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不应该有围墙的攻辩问题与不应该有围墙的立论点及相关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反方逻辑存在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学,但是为什么就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围墙呢?
2.大学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没有区别,如果是完全融合的话,那么社会教育是否能代替大学教育?如果说大学是半社会半大学,那么这两点之间到底有么有主次之分呢
3.从实用性的角度,国家安全,城市安全和大学安全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的话,大学安全的特殊保护性在哪里?
4.从成本论的角度看,修建围墙的成本与围墙保障大学的教育秩序、独立研究的精神、科研有序的进行所带来的无形成本的比较还要低得多的话,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中国大学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开放和融合的问题还是维护学术的独立与纯洁性的问题?
如果心防、制度等是围墙的话,那么大学应不应该有围墙这个全称判断是不是要改为大学应该有无形的围墙而不应该有有形的围墙呢?
围墙和保护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对方辩友说围墙不意味着完全阻隔,封闭自守,那么请问有交流是不是要更好地交流呢,这就不应该有围墙了
围墙不具有自主选择性,关于糟粕的问题还是要依靠个人的判断
从物质层面来看,围墙的作用主要是维护校园安全与秩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体现大学的主要职能
从精神层面来看,一个大学所形成的特有精神传承并不是围墙,并且这种传承形成过程本身就是包容并蓄的,又何来无形的围墙之说呢。这是一种精神支柱,让学生老师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激发自己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去更好地维护大学这个特殊性的社会存在。所以说无形的围墙的保护作用正在弱化(所以说围墙与保护并不是存在必然联系的,两者是并行不悖的,保护作用完全可以由其他方式途径来实现),真正需要的是大家主观能动性的更大发挥,关于这一点可以强调客观事物影响主观判断。
不能完全贬低围墙,否认其价值,应该要说大学不应该有围墙会更好。
应该有围墙是一种“心底的情结”
王弘劼:大学“围墙”怎么拆?
2011年06月07日 09:08
来源:荆楚网
字号:T|T
1人参与1条评论打印转发
清华“真维斯楼”所引发的争议硝烟未散,北京语言大学的“食堂婚礼”事件又在一阵鞭炮声中上演。(《新京报》 6月5日)这件事虽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在“真维斯楼”的阴影下,难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这种所谓的“向社会开放”是国人所期求的大学的开放性吗?
不少学者、文化人总是借欧美高校没有围墙的例子希望中国高校能“拆掉围墙”,变得更加开放,但这种“开放”,更多的是希望高校的学术、文化氛围能够影响社区。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所言,高校应成为“一个社区或城市的文化森林”,“为整个国家提供丰厚的精神动力”。然而,就中国高校而言,人们总觉得追求开放之后社会影响高校更多一些,并且这些影响总是让人觉得有些不舒服,有点“雷”。当然,没有具体条例规定真维斯不能冠名教学楼,食堂里不能办婚礼,于是,人们尽管心存疙瘩,日子还是照过不误。
这些现象反映了高校对于“拆墙理论”在理解上存在偏差,不能拿“开放性”作为一切行为的借口。“拆墙理论”由上海大学已故校长钱伟长提出,指的是大学要拆除“四堵墙”: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墙、校内各系科各专业各部门之间的强、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这里的“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应是高校不能关起门来做学问,而应增大与社会部门的合作,深入探寻社会肌理,从社会生活中获取不断更新的第一首资料用于研究,再将研究成果第一时间用来服务社会。
由于资金有限,高校确实要从社会上筹集资金,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就必须满足不符合学校定位的商业诉求,尤其是在现今中国高校还没有足够的积淀使浓重的商业味进驻校园后能在强烈的学术氛围中消解,而融入校园。这就是为什么婚礼在高校的食堂里举行后人们不会觉得婚礼一瞬间变得格调高,而是觉得一地的鞭炮碎屑和喜字让学校变得很“市井”。但如果是在剑桥大学的康河边举行一场婚礼呢?估计结婚者的心境都会很不一样,他们还会开着车队,放着鞭炮吗?
大学要拆“围墙”,应注重改变封闭式的管理;把校园建设成为不同民族、年龄、地域、社会阶层的人们自由交流的良好平台;鼓励师生走进社会,在社会中检验、完善、发展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从社会最新的需求中获取新的灵感。在这一切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学
要发展和保持自身的一种“大学精神”,以“学术殿堂”的高要求来衡量自己。精神很重要,精神是一代代老师、学生们在离开了校园,离开了书本之后仍能在脑中留下清晰印象的东西。精神表面上看起来是“虚”的,但这种“虚”的精神却需要许多实实在在的努力来构建,比如提高师资力量、强化学术严谨性、增进师生交流等。
在做到这一切以前,高校对待商业元素进驻校园应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否则,就要对各种随之而来的非议做好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