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词的侠义之气
76-论辛弃疾词中的英雄气
76-论辛弃疾词中的英雄气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家,他的词作风清扬、豪放洒脱,常常展现出英雄气概,表现了作者对民族英雄和传统美德的崇敬和推崇。
辛弃疾词中的英雄气,首先体现在其对英雄人物的歌颂中。
他的《青玉案·霜天晓角》中就写道:“铁衣冷露未遑宾,风髻垂空犀角匣。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词的主题是赞颂军人,描绘了他们在床前听到阳关曲的感人情景。
文章中表达出尊重英雄的情感,歌颂了英雄的精神面貌。
其次,辛弃疾的词中常常充满了豪迈的英雄气概。
例如,《永遇乐·京口石头记》:“四海快消息,岂因祸福避趋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品中词句华丽,气势磅礴,展现出作者英雄气概的高超魅力。
再次,辛弃疾的词中对于传统美德的推崇也是体现了英雄气的表现。
例如,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提到“浩气长存,千古光辉照千年。
孔明庙前有大漆,金戈铁马气吞山。
”这段文字表达出了对于孔明的敬仰和赞美,并强调了他所具备的英雄气概。
诗酒大侠辛弃疾——从辛弃疾词作中看他的酒风侠气
诗酒大侠辛弃疾――从辛弃疾词作中看他的酒风侠气公元一千一百六十二年闰二月的一个夜晚,齐鲁大地,月黑风高。
大帐内,骠悍的金兵将士们正在为投降过来的起义军叛将张安国庆功――向来被金兵畏如豺虎的耿京起义军,因张安国攻杀耿京而群龙无首,乱作一团,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此时的金兵帐中么五喝六,沸反盈天,到处都弥散着刺鼻的腥膻和酒气。
张安国也因新得济州知府的重任而豪情满怀,与金将开怀暢饮。
正在他们耳热酒酣兴致正浓的时候,突然,一位彪形大汉闯入帐内,满座的金国兵将立时被惊得目瞪口呆。
他们还没有反映过来,张安国早已被大汉一把抓起,绳捆索缚,疾奔而出。
待金兵惊魂稍定,披挂招架之时,大汉已将张安国撂上马背,一行五十余骑呼啸而去。
当我们把宋词读到“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时候,无论如何不会把这种缠绵悱恻的情怀与身长八尺、膀大腰圆、叱咤风云的赳赳武夫联系在一起。
然而,让近千年的文学史都纳闷的事情既复杂又简单,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
上文提到的那位大汉就是“惜春常怕花开早”的南宋大词人辛弃疾。
那一年,他只有二十三岁。
按史料所记,辛弃疾从体格上一点都不象个文人。
他“肤硕体胖,目光有稜,红颊青眼,壮健如虎”。
他出生在北宋灭亡十三年后金人统治下的山东济南,从小饱受国破家辱之痛,立志收复失地,报效朝廷。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诸路豪杰在“南望王师”没有结果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在济南南部的山区起义,拉起了一支两千多人抗金队伍。
不久,这支队伍投奔了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
正当耿京义军日渐壮大之际,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国。
辛弃疾闻讯义愤填膺,与几个兄弟一商量,便有了本文开首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辛弃疾都可以称为旷世英雄。
这是个千年一现的盖世奇才,无论文韬还是武略,无论政治还是经济,无论才情还是功底,不说有宋以来,在中国历史上也属罕见。
有人说他生不逢时,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与满腹经纶无由施展,我倒觉得他似乎并没有多少落魄与悲哀。
辛弃疾破阵子读后感
辛弃疾破阵子读后感辛弃疾的《破阵子》是一首描绘战争场景的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分裂、国土沦丧的沉痛和对早日实现统一的殷切盼望。
在阅读这首词后,我深感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辛弃疾作为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高远旷阔,展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热忱。
这首《破阵子》通过回忆从前战争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他出生之时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也亲身体会到汉人所受到的痛苦和屈辱,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侠义之气,豪迈之举,一生的志向只是国家,为了国家报仇雪恨。
在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话情景交融,描绘了作者在心情郁闷之时,借酒消愁,借助微弱的灯光,拿出曾经杀敌的宝剑端想,在梦中想象着自己建功立业,挥师北伐,凯旋归来。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孤寂的、不得志的老人怀想过去,虽然无限凄凉,但是隐约之中却透露出一种壮烈的气氛。
词中还描绘了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作者怀念从前的军旅生活,虽然有紧张的战争节奏,但他们士气高昂,保家卫国。
仿佛看到了辛弃疾雄姿英发的指挥战争,身披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士兵们一鼓作气,歼灭敌军。
晚上,他们围在篝火旁,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然后吼着歌誓死保卫国家。
这样的场景,让人怀念那个时代人们的豪迈之情。
词中还写道“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了战士们拉弓万箭齐发、万马奔腾的壮观情景,令人惊心动魄。
“的卢”是辛弃疾的马,“霹雳”形容响声如雷。
战士们勇往直前、奋勇杀敌、所向披靡、势不可挡。
将全词推到了一个高潮。
辛弃疾在词中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对统一的殷切盼望。
他以高昂的爱国热情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去追求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崛起。
通过这首词作,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辛弃疾作为一位伟大词人和民族英雄的豪迈气概和崇高精神。
辛弃疾的豪放与抒情:诗歌中的英雄形象
辛弃疾的豪放与抒情:诗歌中的英雄形象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优秀的诗人,他们以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其中,辛弃疾是北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以豪放和抒情为特色,通过展现英雄形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本文将详细探讨辛弃疾的豪放与抒情在诗歌中所体现的英雄形象。
豪放诗歌的特点辛弃疾的诗歌通常被认为是豪放派的作品,其特点是豪放奔放、气势磅礴。
他的作品常常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辛弃疾豪放诗歌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爱国情怀辛弃疾是一位热爱国家、忧国忧民的诗人。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表达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他以饱满的激情和坚定的信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疾苦的思考和爱国情怀。
比如,在《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中,他借助元宵佳节的背景描绘了国泰民安的美好景象,充分展现了他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渴望和追求。
2. 反抗与抗争精神辛弃疾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反抗与抗争的精神。
他对朝廷腐败和敌国侵略持有批判态度,以及对自身命运的反抗。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寄托着无尽的愤懑和对现实不满的情感。
比如,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他用雄浑激越的笔调唱出了壮士抗争到底的英勇豪情。
3. 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辛弃疾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诗人,他的诗歌中融汇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经典文学和历史传统的深入理解和广泛运用。
他通过对历史典故、文学名篇的引用,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内涵和博大精深。
这使得辛弃疾的诗歌不仅仅是表达自我情感的工具,同时也是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抒情诗歌的特点辛弃疾的诗歌中还有一部分是抒情诗歌,它们表达了辛弃疾内心深处的个人情感和体验。
辛弃疾的抒情诗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痛苦与忧伤的表达辛弃疾的抒情诗歌中常常流露出一种痛苦和忧伤的情感。
他抒发的情感通常是在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无奈时感到的。
辛 弃疾的词为何充满阳刚之气
辛弃疾的词为何充满阳刚之气辛弃疾,这位南宋时期的词坛巨匠,他的词作犹如一道道耀眼的光芒,穿透历史的尘埃,至今仍闪耀着独特的魅力。
其词风豪放刚健,充满了阳刚之气,令人读之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辛弃疾的词具备如此强烈的阳刚特质呢?首先,辛弃疾生活的时代背景是造就其词阳刚之气的重要因素。
他出生于南宋,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的危难之际。
金人铁蹄南下,肆意践踏中原大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辛弃疾自幼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惨状,心中燃起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救亡之志。
这种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侵略者的痛恨,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他的词作之中,使其词作充满了悲愤与激昂的力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满怀壮志的将领,在醉意朦胧中仍不忘挑灯看剑,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
那梦中的号角声、战士们分食烤肉的场景以及激昂的军乐声,无不展现出战争的紧张与激烈,洋溢着阳刚豪迈之气。
其次,辛弃疾自身的性格和经历也是其词阳刚之气的来源。
他本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年轻时曾率领义军抗击金兵,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勇气。
然而,南宋朝廷的软弱和求和政策,使得他壮志难酬,被迫赋闲在家。
但他内心的豪情壮志从未熄灭,反而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坚定。
这种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坎坷的人生经历,让他在作词时能够将自己的悲愤、无奈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这几句,生动地展现了辛弃疾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他把手中的宝刀看了又看,拍遍了栏杆,却无人理解他的壮志雄心。
这种孤独与悲愤,化作了词作中强烈的阳刚之气,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再者,辛弃疾善于运用丰富多样的意象和豪迈奔放的语言,来增强其词的阳刚之美。
他的词中常常出现剑、马、沙场、号角等充满力量和战斗气息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战争的场景,更传递出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
论辛弃疾词的侠义之气
论辛弃疾词的侠义之气谭世浩(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9级重庆万州404100)摘要: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作为南宋词人的辛弃疾,词风刚健豪放,词中充盈着一股浓郁的侠义之气。
这与他富有传奇般的经历,渴望国家统一的宏伟志向,壮志未酬的悲愤情绪有着重要关系。
他的词,是发自英雄心灵深处最真切的呐喊。
本文将从辛弃疾词的“酒”意象和爱国之情入手,分析这位英雄的侠义情怀。
关键词:侠义之气,英雄,爱国正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位大侠。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身上具备的燕赵侠气,类似于曹植《白马篇》中的幽并游侠儿,敢爱敢恨,侠肝义胆。
才有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的壮举。
辛弃疾嗜酒,看看下面这些词句,便知道辛弃疾是如何看待酒的了。
富贵浮云,我评轩冕,不如杯酒。
待从公,痛饮八千余岁,伴庄椿寿(沁园春)。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满江红)。
为公饮,须一日,三百杯(水调歌头)。
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念奴娇)。
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洞歌仙)。
且华堂,通宵一醉,待从今、更数八千秋(八声甘州)。
我饮不须劝,正怕酒尊空(水调歌头)。
三万六千排日醉,鬓毛只恁青青地(渔家傲)。
若解尊前痛饮,精神便是神仙(清平乐)。
无穷身外事,百年能几,一醉都休(满庭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贺新郎)。
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鹧鸪天)。
浅析辛弃疾诗词的豪放之气
浅析辛弃疾诗词的豪放之气作者:赵永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9年第06期摘要:辛弃疾出生在南宋初年,动荡的社会,空前激烈的民族矛盾与他那传奇般的英雄经历造就华夏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诗词家。
辛弃疾的诗词风刚健豪放,苍凉悲壮,豪气冲天,后人评说辛词为英雄之词。
阐述其豪放诗词的成因,通过分析诗词解析其中豪放因子,让我们再一次领略辛弃疾诗词的豪放之美。
关键词:辛弃疾;英雄;豪放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7-0087-02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词美句精、意境悠长的诗词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
在这些诗词精品中,辛弃疾的诗词堪称是我国古代艺苑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许多名篇佳作,刚健豪放、慷慨激昂、豪气冲天,久经传唱不衰。
1.辛弃疾诗词创造的时代背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美誉,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的年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是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年代,是一个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年代。
由于北宋政权的腐败没落,在我国东北部崛起的女真族发动对北宋王朝的战争,“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
1140年,辛弃疾在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出生时,北方的广大地区已经被被金国占领。
由于当时的女真族是游牧民族,文明程度相对中原民族较为落后,所以女真人入主中原后,民族冲突比较激烈,中原人民怨声载道,民族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辛弃疾自幼就目睹和感受了种种民族压迫,在他身上打上了深深的民族意识烙印,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更使他从小在心里埋下了反抗民族压迫的火种。
前人评价辛弃疾的词的特色
前人评价辛弃疾的词的特色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二十条“前人评价辛弃疾的词的特色”:1. 辛弃疾的词那叫一个豪迈奔放!就像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
比如他那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难道不让你心潮澎湃?2. 他的词情感真挚得让人动容,仿佛能直接触摸到他内心的波澜。
像“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难道不是他壮志未酬的悲愤呐喊?3. 辛弃疾的词意境开阔,如同广袤无垠的草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这样的画面感难道不令你陶醉?4. 其词的语言刚健有力,恰似铮铮作响的宝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难道没有展现出他的英雄气概?5. 辛弃疾的词善用典故,如同一位博学的智者在引经据典。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难道你读来不觉得精妙?6. 他的词有着深沉的爱国情怀,好比燃烧的烈火。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难道不是对国家的一片赤诚?7. 辛词的风格多样,有时豪迈,有时婉约,就像多变的天气。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婉约之美难道不迷人?8. 其词的节奏韵律把握得恰到好处,犹如优美的乐章。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难道不让你感受到那种和谐的旋律?9. 辛弃疾的词画面感极强,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眼前展开。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样的美景难道不诱人?10. 他的词充满了力量,像汹涌的海浪冲击着心灵。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难道不震撼?11. 辛词的构思巧妙,如同精心设计的棋局。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难道不是绝妙的布局?12. 其词的情感表达直白热烈,好像夏日的骄阳。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种直抒胸臆难道不让你佩服?13. 辛弃疾的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好似熟悉的邻里家常。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难道没有让你感到亲切?14. 他的词常常以景衬情,如同美丽的背景衬托出主角的风采。
宋词:辛弃疾《西江月·遣兴》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弃疾⼀⽣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许,却命运多⾇、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下⾯是分享的宋词:⾟弃疾《西江⽉·遣兴》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西江⽉·遣兴》 宋代:⾟弃疾 醉⾥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夫。
近来始觉古⼈书,信著全⽆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推松⽈去。
【译⽂】 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哪有⼯夫整⽇发愁?近来我才觉得古⼈的书本,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昨夜我醉倒在松树旁,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松枝摆动是要来搀扶于我,连忙⽤⼿⼀推说:“去!” 【赏析】 这⾸词题⽬是“遣兴”。
从词的字⾯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情。
但⾻⼦⾥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活态度。
词的上⽚词⼈说忙在喝酒贪欢笑。
可是⽤了⼀个“且”字,就从字⾥⾏间流露出这“欢笑”⽐“痛哭”还要悲哀:词⼈是⽆法排解内⼼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
这样,把词⼈内⼼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
接着两句进⼀步抒写愤激的情绪。
孟⼦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书。
”说的是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
⽽词⼈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便是全错了。
表⾯上好像是否定⼀切古书。
其实这只是词⼈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的状况⽽说的。
⾟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理名⾔,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是处,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不通了。
词⼈借醉后狂⾔,很清醒地从反⾯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这⾸词下⽚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
“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是⼤醉。
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拒绝了。
论辛词的英雄情结
论辛词的英雄情结辛弃疾为南宋的伟大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由他带到南宋发扬光大,加之当时渴望恢复的民情国事相推移磨荡,复与南渡初期张元翰,张孝祥诸家的风气相翕合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此为南北宋词坛风气转折的一大关键。
稼轩词在当时已能俯视一代词风,身后亦泽被词人非止一代。
在本文中,我将从(一)辛弃疾的生平(二)辛弃疾的思想倾向(三)从诗词中感悟辛词的英雄情结这三方面阐述问题。
一: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在山东金统治区,青年时期组织了两千多人马的一支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的山区起义,后参加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军中任“常书记”。
次年受命奉表南归,授承务郎。
后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等职,一生坚决抗金,反对投降。
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历官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任职期间,打击贪官,救济灾民,颇有政绩。
淳熙八年遭馋落职,退居江西上饶近二十年,其间曾两度启用,任福建,浙江安抚使等,但很快又被罢免。
终以报国无路,忧愤而死。
二:辛弃疾的思想倾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思想的主导倾向,表现为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对恢复统一的向往,对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他一意以统一中原为己任,那火一般的爱国热情,贯穿在他的一切言论行动中,也贯穿在他的所有文学作品中。
但由于南宋统治者一贯采用妥协投降政策,使他的抱负和才能始终得不到伸展。
正所谓“辛稼轩当末世之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
一腔悲愤,无处发泄。
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于词。
”辛弃疾出生于金兵沦陷区,从小目睹百姓的苦难,金兵的残暴,青年时期就立下收复中原的志向,但朝廷苟安,无意北上。
主降派排斥打击爱国之士,这使得辛弃疾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从而唱出了“大声镗鞳,小声铿鞫,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英雄之词。
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
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第一篇: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浅论辛弃疾英雄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彭旭红内容提要: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又是一位杰出的词人。
他的英雄词继承了北宋苏轼雄壮的风格,并将之发扬光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中不可一世的英雄之气、沉郁悲壮的失路英雄之情和含蓄婉转的艺术美态之上。
其词中,一股雄风英气在驰骋、荡漾,故“英雄词人”当之无愧。
关键词:辛弃疾英雄词豪放沉郁悲愤壮志难酬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出现于唐代,起初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形式,配乐演唱,后历经晚唐温庭筠、韦庄而化“伶工之词”为“文人之词”,为词以后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
但由于温庭筠的词作风格及花间派的大行其道,使词流于浓艳香软之境。
而这时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写孤独寂寞的惆怅,呈现“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情。
”至北宋苏轼词出,另成一派,苏轼之词突破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其“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指出了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苏轼藉词发磊落纵横驰豪放之襟怀,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创为激越声调昂首高歌,豪放杰出,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人格个性。
由此,词之豪放派确立,苏轼成为中国词史上豪放派的开创者。
然苏轼之后鲜有以豪放之词著称者,直至南宋辛弃疾稼轩词出,东坡词风、豪放词派始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今山东济南)。
他出生时,济南在女真政权的统治下已十二年,他自幼就有为民族复仇、收复失地的宏大志向。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聚众两千,加入耿京的抗金队伍,被任命为掌书记。
次年,受耿京委派,赴建康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在返回途中,得知耿京不幸为叛徒张安国杀害,遂率五十名骑兵突入敌营,将张安国生擒缚于马上,送至建康处死。
渡江南归后,已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
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均未被采纳,长期辗转于江淮和两湖一带做地方官。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毕业论文
The Hero Complex of Xin Qiji’s Poetry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摘要作为南宋爱国词人的辛弃疾,词风刚健豪放,词中充盈着一股浓郁的英雄豪气。
这与他富有传奇般的经历,渴望国家统一的宏伟志向,壮志未酬的悲愤情绪有着重要的关系。
他的词,是发自英雄心灵深处最真切的呐喊。
全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辛词的英雄情结:一、初出茅庐英雄气二、最是宏伟英雄志三、华发苍颜英雄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的这种英雄情结在他豪放的词风中也能得到印证。
关键词:辛词;英雄情结;豪放词风AbstractAs a patriotic Ci maker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XinQiJi was famous for his vigorous and unconstrained style as well as the strong heroism in his Ci. It had significant relation with his legend experiences, his magnificent aspiration of eagering the unite of his country as well as his grief and indignation sentiments unrealized lofty aspirations.His Ci is the esrnest yelling out of the deep soul of a hero. The whole passage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to describe the heroism complex:Firstly, his completely inexperienced heroism; Secondly, his magnificent heroism ambition; Thirdly, his heroism grief when he was old. Another worth to be mentioned is that his heroism complex has also been confirmed in his unconstrained style .Key words:Xin Qiji Ci; heroism complex; unconstrained Ci style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辛词新意象——论辛弃疾词中的军事意象
207Email :jiaoyuluntan@辛词新意象—论辛弃疾词中的军事意象吉林省龙井市老头沟镇铜佛寺第一中心小学校 李美花 宋词的韵味,含蓄隽永,通常借助一定的外体来表现,而意象却是宋词创作中最普遍、最重要、最有力的载体。
寻根下去,在不同的文本中,我们看到了众多典型的意象——例如“雁”象征爱情,“菊花”象征高洁,“竹”象征高雅,“月”象征怀人思乡,“柳”象征送别等。
有了意象的存在,词人表达出的感情更具有丰厚的蕴味。
这些意象作为艺术的符号,表现了典型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境界,集中反映了词人的心境,贯穿于宋词中。
宋代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时代。
宋代词人或闲人居士,或仕途之子,或放浪形骸之人,都是性情中人。
对生命,对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与理解。
受到外界文化底蕴熏陶的同时,主体也常常进行自发地感悟、思索。
许多作品都是有感而发,而有感而发又与所谓的“灵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灵感”是创作主体放弃专注沉思时,无意识获得的,具有暂时性和不稳定性。
“柏拉图视‘灵感’为‘迷狂’,认为它是个体之精神与理念之世界相交流的一种精神状态。
” 灵感表面上是主客体的一种邂逅而产生的,实际上是主体经过长期酝酿,然后偶然顿悟的。
灵感与意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意象先于灵感而存在,灵感的产生带动了意识的显现,使积淀在词人心中的隐性的意象变为显性的意象。
因为意象原先已存在作者的内心,已代表、象征着一些理念、人、事,包含了一定的情感、意念、理想。
和以往宋词中的一些意象不同,稼轩词中多了一些新的意象,那就是军事意象,这和他生活的朝代以及他的凌云壮志不得实现有着很大的关系。
辛弃疾一直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直接而纯粹,满怀着一腔热情,将男人的洒脱、豪迈、侠义与霸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辛词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上。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分析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分析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其流传下来的词作有600多首。
他的词和人生道路紧密相连。
在南归前,他已开始填词,但流传下来的词作较少;南归后到42岁闲居上饶带湖前,他创作了不少风格豪放悲壮的词,表达了想要重整旧河山的愿望;带湖的十年生活直到第二次被罢职前,他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题材和艺术风格都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晚年东山再起,主战派的部分人士被重新启用,该时期他创作的作品虽然较少,但大部分词仍体现了其关心现实、热爱国家的情怀。
一、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颇有建树,他以文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其创作的词大多具有豪迈奔放、沉郁悲壮和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
(一)豪迈奔放自苏东坡开创豪放词之后,宋词风格多元,婉约豪放,各放异彩。
至南宋辛弃疾,将宋词的豪放之风推向新的高潮。
在政治上,辛弃疾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他具有的正义爱国态度,对词作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辛弃疾强调,时代风云、社会变化、思想情感,应该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宗旨。
特别是一个人的豪情壮志,更应成为文学作品的魅力源泉。
他不认同文学作品只是表现“离合悲欢”与“儿女恩怨”,尤其对宋词过于讲究章法、过于追求玲珑的表现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有意雄泰华,无意巧玲珑。
”(《临江仙》)他重情感,讲气势,推崇铿锵有力、雷霆万钧的豪放词风。
辛弃疾一生怀有豪情壮志,其不少词都描写了他参加抗金斗争的情况,表达了收复中原的热切之情。
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的开头从登亭远望写起,“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天”在这里泛指江南的天空。
作者极目所见的是这样一种景象:楚天千里,秋色无际,长江之水浩荡无涯,一直流到天的尽头。
阔大的景象表现出词人心怀祖国的博大胸襟。
(二)沉郁悲壮辛弃疾一生以报国为志,但南宋王朝并没有重用他,这是辛弃疾精神上最大的苦闷,因而表现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的词成为辛词爱国思想的另一个出发点,这类词在他的作品中占多数。
分析辛弃疾的词作风格特点
分析辛弃疾的词作风格特点分析辛弃疾的词作风格特点引言: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一位以豪放见长的词家,他的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下面就是小编分享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宋词由北宋苏轼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的风格。
这种风格,随着南宋初期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得到继承。
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成就,写出许多具有雄浑、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敢于破除陈规,以其过人的才华,进行极富特色的创造,成为南宋豪放派的领军人物。
他融会经史子集,创作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尽管婉约派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等早于李清照,成就同样卓著;尽管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成就巨大、影响深远,清·王士祯却认为:婉约派以李清照为宗,豪放派以辛弃疾为首。
这是因为辛词在豪放派中毕竟更胜一筹,从其风格特点中可窥见一斑:一、贯穿他的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辛词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辛弃疾与苏轼相比,有英雄与学士之别。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味人生,常表现出具有哲理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
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烈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雄视人生,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词常常显示出武将的英雄气慨,像《水调歌头》“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贺新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辛弃疾为抗金复国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和壮志未酬的现实,带来的内心激愤和痛楚,这成为辛词的又一特点。
如《水龙吟》“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浪淘沙》“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使人感受到他心中“补天裂”的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磨灭的痛苦。
关于辛弃疾的简介资料
关于辛弃疾的简介资料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辛弃疾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名人爱国故事之《辛弃疾的爱国故事》
名⼈爱国故事之《⾟弃疾的爱国故事》 ⾟弃疾,他是我国著名的词⼈,⾟弃疾不断亲眼⽬睹汉⼈在⾦⼈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因⽽他有⼀种燕赵奇⼠的侠义之⽓。
下⾯就是⼩编给⼤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家! 《⾟弃疾的爱国故事》 ⾟弃疾⽣于⾦国,少年抗⾦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为传颂的便是他的爱国。
⾟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东济南⼈。
⾟弃疾出⽣时,北⽅⼤⽚地区已成为⾦朝的统治区。
⾟弃疾⾃幼丧⽗,他是由祖⽗⾟赞抚养长⼤的。
宋朝廷南渡时,⾟赞因受家⼝拖累,只能留在北⽅,并且担任了⾦朝的开封府知府等职。
但⾟赞⾝在曹营⼼在汉,念念不忘的是⼤宋政权。
他常带领⼦孙们登⾼望远,放眼⼭河,希图恢复中原。
他对⾟弃疾寄予的期望尤其殷切,曾两次让⾟弃疾去⾦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乘机侦察、了解⾦⼈的形势。
在祖⽗的培养教育下,⾟弃疾不仅诗⽂写得好,剑术⾼超,⽽且从⼩就⽴下了抗⾦爱国的⼤志。
他曾豪迈地说:我要⽤词骂尽天下的贼,⽤剑杀尽天下的贼! 公元1161年,⾦国的海陵王完颜亮率兵⼤举南下,想灭亡南宋,统⼀江南。
但这时中原地区的百姓因不堪⾦朝的压迫,纷纷起义。
当时⼆⼗⼆岁的⾟弃疾,也毅然率众起义,组织了有两千多⼈的队伍。
后来他⼜带领起义部队,投奔了在⼭东影响最⼤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耿京,受到耿京的器重,让他掌管全军的⽂件和⼤印。
1162年,完颜亮被杀,⾦世宗完颜雍即位。
他对起义部队采取了劝降诱降、分化⽡解和调集兵⼒、严酷镇压相结合的政策。
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是他们重点镇压的⽬标。
⾯对这样的形势,⾟弃疾⼒劝耿京取得南宋朝廷的⽀持,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与宋军配合作战。
耿京即派⾟弃疾等⼗⼀个⼈为代表,去和南宋朝廷联系。
宋⾼宗在建康接见了他们,并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
⾟弃疾等⼈回⼭东复命,⾛到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却听到了⼀个坏消息:耿京的部下张安国、邵进等⼈在⾦朝的收买下,杀死了耿京。
豪侠辛弃疾翻译
豪侠辛弃疾1. 引言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北宋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豪侠的精神和倾国倾城的才华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深入探讨辛弃疾作品中所体现的豪侠精神以及他在文学、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成就。
2. 辛弃疾的豪侠精神辛弃疾在其作品中展现了浓厚的豪侠情怀。
他对忠诚、勇敢和正义有着坚定的信念,并以此为指导原则。
在《红藕香残玉簟秋》中,他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爱情和友谊深深的怀念之情。
辛弃疾还经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与关切,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巷,雨雪江楼壁画灰。
”这些作品体现了他对国家兴亡、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呼吁。
3.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
他以词为主要创作形式,被誉为“辛词”。
辛词以其豪放激昂、直抒胸臆的风格而著称。
他的作品既有豪迈激昂的《青玉案·元夕》:“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也有深情浪漫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他用简练却意味深长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爱情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感悟。
除了词外,辛弃疾还有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
例如,《贺新郎·夜雨寄北》中写道:“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这些散文作品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许多读者。
4. 辛弃疾的军事成就辛弃疾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他在北宋末年的抗金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曾任江西提点刑狱,守卫江南地区免受金国侵略。
他还亲自参与了多次战斗,并以其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赢得了许多胜利。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巷,雨雪江楼壁画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辛弃疾词的侠义之气
谭世浩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9级重庆万州404100)
摘要: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作为南宋词人的辛弃疾,词风刚健豪放,词中充盈着一股浓郁的侠义之气。
这与他富有传奇般的经历,渴望国家统一的宏伟志向,壮志未酬的悲愤情绪有着重要关系。
他的词,是发自英雄心灵深处最真切的呐喊。
本文将从辛弃疾词的“酒”意象和爱国之情入手,分析这位英雄的侠义情怀。
关键词:侠义之气,英雄,爱国
正文: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位大侠。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身上具备的燕赵侠气,类似于曹植《白马篇》中的幽并游侠儿,敢爱敢恨,侠肝义胆。
才有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的壮举。
辛弃疾嗜酒,看看下面这些词句,便知道辛弃疾是如何看待酒的了。
富贵浮云,我评轩冕,不如杯酒。
待从公,痛饮八千余岁,伴庄椿寿(沁园春)。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满江红)。
为公饮,须一日,三百杯(水调歌头)。
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念奴娇)。
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洞歌仙)。
且华堂,通宵一醉,待从今、更数八千秋(八声甘州)。
我饮不须劝,正怕酒尊空(水调歌头)。
三万六千排日醉,鬓毛只恁青青地(渔家傲)。
若解尊前痛饮,精神便是神仙(清平乐)。
无穷身外事,百年能几,一醉都休(满庭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贺新郎)。
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鹧鸪天)。
总把平生入醉乡,大都三万六千场(浣溪沙)。
老我伤怀登临际,问何方、可以平哀乐。
唯酒是,万金药(贺新郎)。
一壑一丘吾事,一斗一石皆醉,风月几千场(水调歌头)。
我爱风流,醉中颠倒,丘壑胸中物。
一杯相属,莫孤风月今夕(念奴娇)。
千古光阴一霎时,且进杯中物。
八十余年入涅槃,且进杯中物。
万札千书只恁休,且进杯中物(卜算子)。
官事未易了,且向酒边来。
""五车书,千石饮,百篇才(水调歌头)。
忆对中秋丹桂中,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采桑子)。
醉乡深处,不知天地空阔(念奴娇)。
………………
辛弃疾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我思考了很长时间。
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排除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境况之下的借酒浇愁,当他精心写就的《美芹十论》、《九议》献给皇上如石沉大海,当故乡还在焦土之下,"佛貍祠下",已经"一片神鸦社鼓",当自己辛辛苦苦写就的"万字平戎策"居然还不如"东家种树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见词人是何等无奈,有谁还能阻止他拿酒去浇胸中那万千块垒呢?
但是,仅仅这样来理解辛弃疾就未免浅薄了些。
从宋史中的辛弃疾传记到他六百二十多首词作,再到历代诗话词话对辛弃疾评论,在辛弃疾的文化人格之中,酒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成了成就辛弃疾一代文武雄豪的催化剂。
酒壮英雄胆。
正如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齐鲁大地的豪饮和豪放也是声名远播的。
辛弃疾的胆大,也多半是让酒给壮起来的。
我们都可以想见他们以五十余骑入五万众中之前,那种慷慨赴死的行色是怎么壮起来的。
再看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辛弃疾和陈亮在鹅湖相会,“极论天下事”,互诉倾慕之情。
陈亮与辛弃疾都是政治上被排斥的人物,二人同病相怜,辛弃疾有一首《破阵子》寄给陈亮说: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是一首以作者青年时代在耿京部下的军旅生活为背景,从而抒发被迫退隐之后壮志难
酬、报国无路的悲愤之情的词作。
词题虽然明言是“赋壮词”,但写作主旨却是为了抒愤。
因为是“壮词”所以作者用绝大部分篇幅描写往日军营之中紧张而热烈的战斗生活;由于抒愤是写作的最终目的,因而作者又采用了“卒章显其志”的手法,在结拍加以画龙点睛。
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金庸小说中宋金战场上的侠客,青灯,黄酒,一把古剑,好一个快意恩仇的江湖,好一段精忠报国的人生。
接下来的嘉泰四年(1204)正月,宋宁宗赵扩曾召见辛弃疾,要他陈述伐金的意见,但仍没有采取他充分作准备的主张,就用了韩侂胄一批人物,盲目冒进。
这年四月,辛弃疾被派任镇江知府。
他始终坚持收复中原须有准备的主张。
可是韩侂胄只不过拿他作为北伐的幌子,并没有接受他的主张,这使他颇为国事担心。
他在镇江时,有一回登上京口北固亭游览,对眼前壮丽河山,触景生情,就以“怀古”为题,写了一首《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是辛词借典抒情述理以及政论与抒情相融汇的代表之作。
作者写这首词时已经六十五岁了。
词的上片写江山依然壮丽,但象孙权(仲谋)、刘裕(寄奴)那样一代人物,现在都不见了。
“英雄无觅”,怀古实乃伤今,举出历史上西征北伐的有作为的统治者正是用一面镜子反照坐看大片疆土被分裂而长期苟安的当今小朝廷。
下片借用南朝宋文帝冒险北伐,企图建立汉霍去病追击匈奴、封狼居胥山般的功绩,但因准备不足,终于仓皇败退的历史故事来警告韩侂胄不应急于求立大功。
接着想起自己当年在山东起义渡江的往事,至今忽忽四十三年。
岁月流逝,人事几变,可是还有人在“佛狸祠”这入侵者的“祠堂”祭拜异族统治者——这是对乞和苟生者的一个重重的鞭挞。
“他年再遇刘使君,愿为白袍虎将讨逆贼”,“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使得多少血性男儿热泪滚滚,已是满头白发的稼轩公凝视着积满灰尘的战甲,遥想着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征战岁月而深情感怀。
在辛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词人所崇敬的古人正是统一中国的刘邦一类的人物。
他赞赏“添爽气,动豪情,奇因六出”协助刘邦成大业的陈平;他佩服和追念叱咤边庭英勇善战的李广;他崇拜扶持蜀汉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辛弃疾正是借这些古时的明君贤臣来寄寓他的爱国的情怀的。
在神雕侠侣二十回,郭靖对杨过说,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者。
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助守襄阳。
然我才力有限,不能为民解困,实在愧当“大侠”两字。
你聪明智慧过我十倍,将来成就定然远胜于我,这是不消说的。
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可见辛弃疾不愧为这“大侠”二字。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辛弃疾的热血忠依然涌动着似侠客荆轲般一区不复返的英雄情结。
也正因为有这这种个性的存在,他才能创造出词作中沉郁悲壮的侠文化,从而在中国词史的数据昂上留下了不同寻常的一页,令世人感慨唏嘘。
参考文献:
1 白发横生英雄感怆——论辛弃疾的咏白发词中国韵文学刊 2011/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 试论辛弃疾词中的自我形象西安社会科学 2011/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 试论辛弃疾的咏物词——以《贺新郎·咏琵琶》为例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 2011/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 辛弃疾山水园林词的审美意识考试周刊 2011/02
5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Intelligence 2011/02
6 宋人山水词中的自然、人生、历史内涵——以潘阆、柳永、辛弃疾为例 Literatures 2011/01
7 辛弃疾爱国词的风格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2011/01
8 壮爱国情怀开一代词风——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Masterpieces Review 2011/08
9 辛词莫向浅中谈——赏析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Friend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2011/Z2
10 寻觅于灯火阑珊——辛弃疾词中的“寻找”意象解读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