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鱼我所欲也》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2、知名主持人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是啊,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3、我们来看看孟子的选择和主张。
二、研读文本1、开篇让我们看到了摆在孟子面前有一个选择,鱼和熊掌只能任选其一,这让他为难了吗?(没有,他毅然舍弃了鱼,选择了熊掌。
为什么?因为熊掌可是宫廷流传已久的珍品佳肴,比鱼价值高,更显珍贵)(可能有的同学疑惑了,这个选择题太简单了,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
怎么能跟熊掌相提并论呢?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鱼也就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
2、难道孟子这是要和我们谈一档美食节目吗?那,为什么要写鱼和熊掌的选择呢?(以鱼和熊掌设喻类比,自然引出生和义的选择)3、所以,在生与义之间,孟子做出了什么选择?(舍生取义,看来,孟子认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这就孟子的价值观,义重于生。
)4、设疑:孟子如此毫不犹豫地舍弃生命,难道生无可恋,急于赴死?(非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义”(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保家卫国、克尽职守、廉洁奉公);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对国家、对人民有害的事:卖国求荣、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小结:孟子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
《鱼我所欲也》学案与答案

《鱼我所欲也》学案与答案引导语:分享了《》学案与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轻松的学好《鱼我所欲也》这篇。
《鱼我所欲也》(共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根底驿站1.给以下加线字注音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蹴( ) 苟得( ) 不屑( )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②蹴尔而与之③向为身死而不受④是亦不可以已乎⑤故不为苟得也⑥万钟于我何加焉⑦此之谓失其本心3.解释以下中相同的字。
①而:呼尔而与之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②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③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4.本文的作者是,名,字,是时的家、家、家。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 (人名) 的思想,与之并称为“ ”。
有之称。
其思想核心是、是孔子思想的开展。
二、综合园地5.以下句子中加线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6.朗读停顿错误的两项是()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是/亦不可以已乎7.以下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C.一箪食,一豆羹,得之那么生,弗得那么死。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选出以下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9. 以下句子中有古今异义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豆羹。
B、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C、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D、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孟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呢?《鱼我所欲也》(共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根底驿站1.给以下加线字注音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蹴( ) 苟得( ) 不屑( )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词。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含美育渗透)
重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教学重点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体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
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比喻、对比、排比
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1.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指什么?
明确: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引导学生夯实文言基础知识点,积累常用实虚词。
投影打出,有关内容,让学生加强记忆
组织导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学生有感情齐读,背诵。同学们,这是二千多年前,著名思想家孟子所说的一句话,请大家想一想,大丈夫为什么能够这样呢?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教学准备
1、借助课下注释通读全文,初步理解文意
2、查阅有关孟子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流程
生学---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
师导--组织点拨、方法指导及媒体应用
前置测评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九年级语文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和道德观念。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论证逻辑和道德观念。
2.难点: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本分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重点。
2.论证逻辑分析
(1)再次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分析论证方法的运用和效果。
3.道德观念探讨
(1)结合文章内容,讨论道德观念的内涵。
(2)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选择。
4.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
(1)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明了、富有说服力等。
(2)探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
5.讨论价值观
(1)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6.总结归纳
总结论证逻辑、道德观念、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7.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道德选择的看法,运用所学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案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一箪.食(dān)乞人不屑.也(xuè)B.蹴.尔而与之(jiù)二者不可得兼.(jiān)C.贤者能勿丧.耳(sāng)故不为苟.得也(gǒu)D.行道之人弗.受(fú) 所恶.有甚于死者(wù)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行道.之人伐竹取道.得道.多助B.死亦我所恶.深恶.痛疾好逸恶.劳C.呼尔而与.之与.虎谋皮独与.老翁别D.我所欲.也跃跃欲.试摇摇欲.坠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B.今为宫室之.美为之C.呼尔而与之.D.行道之.人弗受4.【新独家原创】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B.《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著。
C.《孟子》《论语》《春秋》《中庸》合称“四书”。
D.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述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很令人震撼。
5.结合对《鱼我所欲也》一文的学习补全上联。
上联:下联:读《论语》懂见贤思齐能力提升全练6.【学科素养·审美创造】(2023山西太原一模,1,★★☆)校宣传部的小宇同学搜集了下列书法作品,老师让他从中挑选一幅隶书作品作为以“气节立身”为主题的语文活动宣传海报的主题词,请你帮助他挑选符合隶书字体要求“字形宽扁、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的作品: 。
(填作品序号)(2分)7.(2022北京平谷一模,13,★★☆)下列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翻译: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会不躲避的。
理解:这里采用了因果推理法,说明对不义的厌恶如甚于舍弃生命时,应不避祸患,慷慨赴难,不惜献出生命。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

《大道之行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比
于 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词,对、对于
至于负者歌于途 介词,在
《醉翁亭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连词,表转折
呼尔而与之 连词,表修饰 而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连词,表并列
舍生而取义者也
呼尔而与之 代词,他 之 为宫室之美 结构助词,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 主谓消独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连词,那么 则 得之则生 连词,就
优厚的俸禄 如果
同“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
华丽的住宅 大小老婆 的侍奉
穷人 同“德”, 同“欤(yú)”, 感恩、感 语气词(表推测) 激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义 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 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 我吗?
读“yú”。
“乡”同“向”,先前、从前。
◆古今异义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是两个词,意思是能够用来。 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
古义:代词,这。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一箪食,一豆羹 今义:豆类作物。
◆一词多义 故不为苟得也 动词,得到,获得
二、解读第2段,理清论证层次
默读第2段,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此段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论证?这些事例的论证角度有 何不同。 2.再为文章提供几则可以论证“舍生取义”观点的事例 。3.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画出本文的论证结构图 。
二、解读第2段,理清论证层次
1.此段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论证?这些事例的论证角度有 何不同。
二、解读第2段,理清论证层次
初中语文《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教案

生读①②句。
问:这两句是作者的主张,作者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巧妙地开篇明义,是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又是什么?
明确:比喻。孟子的文章非常的善于运用比喻,这不,文章一开头便用上了。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用“鱼”和“熊掌”这样形象生动的事物来阐述“生”与“死”、“义”与“不义”这样严肃深奥的道理,不仅浅显易懂,而且有说服力,让人容易接受。用在文章开头的比喻我们又通常将之称为“引喻”。
语文学科集体备课主备人:备课内容:19鱼我所欲也
备课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第课时
集体智慧(二次备课)
个性修订、增减
(个人三次备课)
教学目标
1、喻证、例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2、熟读、理解——成诵。
教学重点
1、全文的论证结构;
2、第一段之论证层次及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对古今“义”的不同内涵的不同认识、不同理解;
4、观点出来了,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论证观点的呢?
——分析③④⑤⑥句
男生读③④句,女生读⑤⑥句。思考:这四句分别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我们又如何知道的呢?
明确:正面和反面。
“有甚于生”和“有甚于死”中的“有”,表肯定;“莫甚于生”和“莫甚于死”中的“莫”,表否定。
朗读指导:
⑤⑥句反问,朗读时语气上扬,“也”字变调。
教学反思
——分析⑦句
板书设计
19鱼我所欲也
比喻。孟子的文章非常的善于运用比喻,这不,文章一开头便用上了。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用“鱼”和“熊掌”这样形象生动的事物来阐述“生”与“死”、“义”与“不义”这样严肃深奥的道理,不仅浅显易懂,而且有说服力,让人容易接受。用在文章开头的比喻我们又通常将之称为“引喻”。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 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 心的做法。
3、
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 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 放在首位的。
义存于心
正
嗟来之食
1、行道之人
2、乞人
举 例 论 证
对 比 论 证 1、宫室之美 2、妻妾之奉
排 比
见利忘义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 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 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 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 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反
万钟之禄
3、所识穷乏 者得我
举出实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得出中心:
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 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他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朗读,体会文意
1.朗读 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
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 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 者的写作意图。
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 (第二节)。
• ②作者的写作意图:
鱼 我 所 欲 也
︽ 孟 子
福建省福清九年级语文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知识与技能:1、疏通第二段文言字词2、归纳通假字、词性活用、一词多义等相关的文言现象;背诵、默写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过程:1、出示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2、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先自主研读思考,再小组合作探究、交流;3、教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释疑。
方法:小组竞赛法、整理归纳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小组学习成果展示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选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十分。
教学重点:疏通第二段文言字词,归纳通假字、词性活用、一词多义等相关的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熟练翻译第二段备注:教学过程:一:复习知识1.齐读课文与点生朗读结合2.用多媒体投影重要字词,各组竞赛,学生点评打分。
二:投影学习目标:1、积累第二段文言语汇,疏通文意,翻译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归纳通假字、词性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三:出示自学指导:1、根据所学内容,学生自行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然后拿到讲台投影展示:①找出本课通假字;②找出本文一词多义的字;③找出词性活用的字四:教师检查预习成果1.疏通第二段文意,检查学生对下列词掌握情况。
①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尔,助词。
②与——给。
③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人。
④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⑤万钟——高位厚禄。
⑥辩——通“辨”,辨别。
⑦何加——有什么好处。
⑧得——通“德”,感激。
⑨与——通“欤”,语气助词⑩乡——通“向”,从前。
⑾已——停止,放弃。
⑿本心——天性,天良2.点生翻译第二段,其他学生补充。
万钟①则不辩②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③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④我与⑤?(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优质PPT课件

整体感知
一箪(dān )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 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 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 )宫 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 谓失其本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通过这种方法。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
这种思想
不丧失
整体感知
译文: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
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 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 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 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 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没有
动词患者何不为也?
译: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
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 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通“向”,从前。 wèi,介词,为了 wéi,动词,做
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鱼我所欲也_教案教学设计_2

鱼我所欲也教学建议一、文章主旨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
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
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
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二、文章结构第一段:为人应舍生取义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舍生取义的道理。
第三层:正反对比,论述“义”重于“生”。
第四层: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
第二段:舍义以利就是丧失本心。
第一层:正面举例,证明“义”之存在。
第二层:反面举例,揭示“见利忘义”。
第三层:对比论证,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
三、内容结构分析第一段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一句话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这一对概念。
鱼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远远胜过鱼,且不易得,因此舍鱼而取熊掌。
孟子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分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第二句是由第一句的设喻引出来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本文的题旨。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阐述,说人们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
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第三层(“如使人之所欲”——“所恶有甚于死者”),正反对比,进一步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
先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做正面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两句得出结论,证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人能舍生取义。
第四层(“非独贤者”——“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运用了递进论证法,前文已论证“义”字的存在,这里使主题升华,证明“义”字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它似乎成了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只是贤者更能保持罢了。
《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实录

《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实录一、“尽信”或“不尽信”要在思辨之后决定师:今天的课堂教学是《鱼我所欲也》的第二课时,即品读课。
上一节课已经完成了对文本字、词乃至本义的认识与探究,今天的品读是讨论如何在眼下的现实生活中实践孟子所讲的人生道理,要很有智慧地履行这些有关的人生哲学。
在未进入实际的讨论之前,先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孟子这样一句话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生:不知道。
师: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书》本指古代的一本文献——《尚书》。
但我们今天可以作扩展理解,即指代一般的书。
“尽”,是一个副词,即全部的意思。
孟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人们开动脑筋,对书中的事或理要思辨,不要以为凡是写进书本中的东西都是可信的。
同样,对《孟子》一书中的东西,我们也要思辨,包括孟子这句话。
当我们面对一本书的时候,先不要有“尽信”或“不尽信”的看法,而是要认真地阅读,理解其本义,然后再思索。
之后,自然而然就会有自己的判断,“尽信”或“不尽信”。
现在我们就对《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作思辨,当我们结束今天的品读时,你们自然就会有明确的态度——“尽信”或“不尽信”。
明白老师讲这番话的意思吗?请说一说你们的理解。
生:明白,就是说,先不要有“尽信”或“不尽信”的态度、想法,而是要以思辨的精神对待书中所讲的东西。
师:这才是正确理解或者说把握了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要旨。
请注意,这里的“书”就是指广义的“书”了。
二、《鱼我所欲也》思辨要点师: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哪些话给大家的印象最深?教育意义最大?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师:孟子为了说明要坚持这一精神,还讲了“行道之人”和“乞人”对待“食”的态度,他是怎么说的?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鱼我所欲也》2课时教学教案

四、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五、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
明确:比喻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第一段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其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自学指导(二)探究重点字词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方法提示: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可以先背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八、课堂总结
六、教学反思
1.利用屏幕展示课文译文,限于屏幕大小,只能分段展示,效果上会打些折扣。
2.由于网络授课,学生的翻译情况教师无法考查,教师无法把握学生的掌握度。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对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于我加何焉”,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天性。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 教学课件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
自然明晓。
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在当 时都是难得的食物,而“熊掌”是其中更珍贵者。二者不 可得兼,取其中更珍贵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 命和道义的价值也不同。在作者看来,道义要比生命重要 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 道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比喻论证,引出 “生”与“义”的论题,自然,明晓。
本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 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让说理 更加浅入深出,生动有趣。此外,本篇中还大量运用对 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 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 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印象特 别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早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 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现代社会,面对 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 样的选择呢?阅读课件上的名句,说说你的看法。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孟子)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 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3.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 情感(四心)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这四 种德行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 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认为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 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 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2.本文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考点
常见的考查形式:(1)选文开头就提出论点××,运用 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2)分析【甲】【乙】 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的相同之处。
鱼我所欲也两课时

2007年11月30日,身着便装的驻金华某部机要参谋、中尉孟祥斌正与妻女在金华市区的婺wù江边散步,看到一名年轻女子跳江自杀,孟祥斌毫不犹豫跃入零摄氏度左右的江水中营救,结果轻生女救了上来,他却没有上来,只剩下妻女在岸边苦苦等待……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孟子
孟子,名 ,字 。 时期著名的 家、 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孔子的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输入标题
输入标题
“乡”通“向”,从前。
2
“与”通“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1
4
3
古今异义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词类活用
01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02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也就是人们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人格的事。
请写写你对“义”的看法!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学案

第三单元《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学案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题I 鱼我所欲也I课时I第2课时一、明确学习重难点(一)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重点)(二)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重点)(三)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难点)二、探究论证过程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三、探究重点字词句1、“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四、品读“义”的精美语言(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五、领悟思想,拓展延伸“义”1、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了怎样的价值取向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2、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你该如何舍生取义?六、布置作业1。
背诵课文。
2。
你如何评价“新型冠状”病毒来临时,奔赴抗疫前线的钟南山院士?如何评价迎难而上的“逆行者"?请用文字来表达一下你的心声,200字左右。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教学素材准备:
–课文《鱼我所欲也》
–课本、教学课件
–课堂练习题
2.教学工具准备:
–PPT课件投影仪
–黑板、白板笔
–学生课本、练习本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鱼我所欲也》的主旨和故事情节;–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语法;
–提升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
2.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和思考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理解;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1.利用PPT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出新课《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诚可贵,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 陈毅
物欲、生命、礼义三者之关系
万钟诚可贵, 生命价更高; 若为礼义故, 二者皆可抛。
鱼我所欲也
孟子 舍生取义
舍义取生
舍生 取义
讲道理 摆事实 论证
舍利取义
见利忘义
论点 (
பைடு நூலகம்
论据 )
探究 理解
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 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 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而取义”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而取义” 的观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 的观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 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的人, 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 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的人 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 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 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 代的青少年, 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 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 造福未来。 会,造福未来。
A.忠君报国的“忠义”。B.与生俱来的一种 忠君报国的“忠义” 忠君报国的 与生俱来的一种 本心“羞恶之心” 本心“羞恶之心”。C.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坚 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坚 贞不渝的信念。 士为知已者死的 仗义” 士为知已者死的“ 贞不渝的信念。D.士为知已者死的“仗义”。
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 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 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 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 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 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 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对后世知识分 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但孟子“舍生取义” 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 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 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 本心” 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 “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 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 是指社会公义, 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 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 “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 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 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 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让我们 高吟《鱼我所欲也》 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孟子
齐读课文, 齐读课文,分析思路
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鱼
二者不可得兼
熊掌
比喻(类比) 比喻(类比)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我 所 欲 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
义
论点
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对 比 论 证 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死--有甚于死--有所不避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
分析下列各句中的“ 分析下列各句中的“义”的不同, 的不同, 的感受。 并说出你读过这些“ 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的感受。
• • • • 孟子: 孟子:义我所欲也 三国刘关张: 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岳飞、文天祥: 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红岩英烈:气贯长虹、 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B) (D) (A) (C)
作业
1.背诵全文 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上练习 完成作业本上练习
是 是 → → → →
正面 反面
—
—
层
第 提出主张——舍生取义 比喻(类 一 分 部 正面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
反面论证“义”的价值 和作用
比)论证 对比论证
“义”重于生命,应舍生取义。 义 重于生命,应舍生取义。
证
舍利取义(正)嗟来之食 举
例 论
论 证
1、行道之人
2、乞人 人虽饥饿,仍将“ 人虽饥饿,仍将“义”看得重于 生命,甚至宁死不食。 生命,甚至宁死不食。 以不辨礼义接受万钟为例, 以不辨礼义接受万钟为例,指出为物欲 所蔽是丧失了羞耻之心, 所蔽是丧失了羞耻之心,对自己没有好 处。 1、宫室之美 2、妻妾之奉 3、所识穷乏 者得我
见利忘义(反)万钟之禄
论 证
举例论证 第二部分—— 点明中心
举例说明物欲、生命、正义三者的关系: 举例说明物欲、生命、正义三者的关系: 物欲 三者的关系
正义>生命 正义> 正义> 正义>物欲
正义>一切 正义>
举出实例,进一步论证“ 举出实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 重于生命, 得出中心,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惑。 得出中心,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