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王亚鹏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心理系( 兰州

730070)

加入收藏夹

【摘要】从“认同”的概念界定及其嬗变出发,介绍了西方研究者在民族认同的发展、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民族认同与人格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并且概括了民族认同的一些研究策略。文章最后指出,在西部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下,民族心理研究,尤其是宏观层面民族认同心理的研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认同文化适应研究策略THE PRESENT CONDITION ON STUDY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IDENTITY

Wang Yape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Abstract: Written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change of the identity concept, this paper introduces western researchers’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identity, ethnic identity and mental health, ethnic identity and accultur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tc, and summarizes some study strategies of ethnic identity. The paper finally points out,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Western Explorati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f ethnic psychology, and especially of the study of macroscopic ethnic psychology to our country.

Key words: ethnic identity, acculturation, study strategies.

在世界多民族国家中,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少数民族大都面临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的共同问题。在多元民主国家中,由于少数民族往往是弱势民族,因而其文化也就成了主流

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弱势文化。在这种文化和身份双重不利的情况下,许多少数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产生了严重的分化: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为了摆脱低社会经济地位和低教育成就的阴影,产生了强烈的向上流动的动机,积极学习主流文化背景中强势民族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使自己尽可能像一位强势文化群体的成员;另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则因认定了自己的弱势与不利地位,产生了自卑、悲观、消极的态度,终而无法认同自己的民族[1]。然而,由于少数民族成员与强势民族成员固有的建立在先天基础上的外部差异,他们在放弃自己的母文化认同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强势群体并不会积极地接纳他们,其结果是他们既不想认同自己的母文化,主流文化也不会轻易地接纳他们,从而使他们沦落为一种边缘人。

1 认同概念的界定及其分化

“认同”(Identity或Identification)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人与

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2]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一个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表现形式。后来,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认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进一步对认同进行了解释和阐述。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发展的结构,有时它指一个人对其个体身份的自觉意识,有时指个体对其性格连续统一体的无意识追求,有时指自我综合的无言操作,有时则是指对某个群体的理想和特征的内心趋同..[3]现在意义上的认同研究一般区分了两种水平的认同: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这种区分其实是对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和“集体同一性”的沿袭。..

弗洛伊德提出“认同”一词时,认同的外延并没有现在这么宽泛。当初他提出的认同或表同仅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现在,随着认同研究的深入,认同一词的外延逐渐扩大。但是有一点非常清楚,那就是有关认同的研究仍然沿袭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两条路线展开。

Carla曾对民族认同下了一个定义[4],他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我们姑且不论Carla所下定义的准确与否,但有一点很明确,这种群体水平上的认同一般有四个基本要素,即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虽然认知是态度形成的基础,但是在这四个要素中,态度是最关键的,因而现在有关民族认同的研究大都是从态度着手的。而单就态度而言,表现在民族认同上有两种基本的认同模式:即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消极的民族认同。积极的民族认同指民族成员积极、自豪地看待自己的民族,并且为身为民族的一员而自豪。表现在行为上,积极的民族认同会使民族成员积极地维护本民族的利益,以一种充满优越感的姿态看待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积极的民族认同使民族成员具有强烈的内聚性,同时,也会对外群体成员表现出一定的排斥性和抗拒性。这种认同模式在强势民族中表现的比较突出;相反,具有消极民族认同的个体以一种悲观、颓伤的心态看待本民族的一切,

他们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等充满了自卑,甚至有时以自己身为自己所隶属的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耻辱,因而产生了一种认同的污名感(stigma)。这种消极的民族认同运作的结果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有些民族成员不愿暴露自己的民族身份。这种认同模式在弱势民族的一些成员中有所表现。积极认同和消极认同的分水岭在于前者是积极的、主动的、自愿的,而后者是消极的、被动的、非自愿的。

2 民族认同的研究现状

由于国内对民族认同的研究为数有限,即使有一些,也主要局限在人类学视野中的理论推衍和阐释上,因而本文主要对国外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作一介绍。

2.1 民族认同的发展

有关少数民族认同发展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Thomas 的研究,他提出了一个黑人民族认同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在Thomas提出黑人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