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广宇学校七年级语文 7.月迹》学案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月迹第2课时学案 (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月迹第2课时学案 (新版)苏教版
4.说说月亮的传说。
5.课件显示推荐书籍《月球不解之谜》鼓励同学课外阅读。
(点评: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明确提出加大阅读量,此环节体现出从课标出 发以教一篇带几篇甚至多篇甚至一本,长此下去,学生的积累定会得到飞跃,这对学生习作也大有帮助:一方面提供素材,另一方面提供词汇。)
三、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满盈( ) (2)倏( )忽 (3)袅( )袅
(4)依偎( ) (5)粗糙( ) (6)面面相觑( )
2.仔细揣摩下面两个语段的内容和写法,再仿写一个语段。
当你生病在床上无法上学,同学们送来了鲜花和问候的时候,你也许会感到欣慰。——因为感受友情是一种快乐。当你为希望小学捐了两元钱,为灾区的学生捐出几本书的时候,你也许会感到充实。 ——因为帮助他人是一种快乐。
(点评:群体探究和主体探究突破了重难点,以自主阅读为主,多种形式练读,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兴趣,积累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拓展延伸
1.月儿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的赞颂和用心描绘,贾平凹是这样描绘的,其他作家又是怎样描绘的呢?
2.读语文天地“开卷有益”和课外读物中找到的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
3.说说你见过的月亮。
3.阅读理解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三、达标检测
1.(1)yíng(2)shū(3)niǎo(4)wēi(5)cāo(s)qù

《月迹》示范课教案一等奖(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月迹》示范课教案一等奖(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80%
综合性反馈
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整体学 习情况进行反馈,提供全面的评 价和建议,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 优势和不足。
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 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 足,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改 进方向。
自我评价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进步 情况,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 力。
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04
总结词:课堂互动
作业布置
01 02 03 04
总结词:巩固练习
详细描述: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词:拓展阅读
详细描述:推荐学生阅读与月亮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或科普文章,拓 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度、正确率和创新性,了解学 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测试与考试
定期进行测试和考试,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 掌握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反馈机制
80%
即时反馈
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和问 题进行反馈,给予指导和建议, 帮助学生改进。
100%
阶段性反馈
在每个单元或章节结束后,对学 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总结学 生的学习成果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描写月亮时所表达的情 感和思想,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月亮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课堂活动
总结词:小组合作
01
输标02入题
详细描述: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月亮相 关的主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
03
详细描述: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课堂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语

《月迹》教案(苏教版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月迹》教案(苏教版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月迹》教案(苏教版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一、课前准备: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2、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3、“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5、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四、课外探究:1、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五、阅读课文“我们这些孩子”到“桂树”一段,完成下列练习:1、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2、“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款款地”“悄没声地”说明了月亮怎样的情态?3、“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一句表达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4、“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这般儿亮的。

”是从几个角度来写月亮的?5、作者在写月光的同时,为什么还写了院中的桂树?6、你觉得作者在文中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月亮”指的是什么?。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并熟练运用全文的单词、短语和句式;(2)理解全文的主要结构和关键词,能在课堂和考试中正确运用;(3)掌握本文的主要意思和作者笔下的意象;(4)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和阅读训练;(5)能初步阅读诗歌,感受到诗歌的美。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流与表达。

3、情感目标(1)能鉴赏文学作品;(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月迹》。

2、课文中的重点单词和短语:shadow, outlines, crescent moon, velvet, pale, wanes, sadness, tosses。

3、课文中的重点句子:(1)A silver crane tosses off a shadow on the wall.(2)The outlines of the trees are clear in the velvet moonlight.(3)The crescent moon is pale with sadness and she wanes in the mist.4、课文的结构及内容:(1)描述月光下的景象。

(2)描述月亮的形状和表现。

(3)表达人们看到月亮的感受和想法。

(4)运用诗歌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体现诗歌的美。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问题导入法。

3、读、解、析、评教学法。

4、合作学习法。

5、语音语调基础训练法。

6、朗读背诵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1)通过问题和学生的交流,引入本课教学内容。

(2)让学生听录音,并询问学生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通过图片、手势、发音等多种方式,讲解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月迹》教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月迹》教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月迹》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2.读通读顺课文,理清写作顺序,了解孩子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学习方法目标:1.在赏读品味文章中把握孩童寻月过程中的心理;2.采用自学、质疑,讨论、释疑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感价值目标:1.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2.通过感情朗读,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想象力。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录音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让学生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小时候,老师常做一件现在看来是很幼稚的事情:就是在夏天的晚上,我在院子里看见很多萤火虫飞来飞去,一闪一闪的,觉得美极了,忍不住想据为己有!于是把他们抓住,放进个透明的玻璃瓶里,揣在怀里,觉得它就是我独有的了!现在想起来,感觉童年的那种纯真又一次萦绕于怀了!我想同学们也一定有很多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吧?现代作家贾平凹先生的童年也非常有趣,他和弟弟妹妹们竟然去追寻月亮的足迹呢!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吧!二、作者简介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他的小说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散文常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三、预习检查嫉妒(jí) 争执(zhí) 粗糙(cāo)面面相觑(qù) 倏忽(shū) 袅袅(niǎo)四、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

2.文章题目为《月迹》,这“迹”字是什么意思呢?不错,是“足迹、踪迹”的意思?那么月亮在哪里留下了她美好的足迹了呢?你能找到吗?明确:屋中的穿衣镜上,院子里,酒杯里,河里,眼睛里,沙滩上。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月迹》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月迹》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月迹》学案(无答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月迹》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月迹》学案(无答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二单元第6课《月迹》【学习目标】1。

阅读课文,积累生词,理解文章写作顺序。

2。

感受文章内容,品味课文语言,体会童真童趣.【学习重点】体会童心和童趣,欣赏文章用语之美。

【知识链接】贾平凹((jiǎpíngwā):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月迹》教案设计4篇

《月迹》教案设计4篇

《月迹》教案设计4篇篇一:《月迹》学案篇一一、课前预习1、简介作者2、给加点生字词注音倏忽()锨刃()袅袅()粗糙()面面相觑()嫉妒()()掬着沙()踪迹()争吵()酥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2、请同学们探讨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三、合作探究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簇新,经常又什么都不觉满意”,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意了”,为什么?2、孩子们由“不满意”到“满意”,经验了哪些心理改变?这改变过程表现了什么?3、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穷无尽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吗?”4、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公开课教案19《月迹》教案设计:姜堰市张甸初级中学七年级备课组授课者:顾琴芬教学目标⒈ 学问与技能了解月亮的别称;驾驭有关月亮的古诗句。

⒉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改变的过程。

⒊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酷爱生活、追求美妙事物的主动心态,净化心灵。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改变轨迹。

2.难点:培育学生追求美妙事物的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夜晚,一轮明月肆意的洒下皎洁的清辉,激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这悠悠明月,曾牵动过多数文人墨客的种种情思,留下了很多的名篇佳作。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熟知的咏月诗句……这些咏月诗文,或抒羁旅怀乡之情;或写睹月思人之意;或感人生短促、时间消逝,真是丰富多彩,以至于后人望月而兴叹,不敢随意再写这意蕴无穷的月。

然而贾平凹却另辟蹊径——写月迹。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当代作家贾平凹(wā)先生的《月迹》,追寻作者笔下月的踪迹,感受他笔下月亮的独特魅力以及所寄寓的独特感情。

二、简介作者(校对一下所划横线)三、初读课文,自主研学(自由地大声朗读)学习方法小贴士:1、标清节序;2、大声读课文(也可用自己喜爱的方式);3、结合书下注释或运用字典等工具书给红体字词注音;4、速读课文,划出表示时、地、人的句子,并归纳所写的事情。

七年级语文教案 《月迹》

七年级语文教案 《月迹》

七年级语文教案《月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月迹》。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月迹》的背景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合作精神。

(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课文中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领悟亲情的可贵,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月迹》。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运用。

(3)了解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月迹》的背景信息。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描绘的意境的感悟和理解。

(2)对亲情价值的领悟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物。

(2)简介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月迹》的背景信息。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月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课文《月迹》。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如语气、节奏等。

(3)学生背诵课文《月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月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不低于200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月迹》,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学生通过讨论和想象,能够感悟到课文中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够领悟亲情的可贵,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解答。

对于作业的布置,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对课文中描绘的意境的感悟和理解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自然景物,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的意境。

《月迹》第二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月迹》第二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月迹》第二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月迹》第二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月迹》第二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月迹》第二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为:探究神秘月亮背后的科学知识,深化对月亮现象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学会如何计算月球期。

2.认识、了解阴历和阳历的区别与联系。

3.掌握月相的变化及其产生原因,进一步认识月亮。

4.了解月亮对地球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计算月球期。

2.学生了解月相的变化及其产生原因。

3.学生掌握月亮对地球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月球期的概念理解。

2.学生对月相变化原因的理解。

3.学生对月亮对地球的影响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1.课前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课内通过示意图、动画等形式生动地讲解月球期、阴历阳历的概念。

3.集体探究,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4.小组合作完成绘制月相图,并分享。

5.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六、教学步骤1.课前准备设计问题:为什么月亮看起来是一天比一天圆?2.导入通过视频和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月球和地球的运动轨迹和朔望月。

3.展开(1)阐述月球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算式。

(2)讲解阴历与阳历的区别,引导学生了解农历的特点和应用。

(3)以示意图或动画形式展示月相,让学生理解其变化原因。

(4)集体探究,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观察月相变化的原因。

(5)小组合作完成绘制月相图,并分享各自的成果,展示月相变化的过程。

4.小结总结月球期、阴历阳历、月相变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5.作业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七、教学资源1.教师用PPT和动画辅助。

2.学生和教师共同设计实验。

3.课堂练习及相关练习册。

八、课堂效果评价1.及时回答、疑难解答。

2.课堂讨论、小组分享的互动氛围。

3.个人课堂笔记。

4.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5.课堂效果评估记录月相变化是因为月球在绕着地球旋转的过程中,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不同所导致的。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0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0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月迹》教案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探索语言风格,理解文章内容与形式上相互依存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寻找童心,归纳文章主旨,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⒈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⒉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月光皎洁的夜晚吗每当你看见大如银盘的月亮,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 (让生自由回答)那么当你看到月亮时,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小结:由这些古诗或歌曲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月亮多被人们寄寓了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二、简介作者板书“凸”、“凹”——问学生读音(tū、āo)意义(向外突出、向内凹陷)板书“贾平凹”——这是我国当代一位作家的名字,但是在这个名字中“凹”念“wā”。

简介贾平凹名字变音的由来。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简介贾平凹。

三、初步感知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主要什么内容?分析课题,“月迹”即“月亮的印迹、踪迹”。

2、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

读完课文,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答案。

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

穿衣镜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同时板书如下:闷镜中月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惊喜→高兴→紧张→失望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月色高兴杯中月小小的满圆、可怜儿样月影幸福水中月银光、多月光兴奋眼中月小小的、多月的美好满足3、作者写月亮,为什么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怎么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这里用的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化实为虚。

《月迹》 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共3篇

《月迹》 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共3篇

《月迹》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共3篇《月迹》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1《月迹》学案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教育领域,创新教学也成为了教师们日常教学生活之一。

学生们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产生了疲劳和厌倦,因此,教师们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本文将针对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作品《月迹》进行学案设计,以期对教师们的教学活动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学习目标:1. 了解《月迹》的背景、作者及其写作意图;2. 理解《月迹》的主题和情感;3. 掌握《月迹》的写作手法;4. 培养学生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学习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向学生们介绍《月迹》的背景、作者及其写作意图,以此引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环节(15分钟)让学生们阅读《月迹》,并了解文本的主题和情感。

3. 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们分为若干小组,讨论课文中表现出的主题和情感,并从中选择出自己认为最具代表性的片断和观点,向全班进行展示和分享。

4. 写作练习(20分钟)引导学生们从作者的视角和角度出发,尝试写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以涵盖整个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5. 规范讲评(20分钟)教师集中呈现大家的写作练习,同时指导学生们改进自己的文学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 了解文本的背景、作者及其写作意图;2. 理解《月迹》的主题和情感;3. 掌握《月迹》的写作手法;4. 培养学生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式教学: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们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2. 主题式教学:重点讲述文本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们明确文本在传递的信息和思想;3. 讨论式教学:让学生们在自由交流的氛围中,深入探讨阅读文本产生的思考和感悟;4. 写作式教学:让学生们通过写作的形式,巩固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文学鉴赏技巧。

五、教学结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基本掌握了《月迹》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了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意义,并通过讨论和写作等多种形式,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

2023最新-七年级语文《月迹》教案(4篇)

2023最新-七年级语文《月迹》教案(4篇)

七年级语文《月迹》教案(4篇)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体悟并学习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整编的七年级语文《月迹》教案(4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七年级语文《月迹》教案篇一《月迹》是苏教版的初一下学期的一篇课文,学生才离开小学不久,童心未泯,教者不需要过多的引入,让学生跟随平娃一起走进八月十五那个夜晚,走进那童话般的世界。

学生很快的读起来,再读中走进了那孩子们的世界,品咂字词的味道,欣赏月亮的美好。

那一个个叠词,那一个个儿化音,一个个动词或形容词都在品咂和欣赏中变成了一首首童诗。

月亮在窗帘格儿、院子里、酒杯里、沙滩上,小河里变换着情调,款款的、玉玉的、银银的、颤颤的,月光下的一切是那样的诗意和美好。

月亮是如此美好,它是我们所要的。

奶奶说,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是这样吗?学生带着好奇和童心又上路了。

他们在酒杯里,在小河里,在眼睛里,最后在每个人的心中找到了月亮。

每个人心中的月亮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可以与自己说说悄悄话的月亮,有的是代表着家庭圆满的月亮,有的是照亮人生道路的月亮……正像文中所说,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呢。

平娃这时候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一个美妙而深邃的联想诞生了。

只要盖上月亮这枚印章,那无边无际的天空就是我们的。

稍加点拨,课文意境又拓展开来,生心中美好思想也诞生了——只要我们心中有一轮明月,我们就拥有了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人生。

七年级语文《月迹》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1.播放歌曲《童年》(多媒体播放),鼓励同学跟唱。

《月迹》 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

《月迹》 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

《月迹》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学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

2、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寻月的全过程。

3、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4、品味文章的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探究与讨论相结合一、自主学习:1、作者资讯:本篇课文的作者是当代作家、散文家,原名,陕西人。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满盈()袅袅()嫦e( ) 屏()气倏()忽掬()着酥酥()面面相觑()粗糙()铁锨()争zhi( ) 纠缠()二、整体感知:1、梳理情节脉络:请根据课文的内容,将下面的提纲补充完整。

(1)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2)月杯中“ ”河中寻月见月(3)议月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三、合作探究: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以“月迹”为题?写孩子们寻月,有什么深刻含义?2、本文中孩童的群像刻画的十分到位,但“奶奶”这一形象也绝不可或缺,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3、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那么本文的“形”和“神”各指什么?四、品味赏读:1、作者在第三段写月亮时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试举出例句加以说明。

2、课文最后一段在结构有什么作用?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

”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3、本文中心:课堂练习:课后习题学完本课你最大的收获是:韩云生。

七年级语文7.月迹 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7.月迹 教案苏教版

《月迹》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月亮在中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影响。

2、体会孩子心中的月亮和孩童特点的语言。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的过程,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1、文中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月光皎洁的夜晚吗?每当你看见大如银盘的月亮,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让生自由回答)那么当你看到月亮时,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小结:由这些古诗或歌曲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月亮多被人们寄寓了美好的愿望。

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二、整体感知课文:①快速阅读课文,把你收集到的词语展示出来。

款款倏忽袅袅酥酥掬水面面相觑②找出本文中寻找月亮的地点,其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明确:镜中――院中――杯中――河中――眼瞳中;寻月三、研读课文。

1、本文按照“盼月——寻月——议月”的顺序来写月亮运行之迹。

我们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作者详写的是寻月。

作者们是在哪里寻月的呢?月亮每时每刻都有什么变化呢?其中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情绪有什么变化?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内容说一说。

板书:地点踪迹心情镜中白道-圆-亏-无踪迹失望院内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羡慕、嫉妒、争执杯中一人一月,月亮入心人人拥有河中哪一处水里都有处处都有高兴眼中哪个人眼瞳里都有竟是这多2、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标注方法在文中标出。

3、对于不同地点的雨量的景象个不相同,这样不同的景致,你最爱哪一处,找出来读一读,并简要说明你喜爱的原因。

(1)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道白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2)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3)到了头发梢儿,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4、课堂小结:作者抓住孩童的视觉和触觉来写,想象奇特而又惟妙惟肖,如此高超的创造力,又非得有一颗童心不可,文章有一股浓厚的孩童生活气息,写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月迹》学案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月迹》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月迹》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月迹》学案内容预览:《月迹》学案学习目标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把握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学会借景抒情的方法课前准备:熟练阅读课文一、导入:月亮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又有哪些新的体会?二、整体感知: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哪几件事?明确:作者以月迹为线索,分别写了屋中盼月、镜中看月、庭中望月、杯中饮月、河边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你能梳理文章的结构吗第一部分(1-4自然段):庭院内赏月月迹第二部分(5-32自然段)院内、河沿寻月。

第三部分(33自然段)寻月满意沙滩小睡。

三、品味文本:分组讨论课文内容: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明确: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都充满了好奇,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月色入户”一段描写精彩,但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表现了孩子们渴望得到月亮奋力争夺的精神,也写出孩子们有一颗向上的心。

(指名朗读)(板书:院中之月--争执)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

(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迹》1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读熟文章。

2、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的寻月的过程。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

著有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 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2、识记字词,为加粗的加拼音
倏.忽袅袅
..酥酥
..锨.刃面面相觑.争执.踪.迹嫉.妒粗糙.掬.着沙
3、按照喜欢的方式诵读一遍文章,体会“月迹”的含义
二、课堂导学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文章的重点:
2、明确寻月的过程:(完成下列填空)
镜中看月——______________——杯中“饮月”——____________ ——眼瞳见月
3、读课文,在文中寻月的各部分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
三、达标检测
1、月亮历来是文人墨客所钟爱的描写对象,在不同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或比拟人世盛衰,或抒发思乡之情,或祝愿天下离人……完成下列填空,并写出每句诗所表达的感情。

⑴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
⑵野旷天底树,____________________ 。

(孟浩然)
⑶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头思故乡。

(李白)
2、甲: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
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
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
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
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
去寻月吧。


乙: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
迟。

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
出现在山上。

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
〔云母石:矿石,白色、黑色、带有深浅不同的褐色或绿色,是重要的电气绝缘材料。

〕。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
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
泻到江面。

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
秋。

——节选自方纪散文《三峡之秋》
1、甲段文字描述了变化的月影。

月影是怎样变化的?试抓住关键词: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段作者看月为什么会有“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月亮和山的阴
影对比得异常明显”的观感?
3、甲段写月侧重于突出月亮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而乙段写月侧重于表现月色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段都以月为描写对象,但风格各异。

你更喜欢哪段文字?请说明理由。

(提示:
可从语言特色、景物特点、作者情感等方面着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沭阳县广宇学校初一语文导学案
《月迹》2 主备人:孙加强审核人:周鹏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品味语句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细读课文,弄清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月迹的。

二、课堂导学
1、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可用文中词句答,也可自己概括)
2、品味语言
(1)、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

(2)深入课文,挖掘内涵
①如何理解弟弟说的:“月亮是我所要的。

”和妹妹说“月亮是个好”?
②“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大家为什么这样争论?谈谈你的
理解。

③奶奶最后说了:“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你如何理解呢?
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
天空中的印章吗?”如何理解月亮就是印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3、文中奶奶的作用是什么?(解题思路:先看看奶奶做了哪些事情,对事情的发展有怎
样的作用。


4、总结归纳
全文围绕孩子寻月一事描绘了中堂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几幅美景,写得极富情趣,又极有层次抓住孩子的感情变化,来表现人们追寻美好事物的
愿望。

三、达标检测
阅读《剥豆》,完成练习。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
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

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

”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

”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俯拾
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

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

”剥豆的速度分
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穿梭。

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
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

”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

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
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重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
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

”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

我本来有底子。

”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

”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

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
清澈的笑容。

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文中画线句说“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作者“喜”的是______________
2、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每条不超过
18字)(用原文回答)
⑴慢下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快起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刻画人物采用的主要描写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儿子的性格牲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______ 、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