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管理制度
疼痛管理制度及措施

疼痛管理制度及措施一、疼痛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疼痛是人类身体的一种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它能使我们意识到身体受到了伤害或其他不适,进而寻求治疗。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疼痛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困扰,甚至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疼痛管理制度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病痛。
二、疼痛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 疼痛评估:在医疗机构内,建立疼痛评估机制是实施疼痛管理的基础。
医务人员应当通过询问患者疼痛程度、性质、位置、持续时间等情况,以及观察患者的表情、行为等,全面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而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措施。
2. 疼痛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医务人员应当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疼痛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疗法等多种综合治疗手段,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3. 药物管理:药物是治疗疼痛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在使用药物治疗疼痛时,医务人员应当谨慎选择药品种类和剂量,避免药物滥用和依赖。
同时,医务人员应当密切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时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4. 专业培训:建立一个专业的疼痛管理团队,并为团队成员提供专业培训和进修机会,以提高团队成员的疼痛管理水平和治疗技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疼痛管理服务。
5. 宣传教育:在医疗机构内开展疼痛管理的宣传教育活动,向患者和家属宣传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疼痛管理的知识,提高疼痛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6. 质量监控:建立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对疼痛管理的效果和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疼痛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三、疼痛管理措施的具体内容1. 多学科协作:疼痛管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医学、康复、心理学等,因此应当建立多学科协作的疼痛管理团队,由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共同协作,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服务。
2. 综合治疗:在疼痛管理中,应当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全面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制度

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总则为加强医院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工作,提高患者的疼痛缓解水平,保障患者的舒适度和疾病治疗效果,依据相关法律和规定,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从事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工作的医务人员。
第二章疼痛评估和监测第三条疼痛评估1.患者在入院时应进行全面疼痛评估,包含疼痛的性质、强度、部位、连续时间等信息。
2.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面部神色量表等。
3.患者疼痛评估结果应及时记录在病历中,并定期进行复评。
第四条疼痛监测1.医院设立疼痛监测小组,负责监测和分析患者疼痛发生的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2.每个科室应监测本科室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和镇痛效果,并及时上报相关数据。
第三章疼痛治疗方案第五条非药物治疗1.医院鼓舞非药物治疗方式,如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等,作为疼痛治疗的辅佑襄助手段。
2.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情况,订立个性化的非药物治疗方案,并予以引导和执行。
第六条药物治疗1.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
2.药物治疗应严格依照医嘱执行,遵从用药规定和剂量要求。
3.在使用镇痛药物时,应注意患者的过敏史和药物相互作用情况,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七条疼痛治疗的多学科参加1.医院鼓舞多学科参加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包含疼痛科、麻醉科、病愈医学科等。
2.医务人员应乐观参加多学科会诊,共同订立和调整疼痛治疗方案,供应全面的疼痛缓解措施。
第四章疼痛治疗的管理第八条疼痛医疗质量管理1.医院设立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质控小组,负责疼痛治疗的质量管理工作。
2.医务人员应参加疼痛医疗质量管理活动,包含病例讨论、学术沟通、经验总结等。
第九条疼痛治疗的评价与反馈1.患者对疼痛治疗的满意度应及时进行评估,并依照评估结果进行改进。
2.医院鼓舞患者供应疼痛治疗的反馈看法,并对反馈看法进行及时处理和回复。
第五章惩罚与嘉奖第十条违规行为的处理1.对于违反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制度的医务人员,将依照医院相关规定予以相应的纪律处分。
疼痛管理与评估制度

疼痛管理与评估制度1. 背景介绍疼痛是患者就诊时常见的症状之一,合理的疼痛管理与评估对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病人痛苦、促进病愈特别紧要。
为了保障患者的权益和供应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本医院订立了疼痛管理与评估制度,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疼痛缓解。
2. 疼痛评估2.1 评估目的:通过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确定疼痛类型、强度和对患者日常活动的影响,以便订立合理的疼痛管理计划。
2.2 评估方法:医务人员应使用统一的疼痛评估工具,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疼痛数值评分等,依据患者的主观感受进行评估。
评估时应综合患者自述、家属叙述和医务人员的察看,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估。
3. 疼痛管理3.1 疼痛分类:依据疼痛性质和原因,将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3.2 疼痛管理方法:依据疼痛类型和患者的个体差别,医务人员应采取以下常见的疼痛管理方法(但不限于):—非药物疼痛管理:如热敷、冷敷、推拿、物理疗法等。
—药物疼痛管理:依据患者的疼痛类型和程度,合理使用药物进行疼痛缓解,包含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等。
—联合治疗:在临床需要的情况下,可采取联合应用多种疼痛管理方法,以提高疼痛缓解效果。
3.3 疼痛管理团队:医务人员应组建疼痛管理团队,由疼痛专家、麻醉师、护士和相关科室的专业人员构成,定期开展疼痛管理培训与沟通,提高疼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 疼痛管理流程4.1 登记和评估:患者就诊后,相关医务人员应进行系统的登记和疼痛评估,明确疼痛类型和程度,记录患者的疼痛信息。
4.2 订立疼痛管理计划:依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订立个性化的疼痛管理计划,并告知患者和家属。
4.3 实施疼痛管理措施:依照疼痛管理计划,医务人员应及时、正确地实施疼痛管理措施,监测疼痛缓解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4.4 定期复评和记录:医务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疼痛复评,记录疼痛缓解效果和患者的反馈看法,为后续治疗供应参考。
4.5 疼痛管理结果评估:对疼痛管理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收集和分析患者满意度、疼痛程度等数据,优化疼痛管理措施。
疼痛评估及管理制度

疼痛评估及管理制度一、疼痛评估疼痛评估是疼痛管理的首要步骤,有效的疼痛评估有助于准确了解患者的疼痛特征、程度、影响及其它相关因素,便于确定合适的疼痛治疗和管理方案。
疼痛评估应该是一个持续性和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并结合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1. 疼痛评估的内容(1)疼痛的特征: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钝痛或刺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放射痛部位等。
(2)疼痛的程度:可以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或面部行为评分法(FPS)等评估体系来评价疼痛的强度。
(3)疼痛的影响:包括疼痛对患者身体功能、睡眠、情绪及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
(4)疼痛的相关因素:如患者的疼痛史、伴随症状、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等。
2. 疼痛评估的方法评估应该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观察来获取患者的疼痛信息。
可以使用疼痛评估量表来帮助患者描述和记录疼痛情况,同时也可以结合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的观察来获取更多信息。
3. 疼痛评估的时机疼痛评估应该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每位患者在入院时及接受治疗前均应进行初步的疼痛评估。
在治疗过程中,对病情变化明显的患者及时进行疼痛评估,并在治疗结束后进行疼痛效果的评估。
4. 疼痛评估记录完整记录患者的疼痛评估信息,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结果及下一步的处理方案。
评估记录应该便于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
二、疼痛管理疼痛管理是指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干预和治疗,旨在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恢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疼痛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全面、个性化的考虑患者的疼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1. 疼痛管理的原则(1)个体化:针对患者的疼痛特点及全面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2)多学科参与:需要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心理医生等多学科的合作来进行综合治疗。
(3)分级治疗:根据疼痛的强度和特点,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疼痛治疗综合管理制度范本

一、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疼痛治疗工作,提高疼痛治疗效果,保障患者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的疼痛治疗工作,包括疼痛诊断、治疗、康复、监测等全过程。
第三条疼痛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1. 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意愿,保护患者隐私;2. 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3. 注重预防与治疗相结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 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风险。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第四条成立疼痛治疗管理小组,负责疼痛治疗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评价。
第五条疼痛治疗管理小组职责:1. 制定疼痛治疗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2. 组织开展疼痛治疗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疼痛治疗水平;3. 监督检查疼痛治疗过程,确保治疗质量;4. 收集和分析疼痛治疗效果,持续改进疼痛治疗工作;5. 负责疼痛治疗相关的医疗纠纷处理。
第六条疼痛治疗小组下设以下部门:1. 诊断科:负责疼痛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2. 治疗科:负责疼痛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等;3. 康复科:负责疼痛康复,包括功能训练、心理疏导等;4. 监测科:负责疼痛治疗监测,包括疗效评价、不良反应监测等。
三、疼痛治疗流程第七条疼痛治疗流程如下: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疼痛情况,了解疼痛发生的原因、性质、持续时间等;2. 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疼痛类型和病因;3.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4. 治疗:按照治疗方案进行疼痛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等;5. 康复:进行疼痛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 监测与评价:定期监测疼痛治疗效果,评价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疼痛治疗质量控制第八条疼痛治疗质量控制措施:1. 严格执行疼痛治疗操作规程,确保治疗安全;2.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疼痛治疗知识和技能培训;3. 建立疼痛治疗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开展质量检查;4. 及时处理疼痛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防止医疗风险;5. 收集和分析疼痛治疗效果数据,持续改进疼痛治疗工作。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五篇)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是指对疼痛科治疗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进行管理和监控,以确保患者获得高质量的疼痛治疗服务,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与安全水平。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质量管理:建立疼痛科治疗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治疗操作规范、治疗评估标准、治疗流程和操作规程等,确保治疗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安全管理:建立疼痛科治疗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预防措施、患者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医疗设备的安全检查和维护等,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3.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建立医疗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疼痛科治疗效果的评估和监测,定期对治疗结果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质量改进和持续优化。
4.患者权益保障:重视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尊重患者的决策权,建立健全的患者投诉与纠纷处理机制,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5.团队协作与沟通:强调医疗团队的协作和沟通,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工作机制,减少医疗事故和疏漏。
总之,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是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旨在提高疼痛科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患者的健康和权益。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二)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
在质控过程中,特别要强调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等把关制度,确保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
针对我科情况,特制定以下制度:1.门诊医师制度(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镇痛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处方书写合格。
(8)积极完成门诊治疗,反馈治疗信息,使医疗工作流程通达。
(9)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建议请上级医师确诊或收住院。
患者疼痛评估管理制度

患者疼痛评估管理制度1.制度目的为了有效管理医院内患者的疼痛评估和掌控工作,提高患者的疼痛管理质量,减轻患者的疾病痛苦,确保医疗安全和患者满意度,订立本规章制度。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科室、门诊及住院患者的疼痛评估和管理工作。
3.术语定义•疼痛评估: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包含评估疼痛类型、程度、频次、影响以及患者对治疗的反应等方面内容。
•疼痛管理:针对患者的疼痛情形订立和执行合适的疼痛治疗方案,包含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
4.疼痛评估和管理流程4.1 患者疼痛评估•全部入院患者在入院时应进行疼痛评估,记录患者的疼痛史、现病史等相关信息。
•对于术前患者和疑似有疼痛症状的患者,应在手术前进行疼痛评估,包含伤口区域、手术方式等相关信息。
•全部科室医生和护士应掌握疼痛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如疼痛评分等。
4.2 疼痛评估工具和方法•依据患者的年龄、理解本领和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面部神色评分法、可视模拟评分法等。
•准确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包含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和时间等。
•注意察看患者的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如痛苦的面部神色、身体姿势等,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4.3 疼痛管理•依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病情,科室医生和护士应订立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常规疼痛管理措施包含:非药物治疗(如冷热敷、推拿、理疗等)、药物治疗(如镇痛药物等)、心理支持等。
•对于需要使用镇痛药物的患者要准确计算剂量,依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和疼痛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给药途径,并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依据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适应性,及时调整和优化疼痛管理方案。
4.4 疼痛管理记录和评估•患者疼痛的评估和管理应进行记录,包含疼痛评估结果、疼痛管理方案、药物使用和效果等内容,并进行时间次序的记录。
•患者的疼痛管理记录应与患者的病历同步,确保信息的完整和准确。
•定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回访和评估,以评估疼痛管理的效果,并及时调整疼痛管理方案。
全院疼痛综合管理制度

全院疼痛综合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全院疼痛管理水平,规范疼痛管理行为,保障患者的舒适和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所有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等,涉及全院范围内的疼痛治疗及管理。
第三条疼痛综合管理包括疼痛的评估、治疗、护理和教育等内容,要求全院医护人员共同遵守。
第二章疼痛的评估第四条患者疼痛的评估应当根据患者病情、疼痛类型和程度等因素进行,必须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评估。
第五条疼痛评估应当及时记录在患者病历中,并定期进行复查评估,确保持续关注患者的疼痛情况。
第六条疼痛评估工具的选择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和主诉症状来确定,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三章疼痛的治疗第七条疼痛的治疗应当根据疼痛类型和程度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遵循“个体化、综合化、规范化”原则。
第八条疼痛治疗应当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第九条疼痛治疗应当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定期调整用药方案,及时记录用药情况。
第四章疼痛的护理第十条疼痛患者应得到科学合理的护理,包括卧床护理、饮食护理、休息护理等,保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第十一条疼痛患者应得到及时的床边护理,包括疏通气道、保持清洁、定期翻身等,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第十二条疼痛护理应当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进行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制定,定期进行评估及调整。
第五章疼痛的教育第十三条医护人员应当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疼痛管理能力。
第十四条疼痛教育应当包括疼痛的认知、疼痛评估方法、疼痛处理技巧等内容,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第十五条疼痛教育应当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制定,确保患者能够主动参与疼痛管理。
第六章监督与检查第十六条全院设立疼痛管理委员会,对全院的疼痛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十七条全院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疼痛管理规范化及技能培训,提高全院医护人员的疼痛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
疼痛护理和管理制度

疼痛护理和管理制度一、疼痛的分类根据疼痛的性质和起因,可以将疼痛分为生理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两大类:1. 生理性疼痛生理性疼痛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通常由刺激性刺激引起,如切割、烧伤等。
这种疼痛通常是暂时的,随着刺激的消失而消失。
2. 病理性疼痛病理性疼痛是一种由于疾病或损伤引起的异常疼痛,表现为持续性、反复性或慢性疼痛。
常见的病理性疼痛包括神经性疼痛、炎症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等。
二、疼痛护理和管理原则1. 综合评估:综合评估是疼痛护理和管理的第一步,包括了详细了解疼痛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常见诱因、影响程度等。
通过全面评估,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计划。
2. 多学科合作:疼痛护理和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工作,需要医生、护士、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多学科合作。
每个团队成员都应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高效的护理和管理服务。
3. 有效缓解: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疼痛,可以采用各种方法进行缓解,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意愿等因素,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4. 个性化护理:每位患者的疼痛体验和需求都是独一无二的,护理人员应进行个性化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5. 定期评估:疼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及时调整护理和管理计划。
定期评估可以帮助护理人员了解治疗效果、患者的反应等情况,及时进行修正和改进。
6. 教育指导:疼痛患者和家属需要接受相关的教育和指导,了解疼痛的原因、分类、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提高治疗效果。
7. 关爱支持:疼痛不仅会造成身体上的苦痛,还可能导致情绪上的波动,护理人员需要倾听患者的倾诉,给予关爱和支持,帮助患者克服疼痛带来的负面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三、疼痛护理和管理措施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疼痛治疗方法之一,包括止痛药、镇痛药、抗炎药等。
疼痛管理制度及步骤

疼痛管理制度及步骤引言疼痛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感觉,是身体对某种刺激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疼痛的出现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还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因此,有效的疼痛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医疗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疼痛管理制度的必要性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疼痛管理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疼痛管理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管理患者的疼痛,还可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同时,疼痛管理制度还可以促进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信任感,提高医疗机构的声誉。
二、疼痛管理制度的原则1. 个性化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疼痛程度,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2. 综合性原则:综合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进行疼痛管理。
3. 预防性原则:在手术前、术后和治疗过程中应及时采取疼痛管理措施,预防疼痛的发生。
4. 安全性原则:在进行疼痛管理时,要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5. 评估原则:在疼痛管理过程中,要及时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三、疼痛管理步骤1. 评估患者的疼痛疼痛评估是疼痛管理的第一步,通过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病情状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疼痛评估包括疼痛的特点、强度、部位、持续时间等内容,可以通过面谈、问卷调查、观察等方法进行。
2. 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常用的疼痛管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疼痛类型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 实施疼痛管理治疗根据制定的疼痛管理方案,对患者的疼痛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镇痛药物、抗炎药物等,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理疗、针灸等,心理治疗包括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
4. 持续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在进行疼痛管理治疗过程中,要持续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
疼痛评估管理制度

疼痛评估管理制度一、引言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疼痛管理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制定了疼痛评估管理制度,旨在帮助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准确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疼痛管理方案,以提供更好的疼痛缓解和护理服务。
二、疼痛评估1. 疼痛评估工具根据患者的年龄、语言能力和疼痛类型,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进行评估。
常用的疼痛评估工具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面部表情评估法(FPS-R)等。
2. 疼痛评估内容疼痛评估应包括以下内容:(1)疼痛的性质和强度:评估疼痛的特点,如刺痛、钝痛等,并记录疼痛的强度。
(2)疼痛的部位和范围:确定疼痛的具体部位,并描述疼痛范围的大小。
(3)疼痛的时间和持续性:记录疼痛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以及疼痛的周期性。
(4)疼痛的影响:评估疼痛对患者日常生活、睡眠、饮食等方面的影响程度。
(5)疼痛的缓解和加重因素:了解疼痛的缓解和加重因素,如活动、休息、药物等。
三、疼痛管理1. 疼痛管理目标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制定疼痛管理目标,如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疼痛对康复的影响等。
2. 疼痛管理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包括以下内容:(1)药物治疗:根据疼痛的类型和强度,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非处方药、镇痛药等。
(2)非药物治疗:采用物理疗法、心理疗法、康复训练等非药物治疗手段,缓解疼痛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团队合作:医护人员、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多学科团队合作,共同制定疼痛管理方案,并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计划。
3. 疼痛管理记录对患者的疼痛管理过程进行记录,包括以下内容:(1)疼痛评估结果:记录每次疼痛评估的结果,包括疼痛的强度、部位、时间等。
(2)治疗方案和效果:记录制定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并评估治疗效果。
(3)患者反馈和满意度:记录患者对治疗效果的反馈和满意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疼痛管理制度

患者疼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患者疼痛管理工作,提高患者疼痛掌控的质量和水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伦理准则,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的全部在院患者,包含住院患者、门诊患者以及病房外来就诊患者。
第三条基本原则患者疼痛管理工作必需遵从以下基本原则: 1. 敬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充分敬重患者的知情同意。
2. 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整体疼痛感受。
3. 采取科学、合理和安全的疼痛管理措施,确保患者获得有效的疼痛缓解。
第二章疼痛评估第四条评估方法医院将采用多种疼痛评估方法,包含: 1. 患者自发疼痛评估:通过问询患者自身的疼痛感受和程度进行评估。
2. 察看评估:通过察看患者的神色、动作、体位和呼吸等变动来评估疼痛程度。
3. 采用标准化疼痛评估量表进行评估。
第五条评估时间和频率患者的疼痛评估应在以下情况下进行: 1. 患者入院时进行初步评估。
2. 疼痛发作或加重时进行再评估。
3. 每日病程记录中进行评估。
第六条疼痛评估记录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记录系统,记录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三章疼痛治疗第七条多学科合作医院将建立多学科疼痛管理团队,包含麻醉科、疼痛科、护理科、心理科等。
第八条疼痛治疗方法依据患者疼痛类型和程度,医院将采用多种疼痛治疗方法,包含:1. 药物治疗:包含非处方药、处方药和麻醉药物等。
2. 物理治疗:包含热敷、冷敷、理疗等。
3. 心理治疗:包含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等。
4. 介入治疗:包含神经停滞、神经调控等。
第九条药物管理医院将建立严格的药物管理制度,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具体要求包含: 1. 开展药物治疗前,医务人员需认真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其他临床信息。
2. 选择和使用药物需符合相关规定,并注意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等。
3. 应依据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监测。
第十条常规治疗和特殊治疗医院将依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订立相应的常规治疗和特殊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和优化。
医院疼痛护理管理制度范本

医院疼痛护理管理制度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疼痛护理管理,提高疼痛护理质量,确保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根据《医疗机构疼痛管理规范》和《医疗机构护理工作规范》,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院疼痛患者的护理管理,疼痛护理工作应贯穿于患者整个诊疗过程。
第三条疼痛护理管理应遵循全面评估、精准诊断、合理用药、综合干预、持续改进的原则。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第四条成立疼痛护理管理小组,组长由护理部主任担任,成员包括各科室护士长及疼痛护理骨干。
疼痛护理管理小组负责全院疼痛护理工作的组织、指导、监督和评估。
第五条各科室设立疼痛护理责任人,负责本科室疼痛护理工作的实施和评估。
第六条疼痛护理管理小组职责:(一)制定和完善疼痛护理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二)组织疼痛护理培训和学术交流;(三)监督和评估全院疼痛护理工作;(四)定期召开疼痛护理工作总结会议,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三、疼痛评估与处理第七条疼痛评估应采用量化、标准化的方法,主要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等。
第八条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应在4小时内完成首次疼痛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疼痛管理计划。
第九条疼痛评估应动态进行,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疼痛管理措施。
第十条疼痛处理应根据疼痛程度和患者需求,采用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综合措施。
第十一条药物治疗应遵循阶梯疗法,合理选择止痛药物,注意药物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第十二条非药物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中医治疗等,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第十三条心理干预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和支持,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和应对能力。
四、培训与教育第十四条疼痛护理管理小组负责组织疼痛护理培训,提高护士疼痛护理知识和技能。
第十五条疼痛护理培训内容包括疼痛生理、疼痛评估、疼痛处理、疼痛护理管理等。
第十六条护士长定期组织科室疼痛护理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科室疼痛护理水平。
第十七条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疼痛知识教育,提高患者对疼痛管理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医院疼痛护理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提高医院疼痛护理水平,减轻患者痛苦,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疼痛评估与记录1. 责任护士接诊疼痛患者时,应进行首次疼痛评估,包括疼痛部位、强度、性质、加重和缓解的因素、目前服用止痛药、药物副作用等。
记录疼痛强度在体温单中,其他内容记录在护理记录中。
2. 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数字疼痛强度评估量表(NRS),准确汇报自己的疼痛强度。
3. 住院期间,连续评估患者的疼痛强度,包括基础疼痛和爆发疼痛,记录在体温单中。
具体记录方法见《疼痛评估与记录规范》。
4. 对服用止痛药的患者,指导患者正确服药。
5. 连续观察止痛药物不良反应,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
6. 连续评估患者在疼痛治疗中的顾虑和担忧,及时给予解释,消除顾虑,提高治疗依从性。
7. 向出院患者交代办理麻醉性药品使用卡的程序、门诊的时间,以保证患者出院后疼痛治疗的连续性。
三、疼痛管理措施1.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耐心听取患者倾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及患者所能够忍受的程度,以及伴随症状,有无恶心、呕吐等。
3. 疼痛评分7分的重度疼痛者,护士应及时报告医师并进行必要的处置,观察用药效果。
护士每班至少评估1次,直至疼痛评估评分<4分,并将评分结果及处理措施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4. 疼痛评分4-6分的中度疼痛者,护士应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责任护士每天评估2次,直至疼痛评估评分<4分,并将评分结果及处理措施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5. 疼痛评分4分者(评分为1-3分),责任护士负责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每天评估1次,并将评分结果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6. 责任护士应利用多种形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相关知识宣教,提高处理疼痛的意识和知识。
7. 护士长定期组织护士学习疼痛管理的相关知识,提高疼痛管理的能力。
四、疼痛管理质量考核1. 将疼痛管理纳入临床护理质量及文件书写质量考核中,定期进行检查、分析和落实改进。
护理疼痛管理制度

护理疼痛管理制度1. 前言本制度针对医院全体护理人员,旨在规范疼痛治疗和管理过程,提高患者的疼痛感知和疼痛掌控水平,确保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疼痛缓解。
2. 定义2.1 疼痛:患者主观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可以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
2.2 疼痛管理:通过临床护理方法和治疗手段,减轻或除去患者的疼痛感受,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3.总则 3.1 医院将疼痛管理视为患者护理的紧要内容,护理人员应乐观搭配医师和多学科团队,合理评估疼痛程度,并订立个体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3.2 医院鼓舞护理人员定期接受相关疼痛管理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不绝改进疼痛管理的质量。
3.3 护理人员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敬重患者的疼痛感受和治疗选择,重视沟通和信息共享,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4.疼痛评估与监测 4.1 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的主诉和临床表现,及时进行疼痛评估,包含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程度等方面。
4.2 疼痛评估工具应依据患者的年龄、认知本领和特殊情况进行选择,可以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面部神色评分法等相关工具。
4.3 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每次就诊时进行疼痛评估,并记录评估结果和监测患者疼痛的变动情况。
5.疼痛治疗与掌控 5.1 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与医师和多学科团队紧密合作,订立个体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5.2 疼痛治疗手段可以包含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等多种方式,具体方案应依据患者的疼痛类型和特殊情况而定。
5.3 护理人员应依照医嘱规定正确予以药物治疗,依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监测结果进行及时调整。
5.4 护理人员应对非药物治疗技术进行有效应用,如冷热敷、推拿、音乐疗法等,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受。
5.5 护理人员应供应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忙患者应对疼痛带来的负面情绪和生活影响,提高患者的心理抗压本领和疼痛自我管理本领。
6.疼痛管理的质量掌控 6.1 护理部门应建立疼痛管理的质量掌控机制,定期开展疼痛管理的评估和监测工作,及时矫正问题和改进不足,提高疼痛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疼痛科疼痛管理制度

疼痛科疼痛管理制度一、疼痛的定义及分类疼痛是一种身体感觉,是机体对各种刺激反应的一种自我保护表现。
根据不同的疼痛类型和发生原因可将疼痛分为以下几类:1. 急性疼痛:通常是由外伤、手术、化疗等原因引起的短暂性疼痛。
这种疼痛通常会在伤口愈合或治疗结束后逐渐减轻。
2. 慢性疼痛:长期存在的疼痛,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
慢性疼痛可能是由疾病、神经损伤等引起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3. 神经性疼痛:由于神经系统的病变引起的疼痛,常见于神经性疼痛、神经根疼痛等。
4. 癌痛:由于癌症本身或癌症治疗引起的疼痛,通常是慢性疼痛的一种。
二、疼痛管理的重要性有效的疼痛管理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加重患者原有的疾病。
良好的疼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医疗机构的负担,降低医疗成本。
三、疼痛管理的原则1. 个体化:不同患者对疼痛的感受和忍受程度不同,因此疼痛管理必须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设计。
2. 综合治疗:疼痛管理应采用多种手段综合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提高治疗效果。
3. 安全性和有效性:疼痛管理措施应确保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发生。
4. 持续性:疼痛管理应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避免疼痛复发,确保患者长期的舒适度。
四、疼痛管理的措施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疼痛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镇痛药、抗炎药、抗抑郁药等。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通过按摩、理疗、针灸等手段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缓解焦虑、减轻疼痛感。
4. 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通过注射麻药或局部麻醉剂,阻断疼痛传导,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5.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和训练帮助患者加强身体的功能,减轻疼痛。
五、疼痛管理制度的建立1. 确立疼痛管理小组:建立疼痛管理小组,由医生、护士、药剂师、心理医生等多学科专家组成,共同负责患者的疼痛管理工作。
疼痛综合管理制度和流程

疼痛综合管理制度和流程以下是一个疼痛综合管理制度和流程的示例,供你参考:疼痛综合管理制度:1. 评估与记录:建立规范的疼痛评估工具和流程,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定期评估,并准确记录疼痛的程度、类型、持续时间等信息。
2. 个体化治疗计划: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疼痛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综合治疗措施。
3. 多学科团队合作:成立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物理治疗师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疼痛管理,提供综合的专业支持。
4. 患者教育:为患者提供疼痛管理的教育,包括疼痛的原因、治疗方法、药物使用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的疼痛自我管理能力。
5. 疼痛缓解目标:明确疼痛缓解的目标,并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调整治疗计划。
6. 药物管理:严格规范疼痛药物的使用,包括处方、给药途径、剂量调整等,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7. 非药物治疗:鼓励并提供多样化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心理支持、放松技巧等,综合缓解疼痛。
8. 疼痛监测与随访:定期监测患者的疼痛情况,及时跟进治疗效果,提供必要的随访和调整。
疼痛综合管理流程:1. 疼痛评估:患者入院后,护士或医生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记录疼痛的程度和特征。
2. 制定治疗计划:多学科团队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疼痛治疗计划,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
3. 实施治疗:按照治疗计划,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如镇痛药、物理治疗等。
4. 效果评估:定期评估疼痛治疗的效果,根据患者的反馈和疼痛程度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5. 患者教育与参与:向患者提供疼痛管理的教育,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自我管理,如正确使用镇痛药、配合治疗等。
6. 出院规划:在患者出院前,制定出院后的疼痛管理计划,包括药物使用指导、随访安排等。
7. 随访与反馈:定期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疼痛管理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以上制度和流程可以根据具体医疗机构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疼痛评估和控制管理制度

疼痛评估和掌控管理制度一、背景疼痛是患者就诊时常见的症状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有侧紧要影响。
为了保障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本医院特订立了疼痛评估和掌控管理制度,以统一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提升疼痛管理水平。
二、评估与记录1.全部患者在入院时均应进行疼痛评估,感知疼痛程度的标准采用疼痛评分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数字评分等),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评估并记录。
2.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疼痛评估,以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效果。
常规疼痛评估频率不超出4小时一次,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加添评估次数。
3.疼痛评估结果需认真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包含评估时间、评分结果、评估者签名等信息。
确保评估记录真实准确,以供后续治疗和评估参考。
三、疼痛干涉措施1.基于疼痛评估,医务人员应订立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依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合理选用以下疼痛管理干涉措施之一或多种:–非药物疼痛缓解措施:如热敷、冷敷、推拿、理疗等。
–药物疼痛缓解措施:依据评估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包含非麻醉类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鸦片类药物)、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等。
–介入性疼痛治疗措施:对于特殊情况下无法有效缓解的疼痛,可经过评估后,采用神经停滞、植入式镇痛装置等介入性疼痛治疗方法。
2.全部的疼痛干涉措施均需在患者知情、并获得书面同意后方可实施。
在征得患者同意前,医务人员应供应充分的信息,包含干涉方法、风险和可能的不良反应等,确保患者对干涉措施有清楚的理解。
四、团队协作与培训1.本医院将建立多学科疼痛管理团队,包含麻醉科、疼痛科、护理科等专业人员。
团队成员需定期召开会议,进行疼痛管理经验共享、案例讨论等,提高疼痛管理水平。
2.针对全体医务人员,本医院将开展疼痛评估与管理的培训活动。
培训内容包含疼痛评估工具的使用、疼痛管理干涉措施的选择和操作等,以提高医务人员对疼痛的认知和处理本领。
五、质量管理与连续改进1.本医院将建立疼痛管理质量评估机制,定期对疼痛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提升疼痛管理质量。
疼痛门诊管理制度大全

疼痛门诊管理制度大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提高疼痛门诊管理工作水平,保障病人的疼痛治疗权益,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的疼痛门诊管理工作。
第三条疼痛门诊管理工作应当遵循尊重患者的疼痛感受、科学合理、安全有效、依法合规的原则,切实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疼痛门诊管理制度,明确门诊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限。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门诊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识别和评估疼痛的能力,提高疼痛管理水平。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疼痛门诊质量监测机制,定期对门诊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疼痛患者信息管理系统,保护患者隐私。
第二章疼痛门诊管理范围及流程第八条疼痛门诊管理范围包括:疼痛患者的评估、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等。
第九条疼痛门诊管理流程应当包括以下环节:接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疼痛评估、疼痛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治疗实施、康复指导、随访等。
第十条疼痛门诊医生应当详细记录病人的病史、体格检查结果、疼痛评估结果、诊断和治疗方案等内容,并签名确认。
第三章疼痛门诊医生的权利和义务第十一条疼痛门诊医生有权利根据病人的疼痛情况,进行疼痛评估和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第十二条疼痛门诊医生有义务严格遵循医疗伦理和专业规范,保护患者隐私,绝对保守病人的相关信息。
第十三条疼痛门诊医生应当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积极配合其他医务人员开展疼痛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疼痛门诊医生应当及时记录病人的病史、体格检查结果、疼痛评估结果、诊断和治疗方案等内容,并保留相关资料。
第十五条疼痛门诊医生有义务积极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和评估工作,不断提高疼痛诊疗水平。
第四章疼痛门诊护士的权利和义务第十六条疼痛门诊护士有权利协助医生进行疼痛评估和治疗,提供患者安全、舒适的护理服务。
第十七条疼痛门诊护士有义务关注患者的疼痛感受,及时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保障患者的疼痛治疗需求。
第十八条疼痛门诊护士应当和医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疼痛患者的评估、治疗和护理工作。
2023修正版疼痛管理制度

疼痛管理制度疼痛管理制度疼痛管理制度是一套用于评估、监测和治疗疼痛的规范和流程。
有效的疼痛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准确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治疗方法,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和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介绍了疼痛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评估疼痛程度的方法、常用的疼痛治疗方法和制度的实施步骤。
1.疼痛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疼痛是一种不适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在许多情况下会将其与患者的康复过程联系在一起。
因此,建立有效的疼痛管理制度对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非常重要。
有效的疼痛管理可以帮助病人减轻疼痛,提高他们的医疗体验和满意度,同时减少住院时间和复诊率。
2.评估疼痛程度的方法评估疼痛程度是疼痛管理的第一步。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 Visual Analog Scale(VAS):要求患者用一条直线表示疼痛程度,标有0到10的等级,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患者选择在直线上标记自己感受到的疼痛程度。
- Numeric Rating Scale(NRS):要求患者用数字评分法来表示疼痛程度,通常为0到10的等级,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患者选择一个数字来描述自己感受到的疼痛程度。
- Faces Pn Scale(FPS):由一系列表情图像组成,每个图像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者选择一个图像来描述自己的疼痛程度。
以上评估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理解能力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使用,并结合医务人员的专业判断来评估疼痛程度。
3.常用的疼痛治疗方法根据疼痛的原因和程度,疼痛治疗方法可以是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综合。
常见的疼痛治疗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药物治疗:根据疼痛程度的不同,可以选择非处方药、镇痛药或处方药来缓解疼痛。
常见的药物包括NSDs(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镇痛贴剂等。
-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理疗等,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等方式来缓解疼痛。
- 药物与物理治疗的结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来达到更好的疼痛缓解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内科癌性疼痛管理制度
一、总则
1.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的对象为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
对于门诊患者和急诊患者,在门诊部和医务部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制度的方法执行。
2.医生和护士协作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
进行疼痛评估的护士应为本科注册护士。
处理疼痛的医生应为本科执业注册医生。
3.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时主要使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来评估疼痛,对于无法用数字分级法进行疼痛自我评估的患者(如4岁以上幼儿、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者等),则采用“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FPS-R)“(见附图)。
对昏迷等意识
障碍患者使用FLACC量表评估(见附表)。
4.医生根据疼痛评估的结果和患者情况,决定疼痛治疗措施。
5.医生应对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定期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经疼痛治疗仍无法控制的,应请疼痛专家(麻醉科、肿瘤科)会诊。
6.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的结果及疼痛治疗的措施和结果等记录在病史中。
7.在疼痛治疗前,医生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
在制定疼痛治疗方案时充分考虑患者和家属的要求及其风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情况。
8.医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疼痛管理知识的介绍,使患者及家属配合并参与疼痛治疗过程。
教育患者和家属的过程记录在病史中。
9.临床医生应学习和更新疼痛的相关知识和诊疗常规,以适应临床工作需要。
二、疼痛评估与处理流程
1.建立以护士为基础的疼痛筛选模式:
(1)患者至门诊部就诊时,预检护士和值班医生应尽快进行疼痛筛查,并记录于就诊卡上。
(2)患者入院8小时内,护士进行首次疼痛筛查,此后每天2PM进行疼痛评估。
(3)在疼痛筛查和评估中,若发现:首次主诉疼痛,或疼痛评分≥3分的患者,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由医生决定处理措施。
(4)对疼痛评估评分≥5分的患者,护士q4h评估疼痛1次,直至疼痛评估评分<5分。
特殊情况按医嘱执行疼痛评估。
(5)对于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治疗后护士应追踪评估(静脉或肌内注射后30分钟,
口服用药后1小时),并记录结果。
2.建立以首诊医生和病区医生为基础的疼痛处理模式:
(1)对于护士报告的首次主诉疼痛,或疼痛评分≥3分的患者(或门急诊报告疼痛的患者),医生应及时对其进行疼痛评估,内容包括疼痛的程度、性质、部位、发生
频率、持续时间,对日常工作生活的影响,既往疼痛病史,药物滥用史等,并进
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评估结果必要时记录在门急诊病历或住院病程录中。
护士报
告后,病房医生原则上应当在2小时内对患者进行评估,紧急情况应立即评估。
(2)临床医生在疼痛评估后,应筛选出需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制度可行的疼痛治方案,并记录在门急诊病历或住院病程录中。
(3)疼痛治疗方案包括:治疗目标、治疗方案、治疗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持续的疼痛评估指标、评估时间(频率)等。
(4)制定疼痛治疗方案依据的原则是:有效消除疼痛,最大程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把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到最低,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对于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临床医生应根据疼痛治疗方案按时进行持续的疼痛评估和记录,每天至少评估1次。
并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疼痛治疗方案。
(6)医生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管理知识的介绍,教育过程记录在病史中。
(7)为慢性疼痛患者制定出院后疼痛管理方案,并在病程录及出院记录中作好记录。
3.建立由疼痛专家(麻醉科、肿瘤科)作为支撑的疼痛咨询模式:
经规范化疼痛处理,若患者的疼痛仍得不到有效缓解,此时可向疼痛专家进行专业
治疗咨询。
三、疼痛处理原则
1.设立疼痛控制目标:
(1)疼痛强度评分≤3分;
(2)24小时内突发疼痛次数≤3次;
(3)24小时内需要解救药的次数≤3次。
2.制定疼痛评估原则
(1)患者的主诉时诊断患者有无疼痛及疼痛程度的主要依据。
(2)全面评估疼痛了解肿瘤及疼痛病史、疼痛性质、程度,疼痛对生活的影响,治疗史及相关的化验检查。
(3)动态评估疼痛评估治疗期间疼痛的发作、治疗效果及转归。
3.遵循疼痛治疗原则
(1)采取综合措施治疗疼痛:以药物为主,非药物疗法为辅。
药物主要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和阿片类药。
非药物疗法有外科疗法、神经阻滞疗法、神经
刺激及毁损等等。
(2)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和剂量:根据疼痛的类型、强度等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3)选择给药途径:首选口服给药。
芬太尼透皮贴剂是可选的给药方法之一。
口服和皮肤用药后疼痛无明显改善者,可以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全身用药产生难以控
制的不良反应时,可以咨询疼痛专业组人员。
(4)制定适当的给药间期:根据药物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制定合适的给药间期,提高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5)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镇痛治疗后应及时观察生命体征,根据疼痛评分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6)及时处理不良反应:阿片类药物可致便秘、呕吐和呼吸抑制等,应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治疗。
(7)辅助治疗:依疼痛的不同病种和类型而定。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糖皮质激素、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等对不同疾患所致的疼痛有各自独特的效果。
(8)癌性疼痛患者:按照WHO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见附表)。
附件:
FLACC量表
WHO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
1.对于轻度疼痛患者(1-3分)使用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非甾体类止痛药物;
2.对于中度疼痛患者(4-6分)按时服用可待因片或氨酚待因片等弱阿片类药物,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3.对于有重度疼痛(7-10分)的癌症患者,按时服用强阿片类药(以吗啡为代表),并可同时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本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