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宁波大学823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方向)考试大纲
土地资源学 大纲
《土地资源学》考试大纲《土地资源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最重要的基础课,属学位课程。
《土地资源学》以“土地资源”作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全面、综合、系统地研究土地资源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评价、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学科。
它至少回答下列问题:1.地表各种各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形成特点、区域分异和组合结构特征;2.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状况;3.当前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今后合理利用(可持续利用)的方向、途径和对策;4.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需要采取的治理、改造措施以及改造的方法、途径;5.为了珍惜每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而对土地资源采取的科学保护和管理的方法、途径和措施。
这五个问题构成了《土地资源学》的五大基本任务。
此外,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土地资源学》还需要积极参与相关领域与方向的专题研究。
整门课程共分为十章。
本课程按“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重点)”三个层次对硕士生的学习进行要求,考试试题分布与教学要求相一致。
第一章绪论一、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包括古代土地资源学思想和理论体系的萌芽、近几十年来国外土地资源研究的状况与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资源学的发展与研究成就、未来土地资源学科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态势。
二、理解:土地资源学在整个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土地资源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三、掌握和运用:土地和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土地与土地组成要素的关系,土地的特性(属性),土地资源的主要功能,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任务。
第二章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本章主要围绕土地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利用问题,全面了解和学习人口经济、土地报酬、地租与地价、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优化等基本理论。
一、了解:主要人口经济理论,包括马尔萨斯《人口论》、“适度人口”理论和马寅初《新人口论》;西方古典地租理论;土地价格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理念提出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试知识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试知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考试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含义(概念):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即是:土地资源包含于土地。
土地的特性(简答或填空)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内涵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夸大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四周的客观事物的团体,包孕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土地资源学的观点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讨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目与质量、调查与评判,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土地资源学的研讨内容(6个方面)(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讨(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1)(土地)系统分析方法(2)现代技术应用方法。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类一、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估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估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涉及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权属和利用状况等方面的调查与评估。
通过调查,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利用现状,为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利用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二、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自然资源条件,对一定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和布局的过程。
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土地整治与复垦土地整治与复垦是指对未利用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进行整治和复垦,使其变为可利用的土地或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这一过程涉及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改良等方面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
四、土地法律与政策研究土地法律与政策研究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另一重要内容,主要涉及土地法律制度、土地政策措施、土地权利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研究,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和管理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保障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五、地籍管理与登记地籍管理与登记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环节,主要涉及地籍信息管理、地籍调查、地籍测量、土地登记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通过地籍管理与登记,建立完整的土地权属关系,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六、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土地信息系统建设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的系统化过程。
通过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快速获取、准确分析和高效利用,为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利用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七、土地经济学原理土地经济学原理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论基础之一,主要研究土地资源的经济规律和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通过学习土地经济学原理,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经济属性,为制定科学的土地政策和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八、土地资源环境监测土地资源环境监测是对土地资源的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的过程,主要涉及土壤质量监测、水文地质监测、生态状况监测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有答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有答案)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填空,20分;单项选择,30分;问答35分;一、名词解释:1、级差地租:所谓级差地租就是那些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主要指质量,位置等)产生的农业超额利润。
2、土地所有权: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3、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量随着土地某种用途利益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4、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劳动与资金达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适合度)时,土地吸收劳动、资金的数量。
5、基准地价:对不同地域或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最高年限期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6、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获得信用的担保,来获得资金融通,并主要用于同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7、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8、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9、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
10、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11、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12、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3、资本化原理:把那些源源而来的收入之流转变为一个价值资金的过程就叫做资本化。
14、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
二、填空:1、在分析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时,关键要掌握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劣等地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2、我国耕地经营的现状是:耕地总量中只有1/3属于高产、稳产田,尚有2/3处于中低产水平,表明我国耕地的经营水平有占总面积的2/3还处于粗放边际。
土地经济学
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分钟单选题1. 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_______为基础。
(5分)(A) 历史特性(B) 地理特性(C) 自然特性(D) 使用特性参考答案:C2. 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地分类(试行)》标准将原有两级分类变成_______级分类。
(5分)(A) 一(B) 三(C) 四(D) 五参考答案:C3.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_______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5分)(A) 人与土地(B) 人与经济(C) 人与社会(D) 社会与经济参考答案:A4. 最早提出区位论是_______。
(5分)(A) 马克思(B) 杜能(C) 李嘉图(D) 韦伯参考答案:B5. 土地的_______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5分)(A) 固定性(B) 差异性(C) 可再生性(D) 稀缺性多选题6. 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_______。
(5分)(A) 位置固定性(B) 面积有限性(C) 质量差异性(D) 功能永久性参考答案:A,B,C,D7. 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_______。
(5分)(A) 供给的稀缺性(B) 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C)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D)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参考答案:A,B,C,D8. 土地的功能包括_______。
(5分)(A) 承载功能(B) 生产功能(C) 资源(非生物)功能(D) 再生功能参考答案:A,B,C9. 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_______。
(5分)(A) 经济目标(B) 生态目标(C) 社会目标(D) 文化目标参考答案:A,B,C10. 在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中,产出类的指标有_______。
(5分)(A) 产品的实物量(B) 总收入(C) 净收入(D) 利润参考答案:A,B,C判断题11. 请问,在17世纪末,是否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第一次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并对级差地租、土地价格等作了初步的阐述。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一、名词解释:1、土地2、土地的自然供给3、土地的经济供给4、土地需求5、级差地租6、绝对地租7、地租8、地价9、土地利用10、土地集约利用11、土地的规模利用12、土地的利用规模13、土地利用计划14、土地计划利用15、可持续发展16、土地可持续利用17、土地人口承载力18、土地所有制19、土地使用制20、产权21、土地所有权22、土地使用权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二、名词辨析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土地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四、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A、功能的永久性B、供给的稀缺性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A、土地储备制度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C、土地登记制度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A、气候条件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C、交通条件D、社会需求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B、人均粮食占有量C、土地的利用率D、人均耕地占有量5、首次系统地论证了土地位置与地租的关系的科学家是:()A、屠能B、马克思C、詹姆斯.安得森D、萨伊6、不属于土地价格的特点的是:()A、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B、土地价格不是土地的权益价格C、土地价格呈上升趋势D、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7、在我国可以抵押的房地产有:()A、行政机构所有的房地产B、权属有争议的房地产C、政府代管的房地产D、依法获得的期房所有权8、评价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的各类方法中属于动态分析方法的是:()A、贴现系数法B、投资回收期法C、投资收益增长率法D、投资产品增长率法9、关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说法错误的是:()A、该规律的本质应是"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B、"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针对人类生产的历史过程而言的C、"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与生产关系无关D、"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人们找出资源的最佳组合和投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10、不属于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点的是:()A、地区性B、唯一性C、层次性D、适应性五、多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属于土地自然特性的有:()A、土地功能的永久性B、土地供给的稀缺性C、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D、土地质量的差异性E、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2、下列关于区位理论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有:()A、从经济实质上看屠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B、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运输、劳动力以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C、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是从中心居民点的物品供应、行政管理、交通运输等主要职能的角度论述了城镇居民点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D、空间结构理论是涉及到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区位的综合区位论E、区位理论是关于自然物质及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3、建立土地市场的必要条件有:()A、市场经济环境B、土地产权明晰C、发达的土地金融市场D、必要的土地法规E、区域性的市场中介机构4、土地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A、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B、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C、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D、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E、三效益(经济、社会、生态)最大化5、下列关于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当APP(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时TPP(总产量)也达到最大值B、当MPP(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时TPP也达到最大值C、MPP曲线与APP曲线总是相交于APP曲线的最高点D、EPP(生产弹性)表示报酬的强弱及变化方向E、理性的生产者总是在生产的第二阶段进行投入6、土地价格评估应遵循的原则有:()A、公平原则B、收益最大化原则C、替代原则D、预期收益原则E、供需原则7、国有企业改革中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可采取的土地资产处置方式包括:()A、出让B、保留行政划拨C、作价入股D、授权经营E、租赁8、下列关于城市土地利用特性的各种说法正确的有:()A、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很重要B、土地利用途径的多样性C、面积对于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D、很难改变用途E、交通运输对土地利用不重要9、下列关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有:()A、所谓总量是指耕地数量的总和B、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长远性C、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区域性D、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考虑环境的适应性E、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一定时期耕地的质量和数量的总和不变10、下列关于土地出让市场的各种说法正确的有:()A、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地块、用途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B、我国境内外的一切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C、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年限一般根据不同行业和经营项目的实际需要确定如综合用地的最高年限为40年D、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采取协议、招标、拍卖三种方式但经营性用地只能采取招标和拍卖E、地下的各类自然资源、矿藏以及埋藏物等不在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之列六、简述题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10、我国现行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包含哪些内容?七、论述题1、为什么要强调土地的计划利用?2、如何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3、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价格的?4、论述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及原因5、请以你熟悉的城市为例谈谈如何运用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有关理论来指导该市的城市规划?6、谈谈如何运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来对我国现行土地产权制度进行完善《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15、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16、土地可持续利用: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17、土地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18、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即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对土地的占有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19、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2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2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二、名词辨析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被最终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绝对地租是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级差地租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绝对地租来源是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原因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土地报酬是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也就是在一定技术条件和投入水平下一定面积土地上所获得的收入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的自然属性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土地市场运行模式是由土地制度所决定的一种土地市场结构在不同模式下土地按不同形式交易土地市场运行机制是指促使土地权属及其收益按一定轨道和方式进行流动的力量其核心是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决定机制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蕴藏在土地市场模式中并由其决定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由土地肥力或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的差异带来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Ⅱ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两者实质一致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从一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Ⅰ也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错误两者是有关系的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正确在某一土地市场当土地价格持续上升土地供给量增加需求减少一部分土地卖不出去土地价格就会下降;当土地价格持续下降土地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出现短缺土地价格就会上升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错误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收益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错误土地利用规模和土地规模利用不是相同的概念前者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的数量的大小而后者则主要是偏重对土地的使用即尽可能地使土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增的阶段至少应该处于报酬不变的阶段以获得最佳的土地规模效益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错误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合理布局提高区位地租和经营收益不同的区位其土地利用类型和集约化程度也不同运费是影响农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却不是唯一因素;工业区位论是通过对运费、劳动费、集聚因素的综合分析来寻求工业最优区位以减少产品生产成本来获得最大利润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错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并不等同于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前者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其出让的主体只能是国家;而后者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与赠与其转让主体无限制四、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 )A、功能的永久性B、供给的稀缺性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 C )A、土地储备制度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C、土地登记制度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 D )A、气候条件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C、交通条件D、社会需求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B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B、人均粮食占有量C、土地的利用率D、人均耕地占有量5、首次系统地论证了土地位置与地租的关系的科学家是:(A )A、屠能B、马克思C、詹姆斯.安得森D、萨伊6、不属于土地价格的特点的是:( B )A、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B、土地价格不是土地的权益价格C、土地价格呈上升趋势D、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7、在我国可以抵押的房地产有:( D )A、行政机构所有的房地产B、权属有争议的房地产C、政府代管的房地产D、依法获得的期房所有权8、评价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的各类方法中属于动态分析方法的是:( A )A、贴现系数法B、投资回收期法C、投资收益增长率法D、投资产品增长率法9、关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说法错误的是:( B )A、该规律的本质应是"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B、"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针对人类生产的历史过程而言的C、"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与生产关系无关D、"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人们找出资源的最佳组合和投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10、不属于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点的是:( B )A、地区性B、唯一性C、层次性D、适应性五、多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属于土地自然特性的有:(ABD )A、土地功能的永久性B、土地供给的稀缺性C、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D、土地质量的差异性E、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2、下列关于区位理论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有:(ABCDE )A、从经济实质上看屠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B、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运输、劳动力以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C、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是从中心居民点的物品供应、行政管理、交通运输等主要职能的角度论述了城镇居民点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D、空间结构理论是涉及到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区位的综合区位论E、区位理论是关于自然物质及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3、建立土地市场的必要条件有:(ABCDE )A、市场经济环境B、土地产权明晰C、发达的土地金融市场D、必要的土地法规E、区域性的市场中介机构4、土地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 )A、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B、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C、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D、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E、三效益(经济、社会、生态)最大化5、下列关于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CD )A、当APP(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时TPP(总产量)也达到最大值B、当MPP(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时TPP也达到最大值C、MPP曲线与APP曲线总是相交于APP曲线的最高点D、EPP(生产弹性)表示报酬的强弱及变化方向E、理性的生产者总是在生产的第二阶段进行投入6、土地价格评估应遵循的原则有:(ACDE )A、公平原则B、收益最大化原则C、替代原则D、预期收益原则E、供需原则7、国有企业改革中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可采取的土地资产处置方式包括:(ABCDE )A、出让B、保留行政划拨C、作价入股D、授权经营E、租赁8、下列关于城市土地利用特性的各种说法正确的有:(ABD )A、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很重要B、土地利用途径的多样性C、面积对于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D、很难改变用途E、交通运输对土地利用不重要9、下列关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有:(BCD )A、所谓总量是指耕地数量的总和B、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长远性C、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区域性D、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考虑环境的适应性E、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一定时期耕地的质量和数量的总和不变10、下列关于土地出让市场的各种说法正确的有:(BDE )A、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地块、用途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B、我国境内外的一切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C、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年限一般根据不同行业和经营项目的实际需要确定如综合用地的最高年限为40年D、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采取协议、招标、拍卖三种方式但经营性用地只能采取招标和拍卖E、地下的各类自然资源、矿藏以及埋藏物等不在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之列六、简述题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土地作为生存场所需要土地提供粮食、衣料等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外两大类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人口增长自然就要求增加食物进而要求增加农业用地;建房、修路及各种设施用地也会大量增加总之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而土地总量却在一直在减少所以我们要提高土地利用率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很多其中基本的因素有: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社会需求;产品价格;土地利用计划;土地供给者的行为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1)市场决策由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多考虑局部、当前利益容易忽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2)市场不能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外部不解决性问题;(3)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4)对于不按市场机制运作的部门市场配置无能为力;(5)土地在中国农村还带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就是促使土地权属及其收益按某种轨道、某种方式进行流动的力量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1)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经济的运行全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这就是市场机制土地市场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地价完全由市场的供给、需求来决定同时价格又通过自身的变动来灵活地调节土地的供求关系使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在这种市场中政府不做任何干预(2)所谓计划机制是国家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
土地经济学(自己)
⼟地经济学(⾃⼰)第⼀章1、⼟地的特性:1)⼟地的⾃然特性是⼟地⾃然属性的反映,是⼟地所固有的,与⼈类对⼟地利⽤与否没有必然联系2)⼟地的经济特性是⼈类在⼟地利⽤过程中产⽣的。
⼟地的⾃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后果的社会性。
2、⼟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产功能3、资源(⾮⽣物)功能。
3、(⼟地分类)P491(选择题):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地、⼯矿仓储⽤地、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地、特殊⽤地、交通运输⽤地、⽔域及⽔利设施⽤地、其他⽤地第⼆章⼟地资源利⽤概论(⽼师说看⼤标题)1、⼟地利⽤:是⼈类劳动与⼟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活动表现为⼈类与⼟地进⾏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2、⼟地利⽤的内容:1、⼟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地利⽤现状分析3、⼟地利⽤规划4、⼟地开发5、⼟地保护3、⼟地利⽤的⽬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产资料和⽣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类利⽤⼟地的⽬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可分为:经济⽬标、⽣态⽬标和社会⽬标。
4、⼟地利⽤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地结构。
2、集约利⽤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与综合利⽤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
5、开发利⽤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5、⼟地开发:⼀般来讲⼟地开发是指对未利⽤或利⽤效率低下的⼟地,通过⼯程、⽣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的或效益更⾼的⼟地的过程。
6、我国⼟地利⽤⽅⾯存在的问题:1、⼟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并存2、⼟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地利⽤率和利⽤效益还有待提⾼。
第三章⼟地利⽤分区⼟地分区利⽤(论述题)▲⽤理论解释城市的形成与现状1、区位是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2、区位理论是关于⾃然物体和⼈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地分区利⽤的基本原理。
宁波大学823土地经济学(B卷)2019年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
宁波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B 卷)(答案必须写在考点提供的答题纸上)第 1 页 共 2 页科目代码: 823总分值:150科目名称:土地经济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土地利用2、土地使用权终止3、土地金融4、土地利用规划5、土地价格6、土地国家管理制度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中国土地市场有何特点?2、分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经济功能。
3、分析土地价格的特点。
4、依据经营主体,我国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组织形式是如何划分的?5、分析土地税收的功能。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论述土地所有制与土地使用制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
2、试述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与完善对策。
3、土地利用目标的实现可以依靠哪些手段?四、材料分析题(20分)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71号文件,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涉及的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进行了顶层设计,同时决定在全国33个县开展三项改革试点,即所谓农村“三块地”改革。
2017年11月4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延长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33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期限的决定指出,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更好地总结试点经验,为完善土地管理法律制度打好基础,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2015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三十三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施行期限届满后,试点期限延长一年至。
土地管理与法规:土地基础知识(一)
第⼆部分⼟地基础知识(⼀)⼀、考试⽬的和考试⼤纲要求本部分的考试⽬的是测试应考⼈员对⼟地概念、⼟地的分类及⼟地实体特征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掌握:⼟地的基本内涵,⼟地的主要特性,⼟地的基本类别及我国⼟地的分类。
熟悉:⼟地的功能,主要类别⼟地的特征,不同学科对⼟地的定义。
了解:我国⼟地资源的特点,我国主要类别⼟地的利⽤⽅式。
⼆、内容辅导:第⼀节⼟地的概念(⼀)⼟地的定义1.⼟地的基本内涵(掌握)从⼟地管理的⾓度分析,⼟地是地球陆地表⾯由地貌、⼟壤、岩⽯、⽔⽂、⽓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有固定的位置和⼀定的⽔平、垂直范围;⼟地是由相互作⽤的各种⾃然地理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并受⼈类活动的影响,兼有⾃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地的特性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2.不同学科对⼟地的定义(熟悉)(1)⾃然观点①⼟地即⼟壤,亦即地球陆地表⾯疏松的、有肥⼒的、可以⽣长植物的表层部分。
②⼟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
③⼟地即陆地及其⽔⾯,亦即地球表⾯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江河、湖泊、⽔库、池塘等陆地⽔⾯。
④⼟地即地球表⾯,亦即地球的陆地部分和海洋部分都包括在内。
(2)经济学观点马克思指出,⼟地是指未经⼈的协助⽽⾃然存在的⼀切劳动对象,作为⼀切活动的⼀般空间基础,在农业中是主要的⽣产资料。
(3)法学观点《中国台湾⼟地法》规定,本法所称⼟地,谓⽔、陆及天然富源。
肯特从法律概念上对⼟地的定义是:⼟地不仅包括地⾯或⼟壤,⽽且也包括附着于⼟地的任何东西,不管是⾃然长成的,如树、草和⽊,或者是⼈⼯造成的,如房屋以及其他建筑物;它所包括的范围向上或向下是⽆限度的,以致可以包括地上或地下的每样东西”。
(4)西⽅经济学观点澳⼤利亚的克⾥斯钦和斯图尔特指出,⼟地⼀词是指地表及所有它对⼈类⽣存和成就有关的重要特征,……必须考虑⼟地是地表的⼀个⽴体垂直剖⾯,从空中环境直到地下的地质层,并包括动植物群体及过去和现在与⼟地相联系的⼈类活动。
中国地质大学智慧树知到“土地资源管理”《土地经济学》网课测试题答案2
中国地质大学智慧树知到“土地资源管理”《土地经济学》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是指土地()后果,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A.利用B.保护C.改良2.社会主义级差地租和资本主义级差地租()A.相同B.不同C.没有关系D.有某些共性3.制约土地需求程度的基本因素主要有:()、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对土地产品需求量的大小。
A.人地比例或人口密度B.土地质量C.人们利用土地的知识与技能4.土地的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蓄积和增殖资产的功能。
A.承载功能B.生产功能5.土地租赁权人为取得土地租赁权就必须向出租方缴纳()A.管理费B.使用费C.地租D.以上都是6.我国现行的土地税制:农业税、()、契税。
A.耕地占用税B.城镇土地使用税C.土地增殖税7.税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由其授权的行政机关规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的总称。
A.法律条例B.法律规范8.就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关系而言,“两权”合一的是()A.地主B.佃农C.自耕农D.农奴9.我国现行土地金融制度:():商业银行按照资金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经营原则,以银行外币存款作为资金来源,自主经营房地产贷款业务。
包括个人住房贷款和法人房地产贷款。
():政策性住房金融又称委托性住房金融业务,是指银行受各市人民政府和军队、煤炭、铁道、石油等系统的委托,以政策性住房资金为来源而经营的住房金融业务。
A.自营性房地产金融B.政策性地产金融C.业主经营性地产10.土地税收的特点:是国家税收中最悠久的税种、土地税收—土地制度为基础、土地作为征税()比较稳定、土地税是否可以转嫁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A.客体B.资源C.价值11.税收的特点:是国家为实现社会政治与经济目标。
按预定的标准强制地从个人和企业向国家财政的资源转移。
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靠法律强制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土地管理学考试重点
土地管理学考试参考重点第一节土地的综合概念与特性功能一、土地的概念与内涵土地的概念,主要取决于人们和学科对土地的认知。
一般有狭义、广义的解释。
理性而言,土地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元复合系统,只能逐步地认识其实质内涵,因而是一个动态概念。
土地整体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其实质内涵一般可分为以下4个层次:1. 第一个层次,土地作为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1)地是地球的表层,地球的存在距今已有约46亿年,土地包括陆地和水面,与土壤、光、热、水、气不可分。
土地既是自然因素(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的综合体,又是自然物的一个垂直系统。
(2)土地有狭义、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土地指的是平面土地(含陆面、水面);广义的土地指立体土地(含土地的内层、底层,分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土地内涵因素如此丰富,就为发展农业、林业、渔业、工矿业和第三产业用地,也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基础。
2. 第二个层次,土地是劳动对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自然资源。
(1)为自然物的土地是逐渐由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生态环境要素转化为人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日益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自然资源宝库,而成为一切生产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源泉和依托;并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土地转变为人工自然资源和人工生态环境要素,而成为自然经济综合体,使土地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有了价值(劳动价值)。
(2)马克思的“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的二元构成理论。
马克思指出,作为自然状态的土地是“土地物质”;而已利用土地由于附加了人类的劳动成为“土地资本”,并使“土地物质”与“土地资本”融为一体。
这样就使“一块已耕土地与一块具有同样自然性质的未耕土地相比,有较大的价值”。
而且,作为纯粹自然资源的土地一旦被国家社会和个人占有,而成为排他性的财产时,土地所有权(或产权)就具有了经济和法制的意义,使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和特性功能。
宁波大学地理学综合2019--2020年初试考研真题
1、简述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2、根据储存库和物质形态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为哪几类?并举例说明。 3、围绕“距离”简述区位论相关学说的演变特征与脉络。 4、地理学者刻画人口移动认为有三种常见迁移类型,这三种类型是什么?简述人口迁移的原因。 5、请根据四要素说简述国家的基本要素。
第1页共3页
宁波大学 2020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A 卷)
(答案必须写在考点提供的答题纸上)
科目代码: 762 总分值: 150 科目名称:
地理学综合
图 1 北京市中心城区商圈等值线 3、根据图 2 简述 1850 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再结合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阐述影响全球气候
第1页共2页
宁波大学 2019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B 卷)
(答案必须写在考点提供的答题纸上)
科目代码: 961 总分值: 150 科目名称:
地理学综合
3、图 1 为离岸金融中心分布图,请简述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的地理区位特征和集聚在这些城市的 主要成因。
图 1 全球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分布(资料来源 Knox and Marston,2001)
地理学综合
二、简答题(每小题 9 分,共 45 分)
1、海岸带地貌及其形成过程。 2、试述中国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3、请简述时空关系及其常见类型。 4、请简述城市起源的不同学说。 5、请作图解释社会型文化生态系统的形成逻辑。
三、案例分析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
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用自然地理 知识解释该现象。 2、试根据下列数据,进行城市发展空间扩展预测的方法和步骤: (1)DEM (2)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3)政区图 (4)道路交通图 (5)人口分布图 (6)实时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多光谱) (7)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土地经济学试题答案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C3、D4、C5、B6、C7、C8、D9、B 10、D 11、A 12、D 13、C 14、A 15、A 16、D 17、C 18、C 19、C 20、A 21、C 22、C 23、C 24、C 25、B 26、B 27、A 28、C 29、D 30、D 31、D 32、C 33、C 34、C 35、C 36、A 37、B 38、B 39、B 40、C 41、D 42、D 43、B 44、C 45、B 46、B 47、A 48、C 49、B 50、C 51、C 52、C 53、D 54、D 55、C 56、D 57、A 58、C 59、C 60、C 61、C 62、C 63、D 64、D 65、B 66、C 67、B 68、C 69、D 70、B 71、A 72、D 73、A 74、D 75、D 76、B 77、D 78、C 79、B 80、D 81、B 82、C 83、A 84、B 85、D 86、C 87、A 88、B 89、C 90、D 91、D 92、A 93、D94、B 95、A 96、A 97、D 98、B 99、C 100、A 101、B 102、C二、多项选择题1、ABCDE2、AD3、ABCD4、ABCDE5、ACD6、ABCDE7、ACD8、ABDE 9、ABCDE 10、ABCD 11、BC 12、ABCDE 13、ABCD 14、ABCD15、ABCDE 16、ABDE 17、BC 18、AB 19、ABCD 20、ABC 21、ABCD22、ABCD 23、ABC 24、ABE 25、ABCDE 26、ABCDE 27、CD28、ABCDE 29、BC 30、ABCDE 31、AE 32、ACD 33、ACD 34、ABCD35、ABCDE 36、AE 37、BCD 38、AE 39、AB 40、CD 41、CD42、ABCDE 43、CD 44、ABCDE 45、ABC 46、ABCDE 47、ABCDE 48、ABCDE49、ABC 50、AB 51、ABCD 52、AB 53、ABCDE 54、ABE 55、ABCDE56、ABC 57、ACE 58、ABDE 59、ABCE 60、ABCDE 61、AC62、AB 63、ABC 64、BDE 65、BCD 66、ABCDE 67、ABCDE 68、ABCD69、ABCE 70、ABCDE 71、ABCDE 72、ABCDE 73、ABCDE 74、ABCDE 75、ABCDE 76、ABC 77、ABCDE 78、ABCD 79、ACE 80、BD 81、ABCDE82、ABC83、ABC 84、ABDE 85、ABCDE 86、ABCDE 87、ABCDE 88、ABCDE 89、ABC90、ABCDE 91、DE 92、BD 93、ABCDE 94、ABC 95、ABCE三、填空题1、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2、自然特性3、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4、自然特性、经济特性5、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6、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7、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8、粘土、壤土、沙土9、私有的、国有的、集体所有的10、耕地、园地、林地、草地11、厂矿用地、交通用地12、休息用地、自然保护区、军事用地、未开发用地13、土地利用经济、土地制度、土地权属转移及收入分配14、生产力组织、生产关系调节15、人与土地、人与人16、威廉·配第17、大卫·李嘉图18、自然供给19、自然供给、经济供给20、社会关系、自然关系21、农业用地需求、非农业用地需求22、人口、土地生产率、国民经济状况23、经济目标、生态系统目标、生态环境目标24、经济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25、单位投资产品增长率、单位投资收入增长率、投资收益增长率、投资回收期26、地区性、动态性、层次性、适应性27、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28、商品量、商品率、销售额29、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值、单位面积纯收益30、劳均年产量、劳均年产值、劳均年净产值、劳均年纯收入31、土地肥力、自然资源利用效率32、直观评估法、分组比较法、综合评价法、生产函数分析法33、种植业专业户、家庭农场、联户农场、集体农场34、计划方法指导、调整土地资源35、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36、有限性37、竞争性38、位置固定性、质量差异性39、稀缺性40、土地计划利用41、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管理制度42、经济制度、法权制度43、土地经济制度44、土地法权制度45、土地经济制度46、土地法权制度47、土地所有制48、土地所有制49、土地所有权50、土地所有权51、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52、社会生产方式53、公有制、私有制54、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55、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56、土地所有权证书57、让渡、转移58、土地改革59、土地使用权60、土地使用权61、土地使用制62、土地使用制63、“两权”合一、“两权”分离64、有偿使用制、无偿使用制65、土地租佃契约66、土地67、生产资料、生活资料68、权属管理、利用管理69、所有权、使用权70、分类分级管理模式、垂直统一管理模式71、有限期、无限期72、国家73、集体74、5.6%94.4%75、行政划拨76、不是77、国家土地管理局78、建设部79、契约地租80、经济地租81、垄断价格82、客观83、真正的地租,土地投资的折旧,土地投资的利息84、收益还原法85、已经定价成交的土地四、名词解释1、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土地管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专业考试大纲
土地管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专业考试大纲有关说明: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本大纲对各章的主要内容规定了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
目的是为应试者能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为考试命题者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
二、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1、对于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和降低考核要求。
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大纲的重点内容。
2、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
试题难易度可分为较易、中等、较难三个等级。
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较易占30%,中等占50%,较难占20%。
必须注意在各部分中都有不同难度的问题。
3、本课程考试命题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判断题、单项、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和的答案都是唯一的,命题要准确,回答也要准确;判断题主要涉及对概念和原理的领会,回答要能够抓住要点;论述题涉及知识、概念、原理的综合运用,考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答题不仅要求准确、抓住要点,而且要能够围绕观点展开必要的论述。
本大纲主要包括土地管理基础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旨在通过考试让考生掌握和了解土地管理的基础知识和主要工作相关的理论、程序、实务、法律法规等,使考生具备较为系统的土地管理知识体系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以提高应试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效率。
内容一、土地管理概述(一)掌握土地的概念和土地的特征,土地管理的概念和性质,土地管理的主体与对象,土地管理的主要职能和主要内容。
(二)熟悉我国现行的主要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管理体制。
(三)了解我国建国以来土地管理的演变历程,土地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土地相关经济理论(一)掌握土地供给和需求的限制因素,土地价格内涵,土地金融的概念、特征和功能,土地税收的内涵。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有答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有答案)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填空,20分;单项选择,30分;问答35分;一、名词解释:1、级差地租:所谓级差地租就是那些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主要指质量,位置等)产生的农业超额利润。
2、土地所有权: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3、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量随着土地某种用途利益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4、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劳动与资金达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适合度)时,土地吸收劳动、资金的数量。
5、基准地价:对不同地域或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最高年限期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6、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获得信用的担保,来获得资金融通,并主要用于同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7、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8、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9、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
10、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11、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12、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3、资本化原理:把那些源源而来的收入之流转变为一个价值资金的过程就叫做资本化。
14、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
二、填空:1、在分析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时,关键要掌握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劣等地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2、我国耕地经营的现状是:耕地总量中只有1/3属于高产、稳产田,尚有2/3处于中低产水平,表明我国耕地的经营水平有占总面积的2/3还处于粗放边际。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第一章导论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经济学。
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自然特性为基础的,主要有①供给的稀缺性。
它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经营权垄断的基本前提。
由于土地供给稀缺,就可能出现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等现象;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因为土地利用要根据某种用途的需要,进行专项土地开发,投入很多的资金和劳动,当土地用途改变不仅会使其投资失去价值,还得为此而付出“代价”;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报酬递减;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因子,互相联结在一起,所以每一区域土地的利用都会影响临近区域土地的自然生态和经济效益。
3.土地有哪些功能?说明土地的位置、质量和数量在不同生产部门中的意义和作用。
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土地若处于交通方便地方,便利于工业生产中的如电子、机械制造等部门;对于远离人口集中区的土地便适宜集聚有毒、有害、有污染的行业;对于靠近人口集中区的土地则适宜发展食品加工业。
土地质量好的土地则应当首先考虑进行农业利用,农业生产中土地数量应该足够多。
第二章地租地价理论1.概念解释:地租、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建筑地段地租、城镇基准地价、农地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交易地价。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2023年全国土地资源管理师考试大纲
2023年全国土地资源管理师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及内容简介1.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涉及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内容。
2. 土地经济学科:包括土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土地评估等知识。
3. 土地法律法规学科:涉及相关土地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及土地合同、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等方面的知识。
二、考试形式及要求1. 2023年全国土地资源管理师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3小时。
2. 考试试题分为选择题和论述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占总分的60%,论述题占总分的40%。
3. 考试内容紧扣大纲,注重对考生对相关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综合考察。
三、考试大纲具体内容1.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a. 土地资源管理基本概念及原则;b.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管理要点;c. 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开发管理;d. 土地调查与测量;e. 土地整治与保护;f. 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g. 土地综合管理与利用。
2. 土地经济学科:a. 土地经济学基本原理;b. 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c. 土地增值及土地收益的分析与计算;d. 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e. 土地流转与土地交易市场;f. 土地评估与估价。
3. 土地法律法规学科:a. 中国土地法律法规的体系与原则;b. 土地法律责任与违法行为;c. 土地合同法与土地承包法;d. 土地征收与补偿制度;e. 土地权属与土地登记管理。
四、备考建议1. 充分准备教材和考试大纲中所列知识点,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3. 梳理重点难点知识,形成笔记或复习提纲,方便日后温习。
4. 多做模拟试题,熟悉考试形式和答题技巧。
5. 保持良好的学习和休息节奏,保持身心健康。
通过认真学习和备考,相信考生们一定能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并在2023年全国土地资源管理师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为土地资源管理事业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823土地经济学(仅土地资源管理方向考生答题)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值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由考点提供)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结构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土地经济学概述、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
二、考查目标
课程考试的目的在于测试考生对于土地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分析和解决土地利用与管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土地经济学概述
土地的概念和特性、土地的功能和分类、土地经济学的对象、研究方法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二部分土地资源利用
1.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土地利用的内容和目标、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
2.土地分区利用
土地分区利用原理、农业土地分区利用、城市土地分区利用、城市间非农业土地分区利用、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开发与利用
3.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概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4.土地规模利用
土地规模利用原理、农业土地规模利用、城市土地规模利用
5.土地可持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人口承载力、中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6.土地规划利用
土地规划利用的必要性、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体系、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
第三部分土地财产制度
1.土地财产制度概论
土地财产制度简述、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土地产权制度
2.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规定、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建立、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完善、中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
3.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中国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中国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
4.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
中国土地管理体制的演变、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第四部分土地资产流转
1.土地市场概论
土地市场原理、中国土地市场体系、中国土地市场管理
2.土地供给与需求
土地供给、土地需求、土地供求平衡
3.地租理论及其应用
地租概述、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地租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4.地价理论及其应用
地价理论、地价评估、地价管理
5.土地金融
土地金融概述、发达国家房地产金融发展概况、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及其对策
6.土地税收
土地税收概论、中国土地税制的历史演变、中国现行土地税制及其改革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土地经济学》(第七版)毕宝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