同时在影调戏的影响下,还具有了细致、曲折、婉转的韵味。
新金民歌的体裁种类丰富,主要有小调秧歌类、单鼓音乐类、皮影音乐类、劳动号子类、古曲类、新民歌类。
大连新金民歌的调式大多为大调式,且短小精悍,音调高亢、嘹亮;也有一部分为小调式,用来表现诙谐、幽默的情绪。
新金民歌一般采用真嗓演唱,多用衬腔、衬词和甩腔,要求吐字清晰、口形美观。
在演唱形式上分为独唱、对唱和“一人领、众人和”等。
还有一些民歌是唱、说结合,与观众对答互动。
新金民歌的伴奏乐器主要有扬琴、三弦、阮、笛子、二胡、板胡、唢呐、打击乐器等。
内容主要有唱男女爱情、劳动欢愉、四季风光、家园美好等。
代表作品有《卖饺子》、《打纸山》、《梅花开得好》、《猜花》、《四季花儿开》等。
四、金州民歌的艺术特点
金州民歌体裁类型多样,主要有小调、劳动号子、秧歌调、单鼓调及其他杂调等。
金州小调曲调流畅,其调式主要为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节奏多为2/4拍和4/4拍,演唱形式主要有独唱、齐唱、对唱等。
金州劳动号子也称为海号子,一般为中板速度,曲调铿锵有力,它鲜明地反映了金州渔民的豪放性情。
根据分工不同,金州劳动号子主要有捞鱼号子、摇橹号子、拖船号子等类型。
金州秧歌调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小调,作品如《看娃娃》、《小寡妇观灯》、《盼情人》等,另外还有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叙事性的歌调,如《十八相送》、《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金州单鼓调也是一种歌舞音乐形式,起初主要用于祭祀、跳神等宗教性活动,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娱乐形式。
另外,当地艺人结合二人转、金州影调、大鼓书等音调,还发展出一种所谓的杂曲杂调样式。
除上述金州秧歌调的曲目外,代表性作品还有《卖扁食》、《关花灯》、《二姑娘拜年》、《小寡妇观灯》、《四季调》等。
总之,辽南民歌既有东北民歌的总体特点,也融入了山东民间文化等元素,其质朴、醇厚、诙谐、风趣、细致、曲折、婉转的韵味,凸显了辽南的地域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