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的文化素养与其在台湾文化教育之建树
紫蓬山下寻访刘铭传_故人已逝,一切归于山水中
紫蓬山下寻访刘铭传故人已逝,一切归于山水中(下转c09版)责任编辑张敏蕾执行编辑郭艾琳美编戚佳敏c|082024年4月16日探访文/图_徐俊亮风格独特的神秘“城堡”合肥西郊有一座紫蓬山,刘铭传的故居就在紫蓬山下。
从合肥市区一路驱车向西,曾经尘土飞扬的小路,如今已草木葱茏,道路宽阔。
近年来,肥西县发展势头显著,道路两边或稻田郁郁、或玉米亭亭。
经过的乡村整洁有序,满眼都是绿意,一片盎然生机。
因为地处丘陵地带,县道弯曲而起伏,放眼远望,前方是绿意盎然的小山,层峦叠嶂,山虽不高,但一看就是风水宝地。
距离刘铭传故居越来越近,景色也更加秀丽。
在一处山坳下的村路口,有一座神秘的“城堡”,那便是我的目的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平整的广场,它与刘铭传故居隔着一条道路。
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碑,上刻行书“铭传园”。
不远处就是一泓碧水,连着附近的湖泊。
当时正值盛夏,荷叶田田,莲花香远溢清。
湖面近狭远阔,对岸绿树成荫,再远处则是白茫茫的湖水,尽头是连绵不断的青山卧于蓝天之下,忽隐忽现,宛如仙山。
再往里走,能看见一座石桥,犹如城门的吊桥,下面就是护城河。
过了护城河,有一座石门,那才是刘铭传故居的正门,上书“大潜山房”四个大字。
刘铭传,安徽合肥人,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在家中排行第六且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
他是清朝末期淮军的重要将领,也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国台湾省首任巡抚。
故居门口有一幅对联——“解甲归田乐,清时旧垒闲。
”刘铭传曾多次辞官归隐,又多次重赴官职,这幅对联是对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刘铭传故居是在他功成名就之时所建,现存的古建筑,面积达两千多平方米。
整个故居被一圈护城河紧紧包围,俨然一座随时处于备战状态的堡垒。
中轴线两边,依次有南门楼、北更楼、盘亭、西洋楼、钢叉楼、大岛读书房等,这些建筑有中式有西式,也有中西合璧式。
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幢楼。
西洋楼外围一圈围墙,独立成院,院门口有一棵高大挺拔的广玉兰树。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1885年,清政府决定台湾正式建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任命抗法有功的原福建巡抚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
刘铭传到达台湾后,开始对台湾的国防、行政、财政、生产、交通、教育,进行了广泛而大胆的改革,全面推进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使台湾的面貌焕然一新。
这次自强新政是清朝统治台湾200年中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次改革,其主要内容如下:巩固海防。
刘铭传建议在台湾建立海军,并雇洋匠自造驳船一艘,用以运炮械、安置水雷。
在台北建机器厂,自制枪弹,准备继建大机器厂制造炮弹,同时,设立军械所和火药局,他又聘德国技师重建基隆炮台,配备强劲大炮。
此外,他还进行整军、练兵,防军全部改用洋枪,聘请外国教习,加强训练。
在台北设总营务处,统辖全台军务。
在他的大力整顿下,台湾防务已日见充实。
建设交通。
刘铭传是近代中国大倡兴建铁路的第一人。
在他推行新政时,制定了以“兴造铁路为网纽、辅之以电线邮政”的方针。
1887年7月,台北成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聘英德两国人为工程师,着手修建铁路,前后历时六年完成了基隆至新竹全长106.7公里的铁路,成为中国人自办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兴办新式企业。
1887年台湾设立煤务局,采取官督商办方式,投资购买新式机器开采,日可产煤万余斤。
同年又设煤油局生产煤油。
在台北设立警察,组织商人成立兴市公司,兴建商店。
此外还装设电灯,开凿新式公共水井,购买第一架蒸汽碾路机,并设置了专管市内卫生的机构。
发展商务。
1886年台湾设立商务局,先后向英、德购买威利、威定两艘旧轮作为商船。
派李彤恩等到新加坡设立招商局,通过向华侨招募股份购买轮船,设立轮船公司,航行于台湾与大陆各埠,远至新加坡、西贡、吕宋等地。
1886年设立樟脑总局,实行专买制度,获利颇多。
抚番与垦荒。
刘铭传的抚番政策为恩威并用,剿抚兼施。
恩抚不从,方行威剿,威剿之后,仍归恩抚。
如有官吏凌虐番民,汉人夺占番地,均予惩处禁止,绝不偏袒。
番人劫杀居民,不听晓谕,则威之以兵。
浅谈刘铭传与台湾的近代化
浅谈刘铭传与台湾的近代化摘要:刘铭传,晚清名臣之一,首任台湾巡抚。
他为推动台湾的近代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通过刘铭传的一系列改革,台湾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项近代化事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
本文主要就台湾近代化发生的原因,刘铭传促进台湾近代化的主要成就作简要的论述及分析。
关键词:刘铭传;台湾;近代化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安徽肥西人①。
1884年奉旨赴台湾督办军务,抗击法国侵略者,1885年10月被清政府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1891年6月因病离开台湾。
在其长达七年的抚台生涯中,刘铭传在台湾“大兴新政,筑铁路,通航运,办清赋,辟山林,建学堂,讨军事,开矿产,振工商,计日度月次第实行,将臵台湾于富强之域”②为台湾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人赞叹道:“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矣。
”③刘铭传治台时间虽不太长,但却为台湾的近代化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也因此被誉为“台湾近代化的先驱者”、“台湾近代化之父”。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部,四面环海,土地面积3.6万平方公里。
它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是我国东南七省的门户。
所以,台湾自明朝以来就成为外敌觊觎之地。
1621年,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进据台湾,作为抗清基地。
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
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1府(台湾府)3县(凤山、诸罗和台湾),隶属福建省。
1723年,清政府将幅员辽阔、不易治理的诸罗县划出一部分,另设彰化县和淡水厅,后又以澎湖列岛地处交通要道,将其从台湾县划出,增设澎湖厅;以噶玛兰地方垦地推广,人口增多,另设噶玛兰厅。
1府4县3厅的格局基本形成。
台湾虽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由于“孤悬海外”,远隔重洋,所以一直也没有引起清政府的重视,这是导致台湾海防空虚、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19世纪70年代,列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台湾又成为他们侵华的重要目标。
1874年5月,日本借口船民被害,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军3000人自台湾登陆,同年10月,中日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对日本赔款50万两。
“诗酒任疏狂”的刘铭传:功业如日中天之时却激流勇退
“诗酒任疏狂”的刘铭传:功业如日中天之时却激流勇退“诗酒任疏狂”的刘铭传:功业如日中天之时却激流勇退刘铭传,资料图,本文原载于《文史天地》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安徽合肥西乡(今肥西县)人,他是晚清的一名杰出将领,台湾首任巡抚。
他出身寒微,也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的教育,然而在戎马倥偬之中他却热衷于诗歌书画创作并且表现不俗;他身经百战、渴望成功然而又淡泊处世,在声名显赫之时多次寻求退隐,安享山水林泉之乐。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和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
“诗酒任疏狂”刘铭传所受的教育是很有限的,不仅时间短,而且所学内容也很粗浅。
并且,他的学业成绩也很平平。
然而,后来他却迸发出一种罕见的学习热情,如痴如醉地阅读中国的文化典籍,尤其是对于传统的诗词,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喜爱。
终于,经过刻苦的学习和生活的磨练,他的诗文达到了一个令人惊羡的境界。
写诗成为他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他抒发怀抱、表情达意的重要形式。
“一月未作诗,闲情无所托”,“秋来无别趣,诗兴觉纵横”,这是他性情的鲜活写照。
酒也是刘铭传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异常发达的国度,从平民百姓到达官显贵都与酒有着疏密不同的联系。
婚丧嫁娶、荣迁庆典,没有酒那是衬托不出气氛的。
武将爱酒,文人也爱酒,像刘铭传这样文武兼备的人对酒可以说有着一种天然的爱好。
刘铭传嗜爱饮酒那是出了名的,并且,刘氏的饮酒与他的交游、作诗和风餐露宿的战斗生活共同构成他交相辉映的生命图景,是刘氏内心激荡的豪情的外在表现。
“军中消闲事,只有诗棋酒”;“莫如归去好,诗酒任疏狂”;“论交痛饮樽中酒,忧世长谈海外天”。
这里,饮酒和赋诗不仅仅是为了寄托闲情和消磨时光,还隐藏着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时势的关注,寄寓着作者更幽远的关怀。
在刘氏的精神世界里,隐逸着一种英雄情结,这在他的诗文、楹联里多有所体现。
他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撰写的楹联,气势恢弘,涌动着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光绪十五年(1889年),刘铭传领导台湾军民修建了一条从基隆到台北的铁路,该铁路要从狮球岭穿过,为此,在岭下开凿了隧道。
刘铭传近代化思想剖析
刘铭传近代化思想剖析刘铭传的近代化建设思想,有着自主性的特征,对内对外都是如此。
一刘铭传本是一员武将,但他“雅不以武功自震暴,尤殚精经世之务”。
[1]他之所以选择台湾,因其孤悬海外,或可较少受内地各种复杂关系的纠绊,希望可以独立自主建设。
诚如他所说,“使台地之财,足供台地之用,不须取给内地,而后处常处变,均可自全。
”[2]台湾建省,财权与人权均自独立,可以放手大干。
以期实现他的雄心壮志,“创兴一切新政,其意不但为保障东南七省已也,且举一隔之设施,为全国树之范。
”[3]按照刘铭传的设想,在“创兴新政”之前,先对台湾现状作一番整顿。
但清廷在中法战争结束后,立即决定台湾建省,与福建分治。
他向清廷提出,应先办防、练兵、清赋抚番,尤其是要使全台“番民”“尽行化归,然后再筹分省”。
[4]清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照原方案与福建分治。
刘铭传只得把原计划五年的准备时间,压缩在二、三年内完成,或同时并举。
虽有首尾难以兼顾之弊,但收效仍很显著。
首先,刘铭传通盘考察海口设防配械,1885年起,创办军事工业,“制出枪子,能与外洋来者无二也”。
[5]对军裁汰老弱病残,“严肃营规”,“挽回积习”,“以备捍乱保邦”。
[6] 清赋则与整肃吏治相结合。
刘铭传指出台地原吏治“官贪军冒,流弊已深”,亟待整顿。
[7]他的吏治原则:“有功立赏,有罪立罚,不怀成见,不徇偏私。
”他的办事原则:不“坐安筒陋”,不“拘守例章”。
[8]1886年全台土地清丈、查保甲,把长期存在的册籍失毁、赋课混乱、以及征赋中的不合理现象逐一加以纠正。
三年完成。
清丈的主要对象是大地主,自乾隆五十三年至今长期隐匿的田亩。
清丈前,“有赋之地”只有七万余甲,清文后增为四十万二千余甲,原来年征田赋额银只十八万两,清丈后增为六十七万余两。
也为财政自给解决了问题。
团结原住民。
台湾的居民,由原住民与汉人组成。
原住民一般称高山族,当时的清廷称其为“番民”,并按其汉化的程度,分“生番”与“熟番”。
文明的跃升——刘铭传与台北的现代化
文明的跃升——刘铭传与台北的现代化关于刘铭传对于台北的现代化的记录与论述,有如车戴斗量,本文不拟一一赘引。
在国人部分,谨以清末大儒石遗老人陈衍的《刘铭传别传》做代表:“……台地向受内地协饷,岁数十万金,不能自立,田赋悉入豪强;海关税,安平、沪尾二口隶镇闽将军;铭传为巡抚,乃收回,不受协饷,唱抚垦、清丈,益以茶叶、樟脑、煤、铁、林木、百货之税,岁入且三、四百万金……抚台,则铁路、电线、邮政、炮台、学堂、船商、火器、水雷诸机械制造,于举国未为之日,独先为之。
……”[1]陈衍认为,若清廷重用刘铭传,“革命元功殆无有出其右者”,此处“革命”,指中国之现代化也。
一、铁路:一八七四年到中国海关任职,一八九六年升任税务司,后来成为著名史学家的马士(,曾经主持淡水海关,他所撰写的《1882~1891年台湾谈水海关报告书》(光绪八~十七年)涵盖了刘铭传在台时期(1884~1891)。
马士认为刘铭传“在台湾实施行政上的革新、工业上的改革或改革的尝试……较大陆上旧省份所可能施行者更为大胆[2]。
这些现代化的措施中,最重要的是铁路的建造:“这条铁路的修筑,并非纯然为了军事的原因,其线路也不是着眼于战略的观点,而是为了有助于台北——大稻埕——艋岬三区合成的商业中心地的贸易;这三个地区共同构成淡水港的贸易基础。
”[3]二、电报:聘请丹麦技师于1888年完成台北——台南的陆地电线和淡水——闽江口和台南——澎湖间的两条海底电线,“同大陆以至全世界各地连结起来[4]。
三、电灯:在台北城内的主要街道装了电灯。
四、整理河岸、道路、引进人力车:一八八八年,大稻埕外国房屋前面沿着河岸的那片广大的地方都填高,由中国资本家投资兴建房屋,供外国人和烘培、包装茶叶之用。
改善从大稻埕通往台北的道路和城里的道路,并采用人力车做交通工具。
五、建设码头,疏浚淡水、基隆港道,增设灯塔和浮标[5]。
上述都是从关务人员的立场,观察到的现代化措施。
马士在报告之末,特辟“卓著的官员”一节:如果报告这十年的事迹而不提及刘铭传(不论提到多少),则没有一篇报告书是完整的。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简介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简介刘铭传是清朝末年的人,他家住安徽省,是合肥县人,他也是闻名的淮军将领。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刘铭传人物简介刘铭传(1836~1896),安徽合肥人,字省三。
刘铭传系贫农、地方游勇出身,因协助平定太平天国、“捻乱”而投入湘军、淮军,转而成为地方团练领袖,并开始接触西学及洋务运动新知识分子,思想转倾向改良主义;后又在抗法保台一战中闻名,成为著名的军事将领,并因而介入台湾建省与洋务运动,成为台湾建省后首任巡抚,其治台策略与理念,后来由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承续,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
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改台湾府为行省,命刘铭传为巡抚,在位期间实施一系列举措促进台湾发展,有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之誉。
著有《大潜山房诗钞》《刘壮肃公奏议》。
刘铭传人物生平早期经历刘铭传,公元1836年9月(清道光十六年七月)出生于合肥西乡(今肥西县)大潜山麓的刘老圩。
刘家世代务农,父刘惠,生6 子,刘铭传最幼,排行第六。
儿时患过天花,乡里称“刘六麻子”。
刘铭传11 岁时,父亲病故,随后大哥三哥又相继去世,其他几个哥哥各自成家,此后便与母亲周氏单独生活。
母子相依为命,靠贩私盐为生。
刘铭传性情豪爽,同当地青年人相处甚好。
有一天,刘家因缴不出团队的粮食,被当地土豪侮辱。
刘铭传向土豪警告道:“你们不能再作威作福,欺侮乡民,否则,我就要宰掉你!”土豪见是一个赤手空拳的毛头小子,狂笑道:“孺子还敢阻挡我吗?”刘铭传夺下土豪的佩刀,手起刀落,劈下那土豪的头颅,跑回乡里大呼:“某土豪给我杀死了,你们要保卫家乡,就跟我来吧!”当即有数百名乡里青年表示拥戴。
刘铭传便领着这些青年,在大潜山修圩筑寨,开始了团练生涯。
领铭字营公元1862 年(同治元年)二月,李鸿章受曾国藩指派,到合肥招募淮军。
刘铭传同张树珊、潘鼎新、吴长庆等各领本部团练投奔。
曾国藩对这批新募淮勇极为重视,所有器械粮饷的供应悉仿湘军,手订营制,亲到校场检阅,命刘铭传充任“铭字营”营官。
首任巡抚刘铭传与台湾
首任巡抚刘铭传与台湾120年前的4月17日,清政府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台湾被日本强行割占,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才重新回归祖国。
1885年,刘铭传出任首任台湾巡抚,曾为保卫、开发、建设台湾殚思极虑、建树卓著。
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的西北、西南内陆边疆和东南沿海地区,都受到列强的武力侵犯,史称“边疆危机”。
其中祖国的宝岛——台湾,先后遭遇法国、日本的侵略战火,并在1895年4月17日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后,被日本强行割占,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段让人心碎的历史,曾令无数中华民族儿女痛心疾首甚至抱恨终天。
其中,就有曾为保卫、开发和建设台湾殚思极虑、建树卓著的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
中法战争与台海战火1885年,安徽人刘铭传受命出任台湾首任巡抚,此时的台湾,战火不断,清廷软弱,中国不败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刘铭传是安徽合肥人,太平天国战争期间,追随李鸿章与太平军交战崭露头角,成为淮军的一员大将,历任总兵、直隶提督等要职。
他在1885年中法战争的炮火刚刚平息时,受命出任责任重大、广受瞩目的台湾建省后的首任巡抚。
早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就已侵入越南,首先是占领了越南南部,继而又进军北部,目的除了侵占整个越南,矛头还指向中国。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彼此也有传统的宗藩关系,清朝政府对越南负有保护的责任。
1882年4月,已经侵占越南南部和中部的法国军队,又向北推进,攻占了北部重镇河内。
法国的意图很明显,即在占领越南全境后,侵入中国。
应越南国王的要求,同年6月清朝政府派兵赴越增援,抵御法军的进一步推进。
同时委派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谈判,寻求和平解决的途径。
至同年12月达成初步协议,规定外国商人可到中越边境从事对华贸易;法国表示无侵占越南国土的意图;中国军队从北越适当后撤等,可见双方都有所让步。
这项初步协议,原是为双方的进一步谈判奠定基础,但由于法国内阁更迭竟被废弃。
刘铭传与台湾开发_兼论历史人物评价应从大节着眼
$、 创 立 西 学 堂 及 电 报 学 堂 。 刘 铭 传 鉴 于 建 设 中 急 需 人 才
而往往借才异国,所以准备培养自己的实用人才。于是在他上 任之始,就在台北设立直属于巡抚的西学堂,教习外语、史 地、测绘、算学、理化和汉语等实用课程,以适应开发建设之
刘铭传开发台湾
光绪十一年 (!##% )刘铭传在接到建省任命后,虽因考虑 建 省 条 件 尚 未 完 全 具 备 而 奏 请 缓 建 , 但 提 出 了 “办 防 、 练 兵 、 清赋、抚番”等四大重点,积极进行建省的筹备工作。次年即
式施行建省各项措施。刘铭传在任 " 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过去曾有不少学者对此有所论列,已大部分见收于 《刘铭传在 台 湾 》 (上 海 社 会 科 学 院 出 版 社 ) 一 书 , 本 文 不 再 过 多 地 重 复,仅举数例以说明其建树。
! 、 成 立 省 的 各 级 组 织 机 构 。 据 《清 史 稿・地 理 志 》 所 载 ,
!""#$%
,在他即将离任之际,又设电报学堂 需 。 光 绪 十 六 年 ( !#() ) 为沟通信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开发台湾奠定了人才基础。 ,设南北清赋总局,清 * 、整理田赋。光绪十二年 (!##" ) 丈土地,编订保甲,仿行一条鞭法,确定田赋,发给丈单,按 单 征 赋 , 经 $ 年 完 成 , 使 田 赋 由 原 来 的 !# 万 两 增 至 "’ 万 余
!’
学术争鸣
两,对减缓协款银的牵掣起到应有的作用。 认 为 “足 与 台 湾 不 朽 矣 ” ,给予了超越陈永华的极高评价。 《清 史 稿 》 不 仅 将 刘 铭 传 置 于 淮 军 诸 将 类 传 中 的 突 出 地 位 , 并 在传尾史家的论赞中评称: “刘铭传才 气 无 双 , 不 居 人 下 , 故 易退难进,守台治台自有建树。 ”充分肯定其守台治台两大功 业而略其镇压起义的事迹。 "$)% 年,商务印书馆曾出版袁克吾 所著 《台 湾 》 一 书 , 作 者 在 其 专 著 中 论 述 刘 铭 传 之 成 就 说 : “刘 为 安 徽 合 肥 人 , 富 于 创 造 力 , 思 想 稳 健 , 饮 酒 赋 诗 , 有 儒 将风。治台之声誉载道,东西人士皆敬 之 。 任 职 之 时 , 劈 头 计 划,即移台南之政厅于台北,以为省会 。 划 一 民 地 番 界 , 招 抚 内 山 之 番 人 垦 开 荒 地 。 设 学 校 , 以 致 番 童 。 尝 抱 ‘德 以 怀 之 , 威以畏之’之义临番人。此外如军备之 整 顿 , 交 通 之 扩 张 , 农 工商业之奖励,调查土地,改良地租, 无 不 次 第 举 行 , 是 为 台 湾进化时代。 ” 诸家不仅给予刘铭传以毫无异议 的 应 有 的 正 确 评 价 , 也 给 我们如何评论有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以 启 示 。 像 刘 铭 传 这 样 一 位对民族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却长 期 以 来 未 能 在 我 们 中 国 近代史的各类著述中给以一定的篇章, 几 近 于 湮 没 。 直 到 近 几 年因台海问题的日益突出,方进入研究 者 的 视 野 , 而 取 得 一 定 的成效。史学界召开有关的学术研讨会 , 当 代 史 家 撰 写 了 大 量 的论著,对刘铭传几乎一致地给予认定 与 推 崇 , 台 湾 著 名 史 学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的可以进行 全 面 地 历 史 地 评 论 , 有 的则可择其一生中最光辉的亮点,论其贡 献 , 激 励 后 来 , 那 就 无需详论其功过。我们历来习惯于在评论 历 史 人 物 时 , 常 用 一 分为二的方法,这固然是对的。但我认为 , 任 何 历 史 人 物 在 后 世看来均有其时代的局限性,而当论及有 些 人 物 突 出 的 历 史 贡 献和功业时,可以不必不论前提、不分场 合 , 人 人 均 加 上 一 个 不足的尾巴。如林则徐是功绩彪炳史册的 民 族 英 雄 , 尽 可 以 宣 传其反侵略的爱国行为和关心民瘼的民本 思 想 , 用 以 鼓 舞 我 们 在和平发展进程中,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 的 民 族 精 神 , 不 必 在充分肯定之余,又强调他在陕甘和云贵 某 些 镇 压 反 抗 等 所 谓 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等等不足之处。又 如 评 论 抗 战 爱 国 的 国 民党将领,哪一个没有反共的历史,但从民族立场的高度考 察,我们宣传和表扬他们的抗战功绩时,也可不及其他。 我认为对历史人物虽然要作全面的 历 史 的 评 价 , 但 应 从 大 节着眼以论功过。如刘铭传曾有镇压太平 军 、 捻 军 的 罪 过 , 但 他有抗法保台、开发台湾的重大民族功绩 。 我 们 固 然 可 以 一 分 为二地全面论述刘铭传的功过,但当论其 开 发 台 湾 时 , 似 乎 不 必在整个论述后面, “但书”其另一面。 过 去 有 些 史 家 对 刘 铭 传开发台湾,即突出论其功业而略其他, 如 台 湾 爱 国 史 学 家 连 横在写作 《台湾通史》时,特为刘铭传立 了 专 传 , 详 尽 地 论 述 其开发台湾之功,并以史家笔法总评其功 绩 : “连 横 曰 : 台 湾 三百年间,吏才不少,而能立长治之策者 , 厥 惟 两 人 。 曰 陈 参 军永华,曰刘巡抚铭传,是皆有大勋劳于 国 家 者 也 。 永 华 以 王 佐之才,当艰难之局,其行事若诸葛武侯 。 而 铭 传 则 管 、 商 之 流亚也。顾不获成其志,中道以去,此则 台 人 之 不 幸 。 然 溯 其 功业,足与台湾不朽矣。 ” 陈永华是帮助郑成功收复台湾,经 营 台 湾 的 功 臣 , 连 横 不 仅以刘铭传与其相并列,更将刘铭传提高 到 与 古 代 改 革 名 家 的 管 仲 、 商 鞅 比 肩 的 地 位 , 可 谓 仰 之 弥 高 。 而 对 其 “不 获 成 其 志”表示无限的憾意;即使如此,对刘铭 传 开 发 台 湾 的 功 业 仍 参考书目: 〈 " 〉清史稿 〈 ) 〉连横 * 台湾通史 编辑 秦维宪 家郭廷以曾说: “由于刘铭传的努力, 甲 午 战 前 台 湾 成 了 全 国 最 具 有 近 代 化 基 础 的 省 份 …… 刘 铭 传 是 近 代 中 国 的 杰 出 人 物 , 更是台湾史上应当特笔大书的人物。他 的 丰 功 伟 绩 实 在 不 在 郑 成功之下。郑成功光复台湾,刘铭传除 保 全 之 外 , 还 复 予 以 建 设。近代台湾的政治国防,经济交通, 文 化 教 育 , 均 在 他 手 中 树立了规模,奠定了基础。 ”大陆史学界的研究状况也有明显 的进展。致力于安徽历史文化研究的学 者 翁 飞 曾 撰 有 《一 九 四 九年以来大陆刘铭传研究综述》一文, 概 括 了 有 关 刘 铭 传 研 究 的基本状况,对刘铭传防台、治台的功 绩 都 持 肯 定 态 度 。 不 仅 如此,刘铭传事功的影响,源远流长, 啧 啧 人 口 , 台 湾 人 民 一 直在怀念其功绩,台湾有以铭传命名的 大 中 小 各 类 学 校 。 我 在 多年前访台时,还亲去访问过颇具规模 的 铭 传 学 院 , 现 已 升 格 为大学。最近我托我定居在台湾的胞弟 亲 自 访 问 铭 传 大 学 的 负 责人,知道他们与刘铭传毫无宗亲、血缘与经济等方面的关 联,只是仰慕这一人物对台开发的劳绩 而 已 。 在 基 隆 尚 有 一 条 刘铭传路。 当前,由于民族国家的统一已成 为 国 家 核 心 利 益 所 在 的 重 大问题,台湾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刘铭 传 又 遇 到 身 后 再 一 次 新 的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刘铭传自然 地 受 到 人 们 , 特 别 是 文 史界的瞩目,影视、论述的相继出现, 逐 渐 形 成 一 种 “刘 铭 传 热” 。我们坚信,通过两岸学者的努力,行将在中国近代史册 上塑造一位熠熠发光的历史人物,增添 一 位 值 得 纪 念 、 值 得 研 究的历史人物。
刘铭传与台湾近代经济建设
刘铭传与台湾近代经济建设台湾自古是中华民族的领土。
中法战争期间刘铭传与台湾民众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守8个多月,保住了台湾,1885年台湾设省,清政府任命刘铭传为台湾首任巡抚。
刘铭传对台湾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建造了中国第一条自行集资的铁路,改善台湾交通,促进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台湾航运业,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创办台湾近代电讯和邮政,促进台湾内外交流;振兴发展台湾工矿企业,为台湾近代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标签:刘铭传台湾近代经济一、刘铭传与台湾的经济建设台湾自古为中华民族的领土,历史上与大陆之间的关系也是颇为坎坷。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侵略者,使台湾回归了中华民族的怀抱。
光绪11年(1885年)10月12日,刘铭传正式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
刘铭传上任巡抚之后,刚刚经历战争的台湾经济萧条,各种城市基础设施陈旧,经济发展迟缓。
所以,刘铭传的主要任务,一方面除了要加强台湾的防务力量,增强台湾自身抵御外敌的能力之外,主要的就是如何振兴台湾的经济了。
刘铭传治理台湾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当时大陆洋务运动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完全的照搬大陆的模式应用于台湾。
刘铭传是清末洋务运动中比较具有时代眼光、革新思想和实干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在任职台湾巡抚的6年(1885—1891年)中,大刀阔斧开展各项近代化建设,希望“以一隅之设施,为全国之范”。
在清政府重臣李鸿章等人的大力支持下,他对台湾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都进行了广泛而大胆的改革,“造铁路以通之,行邮船以辅之,振殖产以裕之,辟财源以养之,改内政以新之,设教育以明之”,成效卓著,尤其是使台湾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奠定了台湾经济近代化的基础。
到1888年正式实现闽台分治,台湾单独设省,实现了在台湾正式建省的目标。
二、刘铭传对台湾经济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建造铁路、改善台湾交通,促进经济发展铁路是近代工业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富强的象征,西方资本主义大国都把修建铁路、改善交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淮军悍将刘铭传:盐枭出身,镇压太平军、捻军发迹,首任台湾巡抚
淮军悍将刘铭传:盐枭出身,镇压太平军、捻军发迹,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1836——1895年),安徽庐州西乡(今合肥西郊大潜山麓)人。
字省三,号大潜山人。
农家出身。
兄弟六个,他排行老六,因幼时出天花脸上有麻点,绰号“刘六麻子”。
刘铭传自幼性格倔强,有胆勇,敢作敢当。
他16、7岁时,刘家因交不起粮租,其父被当地一土豪殴成重伤,家里养的猪羊也被抢走。
已外出闯荡讨生活的刘铭传闻讯怒不可遏,放话给那个土豪说:“吾誓杀汝” !那人有钱有势,又背靠官府,横行乡里惯了,听了刘铭传的警告根本不当回事,心想:你个赤手空拳、乳臭未干的穷小子,岂能奈我何?一日,那土豪骑着一匹马,带着几个随从外出收租。
忽然,人群中冲出一个半大小子,挺身拦在马前。
土豪一愣,定睛一看,原来是刘家那放话要宰自己的小子,于是哈哈大笑说:“孺子竟敢拦我,活腻歪了吗” !?刘铭传二话不说,乘那人不备,猛地上前抢下其所佩腰刀,将其揪下马来,手起刀落,将他的脑袋砍了下来。
几个家丁虽然都持枪拽棒,因事起突然,都唬得呆若木鸡,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刘铭传提着仇人的首级,夺过马匹一跃而上,一道烟扬长而去。
彼时淮北大乱,捻子、天地会等秘密会社非常活跃,加上当地民风彪悍,屡屡群起抗租抗捐,官府无力禁止,刘铭传闹市当众杀人,官府虽然张榜缉捕,后来因民变四起、事情太多竟不了了之。
刘铭传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胆勇,一时间名噪乡里,庐州一带的年轻人仰慕其名,敬佩他雄健义烈,快意恩仇,均以结识他为荣,大家都拥戴、支持、追随他。
刘铭传带着大伙儿贩卖私盐,因性格果决、胆大心细、处事公正,逐渐成为淮北有名的大盐枭。
咸丰四年(1854),太平天国的势力已经深入到两淮,为对抗太平军,刘铭传在家乡肥西大潜山麓办团练,结寨自保。
因为他在肥西一带颇具威望,那些仰慕他的青年纷纷前来投效,他修圩筑堡,打造兵器,操练勇丁,势力大涨,成为肥西最强的一支练勇武装。
1859年,刘铭传率肥西练勇协助湘军收复六安,有了实战经验。
刘铭传与台湾新式教育
2 0 年 08
第 1 ( 月) 期 2
台肥 教 青 学 院 学 报
J u n fHe I 罩 |o 耐t o ra o l f 茸t fE 佣
1掌I ( 9 期 总蔫 5 期) 7
1 No 1 9. .
N o 1 F曲 . 2 0 . 0 2
二、 番学 堂
于 时务 , 科取士 使社 会 风气虚妄 无实 , 登 真正 的经 世务 实 的人才 自然难 以产 生 。这 样的教 育体制 显 然是 不能适 应刘 铭传 的新 政的 。抗 法 战争结 束以 后 , 铭传 留驻 台湾 , 政 治 、 济 、 刘 在 经 军事 、 化 等 文 方面 进行 了大规模 的改革 , 空前 的建设 事业 , 需要 大量 的经营 新政 的技 术 人才 。 因此 , 办新 式教 育成
刘铭 传 与 台湾 新 式 教 育
王 崇国
( 肥经 挤 管 理 学 校 . 台 台息 204) 3 0 1
[ 摘
要] 刘铭传是清朝 台湾建省后 的首任 巡抚 , 他在 任内所推 行的新 式教育如兴建 西学堂、 番学 堂、 电报学堂辱, 取
得 了明显 的实缋并产 生了深远 的影响 , 开 了台湾教育近代化 的序 幕 刘铭传新武教 育的实施, 揭 固然有其主客观 匿素 的 促 成 . 从丰质上说 , 但 是李鸿章等人倡导的洋奔教 育的一部分 , 在采西学、 废科举 、 中体西用及建 立新 学辱主张上 , 与洋务 教育是一脉相承 的, 旨在 培育一代新 人, 国强兵 富 抗敌御悔 , 使中 国自强 自立。 [ 关t词 ] 刘铭传 ; 新式教 育; 洋务教育
了刻 不容缓 的事 。
一
台湾 的高 山族 , 旧称 “ ” , 番 族 这些 番人 多少年 来一 直 过着 半 原始状 态 的生活 , 由于 长期 与 外界 隔绝 , 他们 文化 水平 低 , 乎没 有 受教 育 的 机会 , 几 他 们不 仅受 到 资本 主义 列 强的 残 酷 统治 与 压迫 , 而且还 受 到大陆来 的官吏 、 贾的敲诈 与 奴役 。 商 有 压迫就 有 反抗 , 因此 ,理番 ” 就成 了台湾 历代统 “ 也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来源:《文史天地》2009年第11期作者:孔祥军时间:2011-01-23刘铭传当前受关注的程度是越来越高了,既有长篇电视剧播出,又有大部头传记出版。
本刊之所以也来凑热闹。
是因为两位博士惠赐本刊的这两篇文章,有如贵州的茅台酒,比之那些不知渗了多少水的散白酒来,味道好极了!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安徽泸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西乡)人。
世代为农,而有大志。
后人淮军,与太平军、捻军殊死鏖战,凭其智勇、屡立战功,一路飙升,获武职一品爵。
中法战争中,领福建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沪尾一战,再立首功,于是成为台湾第一任巡抚,治台有方,业绩卓著,后因病归隐,于光绪二十一年(1896)病逝,其妾李氏绝食殉夫。
刘铭传生平著作有《大潜山房诗集》二卷、《奏议》二十四卷、《盘亭小录》等,今人汇成《刘铭传文集》行世。
幼年的刘铭传由于排行老六,脸有微麻,而被乡里同伴戏称作“刘六麻子”。
刘六早年丧父,家贫无依,但志略远大,常常独自登上邻近的大潜山,仰天慨叹:“大丈夫当生有爵,死有谥!”咸丰五年(1856)夏肥西大旱,他率众劫抢豪室,清兵抓他不着,便放火烧了他的祖屋,刘母因之惊吓过度而卒。
于是,刘六便举旗建寨、立堡为主,他看到太平军气势磅礴,便有了转投太平军的想法。
后因祭旗时大风吹折旗杆,他以为“天命不允”,于是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尔后,刘铭传看到太平军虽高举义旗,节节胜利,但每下一城便涂炭生灵,尽戕斯文,立国气象自然不必言,底层人民的痛苦更是胜于往昔,所以转而协助清军,于咸丰九年(1860)攻克六安,被保举为千总,次年援助寿州,又晋升为都司。
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回乡招募乡勇组建淮军,刘铭传欣然应募,建立了“铭字营”。
五月,刘铭传便意气奋发,卓立新功,与同僚潘鼎新以数千之众,招降太平军万余人。
李鸿章对他大加赞赏,在《上曾相》中称他“智略骁果、渡越诸将”,诸将中战功以“刘铭传为最”。
他也没有辜负李鸿章的激赏,在随后的战斗中,表现英勇,屡立战功。
刘铭传与台湾的经营和开发
刘铭传与台湾的经营和开发作者:肖荷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1年第05期刘铭传,安徽合肥人。
他早年在乡间举办团练,1862年率部加入淮军,在镇压太平军、捻军起义中作战勇敢、独树一帜,号称“铭字营”,深受李鸿章赏识,很快被提升为总兵。
1865年他被擢升为直隶总督,继又督办陕西军务。
1884年他就任福建巡抚,1885年成为清代台湾省第一任巡抚。
1890年他以兵部尚书衔帮办海军,次年告病还乡。
刘铭传在台湾的七年,不仅是他个人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台湾开发建设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1.抗击法寇,保卫台湾。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与大陆咫尺相望,是祖国的海防前哨。
台湾海峡是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对维护我国东南地区安全有着极大的利害关系。
1884年7月,法国海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奉命率舰队进入台海地区,清廷再度告急,刘铭传受命于危难之际,毅然渡海奔赴台湾督办军务。
他根据清军重南轻北部署情况,分析法军先北后南行动计划和预谋,协调与驻台湘军内部关系,不断调整战略部署,大胆采取诱敌深入进行陆战的战术,大挫敌锋。
经连续数月苦战,台湾守军困难日增,加上疫病流行,病者十居八九,刘铭传一再电告清廷火速派兵增援,但掌握军权的各派军阀相互推诿,借故迟迟不肯派兵。
1884年底,孤拔抽调大批部队到台湾,各种兵船倾巢出动,昼夜巡海搜索,妄图把清军困死在台湾。
刘坚决表示“传同将士惟拼死守,保一日是一日”,同时积极自救,发动深明大义的台湾绅士和民众起来保卫家乡,最终打破了敌人的围困阴谋。
1885年初,越南战局出现好转,爱国老将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接着中越军民取得谅山大捷,法军全线溃败,法国首相茹费理内阁倒台,战争胜利在望。
但清军一味求和,使侵略者在谈判桌上得到了他们用武力所没能得到的东西。
而刘铭传率军同侵台法军血战八个月,力保台湾。
刘铭传领导的抗法斗争,是台湾人民近代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反帝爱国斗争。
评价刘铭传的句子
评价刘铭传的句子
刘铭传武夫出身,没有多少文化知识。
在手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想要做好台湾的建设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当时有不少清朝官员都等着看刘铭传的笑话了。
可让大家都想不到的是,刘铭传这个武夫却不简单。
他在台湾任职不久,就想到了创收的办法。
当时台湾的田赋岁入每年只有十八万两左右,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登记混乱。
很多大地主瞒报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只交纳很少的税,甚至根本不交税。
刘铭传下令在台湾开展地籍调查,重新清丈土地。
经过一番改革,到了1888年,台湾的田赋岁入提高到了674468两,比三年前增加了将近四倍。
除了在土地税方面实现增收外,刘铭传还积极开辟新财源。
他一方面向台湾岛上那些蒸馏厂加征樟脑税,另一方面扩大岛上对外贸易,从而得到更多的关税收入。
直到1889年末,台湾在朝廷资助的八十万两协响停发后,年收入仍达到了二百一十二万两。
刘铭传对台湾教育的影响
刘铭传对台湾教育的影响
马莉莉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3(000)018
【摘要】刘铭传,台湾首任巡抚,任台湾巡抚期间,大刀阔斧地开展各项建设,特别是教育方面,大力提倡新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了一批台湾近代化需要的新式人才,促使了台湾人现代化意识的产生,这为洋务运动在台湾顺利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台湾教育乃至台湾社会迈入了现代化时期.【总页数】2页(P193-194)
【作者】马莉莉
【作者单位】河南职工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对保台建台的影响 [J], 黄英
2.台湾教育问责制对大陆教育的影响研究 [J], 王学丽
3.论刘铭传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台湾的影响 [J], 胡海印
4.台湾教育政策变迁及其对民众“国家认同”的影响 [J], 李家新
5.“少子化”对台湾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因应对策 [J], 王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铭传的文化素养与其在台湾文化教育之建树淮军名将刘铭传,1884年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入台抗法,到台后不久授“福建巡抚”,次年中法战后台湾建省,首任“福建台湾巡抚”。
其抚台7年中,举凡抗法保台、办防抚番清赋、修建铁路电报、发展海陆交通、创设邮政、振兴商务、整顿基隆煤矿、兴办工业等伟业,百年以来,受到学者高度评价和颂扬。
但对他在文化教育方面之建树,却较少关注和评论。
很多人可能认为他是个没有学历的武将,文化素养不高,甚至是个大老粗。
在影响很大的《剑桥晚清中国史》中,就说他是个“目不识丁的赳赳武夫”⑴。
这实在是很武断很不符合实际的片面之见。
笔者拟就刘铭传的文化素养和他在台湾的文化教育方面之建树,谈一点粗浅之见,仅以就教大家。
自学成才的儒将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谥壮肃,号大潜山人。
自幼家贫,父母和五个兄长皆务农为生,因为他是父母最小的儿子,偏爱一点,跟族侄刘盛藻读过几年私塾。
虽然很早就辍学,但他也因此打下了自学成才的基础。
纵观刘铭传的一生,我们完全可以说,他是个自学成才的儒将。
他后来在台湾所做出的非凡成就,决非偶然,而是与他一贯的刻苦学习所形成文化素养有着必然的内在的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在文化和教育方面。
刘铭传聪明好学,少有大志,“尝登大潜山,叹曰:大丈夫当生有爵,死有谥”。
“喜读医药、壬奇、占侯、堪舆、五行之书,犹好兵家言”⑵。
乡人传说,他幼小时常带一帮小伙伴模仿书上故事演习领兵打仗。
长大后他曾说自己梦中与虎相博,乡人因此都传说他是“黑虎星”,他结伙贩私盐、杀土豪上山安营扎寨、兴办团练,一呼百应。
其实这些都是仿效书上古人故事,利用奇异传说制造个人迷信来号召群众,初步表现出他的机智。
淮军攻下常州时,当刘铭传看到被士兵当马槽使用的“虢季子白盘”,底部有古文字,“读之不能尽晓”,意识到“非寻常物也”,秘运回家,后来又多方找到金石学家吴云的考释,自写“跋语”,编印成《盘亭小录》⑶一书,昭示世人,并在故居刘老圩造“盘亭”珍藏。
即已显示出他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物鉴赏能力。
同治五年,在镇压捻军的戎马生涯中,刘铭传出人意料地编辑一卷诗集《大潜山房诗抄》,收录自己几年来的诗作114首,曾国藩序言曰:“省三所为七律,往往以单行之气差于牧之为近。
”“省三用兵亦能横历捷出,不主故常。
”⑷将其诗风比之于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亦与其独特用兵风格相类。
这个评价颇为难得。
此诗集两年后刻板印行,成为淮军诸将第一本诗文集,名噪一时。
刘铭传因此获得“儒将”的赞誉。
连帝师翁同和也说他是“淮军中的名士”。
刘铭传后来在辞官归家闲居期间,优游山林、啸傲江湖的同时,仍刻苦读书,尤其是悉心研读西方书报,萌发了改革思想,使他对天下大势的认识超越时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某日在南京的宴会上,刘铭传对诸“名士”说:“公等识之,中国不变西法,罢科举,火六部例案,速开西校,译西书,以励人才,不出十年,事且不可为矣!”“当时举国宴然,诸名士咸咋舌。
”⑸这个讲话,实际上成为刘铭传后来在台湾推行改革新政尤其是兴办新式教育的思想基础。
光绪六年,刘铭传应诏入京,筹划对付俄国侵伊犁事。
但他乘机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⑹,最早在中国提出修建铁路的建议和规划。
结果引起一场激烈的大讨论。
虽然守旧派意见仍占上风,导致刘铭传又一次愤而辞归,但这个奏折议论精彩,影响深远,在朝野皆有不少知音,也成为后来刘铭传在台湾修造铁路的滥觞。
光绪十年(1884年)刘铭传受命入台抗法,他并不是单纯地考虑一地防务,而是认真思考海防大局,趁陛见之机,给朝廷上了《遵筹海防讲求武备折》。
此文议论比《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更加精彩,开头就对外侮日盛及“言和”、“言战”两派的得失作了精辟论述和尖锐的批评:“窃自泰西各国争开商埠以来,或占海疆,或吞藩属,无端欺藐,遇事生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每当外患纷来,言战言和,纷纷不一。
言战者,当审兵将是否可战,器械是否可战,炮台是否可战,兵船是否可战?空谈无补,后祸焉穷!言和者,当思伊犁和而兵费倍偿,天津和而义民受戮,台湾和而琉球坐失,越南和而藩服无存。
剜肉补疮,欺凌胡底?”⑦这些足以令人振聋发聩的生动、客观、辩证的议论文字,是那些自命不凡的“清流派”、纯粹从主观愿望或个人关系出发而固执己见的“主战派”“主和派”名士高官难以望其项背的!更难得的是刘铭传接下来“敬陈十条”的具体措施,成为他著名的“海防十策”,堪与南宋辛弃疾上书抗金的《美芹十论》相媲美。
朝廷也是褒扬有加,批转各地实行。
在朝野上下又一次引起关注和反响,也成为他去台湾抗法、办防、开发和建设台湾的总方针。
此外,刘铭传在家乡还有不少文化举措⑻。
重要者如:1、倡修“肥西书院”,亲撰楹联曰:讲武昔连营,五百里,星聚群贤,洗甲天河,共仰肥西人物;论文今筑馆,二三子,云程奋志,读书山麓,毋忘年少英雄。
2、主持整修大潜山庙,增建“文昌阁”,并撰楹联三副悬挂庙、阁内,与“肥西书院联”一起成为家乡文士传诵不绝的名联:十载河东,十载河西,眼前色相皆成空;一时向上,一时向下,身外功名总是空。
往事不堪论,眼看金身再塑,个中人,酸甜自别;昔人多不见,面迎浩月一轮,天下事,褒贬由谁?万户侯,何足道哉?听钟鼓数声,唤醒四方名利客;三生约,信非虚也!借蒲团一块,寄将七尺水云身。
3、主修《刘氏宗谱》,亲撰“序言”、“家规律条”、“义庄序”等文章,提倡读书识字,遵纪守法,互相帮助;建立“义学”、“义庄”,奖励家族子弟读书并制定详细办法。
4、为部将唐定奎家族的家谱《唐氏家乘》撰写“序言”。
5、为光绪《续修庐州府志》撰、书“序言”,此序以刘铭传墨迹刊刻⑼,而排在此前的李鸿章的“序言”却无此安排,显示府志主编者对刘铭传书法的由衷赞赏。
6、重修六安古迹、中国司法鼻祖“皋陶墓”及纪念祠。
7、助修巢湖“姥山塔”,题“中流一柱”匾刻于塔内8、为巢湖“淮军昭忠祠”撰楹联。
9、为淮军将领张树珊撰挽联。
10、为淮军将领潘鼎新撰挽联。
以上数端,仅是刘铭传自学成才所显示的文化素养的某些侧面。
他的奏议还有22卷之多,起自1870年督师陕西以后,大多是在台湾的奏稿。
光绪三十二年桐城人陈澹然将这些奏稿按专题编为十大类,谓之“十略”,以《刘壮肃公奏议》刻印行世。
1995年马昌华、翁飞将该书连同《大潜山房诗抄》《盘亭小录》等点校整理,列入《安徽古籍丛书》由“黄山书社”出版,书名《刘铭传文集》,约30万字。
此外,刘铭传当年还自己销毁不少文稿,“公自平捻归,鄙战功为不足道,当时文牍,一以火之。
”(陈澹然《刘壮肃公奏议》“出处略叙一”)。
另有《大潜山房诗抄》以后的数百篇诗稿,在其孙“蘅庄先生”处(据庐江陈诗《庐州诗苑》卷三),可惜后来绝大多数都散佚不见!其中犹为珍贵的《乙未冬绝笔》,幸得《庐州诗苑》选录得以保存下来,1989年笔者从中辑佚出来,写入《刘铭传佚诗》一文(载本人主编《肥西淮军人物》,1992年黄山书社出版)。
刘铭传临终诗《乙未冬绝笔》诗句如下:历尽艰危报主知,功成翻悔入山迟;平生一觉封候梦,已到黄梁饭熟时。
陈澹然在《刘壮肃公奏议叙》中说:“公才兼文武,所著大潜山房吟稿,曾文正叹为骠姚劲悍,类其用兵。
在官奏牍,下笔辄数千言,沛乎若不可御。
其大要犹在成败得失,靡不毕达其真诚,绝无一言相诳饰。
其所自属草,犹觉英风浩气,磅礴楮墨之间。
⑽”极好地说明了刘铭传的才气和文笔之佳。
刘铭传在台湾的文化建树中法战后,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亲自考察规划,整修了很多地方的文物古迹。
他到台南考察拜谒民族英雄郑成功纪念祠——延平郡王祠,即是其中之一。
他为郑祠撰写的楹联,亦是台湾名联之一⑾,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正气,十分感人: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在舜日尧天。
除了旧有的文物古迹修复外,新建的文化设施还有一大批。
台湾建省后,由于增设府县,加上新建省城,刘铭传多方筹划,在巡抚行辕台北、所选省城台中及新设立的府州县新建城池、官署,以及文庙、武庙、社稷坛、乡贤祠、名宦祠、天后宫、城隍庙等各种配套的文化设施。
此外还为保卫和开发台湾立功、牺牲或病逝的将士官员建设纪念专祠、墓园等。
如淮楚昭忠祠、林文察、唐定奎、沈葆桢及吴赞诚、刘朝带及傅德柯、朱焕明专祠等⑿:。
连横《台湾通史》记载新建的文化设施有淮楚昭忠祠:光绪十一年(1885年9月)建于台北府城,祀中法战争中在台湾牺牲的湘淮军官兵。
海神庙:光绪十二年建于台南府城赤嵌楼故址。
五子祠:在蓬壶书院内,祀宋关闽濂洛五子,光绪十二年建。
恒春县文庙:光绪十二年建。
澎湖厅程朱祠:光绪十二年建在城内。
台北府社稷坛:光绪十四年建于府治东南。
台北府先农坛:光绪十四年建在府治东门外。
台北府文庙:光绪十四年建于府治文武街。
台北府武庙:光绪十四年建于府治文庙之左。
台北府天后宫:光绪十四年建于府治后街。
台北府城隍庙;光绪十四年建于府治抚台衙后。
淡水县城隍庙:光绪十四年建,附于府城隍庙之内。
台北府厉坛:光绪十四年建于府治北门外。
台北府名宦祠:光绪十四年建,在府文庙棂星门之外。
台北府乡贤祠:光绪十四年建,在府文庙棂星门之右。
新竹县火神庙:光绪十三年建,在县治试院之左。
台湾府社稷坛;光绪十五年建,在府治(今台中市)东门外。
台湾府风云雷雨山川坛:光绪十五年建,在府治(今台中市)东门外。
台湾府先农坛;光绪十五年建,在府治(今台中市)南门外。
台湾府文庙:光绪十五年建,在府治(今台中市)小北门外。
台湾府天后宫:光绪十五年建,在府治(今台南市)大墩街。
台湾府城隍庙:光绪十五年建,在府治(今台中市)新庄。
台湾府厉坛:光绪十五年建,在府治(今台南市)北门外。
台湾府名宦祠:光绪十五年建,在府文庙(今台中市)棂星门之左。
台湾府乡贤祠:光绪十五年建,在府文庙(今台中市)棂星门之右。
台湾府林刚愍公祠:光绪十五年建,在府治(今台中市)田中,祀福建陆路提督林文察。
彰化县朱公祠:光绪十五年建,祀提督朱焕明,为戴案义民祠之址。
云林县城隍庙:光绪十四年建,原在旧治林圮埔(今竹山),后移斗六门新县治,盖竹屋。
台东直隶州天后宫:光绪十五年,在卑南马兰街。
台北病院(官药局):光绪十二年六月设于台北城内考棚,以候补知县某为经理,招聘西人医生,免费治病,并设官药局于内。
通志局:1891年(光绪十七年)设于台北登瀛书院,各厅县设采访局,编纂《台湾通志》。
以上文化设施,还只是其中新建的部分,未包括恢复重修的,已可见工程浩大。
但在整个台湾开发和建设工程中只是冰山一角。
刘铭传是在1884年中临危受命冒险渡海,到台伊始,来不及寻找合适幕僚,亲自动手撰写不少文稿,见于《刘壮肃公奏议》。
刘铭传还在台湾留下不少诗文。
除上述外,重要者如⒀:1、“劝番歌”:是刘铭传在“抚番”时作,据《恒春县志》记载:“光绪十三年四月,奉宫保爵抚宪刘撰拟土音抚番歌,札发知县,抄给各社头人通事等,认真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