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鼓音乐初探

合集下载

《东北大鼓》的前世今生

《东北大鼓》的前世今生

《东北大鼓》的前世今生作者:刘玲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以东北大鼓的起源与发展为研究对象,根据社会现状对其传承创新的可行性作出分析,并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对东北大鼓提出传承创新设想。

“水过地皮湿”不是我们的目标,“水过万木生”才是我们的追求。

关键词:保护传承创新东北大鼓是在北方农村流传的弦子书、子弟书的基础上,受到当地民间小调、东北民歌的影响,吸收借鉴乐亭大鼓、京韵大鼓等曲种的精华,进入城市演出以后逐渐形成的。

光绪初年1875年至光绪末年1908年已趋成熟。

清末民初开始广泛流传,中华民国20年是它黄金时代,40年代走向低谷,解放后,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扶持,50年代开始逐步走向复兴,60年代后期由于文化大革命以及其它诸多的主客观原因受到严重影响以至到了现在已处于濒危的状态。

东北大鼓的唱腔流派较多,主要有五大流派:一、沈阳为中心的奉派,它是流传最广也最具东北大鼓特色。

二、锦州为中心的西城派。

三、营口为中心的南城派。

四、吉林为中心的东城派。

五、黑龙江为中心的江北派。

清代同治十二年,刘世英在《陪读纪略》一书中记:“讲通套、说得妙、大鼓书、梅花调、慢西城、拔高帽、鼓皮紧、使劲造”。

说明了当时的东北大鼓已经是家喻户晓、广泛流传。

著名东北大鼓艺人霍树棠,就是东北大鼓“奉派”有影响、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霍树棠十六岁登台献艺,他嗓音宽厚甜润,高亢有力、演唱时,爽朗豪放。

气魄雄伟,铿锵悦耳。

人送绰号“火车头”。

在1958年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中,霍树棠演唱《杨靖宇大摆口袋阵》荣获一等奖,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东北大鼓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演唱。

也有两个艺人合演对口大鼓。

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另有四胡、琵琶、扬琴等。

东北大鼓的唱腔分为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并对其它姊妹艺术产生了影响。

东北大鼓的主要曲牌“慢西城”被“二人转”吸收,为东北大鼓在曲坛地位及影响做出了贡献。

东北大鼓伴奏艺术发展与现状

东北大鼓伴奏艺术发展与现状

东北大鼓伴奏艺术发展与现状作者:刘伯欣来源:《黄河之声》2020年第07期摘要:东北大鼓作为国家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殊的人文历史与独特地域文化相融合背景下形成的民族瑰宝,具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旨从东北大鼓由来、转向对于其伴奏中的不足与举措、伴奏的发展等角度提出笔者观点,并对其发展创新等设法列举出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东北大鼓;伴奏艺术;发展2019年7月18日,笔者有幸参加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由沈阳音乐学院举办的“东北大鼓艺术人才培养”。

作为民族音乐学习的一员深感其震撼性,激起强烈的研究,但也引起笔者一系列思考。

一、东北大鼓由來与特点东北大鼓的根源,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是由辽西地区音乐发展而来;另一种学说是与“子弟书”密切相关后,形成由“奉天大鼓”等派别。

其艺术形式上以一人唱、击鼓、打板,多人伴奏为主要特点,音乐以“板腔体”为主,唱腔特点上以小嗓真嗓贯穿其中,曲调旋律优美,大气浑厚并伴随着浓厚的地方色彩与民族性为东北大鼓最主要的舞台特点。

二、东北大鼓伴奏艺术中的不足与举措笔者虽接触大鼓伴奏艺术时间不长,面对东北大鼓派别繁多,曲种细腻等特点深受感染,但也感其伴奏中的不足与匮乏之处,以下提出几点短见与建议,望请偏颇。

首先大鼓的伴奏人员目前正处于青黄不接的转折点。

年长者与新青年之间的跨度较大,乃至缺少青年骨干力量投入于其中。

对于伴奏艺术中戏曲三弦、戏曲四胡等演奏人员的匮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未来东北大鼓整体艺术的前景,以至于形成一定的阻碍。

笔者深感这门艺术遗产的重要与珍贵,在艺术培养班期间进行了如下几点思考与举措:1、伴奏艺术中以三弦和四胡为主,琵琶扬琴乐器为辅,作为一位民族器乐的学习者,结合实际状况,应当有意识的开展戏曲伴奏等课程,进行系统的规划,利用有限的音频资料进行剖析其伴奏中的特点与整体旋律伴奏的构思,再而进行记谱。

2、应当充分调动院内外资源。

民族器乐系与民族声乐系、音乐学系、作曲系应当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对于一些年长的伴奏艺术人员进行采风、采访与录音等方式,进而捕捉其常年伴奏之中的可见经验,汇聚成海,形成有效系统的模式。

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家。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过程中,诞生了许多的曲艺形式。

比如:昆曲、京剧、川剧、秦腔、相声、快板、评书、评弹等等。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曾经在东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曲艺形式——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旧称“奉天大鼓”或“辽宁大鼓”是流传于黑、吉、辽三省的一种鼓曲形式。

早期主要在乡村流行,民间俗称"屯大鼓"。

演唱的曲调是当地人们熟悉的土腔土调。

东北大鼓在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一些京剧、京韵大鼓和东北民歌的唱腔,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较强。

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

关于东北大鼓的起源有二说:一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北京弦子书艺人黄辅臣来沈阳献艺,吸收当地民歌小调演变而成;二说清道光、咸丰年间辽西"屯大鼓"艺人进城献艺,发展为奉天大鼓。

民国十八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

东北大鼓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

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

东北大鼓的主要演奏乐器为:三弦、大鼓、节子板、铜板。

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东北大鼓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如20世纪中期出现的"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各派都拥有自己的传统节目。

"奉调"以沈阳为活动中心,唱腔徐缓,长于抒情,多演出《露泪缘》、《忆珍妃》等移植子弟书词的短段节目;"东城调"以吉林为活动中心,以演唱《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题材的节目为主;"江北派"以哈尔滨松花江以北地区为活动中心"南城调"以辽宁营口为活动中心;"江北派"和"南城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演的节目多说唱《呼家将》和《薛家将》等长篇大书;"西城调"以锦州为活动中心,擅长表演《罗成叫关》等悲壮故事。

东北大鼓的演唱艺术与创新

东北大鼓的演唱艺术与创新

东北大鼓的演唱艺术与创新作者:张燕来源:《牡丹》2018年第15期东北大鼓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带有地方色彩的传统鼓曲艺术,流传至今,历史悠久。

它的唱腔绵绵雅韵,源远流长。

它集中吸收了东北地区和各地优秀民间小调的精华。

东北大鼓还有京韵、西河、乐亭大鼓等姊妹艺术的优美唱腔,加之东北民间韵律通俗易懂,东北大鼓传统文化至今流传和发展。

东北大鼓这一曲艺艺术,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久以前,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茶余饭后,人们都不时会听到这种朴实而韵味深长的曲调——东北大鼓。

那时,农民种地与劳动休息之余,都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几句来抒怀情感与畅想人生。

东北大鼓属于弦子书,它的流派有很多种。

以沈阳为中心的叫奉派,即奉天大鼓,也是流传最早的,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它的主要唱段较短,对东北地区的其他曲种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如东北民歌、二人转等。

即使是短段,它的难度也较大,以至面临失传,但是辽宁许多艺术家对这种传统文化十分挚爱,不断挖掘和整理。

近年来,东北大鼓有了一些新作品呈现在舞台上,使更多人可以欣赏这门传统艺术。

以锦州为中心的西城派,盛行于民国期间,流传至今深受百姓喜爱,题材以人物为主,歌颂民族英雄和历史人物。

以营口为中心的叫南城派,它的特点是铿锵有力,有婉转和抒情,细腻优美。

以吉林为中心的东城派,它起源于清代,通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深受群众喜爱。

以黑龙江为中心的江北派独具特色,艺术风格与其他东北大鼓有所不同,它在传统鼓曲上有所创新,以活泼和欢快为主。

总之,各大流派各有其特点,各有千秋。

著名的东北大鼓艺人霍树堂老前辈,是东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艺人。

他演唱的东北大鼓曲调高亢有力,爽朗豪放,代表作有《杨靖宇大摆口袋阵》,在1958年的全国曲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

东北大鼓的表演形式有多种,最常见的就是一人击打书鼓,三弦伴奏有杨琴、四胡、琵琶等多种乐器,一起来烘托气氛。

以前,百姓生活十分艰难,娱乐生活少之又少,有时只是饭后带着板凳来到屯子里的乡亲家,坐在凳上、炕上、听上一段鼓书。

《建国前三位东北大鼓艺人老唱片音乐研究》

《建国前三位东北大鼓艺人老唱片音乐研究》

《建国前三位东北大鼓艺人老唱片音乐研究》一、引言东北大鼓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建国前,东北大鼓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其中三位大鼓艺人更是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代表。

本文将针对这三位艺人的老唱片音乐进行研究,以期为东北大鼓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及背景建国前,东北大鼓艺术在东北地区广泛流传,其中以李庆云、王秀兰、孙艳秋等为代表的艺人最为著名。

这三位艺人以其高超的技艺、独特的唱腔和丰富的表演经验,成为了东北大鼓艺术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老唱片音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是研究东北大鼓艺术的重要资料。

三、音乐研究(一)唱腔特点1. 李庆云的唱腔:李庆云的唱腔独具特色,音域宽广,旋律优美动听。

他的演唱风格既有粗犷豪放的一面,又有细腻柔美的一面,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

2. 王秀兰的唱腔:王秀兰的唱腔以柔美见长,音色清脆悦耳。

她的演唱技巧娴熟,能够灵活运用嗓音变化和节奏掌握来表现不同的情感。

3. 孙艳秋的唱腔:孙艳秋的唱腔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她善于运用假声、滑音等技巧来丰富唱腔的表现力,使演唱更加生动活泼。

(二)音乐结构三位艺人的老唱片音乐在音乐结构上具有较高的统一性,均以民间曲调为基础,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手法和技巧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场景。

同时,他们的音乐结构也体现了东北大鼓艺术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三)演奏技巧三位艺人的演奏技巧各具特色,如李庆云善于运用高难度的嗓音技巧来表现激昂的情感;王秀兰则以细腻的嗓音变化和节奏掌握来表现柔美的情感;孙艳秋则善于运用假声、滑音等技巧来丰富唱腔的表现力。

这些演奏技巧的运用使得他们的演唱更加生动活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结论通过对建国前三位东北大鼓艺人老唱片音乐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大鼓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这三位艺人的唱腔特点、音乐结构和演奏技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和参考。

浅谈曲艺中的东北大鼓

浅谈曲艺中的东北大鼓

浅谈曲艺中的东北大鼓作者:栾艳秋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黑龙江,哈尔滨刊名:黑龙江史志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年,卷(期):2009,(11)引用次数:0次1.期刊论文毛海英数字化——东北大鼓资料保存的新途径-北方音乐2009(6)东北大鼓是主要流传于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广大东北地区的一种曲艺艺术,它以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流畅优美唱腔和雅俗共赏的表演形式,受到厂泛喜爱,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传播最大的曲艺曲种之一.但是,像许多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一样,东北大鼓的现状令人极为担忧,其表演在城市中几乎绝迹,保护与传承这个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优秀曲种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2.期刊论文杨连敏.李明浩东北大鼓音乐初探-青年文学家2001(3)东北大鼓是广泛流行于东北地区的曲艺说唱艺术.史料记载,清乾隆四十八年(1784),子弟书艺人黄甫臣等将它由北京传到沈阳.当时称之为"弦子书",东北人叫它"弦子拐".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东北人民群众喜欢.3.期刊论文刘影群文戏剧摭谈-剧作家2008(5)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许多戏剧,曲艺(如二人转、相声、快板书、东北大鼓等)、音乐(声乐、器乐)、舞蹈(如秧歌舞、现代舞中的迪斯科等)等等各种艺术样式,这些艺术样式,因其系群文活动中的艺术样式,故称作群文艺术.4.学位论文毛海英东北大鼓传承之构想2009东北大鼓是流传于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北京、天津、内蒙等地区的一种曲艺艺术,它以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及流畅优美的唱腔和雅俗共赏的表演形式,在中国北方的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曲艺曲种之一。

它不仅形态成熟、自成体系,而且也对其它姊妹艺术产生了积极影响,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包括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多个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被称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

本文将从音乐特征和发展两个方面对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探讨。

1. 独特的音乐风格: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与汉族传统音乐有很大的区别,更加接近于游牧民族的音乐风格。

蒙古族的音乐中常常出现马头琴和呼麦等独特的乐器和演唱方式;达斡尔族的音乐中常常有大型的原生态打击乐器和口弦等;满族的音乐则更加接近于汉族音乐,但仍然保留了满族民歌的特点。

2. 丰富多样的乐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乐器。

满族的音乐中常常使用笛子、二胡和马头琴等乐器;蒙古族的音乐中常常使用马头琴、呼麦和长调等;朝鲜族的音乐中则常常使用大鼓、小鼓和板胡等。

这些乐器不仅在音色上有差异,而且在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3. 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与其所属民族的文化紧密相连,表达了民族饱满的情感和传统的价值观念。

满族的音乐中常常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朝鲜族的音乐中常常表达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思念;蒙古族的音乐中则常常表达对马的崇拜和对草原生活的热爱。

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逐渐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融合了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的蒙古族民间摇滚乐在年轻人中非常受欢迎;满族的音乐也逐渐融入了现代乐器和编曲技巧,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

2. 保护与传承的努力:为了保护和传承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积极开展相关的工作。

举办音乐比赛、演出和培训班,组织少数民族音乐家和民间音乐团队进行演出和录音,编写音乐教材和出版民族音乐专辑等。

3. 多元化的音乐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音乐交流的加强,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形式上也越来越多元化。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较多的地区之一,其中包括中国的朝鲜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

由于长期与汉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也有一定的特征与发展。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中常用的乐器多样,其特色体现在乐器的种类及演奏方式上。

乐器种类方面,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乐器繁多,常见的有二胡、马头琴、笙、板胡、锣鼓等。

这些乐器多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能够较好地表达民族特色。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中的代表乐器,它的琴颈设计成马头形状,演奏时手指会产生特殊的漏音效果,使得音乐更具独特的韵味。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曲调和节奏多样化。

在曲调上,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常常展现出灵动、激昂的特点。

达斡尔族的“牧马人之歌”采用了悠扬而豪放的曲调,展现出了大自然和民族草原生活的豪迈和壮丽。

而朝鲜族的音乐则多具有宁静、温婉的特点,如《阿里郎》、《你很高兴吗》等曲目都以柔美的旋律和细腻的演奏技巧著称。

在节奏上,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多以快速、有力的节奏为主,常与舞蹈相伴演奏,形成独特的舞蹈音乐风格。

在蒙古族的马头琴演奏中,常常伴有骑马舞等传统舞蹈,以强调音乐与舞蹈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演唱形式丰富多样。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常常以合唱的形式呈现,如蒙古族的呼麦、朝鲜族的合唱等。

呼麦是蒙古族传统音乐中的一种独特的演唱方式,演唱者通过喉咙的特殊发声技巧,同时发出嘶哑的嗓音和明亮的颤音,以营造出壮美的草原氛围。

朝鲜族的合唱以多声部的编配和和声处理为特点,常常通过人声与乐器的对答演唱,展现出独特的和声美和音乐的层次感。

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也在不断发展和演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在与现代音乐的交流融合中,开始涌现出更多的创新元素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一些少数民族音乐家开始尝试将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打破传统音乐的界限,创造出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的音乐作品。

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
2006年5月20日,东北大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 为Ⅴ-6。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市 文化演艺中心)获得“东北大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沿革
起源背景
发展情况
东北大鼓原名奉天大鼓,也称辽宁大鼓。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乾隆年间(1736-1796年) 一个叫黄辅臣的弦子书艺人到沈阳献艺,在吸收了东北民歌、东北小调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一个人打板击鼓演唱,另一个人弹三弦伴奏,一部书少则说三五天,多则说十天半月。还有种说法是东北大鼓起 源于辽西农村,当时的农民买来一些鼓词小唱本,在农困时有人照着唱本用当地的土调唱。那时候没有收音机, 没有电视机,男女老少坐在一起,听人来唱“唱本”也是一种乐形式。当时只要是念过一两年书的人就能顺着明 唱词的韵律往下唱,有不认识的生字也能顺下来,因此唱“唱本”还能多认识一些字。后来出现了专门叫唱“唱 本”的民间艺人,农闲时走乡中户,手操三弦,自弹自唱,老百姓都叫它“电大鼓”。有一些农村的人常以此为 生,有时还替人算命、批八字东北大鼓传承人霍大题般是正月里以算命为主,平时则走乡串户赶会,谁家办喜事、 寿宴也请艺人去说书唱曲叫“说乐书”。如果某个地方久早无雨,老百姓许愿希望天降大雨,也请说书的艺人去 说段,叫“说愿书”。有些艺人出名了,就开始往城市跑。大约在道光(1821-1850年)、咸丰(1850-1861年) 年间,在奉天(沈阳)已经有鼓书艺人或摆或走乡串巷去献艺。
“鼓套子”,是东北大鼓艺人的基本功。开书时的鼓套,一是招徕观众;二是暗示观众即将开书。演唱中的 鼓板起到调整节奏,烘托气氮的作用。鼓,讲究“打、捻、挑、压”。板,讲究“扬、平、立花”。扬是一种式, 平是两头点,上边叫眼下边叫板。扬是唱慢口的,立是快唱时候用,花板是在唱中间的过门使用。鼓,又分过鼓、 底鼓、起鼓、落鼓。鼓是指挥,鼓板一点,乐队得跟着走,哪停、哪动都有暗示。鼓一收,响动就停止。所以, 鼓不但在打、捻、挑、压中指挥、伴奏,打出套数来,还得打出情来,打出喜、怒、衰、乐。如《宝玉探病》, 演员一出场就比较严肃,鼓点也是深沉的。又如《擂鼓战金山》,一点鼓起慢板,三点下去就快,火爆。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东北地区是中国较为多民族的区域之一,其中少数民族包括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蒙古族、达斡尔族、哈萨克族、赫哲族等。

每个民族都有相对独立的文化和音
乐传统,但同时也受到周边民族音乐的影响和融合。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民间音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形式多样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多样,包括歌曲、舞曲、器乐曲等。

不同民族的音乐
形式也各自独特,如满族的“鼓词”和“蛮子歌”、朝鲜族的“胡里山歌”、鄂伦春族的“赤道原始歌”等等。

2.音乐风格鲜明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风格鲜明,多以高亢、豪放、激昂的方式表达情感,如
蒙古族的喉音和唱诗、鄂伦春族的原始音乐、哈萨克族的“扶栏杆”等等。

同时也有柔美
细腻的音乐,如满族的童谣和朝鲜族的爱情歌曲。

3.乐器使用丰富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民间音乐所使用的乐器也非常丰富多样,如蒙古族的马头琴、哈萨
克族的头弦琴、达斡尔族的马头琴等等。

在器乐演奏中,它们的使用凭借了音乐家们的巧
妙发挥,以极度简单的结构体现了古代民族音乐的情感内涵。

东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创新和融合,以适应现
代社会的需求和潮流。

创新的方向主要在曲式与歌词上,更多地涌现出了承载着新时代情
感的歌曲,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音乐形式,如跨界音乐和民族融合音乐。

总的来说,东北少数民族的传统民间音乐拥有着灿烂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逐渐
地走出东北,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它们能够更好地传承
和发扬。

探析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

探析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

探析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东北大秧歌的音乐,是东北大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对整个东北大秧歌的繁荣与发展,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实践参考意义。

文章以民族性、地域性、民间性为三大视角,对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进行系统、细致的论述。

关键词:东北大秧歌音乐特点民族性地域性民间性秧歌,是我国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据考,这种民间舞蹈起源于农业劳动,为“插秧之歌”的简称。

舞者通常扮成各种人物(如白蛇、青蛇、许仙、唐僧、孙悟空、傻柱子、小老妈等等),手持扇子、手绢、彩绸等道具而舞。

在表演形式上,分为论文发表 “大场”与“小场”两部分:大场为变换队形的大型集体舞;小场为两三个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时也为一人单独演唱的民歌、小曲。

东北大秧歌的音乐是东北大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东北大秧歌的舞蹈各占整个东北大秧歌的半壁江山,构成载歌载舞、视听一体的格局。

研究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对于东北大秧歌的繁荣与发展,具有理性思辨与实践参考的双重价值。

具体而言,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民族性民族性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与灵魂。

“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早已在许多艺术家心中达成共识。

俄罗斯作家赫尔岑早在19世纪就指出:“诗人和艺术家们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

”①东北大秧歌音乐的民族性,与整个东北大秧歌的民族性相匹配,并为整个东北大秧歌的民族性服务。

东北大秧歌为中国汉族的民族舞蹈,其“大场”的大型集体舞的队形变换方式有“卷白菜心”“走剪子股”“编蒜辫”“珍珠倒卷帘”“迷魂阵”,以及踩高跷、跑旱船、跑驴、竹马灯、花灯等歌舞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汉族舞蹈的特点。

“小场”的歌舞也都是民族歌舞。

东北大秧歌的音乐,分为“大场”舞蹈的伴奏音乐(器乐)与“小场”中的演唱(声乐)、伴奏(器乐)两种。

无论是“大场”的器乐伴奏,还是“小场”的声乐演唱与器乐伴奏,都是典型的民族音乐。

其一是乐器的民族性。

浅谈榆树东北大鼓艺术

浅谈榆树东北大鼓艺术

浅谈榆树东北大鼓艺术作者:袁一明尹晓辉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8期摘要:榆树东北大鼓是“东城派”的一个重要分支,经过几代艺人不断创新、借鉴和融合,逐渐自成体系。

如今,榆树东北大鼓已经形成具有专调曲牌广泛丰富、主调曲牌婉转悠扬、曲牌连接自然流畅、书目多具传奇色彩等与众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东北大鼓榆树艺术东北大鼓诞生于清朝中晚期,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据界内人士称,东北大鼓可分为风格各异的五大流派,即以沈阳为中心的“奉派”、以营口为中心的“南城派”、以锦州为中心的“西城派”、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下江派”、以吉林为中心的“东城派”。

榆树东北大鼓就是“东城派”的一个重要分支,经过几代艺人口耳相传不断地创新、借鉴和融合,逐渐自成体系。

如今,榆树东北大鼓已经形成具有专调曲牌广泛丰富、主调曲牌婉转悠扬、曲牌连接自然流畅、书目多具传奇色彩等与众不同的特点。

东北大鼓有鲜明的代表人物,先后衍生5代传人,其传承谱系完整、清晰,流派纷呈、风格各异。

其中涌现出顾馨山、崔宝林、宋仿樵、张海泉、霍复光、田梓耕、王兆林、王馨河、刘玉玺、翟文彬、刘休轩、王连科、王洪兵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和三弦演奏家。

是他们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时期,拓展了艺术空间,并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使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东北大鼓曲牌众多、板式多变,音乐体例分明,总体上说是众多曲牌连缀而成,在曲牌与曲牌连接处,也有着与其调性、节奏相适应的、独特的前奏和后奏,这是榆树东北大鼓音乐最为鲜明的特点。

常用的曲牌有20个,被浓缩为20个字:“四奉梅靠东,武彩游西京,大桑悲南送,小奏卖观清”。

每个字代表一个或几个曲牌,这些曲牌或适用于叙述、或适用于说明、或适用于描写、或适用于议论、或适用于抒情。

既适于演唱中篇小段,又适于说唱长篇巨作,适于表现传统曲目,又优于表现现代曲目。

如“东腔”表现英雄人物内心活动、悲壮情绪、对话和行为;“奉口”(又称“硬小口”)旋律刚健明亮,节奏感强。

非物质

非物质

哈尔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历本101班范磊哈尔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国Ⅰ扩展-006)在广阔的黑龙江土地上,有一门传承了228年的鼓曲艺术,它叫做“东北大鼓”。

在这228年间,有许许多多的民间艺人,将他们的一生献给了这门古老的艺术。

正因为他们对东北大鼓热爱,才能让我们在今天仍旧能得见东北大鼓的面貌。

一、东北大鼓的简介东北大鼓,旧称奉天大鼓或辽宁大鼓是流传于黑吉辽三省的一种鼓曲形式。

东北大鼓的唱腔是在弦子书、子弟书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乐亭大鼓、京韵大鼓及二人转逐渐形成的。

与此同时,东北大鼓在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一些京剧、京韵大鼓和东北民歌的唱腔,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较强。

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

关于东北大鼓的起源有二说:一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北京弦子书艺人黄辅臣来沈阳献艺,吸收当地民歌小调演变而成;二说清道光、咸丰年间辽西"屯大鼓"艺人进城献艺,发展为奉天大鼓。

民国十八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

东北大鼓早期主要在乡村流行,民间俗称"屯大鼓"。

演唱的曲调是当地人们熟悉的土腔土调,唱词也不甚讲究。

许多艺人在演出中甚至当众翻看唱本,照本宣科地演出,俗称"把垛说书"。

演出的节目以中篇为主,有《回杯记》、《瓦岗寨》、《彩云球》、《四马投唐》、《白玉楼》等。

19世纪末东北大鼓进入城市,主要演唱短段节目,唱词也移植了一些子弟书词。

知名艺人有车德宝、门振邦、王德生、张万胜等。

20世纪初期,大批女艺人进入东北大鼓表演行列,男艺人退而伴奏。

当时知名的女艺人有刘问霞、金蝴蝶、尹莲福、侯莲桂等,其中刘问霞曾获得过"奉天大鼓鼓王"的称号。

号称"书场姊妹花"的朱玺珍和朱士喜姐妹挑梁的"朱家班"曾于20世纪30年代到天津演出,朱玺珍在那里被誉为"辽宁大鼓皇后";由傅凌阁及其4个女儿傅凤云、傅翠云、傅桂云和傅慧云挑梁的"傅家班",则将东北大鼓带到了北京。

东北大鼓研究综述

东北大鼓研究综述

东北大鼓研究综述齐向军【摘要】东北大鼓是具有着200多年历史,流传于我国东北三省和京津、内蒙等地的说唱艺术.它以雅俗共赏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的表演唱腔在我国北方地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东北大鼓的现状同中国众多传统曲艺一样不容乐观.近年来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号召,为东北大鼓的保护、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政府、社会、曲艺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东北大鼓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东北大鼓的研究状况,从艺术来源、代表人物、传承保护以及本体研究等多方面进行梳理,认为东北大鼓的研究应以人文保护和培养、演出为主要手段,并结合艺术本体与时代特点进行与时俱进的艺术创新来发展东北大鼓艺术.东北大鼓是具有着200多年历史,流传于我国东北三省和京津、内蒙等地的说唱艺术.它以雅俗共赏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的表演唱腔在我国北方地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东北大鼓的现状同中国众多传统曲艺一样不容乐观.近年来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号召,为东北大鼓的保护、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政府、社会、曲艺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东北大鼓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东北大鼓的研究状况,从艺术来源、代表人物、传承保护以及本体研究等多方面进行梳理,认为东北大鼓的研究应以人文保护和培养、演出为主要手段,并结合艺术本体与时代特点进行与时俱进的艺术创新来发展东北大鼓艺术.【期刊名称】《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5页(P11-15)【关键词】东北大鼓;传承发展;人文保护【作者】齐向军【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7一、关于东北大鼓的源流,学界提出的几种学说及其产生渊源和影响因素东北大鼓形成至今,具有200多年的曲艺历史。

关于其本体来源,文献史料上有众多记载,林林总总,众说纷纭。

东北大鼓的演唱艺术与创新

东北大鼓的演唱艺术与创新

东北大鼓的演唱艺术与创新张 燕东北大鼓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带有地方色彩的传统鼓曲艺术,流传至今,历史悠久。

它的唱腔绵绵雅韵,源远流长。

它集中吸收了东北地区和各地优秀民间小调的精华。

东北大鼓还有京韵、西河、乐亭大鼓等姊妹艺术的优美唱腔,加之东北民间韵律通俗易懂,东北大鼓传统文化至今流传和发展。

东北大鼓这一曲艺艺术,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久以前,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茶余饭后,人们都不时会听到这种朴实而韵味深长的曲调——东北大鼓。

那时,农民种地与劳动休息之余,都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几句来抒怀情感与畅想人生。

东北大鼓属于弦子书,它的流派有很多种。

以沈阳为中心的叫奉派,即奉天大鼓,也是流传最早的,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它的主要唱段较短,对东北地区的其他曲种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如东北民歌、二人转等。

即使是短段,它的难度也较大,以至面临失传,但是辽宁许多艺术家对这种传统文化十分挚爱,不断挖掘和整理。

近年来,东北大鼓有了一些新作品呈现在舞台上,使更多人可以欣赏这门传统艺术。

以锦州为中心的西城派,盛行于民国期间,流传至今深受百姓喜爱,题材以人物为主,歌颂民族英雄和历史人物。

以营口为中心的叫南城派,它的特点是铿锵有力,有婉转和抒情,细腻优美。

以吉林为中心的东城派,它起源于清代,通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深受群众喜爱。

以黑龙江为中心的江北派独具特色,艺术风格与其他东北大鼓有所不同,它在传统鼓曲上有所创新,以活泼和欢快为主。

总之,各大流派各有其特点,各有千秋。

著名的东北大鼓艺人霍树堂老前辈,是东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艺人。

他演唱的东北大鼓曲调高亢有力,爽朗豪放,代表作有《杨靖宇大摆口袋阵》,在1958年的全国曲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

东北大鼓的表演形式有多种,最常见的就是一人击打书鼓,三弦伴奏有杨琴、四胡、琵琶等多种乐器,一起来烘托气氛。

以前,百姓生活十分艰难,娱乐生活少之又少,有时只是饭后带着板凳来到屯子里的乡亲家,坐在凳上、炕上、听上一段鼓书。

试论东北大鼓的音乐改革

试论东北大鼓的音乐改革

作者: 张玉梅
出版物刊名: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25-29页
主题词: 东北大鼓;音乐改革;全面改革;曲艺音乐;现实生活;形式与内容;演员;基本任务;唱腔;
艺术形式
摘要: <正> 曲艺音乐必须改革,这是关系到曲艺本身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

当前,曲艺音乐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曲艺音乐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其二是曲艺音乐如何吸引众多的观众。

前者是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后者是艺术生命的延续问题。

解决上述矛盾唯一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改革的基本任务是解决好继承和出新的问题。

下面仅就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小花——东北大鼓为例,略作分析。

抛砖引玉,就教同行。

一、从总体上谈改革的几点认识。

浅谈东北大鼓的音乐特征

浅谈东北大鼓的音乐特征

浅谈东北大鼓的音乐特征
胡晓旭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5(0)17
【摘要】东北大鼓是在我国东北三省(黑,吉,辽)广泛流传的一种汉族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其长久的传承历史中,在沈阳尤为盛行,又因为沈阳在清末时期曾设奉天府,于是东北大鼓又称“奉天大鼓”。

接下来,笔者将就自己的看法谈一下东北大鼓的音乐特征。

【总页数】1页(P110-110)
【作者】胡晓旭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3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东北大鼓发展前途——东北大鼓应老瓶装新酒 [J], 高春艳
2.京韵大鼓音乐的语音特征——《京韵大鼓音乐新论》(六) [J], 陈钧
3.东北大鼓再放异彩——2011东北三省“东北大鼓榆树演唱会暨研讨会”述评[J], 郭博雅
4.东北大鼓调研万里行——国家级科研项目"东北大鼓艺术流变研究"课题组调研札记 [J], 田蕊
5.东北大鼓保护刍议——东北大鼓研究系列之四 [J], 冯志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鼓乐初用于

东北鼓乐初用于

东北鼓乐初用于东北鼓乐起源于汉代,西汉武帝时称“横吹”,初用于军旅,后来进入宫廷,用于帝王宴享和驾行,称为“鼓吹”。

延至辽、金,宫廷的“鼓吹”更为隆重,其规模、礼仪、曲调也相当讲究。

到了明、清两代,鼓乐已成为宫廷重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祭祀、演艺形式。

清代中叶,东北鼓乐随着经济的恢复开始在民间发展普及,关内移民的涌入也带来了山东、河北等地的鼓乐演奏风格,与东北民间鼓乐技法、曲牌等互相吸收、融合、演变,逐渐形成具有东北特色的鼓乐。

时至今日,鼓乐在东北不仅婚丧嫁娶时普遍应用,在迎宾赛会、商家开业、庆典佳宴等活动中也无不用鼓乐烘托气氛、张显喜庆。

传统的东北鼓乐主要以大、小唢呐,大鼓、堂鼓、大、小镲(钹)为主,如今表演东北大秧歌、耍狮子、舞龙灯时沿用的就是这套乐器,在迎亲、办寿等喜庆活动中,要加有笙、笛子、管子等。

在东北农村,尤是雪覆黑土、苍松摇绿的时节,迎亲队伍踩着蜿蜒的雪路,腰缠大红彩带,车上装着五颜六色的嫁妆,鼓手甩掉狗皮帽子,头上蒸腾着浓白的汗气,将鼓声擂得震落了枝头的覆雪,乐手则随气力的运放将唢呐吹得时而扬天、时而垂地……此时,操办喜事的人家屋里屋外挂红灯、结红彩、红毯铺地,院中临时搭建的厨棚中灶火雄腾、炊雾翻卷、锅碗瓢盆声吆喝声贺喜声此起彼伏。

迎亲队伍临门,鼓乐手们会使出浑身解数尽展才艺,乐声笑声爆竹声烘托成一幅极具东北风情的喜庆民俗画……据记载,仅辽宁盖州、大石桥两市,近百年来就有400多名著名鼓乐艺人、近百家鼓乐班子,每逢重大节庆、民俗活动,他们都要自发地汇聚到一起举办鼓乐比赛。

比赛内容包括“坐棚”,即在婚、丧人家门口搭建的席棚中坐着演奏;“走吹”,是在婚丧嫁娶、祭祀典礼或为秧歌伴奏行走时的演奏;“咔吹”是为舞龙灯、耍狮子伴奏或婚、丧人家院内团团围坐的吹奏,评选方式则是大家推举出三到五位德高望重、技艺超群的老艺人为评委,由他们认定名次。

东北鼓乐吹奏的曲调也有悠久的传承,曲目、曲名繁多,被艺人称做“老本”的曲谱大多来自于清中、末期和民国年间的手抄本,曲牌可以远溯到辽、元、明时期,如:“将军令”、“得胜令”、“柳青娘”、“万年欢”、“雁过楼”等,随朝代的变迁,艺人在传抄时各有增删取舍,传至今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杨连敏李明浩
东北大鼓是广泛流行于东北地区的曲艺说唱艺术。

史料记载,清乾隆四十八年(1784),子弟书艺人黄甫臣等将它由北京传到沈阳。

当时称之为“弦子书”,东北人叫它“弦子拐”。

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深受东北人民群众喜欢。

东北大鼓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5个流派:1、“奉派”以沈阳(原称奉天)为中心,称为“奉天大鼓”亦称“奉调”或“辽宁大鼓”。

曲调舒缓、悠扬、以抒情见长。

2、“东城派”又名“吉林大鼓”它的曲调风格古朴,保持着原始单纯等特色,旋律变化较小。

3、“西城派”以锦州为中心,它的节奏较为规正,曲调起伏较大,曲调流畅,旋律富于变化,唱词中经常使用“哎哟”等衬字、衬词。

4、“南城派”流传于营口、辽阳一带。

’唱腔结构均衡规正,曲调刚劲有力,词句整齐。

5、“北城派”又称“江北派”、“江北大鼓”。

曲调特点是乡土气息浓、俗称为“屯大鼓?,它的唱腔具有规范性强,气口严谨、字斟句酌、高远明亮等特点。

东北大鼓属于板腔体形式。

唱腔可分为常用曲调和外调两种。

常用曲调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四节腔]、[怯小口]、[扣调]、[垛子板]等。

外调有:[大悲调]、[小悲调]、[慢西城]、[十三咳]、[三节腔]、[大清板]、[送客]等。

[大口慢板],是东北大鼓唱腔中不可缺少的曲调。

所谓的“大口”是指腔长字少。

它一般用在段子的开始,做开头腔。

一板三眼节拍。

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自然、行腔与过门繁杂。

[大口慢板]是在表现唱词段首中的“西江月”、“提纲诗”的基础上形成的,后来又在[大口慢板]基本句式的基础上变化出(两大口]、[四大口]、[六大口]、(八大口]等。

有几句唱词就称为几大口。

如两句唱词的称为[两大口],依此类推。

一般用[大口慢板]做为引子的序唱部分。

[小口慢板]又称[硬口],它是东北大鼓唱腔中的主要曲调之一。

[小口慢板]多数用在[大口慢板]的后面。

它们之间通过转调来连接。

前为1=D后为1=G。

[小口慢板]是由4个分句组成。

第一个分句尾音落“5”、另二个分句尾音落“f、第三个分句尾音落“≥”第四分句尾音落“1I,、特点是:叙述性强、旋律流畅、节奏富于变化,可塑性强。

一板三眼、们节拍。

(小口慢板]在多次反复过程中可根据唱腔的语气,调值、字音等变化曲调。

唱到一定的段落时还可以甩腔,烘托气氛。

[二六板]是一个叙述性较强,富于变化的曲调。

它善于“抢板夺字”。

[二六板]是由上、下旬构成,上句尾音落“5”、下旬尾音落“1”。

[二六板]介于[小口慢板]与[流水板]之间,它兼容两者之长。

[二六板]既可以代替[小口慢板]、[流水板]使用,又可以与[小口慢板]、[流水板]套起来穿插使用。

[二六板]可分为[快二六板]、[慢二六板],有两句结构形式板腔,也有四句结构形式板腔。

[垛子板],具有“半说半唱”、语言性强等特点。

它善于表现紧张,激烈的情绪,能把演唱推向高潮。

一板一眼,2/4节拍。

唱腔由上、下旬结构组成。

它的特点是:一能把不是垛子板式的词,形成有垛的特点的垛子板;二能将几个上、下旬的唱词,变成一个上、下旬的结构。

[快板],又名[流水板]、[教子]。

它在东北大鼓唱腔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快板]常用在段子的中间部分和结尾部分。

善于表现紧张热烈的情绪。

有板无服,们节拍。

曲调由上、下旬结构组成。

它属于朗诵性唱腔,旋律性不强、节奏富于变化,以字行腔。

[悲调],是从[小口慢板]脱胎出来的。

善于表现凄凉、悲伤、哀怨等感情。

[悲调]有两种结构形式:一是由上、下旬结构组成,上句4小节,下旬4小节,共8小节。

上句尾音落“5”,下旬尾音落“2”。

另一种是4句结构形式,每个句子都是4小节,共16小节。

4句尾音分别落“5”、“2”、“6I,、“1I,。

一板三眼,们节拍。

东北大鼓的伴奏音乐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为“过板音乐”,另一部分是“唱腔伴奏”。

“过板音乐”包括前奏和大小过门。

“唱腔伴奏”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随腔伴奏,二是对比和变化的伴奏,三是接尾伴奏。

东jE大鼓的伴奏乐器,是由1人弹三弦伴奏。

演员自己持板和鼓键,击打节拍。

近年来在伴奏乐器上,吸收了四弦胡、二胡、扬琴、中胡、大提琴等乐器。

伴奏方法上也运用了和声、复调等新的配器手法。

总之,东北大鼓音乐是丰富多彩的,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了东北大鼓唱腔音乐的基本形式。

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段深入,新兴艺术不断出现,东北大鼓这门艺术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我们应当把它继承下来,要深入研究,这对于我们今后发展新的曲艺艺术是非常必要的。

 万方数据
东北大鼓音乐初探
作者:杨连敏, 李明浩
作者单位:
刊名:
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2001,(3)
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qnwxj200103022.aspx
下载时间:2010年1月1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