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初中化学第六章碳和碳的化合物

合集下载

碳与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碳与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课程建议
课题2
1.教材中给出了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学时可 以采用探究的方式。例如,通过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稀硫酸 和大理石反应、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的对比实验来探究实验室 中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 2.可将第二单元中介绍的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与制取二氧化碳的方 法进行对比,以增强可讨论性。 3.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要体现开放性。教学时,可 以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学生通过讨论(甚至辩论)、合作来 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可以不局限在教材中所列的仪 器上),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组与组之间互相讨论装置的优缺 点。 4.教材中给出了一种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教学时切不可将它作为 唯一的、标准的装置,要鼓励学生创新。
课程建议
4.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贯穿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例如, 干冰升华吸热,因此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具 有还原性,因此可用于冶金工业,等等。 5.本课题实验较多,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实验的功 能,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但要注意: 一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应由教师演示,并且在通风橱 中进行,以免发生危险。 6.本课题中的家庭小实验是根据实验现象推测鸡蛋壳 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这个实验带有探究性。另外, 也可以用水壶中的水垢代替鸡蛋壳进行实验。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的气体,它能够 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 热,火焰呈蓝色。
2CO+O2
CO2
一氧化碳
谢谢观赏!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章 碳和碳的化合物 教材分析
制作人:汪乐乐 高婧 刘亚东 马家园
层级图
一、课程标准
课题1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 墨和C60分子等。 课题2是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 碳的装置。 课题3是在课题2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碳 的氧化物的性质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化合物》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化合物》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化合物》教案新人教版、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则该物质的组成元素是、下列各组气体中,既具有可燃性又具有还原性的是(容非常丰富,既有概念,又有碳及其化合物的物质知识,更有化学实验内容的拓展,如气体的检验、除杂等等,想要在一节课中全都复习到,那么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我设计将单质碳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复习生活中与之相联系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此基础上穿插进很多复习内容,如在复习碳三角知识时,利用单质碳与不同量氧气反应的产物不同,复习了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转化关系,以及包含其中的气体的检验、气体的除杂等内容,更让学生理解反应物量的不同导致生成物的不同这一化学观点。

在这一节课中,我准备了学生的课堂反馈练习,题目的难度根据课堂需要层层递进,因此可以对学生所掌握的情况及时了解。

整节课不仅补充了新课时没有展示的部分内容,而且也一起探讨了一部分关于气体转化的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学生的思维容量相当大,接触到了不同的题型,对今后的化学解题能力会有所帮助。

课后,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还存在一些问题可以进行改进。

1、我用了较少的时间将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建立起来,而重点则是在不同形式上的练习上。

我是着重通过递进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的。

有的问题有一定难度,本来估计学生不会马上得出结论,如如何检验混合气体中既有一氧化碳又有二氧化碳,结果一位学生很快报出正确的答案,令我始料未及,而此时学习能力稍差学生就不能完全跟上这样的节奏。

我虽然马上进行了补充说明,但似乎效果一般。

可见,课堂上的应变能力还要加强。

2、习题的设计上还欠思考。

复习课中,学生的课堂练习必须符合教师的课堂复习内容,题目难度由浅入深,训练的题型上可进行变式,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点。

但我在题目的选择上海有所欠缺,题与题之间的过渡上似乎不太顺畅,这将导致学生的思维不是连续渐进而出现跳跃式的思维,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不一定能一下子适应这样的题目。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2)掌握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3)认识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分析碳的单质和氧化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2)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3)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 教学难点:(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碳的性质;(2)采用实验观察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 教学手段:(1)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碳的单质和氧化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2)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演示;(3)发放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四、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课时安排:(1)第一课时:碳元素及其性质;(2)第二课时: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3)第三课时: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4)第四课时: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5)第五课时:综合练习与拓展。

2. 教学内容:(1)第一课时:介绍碳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碳的性质,如稳定性、还原性等;(2)第二课时:介绍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如硬度、导电性等;(3)第三课时: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如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等,以及二氧化碳的用途,如灭火、植物光合作用等;(4)第四课时:介绍一氧化碳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有毒等,以及一氧化碳的用途,如燃料、冶炼金属等;(5)第五课时:进行综合练习与拓展,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人民教育版9级化学》第6单元碳、碳氧化物课程设计全章课标要求1.知识和技能(1)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单质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的化学活泼性。

(3)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和方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方法。

(4)了解CO和CO 2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5)认识co2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了解co的毒性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掌握元素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通过对O2和CO2制备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思路。

(3)学习观察和描述有关CO2和Co性质的实验,并从实验事实中总结CO2和Co的一些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各种简单的碳物质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学会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2)通过对实验室制气理念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研究“温室效应”和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所产生的一氧化碳的毒性,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科书分析本单元是继第二、第四单元学习空气、氧气和水以后,学习的又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单元,学习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

这里既是对前一阶段启蒙学习能力达成的检验――需要全面运用启蒙阶段学习所积累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又是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酸和碱、盐和化肥等单元的内容打基础、作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单元的知识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所用的药物,产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检查和全面测试方法,使用的试剂、装置和收集方法的原因,教材应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以呈现的方式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教材内容与社会和高新技术密切相关;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插图而不是文本,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的单质形态,掌握金刚石、石墨、C60等碳的同素异形体;(2)掌握碳的氧化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3)掌握碳化物的概念,了解碳化硅、碳化钨等碳的化合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运用比较法,分析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3)运用分类法,对碳的化合物进行归纳和总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关注碳的化合物在环境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 碳的单质形态和同素异形体;2. 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3. 碳化物的概念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结构和性质;2. 碳的氧化物的溶解性和化学反应;3. 碳化物的分类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试管夹、导管、澄清石灰水等;2. 教学课件:碳的单质、碳的氧化物、碳化物的图片和资料;3. 教学视频:碳的同素异形体、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单质形态;(2)展示金刚石、石墨、C60等碳的同素异形体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介绍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60等,讲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2)讲解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如一氧化碳的毒性、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化学反应;(3)介绍碳化物的概念,举例说明碳化硅、碳化钨等化合物的特点和应用。

3. 课堂练习:(1)根据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特点,完成相关习题;(2)根据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完成相关习题;(3)根据碳化物的概念,完成相关习题。

4. 实验环节:(1)进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如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3)总结实验结论,巩固所学知识。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化合物》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化合物》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化合物》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巩固碳及碳的几种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及CO2的实验室制法。

2.培养学生的归纳、对比能力。

3.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C、CO、CO2的化学性质2.CO2的实验室制法教学难点:碳单质及含碳化合物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具:有关CO2的实验室制法所需实验仪器和药品。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教师设问:碳的单质有哪几种?我们学过含碳化合物有哪几种?学生思考回答进入新的复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问题启发、引导,进入复习1.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学过哪些物质能通过化学反应生成CO2?”并引导学生。

在思考后按要求写出有关碳及含碳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在思考后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对比归纳总结:碳及含碳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板书)教师在学生板书总结基础之上电脑展示,对比碳及碳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使学生学会对比理解、记忆。

2.CO2的制法:(1)实验室制法:学生实验:制取一瓶CO2,并进行检验,教师指导、检查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工业制法:(略)(三)讨论:用化学方法区别(1)CO与CO2(2)CO与CH4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方法,激发求知欲,培养开放性思维(四)巩固深化:1.学生总结本节内容,教师纠正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2.练习:(见附录)分层次练习,注意问题侧重知识的巩固和训练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作业:P1171、4巩固深化本节内容,强化知识点(五)板书设计碳及碳的化合物一、碳及碳的化合物的性质二、CO2的制法1.实验室制法2.工业制法附录1-1:《碳和碳的化合物》部分典型例题例题:1.实验室制取CO2,常用的原料是()A.燃烧木炭B.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石灰石与硫酸反应D.煅烧石灰石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用木炭与氧气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但不便于收集,故不选A,不宜用C,因为会生成微溶物CaSO4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D是工业上制取CO2的方法,所以选择B.2.二氧化碳能灭火是由于它具有的性质是()A.密度比空气大B.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C.能与水反应D.能溶于水分析:此题的测试点为CO2的用途与性质,学生需分析CO2的性质和可燃物燃烧条件基础上分析。

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初三化学《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碳和碳的化合物(第一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一、课题分析:碳和碳的化合物是人们生活中遇见最多的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为学习碳酸盐与酸反应以及高中有机物做准备。

通过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概括、整理知识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平时的学习和活动,对碳和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本课题是通过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概括、整理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认识碳的几种单质及用途(了解)2、掌握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理解)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理解)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操作)5、回顾本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考点(理解)四、教育理念:1、自主性现代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突出表现在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心向,积极主动地学习、尝试,谋求自身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并对自己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习成为一种内在需要、增强自我发展的动力。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及教师的导学性,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材、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富于想象、着眼于学生成长内在动机的唤醒,进而激发自主性学习。

2、探究性现代学习方式探究性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些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获得能力的发展。

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探究”这一核心,并视为教学的生命线。

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得到自主发展。

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素材转化为探究内容,创设生动、真实、多样情境,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乐趣。

五、教育方式:采用启发引导构建知识网络的教学模式六、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七、教学难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八、教学思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知识间的联系。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及碳的化合物》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及碳的化合物》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互补知识盲点,共同克服学习难点。
3.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想:
-创设互动式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利用化学软件模拟化学反应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通过作业、测验等形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b.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应用。
c.碳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碳的化学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事项。
4.碳及碳的化合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4.教学评价的设想: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实验操作、书面作业、口头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度和进步情况。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情境引入法,激发学生对碳及碳的化合物的兴趣。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含碳物质,如木炭、金刚石、石墨等,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点吗?”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接着,我会简要介绍碳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如二氧化碳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中的角色,碳酸盐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等。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将初步认识到碳及碳的化合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及碳的化合物》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的单质形态,掌握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2)掌握碳的化合物的概念,了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酸盐的性质;(3)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及其化合物实验,提高实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碳的单质的性质;(2)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认识碳的化合物的性质;(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和性质;2. 碳的化合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的性质;3. 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碳的单质的性质,碳的化合物的性质,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和性质的理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的性质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现象;3. 采用对比法,帮助学生区分碳的化合物性质;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碳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模型和实验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掌握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熟悉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操作;2. 学生准备:了解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准备实验仪器;3. 实验准备:准备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药品和仪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作用;2. 探究碳的单质:分组讨论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实验观察;3. 认识碳的化合物:介绍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的概念和性质;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5. 总结与拓展: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提出拓展问题。

初中碳及碳的化合物教案

初中碳及碳的化合物教案

初中碳及碳的化合物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碳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碳的化合物的概念。

2. 掌握碳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性质和用途。

3. 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碳化合物现象。

教学重点:1. 碳元素的基本性质。

2. 碳的化合物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1. 碳的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和理解。

2. 碳化合物的用途和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用具:模型、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碳元素的原子模型,引导学生观察碳原子的结构特点。

2. 提问: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的化合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碳的化合物的概念,解释碳化合物是由碳元素和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 介绍一些常见的碳化合物,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

3. 讲解碳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如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

三、课堂探究(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讨论碳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 各小组汇报: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3. 教师点评: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碳化合物现象,如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碳酸饮料中的碳酸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碳元素的基本性质、碳的化合物的概念和性质等。

2. 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碳化合物,并解释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2.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碳原子的结构特点,引入碳的化合物的概念。

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碳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并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碳化合物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示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示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
内容: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5.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多媒体资源的展示和讲解。同时,确保教学工具的正常运行,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技术问题。
6. 学习资料: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学习资料,如学术文章、案例分析等,以便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7. 安全措施: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要向学生讲解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如佩戴防护眼镜、手套等,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2. 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3. 团队合作:在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共同进步。
4. 思维品质:通过分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二氧化碳和一oogleCO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六、教学资源拓展

人教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教案

人教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教案

人教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教案导引本篇教案将回顾人教九年级化学课程的第六单元内容,主要涉及碳和碳的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相关的实验操作。

通过复习,希望学生能够加深对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理解,巩固知识点,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一、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1 碳的概念碳是化学中的基础元素之一,原子序数为6,符号为C。

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有机物和无机物中,是生命的基础。

1.2 碳的性质•碳是非金属元素,常见的存在状态包括石墨、金刚石等。

•碳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碳的化合价为4。

•碳的共有电子对能够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碳与氢、氧、氮等元素结合形成众多的有机物。

二、碳的化合物的分类2.1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多为复杂的高分子物质。

•无机物:不含碳的化合物。

2.2 碳的化合物的种类碳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生产过程中,其种类繁多。

常见的碳的化合物包括: - 烷烃:由碳和氢组成,其中碳为饱和碳。

- 烯烃:由碳和氢组成,其中碳为不饱和碳,含有双键。

- 炔烃:由碳和氢组成,其中碳为不饱和碳,含有三键。

- 醇:由碳、氢、氧组成,其中氧与碳形成醇基。

- 酮:由碳、氢、氧组成,其中氧与碳形成酮基。

- 醛:由碳、氢、氧组成,其中氧与碳形成醛基。

三、实验操作3.1 碳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材料:•碳•火柴/点火装置•宽口试管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宽口试管。

2.在试管中放入一小片碳。

3.用火柴点燃碳。

4.将试管密封,观察反应。

实验现象:点燃碳时,产生明亮的火焰。

火焰会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试管内壁会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碳燃烧时产生的火焰是由于氧气与碳反应放出热能产生的,同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在燃烧过程中会准直熄灭火焰。

黑色物质是未完全燃烧的碳残留物。

3.2 碳的存在形式实验实验材料:•碳•石墨棒•试管•粗碳粉•细碳粉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试管。

2.在试管中放入石墨棒。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的基本性质和碳的化合物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碳的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让学生了解碳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的性质和用途。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碳的基本性质和碳的化合物的概念。

2. 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难点:1. 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 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碳的性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石墨、金刚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案内容:一、导入:通过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多样性。

二、碳的基本性质:1. 碳的原子结构。

2. 碳的化学性质:碳的氧化性、还原性和可燃性。

3. 碳的物理性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比较。

三、碳的单质:1. 金刚石:性质、用途。

2. 石墨:性质、用途。

四、碳的化合物:1. 二氧化碳:性质、用途。

2. 一氧化碳:性质、危害。

3. 碳酸盐:性质、用途。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碳的性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2. 探讨碳的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环保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化合物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碳的基本性质和碳的单质的概念。

2. 讲解碳的化合物的概念,引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3.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如二氧化碳的溶解、一氧化碳的毒性等。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碳的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碳酸饮料的制造、燃料的燃烧等。

初中化学_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1、今年我代初三1、2班化学,(1)班基础较好,对学科知识的领悟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较强。

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薄弱点很多,综合做题能力较差,学习上不善于自己纠错总结,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点欠缺仍很多,学习不注重科学方法,不能及时落实复习、巩固提高,深入研究思考少,主动学习质疑少,学习被动,不爱动脑、动手,部分学生课堂纪律散漫等问题。

2、学生答题能力有待提高。

从平时学习情况看,学生对做简答题与计算题题感到非常吃力,常常地不会组织语言,导致答题不完整,计算题做题不规范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做题的题量太少.3、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基础知识落实,教会学生一些做题方法,但在审题方面,还须针对中考有意识的进行专项训练。

由于学生人多,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动不够,差生转化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二、针对措施:针对上述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采取的措施:1、努力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尽量引入学生身边的实际材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多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使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敢于直言。

2、教学中要有所侧重,详略得当,该详讲得详讲、该略讲就略讲,重点知识重点记。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身边发生的现象。

3、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课堂上设计教学环节时,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在测试中尽量选入一些近年的中考试题,让学生尽早接触到中考开放式、多元化考察能力的考试题型,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中考能力考察的方向,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转为注重自己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

4、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要加强教学工作,还要加强自身知识的培养,要让自己能够熟练的驾驭教材。

效果分析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
2、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3、会用图表表示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等物质的相互关系,并能用化学方程式准确表示各种化学变化事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概括、整理知识的能力。

2、从知识归纳整理建网,再到知识的应用的过程中,让学生领会对零散知识进行复习的有效方法——构建知识网络和对比学习的复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明确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能有意识的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展现出来。

2、感受生活、生产实际与化学知识密不可分,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准确表示各种化学变化事实。

教学难点:用图表表示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等物质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引导—归纳,建构知识网络复习法
四、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碳和碳的化合物
CH4(有机物)
C CaCO 3
CO 2
CO H 2CO 3
(完整的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用课件投影)
O 2。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化合物(总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化合物(总复习)》教学设计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等科学思维能力。
4.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复习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
2.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碳在环境、能源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参与低碳生活的实践。
3.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3.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练习题类型: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简答题等。
3.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碳及其化合物性质、反应方程式等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化合物(总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碳及其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和相关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了解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理解碳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3.掌握碳的单质(如金刚石、石墨、C60等)及重要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以及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2.难点:
-碳单质与碳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二氧化碳在环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及影响。
-实验操作中的安全规范和技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学习任务一碳单质1、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有、、等,由此说明同种元素可以组成的物质。

3、碳单质的化学性质①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靶向练习1、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C 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B .金刚石、石墨和C 60都由碳元素组成,结构相同 C .木炭具有还原性,常温下可以将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D .石墨很软,不能用于制石墨电极2、(6分)碳在地壳中的含量不高,但它的化合物数量众多,而且分布极广。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图①为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填“活泼”或“不活泼”)。

(2)图②、③、④对应三种碳单质:图②单质的名称是 ,图③单质的名称是 ,图④单质的化学式是 。

(3)C 为+4价,Cl 为-1价,由C 和Cl 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学习任务二 碳的氧化物及相互的转化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色味态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 比空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 溶解性 溶于水溶于水 化 学 性 质可燃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同)一般不燃烧也不还原性 不具有还原性 毒性 有 ,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 无毒,在空气中含量超过1%对人体有害与水的反应 不反应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不反应 用途2 ⑥① ① ⑤ ② ② ③ ⑧ ③ ④ ⑦ ④ ⑤ ;⑥ ⑦ ; ⑧点拨提升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只有一字之差。

C CO 2 H 2CO 3CO CaCO 31. 有人认为,二者就像孪生兄弟,这是因为____(填序号)。

A. 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B. 它们由相同的元素组成C. 它们都有毒D. 它们都能溶于水2. 也有人认为,二者化学性质相差甚远,请给出一条支持他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其实,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此过程:CO→CO2 __________________ CO2→CO __________________靶向练习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A.二氧化碳可用于制碳酸类饮料B.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C.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D.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2、两个软塑料瓶中分别充满CO和CO2两种无色气体,下列试剂不能将二者鉴别出来的是()A.澄清石灰水B.水 C.紫色石蕊试液D.氯化钠固体3.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案初中化学——碳和碳的化合物考点一: 金刚石、石墨和C601.“碳”和“炭”的区别:“碳”指碳元素,不是具体指某种物质;而“炭”指具体的、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这两字主要在运用时有区别。

书写碳元素或指明碳单质及碳的化合物的名称时用“碳”,“炭”指由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多为不纯物质,大多以俗名形式出现,如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2.金刚石、石墨、C 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三种不同的单质。

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 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没有固定形状。

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物理性质)。

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强。

4.C 60分子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它形似足球,这种足球结构的碳分子很稳定。

5.金刚石、石墨、C 60性质不同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6.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 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 碳具有可燃性:C+O 2CO 2(充分燃烧)2C+O 22CO (不充分燃烧)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燃烧剧烈,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碳具有还原性:C+2CuO 2Cu+CO 2↑2Fe 2O 3+3C4Fe+3CO 2↑单质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7.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见右图)【实验操作】① 把刚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 ②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 ③ 集中加热;④ 过几分钟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

观察现象并分析。

【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

【化学方程式】C+2CuO2Cu+CO 2↑反应开始的标志: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在酒精灯上加网罩的目的: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 配制混合物时木炭粉应稍过量的目的:防止已经还原的铜被氧气重新氧化。

⏹ 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的后果: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8.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木炭在反应C+2CuO 2Cu+CO 2↑中作还原剂。

考点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制取二氧化碳药品选择的探究①液体不能用稀硫酸,因为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会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反应逐渐停止。

②也不能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而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③固体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因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太剧烈,使生成的气体不易收集,同时,碳酸钠相对于大理石来说价格较高,不经济。

结论: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最佳药品是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二者反应速率适中、药品价格廉价易得,制得的气体比较纯净。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步骤 一检、二装、三注入、四收集木炭+氧化铜澄清的石灰水将固体药品放入锥形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收集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处加入酸⏹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长颈漏斗插入液面内的气体发生装置,紧闭导气管出口,从漏斗中加水。

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下降,则表明漏气;若水面不下降,则表明不漏气。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32222CaCO HCl CaCl CO H O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二氧化碳验满、检验方法验满: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要伸入瓶内),如果火焰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

检验: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净化:如果制取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时,可先将气体通过盛有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瓶(除去氯化氢),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除去水蒸气并进行干燥)。

注意事项见第二单元。

2.工业制取常见气体制法氧气:分离空气法(物理变化)氢气:电解水法、水煤气法等(化学变化)二氧化碳: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生石灰(氧化钙)CaCO3高温考点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对应的探究实验:⏹ 无色无味,常温常压下为气体。

⏹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实验操作】如右图(1),将CO 2气体慢慢倒入杯中。

【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CO 2(1)CO (2)【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内壁流下,先聚集在底部, 然后逐渐上升,把杯内的空气自下而上排出。

【实验结论】①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②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操作】如右上图(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实验现象】瓶体变瘪。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使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因而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瓶子压瘪了。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注意:二氧化碳没有毒性)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实验操作】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

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纸花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纸花喷上水之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纸花的颜色变化。

然后将第四朵纸花取出,小心烘烤,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① 第一朵小花变红;② 第二朵小花不变色; ③ 第三朵小花不变色; ④ 第四朵小花变红; ⑤ 第四朵小花被烘烤后由红色变成紫色。

【实验分析】① 醋酸能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酸(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② 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③ 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④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⑤ 说明碳酸被分解了。

【化学方程式】CO 2+H 2O=H 2CO 3和H 2CO 3=H 2O+CO 2↑ 【注意事项】① 第二朵、第三朵纸花可以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 纸花必须是干燥的。

如果纸花不是干燥的,那么在把第三朵纸花放入水中时,CO 2会与纸花里的水分反应生成碳酸使纸花变红,这样就起不到对照的作用。

③ 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 2+Ca(OH)2=CaCO 3↓+H 2O⏹ 二氧化碳能与灼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O 2+C2CO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该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 2是氧化剂,C 是还原剂)。

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变为一氧化碳的一种方法。

二、二氧化碳的用途⏹灭火(既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原因:①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②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灭火器原理:Na 2CO 3+2HCl=2NaCl+H 2O+CO 2↑⏹ 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光合作用:作气体肥料,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三、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温室效应【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二氧化碳、臭氧(O 3)、甲烷(CH 4)、氟氯代烷等。

四、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一氧化碳只能用排水法收集,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五、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2CO+O 22CO 2【燃烧的现象】① 发出蓝色火焰; ② 放热; ③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煤炉从上至下,常发生的三个反应:2CO+O 22CO 2、CO 2+C2CO 、C+O 2CO 2⏹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

原因: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正常的血液呈深红色,当通入一氧化碳后,血液由深红色变成浅红色。

⏹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六、 一氧化碳的用途:⏹ 可燃性:作气体燃料(2CO+O 22CO 2)。

⏹ 还原性:冶炼金属(3CO+Fe 2O 32Fe+3CO 2、CO+CuOCu+CO 2)。

七、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装置】见上图图(这是整套装置,但只需掌握虚线框中内容,并且下文的操作、现象、结论仅针对虚线框内的实验装置)。

1-稀盐酸 2-大理石 3-碳酸氢钠溶液 4-浓硫酸 5-木炭 6-氧化铜 7-氢氧化钙溶液 【实验操作】① 先通入一氧化碳,在加热前必须先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 ② 点燃酒精灯给玻璃管内的物质加热; ③ 实验完毕,先熄灭酒精灯;④ 再通入一会儿一氧化碳直到试管冷却。

【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一氧化碳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CO+CuOCu+CO 2【注意事项】① 检验一氧化碳纯度的目的:防止加热空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引起爆炸。

② 一氧化碳“早来晚走”,酒精灯“迟到早退”。

②①③④⑤⑥⑦③ 一氧化碳“早来”,酒精灯“迟到”的目的:排净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空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引起爆炸。

④ 一氧化碳“晚走”,酒精灯“早退”的目的:防止灼热的铜重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2Cu+O 22CuO )。

⑤ 因为一氧化碳有剧毒,随意排放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必须进行尾气处理。

⑥ 7溶液的目的:① 证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② 除去装置内的二氧化碳。

⏹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与上面的实验类似(⑥ 下的酒精灯要换成酒精喷灯) 【实现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黑,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3CO+Fe 2O 32Fe+3CO 2【注意事项】铁块是银白色的,但铁粉是黑色的。

⏹ 水煤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体):C+H 2OCO+H 2⏹ 在我们学过的还原剂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中,只有两个反应的条件是“加热”,其他的都是“高温”:H 2+CuOCu+H 2O 和 CO+CuOCu+CO 2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化学性质 可燃性、还原性、毒性① 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② 二氧化碳可以和四大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③ 二氧化碳能和碳单质反应 ④ 二氧化碳能参与光合作用检验方法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粉末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主要用途 做燃料、冶炼金属 灭火、制汽水、人工降雨九、 三大还原剂:H 2、C 、CO ——共同性质:可燃性、还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