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改革思路和对策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如何推进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如何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关键领域,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有效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呢?首先,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在改革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这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根本基础,确保土地公有制的性质不改变;二是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在土地改革中真正受益,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三是坚持市场化导向,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是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改革的复杂性,避免急躁冒进。
其次,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
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土地承包关系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
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归属,给农民吃上“定心丸”。
同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加强土地流转的服务和管理,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合作经营等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
再者,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
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范围和界定标准,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制度。
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增加农村集体和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这不仅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够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此外,探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加强宅基地的规划管理,合理确定宅基地的规模和布局,严格控制宅基地的无序扩张。
完善宅基地的审批制度,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机制,对于超占、多占的宅基地实行有偿使用,鼓励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提高宅基地的利用效率。
土地制度改革工作措施
土地制度改革工作措施引言土地制度改革是指对土地所有权、流转方式、土地利用权等进行调整和改革的过程。
土地制度改革工作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土地制度改革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工作措施。
1.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确权登记可以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确保土地“四权”的明晰。
为了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应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完善的土地确权登记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登记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开展大规模的土地确权登记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的登记意识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村务组织的作用,加强土地确权登记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加强对土地确权登记结果的审查和监督,确保登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流转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农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为了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应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土地流转政策,明确土地流转的规范和限制,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交易平台和信息发布机制;•落实土地流转的税收政策,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加强对土地流转合同的监督和管理,保障各方的权益。
3. 推动农民土地集体经营组织发展发展农民土地集体经营组织,是加强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可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为了推动农民土地集体经营组织的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民自愿组建土地集体经营组织,提供相关政策和经济支持;•加强对土地集体经营组织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管理和经营水平;•支持土地集体经营组织参与农业产业链的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建立土地流转和土地集体经营组织的监督机制,保障农民的权益。
4. 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土地流转市场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土地资源配置和流转的重要作用。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体做法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民土地权益,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体的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改革:-推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工作,明确农民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
实施土地确权后,农民将取得对土地的确权证书,进一步明确土地权益。
2. 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让农民在土地不流转的情况下享受土地经济效益。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发放补贴或提供其他资源,补偿退出的农户。
3. 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放开农村土地流转的限制,建立健全的农地流转市场。
鼓励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 推动农村土地整治:-进行农村土地整治,包括土地流转整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5. 加强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推动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让土地经营权成为农民融资的资产。
通过土地抵押,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6. 完善农村土地交易体系:-完善农村土地交易的体系,包括土地交易登记、交易流程、交易信息公开等方面。
提高土地交易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7. 加强土地权属监管:-建立土地权属监管体系,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土地权属的监管,减少土地权属纠纷。
8. 农民参与农村土地改革:-提高农民对土地改革的参与度,通过座谈会、调研等方式征求农民意见,确保改革过程更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
9. 政策法规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为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法律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法律素养。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农民、企业等多方合作,确保改革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回顾反思与展望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回顾反思与展望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历经了多次探索和尝试。
这些尝试虽然对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回顾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分析其中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未来可能的改革方向。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是我国农村改革中的重大一步。
1950年代初期,政府通过“土地改革法” 对地主阶级进行了剥夺,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使得农民得以拥有自己的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但在土改实践中,农民因为规模小、技术落后、社会保障薄弱等诸多原因,面临着粮食产量低、劳动力闲置等问题,同时,一些土地受到破坏和浪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给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隐患。
1978年,中国农村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由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推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三步走”战略正式确立,农村的土地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革。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每户农民的集体土地全部承包给家庭成员经营,土地使用权也得以得到保障并通过市场化方式流转,从而使得农民们能够自主决定种植哪些农作物,销售哪些产品,自主经营个体农业。
这一制度的实行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得以大幅提升,特别是在国家扶持下发展了许多特色农业和农村合作经济,为我国的农村经济结构升级和区域扶贫做出了贡献。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大部分流转仍然处于同村、同乡的限定范围内,土地市场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利用达到了一定的瓶颈;其次,承包合同制度落实不到位,一些农民在土地租赁和产权拍卖等环节中难以保障自己权益,有些地方利益分配、土地收益不均衡等问题引发了公共资源争夺和治理困难问题;第三,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农村人口外流,导致土地闲置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凸显,部分土地呈现负增长态势。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未来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向。
论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论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前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和农村地区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土地是我国农民的命根子,也是我国农村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传统的土地制度虽然在过去的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创新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论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传统的土地制度义务集体经济时期义务集体经济时期,实行的是集体土地所有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种制度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从总体上说,这一制度确实推进了土地的集体化,也有一定的通用性,但这一制度的不足也出现了,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生产品质低,经济效益不高。
•由于一些过当的政策调整,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热情下降。
•土地资源的不同化引起了一些贫富差异。
家庭承包责任制时期家庭承包责任制时期,实行的是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制。
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这一制度强调实行门限责任,土地承包期可到40年,家庭可以自主决定土地的流转。
在这一制度下,个体经济和生产方式都得到了提升:•农民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逐渐增加。
•由于家庭的繁殖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然而,这一制度与传统土地制度相比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满足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需求等。
现行的土地制度当前,我国的土地制度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个时期——流转承包土地制度,该制度主要表现在:•适当加快新一轮土地承包和流转的步伐;•政府需为承包人提供保障;•承包土地契约、证书的规范化;•注重流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虽然现行土地制度相较于前两个时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创新,但仍存在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
现行土地制度的问题与对策土地承包期限现行土地承包制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虽然实行了40年承包期,但在实际运转中,土地流转周期过短,土地资源保护不足,这种问题应该通过增加或修改法律来解决,保证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制度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也把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推到了热点。
政府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列入国家长远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更加被重视。
本文从分析农村土地制度现状出发,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最终实现中国乡村振兴战略。
一、农村土地制度现状1、耕地质量下降,分化加剧当今中国,农村土地仍然是农民和村民的最重要的资源,但耕地质量现在相当低,各种非农投入加剧了农业结构的分化,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大规模的肥料施用,从而对农村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土地流转弊端多农村土地的流转机制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土地流转不规范,多次流转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同时,由于制度上的限制和政府管理难以有效实施,导致了流转过程存在暗箱操作、违法买卖等行为,使得土地流转过程变得不透明,不公平,不合理。
3、宅基地土地利用不合理目前,宅基地土地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如土地变更不合法、用地面积不规范等,甚至有一定数量的宅基地违法出租出售,这都严重地削弱了农村土地制度的可持续性。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1、优化土地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控制土地流转,改革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宅基地管理,限制宅基地的变更和出售,提高农村土地的效率利用。
2、加强土地质量管理要加强农村土地质量管理,制定有效的管理政策,引导农民和农村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耕地质量。
3、改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加强农村土地使用权利的保障,颁布有关法规,明文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分割、流转等方面的规定,更加完善的保障农民使用土地的权利。
三、结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是改善中国农村的重要举措。
将增强土地管理能力作为一个基础,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同时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效率,解决土地流转中存在的弊端,建立有效的土地保护机制,建立合理的土地使用制度,最终促进农村经济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土地管理改革现存问题及政策建议
土地管理改革现存问题及政策建议土地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土地管理改革一直是国家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和重点工作,在过去几年中,土地管理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当前土地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土地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
现存问题:1. 土地使用权管理混乱。
由于土地使用权的划分和管理不够规范,导致一些土地使用权出现了混乱和争议。
一些土地被多次出租、转让,土地权属关系不清晰,甚至出现了土地流转后产权纠纷的情况。
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一方面是因为土地使用权管理不规范,导致土地流转和开发利用不够合理和有效;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地方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上存在缺失,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3.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困难。
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受到各种限制,导致一些承包地无法进行有效的流转,限制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4. 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不公平。
在土地征收过程中,有些地方存在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不公平的情况,给受征地农民带来了不公平的对待。
政策建议:1. 完善土地使用权管理制度。
应该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登记和管理制度,规范土地权属关系,明确土地使用权的产生、流转、终止等相关规定,以防止土地使用权出现混乱和争议。
2. 实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
应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加强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监督,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4. 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
应该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和方式,保障受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不公平的对待。
结论:土地管理改革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持续推进和改善。
通过完善土地使用权管理制度、实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放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等措施,可以促进土地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并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土地资源支撑。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难点与路径选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难点与路径选择一、起因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多年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问题一直存在,广大农民的土地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越来越显著,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也逐渐得到落实。
但是,长期以来存在的利益格局、历史遗留问题以及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复杂利益纠葛,都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着诸多难点和路径选择。
二、难点分析1. 土地所有权问题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一直是改革的难点。
过去,农村土地资源的集体所有制是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
但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土地不断被征用和交易,让农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
改革过程中,如何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土地利益,呵护农民利益,是难点之一。
2. 安置农民和保障社会稳定改革会带来收益,但也伴随着成本。
农村土地改革不同于城市,城市居民可以转型就业,而农村居民则需要找到新的生计来源。
因此,改革过程中,需要给予农民充分的保障和安置,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土地制度改革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动荡,如何平衡改革成效和社会稳定,是难点之一。
3. 利益相关者的纷争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已形成一定的利益格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众多。
改革面临的困难之一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协商达成永久性的改革方案。
三、路径选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需要分阶段、逐渐推进。
在推进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改革方案。
1. 实施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当下最为主要的改革方案,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让土地具有市场价值,让农村土地利益得到最优化的分配。
同时,也可以推动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
但是,在推进土地流转时,应加大政府监管力度,避免外来资本和地方官员“圈地”、大规模流转,让农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
2.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框架土地制度改革应当以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农村土地市场、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等为基础,建立统一、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土地制度框架。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注意哪些关键问题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注意哪些关键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系列关键问题,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成效。
首先,要明确土地产权归属问题。
农村土地产权的清晰界定是改革的基础。
当前,农村土地存在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情况,必须明确这“三权”的权利边界和相互关系。
要保障农民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这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根本,不能动摇。
同时,要稳定农户的承包权,让农民放心流转土地,避免因流转而失去长期的土地保障。
再者,要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其次,土地流转机制的规范和完善至关重要。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不能强迫农民流转土地,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同时,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规范流转程序和合同管理,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防止出现土地流转后的非农化、非粮化问题。
再者,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也需要谨慎处理。
在征收农村土地时,要严格控制征地范围,确保只有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才能进行征地。
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不仅要考虑土地的当前价值,还要充分考虑土地的未来增值收益和农民的长远生计。
要完善征地程序,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申诉权,让征地过程更加公开、透明。
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改革也是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要明确宅基地的取得、使用和退出机制。
对于符合条件的农户,要保障其能够依法取得宅基地。
同时,要加强对宅基地使用的管理,防止超标准占用宅基地和闲置浪费。
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鼓励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提高宅基地的利用效率。
另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相配套。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不仅是生产资料,也是重要的社会保障。
在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过程中,如果农民失去了土地,必须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兜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如何破解历史遗留问题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如何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复杂多样,解决起来颇具挑战。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常见的历史遗留问题1、土地权属不清在过去,由于土地登记工作不完善、土地流转不规范等原因,导致部分农村土地的权属不清晰。
有的土地存在争议,多个主体声称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这给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土地分配不均在一些农村地区,土地分配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
例如,新增人口没有及时分到土地,而一些家庭由于人口减少却仍然占有较多的土地。
这种分配不均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3、违规占用和滥用土地过去,由于监管不力,存在违规占用耕地建房、建厂等现象,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影响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同时,还有一些土地被滥用,如过度开发、破坏土地生态等。
4、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缺乏规范的流转程序和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土地流转纠纷时有发生。
农民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土地流转的效益也难以充分发挥。
二、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的原因1、政策法规不完善过去的农村土地政策法规存在一些漏洞和不明确的地方,给土地管理和使用带来了不确定性。
2、管理体制不顺畅农村土地管理涉及多个部门,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畅,导致管理效率低下,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
3、农民土地意识淡薄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保护土地的意识,在土地使用过程中存在随意性。
4、经济发展的压力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忽视了土地的合理规划和保护,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土地资源。
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破解历史遗留问题的策略1、完善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加强对农村土地的调查和测量,明确土地的权属、面积、位置等信息,建立健全土地确权登记制度。
通过颁发土地权证,给农民吃上“定心丸”,保障他们的土地权益。
政策解读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政策解读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解读: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一政策,本文将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
一、改革背景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土地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在过去的土地制度中,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稳定承包政策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
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目标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农村土地制度。
这其中包括确权登记、租赁流转、土地流转市场建设、收益分配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以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改革内容1.确权登记确权登记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
通过确权登记,可以明确土地权属,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促进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租赁流转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实现农业土地的租赁流转。
通过土地的租赁流转,可以实现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3.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建设土地流转市场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过建设土地流转市场,可以提供一个公开、透明、有序的土地流转平台,促进土地利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4.收益分配机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土地利益问题。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改革重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
在改革中需要特别关注以下重点:1.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2.土地权属问题的公平公正处理,确保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3.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障,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害;4.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和规范,确保流转交易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五、改革路径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路径。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思路和举措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思路和举措一、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一种综合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旨在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系统规划、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思路1. 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必须要建立健全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
这包括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控制指标体系、土地利用权交易市场等制度。
同时,要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监管机制,完善土地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 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常常存在严重的割裂现象,城市扩张导致农田被占用,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等问题愈发严重。
因此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要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体制。
要制定合理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推动城市土地向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园区、生态绿地等方向发展,保护农村耕地和乡村风貌,实现城乡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协调发展。
3. 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需要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从土地资源整合利用、环境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保障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和实施。
要选择一些代表性和紧缺的区域进行整治示范,通过土地复垦、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建设等手段,改善土地资源的品质和生产力,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和生态效益。
4. 加强政策支持要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政策支持,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规划指导,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制度保障。
同时,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推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工作举措1. 加大土地资源调查监测力度要加大对土地资源的调查监测力度,深入了解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状况,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产业集聚区和城市发展区,要加强土地资源的遥感监测和实地调研,做到心中有数。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难点与对策研究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成为了当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然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与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土地权属问题农村土地的权属问题较为复杂,涉及到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权益。
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往往与国家所有权相冲突,个体难以拥有土地。
同时,土地的征用与补偿问题也需要解决。
对策:建立健全土地权属制度。
建立透明、公正的土地登记制度,明确土地的权属归属;完善土地征用和补偿制度,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二、土地规划与利用问题农村土地规划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
一些地方存在规划冲突,土地利用率低而农田面积过大,造成土地浪费。
此外,一些村庄的土地利用混乱,没有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对策:加强土地规划管理。
严格控制土地用途,合理利用农田资源,减少农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行农村集约化经营,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土地承包问题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农民承包地存在退包、挂靠等情况,导致耕地荒芜,难以实现增产增收。
对策:加强土地承包管理。
完善土地承包合同制度,明确双方权益和责任;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土地承包的认识和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防止承包地的退包和挂靠现象。
四、土地流转问题农村土地流转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阻碍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和效益。
对策: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完善土地流转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流转渠道;发展土地经纪机构,提供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推行农村土地流转的合作社、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流转土地的规模经营能力。
五、土地经营问题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单一,传统的小规模家庭农场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对策:积极推进土地经营规模化。
鼓励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土地的规模经营能力;推行土地流转,鼓励农民将土地租赁给专业化农业企业进行规模经营。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案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引言: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需求的日益增加,不合理的土地管理制度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因此,对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将围绕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展开讨论,提出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土地承包权稳定期延长当前农地利用率不高主要是因为当地政府将土地承包期限设定得过短,导致农民对土地的持续投资积极性不高。
因此,应将土地承包权稳定期延长至30年以上,使农民能够更加安心地耕种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当前土地流转市场不发达,制约了土地流转的效率和程度。
因此,应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提供土地流转的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以推动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进程。
三、农民土地确权工作为了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必须加强农民土地确权工作。
要通过政府主导,全面普查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情况,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法律保障。
四、农村土地集体经营制度改革当前农村土地集体经营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农民参与程度不高、收益分配不公等。
因此,应推进农村土地集体经营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参与决策的机会,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土地增减挂钩制度完善现行的土地增减挂钩制度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如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和合理的补偿机制。
因此,应完善土地增减挂钩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
六、土地流转税费减免政策为了鼓励土地流转,应对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税费进行适当减免。
通过减免税费,可以降低农民流转土地的成本,推动土地流转的高效进行。
七、土地资产证券化当前农村土地资产不能有效实现流动和增值,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因此,应探索农村土地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农村土地转化为可交易的资产,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
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登记制度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登记制度,实现土地流转过程的合法、有序。
土地制度改革建言献策
土地制度改革建言献策1. 土地制度改革呀,就像给一片老旧的田地重新翻土施肥,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比如说,当前的土地政策有些地方已经陈旧,就像是多年的老茅草,地力也疲了,需要改革给它松松土,施施新肥料。
2. 土地流转不就是让土地可以自由流动嘛,就好像一条水渠,如果老是被石头堵着,水流不通,田地也干涸。
土地可以流转,才像是把堵塞的水渠疏通了,水能灌溉更多的地,资源才能用到最有效的地方。
3. 你看那土地集约化经营,就像把零散的小块拼成完整的大块田,种地效率自然更高。
就像村里的小李,以前自己那一小块地,种点啥都不成样子。
后来集约起来,大伙一块儿干,机械化耕种,收成可高多了。
4. 土地确权就像是给农民家里的房子上了锁,有了自己的钥匙,不用再担心别人来随便动。
就好比小张,总是担心那块地到底算谁的,心里没底。
土地确权了,他终于可以放心投资,把地种好,也有了长远发展的信心。
5. 土地制度的改革,不就是打破旧秩序,引入新的活力嘛,就像一棵老树,需要修剪掉枯枝败叶,这样才能长出新芽。
像老王,总是抱怨村里地块分割不合理,大家都各自为战,产量低。
制度改革就像修剪,修去旧的不合理的部分,给土地更高效的使用方式。
6. 哎呀,土地流转的自由就像是打破了围栏,让牛羊能去更好的草场。
就像小刘,以前他那块地离家远,每次去干活都觉得折腾。
流转出去之后,换了一块离家近的田,省时省力,干劲也足。
7. 土地经营权分离就像是让人有了选择权,种地的可以是自己,也可以请别人来干。
就像小吴,家里人手不够,但又不想荒废土地,经营权分离后,他把地租给了邻居,自己还能得到收益,一举两得。
8. 土地股份合作就像把每个人的小份额拼到一起,共同赚大钱。
像村里成立合作社,把大家的地块变成股份,集中种植高效的经济作物,收益按股份分红,大家也都尝到了甜头。
9. 土地制度改革是不是有点像打破旧习惯,给生活带来新希望?像小马,以前总觉得种地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制度改革后,他看到土地有了更大价值,开始愿意尝试新方法、新作物,慢慢地日子也有了新盼头。
土地资源行业的改进方案和意见建议
土地资源行业的改进方案和意见建议一、问题分析土地资源是国家宝贵的战略资源,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土地资源行业仍存在一些问题:资源错配现象严重、利益分配不公平、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等。
为了促进土地资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和提出具体的意见建议。
二、改进方案1. 加强土地调查和评估在规划和使用土地资源之前,必须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土地调查和评估工作。
通过加强技术力量、提高数据采集精度,并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确保所得数据真实可靠。
同时,对于重要区域进行专项调研,并及时跟踪监测土地利用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 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在制定规划时应注重全局协调性,避免盲目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对农用地的保护要加强。
同时,积极推广节约集约用地的理念,鼓励合理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
3. 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在土地出让、交易和使用环节,应该建立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市场机制。
确保招标采购等过程公正公平,并加强监管力度,防止恶意竞标和倒卖行为。
同时,需要改革土地权属登记和流转制度,降低流转成本,便利农民参与城市化进程。
4. 优化土地资源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健全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之一。
应该细化税费政策并加强税收监管,遏制土地非法流转现象。
注重社会利益导向,依法保障农民、城市居民等各方利益,并探索各种形式的参与分红机制,使得土地资源的受益者得到合理分配。
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要保护好我们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土地资源的监督管理和环境保护力度,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并注重生态环境修复工作。
积极推广可持续农业、循环经济等新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三、意见建议1. 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为了保证方案的有效执行,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分工。
土地管理改革现存问题及政策建议
土地管理改革现存问题及政策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土地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土地管理的改革关系着国家的长远发展。
当前土地管理改革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本文将就土地管理改革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土地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深入分析土地管理改革现存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土地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土地利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分离、土地使用规划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土地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二是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由于土地使用规划不合理、土地流转不畅等因素,导致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偏低,一些地方的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这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也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三是土地管理出现乱象。
在土地管理改革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土地违法违规用地、乱占乱用土地等现象,导致了土地管理的混乱和不规范。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二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政府应当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促进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加强对土地使用规划的监管,确保土地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是规范土地管理行为。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土地管理的监督和管理,依法打击土地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保障土地管理的规范化和有序化。
四是加强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应当建立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监测和评估,为土地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管理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土地管理改革一定能够取得显著成就,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第二篇示例:土地管理改革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农民的切身利益。
目前我国土地管理改革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土地流转难的问题。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注意哪些关键问题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注意哪些关键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系列关键问题,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明确土地的产权归属问题。
农村土地产权的明晰是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长期以来,农村土地的产权关系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这给土地的流转、经营和保护带来了困难。
因此,在改革中,要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明确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加强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为土地的流转和经营提供清晰的产权依据。
其次,要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农民是农村土地的主要使用者和受益者,土地制度改革必须以保障农民的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得强迫农民流转土地。
要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合理的土地流转收益,防止土地流转价格过低损害农民利益。
同时,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监管机制,防止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受侵害。
再者,要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
农村土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土地制度改革中,要注重土地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既要保障农业生产用地,又要考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用地需求。
要加强对土地用途的管制,防止土地的滥用和浪费。
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另外,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土地流转市场的不完善是制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服务平台,为土地流转提供信息发布、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等服务。
要加强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土地流转的程序和行为。
同时,要培育多元化的土地流转主体,鼓励和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还有,要解决好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及改革思路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及改革思路【摘要】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和困境,主要表现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问题、农村土地流转障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包括确权登记和登记颁证等措施。
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形成可持续的农村土地管理体制,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升。
【关键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困境,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流转,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革路径,确权登记,可持续管理体制。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化,农村土地制度问题日益凸显,亟需进行改革。
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问题、农村土地流转障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成为农村土地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了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可持续的农村土地管理体制,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并探讨相应的改革思路和路径。
通过正确认识和解决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问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问题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为30年,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期限过短,无法满足农民长期稳定经营土地的需求。
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短,农民往往缺乏长远规划和投资决策的动力,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延长承包期限,明确土地使用权归属,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政府应加大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力度,确保农民的权益不受损害。
可以考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延长至50年甚至永久,以激励农民进行长期投资和持续经营。
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农民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制度改革思路和对策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农村土地产权不完整、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征地制度不合理、政府垄断城市建设用地供应、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影响城镇化进程、消费需求扩大、产业结构升级和政府职能转变,并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根源。
应按照渐进式改革思路分步推进改革:近期应打破政府垄断城市建设用地供应局面、推进农地使用权流转、完善征地制度和城市土地使用制度;远期可推进城乡土地产权多元化。
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宪法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着土地使用权我国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法律法规及制度不完善,土地市场建设滞后,现行土地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城镇化、工业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1、农村土地产权不完整。
农村土地名义上归集体所有,但实际所有权虚置,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仅限于耕种权、部分收益权和极少量的处置权。
由于土地权能残缺,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并影响土地利用效2、农村土地流转制不健全,近年来,不少地区开始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部分地区试点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但都存在行政推动、市场化程度低、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宅基地使用权多处于禁止流转之列。
这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并引发撂荒、“空心村”等现象。
3、征地制度不合理。
与国外征地必须用于公共利益、必须按照市场价格补偿、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相比,我国征地制度存在三方面的突出问题:-是政府征用土地既可用于公共目的,也可用于经营目的,公益性用地的界定范围过宽。
部分地区出现的“圈地运动”与此不无关系。
二是征地补偿标准没有体现土地的市场价值,农民利益严重受损。
三是征地程序不完善,农民只能被强制接受征地,尚未建立起保障农民利益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制度。
4、对城市建设用地供应实行行政审批和指标控制。
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管理法》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并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中央政府还对各地新增建设用地实行年度指标管理和转用审批。
在严格的行政审批和指标控制下,城市土地供应无法适应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不断增加的需要。
5、地方政府利用土地储备制度垄断土地供应。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引入了土地储备制度,对城市土地实行统一收购、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的“三统一”制度,不少地方政府还成立了土地储备机构,掌控辖区内所有建设用地的储备权和土地一级开发权。
与西方国家主要储备公益性用地相比,我国土地储备制度覆盖面过宽,土地储备机构负责储备和出让所有城镇建设用地,农村集体土地必须经过该机构(代表政府)征收后才能进入市场,从而形成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供应的格局。
6、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不完善。
一是土地批租制度不完善。
尽管我国自1998年就引入招拍挂制度,但协议出让的工业用地至今仍占很大比例,影响土地利用效率。
此外,我国一次性收取土地出让期内(住宅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商业用地40年)的全部租金。
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少地方政府采取大量批地或人为抬高地价的短期行为,影响土地市场长期稳定健康运行。
二是土地供应实行双轨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结束城市土地无价、无偿、无期限(“三无”)使用制度的同时,对城市土地供应实行双轨制:党政机关、学校和医院等事业单位用地实行行政划拨,对经营性用地探索实行有偿出让。
但至今行政划拨土地在我国还占较大比例,利用市场机制有偿转让的土地只是房地产用地,工业用地还主要是行政定价。
不少地方往往通过无偿划拨再变通为经营性用地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是土地使用管理制度不规范。
由于非市场配置用地比例过高,导致基础设施、机关事业单位、军事用地等公益性用地粗放使用、乱用、转用,甚至“圈地”:不少地方粗放利用土地,工业集聚度低,并形成城乡土地利用混杂交错的半城市化地区。
此外,由于对已经批租出去的土地使用状况监管不力,已供土地未建、缓建、少建现象比较严重。
现行土地制度对发展的制约现行土地制度对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一些地方为了加快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经常压低供地价格,一定程度上助长工业粗放发展、城市外延扩张。
1、影响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中央政府通过行政审批、指标管理严格控制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地方政府利用土地储备制度垄断土地供应,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房地产建设用地供应不足,引发房价居高不下,而一次性收取土地出让金的土地批租制进一步抬高了房价,高房价在加重居民购房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农民进城成本。
农村土地产权不清晰,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无法实现,影响农民到城市发展和在城市创业。
2、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些工业用地主要通过行政方式低价供应,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粗放经营的行为,并使一批落后产能仍有生存空间,不利于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倒逼机制。
3、不利于扩大消费需求。
现行征地制度使农民不能分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进而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
多项研究表明,农民工市民化后消费需求大幅提高,而现行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居民,因而也是影响农民工消费潜力有效释放的一个主要原因。
4、影响社会稳定。
随着城镇建设土地需求不断增加,土地储备机构从农村征用的土地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现行征地制度不合理,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严重受损,并引发群体性事件和社会问题。
现行土地征用制度还产生了大量“种地无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失地农民。
此外,政府征用土地卖给开发商的过程中不乏寻租、腐败现象,在造成失地农民贫困化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地产富豪,扩大了社会收入差距,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
5、不利于政府转变职能。
政府利用行政手段主导土地配置权,造成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与我国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完全相悖。
现行土地储备制度还是引发“土地财政”的重要制度。
不少地方政府利用该制度低价征收农村土地,在土地一级市场高价出售,进而获得巨额土地出让收益。
不少地方政府追求卖地生财,在土地管理中的目标偏离公共利益,不利于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改革思路和建议土地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采取渐进式改革思路,分步推进。
近期,应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按照“淡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的思路,以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方向,以打破城市建设用地垄断供应局面、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为重点,加快完善城乡土地使用制度和征地制度。
长远看,应择机推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一)加快完善城乡土地使用制度在现行土地所有制框架内,围绕建立权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将土地使用权、占有权、收益权、有限处分权(转让、转包、租赁、抵押、担保、继承、人股等)等除所有权以外的其他权能都赋予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
同时,加快推进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取消政府对土地供应的数量管制。
取消中央政府对各地年度建设用地指标的数量管制,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征收土地使用税等经济手段引导土地资源配置。
同时,加快完善土地储备制度,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供应格局,使土地储备机构的职能回归到收储公益性用地、管理城市国有土地和稳定土地市场等方面。
今后,土地储备机构不能直接从农民手中征收土地,用于调节土地市场的土地必须从土地一级市场购买。
2、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
按照同地、同权、同价原则,赋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权能,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出让、转让、出租、作价入股、联营、抵押等形式流转使用权。
同时,允许符合法定面积标准的“一户一宅”宅基地在农村内部自由流转。
建立土地跨区域调剂使用制度,允许城乡建设用地远距离、大范围置换,在缓解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矛盾的同时,使边远农村能够分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
探索实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将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的数量挂钩,鼓励各地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3、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完善土地法律,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切实缩小征地范围。
提高公益性用地征收的补偿标准,确保被征地农民长期生活水平不下降。
建立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推进征地的公众参与和过程公开化。
探索公益性用地“以租代征”,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公益性用地时,政府不再一次性买断,而采用租借方式,每年付给村民组织和农民租金,租金根据价格水平和地方财力调整。
4、完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
完善土地出让方式。
根据土地使用性质确定土地出让方式,将行政划拨土地范围严格限定为部队和行政单位等纯公益性用途,加强对划拨土地的管理:以协议方式批出的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准公益性用地,逐步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经营性用地必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
将土地批租制改为年租制。
将一次性收取土地出让金改为分年度收取,按一定年限由政府与用地者签订土地使用合同,租金由用地者逐年缴纳。
为了保证政府按时、足额收取地租,可将年租金和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统一为物业税,以税收的形式收取,年租金的水平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
建立和完善已供土地跟踪管理制度和土地开发保证金制度,有效遏制各类已供土地未建、缓建、少建现象。
加强土地规划、收储、招拍挂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完善土地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探索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二)择机推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国家、集体、个人3个层次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多元化。
国家统一规划开发利用的近郊(含城中村)土地,如未来的公益性用地等,政府按照市场价格购买,由土地储备机构统一开发、储备。
集体经济发育和发展比较好的村庄,可以继续保留现行经营体制,但必须赋予集体法律意义上的土地所有权,落实土地产权并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按照房地产用地、工业用地、行政用地分类推进城市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将住宅、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等房地产用地的产权明晰到使用者,工业用地按照使用对象明晰到国家或民营企业,行政机关、军事用地及外商独资企业使用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今后,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如’从农民手中购买,应按照市场价格支付费用:从土地储备机构购买,根据用地性质并参照市场价格支付费用。
按照“放开产权、管住规划”的思路管理土地。
对城乡土地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后,政府应严格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用途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