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太阳高度教案

合集下载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

1.3节《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一、教材分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3.四季更替、五带等自然地理现象。

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区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会简单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小组合作探究和讨论,探究知识中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发现,体会正午太阳高度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四、教学方法图例分析,自主探究归纳,小组合作讨论五、学生分析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小黑板等,给学生分发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学校行政楼一侧停的车多还是教学楼一侧停的车多,为什么?(二)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1)、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当地地方时为12时,白昼的一半。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问题探究1】由学生总结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学生归纳: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教师点播]时刻确定,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即确定,此时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在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确定一点,让太阳直射点作回归运动,观察在直射点运动过程中,该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

高中正午太阳高度学案教案

高中正午太阳高度学案教案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编写:刘龙华审核:陆其勇第二课时正午太阳高度教学要求①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难点)教学过程填写下表中的空白部分:1、阅读教材P16 内容,明确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含义,并图示说明。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叫做。

2、读如下表格,你能否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如下关系:点所在纬度|(即900-纬度差----同半球相减,不同半球则加)。

3、结合前面所学,借助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讨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由于的存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作运动,所以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点其正午太阳高度也不断在随之变化。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与当地所在纬线距离越,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与当地所在纬线距离越,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4、变化规律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和作有规律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为,从直射点向递减。

所以: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②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③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同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值;反之,达最值。

阅读课本“北半球某地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图,可知:①夏至日时: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地区达最小值;②冬至日时: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地区达最小值;③二分日时: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练习巩固第一课件网1.下列现象不属于地球自转引起的是()A.昼夜交替B.地方时C.太阳高度的日变化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 6月22日,有关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叙述正确的:A.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均达最大值()B.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C.赤道以北至北回归线间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均达最大值D.仅是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3.冬至日时,下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 )A.广州B.上海C.北京D.哈尔滨4.地球上正午时刻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北的地区是(? )A.北回归线以北,北极圈以南的地区?B.北回归线以南,赤道以北的地区C.南回归线以南,南极圈以北的地区?D.南回归线以北,赤道以南的地区5.我国北方住宅区的楼房间隔,理论上应该比南方更宽,理由是 ( )A.北方平原多,土地宽广B.北方冬季白昼时间更长C.北方正午太阳的高度角比南方小D.北方冬季气候寒冷,比南方更需要阳光6. 6月1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地方位于 ( )A.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B.北回归线与北极之间C.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D.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7. 读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状况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标有数字①的虚线是。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教案名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目标:通过探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使学生了解太阳高度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观察、数据分析和实验探究能力。

知识要点:1.太阳高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2.地球的自转和其对太阳高度的影响。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资源:地球仪、两张纸、直尺、铅笔、直尺、图表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回答问题:“你有没有观察到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有所变化?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太阳的高度发生变化?”2.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学习目标:“通过探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了解太阳高度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二、观察与实验(30分钟)1.演示实验一:太阳高度测量方法-制作一个太阳高度测量仪:将一张纸剪成窄而长的条状,竖直插入直立的另一张纸中,并在底部固定。

-把太阳高度测量仪放在阳光下,通过移动纸条观察和测量太阳的高度。

-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太阳高度并记录测量数据。

2.探究实验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三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例如一周或一个月),每天在正午观察太阳的高度,并记录数据。

-学生可以使用地球仪来推算太阳高度的变化。

每天正午时,通过测量地球与太阳的连线与天赤道的夹角,计算太阳的高度。

-将观察和测量的数据整理成图表,并就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进行讨论。

三、数据分析(15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数据,通过观察图表和测量数据,回答以下问题:-正午太阳高度是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什么因素导致太阳高度发生变化?-太阳的高度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2.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并共同总结出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四、知识拓展(15分钟)1.通过回顾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2.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解释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

五、总结反思(5分钟)1.简要总结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太阳高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最高点出现在正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2. 掌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方法;3. 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4.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太阳的变化,如早晨、正午和傍晚太阳的位置有何不同;2. 提问:你认为为什么太阳在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高度?请思考一下。

知识讲解:1.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并强调地球自转导致了太阳的日常变化;2. 介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地球自转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从而影响正午太阳的高度;3. 讲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测量方法:使用测量仪器(如测角仪)或简易工具(如竖杆和影子测量)来测量太阳的高度。

实验设计:1. 分组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以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固定的观察地点,并在相同的时间(正午)进行观察;3. 学生可以使用测量仪器或简易工具来测量太阳的高度,并记录下来;4. 实验时间可持续一周或更长时间,以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分析:1. 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形式;2.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寻找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3. 引导学生思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否与季节有关?如何解释实验结果?讨论与总结:1.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分析,进行讨论;2. 教师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其背后的科学原理;3. 引导学生思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这一变化进行日常生活或农业生产?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其他与太阳高度变化相关的问题,并进行实验或研究;2. 学生可以设计其他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并比较其准确性;3.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太阳高度与气温、日照时间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时的参与度;2. 学生提交的实验记录和分析报告;3. 学生对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理解程度。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和规律。

2. 掌握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和工具。

3. 分析太阳高度变化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 太阳高度测量仪器(如测角仪、直尺等)。

3.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教学板书。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轴倾角,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高度是否相同,以及高度变化的原因。

探究:3. 展示一个太阳高度变化的示意图,解释太阳高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4.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使用太阳高度测量仪器测量当天的太阳高度,并记录结果。

5.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讨论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并总结规律。

拓展:6. 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教学板书,向学生展示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如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球轴倾角等)。

7. 结合实际例子,解释太阳高度变化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季节变化、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等)。

巩固:8. 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巩固对太阳高度变化的理解和测量方法的掌握。

9.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太阳高度变化的认识和观察。

评价:10.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讨论中的参与情况,评价学生对太阳高度变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1. 对学生完成的练习册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和工具的掌握程度。

12. 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拓展活动:13.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观察,观察太阳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高度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

14.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撰写观察报告,分享自己对太阳高度变化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延伸:15.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自转、公转和轴倾角对太阳高度变化的影响,拓展学生对天文学知识的了解。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活动方案

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活动方案

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活动方案一、方案名称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活动方案二、测量目的1. 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意义。

2.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感受自然科学的魅力。

三、测量原理1.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 = 90° - φ - δ ,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角,φ为当地地理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当地所在半球时,δ取正值;反之,取负值。

四、测量地点选择1. 选择开阔、无遮挡的场地,如学校操场、广场等。

2. 场地周围最好有标志性建筑物或固定的测量参照点,以便准确测量和记录。

五、测量工具准备1. 直杆:一根长度适中(例如2米左右)、垂直性好的直杆。

2. 量角器:用于测量直杆影子与地面的夹角。

3. 皮尺:测量直杆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

4. 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时间、直杆长度、影子长度等数据。

5. 指南针:确定方向,找到正南方向,以确保测量是在正午时分进行。

六、实施步骤1. 测量前准备(1) 在选定的测量地点,将直杆垂直插入地面,确保直杆稳固。

(2) 使用指南针确定正南方向,在直杆正南方向的地面上做一个标记,以便测量影子的长度。

(3) 安排专人负责记录数据,包括日期、测量开始时间、天气状况等基本信息。

2. 正午时分测量(1) 接近正午时,开始密切观察直杆影子的变化。

当影子最短时,即为正午时分。

(2) 迅速使用皮尺测量直杆影子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 使用量角器测量直杆影子与地面的夹角,这个夹角就是我们要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所需的关键数据,同样做好记录。

3. 数据处理(1) 根据测量得到的直杆长度和影子长度,利用三角函数关系(tanH = 直杆长度 / 影子长度)计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近似值。

(2) 将计算得到的值与根据日期查询到的太阳直射点纬度,代入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进行验证和修正。

4. 多次测量与结果分析(1) 在不同日期、不同季节进行多次测量,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教学设计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教学设计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太阳高度角的概念、规律、计算能力目标:会计算太阳高度角,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培养读图能力、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对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实验法、问题启发法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印发指导材料制作“太阳高度角测量器”。

制作材料:35cm*50cm 卡纸一张,A4纸一张。

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太阳高度角,以下简称H 。

正午太阳高度角:中午12点时的太阳高度角。

回归线以外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为正南、正北方向。

当太阳光线被建筑物阻挡时,建筑物的影子会被投射到地面,而建筑物与地面是垂直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把建筑物的高度与影子的关系转换成解直角三角形,tanH=建筑物高/影长。

地面 太阳光线那么如果在地表有一根10厘米高的柱子,它在不同时刻在地面的影子长度不同,如特定时刻影子长度是10厘米,此时tanH=10厘米/10厘米=1,利用三角函数的逆运算1tan -(1)=45度,即此时太阳高度角H 为45度。

当柱子长度固定10厘米时,地面影子长会随太阳高度角H 变化而变化,他们的关系可以用tanH=10/x 来表示,也就是H=1tan -(10/x ),根据这条公式,我们可以把不同影长对应的太阳高度角都算出来,并且把不同x 对应的H 都算出来制成一个对照表,那么只要读出影子的长度就可以估算出相应的太阳高度角。

教师对每个小组制作的测量器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评价。

(二)教学过程在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室外用测量器测量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并向学生明确以下事项:1、太阳高度角测量器的使用方法:把测量器放置在室外有太阳光直接照射到的地方,先用指南针确定正北方向。

2、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必须有一成员记录影子的方向和影长,另一名成员负责照相。

3、测量北京时间12点时的太阳高度角、影子朝向正北方向时的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优秀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角优秀教案
C、直射点在赤道上,日出正东影朝___ ___,日落正西影朝__ __.
极点处影子问题:北极点影子南极点影子
不同纬度正午影子地朝向
不同纬度正午影子地朝向规律:
北回归线以北(除北极):正午影子全年朝
南回归线以南(除南极):正午影子全年朝
太阳高度地分布规律(3)
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影子:
影子朝正北或正南时当地时间为点
极昼区影子问题
北半球夏半年: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升,落,正午在.影子日出朝向日落朝向正午朝向
南半球夏半年: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升,落,正午在.影子日出朝向日落朝向正午朝向
例1.a、b两城,6月22日和12月22日正午,旗杆影长及朝向如图所示.关于a、b两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状况地说法正确地是( C )
(1)②表示地地点是_______,判断理由是_ __ _ __ _.该地夏半年太阳高度h地范围是_______________
(2)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地纬度是______
(3)四地中,发生极昼现象地是____地.这一天地球上发生极昼现象地地区是_______
(4)④表示地地方是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
A.甲B.乙C.丙D.丁
课后练习:
图3—9是我国西藏某地6月22日太阳高度地日变化示意图(未考虑海拔等因素).据此回答1~2题.
1.该地地地理坐标为( )
30°N,90°EB.16°52′N,105°E
C.23°26′N,120°ED.36°52′N,150°E
2.此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北京时间( )
(1)该地纬度位置是( )
A. 10°NB. 10°S
C. 13°26´ND. 13°26´S
(2)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地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地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学生观看某地一年正午太阳位置视频。
让学生对正午太阳有初步认识,并且产生疑问,提问:为什么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并不一样,有什么变化规律。
概念
1.阐述太阳高度角概念,引出正午太阳高度。
2.立体图上展示太阳高度因地球曲面而变化。
1.让学生分别从平面和曲面理解太阳高度的定义,以及某时刻全球太阳高度的规律和成因。
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
1.分别展示正午太阳高度在二分二至上,在直射经线上太阳光度的变化。
使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讲解具有代表性的正午太阳高度,并推出中间的变化过程,避免平铺直叙,增加难度和浪费时间。
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
1.将正午太阳高度分类,分成回归线内外。教师将规律分成三点讲解。
1.将地区分成两类来讲解正午太阳高度在时间上的变化,降低难度,易于理解,让学生易学易懂。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授课教师姓名
单位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掌握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
2.理解一年里正午太阳高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在空间上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在时间上的变化
难点
1.正午太阳高度在空间上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在时间上的变化
一天内太阳高度的变化
1.展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内太阳运行的轨迹。
2.学生活动:总结描述二分二至日太阳升起,正午,日落的位置。
此处需将知识点简化,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行观察总结即可。
个人想法:本节知识对于学生艰涩枯燥,这节课最需要做的就是将降低该知识的难度,我通过以下方法讲授该课:1.将知识归类,分地区,分时间,知识分点阐述。让学生心理可以建立知识体系。2.根据学生情况设置探究活动,以学生发掘为主。3.精简知识要点和规律,让学生可直接带入知识验证,用尽量少的文字来理解、描述更多的规律。

太阳高度测量教案5

太阳高度测量教案5

《正午太阳高度得测量与实际应用》一课程目得新课程设计得基本理念中特别重视对地问题得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与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得创新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切实体现素质教育得理念。

二设计依据1.让学生在测量某地某日得正午太阳高度得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规律。

2.通过圭表得理论研究与实地制作,培养学生得创新精神、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

3.通过研究两幢楼之间得间距与地理纬度得关系,培养学生科学得研究与学习态度。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助协作得团队精神与社交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设计思路1.成立活动研究小组,明确活动任务、活动背景、活动意义、活动步骤、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展示方法等,小组讨论分工合作,责任到人。

2.资料得收集与整理,活动记录表设计。

3.设计测量得方案。

4. 实验器材得准备:杆:一定要直,有一定分量,不能被风吹动摇摆。

最好准备一个重物悬挂在绳子上,检验杆子就是否立得竖直。

表:提前在中央电视台对准时间,精确到秒。

尺:能够测量2米以上,刻度精确到毫米。

绳子:用来画圆弧。

粉笔:地面标记。

计算器:能够计算反三角函数。

5.实地测量。

6.数据得整理与分析,分析数据存在差距得原因。

7.完成实践活动报告。

四教学过程本堂课就是建立在充足得课前准备基础上,包括资料查询、方法研究、器材准备等一系列活动。

【教室教学现场】课程导入:我们通过查询地图可以知道一个地方得地理坐标,当我们想知道自己得所在得地理位置时可以借助GPS信号接收机来获取,但假如我们没有精确得地图与现代化得技术装备我们如何利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得一些简单工具来获取比较精确得地理坐标呢?学生讨论。

结论:可以利用该地地方时12时与北京时间得时差计算出该地得经度。

如何确定地方时12时,就就是找到当天物体影子最短得时刻。

只要用测量得方法测出该地得正午太阳高度,再查出当日太阳直射得地理纬度,就可以计算出该地得地理纬度。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地理《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教学设计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地理《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教学设计
4.提供三角形底边和底边两角思维来辅助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图中保留正午太阳高度和直射。
1.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公式理解上的痛点,暗示学生集中精力。
2.学生们很容易就能理解图像显示的意思。
3.三角形表示直角关系,让逻辑思维不够好的同学使用形象思维来理解公式。
练习
两个可以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的练习。
巩固方法
太阳能板的架设
运用简单的数学角度关系,让学生理解太阳能板的夹角加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等于90°。
将问题转化成简单易懂的直角关系。
练习
架设太阳能板的练习。
巩固方法
楼间距
楼间距为常见的正午太阳高度,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的数学三角函数可求。
将楼间距问题转变成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
练习
山东济南高楼楼间距的计算
巩固方法
难点
1.正午太阳高度公式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回顾
列出太阳高度公式,并列出详细重庆二分二至日计算过程。
1.回忆正午太阳高度公式。
2.列出详细公式辅助后面的两个问题得理解
正午太阳高度公式
1.教师提出同学们对公式理解的2个难点。
2.教师结合三个算式解释2个难点。
3.教师运用动图,展示直射点在地球曲面上移动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进而推导出正午太阳高度加上纬度差等于90°。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授课教师姓名
单位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正午太阳高度公式
2.能正确利用太阳正午太阳高度公式,铺设太阳能板和计算楼间距
教学重难点
重点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课时1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中α所示)。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2)正午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如图乙中H所示),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请在上图中用折线画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

答案(2)纬度变化规律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如图中c折线所示。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如图中a折线所示。

③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如图中b折线所示。

(3)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如图所示:特别提醒正午太阳高度(1)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同一日期,距直射点所在纬度相等的两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3)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4)极点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的纬度数。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1.四季更替(1)成因(2)划分(以北半球为例)类型范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天文四季过渡季节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过渡季节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气候四季3、4、5月6、7、8月9、10、11月12、1、2月2.五带划分(1)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递减。

(2)五带划分思考不同温度带的季节变化呈现出哪些特征?答案四季更替最明显的是温带。

热带地区有阳光直射现象,长夏无冬;寒带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长冬无夏,四季更替不明显。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说明:“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复习教案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复习教案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2. 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及其变化规律。

3.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公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地理现象。

2.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及其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 90°纬度+ 太阳赤纬角太阳赤纬角= 23.45°cos(360°/365 (日期8))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日期和太阳赤纬角的变化而变化。

3. 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举例: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及其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产生的地理意义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巩固所学知识。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2. 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讲解太阳赤纬角的计算方法。

3. 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日期和太阳赤纬角的变化规律。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地球公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2. 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及其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的内容,是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之一,是地球运动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

教材首先讲述了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然后重点阐释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

掌握了这些内容,就能够懂得身边很多自然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并为下一步理解大气运动、水循环等其他地理要素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难度大,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费力,很难建立空间概念。

化解难点的关键是尽量用地球仪演示,或画立体图,或用电脑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其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结合示意图、地球仪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演示等方法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联系实际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实际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纬度分布规律、季节分布规律)。

五、教学环境本节内容比较抽象,运用多媒体,能够让孩子们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运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其带来的地理意义。

因此,选择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六、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此教师制作了微课帮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突破重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微课中采用了视频、图片、FLASH动画、示意图等方式辅助教学。

课上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分析实际问题。

七、教学过程导入: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围绕太阳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一年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运动,这就使得正午太阳高度出现变化,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程。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教学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教学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之一。

教材重点阐释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

虽然学生在初中地理中已经掌握了一些太阳高度的基本知识以及生活中获得的经验。

但由于本节内容知识比较抽象,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和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很高。

故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仍然会有困难。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建立其空间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其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结合示意图和多媒体演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联系实际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实际应用。

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纬度分布规律、季节分布规律)四、教法:实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五、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六、实验用具:地球仪、橡皮泥、便签纸、红墨水、牙签实验分组:4〜6人一组知识点二:冬夏至口口地位置关系。

<<>图锻从现规 析,生的结能 ,力学杂总的。

图能炼纷象律力知识点三:冬夏至口太阳光照图 学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正确 的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 度的相关概念。

理解和掌握二 分二至口的口地关系和冬夏至 口太阳光照图形成原因及特 点。

理解不同纬度天顶的位置 差异的原因。

夏至口― 冬至日 知识点四:不同纬度地平面和天顶位置。

J n拟至正太高角布 O模夏口午阳度分规律第一步:假设太阳位于右手一侧。

在左手 侧正确摆出夏至口地球仪位置学生动手制作夏至口正午太阳 高度角分布规律地理小实验。

第二步:找到时刻处于正午的经线。

学生动手 制作。

激 发学生学 习地理的 热情,让 学生在快 乐中学 习。

学生通过 自己的制第三步:用牙签代表太阳光线的照 射角度。

模拟出夏至日南北纬 60°、南北回归线、赤道等地正午太阳高 度的位置。

太阳高度教学设计

太阳高度教学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导学案)课程标准: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学习目标:1、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2、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3、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学习过程:一、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1)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当地___________的高度角。

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

(2)正午太阳高度: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点的时候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此时的太阳高度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仔细观察太阳光照图,完成表格内容。

太阳光照图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位置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任意一天,正午太阳高度都是从向南、北两侧递减。

同一天中,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存在差异;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也存在差异。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学生活动:手绘“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平面示意图”23026'N0023026'S点位置达到最大值时间达到最小值时间北回归线以北北回归线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南回归线以南小结:1.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________ _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__ __达全年最小值;2.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_____ __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达全年最小值;3.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

三、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下图中A为太阳直射点,其纬度为δ,B点的纬度为φ,H为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请用图解法求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H与当地纬度φ、太阳直射点纬度δ之间的关系,并归纳求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通用公式。

课后练习:1、合理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问题练习:当地(42º N)冬至日应把太阳能热水器如何调整,才能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2、楼房间距的问题练习:位于36°34′N的某疗养院,计划在一幢20米高的楼房北面新建一幢楼房。

正午太阳高度(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教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程标准: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

学习目标:1. 通过演示,知道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2. 通过讨论探究,分析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

【导入】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购买了一套住房。

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阳光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院内阳光充足,怎么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他分析一下原因吗?【新课讲解】【自主学习】一、太阳高度角(1)概念: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如左下图所示。

(2)太阳高度角在一天中的变化:何时最大,何时最小?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是?指导学生观察一天当中何时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与太阳高度有什么关系?如右下图所示。

小结:二、正午太阳高度【活动探究】1、概念:正午太阳高度角即地方时是12点的太阳高度。

2、指导学生在光照图上绘制地球上某一天某一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并请一位同学给大家示范。

方法:(1)找出地方时是12点所在的经线。

(2)画出地平面(垂直于地球半径)(3)画出直射光线,做直射光线的平行光线夏至日,A、B两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较A、B两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得出结论: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同时让学生观察在二分时候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角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指导学生画出A点在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

观察A点在不同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结论: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小结:(1)同一时刻的纬度变化规律节气规律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分日和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同一地点的季节变化规律【学以致用】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课程标准: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

学习目标:1. 通过演示,知道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2. 通过讨论探究,分析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

【导入】
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购买了一套住房。

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阳光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院内阳光充足,怎么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他分析一下原因吗
【新课讲解】
【自主学习】
一、太阳高度角
(1)概念: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如左下图所示。

(2)太阳高度角在一天中的变化:何时最大,何时最小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是指导学生观察一天当中何时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与太阳高度有什么关系如右下图所示。

小结:
二、正午太阳高度
【活动探究】
1、概念:正午太阳高度角即地方时是12点的太阳高度。

2、指导学生在光照图上绘制地球上某一天某一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并请一位
同学给大家示范。

方法:(1)找出地方时是12点所在的经线。

(2)画出地平面(垂直于地球半径)
(3)画出直射光线,做直射光线的平行光线
夏至日,A 、B 两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比较A 、B 两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得出结论: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
角越大,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北回归线向
南北两侧递减。

同时让学生观察在二分时候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
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角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指导学生画出A 点
在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

观察A 点在不同时
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
律。

结论:同一地点,
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小结:(1)同一时
刻的纬度变化规律 节气
规律 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同一地点的季节变化规律
【学以致用】
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用正午太阳角和影子的长
短关系来分析问题。

小结:6月份,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此时,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角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日影最短,所以,前排的楼房遮挡不住光线;而1月份,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此时,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角达到一年中的
最小值,日影最长,所以,前排的楼房遮挡了光线。

【知识总结】
【教学反思】
(1) 对于太阳高度和日影的关系,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和接受。

(2) 对于正午太阳高度,虽然大多学生能理解,但是个别的学生存在理解困难,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过培养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如绘制光照图)和读图
分析的能力。

在备课的过程中,还应该多多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





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