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址案例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Nanjing

管理学案例探究

文产一班

20110401111

李代营

指导老师:任丹

20111208

案例探究(A case study)

--家乡的文化遗址(Cultural relics)

◆探究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作为一名刚接触管理学以及文化资源学的大一新生,自然对探究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而且我最热爱的家乡有值得我们深刻探究的内容,因此我并没有把这次探究当成是老师布置的一次作业,而是我心里本来就非常期盼、非常愿意的家乡描述。

◆探究目的(Research purposes):通过此次探究,将自己学习到的管理学知识应用到最基本的生活中去,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也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其次,认真描述家乡的文化产业管理实况,完成自己一直的想法。

◆探究对象(Research objects):大敦子遗址、白马寺遗址。

◆探究内容(Research contents):

No1.我的家乡(My hometown):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四户镇竹园村,位于江苏省的最北部,与山东省临沂市接壤。较于苏南,经济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很落后,而且政府和文化部门对于该产业的管理不到位,人们的文化欣赏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No2.遗址基本概况(The relics’ basic information ):

州市四户镇竹园村一里的高地上,方圆80余亩,高4.5米。1963年进行第一次发掘,共清理出墓葬四十四座,还有窑穴、窑等遗迹。1966年进行第二次发掘,又清理出三百座墓葬及居住遗迹等。根据底层堆积分上、下两个文化层,下文化层为青莲岗文化早期的遗存。上文化层还可以分为早、晚两期,分别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当。下层的陶器少数的泥质陶外施红色陶衣,发现很少的彩陶片,为钵和碗,是在砖黄色地上绘红色花纹,有直线、曲线、复道弧线等花纹,图案疏朗。大墩子遗址的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6445±200年。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墩子遗址古文化堆积层厚达5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为青莲冈期。出土文物以夹沙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单色彩陶,全是手工制品,器型简单,钵为平底。还有石斧、石匕首、骨针、鱼形标、鹿角镰、石镐、骨镞等;出土大量牛、羊、猪、狗、鹿、雉的遗骸,狗的遗骸最多,并用整狗作殉葬品。这说明早期母系氏族时期,农业、渔猎生产已见端倪。另有两种艺术品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出土一只伏窝生蛋的陶鸡模型,鸡的形状与现代鸡形相差不远;二是出土三件陶房模型,陶房有圆有方,正面有门,两侧有窗,戗脊出檐,与山西赵村出土的半穴式凸字形房屋相比有明显进步,又别于东夷高脚楼不砌墙的风格。更奇特的是屋顶四面坡壁用浅线刻出狗的形体,这是黄帝族文化罕见的。中层为刘林期。这一层葬墓中出土的陶器仍以夹沙红陶为主,其

次为泥质黑陶和泥质红陶,有少量彩陶,陶器造型比下层的均匀,手工制坯后用慢轮修整。表现为向龙山文化发展的一个过渡,对研究苏北同鲁南古文化关系有重要作用。上层为花厅期(新沂市花厅古文化遗址)。这一层彩陶居多,其中带角状把手三足小口罐,从中层过渡而来,与花厅出土的实足规相同。这层出土的彩陶可分两类:其一施白底绘红黑二彩,或施红底绘黑白二彩,皆三色组成,图案美观,器形和彩绘风格与中原庙底沟类型的仰韶彩陶极为相似,甚至完全相同。另一类施红底,绘黑色直线和曲线,表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并有东夷族网纹图案,具有夷族文化风格烙印。墓葬以猪、狗随葬为主,墓主人仰身直肢,头向西北,头上方放狗或猪;也有用人殉葬现象,为中国最早的人殉葬例。以狗随葬为东夷族的葬俗,人殉则是黄帝族的习俗,大墩子先民兼而有之。随葬品有多有少,多的达100多件,少的仅两三件,贫富现象相当明。葬品中特别的是出现大陶尊(刘林遗址出土5件、大墩子出土件)、为仰韶文化所少见(全国也不多,仅大汶(wen)口出土4件、龙山1件皆在夷人文化中)。陶尊不是生活用品,为礼器,多在权贵、富人墓中放置,常与狗头另置一处,也不与其他陶器混放。大墩子这件陶尊的墓主30多岁,随葬品相当丰富,可能是个权贵或富人。男女合葬墓刘林子发现8座,大墩子发现两座,表明一夫一妻制当时已经形成。并掘出一陶罐粟,联系古籍所载:黄帝教人民种五谷,人民开始

吃粥饭。证明6000年前大墩子先民已从游猎为主向农耕为主的生活迈步。大墩子遗址,考古界认定它是江北典型古文化遗址,它使仰韶文化化与大汶口、龙山文化得以衔接,使苏北同鲁南文化体系进一步明确,它是中原古文化遗址的一颗明珠。

2.发现过程(Discovery process):1961年冬的一天下午,“我”刚从水利工地运文物回来,馆内一位同志转送给“我”一只石斧,并介绍:“此物是四户一位医生出诊时发现一个小孩拉着玩,就买了一些糖块换下来的。他听说你考古,特送来给你考考。“我”仔细审视着这物件:它是一枚磨光牛舌样的穿孔石斧,正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见了此物,喜出望外,饥渴疲劳早飞到九霄云外去了。“我”真应该好好地谢谢这位医生!四户为什么出现这稀世古物?“我”决心揭开这个谜。一夜翻来覆去未能入睡,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踏上了去四户的征途。当时,四户还不通车。“我”买了两个窝窝头,背着工具包,提着两只小蒲包,步行上路。刚出县城,天不作美,彤云密布,朔风劲吹,眼看着要有一场大雨雪。“我”不顾这些,一路跋涉,当天下午很晚才赶到刘沟。从这儿下路,还要向西北方向奔波二十余里泥泞小路才能到四户镇。这时,四处无人,“我”又累又饿,走进一个屋顶已拆除的屋框内背背风,啃了一个窝头。天色垂幕,雨雪下了起来。面前是一望无边的邳苍分洪道,羊肠小路连着一片片水

洼。“我”壮壮胆,不顾一切地向前赶路。穿过一段荒地,雪雨更大了,雨水落地立即结冰,一会儿,“我”全身披上了一层冰雪的"铠甲",走动走来,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没走多远,一只鞋底被泥泞“粘”住,一用力,鞋帮与鞋底“分家”了。无奈,脱了鞋子赤脚走。脚踏冰水,疼痛穿心,芦根砂礓刺脚,没一会,两脚鲜血直流,再一会儿,双脚便冻僵麻木了。“我”趔趄着,滚爬着,一步一步在黑暗中向前摸索,当夜,“我”终于赶到了四户镇。敲打四户公社大院的门,一位年过半百的老炊事员给“我”开了门。他见“我”是个冰人,泥人,连忙把“我”领进屋,点上灯,给“我”燃柴取暖,端来温水,叫“我”洗洗,又忙去烧姜汤,做饭。换衣,吃饭后,他询问“我”来这儿干什么?为什么这么急?“我”如实相告。他感慨地说:"你这个小伙子真有股韧劲!别说是天黑又加上这孬天气,就是白天,晴天,这儿有块宝,叫一些人来拿,说不定还不来呢!俺这地方太荒僻了啊!"当夜老同志挽留“我”与他“通腿”,“我”就在那儿住下了。睡下不久,即发起了高烧,头痛得厉害。“我”知道是雨雪淋冻患了感冒,老同志忙起床又给“我”烧姜汤发汗。第二天10点钟,热方稍退,“我”就迈着疲惫的步履到各处查找石斧的“娘家”。在竹园村“我”望见村东一二里处,有一隆起的高丘,方圆足有有百亩。这地方平原广阔,田地如砥,如何有这一个高丘?它引起了“我”的注意,挖出的全是红烧土,到处都是兽骨和一些陶鼎残片。下到山芋窖内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