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理论
关于颠覆性创新的思考

/ 2018.0150J anuary2018.01创业者和行业的新进入者总喜欢把“颠覆性创新”挂在嘴边,并时常以颠覆现有商业模式、技术手段、消费者习惯等作为追求的目标。
颠覆性创新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中国的颠覆性创新为何多集中在商业模式方面而不是颠覆性技术?从颠覆性创新狂人马斯克的身上,我们又能学到哪些精髓?关于颠覆性创新的思考颠覆性创新的的理论来源颠覆性创新理论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商业管理教授、创新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哈佛所做的研究工作而总结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旨在描述新技术/产品(革命性变革)对公司存在的影响。
简而言之,颠覆性创新是指能够开辟一片新的市场——也就是所谓的新市场颠覆(new-market disruption);或者能给现有产品,提供一个更简单、低价或更方便的替代品——也就是低端颠覆性(low-end disruption)。
公司在寻求新的增长业务时,往往有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通过持续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从市场领导者手中抢夺现有市场。
另一种选择是,通过Disruptive Innovation 颠覆性创新或者开辟新的市场,或者扎根于那些现有产品的最差顾客群。
颠覆性创新又有两个类型。
第一个类型是通过锁定现有产品没有服务到的顾客群体从而产生新的市场。
第二种类型是竞争现有产品市场上的低端消费者。
中国难以产生颠覆性技术的原因在商业模式的颠覆式创新方面,中国也有过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淘宝对零售行业的颠覆,小米对手机行业的颠覆,360对网络安全行业的颠覆。
但在技术领域,特别是改变人类发展的前沿技术方面,中国鲜有颠覆性的技术产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曾经就这一问题公开表达过看法。
他认为作为创新的“顶峰”颠覆性技术是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前沿技术,真正的颠覆性技术具有两个共性:一是基于坚实的科学原理,它不是神话或幻想,而是对科学原理的创新性应用;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并非设计、材料、工艺领域的“线性创新”。
颠覆性创新

颠覆性创新摘录自《哈弗商业评论》自1995年问世以来,颠覆性创新理论已经被证明为分析创新驱动增长的利器。
但是很多核心概念受到很多曲解,基本原则也常常被误用。
并且,很多在谈论颠覆性创新时,相当多的人从未读过任何关于该主题的严肃书籍或者文章。
他们随意应用这一创新概念来支持自己想表达的任何观点。
将颠覆性创新与改变行业竞争格局的任何突破混为一谈不可取,因为不同类型的创新需要采取的策略不同。
换言之,克里斯坦森对成功颠覆性创新者所掌握的经验,并不适用于动荡市场中所有的公司。
主要内容:1、颠覆性创新基本原则;颠覆性创新简要回顾:颠覆是指规模较小、资源较少的公司能够成功挑战在位大企业的过程。
具体而言,在位企业聚焦于高要求(通常也是利润最丰厚的)顾客改善产品和服务,因为过分聚焦某些细分需求,却忽略了另一些细分需求。
而成功的颠覆性创新新进企业则聚焦于被忽略的细分需求,通过提供更合适的功能(往往价格也更低),获得立足之地。
在位企业忙于在高要求细分市场追逐高盈利,无暇度新进企业作出回应。
新进企业得以向高端移动,提供在位企业的主流顾客需要的性能,同时保持促进早起成功的优势。
当主流顾客开始大规模的接纳新进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时,颠覆便产生了。
颠覆性创新模型,本图标对比了产品性能轨道(红线表示产品或服务如何随时间改进)和顾客需求轨道(蓝线表示愿意为性能埋单程度)。
随着新进企业推出品质更高的产品或服务(红线上端)来满足高端市场(利润最丰厚),会超出低端顾客和很多主流客户的需求。
因此新进企业有机会在在为企业忽视的,利润稍差的细分中立足。
在颠覆性轨道上的新进者(红线下端)改善产品的性能,向高端市场移动,对于他们而言利润也最丰厚,从而挑战在位企业的优势。
2、分析原则是否使用uber,以及常见误区,正确使用理论的重要意义何在;根据颠覆性创新理论,Uber虽然是被称为颠覆性,但是并不符合,或者适用,颠覆性创新理论。
颠覆性创新理起步于低端市场或者新市场。
破坏式创新

破坏性创新:扰乱阶级——定制学习——创造变化对于教育领域的革命,必须进行改变,否则将会破坏现状。
据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迈克尔霍恩和柯蒂斯约翰逊扰乱班的作者:颠覆性创新将如何改变世界的学习方式,革命化课堂的关键不仅仅是增加技术,而是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
他们相信未来的学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因为学生有不同类型的智力,他们并不都以相同的方式学习。
为了有效地为所有学生提供服务,学习应该既要个性化,又要个性化。
在目前的制度下,定制教育很昂贵。
破坏类建议中断地引入更多基于计算机的学习。
“我们需要颠覆性地引入创新——不是用它来与现有模式竞争,为现有客户提供服务,而是针对那些没有服务的人——我们称之为非消费者的人。
这样,所有新方法必须做的是比替代方案更好。
破坏性创新通常更简单,成本更低,不支持当前的模型,并且有利于那些不使用当前模型的人。
一开始破坏性创新不如现有的服务或产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颠覆性创新能力会提高,并可能超越旧的做事方式。
克里斯滕森,霍恩和约翰逊在网上学习的一个颠覆性创新教育的例子。
在高等教育中,在线学习已经开始破坏旧有的做事方式。
在线教育不受位置或时间限制;因此以前没有服务的人利用了教育经验。
机构通过虚拟课程而不是课堂课程来获得新生并节省资金。
随着技术和课程的改进,更多的学生开始在边上正规的面对面课程上开设在线课程。
一些在线课程甚至允许学生体验类似的互动课程活动,有时甚至是以前不可能的活动。
在扰乱课堂(p105)中,作者谈论了杨百翰获奖的Virtual ChemLab,该课程为超过15,000名学生提供服务。
在线课程的虚拟实验室允许学生在没有任何后果的情况下进行实验,不需要花费化学品和更多的实验选择。
对于一些资金紧张的学校来说,这些虚拟模拟可以节约成本。
有时以前不可能的活动。
在扰乱课堂(p105)中,作者谈论了杨百翰获奖的Virtual ChemLab,该课程为超过15,000名学生提供服务。
在线课程的虚拟实验室允许学生在没有任何后果的情况下进行实验,不需要花费化学品和更多的实验选择。
变革的方法读后感

变革的方法读后感《变革的方法》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所著,是一本关于企业管理和创新的书籍。
在这本书中,克里斯坦森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有启发性的观点,为读者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首先,我认为这本书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破坏性创新”的概念。
克里斯坦森认为,许多企业都会被那些看似不起眼、但实际上正在以惊人速度发展的新技术所取代。
这些新技术往往并不是最先进、最高端的,但它们却能够满足那些传统产品无法满足的需求,并且以更低廉的价格提供更好的服务。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在自己被淘汰之前适应变化。
其次,我认为本书中还有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就是“资源过剩”的问题。
克里斯坦森指出,在许多情况下,企业因为过于注重扩张而忽略了自己的核心业务,导致资源过剩。
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会变得僵化和缺乏创新精神,从而失去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因此,企业应该学会如何保持灵活性和敏捷性,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和资源配置,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此外,在本书中,克里斯坦森还提到了许多其他有关创新和变革的观点。
例如,“平台思维”、“聚焦于客户需求”、“组织文化”的重要性等等。
这些观点都非常有启发性,并且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管理和创新的本质。
总之,《变革的方法》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它不仅提供了许多独特而有启发性的观点,而且还通过实际案例向读者展示了这些观点在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的。
无论你是一名企业家、管理人员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
因此,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并将其中所学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创新模型有哪些

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创新模型有哪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要想保持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是关键。
而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创新模型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框架。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些常见的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创新模型。
一、创新扩散模型创新扩散模型由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Rogers)提出,它描述了新的观念、产品或技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传播和被采纳的过程。
该模型认为,创新的扩散受到创新本身的特点、传播渠道、社会系统以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创新的特点包括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和可观察性。
相对优势是指创新相对于现有产品或方法的优势程度;兼容性是指创新与现有价值观、经验和需求的匹配程度;复杂性指创新被理解和使用的难易程度;可试验性指在有限基础上进行试验的可能性;可观察性指创新成果的可见程度。
传播渠道可以分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在说服人们接受创新方面往往更有效,而大众传播则在提供信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系统中的意见领袖和早期采用者在创新扩散中起着关键作用。
意见领袖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能够引导他人的决策;早期采用者则具有冒险精神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采用行为能够为其他潜在采用者提供示范。
时间因素方面,创新的扩散通常呈现出 S 形曲线,即创新在早期的采用速度较慢,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采用,速度加快,最终达到饱和状态。
二、技术创新的 S 曲线模型技术创新的 S 曲线模型表明,一项新技术的性能改进通常遵循 S 形的发展轨迹。
在初始阶段,技术发展缓慢,随着投入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技术性能迅速提高,直到达到一个极限,之后改进的速度逐渐放缓。
这个模型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可以根据技术所处的阶段来制定相应的战略。
在技术的成长期,应加大投入以获取竞争优势;在技术的成熟期,要考虑通过新的创新来突破现有技术的限制;在技术的衰退期,则需要及时转向新的技术领域。
颠覆式创新-小米

小米成功模式之颠覆式创新一、理论:颠覆性创新理论是由Innosight公司的创始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商业管理教授,创新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Christensen在哈佛所做的研究工作而总结提出的理论。
颠覆性创新又称为破坏式创新、破坏性创新,指不是遵循原有技术创新路径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基础以及现有的商业模式,而是通过不断完善产品特性和服务功能,对主流市场现有的竞争基础、游戏规则、商业模式和在位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逐渐侵蚀,最终打破原有的市场格局并征服在位企业的一种创新。
Christensen认为,破坏性创新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技术革新,它实质上还是一种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客户价值实现方式上的创新。
二、小米的颠覆式创新:1、硬件低价策略。
高配置,低价格,彻底打破了传统手机的高价模式。
“不靠硬件赚钱”成为小米手机增加用户粘性,继而靠配件、软件盈利的基础。
2、互联网宣传。
不花一分钱打广告,却爆炸式地吸引了众多用户关注。
网络是小米的客户群体所使用的主流媒介,小米利用这个媒介宣传,无疑是成本最低却最有效的方式。
3、电商销售。
省去了传统手机商销售模式下高昂的渠道费用、店面费用。
同时,饥饿营销和友好的购物体验等手段,也给小米手机带来更多的口碑效应。
4、产品生态链。
小米通过搭建硬件(智能家居生态链):手机、电视、小米盒子、音响、手机配件、可穿戴设备、小米社区、YOU+公寓、小米衍生品和软件(互联网-增值服务生态链):MIUI系统、米聊、小米桌面、小米商城、小米手机助手等,来改变和占领用户的全方面智能生活需求。
其各产品间的友好、便捷互接,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粘性,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口碑效应。
小米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创新者的窘境》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代表作,阅读后我深受启发,对企业和市场中的创新过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该书提出了“颠覆性创新”这一概念,指出许多成功的大型企业在面对新兴市场和技术变革时,即使它们拥有强大的资源和优秀的管理团队,也可能因为遵循传统的、持续性的创新路径而无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在新兴市场中败给看似弱小但采用颠覆性创新策略的竞争者。
这种“创新者的窘境”并非源自企业内部管理或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由于现有成功模式与新市场环境之间的不匹配导致。
书中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揭示了成熟企业在面临破坏性创新时的困境,并强调了如何正确识别并应对这些挑战的重要性。
它倡导企业不仅要关注高端市场的持续改进,更要关注低端市场及新市场的机会,敢于投资那些初期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但在未来可能带来巨大增长潜力的项目。
此外,《创新者的窘境》还提出了一种战略思考框架,即企业需要建立独立的组织结构和评估体系来探索和实施颠覆性创新,以避免现有的商业模式和绩效指标对创新活动产生抑制作用。
总的来说,《创新者的窘境》不仅是一部深具洞见的商业理论著作,也是一本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书籍,对我理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新战略的选择以及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具有深远影响。
《创新者的课堂,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教育》读后感

《创新者的课堂,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教育》读后感现在大凡谈创新,一定会提到“水平思考法”,并且很自然认为创新等同于“发散思维”“右脑开发”,似乎只有如此才可能创新;并且人们还很自然的在潜意识里将逻辑思考和创新思维对立起来,似乎逻辑思考等于僵化教条,会束缚人的思维,阻碍创新的发生。
而历史上真正伟大的创新大都并非源于漫无边际的水平思考,而是来自对事物本源或本质不懈地挖掘和探索,来自于对传统逻辑、惯性思维的质疑和思辨,来自于对常人熟视无睹现象的好奇……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换个角度看创新,我们会发现相比水平思考而言,真正的垂直思考能够引爆的创新能量之大,超乎想象,划时代的颠覆式创新往往随之蓬勃而出。
我们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包含两大要素:目的和方法我们通常理解的创新大都是在目标既定的前提下方法上的“千方百计”,可以统一将这类创新归结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带来的是人类科技的加速发展,物质文明的日益繁荣。
然而,正如爱因斯坦所言:Perfections of means and confusion of goals seem to characterize our age。
当我们对目的的探索缺失,方法就失去了根基而导致迷失。
一种常见的后果就是原本是方法的手段被当成了目标,从而导致“本末倒置”。
举个例子,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学习方法、学习工具方面的创新可谓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关于学习的目的却鲜有人来澄清。
以考试为例,对学习而言,“考试”毫无疑问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检验学习的效果,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
但现在这种手段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升级为目的了,多少人变成了为“分数”而学习。
尤其到了高考的时候,分数俨然成了凌驾一切之上的暴君,多少学校在追逐更高的分数而堂皇地背离教育的初衷,直接间接为畸形的学习现象推波助澜。
在“不得已而为之”的借口下,多少人民教师在玷污自己神圣的职业,制造出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难道这不是最需要澄清的问题吗?在目标迷失的情况下,学习方法上的任何创新又有什么意义?现在,是时候追本溯源去回归根本了。
克里斯坦森颠覆性创新理论的演进脉络及启示

克里斯坦森颠覆性创新理论的演进脉络及启示摘要克里斯坦森颠覆性创新理论已成为企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理论之一,他提出了“破坏性创新”和“连续性创新”两种创新模式,指导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中如何避免陷入“技术网”等困境。
本文结合克里斯坦森在颠覆性创新理论的演进脉络,分析了其起源、发展和本质特征,探讨了其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原因和意义。
同时,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了启示,旨在为企业创新和产品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克里斯坦森、颠覆性创新、破坏性创新、连续性创新、技术网、理论与实践克里斯坦森颠覆性创新理论的演进脉络及启示1. 起源和发展克里斯坦森颠覆性创新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他在对硬盘驱动器的研究中总结出的新产品开发的规律。
他发现,新产品的发展往往是通过小公司或新进入市场的公司推出的,然后逐渐侵蚀原有市场份额的。
这就是所谓的“破坏性创新”模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型企业成长为市场巨头后,他们也面临着“被破坏”的威胁,这就衍生出了“连续性创新”模式。
克里斯坦森颠覆性创新理论的核心就是,企业必须在创新中进行高风险投资,在新技术和产品领域探索突破口,而非盲目追求短期利润。
2. 颠覆性创新与技术网颠覆性创新表明,新产品的出现远不是靠技术升级就可以完成的,因为技术垄断会产生所谓的“技术网”现象,即原有技术越先进,新技术就越难以进入市场。
这是因为原有技术形成的产业链条,市场规模和用户需求并未减弱,新技术就必须打破既有的市场格局,满足新需求。
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把风险放大,在削弱盈利性和现金流的情况下对未来市场需求做出投入。
这也是面向未来市场的企业为什么要在原有市场规模不断缩小的情况下,从新市场中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3. 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理论克里斯坦森颠覆性创新理论不仅在科技行业有广泛的适用性,而且适用于各行各业的企业。
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的变化,这个理论在过去20多年中已经演化成更加丰富和成熟的理论框架,包括技术把握、风险管理和市场策略等方面。
企业要懂得破坏性创新

企业要懂得破坏性创新 企业发展要靠创新,但如何创新更令⼈摸不到头脑,殊不知,在⼀些创新进展中,企业更需要的是破坏性创新,这往往会将企业推向⼀个新的⾼潮。
克莱顿·克⾥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这位哈佛商学院教授是两本⾮常著名的书的作者,即《创新者的窘境》和《创新者的解决⽅案》。
这两本书都以众多⽣动的案例描述了破坏性创新的发展规律,创新者如何抓住破坏性创新创造的商业机会,以及避开相应的风险等问题。
我们来看看克⾥斯坦森在这两本书中给创业者进⾏破坏性创新的启⽰: 1.破坏性创新的作⽤ 在书中⾸先指出,破坏性创新可以颠覆成熟性的企业,我们都知道,延续性的创新是不断对产品进⾏改良性升级,⽽坏性创新则完全不同,它并不涉及特别复杂的技术变⾰,只是产品结构会变得更加简单。
这种创新⾸先发⽣在主流市场的可能性很⼩,只有远离主流市场或对主流市场没有太⼤意义的新兴市场,才会重视这些产品组合的属性。
这恰恰给了新兴企业颠覆成熟企业的机会。
它的基本原则就是创造新的产品和市场,当发现这⼀市场之后,成熟的企业就可以从已有客户那⾥获得更多的信息反馈,其实他们并不清楚,对于成熟的市场和⽼客户来说,这是根本没有⽤处的,还会得到⼀些错误的信息,会导致他们认为这种破坏性创新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也就给其他的不成熟企业,主导这次破坏性创新的企业带来⽣机,从⽽带来市场的颠覆性变化。
2.怎么才能进⾏正确的颠覆性创新呢? 除了特殊的效果外,企业主们更应该搞清楚的是该如何去进⾏正确的破坏性创新,让其达到⼀个理想的预期效果。
就要注意⼀下⼏点: ⾸先,建⽴⼀个独⽴的分拆机构,也可以收购⼀家与破坏性市场规模相匹配的⼩企业,从⽽摆脱来⾃原有主流消费者、投资者、价值链及组织结构的制约。
其次,由于新兴市场的'规模较⼩,因此参与新兴市场竞争的机构必须能以较⼩的规模实现盈利。
此外,分⽀机构的项⽬不能被迫去和主流机构的项⽬争夺资源,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颠覆性创新

颠覆性创新理论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理论(Clayton Christensen's Disruptive Innovation T heroy)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理论概述颠覆性创新理论是由Innosight公司的创始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商业管理教授,创新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Christensen在哈佛所做的研究工作而总结提出的理论。
什么是颠覆性创新(释义)Clayton Christensen的颠覆性创新理论旨在描述新技术(革命性变革)对公司存在的影响。
1997年,Clayton Christensen 在《创新者的困境:当新技术使大公司破产》(The Innovator's Dilemma: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 rms to Fail)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颠覆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ies)”一词。
他说,反复的事实让我们看到,那些由于新的消费供给范式的出现而“亡”的公司企业,本应该对颠覆性技术有所预见,但去无动于衷,直至为时已晚。
只专注于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情,如服务于最有利可图的顾客,聚焦边际利润最诱人的产品项目,那些大公司的领导者一直在走一条持续创新的道路,而恰是这一经营路线,为颠覆性新技术埋葬他们敞开了大门。
这一悲剧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现有公司资源配置流程的设计总是以可持续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这一设计思想最为关注的是现有顾客以及被证明了的市场面。
然而,一旦颠覆性创新出现(它是市场上现有产品更为便宜、更为方便的替代品,它直接锁定低端消费者或者产生全然一新的消费群体),现有企业便立马瘫痪。
为此,他们采取的应对措施往往是转向高端市场,而不是积极防御这些新技术、固守低端市场,然而,颠覆性创新不断发展进步,一步步蚕食传统企业的市场份额,最终取代传统产品的统治地位。
颠覆式创新

颠覆式创新浅谈颠覆式创新中技术与管理的关系摘要,本文主要阐述颠覆式创新的思维路线,以及浅谈颠覆式创新中技术与管理的关系。
即如何通过引入一种新的技术方式(包括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等),改变了市场的格局,把非主流的变成了主流,把主流的边缘化。
关键词,颠覆式创新管理技术游戏规则如何超越比自己强大得多的竞争对手,“颠覆”应该是最好的路径:不按常理出牌、打破行业边界、做大非主流市场”,,凭借颠覆式创新,奥巴马战胜麦肯、苹果独领风骚,星巴克风靡全球,“非诚勿扰”收视火爆,,”而如酒店、钢铁、餐饮等传统行业每天都在这样的颠覆式地角力下变幻着竞争格局。
曾经看到过一段话:创新有风险,怎样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莆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的回答是:“只要技术路线的方向搞对了,创新就不会有风险〜”当时并未在意,而现在听了这次讲座后,忽然觉得这句话该重新衡量一下它的正确性。
〃颠覆式创新〃就是〃破坏性创新〃,破坏性创新概述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M?克里斯坦森通过两部著作《创新者的窘境》和《困境与出路》最早提出破坏性创新这一概念,并系统阐述了企业如何通过制定破坏性增长战略,最终消灭那些运转良好的、成熟的竞争对i手。
(颠覆式创新的最核心之处,在于它要导入一种新的游戏规则。
而绝不仅仅是开发成功一项新技术那么简单。
在这个新的游戏规则中,产品仅仅是一个道具。
)假设你是一个小孩,你想击败一个巨人,怎么做呢,直接攻击他,巨人会直接跟你对抗。
小孩和巨人如果硬拼力气是拼不过的。
现如今,新的竞争者采取了一种颠覆性的战略一一通过改变游戏规则,与巨人竞争。
比如,可以比游泳,比猜谜语等,从而重新定义竞争格局,ii赢得胜利。
我认同这句话,并且认为在二十一世纪,要导入一种新的游戏规则远比研发一项新技术来得困难。
即要做到有市场份额,乂超超人一步,有竞争优势,这些绝不仅是技术路线层面就能解决的问题。
浅谈颠覆式创新中技术与管理的关系1 / 4学过管理学,以及现在的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思想史,看过太多的案例,该企业有很好的技术,但并不能真正做到战胜竞争对手赢得客户信赖。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破坏性创新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3.3.6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破坏性创新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出生于美国盐湖城,哈佛商学院教授,任职于哈佛商学院总经理及技术与运营管理部,1995年度麦肯锡奖得主。
克里斯滕森是“颠覆性技术”这一理念的首创者。
在《创新者的窘境》中,克里斯坦森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管理良好的企业会遭遇失败。
他的结论是,让这些企业取得成功的管理模式阻碍了公司进行颠覆性创新。
而这些新技术最终使公司的业务遭到淘汰。
克里斯坦森在《滑向未来利润源》中写道:“破坏性技术模型把技术进步的速度同客户利用这种进步的能力作了对照。
根据这一模型,每个市场中都存在两种性能轨迹。
阴影区域所描绘的那一条轨迹显示了在一段时间内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改进有多少能被客户吸纳。
另一条用实线表示的轨迹描述了行业创新者在推出新型改良产品时性能的提高幅度。
第二条轨迹反映的是技术创新的速度,它几乎总是会超越某一特定市场层级上客户的吸纳能力。
这就为创新型公司凭借“破坏性技术”——价格更低,功能更简单,使用更方便的产品或服务——进入下级市场提供了可能性。
而大多数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的公司总是太过于热衷于在高端市场搞创新来满足他们最老练,最有利可图的客户,结果却错失了破坏性创新的机会。
破坏性技术导致许多曾经最成功的公司陷入危机和失败。
”1本田的Super Cub摩托车及英特尔的8088处理器就是两个绝好的例子,它们改写了竞争的规律。
这两家公司推出产品时没有宏大的商业计划,它们从市场的底层打入后,逐步扩展,最终在市场高端将对手挤走。
克里斯坦森的破坏性创新其实讲的是客户需求的转移。
一件产品会同时具有若干属性,而这些属性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当第一属性已经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时,客户就不会再重点关注这一属性,而此时第二属性的重要性就会增加,而更受到关注;而当第二属性也已经能满足客户需求时,第三属性的重要性就会提升,以此类推。
颠覆式创新概念的演进与辨析

颠覆式创新概念的演进与辨析颠覆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最初由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 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1997年提出,指的是一种新技术、新服务或新商业模式,在原有市场或行业中产生巨大影响,从而迫使传统企业进行重新调整的创新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颠覆式创新的概念也在不断演进与发展。
本文将对颠覆式创新的演进与辨析进行阐述。
首先,颠覆式创新的最初概念是指一种全新技术、服务或商业模式在原有市场中撼动传统企业,产生巨大变革的创新形态。
此时,新兴企业通过深入研究市场的需求和未来趋势,通过创新实现突破。
具体例子如Netflix通过线上订阅式观影服务颠覆传统电影租赁业务,Uber通过共享经济模式颠覆传统出租车行业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颠覆式创新的概念逐渐被拓展和演进。
在2015年,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克莱顿. 克里斯滕森等人提出了“新颠覆式创新”(New Disruptive Innovation)的概念。
他们指出,新颠覆式创新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变革形态,不仅需要新技术、新服务或新商业模式的应用,还需要新型的生产和商业模式的组合、新的商业网络等。
新颠覆式创新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变革和创新,如金融科技、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
此外,近年来,“逆颠覆式创新”(Reverse Disruptive Innovation)的概念也被提出。
逆颠覆式创新与颠覆式创新正好相反,指的是传统企业借助新技术和新模式提出的创新思维和商业模式,以应对颠覆式创新的挑战。
比如,传统银行通过建立移动银行、数字化服务等方式,应对金融科技企业带来的威胁。
最后,颠覆式创新与增量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也是一个重要的对比和辨析面。
增量创新是指企业通过优化、改进现有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和功能,并逐步提升它们的价值和性能。
增量创新是传统企业常用的创新方式,能够满足客户更准确的需求,带来稳定的收入和利润。
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综述Christensen[1]于1997年在其著作《创新者的困境》中,首次提出了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概念,掀起了技术创新领域新的研究高潮。
追述破坏性创新的理论渊源,首先要提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他最早将创新引入经济学研究中。
1912 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是一种创造性毁灭”,认为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做为首次提出的创新这一概念,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新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构成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行企业的新组织[2]。
熊彼特将创新看做是技术和市场的有效合作。
因此,更可以看做是破坏性创新思想的早期萌芽。
国内外学者对破坏性创新问题的研究视角各不一样,数量较大,纷争各有不同。
因此,本文将回顾这些相关理论,对破坏性创新的理论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
一、破坏性创新的内涵Christensen,C.M.1997年在《创新者的困境:当新技术导致大企业失败时》[3]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概念。
Christensen将对现有主流市场上产品性能改进做出贡献的创新称为维持性创新,但是与现有维持性创新相比,还有一种技术创新,其最初据以立足的市场往往是非主流低端市场,目标也不是向现有主流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
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总是要大大超过消费者对产品性能利用的速度,随着新产品技术的不断改进,产品性能不断提高,新产品最终会逐渐侵入到现有的主流市场。
对现有主流市场而言,这种技术创新具有破坏性,克里斯坦森将此类创新称之为破坏性创新(如图1)。
图1 破坏性创新的形成图1中上面一条实线反映了现有市场的技术进步轨迹,下面的实线反映了破坏性创新的进步轨迹,虚线表示消费者所能够利用和吸收的性能轨迹。
颠覆式创新概念的演进与辨析

颠覆式创新概念的演进与辨析1. 引言1.1 1. 颠覆式创新概念的起源颠覆式创新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
在这个阶段,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传统行业和商业模式逐渐受到了挑战。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是首位提出颠覆式创新概念的学者,他在1997年的著作《创新者的窘境》中首次系统阐述了颠覆式创新的理论框架。
克里斯坦森认为,颠覆式创新是指新技术或新业务模式的出现,能够迅速击败传统行业领导者并颠覆现有市场格局的一种创新方式。
这种创新通常是在边缘市场开始并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占领主流市场。
克里斯坦森通过对多个行业的案例研究,揭示了颠覆式创新的规律和原理,引起了学术界和商界对这一概念的关注和讨论。
颠覆式创新概念的提出,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它不仅带来了商业机会,也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变革的有效策略。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颠覆式创新理念也在不断演变和深化,对产业和经济的影响逐渐凸显。
【内容结束】1.22. 颠覆式创新的定义颠覆式创新的定义在管理学领域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但大多数学者认为,颠覆式创新是一种能够彻底改变传统商业模式或产业结构的创新方式。
颠覆式创新不仅仅是对现有产品或服务的改进,而是通过引入全新的技术、商业模式或想法,从根本上颠覆并重新定义市场规则和格局。
颠覆式创新常常伴随着高风险和高回报,因为它需要打破既有的惯性和传统观念,重新塑造市场的竞争格局。
颠覆式创新的本质是通过引入新的理念、技术或模式,实现对现有产业链条的颠覆和重新塑造。
它通常会让传统企业感到威胁和挑战,但也为那些敢于冒险和创新的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颠覆式创新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或技术上的变革,更是一种对商业模式、市场规则以及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重塑和重新定义。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颠覆式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取得长期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2. 正文2.1 1. 颠覆式创新的特点1. 颠覆性:颠覆式创新与传统创新相比,其改变和影响更为深远和彻底。
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理论-详解

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理论-详解(重定向自突破性创新)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理论(Clayton Christensen's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roy)目录• 1 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理论概述• 2 什么是颠覆性创新(释义)• 3 破坏性创新的特征• 4 创新类型• 5 颠覆性创新法的运用(应用)• 6 颠覆性创新的步骤(流程)•7 颠覆性创新的局限(缺点)•8 颠覆性创新的假定(条件)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理论概述颠覆性创新理论是由Innosight公司的创始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商业管理教授,创新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Christensen在哈佛所做的研究工作而总结提出的理论。
什么是颠覆性创新(释义)Clayton Christensen的颠覆性创新理论旨在描述新技术(革命性变革)对公司存在的影响。
1997年,Clayton Christensen 在《创新者的困境:当新技术使大公司破产》(The Innovator's Dilemma: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颠覆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ies)”一词。
他说,反复的事实让我们看到,那些由于新的消费供给范式的出现而“亡”的公司企业,本应该对颠覆性技术有所预见,但却无动于衷,直至为时已晚。
只专注于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情,如服务于最有利可图的顾客,聚焦边际利润最诱人的产品项目,那些大公司的领导者一直在走一条持续创新的道路,而恰是这一经营路线,为颠覆性新技术埋葬他们敞开了大门。
这一悲剧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现有公司资源配置流程的设计总是以可持续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这一设计思想最为关注的是现有顾客以及被证明了的市场面。
然而,一旦颠覆性创新出现(它是市场上现有产品更为便宜、更为方便的替代品,它直接锁定低端消费者或者产生全然一新的消费群体),现有企业便立马瘫痪。
克里斯坦森颠覆性创新理论的演进脉络及启示

克里斯坦森颠覆性创新理论的演进脉络及启示创新不仅仅是为了面对市场的需求,而是能够跨越现有的解决方案和技术范畴,创造出新的市场或颠覆现有市场的方式与模式。
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理论为人们认识和思考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框架。
本文将介绍克里斯坦森颠覆性创新理论的演进脉络及相关启示。
一、克里斯坦森颠覆性创新理论的提出1997年,克里斯坦森在其《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颠覆性创新理论。
他认为市场需求的改变使得新产品或服务不再是旧系统中的改良或升级,而需要改变当前行业结构和竞争模式,颠覆市场中现有的解决方案和技术范畴。
他通过分析迪士尼、佳能、亚马逊、英特尔、华为等企业的案例,认为颠覆性创新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二、颠覆性创新理论的演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克里斯坦森颠覆性创新理论得到了更深入的挖掘和论证。
接下来,我们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 颠覆性创新的分类石油大亨兼慈善家约翰·洛克菲勒曾说过:“不是油价落了八成,而是所有东西都变得贵了五倍”。
从这个角度看,颠覆性创新分为低端颠覆和高端颠覆。
低端颠覆指的是以价格优势切入市场,进而改造行业,并在市场中逐渐壮大。
例如,田宫模型通过进一步降低模型飞机的价格,使玩家更容易接受,从而在市场中获得领先地位。
而高端颠覆则意味着通过技术革新和创新模式进攻市场。
例如,摩托罗拉公司通过在手机上添加翻盖设计和蓝牙技术,迎合了消费者对方便性和个性化需求,从而成功颠覆了当时的手机行业。
2. 创新驱动的匹配克里斯坦森指出,颠覆性创新是创新的一种类型,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模式解决消费者需求的不足。
但是,我们认为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要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不断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并提供更为优秀的解决方案,达到匹配需求的目的。
颠覆性创新并不是要通过高大上的技术实现蹭热点,而是要通过技术与用户需求的匹配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
3. 颠覆性创新的三种路径克里斯坦森提出,颠覆性创新有三种路径,即进化式创新、突破式创新和革命式创新。
延续性创新 v.s. 破坏性创新

延续性创新v.s. 破坏性创新踏进二十一世纪,不断创新已经成为任何公司持续发展的万灵丹。
但是什么是创新呢?为什么有一些公司创新会令公司高速发展?为什么有一些公司虽然不断创新,但仍被淘汰呢?要解开这些迷团,我们先要认识什么是创新。
根据克莱顿. 克里斯坦森(Christensen) 所著的『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一书定义,创新可以分为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
延续性创新是指生产商按照现有客户的需求,改良和提升现有产品的技术。
也就可以说,延续性创新是渐进的,不是一步登天的。
相反,破坏性创新是指创新者把产品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造,然后把新的产品推广给消费者,目的是颠覆现有的市场。
破坏性创新的产品可能比原有的产品更简单,性能亦可能不及原先市场的同类产品。
但它们往往是较便宜和方便的,可以吸引到更多人试用产品。
所以破坏性创新的特点是高风险和不稳定的。
可以这样说,当你把制成品造出来之前,你都不知道哪一类型的消费者会比较喜欢和接受你的产品。
诚然,高风险换来的自然是高回报。
事实上,现在有不少成功破坏性创新的例子。
香港近年流行的免费报纸便是一例。
一般来说,中小企比较多采用破坏性创新。
原因是市场上大部分时间都被现有的大公司垄断了。
它们希望可以利用破坏性创新颠覆现有的市场,为自己杀出一条血路。
历史上亦有很多成功的例子:约50年前,破坏性创新者制造的液压挖掘机取代当时最流行的缆控机械铲土机。
此举颠覆了当时挖掘机的市场,不少行业的龙头大佬被小企业淘汰了。
香港近年流行的免费报纸亦可以算是十分成功的破坏性创新例子。
现在以广告费来说,在免费报纸登广告比报纸还要贵。
由此可见免费报纸已经在市场建立一定的地位。
诚然,不少大企业都不喜欢用破坏性创新,反而喜欢用延续性创新。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明知道破坏性创新可能为公司开拓更大的市场份额,大企业都不愿采用呢?这个问题会在日后文章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理论颠覆性创新理论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理论 (Clayton 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理论概述颠覆性创新理论是由 Innosight 公司的创始人,哈佛大 学商学院的商业管理教授, 创新大师一一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Clayton Christensen)Christensen 在哈佛所做的研究工作 而总结提出的理论。
什么是颠覆性创新(释义)Clayton Christensen 的颠覆性创新理论旨在描述新技 Christensen 在《创新者的困境:当新技术使大公司破产》 The Innovator's Dilemma :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一书中, 术(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一词。
他说,反复的事实让我们看到,那些由于新的消费供给范式的出现而“亡”的公司企业,本应该对颠覆性技术有所预 见,但去无动于衷,直至为时已晚。
只专注于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情,如服务于最有利可图的顾客,聚焦边际利润最诱人的产品项目,那些大公司的领导 者一直术(革命性变革)对公司存在的影响。
1997 年, Clayton首次提出了“颠覆性技在走一条持续创新的道路,而恰是这一经营路线,为颠覆性新技术埋葬他们敞开了大门。
这一悲剧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现有公司资源配置流程的设计总是以可持续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这一设计思想最为关注的是现有顾客以及被证明了的市场面。
然而,一旦颠覆性创新出现(它是市场上现有产品更为便宜、更为方便的替代品,它直接锁定低端消费者或者产生全然一新的消费群体),现有企业便立马瘫痪。
为此,他们采取的应对措施往往是转向高端市场,而不是积极防御这些新技术、固守低端市场,然而,颠覆性创新不断发展进步,一步步蚕食传统企业的市场份额,最终取代传统产品的统治地位。
破坏性创新的特征早期的破坏性技术被界定为典型的更简单、更便宜、比现有技术更可信赖和更方便的技术,“简单、方便、便宜”被视为破坏性技术初始形成阶段的特征(Christensen ,1997)。
同时,破坏被理解为一个相对性术语,对一个行业具有破坏性的创意可能对另一个行业是维持性的(克里斯坦森等,2004) 。
通过向最好的顾客销售更好的产品从而帮助在位企业获取高额利润的创新是维持性创新而非破坏性的。
维持性创新不仅包含微小的、渐进的工艺改进而且也包括在原有性能轨迹上的跳跃性改进。
与维持性创新相比,破坏性创新所针对的目标顾客往往对在位企业而言毫无吸引力。
尽管破坏性创新往往只是对已知技术的简单的改进和调整,但是在这场游戏中,新的进入者几乎总是击败在位者,因为在位公司缺乏动力去争取胜利。
克里斯坦森等(2004) 从目标产品或服务的性能、目标顾客或市场应用、对要求的商业模式的影响这三个维度研究了维持性创新、低端市场的破坏性创新和新市场的破坏性创新三者之间的区别。
他还分析了新市场的破坏性创新和来自低端市场的对现行商业模式进行破坏的创新所必须具备的特征(Christenseneta1 .,2002) 。
其中新市场的破坏性创新必须具备:(1)创新所针对的目标顾客是否过去由于缺乏金钱和技术而无法自己完成相应的工作。
许多最成功的破坏性增长业务是提供给人们直接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些产品和服务在主流市场上既昂贵又复杂。
(2) 创新所针对的是否是那些喜欢简单产品的顾客。
破坏性产品必须是技术上简单易懂,以那些乐于使用简单产品的顾客为目标。
在位公司的资源分配程序往往要求对创新机会的大小和可能性进行量化,这样潜在的破坏性创新就被强行纳入到显而易见的、可测度的、现存的市场应用中去了,这实际上将破坏性创新放置到现存市场上与维持性创新相抗衡。
在现存市场上破坏性创新不仅花费巨大,而且通常会导致失败。
(3) 创新能否帮助顾客更简单更有效地完成他们正努力试图完成的工作。
来自低端市场的商业模式破坏性创新必须具备两个特点:(1) 现有的产品是否超越到足够好的程度。
(2) 能否创造出不同的商业模式。
破坏性创新的商业模式由利润很低而净资产很高的成本结构、运作过程和分销系统构成。
比如,Wal —Maa 和K —mart 对传统的百货店就是低成本商业模式的破坏。
还有日本的汽车进入北美市场也是这一方式,这方式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市场。
P .Thomond and F .Lettice(2002) 则认为一项创新要具有破坏性必须具备五个特征:(1) 它的成功发端于满足新出现的或利基市场上过去所无法满足的需求。
(2) 它的绩效特征极大地取决于利基市场的顾客,但开始并未被主流市场所接受。
主流市场的顾客以及竞争者看中不同的绩效特征,因此将破坏性创新视为不够水准。
(3) 利基市场使得在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卜的投资绩效不断提高,并创造出或进入新的利基市场,扩大顾客的数量。
(4) 随着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知名度的增加,迫使并影响主流市场对破坏性创新价值的理解发生变化。
(5) 主流市场对破坏性创新价值理解的变化成为催化剂,它使破坏性创新破坏并取代现有的主流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
类似地,J.W.Kenagy(2001) 也提出了破坏性创新所必须具备的五个特点:(1) 技术简单,较差的初始功能。
(2)从根本上讲,它是简单的、低成本的商业模式,发端于被忽略或对市场领导者没有太大金融吸引力的市场层面。
(3) 其所扎根的市场上,制度和规则的障碍很小。
(4) 当逐步的改进将破坏性创新推向老顾客时,顾客无需改变他们的工作方式。
(5)这一创新最终允许更多易受影响的、适当的、具有熟练技能的人们去从事以前必须集中由代价昂贵的专家来完成的工作,而无需进行或多或少的交易。
述学者对破坏性创新的理解都紧扣创新与市场的关系这一要点,总结上述观点我们不难归纳破坏性创新的几个特征。
(1) 非竞争性。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破坏性创新(无论是新市场的破坏还是低端市场的破坏)并不是与现有主流市场竞争者争夺用户,而是通过满足新的现有主流产品的来求得生存与发展。
当破坏性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新产品的性能提高就会吸引现有主流市场的顾客。
这种破坏性创新不会侵犯现有主流市场,而是使顾客脱离这个主流市场,进入新的市场。
(2) 初始阶段的低端性。
破坏性创新与维持性创新立足的市场基础大不相同,一般而言破坏性创新据以立足的是低端市场,而维持性创新占据的往往是高端市场。
这一点反映破坏性创新的Ir 本质,它是由破坏性创新的概念所决定的,如果破坏性创新一开始就立足于现有的主流市场,那么这种创新就变成了维持性的了,即维持现有市场在位者的创新。
也正因为其低端性,才使得它被现有主流市场的竞争者所忽略,采用破坏性创新的新进入者才能够避开现有高端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成长壮大。
(3)简便性。
简便使得使用者变得更为广泛,并使产品的价格更加低廉,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用得起,这为破坏性创简便也使得现有主流市场的竞争者对破坏性创新不屑一顾。
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不至于过早地夭折。
同时,另外,简便性也为创新的市场扩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操作如果过于复杂将不利于创新在产业中的扩散。
这一特点实际上指出了破坏性创新的生存和发展的市场基础。
(4) 顾客价值导向性。
破坏性创新要能够帮助顾客更好地完成工作。
这表明了破坏性创新的价值所在,即帮助顾客创造价值,以顾客价值为导向。
缺少这一点,破坏性创新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创新类型公司在寻求新的增长业务时,往往有两种选择。
选择是,通过持续创新( Sustaining Innovation ),从市场领导者手中抢夺现有市场。
另一种选择是,通过DisruptiveInnovation 颠覆性创新或者开辟新的市场,或者扎根于那些现有产品的最差顾客群。
颠覆性创新又有两个类型。
第一个类型是通过锁定现有产品没有服务到的顾客群体从而产生新的市场。
第二种类型是竞争现有产品市场上的低端消费者。
颠覆性创新法的运用(应用)各行各业、各种企业因为它们都会被科技创新/变革所影响。
颠覆性创新的步骤(流程)* 根据颠覆性创新模型,当现有市场顾客的需求表现不断提高时,为满足这一需求的技术范式表现也随之提高。
通常,技术范式表现与顾客需求表现的提高过程是两个不同的轨线(参见上图)。
当两条轨线的倾斜程度不一致、技术范式轨线超过了顾客需求轨线的时候,就意味着原本活跃于非主流次级市场上新技术要开始向其他顾客群落迁徙了。
这就为变革者们提供了手段去满足新的顾客,这些顾客在过去可直没有把他们的供给放在眼里,认为他们的产品、服务是非主流的、不符标准的。
同时,在现有市场上,他们的产品表现也被认为比传统技术范式的供给更有价值、与顾客需求更直接相关。
* 颠覆性创新与大众普及化Commodilization )携手并进如果一个公司将其产品性能表现提升到超过顾客需求表现的程度,并使得顾客不得不为超标性能额外付出,那么这些在创新变革上做过了头的公司,也是不可能赢得市场的。
其结果要么是颠覆性创新产品抢走市场,要么就是被大众普及化产品压榨利润。
当某一行业遭受颠覆性创新浪潮的冲击时,价值链上产生利润的环节随着时间变化也在迁徙。
当切发生时,如果某一公司能够将自己定位于价值链上原本表现不佳的环节,它必然将实现盈利。
颠覆性创新的局限(缺点)颠覆性创新要求一个截然分开、另起炉灶的战略流程。
流程既不能是计划好的,也不能专注于对现有问题的提高改进,它必须是突然发生的,并专注于那些意料不到的机会、问题与成功可能。
尽管产品、服务的创新设计不以满足当前消费者的当前消费需求为目标,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确实应该考虑进来。
是,了解人们的真实需求远非易事。
基于颠覆性创新]面向新市场、面向低端现有市场的属性,它不可能很快实现大幅盈利。
不幸的是,风险投资人现在是越来越急不可待地要看到利润。
颠覆性创新的假定(条件)公司冒险做出决定,有意忽略那些对现有顾客需求没有帮助的技术。
当两条表现轨线相接时, 这种公司注定要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