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中国成立历史知识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个部分。

下面就这三个部分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三代: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周是封建社会的代表,周朝从西周、东周到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2.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开创了“西汉武帝的时期”。

3. 魏晋南北朝:魏晋时期,文化艺术达到高峰;南北朝时期,南北两方互相消耗,文化艺术退化。

4. 唐宋元时期: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杰出的时期,宋代是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经济繁荣的时期,元代是中国的外族政权,打开了中国的对外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大门。

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封建皇帝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3. 抗日战争:是中国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抵抗战争,标志着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历史时期。

4. 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世界史1.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文化运动,具有广泛的各种艺术和文化运动。

2. 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四年,是世界历史上破坏力最大的战争之一。

3. 冷战:冷战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标志着世界局势的分裂和整合。

4. 国际体系: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等组织,构成了现代国际体系的各种机构。

总的来说,学好历史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地总结、整理,不断学习,只有了解真实的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世界。

通过学习历史,不仅可以了解过去的文化、制度、事件等,还可以对现在和未来产生影响。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来说,理解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漫长的历史和文化,包括文明的起源、诸子百家的思想、艰苦卓绝的民族抗争等等。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7课社会主义建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7课社会主义建
——摘编自《中国外交史》 [探究] 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 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 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 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 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解析:材料提供的时间是 1958 年至 1960 年间,这期间正是我国 的“大跃进”时期,A、B 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故 A、B 两项 错误;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是在 1960 年冬开始执行“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故 C 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 得出 1958 年至 1960 年间,我国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故 D 项正确。 答案:D
[练经典小题]
1.据统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年均积累率为 25%左右,
而 1958 年我国积累率猛增至 33.9%,1959 年、1960 年进一步
增至 43.8%和 39.6%。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B.经济调整措施发挥成效
C.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
D.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
材料二 1958 年 12 月 19 日宣布,提前 12 天完成钢产量翻 番任务,钢产量为 1 108 万吨,生铁产量为 1 369 万吨。实际上 合格的钢只有 800 万吨,所炼 300 多万吨土钢、416 万吨土铁根 本不能用。估计炼钢铁在全国约损失 200 亿元。
[探究] 上述材料反映了经济建设中的什么现象?有何影 响?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立在探索中曲折开展
一图知史实
一语评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总结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总结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单元综述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先后参加了在日内瓦和万隆举行的两次重要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50年代末开始,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政府坚决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行径进行抵制。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了更广泛的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采取“走出去”所谓外交战略,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重大成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法指导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树立历史发展的脉络,着重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同时注意相关知识的链接。

需要注意的问题1.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风云变幻,作为一个大国和国力相对薄弱的国家,进行外交活动是相当艰难的。

在此基础上,介绍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外交思想或外交生涯。

通过学习探究,了解这些领导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外交智慧,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成长方面的启迪。

2.进行问题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究。

第一,新中国成立后,是怎样扭转屈辱外交局面的?第二,在建国初期,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第三,我国为什么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第四,改革开放以后,为什么要调整对外政策?如何评价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活动和成果?3.要结合教学参考书,多给学生提供历史材料,让学生了解历史的本来面貌,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四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四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专题概述]本专题第一、第二目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基本制度形成,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述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这种惨痛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创新性探索,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专题的第三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那么,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课程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剖析过渡时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讨论话题,如过渡时期我国为何采取三大改造,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教师关注讨论过程,给予指导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等。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过渡时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意义。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新中国成立和过渡时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引发学生对过渡时期的好奇心,为讲授新知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事例,讲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等内容。
2.通过比较法,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新中国成立和过渡时期的历史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运用比较法,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最新-高中历史 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及过渡时期总路线教材精解素材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 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及过渡时期总路线教材精解素材 精品

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及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初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我们在讲到这段内容时,很多学生对什么是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应从何时开始理解不清;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有关问题也理解不了,甚至产生了误解。

为此,特作如下简要分析。

一、关于过渡时期传统的观点,通常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称为过渡时期。

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过渡时期,一是由这一时期特定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1949年我国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这一社会中,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经济上是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

而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仍占很大的比重。

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成份,改造非社会主义成分,把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

所以说建国后新民主主义时期并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过渡的阶段。

就其整体而言,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因此,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分开。

我们承认这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同我们把新中国成立后称为社会主义国家也不矛盾。

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的方向而言;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形式的某些特点和五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

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没有根本的区别。

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表现决定的。

第一,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唯一经济基础。

高中历史 简述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历史背景

高中历史 简述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历史背景

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是在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会议,内容是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以及周恩来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宣布就职。

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向各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愿与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会议结束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员集体出发,乘车出中南海东门,前往天安门城楼出席开国大典。

下午3时,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

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开国大典:。

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高中会考的必考科目之一。

历史知识点繁多,内容广泛,需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和总结。

下面就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进行一个简要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1. 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两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两个分水岭。

3. 秦朝统一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4. 汉朝的兴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开创了汉文化的鼎盛时期。

5.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三国鼎立,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2.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战争。

3.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共和政体的建立。

4.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5. 五卅运动,五卅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契机。

三、现代史知识点总结。

1.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伟大斗争。

2. 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规模的人民解放战争。

3. 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跃升为社会主义国家。

4.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一场政治运动。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论从史出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 农业和商业。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 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教你读史】 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其中基本 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工业是重点”“集中在东北地 区”,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
【我的结论】 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重视交通运输 业;②重点发展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材料二 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 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2)材料二反映出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教你读史】 材料二隐含两层信息:一是资本主义工 业逐渐消失;二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并占绝对优势。
【我的结论】 变化:①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 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②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 小,直至最后消失。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 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重要措
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全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施意义ຫໍສະໝຸດ 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投机倒把,物价飞涨 稳定
概况 “ 银元之战 ”和“米棉之战”
物价 意义 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历史社会版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历史社会版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历史社会版必修二重要知识点本文档旨在总结历史社会课程必修二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研究内容。

第一章:新时代的中国1. 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时代。

2. 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推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推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注重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注重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第二章:运动与人民革命1. 五四运动:以爱国主义和反帝思想为核心,反对不平等条约,呼吁民主与科学。

五四运动:以爱国主义和反帝思想为核心,反对不平等条约,呼吁民主与科学。

2. 中国的成立:1921年7月1日,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开始。

3.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 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的主题,包括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科教文卫建设等。

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的主题,包括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科教文卫建设等。

2. 改革与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改革与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 :,强调中国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高中历史必修上册课件第九单元+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高中历史必修上册课件第九单元+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知识点三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第一次建交高潮 (1)“一边倒”: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先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 建交。 (2)“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谈判再建交,同 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 芬兰建交。 (3)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2.日内瓦会议 (1)内容: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2)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 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 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 所起的积极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任命周恩来为政 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下午三时,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宣 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 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 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 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素养阐释
1.通过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在政治、经济、 外交、军事上的活动,认识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的表现,培养 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素养。 2.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 要活动,认识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培养爱党、 爱国的情怀。
素养阐释
3.通过分析史料,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不同于近代中国 的表现,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含义,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 和家国情怀。
(3)抗美援朝 ①背景:美国侵略朝鲜;同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 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②过程: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经过 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在 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150
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民革)、李济深
100
116 71
75
人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民革)、张澜(民盟)、高岗为副主席;
50
代表具有广泛性 民主性 (3)规定国旗、代国歌、首都、国徽等。
0 党派 区域 军队 团体 特邀
比一比: 1949年北平政协会议与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不同
1949年北平政协会议与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的不同 (1)新政协将国民党反动派排除在外。 (2)新政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3)新政协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4)新政协是长期存在的、固定的统一战线组织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梳理归纳)
阅读材料,分析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怎样的政治、经济和外部环境。
【知识联系】面临严峻形势及措施
领域
严峻形势
措施
①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
军 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事 ②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肃
镇反剿匪
国 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内 ①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农村:土地改革 经
济 ②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困难 城市:“银元之战 ”和“米棉之战”
“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 和民族资产阶级。”“对人民内部的民 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
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 和政策基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两年徘徊时期
1976-1978
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年以来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高中历史 高三通史复习知识点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高中历史 高三通史复习知识点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1956年)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新政权的斗争(必修1第20课、第25课;必修2第11课;必修3课第17课)●新中国的成立(1)历史条件:①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②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③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上和路线、方针上的准备;④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2)成立:①组织准备: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简称人民政协)(1949.9)地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问题。

内容: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共同纲领》(新民主主义宪法、临时宪法);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民主联合政府);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10.1):内容: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巩固新政权的斗争(1)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①解放全国大陆,1950年夏,大陆基本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②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夏~1952年底):目的: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特点:保护富民经济意义:a.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b.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c.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③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1951年)基本肃清了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势力。

(2)开展抗美援朝运动(1950.10~1953.夏):背景:①“联合国军”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历史纲要导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

学科素养对接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2)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几个重要文件。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开国大典(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学习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包括序言和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

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
3.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官僚资本主义 各族人民的历史, 人民 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义向 社会主义 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 入 新纪元 。
——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根据当时事实制定的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根据两方面的事实制定的。一方面,旧中国是一个遭受帝 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拥有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特权和影响,中国在外交上长期仰人鼻息,任人宰割, 处于屈辱的地位;另一方面,新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 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互相对峙、进行“冷战”的局面。美帝 国主义为了称霸全球并维护旧殖民主义的统治,打着“遏制”共产主义的旗帜, 在全世界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则站在和平、民主 方面,支持各国人民维护和平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事 业,对新中国采取友好合作的态度。据此,中共中央提出,在着手建立自己的外 交关系时应“另起炉灶”;对于同美国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建交,应“打扫干 净屋子再请客”;对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一边倒”的原则。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土地改革(农村):1950年夏到1952年底,使农民 从封建土地制度 的束缚 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 工业化 扫除
了障碍。
2.稳定物价(城市):党和政府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
战”。到 1950年春 ,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课标解读
课标内容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 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1.13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 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 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 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设计
3.阐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解释其内涵和意义。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提出以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首先要进行土地改革?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经验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启示。
4.作业布置:
(1)课后复习:要求学生复习教材,巩固所学知识。
(2)拓展阅读:推荐相关历史书籍、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
(3)写作任务:布置一篇关于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论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
2.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强调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历程。这一时期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的发展仍具有深刻的启示。希望大家能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在逻辑。
(3)组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
2.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布置说明:
1.以上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2.请同学们认真对待每次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必然趋势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召开 1949年9月,北平
内容 ①采用“ 了
”的国名;②通过了《

为主席。
》 等重要文件;③大会选举
④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
改名为
;纪年采用
建立

;国歌为《
》;定都 ,

为国庆节;在北京天安门前
意义:①它标志着中国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革命大团结在组织上的最后形成,标志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10月1日) 标志: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举行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
董希文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意义:国内+国际
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 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 上改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 造了前提条件。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展开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
• 答案:A
•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7年,西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 到150万,且国营纺织厂中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这得 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强调优先 发展重工业,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大量劳动力涌 入城市;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重型机器制造业等重要 工业部门建立起来,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社会面貌,这与材料主旨 相符,A项正确;改革开放后,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排除B项; 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 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故选A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新中国成立历史知识
高中新中国成立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知识:新中国成立
高中历史知识: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1949--1956)
1、建国后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两大任务,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结果。

2、过渡总路线的提出背景,内容,特点,执行结果。

3、一五计划的实施条件,内容特点,实际实施的情况,取得的具体成就。

5、我国经济在1948-1956年的社会经济在状况,所有制,经济体制上的变化及原因。

6、建国后到1956年我党对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小农经济采取的不同政策、原因和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