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退化:水土流失与盐渍化
迎击2024年的土地退化问题
过度开发和森林砍伐导致土地退化,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产生 重要影响。
04
国内外土地退化治理经验借鉴
国际上土地退化治理经验
政策法规体系
国际上许多国家通过制定完善的 土地管理政策法规,明确土地权 利、责任和利益,为土地退化治
理提供法律保障。
生态补偿机制
一些国家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对土地退化治理进行经济补偿 ,激励土地使用者积极参与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我国加强了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广生态农 业、有机农业等,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 低了对土地的污染。
可借鉴经验与教训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应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政策法 规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 ,为土地退化治理提供有力保
障。
加强科技创新应用
应加大对土地退化治理科技创 新的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 理经验,提高治理效果和管理 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贫困和社会经济因素
02
贫困地区往往缺乏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不合理的
经济政策也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
政策和制度因素
03
土地管理政策、环保政策等的不完善和执行不力也是导致土地
退化的重要原因。
03
土地退化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 济影响
对生态环境影响
生物多样性下降
土地退化导致植被减少,破坏了 动植物的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
受到威胁。
土壤侵蚀与荒漠化
土地退化使土壤失去保护,容易受 到风蚀和水蚀,进而引发荒漠化。
水资源短缺
土地退化降低了土壤保水能力,减 少了地下水的补给,加剧了水资源 短缺问题。
对社会经济影响
农业生产受损
土地退化降低了土壤肥力,减少了农作物产量,对农业生产造成 严重影响。
环境保护答题模板
一.土地退化的防治1、土地退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2、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北方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南方地区: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青藏地区:寒漠化3、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1)石漠化①发生地上: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②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③原因:自然:坡度陡峻;土层浅薄;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过度砍伐;毁林开荒;陡坡开荒(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①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人为:植被破坏(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地利用土地(开矿、无计划地修建窑洞)②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3)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力作用)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生态环境脆弱人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治理措施:①合理控制人口数量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控制载畜量④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⑤开发新能源,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⑥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⑦合理利用水资源⑧设置沙障二、森林的保护1、森林的价值(1)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2)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2、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1)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海浪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4)平原农田防护林——防风沙、防盐碱(5)城市绿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6)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3、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4、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5、我国森林保护措施(1)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2)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3)计划采伐,采育结合(4)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5)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6)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三、草地的保护1、草地的价值(1)经济价值:发展畜牧业的基地(2)生态价值: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2、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3、治理措施(1)实行禁牧、轮牧制度(2)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3)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4)建立饲草料基地(5)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6)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四、湿地的保护1、湿地的价值(1)生态价值一一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2)经济价值一一提供丰富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水运(3)社会价值一一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2、湿地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2)人为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改向,导致水量减少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3、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产生的影响: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蓄水量、美化环境、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
论述我国土壤退化状况及主要退化土壤改良要点
《我国土壤退化状况及主要退化土壤改良要点》1.引言在当今社会,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但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我国的土壤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许多隐患。
了解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以及主要的退化土壤改良要点,对于保护和改良土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土壤退化状况(1)退化类型我国的土壤退化主要包括水土流失、盐碱化、酸化、重金属污染等多种类型。
这些退化类型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容重增大,土层变薄等问题,严重威胁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2)地域分布土壤退化在我国各地区普遍存在,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和南部丘陵区。
西北地区主要存在盐碱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东北地区主要存在土壤酸化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南部丘陵区主要存在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问题。
3.主要退化土壤改良要点(1)水土保持对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要采取加强植被覆盖、构建梯田、修筑护岸等措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加强水土保持措施还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土壤的生态恢复。
(2)盐碱地改良对于盐碱化比较严重的土壤,可以采取排盐解碱、引淡排盐、施用有机质等方式进行改良。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的盐碱度,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3)酸碱地调整对于酸碱化比较严重的土壤,可以采取灌溉调pH值、施用石灰、施用腐植酸等方式进行调整。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中和土壤的酸碱度,改善土壤的肥力,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总结与展望土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保护和改良土壤资源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加强对土壤退化问题的监测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壤保护和改良政策,积极推动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5.个人观点对于我国土壤退化问题,我认为需要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监测,同时引导农民科学种田,遵循合理施肥、合理耕作,从源头上减少土壤退化的发生。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土壤盐渍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
由于漫灌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当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时,形成的盐碱灾害。
目前,世界各地还有相当面积的盐碱地尚未得到改良和利用,而且,随着全球灌溉面积的增大,土壤此生盐渍化有日趋严重的趋势。
根据已有的经验,至少有50%的灌溉土壤发生过次生盐碱化。
1.盐渍土的概念盐渍土(盐碱土)是指土壤中含有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等。
另外青藏高原有硼酸盐,吐鲁番盆地有硝酸盐类;或者是土壤含盐量虽少,但土壤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达到了一定比例。
2. 盐碱地形成条件及原因2.1条件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在潮湿的天气里,雨水能将盐分冲走而不致造成伤害;但在干热天气,因为灌溉水没有排出,地表形成积水,水遇热而蒸发,留下有害的盐分,盐分积聚的危害足以严重到使作物枯萎而死,寸草不长,形成盐碱地。
2.2原因2.2.1盲目施肥部分菜农对各类肥料在植物生长发育中所起的作用和所产生的影响了解不够全面,盲目使用化肥,忽视有机肥的使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温室的蔬菜施肥水平较高,尤其是一些农户为了追求产量进行过量施肥,一般在周年蔬菜生产中化肥的施用量均达250kg/666.7m2以上,加剧了温室土壤的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蔬菜根系发育不良,影响了蔬菜生长。
二是忽视有机肥使用和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
在蔬菜生长期间,有的农户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由于温室温度高,人粪尿迅速自然分解成各种成分;如硫化物、硝酸盐等一些含盐离子的成份残存于土壤耕层内而导致土壤盐渍化。
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
三、危害严重
加剧土地资源短缺,影响食物安全 加剧自然灾害,影响生态安全 加剧贫困程度,影响社会安全 降低固碳能力,加剧气候暖干化
土地退化
四、草地退化
草地退化是指天然草地生物多样性减少、草群高度降 低、覆盖度降低和生产力下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失调的 生态恶化过程。
土地退化
表现:指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的土地质量下降 过程,表现为以土壤有机质下降为标志的耕地退化和草场退化。
土地退化
二、土地退化的基本特征
(一)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发展快
土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
水土流失 沙漠化 盐渍化 草地退化 其他
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的发展: 土地退化的发展呈现出“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 20世纪50-60年代:土地退化由局部到大面积发生期 70-80年代:土地退化大面积快速发展期 90年代:土地退化持续发展,且部分得到控制期 21世纪:向控制土地退化,大面积生态治理方向发展期
广义的土地退化:指对生态安全造成威胁的土地退化。
表现:植物生长条件的恶化,直接损坏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通过水分与能量平衡交替,对全球气候及C、N、S、P等元素循 环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政策与社会的不稳定性,并加速森林破坏, 土壤侵蚀,水体污染,温室气体向大气扩散等。 狭义的土地退化:指对食物安全造成威胁的土地退化。
(一)草地退化的原因
气候暖干化过程引发草地退化
中国北方地区6-8月降水量变化趋势(1951—1999年)
土地退化
过度放牧和开垦土地加速草地退化
• 过牧最直接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牲畜头数增长和水资源分布不 均是造成过牧的主要因素
•开垦草原直接破坏草地,间接加重了草地的负载量,粗放耕作,不 施肥、不灌溉、靠天吃饭,产量很低,多年形成的土壤结构被破坏, 有机物质含量迅速降低,冬春风蚀加剧,土壤粗粒化而且贫瘠。
1.中国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
1.中国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中国土地退化:水土流失与盐渍化黄季焜*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一、导言中国农民耕作与改良土壤,开发水资源和利用森林及草地的历史比其他任何农业文明都要久远。
按照大多数国际标准,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政府基本上较为成功地控制了这些要素从而满足了中国的食物和纤维需要并且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尽管目前人口达到近12.5亿,但是中国利用其有限的资源生产了足够的农产品,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充足的衣物、食物和房屋,并且为中国快速增长的城市和工业经济提供了大量定价较为合理的农产品。
然而,在这历史和当代发展过程中,中国农村的自然环境面临日益增长的压力(He,1991;世界银行,1992;杨瑞珍,1994;国家环保总局,1999)。
近年来,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已经对环境的脆弱性有了相当的认识并开始提出质疑:环境的脆弱性是否会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持久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曲格平和 Lee,1984;格日乐和姚云峰,1998;国家环保总局,1999)。
资源和环境退化的严重问题与政府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成就如何成为争论的焦点。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正向环境全面恶化的道路上迈进(He,1991;Smil, 1994,1993)。
其它一些学者则认为得出这种结论还为时过早,因为现有的信息资源还不能提供可以使人信服的可靠的指标(Lindert,1996)。
一些人指责政府政策不力(He,1991;杨瑞珍,1994;章家恩,1993;世界银行,1992;),而其他人则认为在防治某些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退化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Ross,1988;鲁胜力,1997;国家环保总局,1999)。
然而,许多证据却是零散的,大多数观察家主要依靠轶闻和个体现象来推断环境总体变化的趋势与程度。
不管过去的结论如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地退化问题日益受到关注(Smil,1984;Ross,1988;赵其国等,1991;He,1991;世界银行,1992;中国科学院,1990、1991和1992;黄季焜和Rozell,1995;可持续农业研究组,1998、1999;国家环保总局,1999)。
土地退化
我国土地退化类型与特点及防治对策摘要本文根据土地退化的成因与特点,将我国土地退化分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土地贫膺化、土地损毁6大类,并总结出我国土地退化的3大特点:①发生广,类型复杂,区域差异明显。
②发展快,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⑧强度大,生态、社会后果严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土地退化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土地退化退化类型防治对策土地是人类进行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及赖以生存的宝贵自然资源。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口膨胀的压力以及人类对这一宝贵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致使全球范围内的土地退化现象日趋普遍和严重,所谓土地退化,指在人类活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和影响下,土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土壤和环境质量变劣,调节再生能力衰退,承载力逐渐降低的过程。
其范围不仅包括耕地,而且包括林地、牧地及一切具有一定再生产力的土地在内。
近40年来,我国在获得经济增长的同时,由于各种原因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土地污染,土地破坏等土地退化现象也日趋严重。
众所周知,我国是有11亿多人口的大国,据统计,1991年人均耕地0.08了hmZ,仅为世界人均数量的1/3左右。
而近期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约.073亿hm“〔`,,其中耕地资源仅.013亿hm么“],因此,耕地后备资源严重缺乏。
同时,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严重的土地退化不仅会阻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协调的发展,而且危机到人类的生存,诸如土地退化引起的生态环境系统的恶性循环,随之伴生的自然资源的衰退、人类的饥饿、贫困、疾病、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等。
面对土地退化的现实,正确认识其客观发展规律,寻求对策,对缓解人口、土地、粮食、经济和环境的矛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至关重要。
1我国土地退化类型土地是可更新的资源,具有物质、能量循环的动态平衡,然而这种平衡却常常遭到破坏造成土地质量的降低。
根据土地退化的成因、后果以及发生地域的不同,可进行不同的土地退化分类。
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治理
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治理一、水土流失概述1.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土壤颗粒被侵蚀、搬运和堆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的类型:按侵蚀动力分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按侵蚀范围分为水蚀区和风蚀区。
3.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土壤、气候等;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破坏等。
4.水土流失的影响:导致土地贫瘠、河流泥沙增多、水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
二、土地退化概述1.土地退化的定义:土地退化是指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壤质量变差、土地资源价值降低的过程。
2.土地退化的类型: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沙漠化、次生盐渍化等。
3.土地退化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破坏等。
4.土地退化的影响:影响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人类生活质量等。
5.治理原则:综合治理、分区施策、科学实施、长效管理。
6.治理措施:a.植被恢复与保护:植树造林、种草、封禁沙漠化地区等。
b.土地利用调整: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优化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等。
c.土壤改良: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壤肥力、施用有机肥料等。
d.水资源管理:水资源合理分配、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工程等。
e.法律法规与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推广水土保持技术等。
四、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治理现状1.治理成效:近年来,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水土流失面积和程度逐年下降,土地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2.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仍然严重,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域。
3.未来发展趋势:加大治理力度、创新治理模式、提高治理技术水平、强化政策保障等。
五、中学生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治理教育1.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2.教育方式:课堂教育、实践活动、主题班会等。
3.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水土保持意识和行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论述我国土壤退化状况及主要退化土壤改良要点
论述我国土壤退化状况及主要退化土壤改良要点土壤退化是指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土壤的数量和质量发生变化的过程。
我国土壤退化类型繁多,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土壤污染等。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三分之一左右的耕地已经出现退化现象。
1. 水土流失:这是我国最严重的土壤退化问题。
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放牧、无规划的乱砍乱伐等因素,使得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巨大。
水土流失会使得土壤中的养分流失,土质变差,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2. 土地沙化:我国的一些地区,如内蒙古、新疆等地,由于气候干燥,加上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等因素,使得土地逐渐沙化。
沙化的土地使得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恶化,甚至会导致农作物绝收。
3. 土壤盐渍化:在我国的北方地区,由于灌溉不合理、过度施肥等因素,使得土壤中的盐分积累过多,导致土壤盐渍化。
盐渍化的土壤会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甚至导致死亡。
4. 土壤污染:由于工业废水、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的不合理处理和排放,使得我国的土壤受到严重的污染。
土壤污染会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甚至产生毒素,危害人体的健康。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改良:1. 对于水土流失问题,采取了坡改梯、退耕还林还草、淤地坝等措施。
坡改梯主要是通过改变地形地貌来防止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是通过恢复植被来增强土壤的保持能力;淤地坝是通过拦截水流来减少水土流失。
2. 对于土地沙化问题,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设置沙障、植树造林等措施。
退耕还林还草是通过恢复植被来增强土壤的保持能力;设置沙障是通过阻挡风沙来减少土地沙化;植树造林是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来防止土地沙化。
3. 对于土壤盐渍化问题,采取了合理灌溉、控制化肥使用量等措施。
合理灌溉是通过控制灌溉水量和时间来减少土壤中的盐分积累;控制化肥使用量是通过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来降低土壤中的盐分积累。
4. 对于土壤污染问题,采取了加强废弃物处理和排放管理、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等措施。
中国土地资源的问题 措施
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及应对措施一、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河谷,北方旱地为主、南方水田为主)①问题:耕地面积减少原因:工业化和城市化占用大量耕地(如珠三角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生态退耕;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等土地退化;农业结构调整(如耕地变为林地、牧场等)。
②问题:土地荒漠化原因:自然-气候变暖、变干、风沙侵蚀等;人为-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滥垦滥挖、过度开垦等。
危害:沙漠面积扩大、耕地面积减少,风沙危害、沙尘暴等对策:合理利用水资源;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积极开发新能源、减少对森林的砍伐;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
③问题:水土流失原因:自然原因-地形坡度大;降水强度大;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疏松等。
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过度开垦荒地、乱砍滥伐等造成植被破坏、陡坡开荒。
危害: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淤积、生态环境恶化。
对策: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严禁陡坡开荒、发展多种经营(农林牧渔副)④问题:土壤盐渍化(我国华北地区较为显著)原因:气候干旱、地势低洼以及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海水倒灌危害:耕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对策:完善排灌系统、发展滴灌、喷灌等灌溉措施;合理开采地下水;种植耐盐碱作物二、林地资源(我国三大林区: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西南(横断山区);东南(东南丘陵、多人工林))①问题:过度砍伐、珍贵树种灭绝、森林采育失调措施:合理采伐、采育结合、种植珍贵树种;种植速生林、经济林;发展多种经营、减少对伐木的依赖三、草场资源《我国四大牧区:高原牧区-青海、西藏;山地牧区-新疆;草原牧区-内蒙古》①问题:草场退化(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措施:合理放牧、建设人工草场;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圈养;发展多种经营即时训练:下图为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GDP区域比重图,图示四个区域为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
中国土地退化的空间分布规律
中国土地退化的空间分布规律一、引言中国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土地退化问题,了解其空间分布规律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土地退化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北方地区北方地区是我国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这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和水土流失。
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
三、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中国土地退化的另一个重要区域。
这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黄土高原的土壤质地疏松,容易受到风化和侵蚀,加上过度放牧和不当的农业耕作方式,加剧了土地退化的程度。
四、西南地区西南地区主要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这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石漠化和水土流失。
该地区山多平地少,植被覆盖率低,加上陡坡耕作和过度开发,导致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五、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退化的挑战。
这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壤盐渍化和海岸侵蚀。
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
六、东北黑土区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严重的黑土退化问题。
这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壤侵蚀和肥力下降。
过度耕作、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是导致黑土退化的主要原因。
七、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退化的威胁。
这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草地退化和冰川融化。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导致青藏高原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八、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是我国的重要经济区域,但同时也存在着土地退化问题。
这里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是导致长江流域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九、西北干旱区西北干旱区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退化的挑战。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土地开发:通过各种手段来挖掘土地的股有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同时扩大土地的利用空间和利用深度,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生活中作用的过程。
2.土地退化:在自然后认为的经济活动中,由于自然因素不良或人为利用不合理的影响,引起的土地生产率的下降或是不良面积的扩大。
3.土地改良:为了防止土地的退化,改变土地的不良性状,提高土地的生产潜力而采取的耕种改良措施。
4.土地复垦:对退化或破坏土地的再生利用及生态恢复的综合技术。
对生产建设过程中由于挖损,塌陷、占压等造成措施破坏的土地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回复可供利用的状态。
5.土地整理:在一定的时期内,按照土地利用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进行土地调整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身缠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的过程。
6.盐渍土:土壤中可溶性盐分在环境等影响下,时可溶性盐不断地向地表聚集,降水蒸发积累而增加,当达到危害作物正常生长时,便成为盐渍土。
7.地下水临界深度:主要指地下水要蒸发又不会蒸发到地表的临界地下水位。
地下水临界深度=毛管水上升高度+作物主要根系活动层深度8.水盐运动:土壤与地下水中,水分与盐分随着时间,空间、条件的变化规律。
9.水盐平衡:指土壤中的水分与盐分在运动过程中,以动态平衡的观点与理论,对某一地区某一时间对水分和盐分数量上的分析10.土地污染: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超出土壤自身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结构、性质、功能。
组成发生裂变,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品质,危害人类健康。
11.冲洗定额单位面积使计划图岩层盐分降至作物正常生长时所需要的冲洗水量12.盐渍土分类原则:根据盐渍土的形成过程、成土条件和土壤属性的统一,来分析整个成土过程各个发育阶段的主要矛盾,以及相互转化的条件和量变到质变的关系。
填空1.土地退化类型: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土地污染、土地贫瘠化、土地性质恶化、非农用地占用。
2.盐碱的成分:Ca+ Mg+ K+ Na+ Cl- SO42- CO32- HCO3-3.地下水临界深度影响因素:气候质地土地构型地下水矿化度农业技术措施4.盐渍土的形成条件:地下水位高、蒸发量大、有盐分来源、地形地貌、人为因素5.水盐平衡的类型: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半温润季风区的水盐平衡类型、半干旱干旱内陆地区的水盐平衡类型、干旱半干旱高寒区的水盐平衡类型根据平衡的状态或产生的原因进入项=排除项稳定补偿型、进入项>排出项不稳定正向积盐型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地区的范围土体水盐平衡地块大区域或大溶域6.盐渍土分类: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7.主要盐土亚类:滨海盐土草甸盐土沼泽盐土洪积盐土残积盐土碱化盐土8.主要碱土亚类:草甸碱土草原碱土龟裂碱土9.盐渍土改良措施:水利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农业技术措施10.盐渍土改良水力措施:排水措施淤灌措施灌溉措施冲洗措施11.排水措施:明排暗排竖井排水生物措施12.冲洗措施影响因素:冲洗的土层深度盐分含量高低盐碱类型土壤的质地13.影响作物耐盐度的内因:作物种类生理阶段生理特性外因:气候盐碱类型质地耕作措施含水量变化肥力水平变化14.盐渍土改良农业技术措施:开沟躲碱客土改良覆盖种子处理粮积鱼田农盐结合15.常见化学改良剂:钙剂钙活化剂腐植酸16.土地污染类型:污水灌溉化肥农药污染白色污染废渣有机污染17.砂姜黑土成土因素:气候因素植被因素母质因素地形因素18.砂姜黑土治理措施:合理因土排水因土灌溉合理施肥生物措施因土种植其他农业措施19.土地复垦类型:露天煤矿坑采煤矿油气开采道路建设城市建设电厂砖瓦厂20.复垦模式:回填平整土地填鱼塘21.冲洗盐渍土的次数:一般每次灌50-70平米至少三次。
土地退化
积占总耕地总面积的15%。
在我国的盐碱耕地中,大约73%属轻度盐碱化, 对农业生产影响不严重,其余27%为中强度盐碱化, 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在耕地次生盐碱化的过程中,灌溉水量过多是主 要成因之一。由于管理水平低,不少农区灌溉定额偏 高,既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又容易带来耕地次 生盐碱化,不仅造成农作物减产,也会提高作为农区 饮用水源的地下水矿化度,危及居民与牲畜的健康。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东北土地肥沃曾经是我国的粮仓但严重的水土流失及人为活动的影响正使这片富饶的黑土地变得又薄又我国的黑土区黑土层原来初垦时一般都有60cm80cm厚最深的可达1米但是现在的黑土层差不多薄了一半现在黑土正在以每年流失03cm10cm的黑土表层流失而形成1cm的表土需400年照此下去再有50年黑土层就要流尽
程所涉及的耕地10多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一半。考虑到重复
计算,如以10%扣除后,则我国土地资源退化面积为73亿亩, 占全国土地总面积50.7%。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人口大量增加
和粗放的增长方式,使我国土地资源的退化状况愈趋严重。
5% 33% 37%
水土流失 27亿亩 荒漠化 5.01亿亩 土壤盐碱化 14.87亿亩
造成松辽流域黑土地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松辽流域本身的自然地理因素,是黑土地出现水土流失的自然根 源。在一些比较开阔的黑土区,地型波状,坡面宽,坡面长,雨 季会形成大面积积雨,造成径流集中,冲刷力增强,特别是黑土 耕地表层土壤疏松,底土比较粘重,透水能力较低,抗蚀、抗冲 性能弱,土壤很容易被各种自然力侵蚀,造成水土流失。 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和不注意水土保持工作也是黑土地流失的原 因。黑土地在未开垦的自然状况下,由于天然植被良好,自然修 复能力强,水土流失现象是很轻微的。随着时代的迁移,黑土地 在人口的压力下过度开垦,大量毁林、毁草开荒,大大破坏了天 然保护屏障;不合理的耕作制度破坏了黑土地的天然土壤结构, 使耕地越种越瘦越硬,恶化了黑土地的土壤性能,由于缺乏生态 意识,以及农业政策上的失误,一些地区往往为了追求暂时的局 部的利益,不顾对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进行开矿、挖沙、 修路、滥伐林木,促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正是这种不合理的开 发方式,加上淡薄的水土保护意识,成了加剧黑土地水土流失的 重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9中8个地区中的4个地区,即黄土高原,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0.2%.9我们证实了前面的讨论,黄土高原是遭受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在黄土高原地区,70%以上的耕地遭受了水土流失,这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或是中国其他地区(29%)的2.5倍多。
表10也给出了黄土高原耕地遭受水蚀的程度(表10)。在1128万公顷遭受水土流失的土地中,409万公顷或其中的36.3%属于高度水土流失土地。在黄土高原,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高度水土流失的耕地合计为759万公顷,或占全国遭受水土流失的耕地总面积的72%(表10)。
表12表明了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的基础上,次生盐渍化耕地在各省的分布10.分布在华北地区(主要是河南、河北、山东和天津)和西北干旱地区(主要是宁夏、甘肃和内蒙古的一部分)的大面积的次生盐渍化土地证实了表14中给出的水利部数据的可靠性。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地区都属于缺水省份并且地下水是当地粮食生产和非农(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二)盐渍化
回顾
耕地盐渍化能导致农业生产力的严重衰退,能严重到足以使生产者弃耕(王遵亲,1991;黄季火昆和Rozelle ,1994)。不合理的灌溉系统在某些情况下通常会导致盐渍化。因此,尽管盐渍化程度就全国而言低于水土流失,但盐渍化已经在中国许多省份对作物生产产生了严重危害。
水土流失分地区的变动趋势
唯一能够说明水土流失的分地区变动趋势的数据是由水利部整理出版的水蚀土地面积。表6列出了根据这些数据而汇总的一些指标。从此表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首先,“扩展”的黄土高原仍是遭受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同时,其他地区也已呈现出水土流失面积扩大的趋势。
第二,水土流失增长率增长最显著的是在中国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九十年代初,中国西南地区的水土流失增长率急剧增长是由于四川省1991年对水土流失面积进行了大的调整(从1990年的371万公顷调整到1991年的2488万公顷)。遭受水土流失的土地面积的这种急剧增长显然不应该发生于一年,但也可能反映了该省在1991年前巨大的未报告的水土流失面积,以及在五十年代(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到八十年代(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间水土流失面积的大幅增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蚀面积在1975-1995年间增长了近50%(表6)。水土流失面积扩张最快的主要发生在湖北(从1975年的462万公顷上升到1996年的780万公顷,增长了约70%),湖南(在1975-1996年间从179万公顷上升到452万公顷,增长了250%),以及江西(在同一时期从163万公顷上升到410万公顷,也增长了250%)。
从相对量上看,七十年代,水蚀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约为12.3%,八十年代上升到12-14%,九十年代则达到17-19%(表5)。七十年代,中国水蚀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大约比世界平均水平(表3和表5)高50%,到九十年代,这个比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6.
水土流失的地区分布
中国以地理和生态多样性而著称。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居住在贫瘠的山区。中国大多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发生在四个地区,即黄土高原,西南红土壤区,华北平原和西北草地,总共覆盖了中国土地面积的70%(中国科学院,1992)。黄土高原大部分位于宁夏、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和河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风积黄土地层(中国科学院,1991和1992)。这种土壤,厚度在有些地方超过100米,由于其颗粒细微和不易分离的特性,因此是高度易水土流失土壤。
近来大部分对中国盐渍化土地面积的估计是在81.8万平方公里(或8180万公顷)到100万平方公里之间(表11)。其中,大约55%属于原生盐渍化土地,其余是次生盐渍化土地,后者与人类活动、特别是粮食生产和灌溉技术紧密相关(王遵亲,1991)。
盐渍化土地面积的全国变动趋势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与水土流失土地面积相比而言,盐渍化耕地面积相当稳定。在1973-1996年间,盐渍化土地增长了14.4%(表13)。在1973-1996年间,根据水利部的数据,盐渍化土地面积年均增长率仅为0.54%。并且增长率已经从七十年代的1.1%下降到八十年代的0.65%、九十年代仅为0.3%(基于表13中的数字计算得到)。然而,就盐渍化土地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比而言,比例已从1973年的6.7%上升到九十年代初以来的8%还要多。
盐渍化土地的地区趋势
与全国趋势相似,盐渍化土地面积在大多数地区都相当稳定。位于扩展了的黄土高原地区的河南、山西和陕西以及华南的某些省份略有增长,但增长幅度很小(表14)。
据估计,遭受水土流失(水蚀和风蚀)的耕地达到4540万公顷,大约占遭受水土流失的土地面积的25%或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0%(杨瑞珍,1994)。三分之一至一半的耕地缺磷,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耕地缺钾,缺乏微量营养元素的土壤也正在增加(附表1和恭子桐,1999)。
水土流失的全国变动趋势
几乎所有的个案研究都表明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遭受水蚀和风蚀的土地显著增加,大部分的研究表明这种增长幅度大约为20%-30%(中国科学院,1990;彭珂珊和徐振兴,1993;鲁胜力,1999)。许多地理学家和水文学家充分的研究都表明我国的水土流失率一直呈增长趋势(中国科学院,1991和1992;世界银行,1992)。例如,杨朝飞(1997)所作的一个近期的研究表明,从全国整体角度,遭受水蚀的土地从五十年代的153万平方公里上升到九十年代的大约179.6万平方公里(表1)。
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黄土高原生态恶化的最严重的问题(中国科学院,1992)。在九十年代初黄土高原遭受水土流失的面积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54.3%(表7)。同时,水土流失强度超过1000吨/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达到29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强度大于500吨/平方公里的面积为16.6万平方公里(表7)。水土流失强度超过5000吨/平方公里的省份包托甘肃、陕西、和山西,分别占各水土流失强度总面积的36%、34%和20%(表8)。在九十年代初,陕西水土流失强度超过10000吨/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甚至达到了73%(表8)。
盐渍化土地的地区分布
盐渍化土地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的缺水和地下水灌溉区(如山东、河北、河南、苏北和安徽)和西北干旱地区(如宁夏和内蒙古)。表14给出了盐渍化土地面积的地区分布。如表所示,在我们的地区界限中,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的华北地区问题最为严重。虽然该地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不足4%,但该地区盐渍化土地达到230-240万公顷或约占全国盐渍化土地面积的30%(表14)。
“扩展”的黄土高原大面积的盐渍化(约200万平方公顷)主要来自三个省:河南(80万公顷)、内蒙古(50万公顷)和山西(35万公顷)。实际上河南的大多数盐渍化土地也位于华北平原。
在东北的三个省份中,每个省盐渍化土地面积大约为30-60万公顷。宁夏是盐渍化土地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顷的几个少数省份和自治区之一。其他盐渍化土地达到100万公顷的省份是河北和山东。
从不同来源得到的水土流失数据之间的较大差异及开展这项研究的时间限制使得我们无法建立关于水土流失总面积(包括水蚀和风蚀地区)的一个一致的时间序列数据。然而,表6-10为我们提供了推断水蚀土地的地区分布以及在主要生态区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的一些有用信息。
表6表明大约一半的水蚀土地位于扩展了的黄土高原(表6)7.九十年代,水蚀土地超过7000万公顷(70万平方公里),或者说该地区四分之一的土地遭受了水蚀。
然而,在这历史和当代发展过程中,中国农村的自然环境面临日益增长的压力(He,1991;世界银行,1992;瑞珍,1994;国家环保局,1999)。近年来,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已经对环境的脆弱性有了相当的认识并开始提出质疑:环境的脆弱性是否会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持久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曲格平和Lee ,1984;格日乐和姚云峰,1998;国家环保局,1999)。资源和环境退化的严重问题与政府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成就如何成为争论的焦点。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正向环境全面恶化的道路上迈进(He,1991;Smil,1994,1993)。其它一些学者则认为得出这种结论还为时过早,因为现有的信息资源还不能提供可以使人信服的可靠的指标(Lindert ,1996)。一些人指责政府政策不力(He,1991;杨瑞珍,1994;章家恩,1993;世界银行,1992;),而其他人则认为在防治某些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退化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Ross,1988;鲁胜力,1997;国家环保局,1999)。然而,许多证据却是零散的,大多数观察家主要依靠轶闻和个体现象来推断环境总体变化的趋势与程度。
第三,在密切关注黄土高原这一传统的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以及该地区防治水土流失努力的巨大影响的同时,不应该忽视西南地区和华北地区正在扩大的水土流失问题。按水土流失的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做为衡量水土4流失的严重程度,西北和华北地区的这一统计数目前已高于黄土高原所在省的平均数(表6中的第4列)。若按照水土流失的土地对耕地的比率计算,实际上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西南地区一直居首位。人口增长,森林退化和农业生产扩张无疑加剧了这些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但对这些地区土地退化成因,还需更深入研究。尽管人们要对表6所列出的来自水利部关于水土流失的数据的准确性会有质疑,但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洪灾频率发生就可间接地说明土地退化的严重性在不断增长。
虽然缺乏遭受风蚀的土地面积的时间序列数据,但表5表明了中国1973-1997年间水蚀土地面积的趋势4.如表5所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遭受水土流失的土地面积急剧增长。在1980-1996年间,遭受水土流失的土地面积的年均增长率为2.67%,每年增长4.02万平方公里。5到1996年,水蚀面积达到182.664万平方公里,非常接近表1中的数字。
一 导言
中国农民耕作与改良土壤,开发水资源和利用森林及草地的历史比其他任何农业文明都要久远。按照大多数国际标准,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中国政府基本上较为成功地控制了这些要素从而满足了中国的食物和纤维需要并且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尽管目前人口达到近12.5亿,但是中国利用其有限的资源生产了足够的农产品,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充足的衣物、食物和房屋,并且为中国快速增长的城市和工业经济提供了大量定价较为合理的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