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10.1 浮力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新)第十章第1节《浮力》说课稿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用于进行浮力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
2.多媒体资源:使用PPT、视频等展示浮力现象、阿基米德原理等,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拟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船只、游泳圈等,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好奇心。
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浮力实验,如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改变物体形状观察浮力变化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浮力的存在。
3.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1)浮力产生的原因及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3)解决实际问题时,对浮力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探究欲望。他们的认知水平逐渐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转变,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依赖于具体情境和直观体验。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实验、游戏等互动性强的活动较为感兴趣,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能会有所抵触。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各异,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思考的习惯。
2.生生互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组内成员共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在小组汇报环节,其他组成员给予评价和建议,促进组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过程设计
物理浮力说课稿
说课稿《浮力》杨海旭 110801010093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浮力》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浮力》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1节的内容。
依据新课标中三个维度,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PPT)重点及难点重点:浮力的方向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方向、原因(PPT)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采用讨论法,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采用了实验法来验证浮力的存在和方向。
此外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具体做法将在教学程序中会有体现。
三、说教学过程该环节是我说课的核心部分。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我通过PPT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图片,来引起学生的疑问,带着疑问进入新课。
环节2 实验质疑,合作探究(1)建立浮力概念我设计了怎样把掉进量筒中的乒乓球拿出来的生活常识引出浮力的概念。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究浮力的方向我对上浮的乒乓球做受力分析,知道乒乓球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接着利用重力的方向做参考,得出浮力的方向。
10.1《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八面学校的老师我叫任娜娜。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浮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还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地位《浮力》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
浮力这一章历来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将力学、液体压强、质量密度等多方面知识融合到一起,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作用尤为关键,测量浮力和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的内容是为后面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的基础。
(二)本节课在课标中的体现在课标的内容上要求能够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实际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浮力。
知道浮力的方向。
2、会用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大。
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压力差法求浮力的大小。
4、能够用实验探究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够解决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并得出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以实验为基础得出物理普遍规律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物理思维,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浮力;会用称重法法和压力差法求物理的浮力。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烧杯、木块、弹簧测力计、石块、乒乓球、玻璃珠、重物、清水、盐水、橡皮泥、同质量不同重量的物体、细线等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浮力已有初步认识,对实验有很浓厚的兴趣,动手能力也比较强。
在上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压强的知识,浮力是对力、密度、压强等知识的深化。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
初中物理《浮力》优秀说课稿
初中物理《浮力》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浮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浮力》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的内容。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力、压强、液体压强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后面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方向及大小有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对物理现象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他们的思维方式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在学习浮力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压强等知识,对力的分析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浮力这种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现象观察,逐步建立起浮力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会用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对浮力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浮力的概念和方向。
(2)浮力产生的原因。
(3)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大小。
2、教学难点(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浮力的存在和探究浮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浮力》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
《浮力》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浮力》优秀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八年级物理下册10.1浮力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浮力》一、说教材【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浮力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研究的是学生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感性知识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为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而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节知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本节教材以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为主线,并结合一些生动形象的实验将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测量等知识逐层展开,最后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体现了物理学科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观察认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说出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探究实验,认识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
3、在探究过程中,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活动中,知道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进一步认识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浮力及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说学生浮力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小学科学课上接触到浮力,但是关于浮力的认识学生本身就比较模糊,浮力的教学难点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生活中对浮力的认识是不可靠的,有一些错误概念,如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
二是浮力的问题自然涉及到受力分析,与力、密度、质量、压强等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唯一。
知识要求不高,但是能力的综合性要求强,这是浮力难学的第二个原因。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征,我在教学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借助简单而生动的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浮力》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1节浮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浮力》,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1节。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展开本次说课。
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分析。
“浮力”是力学中应用较强的基础知识之一,本节是在学过力、二力平衡、密度和液体内部压强的基础上研究浮力的。
本节由“浮力”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好探究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做好此实验也为后面学习物体的浮沉,浮力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内容较抽象,综合性强,课时安排为1课时,只探究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课程目标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三)重、难点。
重点为浮力的概念及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难点为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
(四)教学准备。
教具:弹簧测力计,烧杯,水槽,小桶,细线,水,食盐,小石块,铁柱,矿泉水瓶,乒乓球等。
利用课件展示教学板书、结论、小结等环节,在每小组课桌上摆放好实验器材。
第二部分:说学情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尽管浮力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但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第三部分:说教法与学法教法分析:在教的方面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课标要求的科学探究要素:提问---猜想——设计——验证——分析归纳——评估。
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下面我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与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
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实验与实例的作用,借助他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对浮力的认识结合了前面所学的液体压强、压力,为后面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依据课标,我制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浮力及浮力的测量方法---称重法;使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认识现象,发现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难点: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三、说教法学法: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生活中例子和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探究,边动手边思考本节所采用的教法:设疑,引导学法:观察、小组讨论、实验探究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瓶子里放一个乒乓球,让学生开动脑筋,看看谁不用手碰瓶子能把球拿出来?设计这个问题旨在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进行1、浮力概念的建立(1)让学生充分感受浮力的存在①在盛水的水桶中放一个球,找一名学生按球,谈感受②出示各种浮力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浮力的存在③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物体受到浮力的例子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身边的实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思想。
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章 第一节 浮力实验教学说课稿
浮力实验教学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一节。
二、实验器材自制教具:不锈钢架子。
钩码、杠杆、篮球、橡胶塞、气球、水槽、玻璃杯、圆柱体、兵乓球、矿泉水瓶、烧杯、铜块、铁块、细线、弹簧测力计、不锈钢架子等。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1.探究浮力方向时教科书只说浸在液体中物体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但没说具体是怎样的向上。
学生观察倾斜瓶子里兵乓球拉细线,细线在竖直方向被拉直。
引导学生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实验中浮力产生的效果,得出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探究浮力方向时让学生观察塑料瓶上下的薄膜凹进的程度不同,得出上下表面的压力不同,从而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3.在深入探究浮力产生原因时,做了兵乓球放在瓶口朝下的瓶子里,往瓶子里注水,兵乓球并未浮起来。
以往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捂住下端瓶口,兵乓球不多久就浮起来了。
学生总是无法看清楚到兵乓球下端瓶口的水有没有装满,无法排除是因为空气柱使得兵乓球浮起来,所以很难得出乒乓球是因为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上浮。
实验改进:利用连通器原理,在底部瓶口外部加一个瓶子,只有当外部瓶子液体深度跟里面瓶子瓶口深度相同时,乒乓球才会上浮,这时瓶口全部注满水,从而得出乒乓球是因为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上浮。
4.自制实验用品来源于生活,实验装置简约化。
以往做浮力大小影响因素有四组对比实验,实验步骤多而繁琐。
通过利用不锈钢架子,不将4组实验全部放在一个平台当中,学生操作简单,一个人也可以迅速做好,且实验数据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出。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学习过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探究实验采用“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数据-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问题设置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第十中学籍莉贤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8年级物理第十章第1节《浮力》。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过程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浮力是在小学科学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现象,本节教材综合地应用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建立浮力的科学概念。
本节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为浮力知识的应用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本节包括浮力概念、浮力产生原因、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学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浮力是学生并不陌生、也容易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结合智慧课堂优势,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思维特点:初二学生已经摆脱单纯的形象思维,逐步建立起抽象思维的思维模式。
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知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4、重点:探究浮力的大小。
5、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以实验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探究。
在重点环节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难点环节采用“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
根据以上两方面分析,可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交流了解浮力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为有效地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们需要采取哪些教学策略呢?三、教学策略(一)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初中物理《浮力》优秀说课稿
初中物理《浮力》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浮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浮力》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力、二力平衡、压强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又为后面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入浮力的概念。
接着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最后通过理论推导得出阿基米德原理,使学生对浮力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浮力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压强等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浮力现象比较复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对于浮力的本质和规律还缺乏系统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推导阿基米德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浮力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浮力的概念和方向。
(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_第十章_第1节 浮力_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十里铺中学杜清云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力平衡,液体的压强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实验探究课,同时又是学生学习浮力的应用和物体浮沉条件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在这里我想简单的介绍一下我在十里铺中学所带的部分学生的特点,这些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对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但是在课堂上特别好动,不喜欢沉闷的教学,因此这就需要老师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培养他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要知道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以及浮力的施力物体。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通过探究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重点。
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需要综合综合分析全面考虑来解决新问题,对学生发散思维和理论论证的能力要求提高了。
而八年级的学生习惯于用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认知。
因此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认识浮力,会测浮力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法选择: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
要想让学生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
本节课采用故事导入,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然后由学生的探究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性。
学法指导:在本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即学生的活动空间,强调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思维空间,设问置疑,让学生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现空间,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方案,充分展示自己。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说课稿《浮力》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与资源开发等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本章是前三章“力”“运动和力”“压强”内容的延伸。
通过学习第七章,学生知道了力的基本概念和力的描述,这些都为学生正确认识和描述浮力奠定了基础。
第八章学生学习了物体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条件,而本章物体的浮沉条件就是二力平衡条件的具体应用之一。
第九章,由固体压强逐步过渡到液体压强,最后延伸到流体压强,这些内容为学生认识浮力,领悟物体在液体和气体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等奠定了基础。
(2)浮力这节内容综合了前面物体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条件、压力、液体压强等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同时浮力的学习也为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而且浮力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对日常生产生活、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对教材的处理(1)初中生中思维模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特点。
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使学生获得新知的过程细化,把知识点分解,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的空间。
通过flash展示、观察实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从感观上形成较直观的认识。
有了这些直观认识的铺垫再从直观过度到抽象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2)充分地挖掘教材以外的资源:有机地融入了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问题更加直观,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教学目标依据课标及考纲,我制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为:知识和技能:①认识浮力,②会用称重法测浮力,③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④知道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过程和方法:①通过观察法和课堂自学让学生认识浮力,②通过通过观察和理论推导让学生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二、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我重点从兴趣特点、认知特点和知识基础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首先,八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强的兴趣特点,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说课讲稿
§10.1 浮力——说课材料《浮力》人教版八年级第十章第一节。
从教学内容分析:浮力——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本节课是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把这块内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过关,高中教学中不重复。
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为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
对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浮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教学的要求。
从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还有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本课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例如图片展示人、鸭、船浮在水面上。
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例如演示铁块在水中受到浮力。
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结合以上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安排如下教学目标:1、知道浮力的概念。
2、说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3、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浮力的决定因素。
4、注重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流程:出示学习目标:起到引领作用。
温故而知新:复习浮力相关的旧知识。
到现在为止,我个人认为话2、3分钟复习是值得的。
浮力现象——《死海不死》导入,因为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浮力概念:用对比的方法循序渐进的建立浮力概念,并说明浮力的施力物体和方向。
同时归纳出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
浮力产生的原因:通过具体的试题,利用上一节的压强、浮力,以及前面的二力平衡知识分析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10.1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浮力。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1、教材及学情分析,2、教学目标与重难点,3、教法与学法,4、实验设计,5、教学过程,6、板书设计。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本探究实验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1节,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程为0-2.5N,分度值:0.05N)、30cm3的铝块,水、食盐,同体积铝块、铁块等。
本教学活动在学习了液体压强之后,促进学生对液体压力的认识,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奠定基础,加深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课本中,该探究实验中存在以下问题:1、手提弹簧测力计易抖动,对读数影响较大。
2、在物体未浸没时,改变浸入深度,浸入体积也同时变化,存在两个变量。
学生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浸入深度和浸入体积都有关,此时学生在辨析上存在难度。
3、浓盐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大0.2g/cm3,即使100cm3的物体浸没,受到的浮力只相差0.2N,实验现象不明显,受误差影响较大。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发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体积、液体密度有关,与浸入深度、固体密度无关。
(本课的教学重点)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猜想,推测浮力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逐一验证猜想。
(本课的教学难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促进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浮力的认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三、教法与学法:教法:1、使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夏天游泳的情境,引导学生合理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以问答法为主,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3、采取直观教学法演示盐水鸡蛋的实验,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学法:学生使用观察法进行实验;使用分析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受力分析。
使用合作探究法进行分组实验。
本实验教学中,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培养了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说课设计 第十章第1节《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尊敬的评委教师、同行;大家好!我是来自石门三中的杨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浮力》,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第一节。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部分 [说教材]1、教材分析:“浮力”是流体静力学中应用较强的基础知识这一,本节是在学过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和液体内部压强的基础上研究浮力的。
内容较抽象,综合性强。
本节教材含两个知识板块(浮力的定义、阿基米德原理),三种浮力的计算方法(称重法、原因法、阿基米德原理法)。
课时安排为1课时。
2、教学目标(三维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②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③德育目标: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有将科学服务了人类,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3、重、难点①重点:浮力的概念及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②难点: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浮力产生的原因;第二部分[说学情]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尽管浮力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但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习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第三部分[说教法及学法]1、教法:由被动观察改为主动探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型实验,探究模式采用与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模式:猜想——设计——验证——分析归纳——评估2、学法:在本堂课中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活动空间(强调学生主动探究,主张学生全体参与);思维空间(设问置疑,让学生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现空间(让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第四部分[说教具]CAI课件、石头、细线、乒乓球、水、木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浮力原因显示器(自制教具)、橡皮泥、图钉、烧杯、易拉缺罐第五部分[说教学过程](一)展示学习目标(lmin)用CAI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强调课堂高效,也便于让学生快速地由课间轻松气氛回到课堂紧张的氛围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力》一、说教材【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浮力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研究的是学生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感性知识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为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而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节知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本节教材以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为主线,并结合一些生动形象的实验将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测量等知识逐层展开,最后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体现了物理学科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观察认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说出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探究实验,认识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
3、在探究过程中,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活动中,知道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进一步认识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浮力及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说学生浮力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小学科学课上接触到浮力,但是关于浮力的认识学生本身就比较模糊,浮力的教学难点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生活中对浮力的认识是不可靠的,有一些错误概念,如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
二是浮力的问题自然涉及到受力分析,与力、密度、质量、压强等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唯一。
知识要求不高,但是能力的综合性要求强,这是浮力难学的第二个原因。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征,我在教学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借助简单而生动的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通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养成了思考、讨论、合作的习惯。
他们的思维方式要求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
浮力比较抽象,但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和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本节内容的。
所以在教学中,我始终以“体验为红线,以思维为主攻”让学生在一系列情境中建构新知,发展思维。
三、说教法与学法1、说教法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
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
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说学法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1、情境导入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一上课便以小实验乒乓球在水中浮起,乒乓球在水中为什么会浮起?学了浮力这节知识,你就能解释其中的原因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节课的学习吧!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浮力学生活动1:探究漂浮在水面上和在水中上浮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让学生把乒乓球放入水中,放手后,观察乒乓球在水中的状态。
现象: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教师:漂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在水里浮上来的乒乓球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学生交流、分析:乒乓球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时,受平衡力的作用----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托力即浮力。
乒乓球保持静止状态。
从水里浮上来的乒乓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即浮力,施力物体是水。
上浮过程中乒乓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
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教师强调:浮力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学生活动2:探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问题: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一金属块放入水中将下沉,下沉的金属块是否受到浮力?利用手中的器材进行探究。
测量圆柱体块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1、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圆柱体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就是圆柱体块所受的重力。
2、把圆柱体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变化了多少?实验现象:圆柱体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学生交流讨论: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变化?它说明什么问题?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圆柱体块受到水向上的力即浮力。
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的值,就是浮力的大小结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二)浮力产生的原因学生活动3:思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为什么会受到浮力的作用?观察视频: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因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而且深度不同,其压强不同。
如图示浸没在水中的长方体,长方体两个相对的侧面所受液体的压力相互平衡,对物体水平方向的受力没有影响。
长方体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分别记为h1、h2,h2>h1,因此,液体对长方体下表面的压强要大于液体对上表面的压强。
长方体上、下表面的受力面积是相同的,所以,液体对长方体向上的压力F2大于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力F1。
结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不同,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实验: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瓶,将乒乓球放入瓶中,且保持瓶口朝下,若往瓶里注水,猜想乒乓球的状态,再观察;用手掌堵住瓶口,再观察乒乓球的状态。
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活动4: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根据日常生活我们知道,木头在水中漂浮,但铁块在水中会下沉。
人在水中会下沉,但在死海中却能漂浮在水面。
人在水中越往深处走就越感到浮力大。
由此引导学生猜想1、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密度有关?2、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3、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4、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5、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把物体悬挂在弹簧测量计的挂钩上,把物体浸在水中,改变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现象: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越大。
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浸在液体中的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2、将同一个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改变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现象: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3、将同一个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把物体分别浸入水中和盐水中,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实验现象:物体浸在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小,浸在盐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变大实验现象分析:物体浸在水中和浸在盐水中的体积一样,但物体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与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分析归纳上述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3、课堂小结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测量→浮力产生的原因→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4、巩固练习1.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
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是( )A.F1B.F2C.F3D.F42、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重为9.8N ,浸在水中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其示数为5.8N ,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是 ,浮力的方向是 。
3.一正方体铁块在水下某深度时,上表面受到15N 的压力,下表面受到20N 的压力,则此时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N4、小王将重为4 N 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先后浸没在水和盐水中:石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则石块在水中所受浮力为N;从图中还可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有关。
5、质量相同的铁球和铝球,分别挂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上,将两球同时浸没在水中。
若挂铁球的示数变为F1,挂铝球的示数变为F2,则 ( )A.F1>F2B.F1=F2C.F1<F2D.无法比较6.绳子的下端系着一个铁块,当铁块浸没在水中后剪断绳子,铁块下沉的过程中它受到的浮力将 ( )A .逐渐变大B .逐渐变小C .保持不变D .变为零【板书设计】竖直向上 产生方向浮力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F 浮 =G - F 概念 决定因素 ⑴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⑵跟液体的密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