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心理学简答题10

公共关系心理学简答题10
公共关系心理学简答题10

公共关系心理学简答题(10)

公共关系工作中如何制造和引导公众舆论?

舆论是可以制造和引导的,制造舆论和引导舆论是为了公众的注意,扩大组织影响,消除公众的某些偏见或误解

“制造舆论”在这里的含义就是制造能引起公众广泛的重大事件,就是制造新闻

“引导舆论”在这里的含义就是利用引起公众广泛议论的重大事件因势利导,使公众相信自己的看法或提出自己的想出而未说的看法制造和引导舆论一般也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这一专门的舆论工具,善于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联手制造或引导舆论,是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和引起社会轰动效应的关键

制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举办展览会、演讲活动、赞助洗、庆典活动等都是制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途径和方式。一般说来,它们都要遵循符合社会的需要。迎合兴趣热点,出奇而不出格的原则,制造舆论和引导舆论都要顾及到产生的社会影响。归根到底,制造舆论和引导舆论都还是为了树立组织在社会上良好的形象,而不是不是只管知名度而不管美誉度。

集体这样一种特殊群体具有如下五个特征:1、集体是承担社会分工任务,创造社会价值的群体

2、集体是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共同目标和特定任务的群体

3、集体是成员间互相适应互相帮助、彼此友爱相处的群体

4、集体是民主和集中高度统一,自由和纪律高度统一的群体

5、集体能满足成员精神需要和其他需要、能充分发挥成员聪明才智的群体

集体是怎样影响个体:1、明显的社会促进作用2、明显的社会标定作用3、明显的社会规范作用

集体意识的形成:1、组建集体的外在形式———某种社会组织

2、明确组织的共同任务和行为规范

3、在持续的集体意识的灌输活动和集体活动中形成的集体意识

集体意识的表现:其一,承认集体利益的价值,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能顾及到集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能积极地为集体利益作贡献

其二,遵守集体的规范,自觉地以集体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当集体中出现不遵守集体规范,危害集体行为时能站在集体的立场上分清是否

其三,和集体中其他成员友好相处,关心、帮助、团结集体中的其他成员,能避免无原则的冲突,当集体中出现冲突时能主动地发挥化解的作用

集体的集体意识(三个特点):其一,集体成员对集体具有认同感,归属感,服从组织的决定,遵守组织的章程,纪律严明,同心同德,上下级之间和同事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合作,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比较平等,具有良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二,集体成员对集体具有责任感、效力感,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能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能自觉地关心集体,参与组织的管理,必要时肯定为集体作出牺牲

其三,集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集体荣誉感,先进能够帮助后进,后进能够向先进看齐,很少有妒嫉,保守等不良现象,在集体取得成就是为集体而自豪,在集体中遇到挫折时不气馁、不互相埋怨而以积极的态度群策群力共渡难关

2008年4月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08年4月试卷及答案 2008年4月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试题 一、选择题:22分 1.公共关系活动受内、外环境的的制约,其中“内环境是指”(C) P7 A社会环境 B自然环境 C心理环境 D组织环境 2.直接反映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是(B)P23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B)P47 A安全需要 B自我实现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4.将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属于( B)P45 A层次划分 B性质划分 C强度划分 D范围划分 5.人们购买礼品时喜欢选购一些包装精美、价格偏高的物品,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A )P71 A晕轮效应 B经验效应 C首因效应 D移情效应 6.对组织团体而言最难对付的一类外部公众往往是(B)P106 A媒介公众 B政府公众 C社区公众 D消费公众 7.微观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具有较大的( C)P111 A稳定性 B主动性 C可变性 D被动性 8.舆论导向引起的公众心理变化是( B)P112 A暂时的和稳定的 B暂时的和不稳定的 C长期的和稳定的 D长期的和不稳定的 9.“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所体现的心理防御机制是( C )P116 A压抑 B投射 C反向作用 D转移 10.在各种信息沟通网络中,最原始并作为其他沟通形式的雏形的是(B)P128 A轮形沟通 B链形沟通 C星形沟通 D根形沟通 11.由特定事件引起的比较强烈、相对短暂具有突发性的情绪称为(A)P139 A激情 B压力 C燥狂 D心境 12.利用公众的从众心理进行劝导的是( D)P159 A流泻式劝导 B冲击式劝导 C逆行式劝导 D浸润式劝导 13.感染的作用机制从根本上说在于人的(D)P179 A易受暗示性 B参与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性

骆驼祥子简答题

《骆驼祥子》简答题 1.请问小说的题目“骆驼祥子”主要包含哪些含义? 答案:以“骆驼祥子”来命名有三层含义:(1)点明小说的主人公——祥子;(2)概括著作的一个主要情节——骆驼祥子称号的得来。(3)揭示主人公的性格——像骆驼一样吃苦耐劳、 沉默憨厚。 2. 请简单介绍小说围绕祥子主要讲述了哪些故事? 答案:三起三落 (1)奋斗三年挣钱买了车→被十几个大兵抢了车; (2)卖骆驼又攒了买车钱→被孙侦探抢了买车钱; (3)结婚后靠虎妞买了车→最后下葬虎妞卖了车。 3、试结合祥子的相关事例分析其形象性格前后有着怎样的变化? 答案:由人变“兽”,人生道路上的三部曲: (1)在自食其力的劳动中充满自信与好强; (2)在畸形结合的家庭中痛苦无奈地挣扎; (3)在极度绝望中扭曲了灵魂堕落成走兽。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发生在祥子身上的一件事。 答案:祥子一次送曹先生去看电影。在茶馆里碰见了饿晕倒在地的老马和他的孙儿小马。老马是一个有自己车的车夫,他的悲惨遭遇给祥最大的希望蒙上了一层阴影。他隐约地感到即 使自己买上车仍然没有好日子过。 5、《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在曹太太家的生活怎样? 答案:吃得饱、有间宽绰的屋子、饭食不苦、主人对他很客气 6、有人说:假如曹先生能及时回京,虎妞不死,小福子不死,祥子就不会走向堕落。你同 意吗?请结合小说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答案:不同意,《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代表的是祥子这一类生活在社会底层受迫害的人, 即使这一个祥子凭借如此的巧合未堕落,只要现实未改变他终究不幸,更何况一定会有其他 祥子一类的人堕落下去,这是大多数那个时代的“祥子”的命运 7、祥子前后有什么变化?你认为造成祥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祥子开始是“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而后来变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这是由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8.请结合《骆驼祥子》的背景,总结小说的思想主旨。 20-30 年代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多灾多难的年代。新旧军阀不断的争权 夺势的混战,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横行,使得中国农村迅速走向破产。而成批破产的农民,为了谋求生路便纷纷涌入城市。祥子就是这些涌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中的一个典型。 明确:小说主要讲述了人力车夫祥子人生中三起三落,由人堕落为“兽”的悲惨遭遇, 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 对像祥子一样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苦难命运的同情和 关怀。 9、请结合小说内容简单介绍《骆驼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特色? 明确:京味、幽默 “京味”如:写祥子从军阀部队逃出来以后喝馄饨时,“热汤像股线似的一直通到腹部,打 了两个响嗝,他知道自己又有了命”。完全用北京市民的口语,口中含汤的细节,热汤传身 的感觉,引起了祥子生命存在的心理体验。 “幽默”如:祥子的外貌和祥子给曹先生送东西的情节。 10.除了祥子之外,你还同情小说中的那一个人物?为什么?示例:小福子。尽管她一步

29657自考公关心理学考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视野中的公共关系【领会】 公关四特征(心理学角度) 1、公关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物或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2、公关是公关主体为自身的根本利益或特定利益而追求沟通、理解、支持的建立人与 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过程。 3、公关是主客体双方互动的活动。 4、既然公关的主体和客体都有可能是个体的人,那么就不能够完全排除个人之间的交 往包括个人之间私底下的交往。 (二)公关心理学研究原则【领会】 1、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的原则 2、着眼于影响公众态度的原则 3、环绕于公共关系心理的原则 4、勇于开拓创新的原则 (三)公关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掌握】 1、公关的客体——公众的心理 2、公关的过程——公关活动中的心理 (1)四个基本环节: 一是摸清情况,把握动态的活动环节 二是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的活动环节 三是落实任务,开展传播的活动环节 四是检查评估,总结经验的活动环节 (2)公共关系过程特点和规律 ①公共关系过程是主体主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 ②公关过程是在内外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下,由环境因素 参与其中的过程,主体的作用只有在同内外环境的作用协调一致的基础 上,才能对客体产生有效的影响。 ③公关过程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沟通或相互斗争的过 程,客体在公关活动中发挥着能动的反作用,主体充分地认知客体,并 充分地被客体所认知是公关活动取得理想成果的保证。 3、公关的主体——组织团体的心理 (1)组织团体不一定是公共关系主体 (2)公共关系主体并不一定是组织团体p8 (四)公关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掌握】 1、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 2、提高公关人员的专业素质 3、推动公关活动的有效开展

公共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2015年版)

公共关系心理学:(现代关系之父,艾维李1903)的学科性质:公关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公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公共关系的客观现象和活动规律的学科,是对公关实践的总结、提升和理论化。主要研究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各种关系状态及其规律、信息沟通的现象与规律、公关活动策划、实施的方法和规律(四步工作法:调研、策划、实施、评估)。公关心理学是研究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及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公关实践的主客体特有的心理状态及其在交往中相互影响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公共关系心理:指的是和公共关系行为以及公共关系活动相关的心理现象。公共关系三要素即公关活动的主体(社会组织心理)、客体(公众心理)、沟通传播(过程,公共关系活动中的传播和沟通心理)。客体:指的是公共关系活动中处于客体地位的人和人群。公共关系主体:组织团体是公共关系的主体或称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组织团体。公共关系过程: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具体表现为公共关系过程中的环节。公关心里学的特征:普适性、交叉、应用、发展。公关心理学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公关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法:系统分析、动态研究、比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口头调查和问卷调查)测验法、实验法、案例法。公关心里学研究任务分为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理论任务是发展和完善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实践任务是(首要)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决策水平,提高公关人员的专业素质,推动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开展,发展和完善公共关系学的学科体系。公众:指与某一个公关体相互联系且相互作用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总和,是公关活动中的承受者。公众必须是与组织有联系的人群,不同的社会组织有不同的公众群体,公众与社会组织的联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公众的存在形式不是单一的。公众心理具有一致性,关联性,利益性。公众心里特征:指公众在各种心理过种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稳定性、经常、根

公共关系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公共关系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 1 分, 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美国全国公共关系协会 (PRSA)成立的时间是 ( C ) A.1978 年 B.1955 年 C.1948 年 D.1947 年 2.现代公共关系发端于 ( B ) A. 马斯洛时期 B. 巴纳姆时期 C.艾维·李时期 D. 爱德华·伯尼斯时期 3.从公共关系实际操作的发展历史看,公共关系的管理功能首先是作为组织的( C ) A. 耳目 B. 修正者 C.发言人 D. 反馈者 4.公共关系人员所应具有的沟通交流意识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 D ) A. 协调意识 B. 调查意识 C.环境意识 D. 信息意识 5.组织中主要负责提出公关活动目标、计划和方案,设计公共关系项目的专职人员是( D ) A. 分析人员 B. 技术人员 C.传播人员 D. 计划人员 6.在公共关系学中,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称为( C ) A. 关系 B. 舆论 C.形象 D. 观念 7.各种党派团体、职业团体、群众社团组织、宗教组织等都属于( A ) A. 互益性组织 B. 营利性组织 C.服务性组织 D. 公益性组织 8.被筛选出来的能成为公共关系工作的中心对象称为 ( A ) A. 目标公众 B. 外部公众

C.组织公众 D. 内部公众 9.“刻板印象”又称为 ( D ) A. 首因效应 B. 近因作用 C.晕轮效应 D. 定型作用 10.廉政建设、社会治安在舆论对象中属于 ( B ) A. 社会事件 B. 社会问题 C.社会冲突 D. 社会运动 11.当组织“臭名远扬”时,组织的实际形象状态为 ( D ) A. 高知名度/高美誉度 B. 高美誉度/低知名度 C.低知名度/低美誉度 D. 低美誉度/高知名度 12.下列选项属于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环境因素的是 ( C ) A. 印刷媒介 B. 组织的机构设置 C.公众对象 D. 工作方法选择 13.“意见领袖”这一重要概念来源于 ( A ) A. 两级传播论 B. “3S”论 C.把关人理论 D. 议题设置论 l4. 公关调查的对象是 ( C ) A. 社会组织 B. 消费者 C.公众 D. 受众 15.公共关系广告的主要目的是 ( D ) A. 推销产品 B. 提供服务 C.赢得经济利益 D. 确立组织形象 16.视觉识别系统 VIS 中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多的要素是 ( B ) A. 标准字 B. 标志 C.标准色 D. 象征图案 17. 决定广告策划成败的关键是( A ) A. 广告创意 B. 广告定位 C.广告媒介安排 D. 广告效果测定 18. 下列选项属于政府公共关系职能的是( B )

简答题专项复习(有答案)

1.(2012淮安市)如图1-12所示为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听觉频率的范围信息,试归纳出上述信息的共性特征,井简述其合理性. 图1-12 1.答:根据题干的图中信息得到:狗的发声范围:452~1800赫兹,猫的发声范围是:760~1500赫兹,而蝙蝠是10000~120000赫兹,海豚的是7000~120000赫兹.狗的听觉范围是:15~50000赫兹,猫的听觉范围是:60~65000赫兹,而蝙蝠是1000~120000赫兹,海豚的是150~150000赫兹.所以狗的发声的频率范围最小.听觉频率范围最大的动物是海豚. 2.(2012梅州)放电影时银幕上发生的反射属于什么反射?简述银幕做成白色的原因。 答案:放电影时银幕上发生的反射属于漫反射。银幕做成白色的原因是白色的银幕能反射各种色光(或不同频率、波长的光)(评分说明:每一问各2分,共4分) 3.(2011宁波)临近毕业,承承所在班级拍摄毕业照是,摄影师看到两边有些同学没有进入镜头,他及时进行了调整,顺利完成了拍照,请你说说摄影师是怎样进行调整的? 将镜头离同学远一点,同时将暗箱的长度缩短一点。 4.(2012大连市)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冻鱼,放在一盆冷水中,过一段时间将鱼从水中拿出,发现鱼的表面出现了一层较厚的冰。剥开这层冰,发现鱼已经完全“解冻”。请分析说明鱼表面这层较厚的冰是如何形成的。(“解冻”过程中,鱼的温度始终低于0℃) 从冷冻室拿出的鱼,温度远低于0℃.当将其放入水中时,它和水之间存在温度差,于是发生热传递。鱼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水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当水温达到0℃时,由于鱼的温度还是低于0℃,所以水继续放热,于是凝固形成了冰。 5.(2011泉州市)1夏天,扇扇子为什么会感到凉快? 答:扇扇子时气流加快,使汗液蒸发加快,从而加快了蒸发时从身体吸热,所以感到凉快。

关于公关心理学的一些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公共关系心理?它有哪些特征与特点? 答:它指的是和公共关系行为以及公共关系活动相关的心理现象。 特征是不受年龄、性别、社会角色的制约,也不是某种心理过程或某种个性心理的专论,而以是否公共关系行为和公共关系活动相关为依据。 特点是可知性、情感性、自利性、广泛性。 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1、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的心理 2、公共关系的过程——公共关系活动的心理 3、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团体的心理 三、公共关系心理学担负着哪些研究任务? 任务:1、理论任务是创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心理学。 2、时间任务是创造有利于开展公共关系的条件,为公共关系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心理依据和有效的方法。 3、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 4、提高公共关系人员的专业素质。 四、进行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立足公共关系实践的原则 2、着眼于影响公众态度的原则 3、环绕于公共关系心理的原则 4、勇于开拓创新的原则

第二章公众的心理特征 一、公众心理特征的层次以及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三个层次:个性心理特征、角色心理特征、群体心理特征 关系:这三个部分是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的。 1、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后两者的基础,它显示的是个体在 心理特征上与其它个体的差异,最具有稳定性与独立性。 2、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是同类公众共同心理特征的抽象,它 显示的是该类角色与他类角色在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具有 变换性与伸缩性; 3、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是公众在群体互动中产生的和个体心 理特征相对应的心理特征,它显示的是人类普遍的社会性 和群体性的特质,具有凝聚性和排他性。 4、每一个公众都具同时具备这三种心理特征,因而他们是统 一的;又必然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每一种心理特征 在不同公众身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而他们是相对独立 的,是不能相互取代的。 二、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指的是表现欲公众个体身上的最稳定的、最根本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与性格。 能力是保证公众个体成功的完成某项活动的潜能系统。 气质是公众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是公众个体在反映客观现实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风格和

公共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 (1)

1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价值:(1)提高社会组织对组织形象的认识和管理水平(2)提高公关人员的专业素质,(3)提高公共关系工作的水平与效果,(4)完善公共关系学的学科体系。 2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原则:a实践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创新性原则。 3 研究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方法:a观察法,b调查法c案例法d实验法,e 文献法。 4 组织成员关于组织的观念:a角色观念,b形象观念,c质量观念,责任观念,团队观念,服务观念。 5 组织成员的公共观念:指组织成员应当共同具备的与公众要素相关的心理环境心理氛围或观念系统,是社会组织在形象塑造与整体发展中对公共应用的意识。 6 公共观念:是指公关人员应当具有的对那些与组织有利益联系或利害关系的群体或个人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氛围。 7组织与公众关系的观念:指组织把握处理自我与公众间的关系的认识和思想,其中应包括舆论观念,双赢观念,沟通观念组织与公众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的观念等。 7 作为组织及其成员,主要应该树立哪些组织与公众关系观念呢? 答:首先要树立舆论观念,要重视公众舆论,有意识引导公众舆论使组织在公众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其次,要树立双赢观念现代社会组织要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发展是一其他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为前提的。共荣共存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 8 舆论:就是相对多数的公众的看法和意见;舆论观念就是志组织及其成员要充分重视舆论对组织的形象的影响,要善于克服消极的舆论倾向积极引导舆论以利于组织的形象建设和发展。 9 双赢观念:指主体在公关活动中,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主客体关系,摆正彼此的利益关系,在利他中利己,在利己中不忘利他;公关主体应该认识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从长远来说应当是一种双赢关系,也只能是一种双赢关系。 10 上行沟通:指下级的意见向上级反映;下行沟通:指组织的上层领导把组织的目标、规章制度等向下传达;平行沟通指组织中各平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11 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包括:性别角色特征;年龄角色心理特征;职业角色心理特征; 12 在需要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人的动机,人的动机直接支配着人的行为。 13 动机是指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并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内部动力。 14 动机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内在因素(需要),和外在因素(刺激或诱因)。 15 需要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原动力,而动机则是推动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 16 公众心理效应: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公众对某一对象共同的心理准备状态与一致的行为倾向。 17 固着性是一种特殊的心里定势,定势是指心里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18功能固着:指某人见到某个物品有一个惯常的用法后,就很难看出其他新用途。心理效应的固着性又称为习惯性或相对稳定性。 19 首因效应: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接触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会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心理效应,影响人们以后的心理和行为。 20 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指由认识对象具有的某一特征的泛化,推及出其他一系列或全部特征的心理定势。如:漂亮的外表、得体的衣着、风趣的谈吐、动人的微笑等都会给对方造成晕轮效应,使对方爱屋及乌或为以后进一步的交往打下基础。 21 经验效应:也叫定型效应,指公众个体在对对象进行认知时总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对象进行认识、判断、归类的一种心理活动方式。 22 移情:把公众个体对待特定对象的好恶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似的人和物上的心理现象。移情效应常表现为:人情效应、物情效应、事情效应。 23 论述影响公众心理效应的因素? (1)、公众的自我意识即公众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自我、心里自我、社会自我,简言之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心理状况的认识。在相互交往中每一个人都会极力维护一种与当前社会情景相吻合的形象,以确保他人对其做出使之愉快的评价。公关人员一方面要擅于控制自己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要学会识别对方的真实感情,调整自己的策略; (2)、公众的刻板印象就是对事物或人持有的呆板固定而无变通的印象,如说年轻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老年人保守迂腐等。从地域上分,认为北方人豪爽粗放,南方人精明能干。另一方面公众的刻板印象还表现为对某类事物的固定看法; (3)、公众的地域文化心理,不同的地域,由于自然条件和政治经济历史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地域文化,在人们心理活动中的反映。如以乡土观念为基础的亲缘心理; (4)、公众的民族心理,由于他是人们在共同的地域上从事共同的生产劳动经济生活并在其中以共同的语言交流思想感情,经过一定的时期逐步形成的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的及心理上的东西,因而民族心理指的就是民族文化心理; (5)、公众的时尚心理,指一定时期内在某一社会文化区域一定社会成员中普遍性的生活样式,或行为模仿。作为公共关系活动来说,应注意时尚嬗变的规律。 24、公众的分类:最常见的分类是按照公众与组织的归属关系,把公众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 按照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分为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首要公众是对组织的生存、发展、信誉、成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公众。 按照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独立公众 按照公众与组织的关系状态分为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25、心理换位法:通过设身处地的角色换位来了解分析公众内心心理活动的方法,即在研究时把自己放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之中去体验自己的心情。 26、认知心理学传播论的公共关系价值:1、能运用规范的或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公关传播;2、创造良好的认知环境帮助公众进行认知活动;3、公关工作人员的认知水平决定了认知结果的正确与否。 27、人际传播策略:从广义上讲,人际传播可以指除一般传播外的多有传播,狭义的人际传播即在两个或两人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它是最古老的和应用最广泛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任何参与者均有充分的反馈机会,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策略是组织传播策略和大众传播策略的基础。 28、组织传播策略指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而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

问答题示例

问答题示例 1.画出低碳钢受拉是的应力应变曲线,并解释钢材的屈服强度和极极限强度的意义与 作用。或问:各参数及屈服比,对选用钢材有何意义? 2.碳素结构钢的牌号有哪几种类型。试说明依牌号的变化,碳素钢将做什么样的变化? 为神魔土木工程中主要用Q235钢? 3.大理石一般仅限室内墙面柱面及磨损小的地面装饰,为什么? 4.从水化硬化过程说明建筑石膏有哪些特点? 5.为什么石膏制品适用于室内而不适用于室外? 6.现有甲乙两种水泥厂生产的水泥熟料,其矿物成分如下:若用上述熟料分别制成水 泥,是估计他们的强度发展速度,水保养28天的强度有何差异? 7.硅酸盐水泥强度发展规律?影响水泥凝结硬化的主要因素? 8.什么叫水泥的体积安定性?水泥的体积安定性不良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安定 性不良? 9.叙述矿渣水泥的定义,水化特点,技术性能。 10.混合材料参量高的通用硅酸盐水泥有哪些特性? 11.什么是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易性包括那几方面内容如何测定?影响因素有哪些? 12.为什么不宜用高强水泥配低强混凝土?为什么不宜用低强水泥配高强混凝土? 13.什么叫混凝土的耐久性?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的一般措施有哪些方面? 14.简述引气剂加入混凝土中,混凝土性能的变化? 15.试述砂石含泥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计算 1.一块标准的普通粘土砖,其尺寸240 115 240 mm,已知密度为 2.7g/cm3 ,干燥时 质量为2500g,吸水饱和为2900g。求:(1)材料的表观密度(2)材料的孔隙率 (3)材料的体积吸水率。 2.已知某砌块的外观尺寸为240mm 240mm 115mm ,孔隙率为37%,单块砌块干 燥时质量为2487g,进水饱和后质量为2984g,试计算:(1)该砌块的表观密度。(2) 质量吸水率与体积吸水率(3)开口孔隙率与体积吸水率 3.已知某混凝土搅拌站的混凝土实验室配合比为C:S:G=1:1.92:3.9 7,W/C=0.56,1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为300Kg,试计算:(1) 若搅拌站的砂和石的含水率为5%和1%,则配制8立方米混凝土各材料实际用 量为多少?(2)若采用水泥强度等级为42.5的普通水泥,试估计水泥28 天强度。 4.某混凝土工程,其配合比为C:S:G=1:1.98:3.90,W/C=0.6 4,混凝土拌合物的体积密度为2400kg/m3,试计算:1立方米混凝土 用量为多少。若采用水泥强度等级为42.5的普通水泥,试估计水泥28天强度。 5.计算某

公共关系学》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公共关系学》模拟试题和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市场营销学将公共关系看作是维持组织与环境之间与的一种经营策略和方法。 2.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和之间传播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公众关系是由组织运行过程中涉及的所有、、所共同构成的。 4.公共关系在本世纪年代才正式成为一门科学,作为一种职业和学科,它最早产生于国。 5.1947年,美国的大学成立了第一所公共关系学院;1952年,美国的卡特利普和森特两人出版了他们的权威性的公共关系专著,论述了" "的公共关系模式。 6.公共关系人员的性格应该是开朗、、、随和。 7.按公众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可将公众区分为非公众、公众、公众和行动公众。 S.公众这一概念特指与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或的总和。 9.形象广告是以提高组织知名度,树立组织形象为目标的公关广告。 10.使组织面临公共关系危机的情况主要有三种,即、、。

11.在政府公共关系中,所谓办事公开包括公开、公开、公开和公开办事人员。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公关组织、公关人员和受众是公共关系的主体。(_ )2.一旦脱离了社会组织的目标和需要,公共关系便毫无用处。(_ ) 3.舆论是无形的关系。(_) 4."双向传播与沟通"是现代公共关系思想和理论的精髓。(_ ) 5."清垃圾运动"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公共关系的学科化。(_ )6.潜在公众是对组织持中间态度或意向不明朗的公众群体。(_ ) 7.形象设计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有固定的模式。(_ )8.口号、厂歌、厂旗等是标识形象的外显。(_ ) 9.印刷媒介是最具渗透力和扩散力的传播工具之一。(_ )10.问卷设计采用在每一问题下列出可供选择的备造答案,请调查对象选择的称为开放式。(_ )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公共关系的经营管理目标是(_) A.销售业绩 B.产品质量

混凝土简答题.上

第一章简答题 1.试述混凝土棱柱体试件在单向受压短期加载时应力一应变曲线的特点。在结构计算中,峰值应变和极限压应变各在什么时候采用? 2.什么是混凝土的徐变?影响混凝土徐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徐变会对结构造成哪些影响? 3.画出软钢和硬钢的受拉应力一应变曲线?并说明两种钢材应力一应变发展阶段和各自特点。 4.混凝土结构对钢筋的性能有哪些要求? 1.图1-1 是一次短期加载下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oa段,ζc-εc关系接近直线,主要是骨料和结晶体受里产生的弹性变形。ab段,ζc大约在(0.3~0.8)cf之间,混凝土呈现明显的塑性,应变的增长快与应力的增长。bc段,应变增长更快,直到峰值应变0,应力此时达到最大值----棱柱体抗压强度fc。cd段,混凝土压应力逐渐下降,当应变达εcu时,应力下降趋缓,逐渐稳定。峰值应变ε0,是均匀受压钩件承载力计算的应变依据,一般为0.002左右。极限压应变,是混凝土非均匀受压时承载力计算的应变依据,一般取0.0033左右。 2.在不变的应力长期持续作用下,混凝土的变形岁时间的增长而徐徐增长的现象称为徐变。徐变主要与应力大小、内部组成和环境几个因素有关。所施加的应力越大,徐变越大;水泥用量越多,水灰比越大,则徐变越大;骨料越坚硬,徐变越小;振捣条件好,养护及工作环境湿度大,养护时间长,则徐变小。徐变会使构件变形增加,是构件的应力发生重分布。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徐变会造成预应力损失。在混凝土超静定结构中,徐变会引起内力重分布 3.图1-2 是软钢(有明显流

幅的钢筋)的应力-应变曲线。在A点(比例极限)之前,应力与应变成比例变化;过A点后,应变较应力增长快,到达B’点(屈服上限)钢筋开始塑流;B点(屈服下限)之后,钢筋进入流幅,应力基本不增加,而应变剧增,应力-应变成水平线;过C点后,应力又继续上升,到达D点(极限强度);过D点后钢筋出现颈缩,应变迅速增加,应力随之下降,在E点钢筋被拉断。图1-3是硬钢(无明显流幅的钢筋)的应力-应变曲线。钢筋应力在大约0.65倍的极限抗拉强度之前,应力-应变按直线变化,之后,应力-应变成曲线发展,但直到钢筋应力达到极限抗拉强度,没有明显的屈服点和流幅。超过极限抗拉强度后,由于颈缩出现下降段,最后被拉断。 4.(1)要求钢筋强度高,可节省钢材。 (2)要求钢筋的塑性好,使结构在破坏之前有明显的预兆。 (3)要求钢筋的可焊性好,使钢筋焊接后不产生裂纹及过大变形。 (4)要求钢筋与混凝土的粘接锚固性能好,使钢筋与混凝土能有效的共同工作。 第二章简答题 1.何谓结构上的作用、作用效应及结构的抗力? 2.荷载和作用有什么区别? 3.何谓结构的功能要求,它包括哪些内容?可靠度和可靠性的关系是什么? 4.我国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是如何划分的? 5.结构的设计基准期和设计使用年限有何不同? 6.规范如何划分结构的安全等级? 7.何谓结构的极限状态?它包括哪两方面内容? 8.结构的功能函数和极限状态方程如何表达? 1.结构上的作用是指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以及硬气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原因。按其性质可分为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以力的形式作用于结构上,称为直接作用,习惯上称荷载;以变形的形式出现在结构上,称为间接作用。按其随时间的变异分为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偶然作用。 (1)永久作用:为在设计基准期内量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的作用,特点是统计规律与时间参数无关,例如结构自重,土压力等; (2)可变作用:在设计基准期内,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其量值随时间变化,且变化与平均值相比不可忽略,特点是统计规律与时间参数有关,例如风荷载,雪荷载,楼面活荷载;(3)偶然作用:在设计基准期内不一定出现,但一旦出现,往往数值大,持续时间短,例如爆炸,撞击,目前对一些偶然作用,国内尚未有比较成熟的确定的方法。 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与结构构件上,在结构构件内产生的内力或变形称为作用效应,例如梁中的弯矩,剪力,柱中的轴力,板的挠度以及变形裂缝等都属于作用效应。当为直接作用(荷载)时,其效应也称荷载效应。结构或结构件承受内力或变形的能力称为结构抗力,亦即结构承受作用效应的能力,如构件的受弯承载力,构件的刚度等。抗力与结构的形式,截面尺寸,材料等因素有关。 2.通常能使结构产生效应的原因,多数可归结为直接作用在结构上的力集(包括集中力和分布力),因此习惯上都将结构上的各种作用统称为荷载。但是有些情况下,比如温度变化,地基变形,地面运动等现象,这类作用不是以力集的形式出现,称为荷载并不合适,就像地震时,结构由于地面运动而产生惯性力,此力是结构对地震的反应,并非是力直接作用在结构上,应该叫“地震作用”。因此,通常认为作用的含义较全面,而荷载只是作用的一种形式。 3.结构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应满足的功能要求包括安全性、实用性和耐久性,具体包括:

公共关系学第3章自学测试题

《公共关系学》第3章自学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同步心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攀比心理,相同的社会阶层在消费行为上有相互学习的倾向。 2、产品形象信息:组织的产品及服务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以及公众对组织产生政策、行为的评价,具体内容包括产品的质量、价格、性能、包装、造型、售后服务等。 3、组织形象:即社会公众对组织综合评价后形成的总体印象。组织形象包括的内容很多,组组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经营作风、管理水平、人力实力、经济效益、福利待遇等,组织形象是这些要素的综合反映。 4、公共关系功能: 公共关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塑造形象、协调关系、提高素质、优化环境四个方面。 二、判断题: 1、√ 2. √ 3. √ 4. X 三、单项选择题: 1. D 2. A 3. D 4. B 5. A 四、多项选择题:

1. ADE 2. AD 五、问答题: 1、组织的公关部门要注意收集哪些方面的信息? (P.49-51) 答:搜集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1)产品形象信息。就是组织的产品或服务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以及公众对组织生产政策、行为的评价。 (2)组织形象信息。指组织机构及人员的整体形象及其公众对组织的评价。 (3)政府信息。指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有关经济活动的立法,国务院和当地政府的各种法令、条规。 (4)媒介信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上有关本组织的信息及这些媒介本身的相关信息。 (5)竞争对手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包括:对方的历史和现状,经营方针和发展战略,技术能力和设备状况,产品开发与销售状况,市场价格与占有情况,领导人的文化水平和能力,个人兴趣和爱好等等。 (6)市场信息。市场信息包括: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顾客及潜在顾客的分布,顾客的人数、性别、类型、收入、购买动机、消费特点、购买方式、对产品的期望等等。 (7)内部公众信息。内部公众信息包括职工对组织管理、劳资关系、福利待遇、职工教育、参与决策等方面的意见,

物理中学考试简答题示例及问题详解80个

中考物理常考简答题示例及答案 1、在游泳池边向池底看去,感觉池水并不深,下水后才知道不是这么回事,试分析:为什么池水深度看起来比实际的浅? 答: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要发生折射,人从空气看河底,实际看到的是河底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实际河底的位置浅。 2、通常皮鞋的表面有许多毛孔,不是很光滑。当有灰尘附着在表面时,皮鞋就失去光泽,涂上鞋油仔细用布擦一擦,皮鞋就变得又亮又好看了,为什么? 答:因为皮鞋的表面不光滑有灰尘,光射向鞋面后发生漫反射,这样皮鞋就失去了光泽,涂上鞋油后,鞋油的微小颗粒能填充到鞋的毛孔中,用布仔细擦试,使鞋油涂抹得更均匀,鞋面就变得十分光滑,光射向鞋面后会发生镜面反射,皮鞋看起来就更光亮更好看了。 3、当往玻璃杯中倒入半杯开水时,你会发现杯子的上半部模糊不清,请你用初中物理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往玻璃杯中倒入半杯开水时,开水蒸发产生水蒸气。高温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壁就液化成小水珠,并附在玻璃壁上,所以杯子的上半部模糊不清。 4、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烧开水时,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想一想,为什么? 答:那是因为靠近壶嘴的地方温度高,从壶嘴出来的是水蒸气,而水蒸气是肉眼看不到的。而那些看得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而液化了,成了液态的小水珠,所以看得见。 5、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子呈针状有什么作用? 答:沙漠中的仙人掌的针状叶子减小了表面积,可防止体水分蒸发过快,有利于仙人掌在沙漠中的生存. 6、煨炖食物时,有经验的人总是先用大火将食物烧开,然后改用小火,试说明其中的道理。 答:先用大火可以将水迅速烧开,达到相对最高的温度沸点,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变,但是要保持水持续沸腾,要持续加热,调小火,是为了维持水沸腾,让水温保持最高,及可以使食物熟得快,也可以节能。 7、医生给病人检查时,常把一把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为什么? 答: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小镜子的温度,避免口腔中的水蒸气在镜面上遇冷而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使平面镜成像模糊.

公关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心理学 (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三)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 (四)公共关系心理学学习的内容 (五)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二、考核要求 (一)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心理学 1、识记:(1)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心理学 2、领会:(1)公共关系的特征 (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识记:(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领会:(1)公共关系与心理学的联系 (三)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 1、识记:(1)公共心理的概念 2、领会:(1)公共心理的特征 (四)公共关系心理学学习的内容 1、识记:(1)公共关系客体;(2)公共关系主体;(3)公共关系过程 2、领会:(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习内容 (五)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1、领会:(1)为什么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2)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公众的心理特征 一、考核知识点 (一)公众心理特征概述 (二)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 (四)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

二、考核要求 (一)公众心理特征概述 1、识记:(1)公众;(2)心理特征 2、领会:(1)公众心理特征的成分与结构 (二)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 1、识记:(1)个性心理特征;(2)能力;(3)气质;(4)性格 2、领会:(1)了解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 (三)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 1、识记:(1)公众在性别、年龄、职业、不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角色心理特征 2、领会:(1)了解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对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 (四)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 1、识记:(1)群体;(2)群体领袖; 2、领会:(1)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2)群体领袖的心理特征;(3)群体心理与群体领袖心理的关系;(4)了解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对于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 3、应用:(1)运用群体心理的原理分析所在单位的群体心理特征 第三章公众的心理倾向 一、考核知识点 (一)公众的兴趣倾向 (二)公众的需要倾向 (三)公众的价值观倾向 (四)公众的自我倾向 二、考核要求 (一)公众的兴趣倾向 1、识记:(1)什么是兴趣;(2)兴趣的个体差异 2、领会:(1)公众兴趣在公共关系工作中的作用 (二)公众的需要倾向 1、识记:(1)什么是需要;(2)需要的特点;(3)需要的类别;(4)需要的层次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心理学

29657 公共关系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关系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学科。 一、心理学视角中的公共关系具有四个特征 1、公共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物或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2、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主体为自身的根本利益或特定利益而追求沟通、理解、支持的建 立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过程; 3、公共关系是主体和客体双方互动的活动; 4、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都有可能是个体的人,不能够完全排除个人之间的交往包括个 人之间私底下的交往。 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是应用于公共关系领域的心理学 2、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的公共关系学。 三、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指的是和公共关系行为以及公共关系活动相关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 特点:1、可知性:表现在公共关系是一种充满主动性的行为和活动,因此对公共关系心理的认知特别是对公众心理的认知同样带有主动性。 2、情感性:公共关系活动的情感性,决定了公共关系心理的情感性。 3、自利性:维护自身利益的心理贯穿于公共关系活动始终,渗透和作用于公共关 系心理的全过程,因而构成公共关系心理的自利的特点。 4、广泛性:公共关系心理学是以行为涉及的领域作为划分依据的,因此它和同类 分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样,具有广泛性。 四、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的心理 公众:公共关系的客体,指的是公共关系活动中处于客体地位的人和人群。 2、公共关系的过程——公共关系活动中的心理 3、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团体的心理 第二节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实践的任务是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位的任务。 一、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 二、提高公共关系人员的专业素质 三、推动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创建和完善我国公共关系心理学 第三节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根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 一、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的原则 二、着眼于影响公众态度的原则 三、环绕于公共关系心理的原则 四、勇于开拓创新的原则 第二章公众的心理特征 第一节概述 一、含义:是公众心理特点的表征。 二、公众心理特征的结构 1、个性心理特征是公众心理特征结构的第一个组成部分(底层) 2、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中层) 3、实际群体的心理特征(高层) 三个组成部分是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角色心理特征和群体心理特征的基础,显示的是个体在心理特征上与其他个体的差异,最具稳定性和独立性;角色心理特征是同类公众共同心理特征的抽象,显示的是该类角色和他类角色在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具有变换性和伸缩性;群体心理特征是公众在群体互动中产生的和个体心理特征相对应的心理特征,显示的是人类社会性和群体性的特质,具有凝聚性和排他性。每一个公众都同时具备这三种心理特征,因而他们是统一的,又必然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每一种心理特征在不同公众身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而他们是相对独立又不能互相取代的。 第二节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个体在能力上的特征 能力是使活动顺利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的范畴,最鲜明的特点是与活动的效果相联系。 良好的操作能力特征:(1)针对性,针对问题的关键、对症下药入手;(2)技术性,技

公共关系心理学简答题10

公共关系心理学简答题(10) 公共关系工作中如何制造和引导公众舆论? 舆论是可以制造和引导的,制造舆论和引导舆论是为了公众的注意,扩大组织影响,消除公众的某些偏见或误解 “制造舆论”在这里的含义就是制造能引起公众广泛的重大事件,就是制造新闻 “引导舆论”在这里的含义就是利用引起公众广泛议论的重大事件因势利导,使公众相信自己的看法或提出自己的想出而未说的看法制造和引导舆论一般也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这一专门的舆论工具,善于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联手制造或引导舆论,是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和引起社会轰动效应的关键 制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举办展览会、演讲活动、赞助洗、庆典活动等都是制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途径和方式。一般说来,它们都要遵循符合社会的需要。迎合兴趣热点,出奇而不出格的原则,制造舆论和引导舆论都要顾及到产生的社会影响。归根到底,制造舆论和引导舆论都还是为了树立组织在社会上良好的形象,而不是不是只管知名度而不管美誉度。 集体这样一种特殊群体具有如下五个特征:1、集体是承担社会分工任务,创造社会价值的群体 2、集体是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共同目标和特定任务的群体 3、集体是成员间互相适应互相帮助、彼此友爱相处的群体 4、集体是民主和集中高度统一,自由和纪律高度统一的群体 5、集体能满足成员精神需要和其他需要、能充分发挥成员聪明才智的群体 集体是怎样影响个体:1、明显的社会促进作用2、明显的社会标定作用3、明显的社会规范作用 集体意识的形成:1、组建集体的外在形式———某种社会组织 2、明确组织的共同任务和行为规范 3、在持续的集体意识的灌输活动和集体活动中形成的集体意识 集体意识的表现:其一,承认集体利益的价值,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能顾及到集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能积极地为集体利益作贡献 其二,遵守集体的规范,自觉地以集体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当集体中出现不遵守集体规范,危害集体行为时能站在集体的立场上分清是否 其三,和集体中其他成员友好相处,关心、帮助、团结集体中的其他成员,能避免无原则的冲突,当集体中出现冲突时能主动地发挥化解的作用 集体的集体意识(三个特点):其一,集体成员对集体具有认同感,归属感,服从组织的决定,遵守组织的章程,纪律严明,同心同德,上下级之间和同事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合作,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比较平等,具有良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二,集体成员对集体具有责任感、效力感,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能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能自觉地关心集体,参与组织的管理,必要时肯定为集体作出牺牲 其三,集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集体荣誉感,先进能够帮助后进,后进能够向先进看齐,很少有妒嫉,保守等不良现象,在集体取得成就是为集体而自豪,在集体中遇到挫折时不气馁、不互相埋怨而以积极的态度群策群力共渡难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