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生代两个古大洋与沉积盆地
中国中_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_构造体系及地球动力学模式
现 代 地 质第11卷 第4期1997年12月GEOSCIENCE 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China Universi ty of Geosciences Vol 111 No 14 Dec.1997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构造体系及地球动力学模式收稿日期:1997)06)10 第一作者简介:陈发景,男,教授,博士导师,1927年出生,石油地质学专业。
陈发景(能源系 北京 100083)汪新文(地矿系 北京 100083)摘 要 讨论了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成因类型、构造体系和地球动力学模式:(1)按照地球动力学背景,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划分成伸展、缩短挠曲和走滑3种成因类型;(2)提出了含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的概念,并按照盆地成因类型、板块构造背景和构造演化讨论了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的分布;(3)根据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基底和岩石圈结构以及地温场等特征,建立了有关大陆内伸展盆地和前陆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模式。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 盆地构造体系 伸展盆地 缩短挠曲盆地 走滑盆地分类号 P541;P618113近年来,地球动力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Turcotte 和Schubert [1]曾将地球动力学与板块构造联系起来,认为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认识板块构造和一系列地质现象所必需的基本过程。
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与发展,建立了现代岩石圈的概念,并提出了岩石圈动力学。
丁国瑜[2]曾认为岩石圈动力学主要是指现代岩石圈的运动变形及其与深部过程的联系。
造山带和沉积盆地的岩石圈动力学是大陆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领域。
沉积盆地岩石圈动力学的研究范畴是了解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与周缘板块活动和深部过程的联系。
尽管近30年来地学理论和方法技术的迅速发展,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大量积累,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取得了巨大进展,但由于深部过程十分复杂,所以仍然存在着很多未解决的难题。
中国古生代古地理、古构造发展史
扬子板块志留纪时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早期海域限于北部,中晚期海退,主体抬升成陆,志留纪后期的加里东运动使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拼合统一东缘(湘中过渡带)类复理石沉积华南裂谷盆地仅在钦防地区残留深水海槽。北部边缘(南秦岭)裂谷盆地。西缘构造环境比较复杂,活动性较强
扬子板块寒武纪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格局,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
寒武纪扬子板块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
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
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石炭纪时,华北板块的北缘为活动大陆边缘,南缘东段为被动大陆边缘,南缘西段为活动大陆边缘
石炭纪时,华南板块的北、西和东南均为被动大陆边缘。岩关期间,滇黔桂地区有岩相分异;湘粤地区陆表海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湘赣交界至广东陆丰处是海相碎屑沉积;赣东、浙闽处是陆相沉积。大塘期间,滇黔桂地区:碳酸盐岩为主;湘粤:下部为滨海沼泽,上部为浅水灰岩。湘赣交界处是滨海含煤碎屑沉积;赣东、浙闽处是陆相含煤沉积。下扬子地区:滨海碎屑沉积至碳酸盐沉积。晚石炭世:海侵扩大,陆棚浅水碳酸盐沉积,岩相、厚度稳定
华南裂谷盆地早奥陶世古地理格局与寒武纪相似,也由闽粤浅海相和赣粤桂次深海相二个大相带控制,寒武纪末云开和粤东上升成陆,沿着古陆周缘规律地出现滨海、陆棚次级环境分布。中奥陶世以后,华南盆地加速萎缩,晚奥陶世为厚度较大的浊积岩。奥陶纪末华南区主体成陆相。
奥陶纪早期基本承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
晚期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盆地规模的收缩加剧
华北板块南部的北秦岭地区没有志留系的记录,推测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已形成古陆或山地。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是中国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下面将从地质构造演化、岩石组成和地貌景观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扬子板块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板块之一,主要由印度洋和太平洋两个大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交汇寄生而成。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扬子板块经历了多次大陆碰撞和变形,形成了丰富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
扬子地块是中国东部特有的一个地质区域,其西部和北部临近华北地块和青藏地块,东面濒临东海,南面与华南地块相接。
扬子地块具有广阔的盆地和丘陵,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
在地质构造上,扬子地块被各种断裂和逆冲断裂切割,形成了丰富的断层和褶皱构造。
其中最重要的断裂是金沙江-怒江断裂带和成都-重庆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在构造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调节作用。
四川盆地是扬子板块内的一个大型盆地,也是中国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四川盆地形成于中生代,经历了长时间的沉积和抬升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地质岩层。
四川盆地的地壳运动主要受到东亚大陆板块东南俯冲的影响,形成了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带,包括龙门山断裂带、巴东新太古代断裂带、大邑—都江堰古隆起等。
岩石组成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扬子板块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麻粒岩、英安岩等构成,是中国东部最丰富的岩石类型之一、四川盆地主要由三叠纪和侏罗纪的火山岩、凹凸山岩和砂岩等构成,其中火山岩是盆地最主要的岩石。
地貌景观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大特征。
扬子板块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等。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三峡大坝和峨眉山景区。
四川盆地地貌类型相对单一,以盆地为主,分布着大量的丘陵和低山。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九寨沟和黄龙景区。
综上所述,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地质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形成了丰富的断裂和褶皱构造。
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中国的地理位置,东靠古太平洋,南邻古特提斯海,恰好夹在环太平洋和古特提斯海两大活动地带的中间,所以中国中生代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是古生代以来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
中生代除受印支运动影响外,还受到燕山运动极为强烈的影响。
燕山运动大体又可分为三期,一期在中、晚侏罗世,一期在侏罗、白垩纪间,最后一期在白垩纪末。
由于这些运动,中生代中国地质构造和古地理轮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归纳其特征大致如下:一、印支运动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中国基本形成大陆环境三叠纪初期,中国华南地区仍然为海水所占据,形成南海北陆的形势(图14-4)。
三叠纪中、晚期,即印支运动期,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之间、扬子地台与塔里木地台之间,形成印支褶皱带,互相对接在一起。
向西又与巴颜喀喇和三江、滇西的广大印支褶皱区相连。
故印支运动期以后,中国和亚洲的主要部分已全部固结,欧亚古大陆主体最终形成。
到侏罗纪,在中国只有在西藏、青海南部、两广沿海以及东北乌苏里江下游等处仍有海侵(图14-5)。
到白垩纪亦大致如此,只有在西南边陲还有海侵,特提斯海淹没了西藏地区,还在新疆喀什地区伸进了一个狭长的海湾(图14-6),在台湾地区也发现过早白垩世的菊石和海相双壳类化石。
除此之外,可以说在印支运动以后,从侏罗纪开始中国已经基本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分布格局,南北东西形成一片宽广的大陆环境。
二、燕山运动期从南北分异转向东西分异印支运动以后,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大陆环境(图14-5),新形成的古昆仑山、古秦岭横贯大陆东西,对于分隔南北古气候产生一定影响。
但在中国东部地区,沿着NNE-SSW 方向,即从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西两侧,显示出更为明显的分异现象。
该线以西出现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如北方的鄂尔多斯盆地(亦称陕甘宁盆地)和川鄂盆地,该线以东则属于环太平洋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带,形成一系列新华夏小型裂谷盆地群,从北方的大兴安岭、内蒙古、燕山地区,到南方的闽浙沿海,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有多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
中国前中生代海相储层发育的构造-沉积条件
pr do al P l zi ( —O ) sdm na yt fs be pa om.as e ma i s D ee p d e o fE r ae o Z i y o c 2 ,e i etr ss mso t l l fr p si r n l e dv l e y e a t v g o o
Ab t a t T c o i n e i n a yf co sa e o o t n e i o t l n e fr t n a d d s iu i n 0 . s r c : e tn c a d s d me tr t r r f mp r c c n r l g t o mai n i r t f a i a n oi h o tb 0 ma rn e e v i . o f n e t h p e d n fo e n b sn n ip ri g o lts fo S n a 0 t e e r i e r s r or C n r t d wi t e s r a i g o c a a i s a d d s e sn fp a e r m i in t h al s o h v
r s r or n i a e e v is i Ch n
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是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演化史。
这一带从新元古代晚期开始,经历了多次强烈的大陆碰撞和隆升作用,形成了结构复杂的沉积盆地。
在新元古代晚期,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一带是一个古老的大陆边缘地带,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南缘。
当时该地区主要由岛弧、陆块、海盆等构成。
在该地区发育了一系列的沉积岩,包括海相沉积、碎屑岩、火山喷发产物等。
其中以变质海相岩和放射虫灰岩为代表的青關组沉积岩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沉积岩。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太平洋地震带逐渐向北侵蚀到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一带,引发了华南古陆的强烈挤压作用。
在中生代,这一带经历了两次强烈的大陆碰撞作用,形成了近东西向的山脉系统。
同时,由于受到挤压和火山喷发的影响,该地区的岩石发生了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变色岩和变形构造。
在这个过程中,青关组沉积岩经历了勾壳变形,并形成了人称青關式褶皺剪切带。
在这个地质事件中,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一带的地壳明显隆升,形成了现今的山峰和山脉系统。
总的来说,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一带的演化过程非常复杂,历经多次的构造变形和岩浆侵入,形成了多次沉积和变质作用,堆积了厚厚的沉积层,隆升了巍峨的山脉。
如今,这
一带的地质资源十分丰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地质学家和研究者前来探索,为人类认识地球演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华北陆块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划分及其构造演化
华北陆块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划分及其构造演化华北陆块自新元古代至中生代经历了多次构造演化,形成了许多沉积盆地,这些盆地不仅是华北地区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些重要的经济资源基地。
本文将对华北陆块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进行划分及其构造演化的概述。
一、新元古代-寒武纪1. 赵北地块沉积盆地:该盆地位于华北地区的南部,由下到上可划分为高家店组、宝坻组、三道岗组和龙马溪组。
该盆地受晚奥陶世晚期至早志留世早期的构造事件影响,被抬升和隆起成为了一个向西倾斜、南北向展布的隆起带。
2. 大庆旗地区沉积盆地:该盆地位于华北地区的东北部,主要由泥盆纪飞仙关组组成,地质构造上表现为向南倾斜的浅斜形式。
3. 滦县地区沉积盆地:该盆地位于华北地区的中部,主要由石炭纪和二叠纪的煤系页岩和砂岩组成。
该盆地主要是由中下扬子地块向华北地区的冲击作用所引起的构造事件形成的阻隔盆地。
二、三叠纪-侏罗纪1. 冀东地区沉积盆地:该盆地位于华北地区东北部,主要由石炭-三叠系砂岩和下三叠统至中侏罗统的沉积岩组成。
该盆地主要是由扬子陆块向华北陆块的碰撞作用所引起的构造事件形成地裂陷。
2. 曲阳-石家庄地区沉积盆地:该盆地位于华北地区的中部,地质构造上表现为由北向南和东南向的复式断裂构造带所分隔的典型裂陷盆地。
3. 鄂尔多斯地区沉积盆地:该盆地位于华北地区的西部,主要由三叠系至侏罗系的泥盆系和长兴岗组构成。
该盆地的构造演化与中生代的印支造山运动密切相关,是华北地壳向西伸展的产物。
三、总结华北陆块自新元古代至中生代经历了多次构造演化,形成了许多沉积盆地,这些盆地的构造演化与华北地区的地质、岩石及资源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地质科学不断进步,对华北陆块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的研究将逐步深入,为资源勘查和开发提供更为精准的地质依据。
中生代古生代地史
中、古生代地史总结中生代地史特征总结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一、.华南板块1、地层发育特征泥盆纪:早泥盆开始,华南地区自西南滇黔桂逐渐向北东方向发生海侵,发育深水泥灰岩沉积,中上泥盆以海陆交互的泥质砂岩沉积为主石炭纪:早石炭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西——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晚石炭为白云岩和灰岩广泛沉积。
二叠纪:二叠纪是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主要以灰岩和碳酸盐为主。
2、古生物化石泥盆纪以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为主,并见腕足化石。
石炭纪有海相底栖化石为主,珊瑚,腕足,层孔虫比较常见。
二叠纪含丰富的蜓类及珊瑚化石,还有大量植物化石,偶见浮游类的菊石化石。
3、沉积相类型泥盆纪:中上泥盆为海陆交互和滨浅海相沉积,下扬子区为陆相沉积。
石炭纪:早石炭为陆源冲积沉积晚石炭为滨浅海沉积。
二叠纪:早二叠为潮坪碳酸盐沉积,中二叠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晚二叠为滞留还原条件下的沉积。
4、沉积厚度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课超过800m,二叠纪不详 5、地壳运动特征泥盆纪华南板块在加里东运动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起,扬子主体上升为陆,除桂东南钦—防地区存在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陆相泥盆纪和志留纪连续过度外,华南其他地区均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石炭纪海侵主要分布于滇黔桂湘地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江——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陆源沉积,下扬子地区开始出现海相沉积晚石炭海侵范围扩大。
二叠纪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成对比。
6、沉积矿产含煤地层层位较多,但分布面积和规模一般不如北方大。
此外,锰矿含矿层位较多,沉积环境主要为古陆边缘浅海地带。
7、古气候变化华南地区属于热带潮湿气候带,水温较低,但是部分地区明显还处于干燥气候的古气候标志,在二叠世后期,发生了旋回式海侵,并且发育缺氧环境。
二、华北板块1、地层发育泥盆纪:内部尚未发现沉积记录,估计处于古陆剥蚀状态石炭纪:早期为碎屑岩沉积为主,晚石炭慢慢沉降成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中国大地构造是指中国大陆的地质构造情况,主要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学体系控制。
中国大陆的地壳结构和地表地质面貌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演化:
1. 前寒武纪时期,华北、华南、塔里木等陆核先后在大洋中形成,经过稳化,逐步向稳定的块体过渡。
2. 古生代时期,上述块体逐渐拼合,其结合带呈横向分布,形成了中国大陆的雏形。
3. 中生代开始,又有块体陆续漂移、相撞、拼合,从而出现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山等雏形,中国西部在强烈的挤压改造之中,地壳增厚,出现贺兰山界线。
4. 新生代开始,西部青藏高原隆升,东部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聚敛,使中国东部及海域出现拉张现象,使得地壳自大兴安岭向东减薄,并形成一系列盆地地形。
5. 晚渐新世以来,中国东部及海域沉降,使盆地中普遍堆积起较厚的区域盖层。
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形成了以海西造山为主旋回的古亚洲构造域、以燕山造山为特征的环 滨)太平洋构造域和以喜马拉雅造山为标志的特提斯构造域。
这些不同的构造域,塑造了中国西部以东西向构造为主,中国中东部在东西向构造基础上,叠加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构造的复杂叠置的构造格局。
中国大陆的独特性还表现在依据复杂地形而产生的不同构造区的划分,中国是世界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大陆之一。
18 中国主要的沉积盆地
1. 塔里木盆地
寒武—早奥陶世,东部为次深海沉积,寒武系为硅质泥岩、泥灰岩 、灰岩,下奥陶统为黑色笔石页岩、泥岩、粉砂岩等;西部为台地 相,寒武系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沉积,下奥陶统为灰岩、白云岩沉 积。
1. 塔里木盆地
(2)中奥陶世—中泥盆世陆内压陷和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在挤压构造背景 下,塔里木古板块主体发育克拉通盆地,边缘形成前陆盆地。
2. 准噶尔盆地
早白垩世的沉积范围较侏罗纪向南收缩,沉积相带展布平行山系,由南向北 依次发育冲洪积扇相带、滨浅湖相带;沉积过程表现出由粗变细、水体逐渐 扩大的特点,说明构造强烈活动之后盆地沉积物的充填由厚层的砾岩、砂砾 岩组成,向上巨厚的泥质岩夹砂岩反映构造活动转弱的稳定环境,说明北天 山冲断—推覆活动对盆地沉降和演化的控制已占绝对优势。
2. 准噶尔盆地
(4)新近纪—第四纪山前坳陷盆地发育阶段 新近纪以来,准噶尔盆地南缘在北天山山系的急剧隆升过程中发生快速沉
降,盆地表现为近EW向,向西进一步扩大,向南收缩,在剖面上形成一个 极不对称的楔形,沉积厚度向北急剧减薄,纵向上由细至粗的沉积特征,尤 其是上新世以来广泛分布的冲积扇砾岩,说明天山山系的隆升主要发生在上 新世以来。
第四系广泛分布于山前坳陷,沉积物构成复杂,有冰碛、冰水沉积、冲洪 积层及黄土、河湖等沉积,尤其是冰碛、冰水沉积物反映出天山山系冰川的 形成,说明天山山系已隆升到相当的高度。
二、代表性沉积盆地的特征来自3. 鄂尔多斯盆地中国含油气盆地类型图
1.裂谷型盆地;2.弧后(边缘海)盆地;3.克拉通盆地; 4.山前坳陷盆地;5.山间断陷盆地;6.走滑断陷盆地
一、中国沉积盆地的主要特点
西部的盆 地以冷盆为 主,东部的 盆地以热盆 为主
一、中国沉积盆地的主要特点
华北陆块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划分及其构造演化
华北陆块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划分及其构造演化华北陆块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岩石构造之一。
它包含着从新元古代到中生代的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这些沉积盆地由于地质构造演化过程、矿产资源等而备受关注。
目前,华北陆块依次分为四大区域,即东北区、太行区、燕山区和华北盆地区。
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划分:1. 东北区东北区包括了一些主要沉积盆地,其中包括了吉林省长春-梅河口、沈阳-辽阳、朝阳及黑龙江等地的松花江-吉林盆地。
这些盆地都是凹陷型沉积盆地,沉积物主要为沉积岩、火山岩以及玄武岩等。
2. 太行区太行区涵盖了大片的中-新元古代盆地,包括了山西省的忻州-临汾盆地、大同-金城等盆地。
它们的沉积物主要是页岩以及煤、石灰岩等。
3. 燕山区燕山区同样有许多重要的沉积盆地,它们主要包括冀中盆地、陕西宝鸡盆地。
它们是鲁西-太行山带与华北地台之间的过渡带地区,因此其沉积物以沉积岩、火山岩为主。
4. 华北盆地区华北盆地区包括了华北平原、胶济等。
它们是古生代沉积盆地,在华北地台中最受人们关注。
华北盆地区的沉积物主要包括了粉砂岩、泥岩以及砂岩等。
在构造演化方面,每个沉积盆地的演化模式、时间和地质事件都各不相同。
总体来说,华北陆块在新元古代和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多山阶段的建造和消减过程,而中生代时期则经历了多地块拼贴和南北向伸展的扭曲变形作用。
这导致许多盆地陆续被填充、抬升和暴露。
这些地质构造的演化为华北陆块的资源成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最后,华北陆块的沉积盆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加强对华北陆块沉积盆地的研究和保护,是极为必要的。
中国含油气盆地概要
xx概况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油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界天山,南为昆仑山、阿尔金山,面积约56×104km2。
平均海拔1000m左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盆地中部有面积达33.7×104km2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沙丘高差最大、气候最干燥的沙漠。
盆地边缘有以高山冰川雪水为源的内流河,塔里木河位于盆地北半部,全长2137km。
塔里木盆地基底为元古界变质岩系,其上发育有震旦系和古生界海相沉积,中、新生界为陆相沉积,是一个在元古界基底上叠置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的复合型盆地。
从盆地沉积发育的情况和周围褶皱带的特点来看,古生代明显地表现出近东西向的构造带,及其相伴随的主要断裂的构造格架,如塔北隆起带、中央隆起带和塔南隆起带,后者因受阿尔金山影响,呈北东走向。
中新生代的构造特点是在古生代构造基础上继承和改造的。
由于边缘褶皱山系的隆起,首先在盆地的边缘山前地带形成前陆盆地,而后发展成为统一的坳陷盆地,接受了厚度巨大的中新生代沉积,这一特点掩盖了古生代形成的东西向和北西向构造面貌,成为现今的构造格局。
塔里木盆地沉积岩厚7000~100m,主要含油层有5套:震旦系—下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中上三叠—中下侏罗系、上白垩—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中新统。
到目前为止,已在塔北、塔中、塔西南发现了油气田。
油气资源估算有120×108t左右,若经过进一步勘探,有条件成为中国石油战略接替地区之一。
xx构造单元划分表构造单元面积(km2)沉积岩厚度(m)库车坳陷30600北部单斜带3380 -xx凹陷9700 -xx凹陷3700 -xx凹陷3080 -南部平缓背斜带1540 -xx塔克背斜带4440 -xx背斜带4760 11000xx隆起36700南喀—英买力低凸起6640 11000 轮台凸起9300 8000哈拉xx凹陷5000 100xx低凸起4730 9000草湖凹陷5020 11000库尔勒鼻状凸起6010 8000北部坳陷127700xx凹陷300 14000xx凹陷60700 15500xx斜坡22000 12000xx凹陷15000 12000中央隆起114000xx凸起43700 8000塔中低凸起22800 100xx低凸起44900 100xx坳陷145000xx斜坡52100 9000xx凹陷27200 13000xx凸起8000 11000叶城—和田凹陷30700 14000塘古孜巴斯凹陷27000 12000xx隆起43100民丰xx凸起18600 5000xxxx凸起24500 2500xx坳陷民丰凹陷若羌凹陷6550035000 500030500 4000xx盆地渤海湾盆地位于我国东部,地跨渤海及沿岸地区,包括天津市及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和山东等省市的部分地区。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油气盆地,主要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是该盆地的一个重要构造带,以下将对该地区的构造演化阶段进行浅析。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早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主要的构造演化阶段。
其中四棵树地区是在中生代构造演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早古生代是准噶尔盆地的初次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发生在奥陶纪至志留纪。
在四棵树地区,早古生代主要表现为一些断裂运动和构造活动,形成了一些断裂带和隆起区。
这些断裂带和隆起区是后来中生代构造发展的基础。
早中生代是中生代的第一个阶段,发生在三叠纪至侏罗纪。
在四棵树地区,早中生代主要表现为构造隆升和挤压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带和隆起区。
该阶段还有一些岩层的沉积作用,形成了一些沉积盆地。
总体上,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阶段主要经历了早古生代、早中生代、中中生代和晚中生代四个阶段。
这些阶段中,构造隆起、抬升、挤压、伸展和逆冲断裂等构造作用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该地区的构造形态。
岩层的沉积作用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形成了一些沉积盆地和沉积盖层。
这些构造演化阶段的特点和过程对于准噶尔盆地的地质特征和油气资源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南天山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南天山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南天山是中国的一片高山,这里保存了丰富的古生代-中生代地质记录。
其中,沉积盆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地质单元。
这篇文章将介绍南天山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的过程。
在古生代早期,南天山的大部分区域还处于陆相地质环境,没有太多的沉积盆地。
但是,白垩纪之前的晚侏罗纪和早白垩纪的南天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南天山地区开始出现了海相沉积盆地。
这些盆地形成的原因,一部分是与大陆动力学有关,一部分是与海洋动力学有关。
在白垩纪早期,南天山的沉积盆地大多处于快速下降的状态。
同时,在白垩纪早期,由于大陆内部构造的强烈变化,南天山沉积盆地的形态、面积和深度等特征也发生了急剧变化。
由于受到来自地壳内部的强烈变化的影响,南天山地区的沉积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许多曾经的海洋盆地和湖泊中的沉积建造都被波浪和流体的影响所摧毁,这些地方成为了地体塌陷和破碎。
在晚白垩纪-早古新世的时期,随着印度洋板块分裂和印度洋海岸线向南移动,南天山地区的沉积盆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量的海水侵入南天山盆地,使得许多地方沉积了大量的海相沉积物,如砂石、泥沙和泥岩等。
同时,南天山地区上升的造山运动也对盆地的沉积建造产生了影响,许多沉积建造因为被抬高而失去了自身的沉积条件,盆地也因此逐渐消失和减小。
在中新世后期,由于南天山地区的板块环境稳定,其沉积盆地的面积和深度逐渐减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盆地的变化趋势逐渐趋于稳定,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漫长历史演化,南天山地区的沉积盆地群落逐渐形成并逐渐变得成熟。
总的来说,南天山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的演化经历了许多周期性的变化和联动作用。
受到地质大环境和内部构造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南天山的盆地在形态、地貌、岩石类型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和演化,丰富了我们对地球地质演化的认识和了解。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中国的起源来自于古陆核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化至今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
46亿年前,地球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大约37亿年前,华北古陆出现,成为中国最早形成的大陆,也是中华大地的根基。
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
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
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在一起;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大地构造演化的今天,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发展演化历史,分区论述这五个不同地区:1 天山——兴安地区天山——兴安地区呈近东西向分布,北以俄罗斯、蒙古、哈萨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为界,南以乌恰断裂库尔勒断裂、阿拉善北缘断裂以及华北陆块北缘断裂为界,区内除几个稳定的微型陆块外,大部分属晚元古代以后不同构造期的的陆缘活动带,此说明该地区为塔里木——华北陆块在晋宁运动后的扩张表现。
地层简况本区自晚太古界至新生代各时期地层都有发育,沉积类型齐全,以活动和过度型为主;上太古界主要为深变质岩;元古界主要为中浅变质岩与未变质地层,下古生界出露面积较小,层序齐全;寒武系主要为半深海及浅海夏理石、砂泥质岩;奥陶系分布较普遍,为深海的泥砂质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基性——酸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志留系主要为浅海——半深海的泥沙质复理石及碳酸盐组合;上古生界分布广泛,沉积类型复杂,以准格尔——天山地区出露层序最全;泥盆系属半深海泥质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火山岩,分布涉及全区,以准噶尔——北天山发育最好,以火山岩为主,三统俱全;石炭系包括海相和陆相沉积,后者分布局限;二叠系,下统由厚度巨大的浅海相及海陆交替想组成,上统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三叠系海相及海陆交替相见于黑龙江,属碎屑岩及火山岩组合,含混杂堆积和蛇绿岩套,岩相、厚度变化极大,产特提斯及环太平洋动物群;陆相稳定型分布于准噶尔;活动型分布局限,仅见于本区东部;侏罗系十分发育,陆相沉积普遍全区各种类型的盆地中,大兴安岭和吉黑中部为火山岩与碎屑岩组合,海陆交替相沉积见于完达山地区。
南天山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南天山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南天山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质单元,其南部山区为物华天宝、奇峰秀川的地质奇观,而北部则被认为是华南的延伸,是区域地质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
南天山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沉积盆地,自古生代早期以来,随着华南古板块的漂移,这片区域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
古生代晚期,南天山地区处于一系列开鲁运动中间的断裂带上,地处大海沉积中心。
随着华南板块向东漂移,北部隆起地区逐渐隆起,形成了古蜜山漢滋英属陆台。
同时,南天山地区开始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化,形成了北浸动向的展布状裂陷盆地,主要分布在富顺-渠县-大英间,即古富顺盆地和古渠江盆地。
这
两个盆地在古生代与华南的板块运动、海平面变化、古气候演化等因素间相互影响,不断沉积,形成了一系列的沉积地层,其中以上二叠统古生线及下三叠统峨眉山群最为发育。
中生代,古富顺盆地、古渠江盆地经历了长时间的运动和侵蚀作用,盆地内的沉积物下伏了一系列的构造错动和侵蚀断裂,盆地地貌跃然眼前,岩相时空相继,成为沉积构造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区域。
在这段时间里,盆地劈裂、断块、滑移变化频繁,不仅影响到盆地内的沉积作用和岩相变化,还影响到逐渐演变出来的深水化作用,即盆地内的深水沉积物的产生和分布。
由于中生代时期古富顺盆地、古渠江盆地由于地质因素而形成长达1亿多年的低山丘陵地貌带,盆地内的地形和岩相多样性较大,且沉积物的分布明显,于是这片区域也成为了石油勘探的主要对象。
总的来讲,南天山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经历了长期的构造变化、沉积作用和气候演化等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地质环境和丰富的地质资源,为地质科学研究和自然资源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实验场。
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盆地位于云南滇西地区,是一个
宽约300公里、长约500公里的巨大沉积盆地,其形成和演化历经约5亿年时间。
盆地的形成始于古元古代。
在这个时期,该地区属于扬子大陆东部的边缘区域,以海水侵入为主的沉积相。
这段地质时期是班公湖的早期发育时期,地层厚度较薄,由深水页岩、灰岩和砂岩组成。
中元古代至晚元古代时期,以及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这个地区的构造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这个时期,班公湖开始进入热水岩相沉积时期。
这段时间内,丰富的热液成矿作用在班公湖地区发生,形成了石英脉、硫化物和贵金属矿床等。
同时,在这个时期,该地区经历了一次较为显著的构造运动,形成了双湖、怒江和昌宁盆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生代时期的地质构造运动再次影响了该地区的演化。
在这个时期,孟连断陷向东拓展,形成了孟连盆地。
该期间的沉积相以充分发育的湖盆和盆缘三角洲相为主。
同时,在晚白垩纪时期,该地区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区域隆升,沉积环境逐渐变成陆相环境。
综上,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盆地的演化历程经历了多
个时期的变化。
在其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中,区域构造变化和沉积相变化相互作用,使该地区形成了丰富的造山、热液矿床和
岩浆岩。
同时,该地区沉积岩特征的发展也为地质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中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类型及沉积充填序列
中国中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类型及沉积充填序列的报告,800
字
中国中东部的盆地系统是多元化的,其特点是受活动断裂带控制。
主要有以下几种新生代盆地类型:
1. 拉萨-岷江活动断裂带控制的前陆盆地:一些新生代的前陆
盆地与西藏拉萨—四川岷江活动断裂带息息相关。
这些盆地以山脉或丘陵作为边界,由新生代浅海或湖泊沉积形成,沉积填充物以碎屑岩、砂岩为主,其上可能还有细、碎砾岩和泥岩层。
2. 郑-掘井活动断裂带控制的前陆盆地:郑-掘井活动断裂带控
制的前陆盆地密度略低,主要体现在广东省内部具有较大的山脉地貌,由新生代浅海或湖泊等沉积形成,沉积填充物以碎屑岩和砂岩为主,其上有黏性土、粉砂岩和细砂岩等层。
3. 黄土山脉活动断裂带控制的沉积盆地:黄土山脉活动断裂带控制的沉积盆地广泛分布于中国中部,具有平原、谷地、缓坡、低山、上斜崖等地貌。
新生代沉积充填序列以淋滤类和湖相类沉积层为主,其上可能还有砂、砾岩和砂砾岩层。
4. 青海和内蒙古高原活动断裂带控制的过渡盆地:青海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盆地以山脉为边界,由新生代浅海或湖泊沉积形成,沉积填充物以含碳酸盐岩为主,其上可能还有细砂岩和泥岩层。
总之,中国中东部新生代盆地系统具有多样性,最重要的是受
活动断裂带控制。
新生代沉积充填序列以碎屑岩、砂岩、细砂岩、泥岩、含碳酸盐岩、淋滤类和湖相类沉积层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1-6112(2006)02-0095-08中国中生代两个古大洋与沉积盆地高长林,叶德燎,黄泽光,吉让寿(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51)摘要:中国西南部特提斯洋由班公湖 怒江小洋盆和雅鲁藏布江主洋盆及其间的拉萨小陆块组成。
特提斯演化可划分为以下5个阶段:1)裂谷起始阶段(P);2)扩张阶段(T 1 J 2-3);3)班公湖 怒江洋敛合阶段(J 2-3 K 1),拉萨陆块向北漂移,班公湖 怒江洋自东向西封闭,拉萨地块拼合到亚洲大陆块上;4)主洋盆俯冲阶段(K 1 E 2),主洋盆急剧向北俯冲,形成冈底斯陆缘火山弧和日喀则弧前复理石堆积,喜马拉雅地区由被动边缘沉积(K 2-3)向局部残留 台型!浅海沉积过渡(E 1 E 22);5)碰撞阶段(E 32Q),从始新世晚期起,印度陆块与亚洲大陆碰撞,影响范围波及整个中国中西部,陆内前陆盆地和拉分盆地形成。
南海确实存在过一个中生代特提斯海洋。
晚侏罗 早白垩世的动物具有太平洋动物群的特色,说明此期的特提斯洋可能和太平洋沟通。
南海东北与南部边缘中生代时中特提斯海与西太平洋沟通。
中国东南部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演化有2个重要特点:1)古特提斯俯冲阶段(T 2 J 2),洋壳向亚洲大陆俯冲和沿南北向转换断层平移活动,亚洲大陆东部外侧增生,该洋盆是古特提斯的直接延伸部分;2)中国东部J 2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85M a 左右三联点扩张形成的太平洋是这一转变的标志,库拉板块向北移动(J 2 K 1)和向亚洲东北部俯冲、微地块拼贴,而在中国华南和台湾则沿南北向转换断层斜向俯冲和微地块拼贴,形成从锡霍特阿林 西南日本 琉球群岛 台湾中部的俯冲增生造山带和华南广阔的火山 岩浆带。
裂谷盆地和拉分盆地形成。
关键词:沉积盆地;古大洋;中生代;中国中图分类号:T E121.2 文献标识码:A中国西南部中生代特提斯洋由班公湖 怒江小洋盆和雅鲁藏布江主洋盆及其间的拉萨小陆块组成[1~5]。
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影响了整个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和拉分盆地的形成演化(图1)[6~13]。
南海存在中生代特提斯海洋。
晚侏罗 早白垩世的动物具有太平洋动物群的特征,说明此期的特提斯洋可能和太平洋沟通。
中国东南部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演化有2个重要特点:1)古特提斯洋的俯冲(T 2 J 2),洋壳向亚洲大陆俯冲和沿南北向转换断层平移活动,亚洲大陆东部外侧增生[14~17];2)中国东部J 2以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在185Ma 左右三联点扩张形成的太平洋为这一转变的标志,库拉板块(J 2 K 1)向北移动和向亚洲东北部俯冲、微地块拼贴,而在中国华南和台湾则沿南北向转换断层斜向俯冲和微地块拼贴,形成从锡霍特阿林 西南日本 琉球群岛 台湾中部的俯冲增生造山带和华南广阔的火山 岩浆带。
裂谷盆地和拉分盆地形成[18~26]。
1 中国西南部特提斯洋形成和演化中生代特提斯洋分为南北2支,分别为雅鲁藏布江洋和班公湖 怒江洋。
其间为冈底斯陆块。
印度河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及其代表的洋盆的时图1 中国及邻区构造 盆地略图(T 3 J 1)[6]1.造山带及主要缝合带;2.挤压带;3.扩张洋盆;4.被动边缘;5.台地;6.前陆盆地;7.走滑盆地;8.坳陷;IS.印支微陆块;S QT.南羌塘微陆块;LS.拉萨微陆块;IN.印度陆块F ig.1 Sketch map show ing t ecto nics and basins in China and its surro unding ar eas (T 3 J 1)收稿日期:2005-11-01;修订日期:2006-03-07。
作者简介:高长林(1945 ),男(汉族),江苏泰兴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构造地球化学和盆地分析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项目(P01025)。
第28卷第2期2006年4月 石 油 实 验 地 质PETROLEUM GEOLOGY &EXPERIMENTVo l.28,N o.2Apr.,2006代应介于三叠纪 中白垩世。
古地磁资料表明,洋盆规模不会小于2000km,因而是特提斯的主洋盆。
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它分隔了南、北两大生物区,也证明了这一点[27~35]。
1.1 班公湖 怒江小洋盆青藏地区班公湖 怒江洋是特提斯洋演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1.1.1 裂谷阶段(T)冈底斯 念青唐古拉地块和羌塘地块的南部在二叠纪时具有相同的沉积建造和冷暖混生生物群。
早三叠世,基麦里中间小块板!在向北漂移过程中,沿班公湖 怒江一线(在基麦里地块内部)出现拉张,北部的羌塘板块与南部的冈底斯 念青唐古拉地块逐渐分离,其间开始发育裂谷沉积。
1.1.2 小洋盆阶段(J1 J2)早侏罗世,裂谷继续拉张,冈底斯 念青唐古拉地块和羌塘地块完全分离,形成岛屿状陆块,同时裂谷底部出现洋壳。
班公湖 怒江西段舍马拉沟蛇绿岩中层状辉长岩的Sm Nd同位素内部等时线年龄为(191∀22)Ma,K Ar同位素年龄为(140.00∀4.07)M a和(152.30∀3.60)Ma,可以认为Sm Nd同位素内部等时线年龄代表了洋盆的张开年龄。
班公湖 怒江洋盆到中侏罗世亦已具相当规模,在两侧陆块边缘同样发育被动边缘,沉积了巨厚的浅海 次深海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火山岩和砂泥质或钙质浊积岩。
1.1.3 洋盆敛合阶段(J2 K1)中侏罗世,班公湖 怒江小洋盆的洋壳发生俯冲,洋盆开始封闭。
在洋盆的南侧发育弧 盆体系。
中侏罗世,洋壳向冈底斯陆块俯冲,自东向西斜向会聚,是残余洋盆萎缩消亡的过程,其消亡时间自东向西迁移,东段为中侏罗世,西段为晚侏罗世末。
残余洋盆的消亡一直延续到早白垩世。
1.1.4 碰撞阶段(J3 K2)早白垩世晚期,小洋盆封闭后,在弧 陆碰撞后续的陆内俯冲挤压构造环境下,残余海盆消亡,海水完全退出,进入陆内造山阶段。
陆相磨拉石建造广泛不整合于早白垩世地层之上,造山运动伴随一系列构造变形组合,逆冲断层、韧性剪切带和叠加褶皱十分发育,伴有S型花岗岩。
1.2 雅鲁藏布江洋1.2.1 裂谷阶段(P)这一阶段以喜马拉雅地区早二叠世末期 晚二叠世早期的沉积间断面和拉萨 申扎地区陆壳上普遍缺失沉积,以及沿雅鲁藏布江一带分布有晚二叠世大陆裂谷型基性火山岩组合为标志。
1.2.2 小洋盆阶段(T J2-3)三叠纪起,印度河 雅鲁藏布江一带扩张,大洋盆形成。
稍后形成班公湖 怒江洋盆,在2个洋盆中发育了完好的蛇绿岩套和深海沉积。
2个洋盆分隔了3个陆块:古亚洲联合陆块、包括拉萨地块在内的基麦里中间陆链!和喜马拉雅 印度陆块。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主要由超镁铁岩、少量堆积辉长岩、席状岩床(墙)杂岩和枕状熔岩等组成,并伴有含放射虫硅质岩的深海沉积物。
在印度河 雅鲁藏布江主洋盆两侧,拉萨地块南缘的三叠系 侏罗系和北喜马拉雅整个中生界都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主要为浅海 半深海硅质岩 碳酸盐岩 基性火山岩组合。
1.2.3 洋盆敛合阶段(J2-3 E22)早期俯冲作用(J3 K1)发生于晚侏罗世,以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桑日群和早白垩世恰布林组为代表。
代表活动陆缘岛弧环境火山 沉积岩系安山岩中测得2组Rb Sr等时年龄分别为(125.23∀21.50)M a和(192.76∀2.42)M a,时代定为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14]。
俯冲 碰撞发生于中白垩世,以南部的混杂岩、蛇绿岩和日喀则弧前盆地沉积为代表。
混杂岩是缝合带南侧分布面积最大的沉积 构造单元,北面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叠合,南至喜马拉雅地体沉积。
混杂岩基质由南向北主要为晚三叠世浅变质砂岩、板岩和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杂色硅质岩,外来岩块主要为二叠纪、三叠纪灰岩、硅质岩、白垩纪灰岩,主要混杂期为中白垩世 始新世。
混杂岩中发育#型花岗岩,K Ar同位素年龄在20.4~ 43.3M a。
南部混杂岩实际上是印度大陆在中白垩世 始新世发生俯冲 碰撞时于雅鲁藏布江南侧形成的增生杂岩体,代表了新特提斯洋消亡遗迹的主体,是缝合带的主要组成部分[14]。
1.2.4 碰撞阶段(E32 Q)始新世末,印度陆块与欧亚陆块沿印度河 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陆 陆碰撞,在冈底斯火山 岩浆弧发育有碰撞型花岗岩(15~6Ma)。
区内海水全部退出,出现晚始新世 中新世同造山碰撞前陆磨拉石盆地。
同造山磨拉石盆地主要分布在缝合附近(大竹卡、罗布沙盆地等)的岩浆弧上。
中新世以后,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推挤、下插强化,在印度克拉通前缘发生陆内俯冲,导致地壳大幅度增厚、高原强烈抬升,结果喜马拉雅造山带沿先成断裂大规模向南推覆,形成西瓦利克前陆盆地[1,27~31]。
∃96∃ 石 油 实 验 地 质 第28卷图2 特提斯构造域中部油气资源分布[7]Fig.2 Oil and g as dist ribution in basins in the middle T ethys tectonic domain特提斯洋的打开与古特提斯洋盆向北俯冲、敛合几乎同步,是冈瓦纳一侧离散运动的结果。
经中间陆链向北漂移及印度河 雅鲁藏布江洋进一步扩张、消减等充分演化,欧亚陆块依次碰撞增生,其时限从晚二叠世早期至今,历时200M a[1,27~31]。
特提斯构造域中部分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分布如图2所示[7]。
2 南海特提斯期沉积盆地白垩纪南海的大部分可能为一个具有薄硅铝层的特提斯海所占据[2],确实存在过一个相当广泛的中生代特提斯海洋(图3)[36]。
2.1 中生代海相地层分布南海北部海区中生代海相地层主要分布于珠江口盆地东北部东沙 澎湖 北港隆起北西侧的韩江、东山 浅滩凹陷及南东侧的潮汕坳陷与台西南盆地,地层时代主要为早白垩世与早侏罗世。
南海南部海相中生代地层主要见于礼乐、南薇、西巴拉望与北巴拉望4个盆地,地层时代主要为早白垩世与晚侏罗世。
南北两区中生代地层可以对比。
南海北部的东山 浅滩凹陷中生代地层厚度一般超过4000m,潮汕坳陷厚度大于5000m,韩江凹陷为3000~4500m。
三者中生代凹陷面积共约25000km2。
南海南部中生代地层厚度大于2500m,4个盆地面积之和大于10%104km2。
中生代沉积盆地中,单个背斜构造的面积较大、断裂较少,有利于油气聚集[36]。
钻井揭示海区中生代地层主要为早白垩世浅海相或内浅海相碎屑岩夹灰岩或煤线与褐煤。
反射地震显示其下尚有倾斜层状结构的以碎屑岩为主的地层,解释为晚三叠 早侏罗世地层。
这2套反射层系多褶皱变形,其顶部多被削蚀与上覆地层成角度不整合接触,这种现象北部海区较南部海区明显。
钻井揭示下白垩统地层之上缺失上白垩统及古新统地层,反映早白垩世之后地壳强烈隆升,北部海区持续隆升至早渐新世,南部海区隆起结束较早,发育有始新统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