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1)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摘要】:孩子是有自我发展的潜力的,我们要相信学生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自我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所以,班级管理不应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本文阐述了:作为班主任,我通过一些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管理。
【关键字】: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目标班干部全员管理竞争监督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则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作为班主任要明确一个观念: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小主人,孩子是有自我发展的潜力的,我们要相信学生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自我成长。
所以,班级管理不应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由此,才会有真正的管理,才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全面素质。
我认为科学的管理班级应该依靠班级的主人——学生。
学生要早日成才,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在日常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那班级工作就会有条不紊。
学生自主管理,是在班主任的引导下,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班小学生,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一种管理方法。
它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减轻班主任的负担,肯定学生的能力,并能达到和谐满意的教育效果。
在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中,我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自我管理。
一、制定目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1.共同确定奋斗目标、制定计划,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感每学期开始首先组织班委讨论本学期学校的工作计划,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确定奋斗目标,依据目标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然后在班会上,组织全体同学讨论。
目标给人的心理效应是:“这是我自己制定的目标,我要尽可能地完成。
”因此具体化和可操作性的目标是全班学生协商交流而制定的,而不是班主任包办代替,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爱,更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的管理,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更具有义务感和责任感。
关爱师生的生命成长 追求卓越的教育品质
关爱师生的生命成长追求卓越的教育品质作者:马智勇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3年第01期生命是生物具有的生存发展性质和能力,是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应激、进化、运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存发展意识。
成长是生命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生命角度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生存发展意识并且有一个走向成熟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幼稚和错误形成与学校的期望之间的矛盾,需要学校的宽容,学校要用真爱唤醒师生的良知,使师生摆脱无知和浅薄走向成熟和完美。
学校对师生生命成长的介入,对他们的生存环境、生命质量、终身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只有拥有卓越品质的教育才有卓越的教育品质,本人认为卓越的教育品质应为:求真、唯实、积厚、铸魂的教育。
一、回归教育本真,孕育完美生命求真就是回归教育本真。
那么什么是教育本真?党的十六大表述的教育方针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认为这里面包含了教育的两层属性。
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
教育的自然属性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提高学生生活幸福指数,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
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返璞归真,让学生茁壮成长,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前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蓬勃生机,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乐园。
而这一切都为了孕育完整美丽的生命。
1.改变师生生存的环境,提高师生生活幸福指数一是提高教师的生活幸福指数。
加强教师培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推出去、伏下来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学习、充电、锻炼的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构建活力课堂,把教师从繁重的无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把创造还给法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使教师享受教学的乐趣。
幼儿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幼儿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幼儿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
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1一、背景如果把班级比作容器的话,那么学生就像水,在不同的容器里,会被塑造成不同的模样。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构建富有个性的班级文化是本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班级文化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集体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
一直以来我校秉承着区里小班化建设的精神,文化建设作为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来营造浓厚的班级人文气氛,努力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既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又能育新人的班级文化体系,建设富有特色的和谐班级。
二、总体目标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让班集体成为具有鲜明文化特色、浓郁文化氛围、优秀文化精神的文化组织。
以优秀的班级文化凝聚人心、规范言行、引导成长、促进发展。
让班级充满青春活力,充满人情味,充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是我们班一个努力方向。
三、班级文化建设基本条件1、班级整体面貌好。
比如大课间的广播操的集队、进场、做操、退场的精神面貌。
学生平时上课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班级日常管理较好。
班级每个小朋友都能自己约束自己,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卫生整洁,无人乱丢垃圾;桌椅、讲台、墙壁无乱画迹象。
3、班级有读书角和一定量的书刊,学生读书气氛浓;4、班级文化主题鲜明有特色,受大多数学生喜欢,可持续发展。
四、基本原则室内布置应本着清新、简洁、明快、教育性强的原则进行,学生课余文化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整体素质。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发表时间:2016-07-21T16:41:23.75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7月总第199期作者:李梅[导读] 把班级还给学生,他们参与班级建设、管理与活动的过程体验将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痕迹。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关各小学277100 摘要:把班级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参与班级建设、管理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形成班级文化格调,在搭建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管理与活动的平台上,要启迪学生心灵智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丰富班级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关键词:班级全面发展班级作为学生彰显个性,实现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班集体的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把班级还给学生,他们参与班级建设、管理与活动的过程体验将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痕迹。
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同时,班集体也必将呈现团结向上、和谐发展的新气象。
一、形成班级文化格调,启迪学生心灵智慧优秀的班级文化是班集体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健康的班级文化具有一种内在的凝聚力。
在班级文化环境的创设上,寻求共性布置和个性展示相结合,学生自主设计,全员参与,发挥了参与过程的教育功能,彰显了班级特点,营造了积极向上,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
“雏鹰班”、“励志堂”、“书香阁”、“雷锋班”、“扬帆班”等不同的班名展示出不同的班级内涵;“踏踏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我读书,我快乐,我健康”、“态度决定一切,努力就能成功”、“我乐学我会学,我努力我成功”等不同的班风展示出不同的特色;“新闻聚焦”、“品味书香”、“我的成长故事”、“才艺展示台”、“硕果累累”、“比一比我最棒”、“班级之星”等主题板块,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教室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高年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创办班级小报、设计班级标志、创编班歌、班训,体现班级共同的价值追求,形成特有的班级精神。
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
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观点一:四个还给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带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把精神焕发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观点二:以人为本“新基础教育”最关心的是人。
它改变一个人,改变他头脑中的观念,改变他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结果是教师更新了,课堂更新了。
在这过程中,教师有一种探索精神,有一种自我超越精神。
观点三:服务目标“新基础教育”并不是为最好的学生准备一项改革方略,而是为了所有愿意改变自己,愿意实现更好发展,愿意完善自己的教育群体服务的。
观点四:生态教育“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
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观点五:教育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看,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提高人的生命的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观点六:课堂的意义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了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而激发起自发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育改革。
观点七:教师的智慧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景向教师的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让他们振作?当学生们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无绪时,你能否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唤起他们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到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观点八:教师的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进行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的问题的方式决定的。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1“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核心是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发展需要,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基础教育理念。
无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核心部分,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
下面我以我校数学老师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为例,发掘丁老师的课堂还给了学生什么?(1)还学生时间,尤其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交流的时间。
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对时间的控制较多,一节课二三十分钟都唱主角,或眉飞色舞的讲述,或口惹悬河的阐发,学生全成了听众,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手;新课改后,新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和发表个人见解。
要求教师营造出浓郁的课堂人文气氛,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在基本训练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图画:3盘桃,每盘6个)教师没有越俎代庖,没有进行琐碎的提问:譬如有几盘桃?每盘几个?一共有几个?怎样连起来编出用乘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看图说话,自由发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宽松思维环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很快找出了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并顺利编出了三道分别用乘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且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或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班主任是这个大家庭的当家人。
多少年以来,我一直在想,要怎样做,我这个班主任才能让学生在这个大家庭中茁壮成长,通过学习,提出了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把班级还给学生》通过近几个学期的实践,确实有了不少收获,现与大家分享。
一、活动中促使学生尽快成长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就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将有碍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
要想让班集体充满生机活力,最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
于是我班开始了每天的“321”活动,“3”指上午第一节课前,按学号每天一人3分钟讲故事活动,“2”指下午上课前2分钟的练字时间,“1”指下午课外活动最后1分钟的个人跳绳比赛。
活动刚开始,麻烦就来了,本来安排好的按学号讲故事活动,第一个学生就使我大失所望,竟然没有准备。
(事后听原来的老师说此学生从没在众人面前单独讲过话,原来的老师对他的要求也是特殊的),本想按学号进行给每名学生平等的机会,这样看来是不行的。
于是,立即改变方法,先从优秀学生开始。
一周以后问题又出现了,班长悄悄告诉我说:“老师,多数学生感觉,早晨的时间这么好,不能让一人当主角,其他学生当听众,”仔细一想也是,于是结合大家提议,把此项活动改为朗诵与读英语相结合,每天2-3人(挑选优秀学生)领读英语与语文,至今效果很好。
再就是每天下午最后1分钟的跳绳比赛,好是好,但每天带跳绳来上学,又给学生本来并不轻松的书包增加了一份负担,于是改为回家后自己练习,到校后把结果报记录人,每周三进行集体比赛,这样学生们都憋足了劲锻炼,我想这样天天进行下去,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促进整个班级的生机与活力,还会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
创造更多学生可以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有所思、所想,对待一切也就多一份从容、自信与责任。
二、人人有岗位激活每一颗心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只有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每一个人来关心集体的利益,班级才会不断完善起来。
【最新】班级管理把班级还给学生
班级管理把班级还给学生班级管理:把班级还给学生中学阶段是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是时代赋予的要求;也是广大家长对学校的嘱托。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
这话道出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今天我主要说我是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一、以情感教育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感化学生的心灵。
作为教育过程重要组成环节的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和学生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
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尊重学生,关心、体贴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因此,整个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始终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同时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品学兼优,还是品学均差,从不偏信偏爱。
在我的感染和倡导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成为我班文化氛围中最响亮的口号;不论成绩多高,只要比上一次有进步,就是英雄!成为班级管理评价的标准,为班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的班级管理平台创建提供了宽厚的空间。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规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持之以恒地落实过程中把重视个性、发展个性与形成班级良好的班风协调起来,使班级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为此,我指导学生依托《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精细化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全面可行的《班级规定》,从班级管理目标、活动、评价、反馈等方面实现了班级事务的组织、管理、教育和控制功能的动态体例,使班级工作做到有章可循,避免了班级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首先,细化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班级规定》,实施班级量化管理。
把班级还给学生
把班级还给学生摘要:新课标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成长”。
作为一名班主任,力求“把班级还给学生”,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关键词:班级;学生;教育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1班级建设是相对复杂的一个过程,学生能更加积极参与班级活动,能在活动中和课堂上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学生喜欢跟老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部分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和主持班级主题活动和班会,在活动中发扬主人翁精神;班级环境布置生动活泼、新颖,各具特色;学生精神状态大为改观,经常呈现的是愉快轻松的心情。
下面我就对班级建设这方面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一、给学生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活动(一)创造良好班级环境,主动参与班级管理要在班级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尊重理解他们,宽厚真诚对待他们,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想敢说,质疑问难,有自己的见地。
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做到三个“大”,即发言大胆,说话大声,态度大方;四个“于”,即乐于读说,勤于思考,善于质疑,长于评论。
让学生在恬静而紧张,宽松而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在活动中,尊重学生的意愿,按自由选择活动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和积极的发展,如争创作业之星、阅读之星、书法之星、跳绳之星、小作家之星、小画家之星、礼仪之星等,同时粘贴各种奖章。
不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注重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
使班内不再是几颗耀眼的星星在闪烁,而是形成群星灿烂的美景。
真正使班级充满生长气息。
又如:开展班级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表现主题,能画的布置黑板报,能唱的唱首歌,能跳的跳个舞,能讲的讲一个故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班主任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参与机会,使良好的参与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素质。
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现在的学生有着浓厚的参与意识,渴望班主任能给他们参与管理的机会,于是,我大胆放权,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班级管理活动,时时处处体现对学生的最大尊重,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及参与竞争的意识与能力。
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班级氛围
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班级氛围班级应该是学生的班级,班级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学生提供服务的重要场所。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应该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黄金法则。
一、让班级成为师生互动发展、快乐成长的亲情家园。
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学生在认知能力、道德风貌和精神力量等诸方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师生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生命价值,推进师生个体精神生命的相互创造与主动发展。
1.班级成为学生个体发展的场所。
班级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课堂。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说教,而是形成使人向上、向善的积极氛围。
风气是无形的力量,它能引导人、陶冶人、教化人,塑造美好的人格。
学生在班级里,通过集体的共同学习与生活,养成行为规范,积累社会经验,逐步培养个人在集体中的角色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班级可以成为学生个体发展的场所,同时班级也是学生个体与群体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学生在班级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今后转换社会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目标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学生由“自然人”逐步成为“社会人”。
2.让班级成为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主阵地。
其一,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为师者首先是为人者,一个师德高尚、知识渊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会把自己的精神融入教育事业中,与事业一起成长、成功,与学生一起提高、升华,因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人格榜样。
其二,以班级的主题教育活动影响学生。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往往能将抽象的道理、空洞的说教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活动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教育的过程。
任何班级都有形成积极班级精神的潜能,任何学生都有通过教育获得积极发展的需求。
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班级文化建设之我见众所周知,在中学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通过学校最基本的活动单位——班级进行的,班级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途径,归根到底也是一种文化。
如果我们能用文化的理念统领班级工作,用文化的氛围来薰染学生,用文化的互动来影响学生,最终使学生养成一定的文化素养,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种教育上的创新。
下面本人就谈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粗浅认识,以求教于同仁。
一、“班级文化”概念的理解及建设的基本策略我们所说的班级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态包括以教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物质文化,以班级组织与规章制度为内容的班级制度文化和以班风、学风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精神文化。
首先,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所在班级教室环境的布置。
教室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空间,教室环境的状况,影响着学生的情绪。
这就要求班级必须是窗明几净的,地上没有纸屑。
同时,除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栏”、“光荣榜”等以外,还要有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规范的班级公约、班级一日生活常规以及陶冶情操的名言警句和富有特色的班级口号,从多方面赋予班级环境一定色彩和教育意识,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使班级文化如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一样起着无声的教育作用。
其次,中学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其主要内容是根据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对中学生的德育要求,具体制定班的班规,以便具体实施对本班学生的常规管理和德育考核,同时建立一套制衡和监督的机制。
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因此,我们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不仅要注意制度本身的科学完善,还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制度,不断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
如: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应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使之真正实现具体规定与培养目标和谐统一。
这样才有助于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的共同发挥。
《把班级还给学生》读书心得(18篇)
《把班级还给学生》读书心得(18篇)《把班级还给学生》读书心得(通用18篇)《把班级还给学生》读书心得篇1做班主任难,想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更难,在经历了十几年的辛勤耕耘之后,回首走过的路,虽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杂。
但是细细回味,沉淀下来的又似乎仅是一层淡淡的晨雾,看得见,但是当你一伸手却又空空如也,只是留下湿湿漉漉的感觉而已。
自从我读了《把班级还给学生》这本书之后,仔细对照,反思过去,竟然有了一种小有成就的感觉。
其实,成功的经验就好像是一层朦胧的窗户纸,奥秘一捅就开,关键是我们没有想到去做或是没有坚持去做。
有人说:“班主任是星辰,远观像一盏引路的灯;近看像一团燃烧的火。
”其实班主任应像百合一样,绽开是一朵飘香的花;凝聚是一枚含笑的果。
把班级还给学生的关键是要培养和利用好班干部。
在学生一生中,总有一些东西难以忘记,这些既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源泉、又是他们成功的见证。
当班干部们在老师、父母的期待与同学们的羡慕的眼神中,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庄严地接下饱含老师的信任与期待时,就再也没有挫折可以使他们屈服了。
既然一个有优秀班委会的班级就能成为一个好的班级,那么如何来组建班委会,怎样选拔和培养班干部呢?根据自己在多年的带班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再结合书中的实例,我得出了一套常务班委制和值日班长制的双轨运行模式。
常务班委会成员要通过竞聘、选举产生,他们大都是一些在各方面都比较突出的精英学生。
由于班干部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所以能得到学生的充分信赖和支持,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也有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值日班长采取的是全体学生轮流担任的方式,每个人都有机会管理一天班级,并把当天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这样做的目的是给每一名学生都提供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增强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强化了集体荣誉感。
不管如何,班委是为学生服务的,是协助班主任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学习生活环境的。
当班干部尽管可以得到锻炼的机会,但是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他们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是无私的奉献。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重师德,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客观上就是班级群体乃至班级中每一个体的楷模,教师应注重自己的行为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为人师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激励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以达到用人格塑造人格的教育境界。
为了教育好学生,我处处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为学生做出表率。
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我自己就在备课时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按时上课间操,我自己无论严冬酷暑,每次上操都走在学生前面;要求学生讲究卫生,当我发现地上有纸屑时,就弯腰捡起来。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去掉自卑、懒惰、消极的坏习惯,树立自信心如果一个学生曾体验过克服自己的弱点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自己,正是从这一点上,开始一个人的自我认识;没有自我认识,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纪律。
人们常把职业学校视为三类学校。
普高、中专筛下的,不愿呆在家里的学生,迫于无奈被请到了职业学校,这种现象就造成职校生的自卑心理。
因此,要当好职校生的班主任,首要工作就是设法使学生去掉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有了自信心,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成功的希望。
在我们学校里每周的星期三的第七节课是规定的劳动课,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劳动。
但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父母一般都比较娇惯,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养成懒惰、娇气的毛病,劳动不积极甚至不劳动。
针对这种现象,我把我班的卫生区划分为五大块,学生划为五个小组,每一小组分到一块卫生区,然后再由各组的小组长划分给每个组员一块“责任田”。
同时我在班里对学生的道德面貌、劳动和行为提出严格的要求并进行公众的评价,这样每个学生都是个人完成这件劳动,初看起来会觉得,好像这里忽视了集体劳动的作用及其教育力量。
读书笔记把课堂还给学生——王业兵 (1)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有感双语部王业兵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里,有四个“还给”,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我曾经在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工作一年的时间。
这短短的一年里,我感觉到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幸福和辛苦。
阵痛伴随着无数的期待。
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蕴含着无穷的能量。
但是孩子们能量的开关却并不是完全的打开。
这也是我理解的为什么孩子们之间是有差距的。
当然并不能够否认,天性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不能够紧紧凭着孩子们现有的成绩和表现去否定部分现在仍处于学习困顿期的孩子。
所以我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的体现,也是我们老师设身处地为自己的学生去努力思考的表现。
当我每一次走近教室,然后踏入教室的那一刹那,我的心里莫名的兴奋。
一年的相处完全的把陌生的师生变成了如同亲密无间的亲人。
或许有老师会疑问,这位年轻的老师和学生一起玩,一起疯,怎么一点老师的威严都没有。
其实不然。
在决定做老师之前,我有一段短暂的迷茫期。
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但是自己最终坚定选择向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职业努力着。
于是我在龙虎塘实验小学存在了。
谈起这两个月的教学,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对待的工作态度。
作为语文老师,我想还是谈谈语文课上自己的改变吧。
记得该校的顾校长曾经听过我两节课。
第一次之后的反馈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顾校长说的“关注学生”、“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的思考,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关注学生”。
之后的一段时间的教学,我都在认真的实践。
我尝试过师生互动的多样性,比如我可以抛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小组思考之后,然后通过学生代表的发言和几个小组发言的综合,总结出最终思考的价值。
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家园
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新课标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成长”。
班级生活对学生来说,就是学校生活。
班级生活质量的高低,就是学生在班级中,班级文化满足他们发展的水准。
如果学生对班级缺少情感,不能吸引他,那么他对学校,对学习也不会有太大兴趣。
为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成为学生温暖的家和成长的乐园,就要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班风和浓厚的学习氛围,持续提升班级的生活质量,增强班级文化建设。
一、牢固树立“以班为家”的观点。
把“友爱宽容”作为班训。
重视培养学生对班级的情感,牢固树立“家”的观点。
有了家的温暖学生才乐于融进这个集体中。
我们班学困生较多,用什么尺度来衡量鼓励每一个孩子才更加合理,而且能让孩子乐于接受呢?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只要你在努力,你就是好样的!在班级中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解:只要努力就是好孩子!大家的尊重是帮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种花要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
教师播洒的一片爱心,是促使学生上进的雨露。
以情感人,使学生因感到温暖而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参与意识发动大家参与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
除了负责各项班级事务的几位班长,还按座次设了四位收作业的学习队长,负责卫生的卫生队长,检查课间纪律的纪律队长,管理图书角的小队图书管理员,花草管理员,黑板讲桌清洁员,班级积分记录员(主要负责详细记录每个小组的积分情况),还有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副组长等。
粗略估算一下班级中占一多半的学生在参与班级的管理,而这些班级管理者大都是学生自我推荐结合大家选举而产生。
这样让热心班级管理的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都有体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
三、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营造和谐向上的班风。
如:学校的常规评比,学校的各项体育比赛,合唱比赛,古诗词朗诵比赛等等。
班主任应利用好这些契机,与学生一起制定目标,然后一起向即定目标努力,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磨练了班级学生不怕困难的意志,同时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
把班级还给学生》读后感(一)《把班级还给学生——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创新艺术》是张万祥、郑学志主编的班主任工作助手丛书之一。
作者为山东省寿光世纪中学郑立平老师。
郑老师是山东省十大创新班主任,山东省班主任培训专家组成员,为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
在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曾在《班主任之友》杂志读过郑老师的一些文章。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规律》中,郑教师关于班主任成长的理性实践途径及其班主任成长过程中相关行为因素的关系分析等观点读后曾产生过强烈的共鸣。
《如何定位班主任的角色》一文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阻碍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瓶颈所在。
准确定位教师角色成为我最近几期班主任培训讲座中与一线班主任探讨较多的一大主题。
由于观点的认同,这两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看到此书中作者简介人物图片感觉似曾相识,联想起来,原是2010年第3期《班主任之友〃中学版》曾以封面人物介绍的形式对郑老师做过重点推介。
基于以上一些良好印象,所以对这本书心然是情有所爱,读完之后更有相见恨晚之感。
此书精选了班集体建设和管理中的34个重要话题,是作者对自己19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书不乏鲜活的案例,更有作者对亲历亲为事件的剖析和感悟。
文字简洁优美,事件感人,观点新颖,读后给人许多富有价值的启发和思考。
书中第一章题目为‚要教育别人,先提升自己‛。
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任何时候都不要寄希望于学生会轻易地接受改变,因为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许多教师几乎都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以工作起来没有主动性,更谈不上创新性,也就无法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就好比一个家庭,夫妻双方之所以能够走到一直起,原因多是互有好感。
日子过得久了,彼此失去了新鲜感,就会互相看着不顺眼,总想着要努力去改变对方。
然而又有谁愿意去被动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改变呢?如果我们换个思维方式来改变自己,去理解他人,可能内心的感觉就会不一样。
教育工作同样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用一种眼光去看待。
把班级还给学生2(1)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的提升而实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叶澜班级生活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段人生的旅程。
一个善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用心经营班级生活的班主任,会将这种可能转变为学生真实的生命成长。
不过,我们当前的班级建设却表现出一种“原生态”。
有一首诗这样形容班主任:危难险重必须到位,事务连绵终日疲累, 一日三餐时间不对,学生纠缠心力交瘁,花样检查仓促应对,各种评比让人崩溃。
研究性、创造性的缺失,特别是发展性的缺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新基础教育宗旨”:就是要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 起来。
而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他的生活环境,环境改变了, 人也会随之改变。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核心,也为新世纪学生发展、班级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注重每一个学生,促动学生主动健康发展。
新基础教育提出:要注重每一个学生,把学校教育价值观聚焦到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上。
特别是第三编的内容,研究人员从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成长需要出发,在促动学生成长的意义上,形成了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展目标的理解。
而这种对发展特点及成长需要的分析则涉及到每个年级学生的生活空间与内容变化、思维的变化、个体生活实践的特殊性、个体角色的发展变化等方面,是一种综合整体的分析方式。
这是将儿童真正回归到儿童自己的世界,实行自己的生命实践成长的目标指向。
而且在工作要点和工作策略中针对每个阶段孩子的成长需要设计不同主题的班级活动,协助老师们找到适合每个年段特点的切入口,持续推动学生各方面的主动发展。
上海市闵行区华坪小学的《基于华坪小学的学生成长系列研究报告》更是我们接下来要实行的新基础教育实践的领路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往往是最有说服力的。
理论的吸收需要过程,而理论的具体实施过程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作者:兰辉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13年第10期【摘要】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乐园,这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让每个孩子在学校中得到最佳发展,让每个孩子都品尝成功的快乐,我的心愿与孩子们的梦想一同飞翔!【关键词】成长;班级;管理;教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力求“把班级还给学生”,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让所带班级是一个充满朝气、生机勃勃的大集体。
学生在自主管理、自主生活、自主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同学之间互相团结、互相帮助,有着良好的集体氛围。
一、把班级的管理权还给学生传统教育中,师生普遍把当班干部看成是一种荣誉和信任,认为班干部在班级享有“高人一等”的地位。
班级中的学生往往形成了两个阶层——作为管理者的班干部阶层和作为被管理者的普通学生阶层。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班级进行了三种尝试:一是增加班级岗位,几乎每个学生有岗可上;二是实行班干部轮换制,每半个学期调整一次班干部,谁想当班干部自己申请,若是多人申请同一职位则由同学选举产生。
三是实行“一日班主任”制度,每人轮流当一天的小班主任,负责这一天班级的日常工作,及时发现班上的各种好人好事或出现的问题,处理突发事件,并对一天中的班级情况做一个总结。
这样,班级中每个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让每个同学都参与班级的管理,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达到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集体自己管”的局面。
把管理的权力还给学生后,班级不再有明显的两个阶层,学生也不再把班干部看成是特权阶层,而把它看成是为班级服务的一种岗位。
每个学生都能“上”能“下”,共同参与班级管理,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各种锻炼的机会,也对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大有裨益,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协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作者:孙淑美
来源:《当代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第04期
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班主任是这个大家庭的当家人。
多少年以来,我一直在想,要怎样做,我这个班主任才能让学生在这个大家庭中茁壮成长,通过学习,提出了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把班级还给学生》通过近几个学期的实践,确实有了不少收获,现与大家分享。
一、活动中促使学生尽快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就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将有碍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
要想让班集体充满生机活力,最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
于是我班开始了每天的“321”活动,“3”指上午第一节课前,按学号每天一人3分钟讲故事活动,“2”指下午上课前2分钟的练字时间,“1”指下午课外活动最后1分钟的个人跳绳比赛。
活动刚开始,麻烦就来了,本来安排好的按学号讲故事活动,第一个学生就使我大失所望,竟然没有准备。
(事后听原来的老师说此学生从没在众人面前单独讲过话,原来的老师对他的要求也是特殊的),本想按学号进行给每名学生平等的机会,这样看来是不行的。
于是,立即改变方法,先从优秀学生开始。
一周以后问题又出现了,班长悄悄告诉我说:“老师,多数学生感觉,早晨的时间这么好,不能让一人当主角,其他学生当听众,”仔细一想也是,于是结合大家提议,把此项活动改为朗诵与读英语相结合,每天2-3人(挑选优秀学生)领读英语与语文,至今效果很好。
再就是每天下午最后1分钟的跳绳比赛,好是好,但每天带跳绳来上学,又给学生本来并不轻松的书包增加了一份负担,于是改为回家后自己练习,到校后把结果报记录人,每周三进行集体比赛,这样学生们都憋足了劲锻炼,我想这样天天进行下去,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促进整个班级的生机与活力,还会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
创造更多学生可以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有所思、所想,对待一切也就多一份从容、自信与责任。
二、人人有岗位激活每一颗心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只有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每一个人来关心集体的利益,班级才会不断完善起来。
在过去的班级管理中,总是存在两个层面——由少部分学生组成的管理者和由大部分学生组成的被管理者,两个层面之间流动的可能性几乎是0。
这样,一方面造成大多数学生缺乏班级主人感,这些人长大以后可能就是成人世界中对世事不关心,也不思进取的一员。
另一方面使少数连任小干部的学生产生优越感,把自己看作是老师的助手,对老师的负责意识强,为同学服务的观念则不足,长大后,很可能成为官僚的“接班人”。
这两种人都不是新时代所期望培养的人。
所以,我在新的班级管理中一改往日的做法,设定了总班委(总班委实行轮换制),与“值日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制”,“分工”(主要负责环境卫生)根据本组应完
成的任务,每天再具体到人(一般2人一天)。
“合作”(主要完成板报,壁报,以及全组学生的学习),本着大事管不了,管小事的原则分配任务。
如:出版报时,有负责文字书写的;有负责设计的;有负责图案的;实在什么都不会的,负责擦黑板总可以吧,谁都不好意思说,我不能参加出板报了。
改变了过去总是少数学生关心班级的现状,通过参与不同的管理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高,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也得到体现。
三、丰富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幸福
古人语: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现在的班级管理的评价一改过去的“单一化”为“多元化”。
首先是标准多元化。
对体育、劳动、写字、作文、文明登记薄中的好人好事等进行单项评价,形成班级“群星灿烂”的局面;从周期看,不单是学期末的“三好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少先队员”的评价,还有“一周一评”,另外,评价主体多元化,有自评、小组评、全班评。
做完课间操走在回教室的路上,就听到有人说:“老师,老师……”我急忙停下来,他气喘吁吁的说:“老师本周我得了…劳动之星‟下一周我要得…管理之星‟”,“老师,我要向…文明之星‟发出进攻”,这不就是方法的改变带来的成果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要坚信合理的评价在让学生享受成功带来的欢乐时,也会使学生的自我意识、自律能力增强,从而也就使整个班级管理充满成长的气息。
一个班集体,如果人人都有锻炼的机会,人人都为班级服务,我们的工作就会越做越顺,集体的凝聚力就会越来越强。
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大胆地放手,把班级还给学生,达到任小艾老师所说的:“让我们每一个学生真正在他的学生时代感受到人生最大的幸福。
”也让我们从繁忙琐碎的班务中解脱出来,做个轻松、快乐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