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外各国土地制度的变革

合集下载

20世纪中国土地制度百年变迁的历史考察(精)

20世纪中国土地制度百年变迁的历史考察(精)

20世纪中国土地制度百年变迁的历史考察时代已经步入21世纪,但上个世纪土地制度变革的影响并没有消逝,相反,20世纪上半叶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及下半叶开展的举世瞩目的制度变革,都在今天留下了太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材料。

土地制度的研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本文的局部整理只能算是一种抛砖之举,目的还在恭迎专家的美玉。

一、20世纪前叶中国土地制度之变迁轨迹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政权更迭频仍、土地制度异常复杂的社会。

清政府和民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国共两党,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词总是无法回避地与土地问题联系起来。

百年一瞬间,一个土地问题,两条土地路线(一者以土地公有制为主体,一者以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在历史上留下的却是土地制度的差异性、复杂性和变迁性。

饶有趣味的是,公私双方奉为麾帜的都是孙中山先生坚持的“耕者有其田”,都以同一词汇“土地改革”来称呼其土地实践,也都在20世纪50年代上半叶不约而同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虽然一者使用革命办法,而另一者采用和平方式,但在以否定大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来发展小私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的问题上却又殊途同归。

但从20世纪50年代下半叶开始,双方因政治取向的相异又复走上不同的改革道路。

当一方开始向“土地国有”的更高目标迈进并发展出集体所有制的新形式时,另一方则在土地改革的成功实践中将“耕者有其田”引向“土地私有”的方向。

这些改革成为后半个世纪制度变迁的两条主线。

(一苏维埃政府的土地制度变迁研究20世纪上半叶的土地制度,至少需考察两个区域:一为根据地或解放区,一为国统区。

日军侵占的敌占区因限于篇幅,将另行讨论。

而在此之前的北洋政府时期,土地问题虽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但在制度上却并没有多少可资发掘的材料,因此,以20年代作为一个起点应该是比较合适的。

其中,苏维埃政府的土地制度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土地理论与纲领即“耕者有其田”的形成时期,时间为1921年至1926年。

近代以来中外各国土地制度的变革

近代以来中外各国土地制度的变革
英国向美国殖民地移民,土地呈现 无主状态。
独立战争后
美国殖民地土地私有化,土地所有 权和使用权归个人所有。
西进运动时期
联邦政府向西部扩张,免费或低价 的土地政策鼓励人们向西部迁移。
现代时期
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逐渐完善,土 地资源保护和利用受到重视。
英国土地制度变革
封建制度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后
英国实行封建制度,土地被分封给贵族,贵 族对土地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通过没收地主的土地和征收农业税等 方式,实现了土地的国有化和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给农民家庭经营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02
外国土地制度变革
美国土地制度变革
殖民地时期
中外各国近代以来土地制度的变革对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 度改革的启示
必须坚持土地制度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和权益,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 和生活来源;
必须加强政府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防止过度开 发和滥用;
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THANKS
19世纪初的土地改革
拿破仑战争时期,为了满足战争需要,拿破仑推行了一系列土地改革,包括土地集中、租 赁、税费减免等措施。
19世纪中叶的土地改革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后,为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土地改革,包括土 地赎买、土地银行、土地分配等措施。
德国土地制度变革
19世纪初的土地改革
普鲁士王国统一德国后,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大规 模的土地改革,包括土地赎买、农民获得自由地权、土地重 新分配等措施。

中国近代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中国近代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的社会存在。

几千年延续至今,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而与农民问题联系最密切的则是土地。

如果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土地则是农业的基础,它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证。

而我国只占世界7%的耕地却要养活占世界20%以上的人口,土地显得更加重要,土地的占有和利用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国的稳定。

因此,土地问题是维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围绕土地问题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一切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一、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1.土地改革阶段: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革为农民私有的土地制度1949年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了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开辟道路。

”规定了对“所有没收和征收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应“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到1952年底,除新疆、西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以外,全国广大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已全部完成。

2.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把土地农民私有制改为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

在根据地,农业合作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劳动互助,但也发展了一些农业生产合作社。

近代以来中外各国土地制度的变革

近代以来中外各国土地制度的变革

近代以来中外各国土地制度的变革土地制度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土地关系的总称,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政府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是一切社会形态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制度.在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中,土地制度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对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历史上看,土地制度的矛盾是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之一.一种社会土地制度的变革及调整,是任何一个国家政权首先要参与解决的问题.欧美国家英国“圈地运动”15,16世纪左右「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采用拍卖王室土地的方式」内容: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制呢业迅速发展,羊毛需求激增,英国贵族圈占农民土地养羊,驱赶农民外出流浪实质: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大地产制形成.影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劳动力及市场法国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拿破仑18世纪末19世纪初内容:1 吉伦特派宣布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一切封建特权2 雅各宾派宣布将逃亡贵族土地分成小块出售,款项在十年内付清,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特权3 拿破仑制定民法典从法律上保证了小农土地所有制实质: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逐步改变成为资产阶级性质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度影响:当时来看使雅各宾派等赢得了占法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的支持,但从长远来看阻碍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不利于在法国推广大机器生产,小农的大量存在也限制了自由劳动力的产生和资本主义市场容量的扩大,从而影响到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美国「西进运动」宅第法19世纪中期内容:规定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获得一块64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该地即为私产.实质:在美国西部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大地产制影响:首先从当时来看,使林肯政府获得了民众的支持,有利于南北战争中北方获得胜利,其次,从长远来看,吸引了大批有经验的农业工人前往美国当时还未开发的西部,为开发该地提供了条件,为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模式.并且在该地广泛实行的大地产制使得大机器生产更为顺利的推广,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农业产品,为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扩大了美国的国内市场,也为美国提供了更多的生产资料但是,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对于美国西部原始居民的野蛮掠夺上的,给他们带来了灾难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19世纪60年代内容:废除农奴制,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是必须以高价购买实质: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合法掠夺,在保护地主利益前提下进行影响:一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步伐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并且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农民分得的土地多贫瘠,地价高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60,70年代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统一征收地税实质:将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产阶级性质的土地私有制影响:有利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日本农业的发展,扩大了日本的国内市场,征收地税提高了国家的收入认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封建主义的所有制改造成为资本主义的所有制,以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改造,理想的结果就是将土地绝对私有化,使土地转化为资本,土地的所有者转化为农业资产阶级.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以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以是否满足贫苦农民的无偿要求的.1、英法革命中处理土地问题的比较:①英国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丧失土地,但形成并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马克思说,英国土地制度的解决是最革命的.②法国分散的小农经济,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长远上看不利于其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2、美国西进运动和宅地法,推动了西部开发,是美国19世纪中后期经济腾飞的重要条件.知识拓展:苏俄联的农业政策1、十月革命后,工农苏维埃政府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地主所有到农民所有.2、三年国内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3、1921年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4、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实施了农业集体化,所有制从农民所有到集体所有.暴力和行政手段5、在20世纪50、6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失败6、工业化过程中,存在轻视农业、掠夺农业积累发展资金的弊端,抑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落后的局面.中国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土地改革天朝田亩制度内容:以户为单位,无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质: 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照小农思想平分土地影响:由于绝对平均主义和当时条件致使无法执行三民主义内容:民生主义实质: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土地制度影响:未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依然没有土地土地改革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质:废除封建制度,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影响: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从而保证了根据地的建设,保护了已得的胜利果实抗日战争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实质:根据形势共产党制定的土地政策,不属于无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影响: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土地改革解放前中国土地法大纲内容: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质: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制度影响: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解放后中国土地改革法内容: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经济实质:将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影响: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农民成为土地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的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认识1.土地改革是把地主土地私有制变成农民土地私有制,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把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变成土地公有制,二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2.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建立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知识拓展我国建国后农村经济结构的四次调整1,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方式:农业合作化2,改变了土地所有权:三次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3,土地买卖:农业合作化之前可以买卖,之后为经营权的转让4,对富农的态度1931-1934 革命根据地南方限制富农1941-1945 抗日根据地北方团结富农1947-1949 老解放区限制打击富农1950-1952 新解放区保存富农。

历史专题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历史专题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性 质
世 界 近 代 史
俄国 农奴 制改 革
为了巩固统 (1)自改革法令实施之日起,俄国农 治,缓和阶 奴获得人身自由,他们可以拥有自 级矛盾,增 己的财产,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地 强国家实力, 主不得再任意交换或买卖农民; 避免人民革 (2)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还 命的发生, 能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和宅 1861年3月3 旁园地,但这些耕地在法律上仍然 日(俄历2月 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使用权; 19日),沙皇 (3)农民须花钱向地主购买土地的使 亚历山大二 用权,这种购买土地使用权的方式 世正式批准 称之为“赎买”; 并颁布了废 (4)为了控制这些农民,沙皇政府还 除奴隶制的 规定,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所居 法令。 住地区的“村社”管理。
时 期
改革 名称
背景/ 开始
内容
影响
性质
中 国 古 代 史
隋文帝 初步建 立通过 唐太宗时, 考试选 进士科逐 唐朝 拔人才 渐成为最 科举 的制度,重要的科 制改 隋炀帝 目;武则 革 时,设 天时,创 进士科,立殿试制 标志科 度。 举制正 式确立。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选 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 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 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 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 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 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 续了1300多年,直到1905 年才被废除。
时 期
改革 名称
背景/ 开始
内容
(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加 强了中央集权) (2)奖励生产;(国富,提高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的特 权;(兵强) (4)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 建制度) (5)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 权,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影响

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

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

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近代史土地政策的演变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过程,涉及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

土地政策的变迁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存状况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本文将就近代史土地政策的演变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

清朝时期的土地制度主要为封建农业经济,老百姓多为小农,土地所有权分布极不平等。

地主阶级占有大片土地,农民只能靠佣工、负债或租种来生存。

土地在封建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晚清时期,农民起义频繁,土地革命势头逐渐增强,清政府开始尝试一些改革措施,如百姓地地赋灾、地公法等,但效果有限。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取而代之,土地政策也有了新的变化。

孙中山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号召农民占有土地,实行土地国有化。

由于时局动荡,内战频发,农田开垦工作受阻,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随后,孙中山去世,中国进入了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等人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方案,但其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土地政策有了重大转变。

国家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了土地国有化的政策,农民获得了长远的土地使用权。

土地改革结束了农民长期受压迫的历史,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此后,中国陆续实行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如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

1978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土地政策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国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给农民,实行户籍化管理,鼓励农民通过经营提高收入。

这一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也有了明显提高。

随后,国家又推动了土地流转经营、农村土地整治等政策,加快了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至今,中国土地政策仍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

近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近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近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近代政治制度变革,留下了许多历史遗留土地制度的问题。

而处理好这些土地制度的问题,对于当今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无疑都存在重大的意义。

以下,就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从前朝到今天的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介绍。

一、前朝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是经济和政治的重要基石,它也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承载。

这种制度主要包括普遍的土地分封,而中央政府的土地分封受统治者的控制,也就是说,土地只能被统治者分封,其他社会成员均不能享受私有土地的权利。

也就是说,中央政府对所有的土地享有最高的支配权,为地方行政管理和土地利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二、清朝土地制度清朝虽然继承了古代土地制度,但也积极推行相关改革,旨在土地公平分配,以及改善贫困地区的贫困度。

为此,清朝政府实行土地调换制,由统治者释放贫困家庭的土地,并调换部分高产地块。

此外,清朝也推行公私混合的制度,即部分土地归统治者所有,部分土地则归民众所有。

三、民国土地制度民国建立后,政府采取行政法的形式,全面改变中国的土地制度,使其建立在稳定的私有主义基础上。

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土地制度,给予了农民家庭最高的土地所有权,并实行按面积交纳土地税的政策,从而解决了中国历史上实行的封建地主制度。

四、新中国土地制度到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加快了土地确权的步伐,规定加强土地所有权的统一性,并规定建立土地保护制度。

此外,政府也将采取一系列政策,保护土地所有权,培育和发展民族资本,以及积极推行经营性土地利用,以此推动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总之,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中国土地制度也在不断变化,而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为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未来,土地制度仍会发生积极的变化,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与发展的需要。

中国近代以来的土地革命

中国近代以来的土地革命
近代以来中国的土地革命
第一次土地革命,1927年,规定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祠族庙宇等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对于小田主则减租.强调贫农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9月,中共中央提出:“对于小地主的土地必须全部没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原则.
第二次土地革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广大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了保证。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第三次土地革命,1942年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同时决定中也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第四次土地革命,1947年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需要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第五次土地革命,1950年夏,人民政府颁布,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

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的现代化与变革

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的现代化与变革

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的现代化与变革近代以来,中国的乡村社会经历了大量的变革和现代化的进程。

这些变化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的现代化与变革。

农业生产的变革农业生产一直是中国乡村社会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其现代化的进程也从农业生产的变革开始。

19世纪以来,欧美国家的工业文明逐渐扩散到中国,各种机器设备、化学肥料和新的耕作方法开始引进。

这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首先是耕作方式的改进。

从传统的手工耕田到犁耕、水利和肥料的应用,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犁耕和水利技术的应用,使得土壤的质地得到了改善,废弃的土地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同时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其次是农业生产组织的变革。

传统的农业生产许多是以家庭农场为单位,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逐渐趋向合作化和集约化。

农村合作社的成立,使得农村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和调配,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经济收益。

第三是农业科技的进步。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科技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高产、高效、优质的杂交品种被广泛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为农业生产量和质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社会结构的变革随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乡村社会的结构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首先是土地制度的变革。

清朝末期,中国实行的是封建土地制度。

这种制度下,土地的分配和利用都有着很大的限制和弊端,无助于社会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土地制度也得到了改革。

土地私有化和土地流转等制度的出现,使得土地的交易变得更加自由和顺畅,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农村社会的组织和管理。

过去,乡村社会往往存在着各种习俗,而社会的组织和管理体系也混乱不堪。

现代化的进程,改变了这样的局面。

社会组织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管理的建立,使得农村社会的秩序和规范性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为接下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一直是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近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近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近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国近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分别是清朝土地制度改革、民国时期大规模大解放,以及抗战后新中国土地制度的形成。

清朝土地制度改革清朝时期,经过一系列土地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方土地的归于政府统治,从而使中国进入第一个近代化的阶段。

清朝时期的土地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改革:1.对田租的改革,清朝时期原来的实行把田租给买入的制度,改为改为实行半田制,也就是在农民完成当年的农作物收割后,将一半的收益缴纳给地主,另一半的收益由农民自己使用;2.立了税收制度,以便收取农民的直接税;3.限制了大地主对田地的控制,实行三年无主农田制,也就是地主未及时认定收租,则三年内不得要求农民缴租,以及其他一些改革措施,如减税等。

民国时期大规模解放1911年清朝灭亡,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大规模土地解放运动出现。

这一运动,由中央政府与各省政府联合起来,采取各种措施,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大规模土地解放,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

一方面,一批租佃法法令出台,建立了以地主免田租为核心的租佃制度,土地解放后,农民受益最多,从而使得其工作动力得到极大提升,并有助于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将军饷,府赋,衙门地产的土地等都收归国有,形成了国有土地。

抗战后新中国土地制度的形成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土地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从1950年开始,在新中国政府的支持下,经过一系列土地改革,推行定租定价,建立了经济社会主义的新土地制度,从而形成了在新中国的新土地制度。

在新中国的新土地制度中,主要包括:1.实行国土所有制,实行集体所有制的土地;2.实行田地统一管理,由村民集体来统一管理田地,允许农户实行“租地”制,把当年租赁的土地作为村民集体的业务;3.行统一调控、统一管理、统一税收和国家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以保障土地利用合理、有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以上便是中国近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近代以来的土地制度

近代以来的土地制度

近代以来的土地制度
近代以来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以下是几个国家的例子。

中国:
20世纪初,清朝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土地国有化政策,农民成为国家土地的承包者。

到1980年代,中国实行了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土地并享有收益。

而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政策,包括土地承包合同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

美国:
美国在殖民时期开始建立了私有土地制度,个人可以购买和拥有土地。

19世纪中期,美国政府通过《地块法案》和《霍姆
斯法案》等法律,向西部移民提供廉价土地。

这些政策促进了西部扩张和农民的自我劳动。

苏联:
苏联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实行了土地国有化政策,将土地
归国家所有。

农民组织成农业合作社,共同耕种土地。

然而,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推行的集体化政策导致了大规模的农业失调和饥荒。

日本: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旧有的封建土地制度,实施了现代化的土地制度。

土地被确立为个人财产,并进行了土地整理和
农田灌溉工程。

1947年,日本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将大规模的农田归还给农民。

这些国家的土地制度变革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以促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平分配。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13年中考专题复习泾河中心初中九年级历史备课组专题综述:何为“改革”,一般意义而言是指对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革。

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中外改革,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所在。

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进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可使国家变得更加和谐有力。

本专题旨在通过回顾中外重大改革,探究改革成功的经验与作用,使同学们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古今中国重大改革】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忽必烈改制4、洋务运动5、戊戌变法6、土地改革7、改革开放【世界重大改革】1、日本大化改新2、俄国农奴制改革3、日本明治维新4、美国罗斯福新政5、新经济政策6、斯大林模式7、戈尔巴乔夫改革古今中外改革的历史事件很多,让我们试着给它们分类,如按性质相同,哪些历史改革是一类?1、地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洋务运动2、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俄国农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罗斯福新政3、无产阶级领导的改革列宁新经济政策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专题摘要:一、中国古代史的改革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加快的私田的开垦;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掀起变法运动。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内容及作用: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瓦解奴隶制经济,发展封建经济;②奖励耕织——提高生产积极性;③奖励军功——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④推行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影响深远;⑤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实行法治;⑥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流通。

意义: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浅谈土地改革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浅谈土地改革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浅谈土地改革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土地改革,具体来说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

比如土地税收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等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因此关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说一直都在进行。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

1931年,毛泽东制定土地纲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分田的大体步骤是:(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土地革命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加革命,保卫革命的积极性,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由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

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准备“用立法和别的适当方法去解决土地问题”。

8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利用“减租、减息、减税”等合法的斗争方式,以“求得群众生活的改善”。

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日,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这一政策,即保护了农民利益,又团结了地主抗日,对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反革命内战,为了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执行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路线。

土地改革大大激发了农民支持解放战争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中日近代改革成败对比

中日近代改革成败对比

19世纪中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势力向东方扩展,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由于两国的处境和面临的任务相似,然而探索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其中两国社会结构的差异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然而两国在社会结构中的选官制度、土地所有制结构、对“商”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尤为突出。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近代化的进程。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势力向东的扩展,闭关自守的两个东亚封建国家———中国和日本均被迫打开了自己的大门。

两国的仁人志士分别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药方,使自己的国家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然而两国的结果却截然不同———日本走上富国强民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却仍然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里徘徊。

例如:“日本通过开国较为成功地进入了国际社会,而中国却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原因之一在于中日在19世纪中叶前的‘开国准备’阶段已经产生了很大差距,中国坚持华夷思想,毫无开放进取之意,而日本实现了地理世界观和文化世界观的转变,形成了开放力量。

”一、选官制度的差异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始创于隋朝。

科举考试导致统治阶级内部成员不断的更新,使社会上下阶级在和平的情况下不断地对流,从而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

“科举考试可以把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的代表人物,甚至一部分被统治阶级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中央政权中来,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

由于这种通过考试录用人才的办法对封建制度来说有合理的一面,中国一方面它可以使统治机构由统治阶级中最有能力的人来组成。

这对封建制度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制度。

另一方面,一种对维护封建社会有效的制度自然会成为向近代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适应于儒家“君子”的理论而设立的具有很强的人文伦理性。

它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德品的通才而不是一技之长的人才。

广大士子们对日常生活不屑一顾,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把自己的言行严格的约束在封建政权要求的规范之内。

因此自然科学受到很大的影响。

不存在什么创新和发展,因此,在科举中国科学与民主就显得很苍白。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社会原始社会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奴隶社会(夏商—春秋末年)井田制,千耦齐耘(1)实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表现:① “公田”:贵族占有;②“私田”:分授给农夫,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3)内容:①一切土地名义上属于国家公有;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诸侯要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赋(3)瓦解:齐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初税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秦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战国—1840)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官田(公田)”私有——①自耕农土地私有制②君主土地私有制③地主土地所有制(豪强地主、士族地主)土地来源:占有公田转私,获赐,兼并买卖(主要)租佃关系:战国产生,汉代普遍ν自宋代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ν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地租形态:劳役-实物(宋)-货币(明清)农民雇工自主权积极性提高人身依附关系:东汉豪强地主形成田庄,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之后依附关系越来越减弱,特别是明清时契约纳租方式确立后。

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提高了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近代以来清末民初(1840—1924)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体(截止1952)(1)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2)辛亥革命:平均地权(理念)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目的:为发动农民反对军阀政策:耕者有其田(口号)影响: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反对军阀统治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目的: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政策:1927 打土豪,分田地;1931土地革命,农民土地所有制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影响: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障,调动了他们革命的积极性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1)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军垦屯田①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②影响: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健康发展,成就显著。

古今中外的改革

古今中外的改革

专题: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基础知识】一、古代重要的改革1、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为相进行改革。

影响:使齐国国力强盛,奠定了齐桓公首先称霸的条件。

2、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

内容:土地私有,鼓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影响:使秦的国力骤增,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内容:大力推行汉化政策。

影响: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4、日本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影响:。

5、西欧的改革。

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使西欧最终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

二、近代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19世纪60——90年代的三、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19世纪末戊戌变法。

作用:。

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3、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内容:“”,加强中央集权;允许,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提倡“”,努力发展教育。

作用: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国家。

4、罗斯福新政:中心措施是,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是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四、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

内容: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大力发展。

它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作出的最主要探索。

影响: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1954年至1964年期间,改革。

影响: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最终失败。

1985年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3、以匈牙利为代表的东欧国家的改革:初期取得一定成效,被誉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但后来又引起国内经济形式恶化,进而带来政治危机,最终导致。

4、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点梳理】【总结启示】(1)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制定方针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中外历史改革

中外历史改革

中外历史改革一、奴隶主性质的改革:管仲改革:政治上“尊王攘夷”;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和重视商业;军事上实行常备军。

齐国成为东方强国。

二、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促使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2、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

要求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

重要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经过改革变法,各国封建制度陆续建立。

3、商鞅变法:(1)目的: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确立封建制度,称霸诸侯。

(2)内容:“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3)影响:废除了奴隶主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4、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吏治混乱、财政困难,②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

③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2)内容: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文化。

(3)作用:①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③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5、庆历新政:(1)目的:范仲淹为革除北宋建立以来的弊端。

(2)内容:严格官员的考核制度;限制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汰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6、王安石变法:(1)内容: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军事措施:保甲法、将兵法;教育措施:改革科举、整顿太学。

(2)作用: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更主要的是,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7、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近代土地制度租佃关系的演变

近代土地制度租佃关系的演变

近代土地制度租佃关系的演变我国自1842年鸦片战争开始步入近代历史,中国的土地制度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封建社会主要存在着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封建国家(清皇朝)占有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私人占有制和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绝对支配的地位,从而构成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基础。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在某些地区也发生了一些细微变化。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使得南方多个地区的土地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我们可以了解太平天国的土地所有制,基本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全部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广大农民。

它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我们可以看到,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是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由于《天朝田亩制度》脱离了实际,所以是注定无法实现的。

但是太平天国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例如: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所到之处,命令大地主交纳金银、粮食等物品,征收地主的田赋。

所到之处,“地符庄帐付焚如,官牒私牒总扫除”。

使原有的封建土地制度受到不同程度打击。

第二,在太平天国起义影响下,有些地方的农民把租种的土地暂时当成自己的产业,不交地租,使原有的封建土地制度受到了冲击。

第三,太平天国后期,有些地区采取了允许地主收租纳粮的办法,但对地租率严加限制,监督和限制地主的收租额。

其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逐渐兴起了向外国学习的风气,近代前期,官僚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其利用政府背景聚敛了大批钱财,随后又大肆购置土地,对原有的土地制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近代后期,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批实业家,在封建剥削依旧保存并在农村占优势的情况下,这些新兴的工业资本家也是主要的土地兼并者,他们当中不少原来就是由地主商人转化而来的。

古今中外的制度创新

古今中外的制度创新

古今中外的制度创新
4:改革开放和设立经济特区: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 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1980年国 家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后又 设立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95年设立海南省经济 特区,1990年设立了上海浦东开放区,形成了经济 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这 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有 利于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 经验,扩大出口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有力推动了现 代化建设。 5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邓小平20世 纪80年代提出的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 明了方向。1997.7.1日香港回归和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证实了“一国两制”构想的可行性,洗雪 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统一大 业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斯大林模式:1928—1936年,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 化和农业集体化,在此基础上,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式。
罗斯福“新政”: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并席卷了 整个世界。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新政,即加强国家 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而且资本主 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 的先河,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 义,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2000多年之久。事实上,中国封建君王的权力,还是受到一个比较有效的约束机
制的制约的……”下列中国古代的官职或机构不可能成为唐教授观点依据D的是
()
A.丞相
B.三省六部 C.(元)中书省 D.军机处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某一制度时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D摄制四海,运于掌

近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近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近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近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封建到帝国时期的复杂而漫长的
演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改革是从封建(西晋末年至清朝前期)到帝国(清朝中期至清末)的历史变革。

封建政权的特点是统治者将土地分给臣民,并西晋时期的“户口登记”政策使经济上的土地卡在贵族和地主阶层手中,他们拥有权力拒绝租赁,并从租赁中获取收入。

而帝国政权则取代了封建政权,清朝政府实行“藩镇实业”政策,以维持中央政府独立的权力。

清朝帝国时期,土地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受到西方的现代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清朝分层管理体系的制约。

比如,清朝使用“钦定制”来实行土地管理,将有关土地纳入官有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清朝早期以贵族和地主及他们的家族为主的土地制度,使租赁制度更加灵活,使清朝土地政治形势更加稳定。

此外,清朝在租赁收入分配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及其机制作出清晰的规定,促进了农民的农业劳动力的发展和分配,使私有农业的经营更加规范化,形成了上层土地主人下层租户制度。

土地改革也给清朝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变革,比如清朝政府采取“专断法则”(一书一法),使社会变得更加稳定,解决了农民因债务拖欠土地而产生的社会矛盾。

此外,清朝的政府还对土地质量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基本农业技术的提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自清朝前期以来,土地制度的变革一直推动着中国社会的
发展,它不仅使当时的封建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更使清朝社会变得更加稳定,为中国近代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中外各国土地制度的变革
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土地关系的总称,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政府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是一切社会形态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制度.在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中,土地制度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对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历史上看,土地制度的矛盾是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之一.一种社会土地制度的变革及调整,是任何一个国家政权首先要参与解决的问题.
欧美国家
英国
“圈地运动”(15,16世纪左右)「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采用拍卖王室土地的方式」
内容: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制呢业迅速发展,羊毛需求激增,英国贵族圈
占农民土地养羊,驱赶农民外出流浪
实质: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大地产制形成。

影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劳动力及市场
法国
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拿破仑(18世纪末19世纪初)
内容:1 吉伦特派宣布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
土地”上一切封建特权
2 雅各宾派宣布将逃亡贵族土地分成小块出售,款项在十年内付清,
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
建特权
3 拿破仑制定《民法典》从法律上保证了小农土地所有制
实质: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逐步改变成为资产阶级性质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度影响:当时来看使雅各宾派等赢得了占法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的支持,但从长远来看阻碍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不利于在法国推广大机器生产,小农的大量存在也限制了自由劳动力的产生和资本主义市场容量的扩大),从而影响到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
美国
「西进运动」《宅第法》(19世纪中期)
内容:规定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获得一块64 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该地即为私产。

实质:在美国西部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大地产制
影响:首先从当时来看,使林肯政府获得了民众的支持,有利于南北战争中北方获得胜利,其次,从长远来看,吸引了大批有经验的农业工人前往美国当时还未开发的西部,为开发该地提供了条件,为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模式。

并且在该地广泛实行的大地产制使得大机器生产更为顺利的推广,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农业产品,为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扩大了美
国的国内市场,也为美国提供了更多的生产资料)但是,这种发展
是建立在对于美国西部原始居民的野蛮掠夺上的,给他们带来了灾难
俄国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19世纪60年代)
内容:废除农奴制,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是必须以高价购买
实质: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合法掠夺,在保护地主利益前提下进行
影响:一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步伐(为资本
主义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并且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生
产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

(农民分得的土地多贫瘠,地价高)
日本
明治维新(19世纪60,70年代)
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统一征收地税
实质:将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产阶级性质的土地私有制
影响:有利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日本农业的发展,扩大了日本的国内市场,征收地税提高了国家的收入)
认识: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封建主义的所有制改造成为资本主义的所有制,以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改造,理想的结果就是将土地绝对私有化,使土地转化为资本,土地的所有者转化为农业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以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以是否满足贫苦农民的无偿要求的。

1、英法革命中处理土地问题的比较:①英国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丧失土地,但形成并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马克思说,英国土地制度的解决是最革命的。

②法国分散的小农经济,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长远上看不利于其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2、美国西进运动和《宅地法》,推动了西部开发,是美国19世纪中后期经济腾飞的重要条件。

知识拓展:
苏(俄)联的农业政策
1、十月革命后,工农苏维埃政府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地主所有到农民所有。

2、三年国内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3、1921年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4、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实施了农业集体化,所有制从农民所有到集体所有。

(暴力和行政手段)
5、在20世纪50、6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

(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失败)
6、工业化过程中,存在轻视农业、掠夺农业积累发展资金的弊端,抑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落后的局面。

中国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土地改革
《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以户为单位,无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实质: 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照小农思想平分土地
影响:由于绝对平均主义和当时条件致使无法执行
三民主义
内容:民生主义
实质: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土地制度
影响:未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依然没有土地
土地改革
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实质:废除封建制度,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从而保证了根据地的建设,保护了已得的胜利果实
抗日战争
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实质:根据形势共产党制定的土地政策,不属于无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
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土地改革
解放前《中国土地法大纲》
内容: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实质: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制度
影响: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解放后《中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
级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经济
实质:将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影响: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农民成为土地主人,在
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的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
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认识
1.土地改革是把地主土地私有制变成农民土地私有制,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把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变成土地公有制,二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

2.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建立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

知识拓展
我国建国后农村经济结构的四次调整
1,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方式:农业合作化
2,改变了土地所有权:三次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
3,土地买卖:农业合作化之前可以买卖,之后为经营权的转让4,对富农的态度
1931-1934 革命根据地(南方)限制富农
1941-1945 抗日根据地(北方)团结富农1947-1949 老解放区限制打击富农1950-1952 新解放区保存富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