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神经系统的发生

合集下载

2015届《优化方案》高考生物(苏教版)一轮配套课件:第27讲 人体生命活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2015届《优化方案》高考生物(苏教版)一轮配套课件:第27讲 人体生命活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3)b点:零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使Na
+内流。
(4)bc段:动作电位、外负内正,Na+通道继续开放。
(5)cd段:静息电位恢复,K+通道开放使K+外流。 (6)de段:静息电位恢复后,Na+—K+泵活动加强,排Na+吸
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水平。
栏目 导引
第八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栏目 导引
第八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解析:人类大脑皮层言语区分四区:W区(书写性 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V区(视觉性
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S区(运
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H区(听 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栏目 导引
第八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 和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 2.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反射弧结构 结构特点 感受器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的高级功能。
栏目 导引
第八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2)大脑皮层言语区[连一连]
栏目 导引
第八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栏目 导引
第八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1.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元受 到损伤,而其他部位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C ) A.有感觉,肌肉有收缩反应 B.失去感觉,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肌肉无收缩反应
双向 传导。 3.兴奋传导的特点:________
栏目 导引
第八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想一想 自然情况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还是双向的吗? 单向的。
栏目 导引
第八单元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名词解释(2)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名词解释(2)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名词解释(2)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名词解释67.神经反射:是指在CNS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68. 后放:即使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仍可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发放冲动的现象。

69.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可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之为牵涉痛。

71.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72.β运动神经元:体积较大,对梭内、外肌都有支配。

73.牵张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的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 (名词解释)2017-04-09 14:36 | #2楼1.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2.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 .轴突内借助轴浆(神经元轴突内的胞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称为轴浆运输。

3.突触(synapse) 一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为突触。

起信息传递的作用。

4.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可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7.突触的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8.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的现象,称为强直后增强。

27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7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复习回答:
1、神经系统由哪三部分组成?
2、你已经知道了大脑皮层的 哪些神经中枢?
3、脊髓有哪两大功能?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射活动的实验理解反
射的概念;
2、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3、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反射
和复杂反射。
阅读课本第14页“膝跳反 射”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步 骤,并进行实验。
小提示:做实验时应注意: 自然
小勇同学被针刺了一 下感到痛, 请写出在中枢神经系 统中的传导 途:________________ 1→2→3→6→7 _______。 (用箭头表示方向)
非条件 (1)图A属于______反射。 条件 (2)图D属于________反射。 (3)图示表明,图A反射方式和图D反 射方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A是D的基础 (4)吃过山楂的人看到山楂就能分泌 D 唾液,这种方式与图____所示的反 射方式相同。此反射的神经中枢在 大脑皮层 _______________。
小结
右图所示反射弧模式图, 据图回答标号所指的名 称: 感受器 1:___________
2: 传入神经 ____________ 3: 神经中枢 ____________
4: 传出神经 ____________ 5: 效应器 ___________
(1)当针刺E处,产生的兴奋就沿 D→A→ B→ C 着E→______________的结构顺序传 反射弧 导,这一结构称为______。 A (2)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______ (填字母)处。 (3)从反射类型上看,缩手反射属 简单 于_______反射。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 ) A.反射 B.传导兴奋 C.思维 D.产生兴奋 4.下列生理活动属于反射的是(B ) A.被蚊子叮咬后,出现红肿 B.吃下含有毒素的食物后呕吐 C.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身材高大 D.食物在胃内被初步消化 5.膝跳反射中枢位于(B ) A.脑内 B.脊髓内 C.周围神经系统 D.神经节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27神经调节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27神经调节含解析新人教版

神经调节一、基础练1.(2020山东)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

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

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B.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2.(2019全国Ⅰ)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3.(2021江西南昌摸底)“生命在于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足球运动员射门的瞬间,机体只有神经调节B.运动员在跨栏时肾上腺素增加,心跳呼吸加快C.神经细胞产生兴奋时,膜内K+浓度显著降低D.运动时产热增加,大量出汗,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4.(2020山东潍坊二模)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注:“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

A.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B.缺氧时间是本实验的自变量,而刺激时长属于无关变量C.缺氧处理20 min时给细胞25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能记录到神经冲动D.缺氧时细胞内ATP逐渐减少,影响跨膜转运离子,进而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5.(2020山东泰安模拟)研究突触间作用关系时,进行如图1实验,结果如图2、3所示。

心理学知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学知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学知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1.脑的进化:(1)神经系统的发生: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变形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

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水螅,海蜇,水母)――有了专门接受刺激的特殊细胞,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的神经系统,组成了网状神经系统。

水螅已经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蚯蚓-出现了神经节,头部神经节发达,称为发头现象。

发头现象的出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蚯蚓的神经系统是链索状的,称为链状神经系统。

昆虫-形成了三个大的神经节:头部、胸部和腹部。

它们的神经系统称为节状神经系统。

(3)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的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柱骨,称脊椎。

脊椎动物是管状神经系统且其神经组织是空心的。

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小脑)。

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

(4)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哺乳动物-(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

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

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2.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得进化:(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指数(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脑的功能区3.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1)神经元——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

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有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胞体:最外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

细胞质有神经原纤维、尼氏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其中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是神经元特有的结构。

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

轴突——较长,包含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

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去,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按功能分为:内导神经(感觉神经)、外导神经(运动神经)、中间神经。

27脊髓

27脊髓

posterior gray commissure 灰质后连合
central canal 中央管
anterior gray commissure 灰质前连合
脊髓白 ◆脊髓白质的配布
后正中沟posterior median sulcus 后正中沟
dorsolateral fasciculus 背外侧束
灰质Gray matter 灰质 白质White matter 白质 中央管central canal 中央管
C8
T3
T6
T12
rior horn 后角 intermediate zone 中间带 lateral horn 侧角(T1-L3) anterior horn 前角
脊髓小脑后束pos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 脊髓小脑后束 起于同侧胸核,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 起于同侧胸核 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
此两束纤维主要将来自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本体感觉信息传至 小脑,而不进入大脑皮层形成意识 而不进入大脑皮层形成意识,但与下肢体的姿势和运动 小脑 而不进入大脑皮层形成意识 但与下肢体的姿势和运动 的协调有关
脊髓圆锥conus ◆脊髓圆锥
medullaris
◆终丝
filum terminale
◆马尾 cauda equina
◆脊髓表面的沟和裂: 脊髓表面的沟和裂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 后外侧沟
脊神经31对 ◆前根 后根 脊神经节 脊神经 对
后正中沟 右后外侧沟
左前外侧沟 右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
脊髓( 脊髓(spinal cord) )
一、脊髓的位置location of spinal cord
上端在枕骨大 孔处与延髓相 下端成人 续,下端成人 平对第一腰椎 下缘, 下缘,新生儿 平对第三腰椎。 平对第三腰椎。 胎儿的脊髓 与椎管同长

第27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经典试题(高中复习必备)

第27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经典试题(高中复习必备)

备考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第27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单选题(共17题;共34分)1.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错误的是()A. 神经元分为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两种B. 神经纤维是神经元胞体发出的长突起C. 多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D. 神经元的大小、形态有很大的差异2.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突触间隙内有组织液B. 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有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C.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D.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3.下列不属于神经递质的是( )A. 乙酰胆碱B. 多巴胺C. 去甲肾上腺素D. 性激素4.图为人大脑皮层言语区示意图,某学生因病导致大脑皮层言语区发生障碍,医生对其进行检查,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语言文字功能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高级功能B. 若能听、说、写,但不能看懂文字,则说明H区受损C. 若能说、写、看,但不能听懂讲话,则说明V区受损D. 若能看、听,但不能写和说,则说明W和S区受损5.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传递信息的结构是()A. 细胞体B. 突触C. 树突D. 轴突6.如图A~F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A. A处B. B处C. C处D. E 处7.下图是人体神经调节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如果传入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大脑皮层依然有感觉B. 如果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大脑皮层依然有感觉C. 如果传入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效应器依然有反应D. 如果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刺激感受器,效应器依然有反应8.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A. 刺激强度的大小B. 感受器的兴奋性C. 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D. 效应器兴奋性9.下列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A. 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B. 成年人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C. 婴儿经常尿床D. 见到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10.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反射必须要大脑皮层参与B.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就是由传出神经末梢组成C. 反射活动不一定需要完整的反射弧D. 反射是在中枢神经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11.下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第27课时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8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第27课时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栏目
第27课时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步步高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24/64 /64
对位训练 1.(2010·江苏卷,13)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 2010·江苏卷,13) 述中错误的是 ( )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 .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 负外正→内正外负→ 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在Ⅱ
栏目
第27课时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步步高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11/64 /64
4.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 ( ×) 提示 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及其相连的肌肉或腺体 5.反射弧不完整就不能完成反应 ( ×) 反射弧不完整,如传入神经损伤,刺激传出神经, 效应器仍能反应,但该过程不叫反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突触间传递 1.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 .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 感受____后,由____状态变为____状态的过程。 外界刺激 相对静止 显著活跃 2.两者比较 提示
栏目
第27课时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步步高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21/64 /64
⑴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⑵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 ⑵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 的为传入神经,与“ 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⑶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 ⑶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 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 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⑷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 ⑷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 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中枢段(近中枢的位置) 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中枢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 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第五、六讲 神经系统的发育

第五、六讲 神经系统的发育

脑室壁的不同部位(侧脑室底、第三、四脑室顶)分化形成脉络丛, 后者产生脑脊液。
脑沟和脑回的发育
大脑半球在颅内发育时 , 其表面积的增加较颅骨 的生长快,而且大脑半 球内各部发育速度不均 , 发育慢的陷入,发育快 的部分则隆起,因而形 成起伏不平的外表,凹 陷 处 成 大 脑 沟 ( cerebral sulci ), 沟之间形成长短大小不 一的隆起,为大脑回 (cerebral gyri)。
成特定的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特定区域和结构?
有人认为这是两个前后不同的过程,也有人认为这两个过程是交 织在一起的,前一个过程是神经发生,后一个过程是神经分化和 模式(patterning)建立。
1. 神经诱导(neural induction)阶段:为初级神经胚形成( primary neurulation)阶段: (1)神经板(neural plate)、神经沟的形成 (2)神经管(neural tube)和神经嵴(neural crest) 的形成 2. 神经发生阶段(neurogenesis):又称次级神经胚形成( secondary neurulation)阶段,包括: (1)神经管和神经嵴的分化 (2)脊髓的发生 外胚层 (3)脑的发生
胚胎和胎儿期脑的发育。 灰色:前脑; 浅蓝:中脑; 蓝色:后脑
神经系统发生的基本过程
⑴神经诱导:神经诱导因子、脊索中胚层
⑵神经上皮细胞增殖
⑶神经系统的区域化 ⑷神经细胞的命运决定/分化
⑸神经细胞的迁移
⑹神经投射的完成 ⑺细胞群体间特殊联系的建立,如突触以及神经环路的形成和修饰
⑻细胞凋亡
⑼ 已建立联系的神经组织的功能发育。
胚层朝预置的神经命运发
育形成神经板。
Spemann Organizer(Hensen结)

2019年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27-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题型专练,含答案)

2019年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27-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题型专练,含答案)

1.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答案 C2.甲图和乙图分别表示参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两种细胞的一部分,下列对它们参与的相关调节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甲图中1→2→3和乙图中①→②→③都有A TP的水解B.甲图如果是突触小体,3一定能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如乙图中①→②的变化C.如果甲图是胰岛B细胞,则3可以促进血糖进入肝脏细胞D.血液中适当浓度的CO2可以使呼吸中枢产生如乙图的电位变化答案 B解析细胞的分泌活动和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都要消耗能量;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一定都是兴奋性递质;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进入肝脏细胞转化为肝糖原;一定浓度的CO2可以引起呼吸中枢兴奋。

3.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D.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只受高级中枢的调控答案 A解析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语无伦次是大脑皮层受到影响。

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在脊髓。

4.下列有关神经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B.突触后膜内的Na+会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到突触后膜外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D.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答案 D5.右图为反射弧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a点后,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检测到c、d点有神经冲动,说明神经冲动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B.神经冲动由d传导到e时,需要组织液为传导媒介C.如果de距离等于cd,在刺激d点时,c处先测到电位变化,这与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要经过突触有关D.b处检测不到神经冲动是由于受刺激a的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b处于抑制状态答案 D解析a与b分别位于两个神经元上,刺激a,兴奋不能由a传向b,b处检测不到神经冲动,不是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b处于抑制状态,而是冲动在突触处不能逆向传递。

神经系统的发生

神经系统的发生

Future spinal cord
(二)神经嵴的形成与分化
1.形成:神经管背侧游离出 的一条纵行细胞索,称神经 嵴(neural crest)。
2.神经嵴细胞的迁移:迁移至神经管两侧。
神经嵴
3.分化:神经嵴分化为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节和神经
嗜铬细胞,黑色素细胞,滤泡旁细胞,颈动脉体I型细胞 头颈部的部分骨,软骨,肌肉及结缔组织。这部分神经 嵴组织又称为中外胚层(mesoectoderm)。
neural fold,cranial neuropore,somite, caudal neuropore, etc.
2. 分化: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管的头端形成脑,尾端形成脊髓。
外胚层
神经板
脊索
Future brain
• 神经板的形成是由胚盘的头端向尾端延伸 • 宽大的头端分化为脑的原基 • 狭窄的尾端分化为脊髓的原基


无极成神经细胞 双极成神经细胞
多极成神经细胞
成胶质细胞 成星形胶质细胞 成少突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Marginal layer
neural tube neural tube
Neuroblast
二、脊髓的发生
• 神经管的尾侧段分化、发育为脊髓
基 本 边缘层—白质
保 持
腹侧—两基板 套层—脊髓灰质
2. 头曲
1. 颈曲
4. 端脑曲
3. 脑桥曲
• 三个原始脑泡是脑的原基
前脑泡 前神经孔闭合
端脑 间脑
左、右大脑半球 两个侧脑室 第三脑室
脑 泡 中脑泡 中脑
Brain vesicle
背:四叠体 腹:大脑脚 中脑导水管
后脑

发育生物学第十三章 神经系统的发育

发育生物学第十三章 神经系统的发育

最新编辑ppt
42
神经嵴细胞的起 源与迁移
最新编辑ppt
43
小鼠躯干部神经嵴细胞的迁移
最新编辑ppt
44
HKN-1染色示鸡胚 躯干部神经嵴细胞 通过体节的前部向 腹侧迁移。
这些这些细胞迁移到边缘层内形成中间层细胞迁移到边缘层内形成中间层并开始分化形成一个类似大脑皮层板的始分化形成一个类似大脑皮层板的小脑小脑板cerebellarplatecerebellarplate最后一些仍然具有分裂能力的成神经细胞最后一些仍然具有分裂能力的成神经细胞群体从第四脑室壁的增生层群体从第四脑室壁的增生层rhombicliprhombiclip迁移到直接位于软膜下的区迁移到直接位于软膜下的区域形成一个次级增生层域形成一个次级增生层外颗粒层外颗粒层externalgranulelayerexternalgranulelayer
最新编辑ppt
17
大脑皮层中神经元沿着 神经胶质细胞的突起迁 移,并保持与神经胶质 细胞的紧密联系。
最新编辑ppt
18
大脑皮层(cortex)神经元细胞体与神经胶质 细胞紧密连接处的电镜照片。
最新编辑ppt
19
在小脑(cerebellum)皮层中,神经细胞是沿着伯格 曼胶质细胞(Bergamann glia)迁移的。
这些细胞迁移到边缘层内形成中间层并开 始分化,形成一个类似大脑皮层板的小脑 板(cerebellar plate)
最新编辑ppt
33
最后,一些仍然具有分裂能力的成神经细胞 群体从第四脑室壁的增生层——菱唇 (rhombic lip)迁移到直接位于软膜下的区 域,形成一个次级增生层——外颗粒层 (external granule layer)。外颗粒层中的细 胞通过发育中的小脑皮层,经过浦肯野细胞 层,再向内移动到它们在内颗粒层(internal granule layer)的最终位置。颗粒细胞是脊椎 动物小脑中最后形成的神经元。

神经解剖学-神经系统的发生

神经解剖学-神经系统的发生

脊髓的白质由神经管的边缘层演化而成,主要由神经元突起与神 经胶质细胞组成,其中神经元轴突在脊髓内上行和下行,聚集形 成传导束。胚胎第3个月时,脊髓各节段与脑的各部分形成广泛 的联系,它们的突起组成脊髓的固有束、前索、外侧索和后索。 神经管的管腔狭细,形成脊髓的中央管(图3-6)。
图3-6 脊髓的发育
图3-1 人胚3周模式图
A.人胚3周的断面B.3周末的胚盘
图3-2 神经管与神经嵴形成示意图(横断面)
图3-3 神经管与神经嵴形成示意图(整体观)
二、神经管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织分化
在神经管发育过程中也伴随着细胞、组织的 分化。
(一)神经上皮的分化迁移
早期神经管的管壁是由一层假复层上皮组成(图3-4),称神经 上皮(neuroepithelium)。神经上皮只含一种细胞,称神经 上皮细胞。后来神经上皮细胞分裂增殖,部分细胞迁移至神经上 皮的外周,构成新的细胞层,称套层(mantlelayer),以后分 化为成神经细胞(neuroblast)和成神经胶质细胞 (glioblast)。成神经细胞和成神经胶质细胞长出突起,并延 伸到套层的外周形成边缘层(marginallayer)。
随后,单极成神经细胞的内侧端又发出一些分支,为原始树突, 这时它就成为多极成神经细胞,将来形成成熟的多极神经细胞 (图3-5)。成神经细胞是分裂后细胞(postmitoticcell), 一般不再有分裂增殖的能力。
图3-5 神经上皮细胞的分化
(三)成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
成神经胶质细胞先分化为各类胶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即成星形胶 质细胞(astroblast)和成少突胶质细胞 (oligodendroblast),成星形胶质细胞再分化为原浆性星形 细胞和纤维性星形细胞,成少突胶质细胞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发生较晚,其来源存在争议(详见第四章第二节) (图3-5)。

解剖生理课件——神经系统_图文

解剖生理课件——神经系统_图文

2、 儿茶酚胺及其受体 儿茶酚胺类递质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
多巴胺 肾上腺素能纤维: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以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元。 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结
合的受体。
2、中枢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导:沿一个方向单向传导 2)传导延搁:突触传递时间较长 3)中枢兴奋的扩散和集中
*
39
18
二、外周神经系统
联系中枢神经与外周器官之间的神经纤维 和神经节所组成,
神经呈白色带(索)状结构。
分为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1、脑神经
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
共有12对,多数从脑干发出,经颅骨孔
出颅腔。
书:p159 表2-5
*
39
19
按功能分:
感觉神经 Ⅰ嗅神经 Ⅱ 视神经、 Ⅷ 前庭耳蜗神经:平衡-听觉 运动神经 Ⅲ 动眼神经:眼球 Ⅳ 滑车神经:眼球 Ⅵ 外展神经:眼球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混合神经 Ⅴ 三叉神经 Ⅶ 面神经 Ⅸ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中枢兴奋的集中:不同部位传入中枢的神经冲动,最 后集中传递到中枢比较局限的部位。 中枢兴奋的扩散:某一部位传入中枢的神经冲动, 常常并不只局限于中枢的某个部位发生兴奋,而是兴 奋在中枢内由近到远进行广泛传播。
*
39
41
4)中枢兴奋的总和
兴奋在中枢传布需要多个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总 和,才能引发动作电位。包括时间上或空间上的 总和。
副交感神经系统:保护机体、休整恢
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 和生殖等功能。
*
39
33
第二节 神经生理
一、神经纤维生理
1、神经纤维兴奋的产生 (1)静息电位(2)动作电位 (3)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

神经系统的胚胎发育与生理

神经系统的胚胎发育与生理
• 内迁的过程中,边缘层的细胞逐渐稀少,使原来的边缘层形成了小 脑表面的分子层,原来的内颗粒层则成为颗粒层。内层的成神经细 胞则聚集成团,分化为小脑白质中的核团,如齿状核。
3.胼胝体的发生
• 胚胎发生中胼胝体膝部后份首先出现,随后形成胼胝体的体部、 压部,此后胼胝体膝部前份出现,最后形成胼胝体嘴部。
(一)脑的发生
• 脑起源于神经管的头段,约在第4周末,神经管的头段形成三个膨大 的脑泡:前脑泡、中脑泡、菱脑泡,中脑泡与菱脑泡之间的缩窄区 域称为菱脑峡。
• 约在胚胎第5周,前脑泡的头端向两侧膨大,形成左右两个端脑,尾端 形成间脑,端脑继续发育成两侧的大脑半球、纹状体及侧脑室等结 构。
(一)脑的发生
化为神经细胞,形成新皮质。
1,大脑的发生
• 胚胎第8~10周时,室管膜层产生的成神经细胞向外迁移、穿过套层, 在套层和边缘层之间形成较浅的细胞层,称之为皮质板(cortical plate),至10~11周时,皮质板内分化出锥体细胞。
• 最初的皮质板较薄,位于边缘层的下方,位于未来大脑皮质的最深 层。然后,室管膜层由内向外迁移,后继迁出的细胞抵达已形成细 胞层的浅部,所以皮质最浅层形成最晚,而且迁移的路程也较长,人 的新皮质在胚胎第6个月时基本完成细胞的增生。
• 胚胎20周时,完整的胼胝体基本形成,但胼胝体的发育远未完成。 • 从胚胎20周到足月,胼胝体长度增长25%,体部厚度增长30%,膝部厚
度增长270%。
(二)脊髓的发生
• 神经管的头段发育为脑时,其尾段发育为脊髓。 • 早期的神经管脊髓部横断面的管腔呈菱形,随着神经管壁的增厚,
管腔逐渐缩小。 • 后期,由于神经管背侧部左右侧壁的合并,该部管腔逐渐消失,腹侧
2,小脑的发生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第一章概述一、名词解释:(1)灰质:在中枢内,神经元胞体极英树突的聚集部位因新鲜标本色泽暗灰,称灰质:分布在大、小脑表而的灰质,又称为皮质。

(2)白质:在中枢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新鲜标本呈白色,而称白质。

(3)神经核:在中枢内,皮质以外,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细胞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4)神经节: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聚集处称为神经节。

(5)反射: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岀的反应。

(6)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包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感受器一传入神经一反射中枢一传入神经一效应器。

(7)躯体神经:分布于皮肤和运动系统(骨、关廿和11•骼肌),管理它们的感觉及运动。

(8)内脏神经:分布在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管理它们的感觉和运动。

二、简答:1.神经系统按位置是怎样区分的?中枢系统:脑、脊髓按位豊和功能•I周囤系统:脑神经、脊神经2.神经系统按分布对象是怎样区分的?中枢部「脑躯体神经系统周用部『妪体感觉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按分布对象《,中枢部:脑、脊髓内脏神经系统r内脏感觉神经交感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第二章神经组织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尼氏体:光镜下碱性染料可将神经元内的嗜染质染成深蓝的颗粒或块状。

2、运动终板:脊髓前脚或脑丁的运动神经元长轴突接近骨骼肌纤维时失去髓鞘,裸露的轴突反复分支,各分支末瑞形成纽扣样膨大,并与计骼肌纤维形成突触连接,此链接区呈椭圆形隆起,称运动终板。

3、Golgi I型神经元:高尔基I型神经元,轴突较长,苴轴突可以延伸到胞体范圉以外的区域,从脑的一部分延伸到另一部分,这些神经元又称为投射神经元。

4、Schwann细胞:雪旺细胞,又称为神经膜细胞,是周国神经系的卫星细胞,扁平、呈薄简状包绕周帼神经轴突,形成周1期神经的髓鞘。

二•叙述电镜下典型神经元胞体的结构。

(P7)其形态有圆形、梭形和锥形等,大小不一,直径小者3-15um不等,大着可达lOOum以上,神经元胞体的超微结构与其他细胞大致相似,包括神经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

神经系统疾病的生物学原因

神经系统疾病的生物学原因

神经系统疾病的生物学原因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或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和神经节)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以导致神经功能的异常,包括感觉、运动、认知和情绪等方面的问题。

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多种生物学原因引起的,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

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即在同一家族中多个成员患有相同或类似的疾病。

这表明这些疾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1. 单基因遗传疾病: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是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如亨廷顿舞蹈病、帕金森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这些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神经细胞的功能异常或死亡,从而引发疾病。

2. 多基因遗传疾病:还有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是由多个基因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如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可能涉及多个基因的变异,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环境因素:1. 毒物暴露:某些毒物暴露可以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如铅中毒可以引起儿童智力发育迟缓,苯中毒可以导致神经系统损伤。

2. 感染:某些感染也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膜炎和脑炎等。

这些感染可以通过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3. 外伤:头部外伤可以导致脑损伤,进而引发神经系统疾病。

例如,颅脑损伤可能导致脑震荡、脑出血或脑损伤。

4. 药物和药物滥用:某些药物和药物滥用也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

例如,滥用毒品如可卡因和海洛因可能导致脑损伤和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三、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也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有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活方式因素:1. 饮食: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营养不良,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例如,缺乏维生素B12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疾病。

2. 运动:缺乏运动可能增加患上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曲的形成

在脑泡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同时出现了几个不同方向的
弯曲。首先出现的是凸向背侧的颈曲(cervical flexure)和 头曲(cephalic flexure)。前者位于脑与脊髓之间,后者位 于中脑部,故又称中脑曲。之后,在脑桥和端脑处又出现 了两个凸向腹侧的弯曲,分别称脑桥曲和端脑曲。
5. 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

神经胶质细胞的发生晚于神经细胞。成神经胶质细胞首先
分化为各类神经胶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即成星形胶质细胞 (astroblast)和成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blast)。然后, 成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为原浆型和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成 少突胶质细胞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图27-6)。
图27-1 神经板和神经沟的发生
图27-2 神经管的形成
图27-3 神经嵴的发生
图27-4 神经嵴的分化
图27-5 神经管壁上皮的细胞分化
图27-6 神经上皮的分化
图27-7 脊髓的分化
图27-8 在胚胎发育 中脊髓与脊柱关系 的变化
三、脑的发生
(一)脑泡的形成和演变

胚胎第 4 周末,神经管头段形成三个膨大,即脑泡( brain vesicle ),由前向后分别为前脑泡、中脑泡和菱脑泡。至 第 5 周时,前脑泡的头端向两侧膨大,形成左右两个端脑 ( telencephalon ),以后演变为大脑两半球,而前脑泡的 尾端则形成间脑。中脑泡变化不大,演变为中脑。菱脑泡 演 变 为 头 侧 的 后 脑 ( metencephalon ) 和 尾 侧 的 末 脑 (myelencephalon),后脑演变为脑桥和小脑,末脑演变为 延髓。随着脑泡的形成和演变,神经管的管腔也演变为各 部位的脑室。前脑泡的腔演变为左右两个侧脑室和间脑中 的第三脑室;中脑泡的腔很小,形成狭窄的中脑水管;菱 脑泡的腔演变为宽大的第四脑室(图27-9,图27-10)
脑壁的演化

脑壁的演化与脊髓相似,其侧壁上的神经上皮细胞增生并 向外侧迁移,分化为成神经细胞和成胶质细胞,形成套层。 由于套层的增厚,使侧壁分成了翼板和基板。端脑和间脑 的侧壁大部分形成翼板,基板甚小。端脑套层中的大部分 细胞都迁至外表面,形成大脑皮质;少部分细胞聚集成团, 形成神经核。中脑、后脑和末脑中的套层细胞多聚集成细 胞团或细胞柱,形成各种神经核。翼板中的神经核多为感 觉中继核,基板中的神经核多为运动核(图27-11)。
2. 脑积水

脑积水(hydrocephalus) 是一种比较多见的先天畸形,多 由脑室系统发育障碍、脑脊液生成和吸收失去平衡所致, 以中脑水管和室间孔狭窄或闭锁最常见。由于脑脊液不能 正常流通循环,致使脑室中积满液体或在蛛网膜下隙中积 存大量液体,前者称脑内脑积水(internal hydrocephalus), 后者称脑外脑积水(external hydrocephalus)。其临床特征 主要是颅脑增大、颅骨变薄、颅缝变宽。
二、脊髓的发生

神经管的下段分化为脊髓,其管腔演化为脊髓中央管,套 层分化为脊髓的灰质,边缘层分化为白质。神经管的两侧 壁由于套层中成神经细胞和成胶质细胞的增生而迅速增厚, 侧壁的腹侧部增厚形成左右两个基板(basal plate),背侧 部增厚形成左右两个翼板(alar plate)。神经管的顶壁和 底壁都薄而窄,分别形成顶板(roof plate)和底板(floor plate)。由于基板和翼板的增厚,在神经管的内表面出现 了左右两条纵沟,称界沟(sulcus limitans)(图27-7)。
4. 神经细胞的成熟

成神经细胞一般不再分裂增殖,起初为圆形,称为无极成 神经细胞(apolar neuroblast),以后发出两个突起,称为 双极成神经细胞(bipolar neuroblast)。双极成神经细胞朝 向神经管腔一侧的突起退化消失,称为单极成神经细胞 (unipolar neuroblast);伸向边缘层的一个突起迅速增长, 形成原始轴突。单极成神经细胞内侧端又形成若干短突起, 称 为 原 始 树 突 , 称 为 多 极 成 神 经 细 胞 ( multipolar neuroblast)(图27-6)。
四、神经节和周围神经的发生
(一)神经节的发生



神经节起源于神经嵴。神经嵴细胞向两侧迁移,分列于神 经管的背外侧并聚集成细胞团,分化为脑神经节和脊神经 节。这些神经节均属感觉神经节。 位于胸段的神经嵴,有部分细胞迁至背主动脉的背外侧, 形成两列节段性排列的神经节,即交感神经节。这些神经 节借纵行的神经纤维彼此相连,形成两条纵行的交感链。 节内的部分细胞迁至主动脉腹侧,形成主动脉前交感神经 节。 副交感神经节的起源问题尚有争议。有人认为副交感神经 节中的神经细胞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即神经管,也有 人认为来源于脑神经节中的成神经细胞。
第27章 神经系统的发生
Development of Nervous System
一、神经管和神经嵴的发生和早期分化
1. 神经管的发生和分化

人胚第 3 周初,在脊索突和脊索的诱导下,出现了由神经 外胚层构成的神经板。随着脊索的延长,神经板也逐渐长 大并形成神经沟。在相当于枕部体节的平面上,神经沟首 先愈合成管,愈合过程向头、尾两端进展,最后在头尾两 端各有一开口,分别称前神经孔( anterior neuropore )和 后神经孔(posterior neuropore)。胚胎第25天左右,前神 经孔闭合,第27天左右,后神经孔闭合,完整的神经管形 成(图 27-1 ,图 27-2 )。神经管的前段膨大,衍化为脑; 后段较细,衍化为脊髓。
3. 神经上皮的分化

当神经管形成后,管壁变为假复层柱状上皮,上皮的基膜 较厚,称外界膜。神经上皮细胞不断分裂增殖,部分细胞 迁至神经上皮的外周,称为成神经细胞。之后,神经上皮 细胞又分化出成神经胶质细胞,也迁至神经上皮的外周。 于是,在神经上皮的外周由成神经细胞和成神经胶质细胞 构成了一层新细胞层,称套层。此时原位的神经上皮停止 分化,变成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称室管膜层。套层 的成神经细胞起初为圆球形,很快长出突起,突起逐渐增 长并伸至套层外周,形成一层新的结构,称边缘层。随着 成神经细胞的分化,套层中的成神经胶质细胞也分化为星 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并有部分细胞进入边缘层 (图27-5)。
(二)周围神经的发生

周围神经由感觉神经纤维和运动神经纤维构成,神经纤维 由神经细胞的突起和施万细胞构成。感觉神经纤维是感觉 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躯体运动神经纤维是脑干及脊髓灰 质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内脏运动神经的节前纤维是脊 髓灰质侧角和脑干内脏运动核中神经元的轴突,节后纤维 则是自主神经节细胞的轴突。36天胚的12对脑神经和31对 脊神经已清晰可见(图27-12)。
小脑起源和原小脑

小脑起源于后脑翼板背侧部的菱唇。左右两菱唇在中线融 合,形成小脑板,这就是小脑的始基。胚胎第12周时,小 脑板的两外侧部膨大,形成小脑半球;板的中部变细,形 成小脑蚓。之后,由一条横裂从小脑蚓分出了小结,从小 脑半球分出了绒球。由绒球和小结组成的绒球小结叶是小 脑种系发生中最早出现的部分,故称原小脑,仍然保持着 与前庭系统的联系。
五、神经系统的常见畸形
1. 神经管缺陷

是由于神经管闭合和发育不全所引起的一类先天畸形,主要表 现是脑和脊髓的异常,并常伴有颅骨和脊柱的异常。如果头侧 的神经沟未闭,就会形成无脑畸形;如果尾侧的神经沟未闭, 就会形成脊髓裂。无脑畸形常伴有颅顶骨发育不全,称露脑。 脊髓裂常伴有相应节段的脊柱裂。脊柱裂可发生于脊柱各段, 常见于腰骶部。脊柱裂的严重程度不同,轻者只有少数几个椎 弓未在背侧中线愈合,留有一小的裂隙,脊髓、脊膜和神经根 均正常,称隐性脊柱裂。中度的脊柱裂比较多见,在患处常形 成一个大小不等的皮肤囊袋。如果囊袋中只有脊膜和脑脊液, 称脊膜膨出;如果囊袋中既有脊膜和脑脊液,又有脊髓和神经 根,则称脊膜脊髓膨出(图27-13)。由于颅骨的发育不全,也 可出现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多发生于枕部,枕骨鳞未发生, 缺口常与枕骨大孔相连通。如果脑室也随之膨出,称积水性脑 膜脑膨出。
(二)大脑皮质的组织发生
原皮质、旧皮质及新皮质

大脑皮质由端脑套层的神经细胞迁移和分化而成。大脑皮 质的种系发生分三个阶段,最早出现的是原皮质,继之出 现旧皮质,最晚出现的是新皮质。人类大脑皮质的发生过 程重演了皮质的种系发生。海马和齿状回是最早出现的皮 质结构,相当于种系发生中的原皮质( archicortex )。胚 胎第 7 周时,在纹状体的外侧,大量成神经细胞聚集并分 化,形成梨状皮质(pyriform cortex),相当于种系发生中 的旧皮质( paleocortex )。旧皮质出现不久,神经上皮细 胞分裂增殖、分批分期地迁至表层并分化为神经细胞,形 成了新皮质(neocortex),这是大脑皮质中出现最晚、面 积最大的部分。
脊髓的分化

由于成神经细胞和成神经胶质细胞的增多,左右两基板向 腹侧突出,致使在两者之间形成了一条纵行的裂隙,位居 脊髓的腹侧正中,称前正中裂或腹侧裂。同样,左右两翼 板也增大,但主要是向内侧推移并在中线愈合形成一隔膜, 称后正中隔。基板形成脊髓灰质的前角(或前柱),其中 的成神经细胞分化为躯体运动神经元。翼板形成脊髓灰质 后角(或后柱),其中的神经细胞分化为中间神经元。若 干成神经细胞聚集于基板和翼板之间,形成脊髓侧角或中 间角,其内的成神经细胞分化为内脏传出神经元。至此, 神经管的尾端分化成脊髓,神经管周围的间充质分化成脊 膜(图27-7)。
大脑皮质的分层

由于成神经细胞分批分期地产生和迁移,因而皮质中的神 经细胞呈层状排列。越早产生和迁移的细胞,其位置越深; 越晚产生和迁移的细胞,其位置越表浅,即越靠近皮质表 层。胎儿出生时,新皮质已形成 6 层结构。原皮质和旧皮 质的分层无一定规律性,有的分层不明显,有的分为三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