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英雄之词_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
赏析辛弃疾的爱国词作品

赏析辛弃疾的爱国词作品1. 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词人,有着"词中之龙"的美誉。
他生于一个军事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军事家风格,对国家充满了热爱之情。
辛弃疾的词作品以其悲壮、豪放而被称为"豪放派"。
2. 辛弃疾的爱国主题辛弃疾的词作品几乎都能体现出他对祖国的亲情和忧虑。
在这些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北方敌人入侵以及南宋政权腐败的忧虑与愤怒,并向读者呼吁团结起来共同保卫祖国。
2.1 《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描述了一个夜晚寂静无声的舞会场景,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祖国命运不安定的忧虑之情。
通过描述妆台边上一片孤灯如豆,表达了自己心中对于战乱时代下人们的痛苦感受,同时呼吁人们珍惜和平、团结抵抗外敌。
2.2 《鹧鸪天·楼阁春寒》这首词中,辛弃疾以浓厚的哀怨之情叙述了北方沦陷地区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
他将作者自己深情苦苦思念大宋江山的心情融入其中,揭示了他对祖国境况不佳而引发的焦虑和无奈。
3. 辛弃疾的爱国精神辛弃疾在他的爱国词作品中展现出了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以凄凉满怀激情与对于时局的关切相结合,表达了对土地、家乡、人民以及中国历史文化传统长远赤诚不渝的真挚感情。
结论辛弃疾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词人,在其爱国词作品中通过细腻感人的描写和深沉激昂的话语,表达了对祖国命运和社稷安危深深关切之情。
其作品不仅传达了他对于国家的忧虑和愤怒,同时也启迪了人们珍惜和平、爱护祖国的情操。
辛弃疾以其才华横溢的词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爱国精神遗产。
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一篇: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马革裹尸当自誓,男儿到死心如铁——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的英姿崛起于南宋词坛的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①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
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
“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慷慨英壮的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他的词作所表现的“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轩风”②,正是“临卒大呼杀贼数声而止③”的英雄气在艺术上的体现。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的一生是面对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年代,“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梦寐以求抗御外侮、恢复统一的一生。
在他出生前十三年,北宋王朝已沦亡在金奴隶主贵族的铁蹄之下;他出世的第二年,南宋王朝与金国订立了可耻的“绍兴和议”。
“和议”划定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宋金疆界,岁贡金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宋高宗赵构乞和媚敌竟至于奉表哀告:“既蒙恩造,许备藩国,世世子孙,谨守臣节”……这是一个充满血泪和耻辱的时代。
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的辛弃疾很早就有起兵抗金的抱负。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又一次大举南犯。
河北山东的广大人民从后方聚兵痛击侵扰者,牵制着金军的南下。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乘时自奋”,组织了二千人马投入耿京的义军。
不久,耿京被叛徒谋害,辛弃疾怀抱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宏愿来到南方。
谁知,却从此中断了他沙场杀敌、重见中原父老的机缘。
在南归后四十五年的漫长岁月里备遭打击,屡被贬斥,辛弃疾几乎有一半的时间罢黜闲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铅山的瓢泉,最后饮恨而逝。
“硬语盘空谁来听?”辛弃疾将其南归后所积郁在胸的一腔悲愤全部倾注进了《稼轩长短句》中。
英雄的悲歌——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

英雄的悲歌
——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辛弃疾,字子厚,是宋代著名词人,他的词作以抒发爱国情怀而闻名于世。
其中,《英雄悲歌》是辛弃疾最著名的爱国词作之一,他以极具感染力的文字,抒发出了他深厚的爱国之情。
此词以英雄的悲歌为题,讲述了英雄们在战场上的英勇,但又被国家的不幸所折磨,让人心痛不已。
他以英雄为代表,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痛恨之情,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的不幸,悲叹着那些英勇的英雄们,他们曾经为了国家的荣耀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却没有得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他用悲痛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无限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英雄们的深深敬仰。
辛弃疾的《英雄悲歌》抒发出了他深厚的爱国之情,他以英雄为代表,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痛恨之情,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的不幸,悲叹着那些英勇的英雄们,他们曾经为了国家的荣耀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却没有得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他用悲痛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无限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英雄们的深深敬仰。
他的作品激发了后世词人爱国之情,被赋予了“爱国词之祖”的称号。
辉煌的爱国词章_谈辛弃疾的词

怎样读辉煌的爱国词章———谈辛弃疾的词刘乃昌 辛弃疾是南宋时代一位英气勃勃的爱国志士,是中国文学史上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
他用词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抒发了当时社会人群普遍关心的抗战救亡的重大课题,表达了不甘忍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操,以及反击侵扰、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言语妙天下,名德冠朝绅。
”(韩玉《东浦词・水调歌头》)宋人称赞辛弃疾的这些话语,可以说概括了他言行、道德、文章等方面的杰出成就。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以稼轩那种宏大的襟怀和抱负,加上他超迈的才气,严肃的创作态度,发为词章,自能动人心魄,蜚声词坛。
范开谓稼轩当年“挥毫未竟而客争藏去”,又说其词“近时流布于海内者率多赝本”(《稼轩词序》)。
刘克庄称他爱读辛词,“幼皆成诵”(《辛稼轩集序》)。
这都说明辛词在当时传布甚广。
淳熙十五年(1188)稼轩四十九岁时,门人范开曾“裒集冥搜”,得百余篇,编刊成《稼轩词甲集》。
以后续有编刻,南宋词家刘克庄、刘辰翁等均曾为稼轩词写序。
《宋史・艺文志》著录《辛弃疾长短句》十二卷,说明宋时刊本不少。
今存稼轩词集,最早者为四卷本《稼轩词》,分甲乙丙丁四集,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商务印书馆曾影印)。
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系辛氏身后刊行,收词有所增补,今存元大德广信书院刊本(古典文学出版社曾影印)。
今人邓广铭以《稼轩长短句》为主,参校他本,补入法式善、辛启泰辑佚,得词六百二十余首,编成《稼轩词编年笺注》,最称完备。
现对稼轩词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作一综合考察。
丰富的社会内容 稼轩词悲歌慷慨,“率多抚时感事之作”(毛晋《稼轩词跋》),社会内容空前丰富,而歌咏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爱国思想,更是它的中心主题。
稼轩词深切地反映了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现实。
1125年,女真贵族驱使大军南侵,迫使赵宋政权播迁江左,自此中原大地惨遭蹂躏、荒凉满目,辛弃疾对此非常痛心。
他举目看到的是“吴楚地,东南坼”(《满江红》“过眼溪山”),“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他为“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而深深痛惜;他唱出了慨叹中原分裂的深沉诗句:“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汉宫春》“亭上秋风”),“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
浅析辛弃疾的爱国词

浅析辛弃疾的爱国词作者:李琦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16期摘要:辛弃疾是宋词中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词又绝不仅仅只有豪放一种风格,婉约而清丽,质朴而诙谐,这样的作品亦占据他词作的相当部分。
在中国文学史上,习惯于将两宋词人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派系。
辛弃疾便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与苏轼齐名,史称“苏辛”。
辛弃疾是个抗金英雄,在词坛上也是个豪杰。
他才气纵横,笔力超拔,不甘平庸,对词体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创立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词是辛弃疾的主要文学创作形式,他的词慷慨纵横,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
以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情,多样的艺术风格,开拓了词的艺术境界。
把词的儿女闲情,唱和酬答狭窄范围中解放出来,引向更广阔更激荡的社会现实生活。
由于辛弃疾的不凡才能与特殊的境遇,在他创作的词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1 表现了词人对故土的怀念,对敌人的仇恨,希望杀敌立功,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金兵入侵,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不图收复失地,大好河山沦为异族之手,北方人民惨遭异族蹂躏,生灵涂炭,诗人空有满腔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无法施展扶危济世的才能抱负,只能把对中原故地沦陷区人民的怀念,对敌人的仇恨,希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倾注在自己创作的词中。
如《菩萨蛮·江西造口壁》这首词通过诗人登临眺望,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难的痛惜心情,表现了他渴望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以及留在后方做官,无法上前线的惆怅和苦闷。
在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满江红.题冷泉亭》、等词中这种对沦陷区国土和人民的怀念,显得更为深切。
在辛弃疾的词里洋溢着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
在他的作品中,多处可以看到“西北望长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神州毕竟,几番离合?”(《贺新郎》),“对婵娟,从此话离愁,金樽里。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摘要: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表现了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局面的强烈不满和对投降政策的批判以及对抗金斗争的高度赞扬;表现了抒发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
辛弃疾的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关键词:词辛弃疾爱国主义辛弃疾,(公元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目睹了国破家亡的痛苦环境,从小就抱有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辛弃疾投归南宋后,成为南宋朝廷的一员抗战将领。
先后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任职,消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长期被朝廷闲置。
直至宋金形势逆转,金兵已入侵淮南时,朝廷才启用辛弃疾,而此时的辛弃疾已身染沉疴,不久病死于江西铅山。
他的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始终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
词是辛弃疾的主要文学创作形式,他的词慷慨纵横,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
以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情,多样的艺术风格,开拓了词的艺术境界。
把词的儿女闲情,唱和酬答狭窄范围中解放出来,引向更广阔更激荡的社会现实生活。
由于辛弃疾的不凡才能与特殊的境遇,在他创作的词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1 表现了词人对故土的怀念,对敌人的仇恨,希望杀敌立功,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金兵入侵,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不图收复失地,大好河山沦为异族之手,北方人民惨遭异族蹂躏,生灵涂炭,诗人空有满腔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无法施展扶危济世的才能抱负,只能把对中原故地沦陷区人民的怀念,对敌人的仇恨,希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倾注在自己创作的词中。
如《菩萨蛮·江西造口壁》这首词通过诗人登临眺望,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难的痛惜心情,表现了他渴望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以及留在后方做官,无法上前线的惆怅和苦闷。
在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满江红.题冷泉亭》、等词中这种对沦陷区国土和人民的怀念,显得更为深切。
剖析辛弃疾议论词

剖析辛弃疾议论词作为豪放词、作为爱国词人的代表,辛弃疾创作了大量“雄深雅健”的作品,更获得了“英雄之词”的评价。
一直以来,人们对辛词中慷慨激昂作品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如爱国词、登临词、抒怀词,同时对辛词“清而丽、婉而妩媚”之作也有系统分析,如爱情词、农村词、送别词等,给世人展示了辛稼轩创作的纷呈异彩及主体风貌:“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辛词更具魅力的艺术特质以及其巨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美学价值。
然纵观辛弃疾的全部作品,可以发现辛词中还有着一批内容及表达十分独特的作品,我们且归之为议论词。
尽管在其他类别的不少作品中辛稼轩大胆运用了形象化的议论手法,如《行香子·少日尝闻》“富不如贫,贵不如贱者长存”、“都休滞酒,也莫论文。
把相牛经,种鱼法,教儿孙”,《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前人亦据此说稼轩的词是“词论”。
但研究者对其真正的议论词还未引起足够关注。
根据范进军先生著作《稼轩词研究》,列议论词20首,本文即试图对该类词作作粗浅分析,以求正于方家。
一、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在南北分裂、金廷昏暗的情况下,他毅然南归大宋。
不顾虑自己为降臣之后和“归正”人员的双重身份,再三上书给皇帝和宰相,议论时弊,阐述自己的抗敌复国主张。
在地方任职期间,他积极备战,力主北伐,反对朝廷与金人议和,穷其一生都想着“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美芹十论》)。
然而因为政治见解和从政作风与当权者不合,所以反复遭到排挤和谗害。
自淳熙九年(1182)43岁之后,几次被弹劾而被加上各种罪名,降职罢官,不得已退居山林过着隐逸生活,前后合计起来共达21年之久。
就是在任职期间,也总是出出进进,呼而来,麾而去,有时竟一年一调,甚至半年三迁。
他做过多任京官,主持一方的地方大员也当过不少次,到头来仍是“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叠山先生文集》卷七《祭辛稼轩先生墓志》)。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
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
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辛弃疾一向羡慕笑傲山林的隐士,闲居乡野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
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
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
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①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
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
“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慷慨英壮的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他的词作所表现的“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轩风”②,正是“临卒大呼杀贼数声而止③”的英雄气在艺术上的体现。
论辛弃疾的英雄之词

浅析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浅析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摘要: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
他的作品表达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坚强决心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抒发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
在辛弃疾的作品中,特别是词作中,表现出作者一生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烈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战斗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热情英雄气概辛弃疾亲身体验过民族压迫的滋味,故立志反抗民族压迫。
但是他的拳拳赤子之心,耿耿报国之志,终为主和派所不容,结果多次罢官,弃置江湖,他的才华得不到发挥,他的抱负无以实现,这种哀怨忧愁无时不在萦绕震撼他的心灵。
他的感情是沉郁凝重的,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愤,这忧愤时而化作滔天的巨浪,时而化作源远的潜流,在心底流转,稍有触动便倾泻而出,化作瑰丽的伟大爱国主义词章。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博大精深,根据题材的不同,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直接歌颂抗金战斗,正面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辛弃疾有抗金战斗的经历,词中常表现出火热的战斗生活,写月夜行军、写从容作战、写沙场点兵、写与敌交锋时的殊死搏斗,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把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腥风血雨的战斗场面带入词中。
从这类词中最能看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破陈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寒外声,沙场秋点共。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弃疾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陈亮的词,词中作者以激动而又自豪的心情,追怀少年时驰骋沙场、抗击金兵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经历,回忆了当时为国立功的抱负。
词的上阕描写了一个幻想雄壮的生活境界。
词的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梦回”以后写绵延的营盘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们斗志昂扬,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
下阕继续写梦中的情景,作者少年英勇,他身骑战马,迅若流星,拓开大弓声如雷鸣,他斗志昂扬所向披靡,结尾一句采用一落千丈,既叹息陈亮的怀才不遇,也感慨自己的失意。
iData_英雄的悲歌_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_涂平荣

2006年第22卷第2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2 N o.2 2006 (总第86期)JO 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 INA(SO CI AL SCIENCE EDITION)(Sum.86)文章编号:1673-1646(2006)02-0006-05英雄的悲歌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涂平荣(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桂林广西541001) 摘 要: 辛弃疾以爱国词而畅响南宋文坛。
英雄身处亡国之乱世,目睹故土沦陷之悲凉,他日夜忧患苍生、痛惜斯民,虽胸怀爱国之心和匡复之志、身兼沙场之略和经纶之才,却因当权者的昏庸而得不到重用,故时常悲愤交加、饮恨报国无门,英雄只能放歌词坛,唱出自己的悲壮之声和爱国情怀,于是在他的词中处处洋溢着慷慨激昂、悲痛沉郁的英雄气概,这与他早年执戈横槊的戎马生涯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 辛弃疾;英雄;悲歌;爱国词 中图分类号: I207-23 文献标识码: AThe Sad Meloy of an HeroOn the XIN Qi-ji's Patriotic CiTU Ping-rong(P olitical and Public A d ministr ation College,Guangx i N or mal University,Guilin541001,China)Abstract:XIN Qi-ji w as v er y disting uished for his patriotic Ci in the literary circles during the perio d of South-So ng Dynasty.Liv ing in the turbulent era in w hich his m otherland was on the v erg e of becoming extinct,he saw the miserable circumstances of his homeland being occupied w ith his o wn eyes,and w orried about and deeply regretted for those suffering people in enem y-occupied area.He cherished the patriotic feeling and the aspirations o f recov ering lost terr itor y,and ow ned outstanding m ilitary capability and literary talents,but the muddleheaded g overnment officials w ho w ere in po wer at that time did not put him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therefor e he w as often in the mo rale of grief and indignation and becam e a victim of lifelong remo rse.Finding no way to dedicate his life to the cause of the country,he co uld only sing in the Ci w orld,sing his ow n the solem n and stirring sound and patriotic emo tion,w hich w as perm eated w ith his im passioned,grieved and depressed hero ic spirit.Key words:XIN Qi-ji;hero;sad meloy;patrio tic Ci 诗歌是生命的颤音,是心灵的歌唱。
浅谈辛弃疾爱国词作的源泉

“ 文人之 词 ”,也不 同于柳 刷等人 的 “ 词人 之词 ”,而是 达 忧 在 天 下 , 心 系 兴 亡 的 胸 襟 : “ 我 来 吊古 , 上 危 楼 , 赢
地 地道 道蟠 何 处 是 ? 只有 兴 亡 满 目。 ” 他 常 常
生 活 基 础 人 们 , 辛 弃 疾 把 他 们 比作 “ 滑 稽 ” ,他 们 的种 种 丑 态 都 难 辛 弃 疾 从小 就接 受 了儒 家文 化 、爱 国主义 、 尚武精 逃 辛 笔 的挞 伐 。
神等 多种思想 的教育熏 陶 ,他青 少年时代 就是在沦 陷于金
( 三 )抒发请缨 无路的悲愤 ,反映怀才 不遇的苦 闷。
回顾 中国历史 ,1 1 2 7 年 金人振旅 南下 ,二帝被掳 ,中 中原 山河 、抗 金事业相联 系 ,他 的爱 国词作 以雄骏之 笔,
原 沦 陷 。 到 高 宗 即位 , 南 宋 建 立 ,遂 成 南 北 分 裂 的 局 面 , 时 代 的 突 出特 点 是 民族 矛 盾 空 前 尖 锐 , 反 民族 压 迫 的 斗 争 作 用 是 十 分 突 出 的 。
最 能代表 辛词 “ 英 雄 之 词 ”精 神 风 格 的 就 是 他 的 爱 国 己 任 ,时 时刻 刻 都 不 忘 宣传 抗 金 主 张 ,激 励 抗 金 斗 士 。对 词 作 ,究 其 原 因 主要 有 以下 三 股 源 泉 :
一
于 坚 持 抗 金 主 张 的 人 ,他 热 烈 歌 颂 ; 对 于 有 利 抗 金 事 业 的
三 、辛弃疾 的忠肝义胆 、高风 亮节是他 爱国词作 的思 因 无 所 作 为 年 华 老 大 发 出深 沉 慨 叹 : “ 楼 观 才 成 人 已去 , 想 基础 旌 旗 未 卷 头 先 白 。 ”在 黑 暗 腐 朽 的 现 实 面 前 ,他 常 常 感 到 “ 诗 言志 ”,辛 弃疾 的人 格操 守和 精神魅 力奠定 了他 抗 战力量势 单力薄 , 自己知音稀少 : “ 倩何人唤取 ,红 巾 领袖 一代 、雄视干秋的思想基础 。 ( 一 )深 切 怀 念 中 原 山 河 ,热 情 宣 传 抗 金 复 “ 原 ”。 翠袖 ,掘英雄 泪 ?”可 贵的是辛弃疾 身处逆境 能坚 持抗 金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

疴 , 久病 死 于 江西 铅 山 。 的 恢 复 中 原 的 雄 心 壮 志 始终 没有 得 不 他
到施 展 的 机 会 。
忧 虑 愤 激 。 批 判 南 宋 朝廷 忘 了 国耻 , 他 苟且 偷 安 , 不思 北 伐 . 以致 “ 风 塞 马空 肥 ” 《 兰花 慢 》 ,他 也 批 判南 宋 最 高统 治者 是 非 西 (木 )
复 杂 的 爱 国感 情 。 3 表 现 了 抒发 收 复 失 地 。 一祖 国的 雄 心 壮 志 统 靖 康 之 变 使 中原 沦 陷 , 河 破 碎 , 山 目睹 中 原 人 民 遭受 种族 歧 视与蹂躏 , 辛弃 疾 在 青 少 年 时 代 就 立下 收复 中原 、 一祖 国 的 雄 统 心 壮 志 。 种 志 向不 仅 贯 穿 于他 一 生 的政 治 生 活 中 , 时 在 他 的 这 同
摘 要 : 弃 疾 是 南 宋著 名 词 人 , 的词 饱 含 着 强烈 的 爱 国主 义 精 神 。 表 现 了收 复 失地 , 辛 他 实现祖 国 统一 的思 想 感 情 ; 现 了对 南宋 小朝 表
廷 苟且 偷 安 局 面 的 强烈 不 满和 对 投 降政 策的 批 判 以及 对 抗 金 斗 争 的 高度 赞 扬 ; 现 了抒发 深 沉 的壮 志未 酬 的 忧 愤之 情 。 表 辛弃 疾 的 词 具 有 深 刻 的社 会 意 义 , 闪烁 着 爱 国主 义 的 光 辉
现实生活 。 由于 辛 弃 疾 的 不 凡 才 能 与 特 殊 的 境 遇 . 他 创 作 的 词 在
里 处 处 表 现 出强 烈 的爱 国主 义 精 神 , 着 鲜 明 的时 代 特 点 。 有 1 表现了词人对故 土的怀念 , 敌人的仇恨 , 望杀敌立功 , 对 希
或委婉含蓄 . 借古喻今 , 直言慷慨 . 或 或 曲折 地 表达 了 深 沉 而 又
浅析辛弃疾诗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浅析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摘要: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是两宋现存词最多的作家。
由于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
词中多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由南宋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词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辛弃疾词爱国主义爱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旋律,向来备受人民关注。
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也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
辛弃疾的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一、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首先,南宋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
十二世纪,我国燕北女真贵族的金政权对宋朝的中原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这些战争给人民常常灾难性的打击,也是全民性的。
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已被金人占领。
金统治者实行残暴野蛮的压迫政策,法令苛刻,刑罪残酷,前所未有,比“乱言”罪,人民稍有不满情绪便处极刑,他们对中原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十分苛刻。
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存亡问题成为头等重要的问题。
女真贵族掠夺者和宋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广大人民从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坚决要求抗金。
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主和派代表大地主大官僚和皇权的利益,却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苟且偷安。
从辛弃疾的爱国词中感受他的爱国之情

从辛弃疾的爱国词中感受他的爱国之情摘要:辛弃疾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富有文韬武略的文学家。
“不足以知其人,也不足以谈其词”。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南宋最杰出的词人。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五月十一日,这位资兼文武的英雄出生于山东济南郊区的四风闸。
他具有多重身份:政治家、军事家而兼文学家。
结合他的词作,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辛弃疾诗词中的爱国之情。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词;爱国之情辛弃疾仕途坎坷,时乖命蹇,心情是压抑的,郁闷的,悲愤难平的。
他无意成为词人,但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形成了其独特的词作风格。
刘克庄称之为“公所作大声镗锘,小声铿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此评价对“稼轩体”来说是比较客观的。
辛弃疾存词六百余首,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多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的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极富现实主义精神和战斗精神。
其中,有表现作者力图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的,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
时作者家居上饶带湖。
韩南涧,即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南渡后,流寓信州。
孝宗初年官至吏部尚书。
词一起两句如高山坠石,劈空而来,力贯全篇。
作者蔑视南渡以来的当政者,“几人”晕晕,真有《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的,如《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从辛弃疾的词看其爱国思想

作者单位: 陕西渭南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08十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办时,中国仅派出了 一名代表参加,为什么中国的奥运事业会发展的如此缓慢和 举步为艰?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当时中国经济落后,对外贸易的市场较小,而且 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一直处于被动位置,通过奥运会来进 行对外宣传,扩大市场,走向国际的要求微弱。而奥运会的 复兴是受有关自由贸易的影响,它的宗旨之一也是通过奥运 会来扩大自由贸易。如奥运会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男爵 所言: “让我们把我们的划桨者,我们的跑步选手,我们剑术 家出口到其他国家,这将是未来真正的自由贸易。 ”对奥运会 的热衷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由贸易特别是其中的对外 贸易的强烈程度。 中国当时所处的被动的小规模的对外贸易, 自然只能缔造中国当时落后的奥运会现状。同时,随着农村 自然经济解体,使大量的人口流入了城市,成为城市工商业 的从业人员,农村在传统体育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渐渐开始让 位于城市。 但由于中国依旧是一个小农经济为主的汪洋大海, 自然经济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历次战争的赔款和各种横征暴 敛致使人民的生活低下,扩大再生产很难进行,从而是中国 的人口城市化过程如履薄冰。而以奥运会为中心的现代体育 却是建立在城市化的基础上的,以小农经济占主导优势的国 (上接第 64 页) 意识任情抒写,或寄予自然现象,或寄予古今英豪,或直抒 胸臆,时时刻刻加以强烈的表现。在题材和主体的取向上, 辛弃疾为后人所推崇和师法,乃至在词坛上鼓荡起“稼轩风” 出现了一个辛派词人群,使中国词史第一次实际上有了“派” 的概念,其意义是绝不可低估的。 2. 历久弥新的历史价值。辛词的精髓在于他那强烈的爱 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精神,这正是辛弃疾凝聚力之所在,也 正是辛弃疾能赢得历代崇拜者群起仿效的最根本的原因。南 宋末年,爱国志士谢枋得就曾与其同道数十人相会于辛弃疾 祠堂,并以“吾尝必有成稼轩之志者” 相期。至于金元,明 清之际,辛弃疾乃其《稼轩词》 中所表现的强烈爱国主义情 操,也曾对为本民族的生存而战斗的人们起过精神上的鼓舞 作用。那些追随辛弃疾的词人,如元好问、张野、王夫之、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辛词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强 烈 爱 国 精 神 和 突 出 的艺 术风 格 在 宋 词 乃 至 整 个 词 史上 都 占
,
有 最 崇高 的 地 位 具有 广 泛 深 远 的影 响 关 键词 爱 国 词
中 图分 类 号 ∀
? ?
。
≅
题 材 ≅ 壮 志难 酬 ≅ 艺术 特 色
: Α
>
? 文 献标 识 码 Β
,
闭
。
这 样 的英 雄 气 概 正 如 陈毅 所 称
。
二
、
“
关 雄 之 词 的两 种主 要 题 材
, 、
”
Δ ’ , 轩力 万 钧
爱 国情 感 的
?
。
”
Φ > Ε
另 一 种是 通 过登 临 写 景或 咏 古 抒 情 来 表现
、 ,
一 种是 通 过 与 朋 友 的酬 唱 来 表 现 爱 国情 怀 的 《 调 歌 头 》 是其 中 的 代 表 水 都
、
,
、
Φ 极 雄 大 意 境极 沉 郁 Ε 运 用 典 故 象 征 比 喻等修 辞 手法 来 表 达 爱 国
, 、
。
,
,
“
”
“
”
,
之 情 是 辛 词 的另 一 特 点 有 的 以 传 统 婉 约 派 的 手 法 看 似 写 伤 别 怨离 感 春悲 秋 实 是 曲折 地 抒 发 自 己 的悲愤 之 感 爱 国之 情 辛 的 《 玉 案 元 青
, , 、 ,
轻 对 于 事 业 有 一股 向上 的 锐 气 渴 望 能 和 友 人
一 起再 度 驰 骋疆 场 完成 统 一 大 业 去 了却 君 王 天下事
” 。 “
,
城 #今 山 东 济 南 ∃人
,
在 南 宋初 年 面 临 金 人 进 犯
中 原 沦 陷 国 家危 急 的 形 势 下 他 坚 决 主 张 北 伐
, , , , ,
・
,
。
。
夕 》 《 鱼 儿 》 梁启超 是 这 样 评 的 回 肠 荡 气 至 摸 于 此 极 前 无 古人 后 无 来 者 , 别有 怀抱 〔Φ
, ,
、
,
“
,
、
,
,
” , “
自怜 幽 独 伤 心 人
,
,
,
。
“
,
,
”
。
四
、
“
英 雄 之 词 的 意义
, 、
”
“
” 、 “
” 、 “
”
,
, ,
∀Χ Η Α
:
> 中 Γ 济 ? 〔 〕 国历 代 著名 文学 家 评 传# 三 卷∃【 〕 南 山 东教 育 第 ∀Χ Η Α 出版 社
:
,
:
Φ ! 艺 《 概 》 稼轩 词 龙腾 虎掷 # 称 百 雨 斋 词 话》 辛 词 是 词 中之 龙 《 说
“ ”
。
? ! 辛 Γ 北 〔 〕 弃疾 词 选 # 〕 京 中 华 书局 ∀ Χ Χ Α :
“
英雄 之 词
”
—
浅 谈辛 弃疾 的爱 国词
曾 晓英
#吉 安三 中> 侧刃
摘
要 词 中的 辛 弃 疾 与 诗 中 的 陆 游 同 是 南 宋爱 国 主 义 诗 歌 的 两 面 旗 帜 共 同 发 出 了 时代 的最 强 音 代 表
, ,
?
,
了 南 宋 爱 国 主 义 的 最 高 成就
, , ,
,
,
。
,
。
,
,
,
,
、
。
的 生 命 的 价 值 是最 值得 珍 惜 的 ? 莎 士 比 亚 说 过 人 类是 大 自然 多 么 了 不 起 ” 现 在 的素 的 杰 作 是 宇 宙 的精 华 万 物 的 灵 长
“
, , 。
,
。
,
,
。
质 教 育 提 倡人 文 关 怀 让 学 生 认 识 到 生 命 的 可 贵 认 识 到 爱 心 同情 心 是 生 命 的 基 石 不 要 漠 视 生 命 这 是 在 引 导 学 生 读武 侠 类 作 品 中必 须 指 出
,
:
:
【 ∃ 贺 新 辉 宋 词 鉴 赏 辞 典 #Γ 〕北 京 北 京 燕 山 出 版 社
?
,
辛 常 以 豪 放 之笔 蕴 爱 国之 情 于 雄 奇 阔 大 的 意境之 中 常 于 通 过 塑造鲜 明 生 动 的 艺 术形 象 及 飞 动壮 观 的 景 物 和 场 面 描 写 来 表 达 爱 国 之情
, 。 , , 。
,
,
,
。
教 用 毒物 杀 人 的 方 法 令 人 震 惊 电 子 游 戏 中更 以 杀 人 多少 算 等 级 分 这 里 其实 暗 含着 生 命 价 值 的
。
,
,
,
。
不 平 等 是 对 生 命 价值 的 一 种 漠视 漫 长 的 封 建 社会 给 我们 留 下 的是 等 级观 念 与价 值 的不 平 等 而 现 代 人 文 精 神 首先 强 调 的 是 生 命 价 值 的平 等 性 不 论 贵 贱 不 分 地 位 个 体 的生 命 是 第 一 位
生 道 出 了 他 壮 志 难酬
”
、 “ 。
、
一 句 可 怜 白发
”
“
辛 弃 疾 不 是 传 统 意 义 上 的文 人 义 端说他 如
“
报 国 欲 死无 战 场 的悲
,
青己
”
” ,
陈亮 说 他 如 真 虎
。
“
” ,
姜 夔说 他是 前 身 诸
“
愤
。
葛
川
。
辛 首 先 是 一 个从 硝 烟 弥 漫 的战场 上 冲 杀
。
他 的 词 中 的 爱 国 思 想 比其 他 作家 就 显 得 更 自然
、
,
发 报 国 完 成祖 国 统 一 大业
, ,
,
辛 弃 疾 受 压抑 仍 然
更 充沛 更 坚 实 更真 切 清 王 士 祯 《 声集 序 》 倚 中 称辛 词 是 英雄 之 词
“ ”
积极 奋 发 意 志 坚 强 对 自 己 力 量 和 爱 国 理 想 充 满信 心 和 决 心
然 而 南 宋 朝 廷 施 行 的是 不 抵 抗 主 义
,
,
,
,
恢复 他 以炽 热 的 爱 国热 情 和 饱 满 的 斗 争精 神 倾
注 于 词 使 词 同 国 家 民族 的 命运结 合起来
。 , 。
放弃 北 伐 苟 且 偷安 这 使 辛 弃疾恢复 祖 国 河 山
统 一 祖 国 的雄 心 壮 志 无从 实 现
、
。
“
”
,
,
辛 弃疾始终 置 身 于 反 民 族压 迫 的 现 实 斗 争 能 以 抗 金 志 士 的 襟 怀 广 博 的 学 问 见 识 和 出色 的
文字天才
,
,
,
,
、
。
表 现 了 当时最 撼 动 人 心 的 社 会 课题 成功 体 现 了 时 代脉搏 唱 出 了 广大 爱 国人们 的 心
,
,
,
,
,
爱 国 志 士 得 不 到重 用
,
报国 之 志 无 从 实 现
“
、
,
出 来 的爱 国 斗 士 他 具有 其 他 作家 所 不 具备 的戎 马生涯
辛并 没 有 因 此 而 消 沉 仍 发 出 看 试手 补 天 裂
的决 心
。 、
”
并 且 具 有 一 个 大军 事 家 的 素 质 和 才 华
、 。
,
他 鼓 励 好 友 陈 亮 要 像祖 邀 刘 棍那 样 奋
。
及 与 陈亮 酬 唱的 《 阵 子 》《 新 郎》 和 杨炎 正 等 破 贺
如 登 建 康 赏心 亭有 《 龙 吟 》《 奴 娇 》登 水 念
江 西 造 口 有 《 萨 蛮》 登 京 菩 乐 》#南 乡子 》
、 。 ,
口 北 固 亭有
《 遇 永
辛 弃 疾 往往 通 过 追 忆 当年 声 势 浩 大 的 抗 金
收 稿 日期 ? 以又 一 ∀ ∀ 一 作 者 简介 ? 曾晓 英 #∀ Χ Α
一
∃ 女 江 西 吉安 人 中 教二 级
, , ,
。
井 冈 山 师 范 学 院学 报 #哲学社 会 科 学 ∃
第
”
。
卷增刊
辛 弃疾 往往 借景 抒情 移 情及 物书 写 祖 国 河 山 的壮 丽 秀美 来 引 发 人 们 对 丧 失 国 土 祖 国 分 裂 的优 愁 和 愤恨 在 夕 阳西 沉 孤 雁 哀 鸣 国家 存 亡 之 秋 辛 以 看 吴 钩 拍 栏杆 来 表 示 自 己想 到 战场 中 杀 敌报 国 的 愿 望 及 愿 望 不 能 实 现 而借 打 栏杆来 发 泄 胸 中那 说 不 出来 的抑 郁 苦 闷之 气 辛 的 一 腔 热忱 满 腹 悲愤 不 被 当 权 者 所 理 解 统 治 集 团 中 没 有人 是 他的知 音 英雄 无 用 武 之 地 这 常使 辛 发 出 倩何 人 唤取 红 巾翠袖 麓英雄 词 的悲愤 之感 同 时 辛 词 中常常 出 现 西 非 长 神州 安 等 字 眼 以 大 力 讴 歌 北 伐 恢 复表 现 对 故 国一 片 深 情 在 行人 泪 中 辛 热 切 希 望 收 复 失 地 驱 逐 敌人 坚 信 全 民族 的 抗 敌 意 志 是 不 可 阻 挡 的 正 义 的 斗 争将 会 取 得胜 利 国家 终 要 统 一 振 兴 对 那 只会 划 疆守 盟 不 思 复 国雪耻 的 小朝 廷 对 那 些 只 图 个 人 利 益 不 顾 国家 安 危 只 会 清 谈 实 则 误 国 的 投 降 派 表示 极 大 的 愤 怒 与 谴 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