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标准.doc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 0117001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类型: 公共课适用专业:普通高职各专业总学时:48 讲课学时:32 社会实践学时:16学分:3先修课程: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必修课程。
它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主要目的,以增强大学生进行修养的自觉性为着力点,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及能力适应社会生活、自我发展及幸福人生奠定深厚的基石。
二、课程定位在遵循中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有关精神的前提下,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课程以面向社会的职业人、社会人的培养以及高职各专业学生所应共同具备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为目标,确立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以“基本理论传授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基本理论传授与职业人生指导相结合、基本理论传授与实践体验参与相结合”为基本理念,指导课程改革和建设,促使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传统的学科型向职业型转变,逐步实现理论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一体化。
三、课程设计思路1.课堂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辅以现代教育技术,形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立体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中体现“三贴近”原则,使教学内容、方式、选材进一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用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
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教师们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演讲、社会调查、模拟法庭等多种方法形式,彻底改变传统的灌输,借鉴使用西方德育的渗透和价值澄清理论,遵循认识规律,启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学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
4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1课程定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学院各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律基本素质”的主干课程,也是学院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科学的理想信念落实到职业岗位中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职业精神和法律观念,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增强诚实守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和创新精神。
同时为学生学会适应社会、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思想政治素质合格、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参加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道德与法律基本素质”认证考核,获取相应的证书。
2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的学习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熟悉职业道德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及要求,了解我国基本法律规范与法律程序。
(2)能力目标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分辨、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增强诚信、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依据法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观念;学会适应社会,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学会交流沟通,学会与人合作,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具备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
3教学组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具体的教学组织中要体现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过程的技能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
根据学习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本课程设计了7个学习项目,在项目的教学实施中,进一步分解成20个学习型工作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9版)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9版)课程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课程,是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
作为学院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它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的知识性,突出的实践性和教育性,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地位。
本课程适用于全校大一年级学生,为3学分,每周4学时,共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本课程是全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课外自学、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实践活动和期末考查。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法律素质等基本素质。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背景和要求。
研究要求: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内涵,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行为的关系,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重点和难点: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如何坚定价值观自信,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个人行为中;如何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五章增强法治素养1、法治与法律意识2、法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法治与人生发展研究要求:了解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认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增强依法行为意识,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解决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doc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Basis of Law适用于全院普通本科各专业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16一、课程作用与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
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实用性,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
2.本课程要注重理论性和知识性,坚持理论灌输的原则,以科学的理论和知识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知法、守法的水平;本课程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强调引导大学生的“知,,“行,,统自觉加强自我修养。
3.本课程还需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将课堂学习和讨论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延伸和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 .使用教材:罗国杰等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主要参考书:(1)戴艳军、杨慧民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许汝罗、王永亮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生辅导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刘书林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四、课程内容1.大学生活适应篇主要内容:走进人生新阶段、适应人生新环境、树立新的学习理念、确立成才目标、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方法和途径重点与难点:适应人生新环境;如何做一个有梦的人2.理想与人生篇主要内容:活出生命的意义、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的评价与选择、如何化理想为现实重点与难点:追寻生命的意义;人生价值的评价与选择;理想的确立与实现3.爱国篇主要内容: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的重要意义、新时期如何成为一名忠实的爱国者重点与难点:新时期如何践行爱国主义4.健康与人格篇主要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常见心理问题、健全人格对个人及社会的积极意义、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重点与难点:保持心理健康的意义和途径;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调适;大学生如何建立和谐人际关系5.法治篇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养成重点与难点: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养成6.道德篇主要内容:道德理论概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道德品质的锤炼重点与难点:道德的作用与功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道德品质的锤炼五、习题内容及要求根据教学需要,布置一定量的习题,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doc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9)实施方案,于2006年实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课程。
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在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方面所采取的一项新举措,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课程定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人文素养课程。
本课程是普通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课之一,是高职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
是为各专业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未来工作岗位素质要求而起到支撑作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课程。
做为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本门课程以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法律及其相关科学知识,依据高职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在教育引导学生加强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信等职业道德素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依据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我校的办学理念与目标,结合本课程严谨理论性、鲜明实践性、具体针对性的特点,按照时代对高职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和法律素质的要求,着眼于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配合专业教育,服务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
(一)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以教材为纲又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以教材为纲,就是不失全国通用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所谓体现高职特色,就是针对高职的培养目标、教学规律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和拓展。
教材为纲和高职特色相结合,是通过以“必须”、“够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选择和扩充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大纲.doc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二)课程英文名称: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fundamentals of law (三)开课对象:专科各专业学生(四)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各专业综合教育必修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
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和改革开放中的社会现实问题,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引导大学生完善四种认识(认识社会、认识高校、认识职业和认识自己),学会四种技能(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如何交往),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六)教学内容:该课程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来展开教学内容: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过渡;增强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能力;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承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追求人格的完美;树立社会主义廉政意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48学时学分数:3学分学时数具体分配:序号内容学时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4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4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4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6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4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6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6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4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6结束语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1(八)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0000011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程授课学院:药品与环境工程学院学分学时:48学时一、课程定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马克思主义工程建设一个重要课程,经国家教育部、宣传部审定的,根据教育部、中宣部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精神,指定从2006年秋季开始在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具有极强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该课程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对学生全面进行理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教育,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为宗旨,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肩负新时代历史使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课程标准的编写依据是根据教育部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新教材。
该课程标准适用全院所有专业学生。
二、课程基本目标该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来展开教学内容。
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认识”——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认识职业。
树立“五大观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婚姻家庭观、择业创业观、法制观。
学会“五大能力”——学习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择业创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提升“五大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合格的政治素质、科学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全面的个人修养素质。
最终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知识目标1、认识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责任担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编码:课程类型:理论开课部门:社会科学教研部适用专业及参考学时:专业名称专业方向参考学分参考学时全院所有专业所有专业方向一、前言.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江苏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开设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属于高校公共必修课。
.课程定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公共必修课,面向高职一年级学生开设。
它以珍惜和适应大学生活、开拓人生新境界为切入点,紧扣高职生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基本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通过模块教学,有针对性的开展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培养高职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帮助高职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
前导课程:(没有的,此项可删去)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思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围绕该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进行本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本课程整体教学设面向高职大学一年级开设。
这些学生刚刚离开中学,习惯于应试教育,缺乏社会阅历和独立生活经历。
他们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校园环境、学习方式方法、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均需要尽快熟悉和适应。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学习愿望、行为方式等方面有自身的特点,整体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公民品格的培育、职业素养的提升的,按照“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教学的单元化和实践环节的项目化,使学生理论学习“坐得住、听得进、想得通”,实践活动“德法兼修、情理并重、教养同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听而难笃,受而不信,学而未修”的思政课教学窘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1-2学期总学时:42(3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我院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要求,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
是学院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也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
(二)课程作用本课程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以及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思修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更好地完成大学期间各项任务;有利于大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具体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困难,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领悟人生真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加强自身道德建设,锻炼道德品质修养,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辅助作用,能促进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
(二)设计思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出发,直面他们在新时代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答他们的困惑。
课程突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去思考问题,结合现实来理解书中观点,从而实现书本与生活的对接。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对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学习,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并且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对实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二)知识目标该课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主要渠道。
200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编号: 91012003课程类型:基本素质与能力领域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负责人:编制单位:一、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思想品德课程,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育各种道德素质,提高法律素养、自觉遵纪守法,促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培养目标1、专业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2、方法能力目标:让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策划、准备和组织,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调查研究,能够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实践中知荣明耻,明辨是非善恶,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实现学生在思想道德和法律规范上的知、信、行的统一,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1、本课程的先修课与后续课本课程的先修课为《形势与政策》。
后续课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
2、与前后课程的关系学习先修《形势与政策》课,使学生初步了解国内外形势。
再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我国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做到学做一体,为后续课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包括具体分为8个学习情境,各情境详细内容见下表。
1、学习情境设计(共45学时)2、具体教学内容及要求(1)学习情境(单元 1):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理解接受高职教育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核心体系;社会能力主要体现在学习与新同学交流、沟通、辩论的方法和技巧;方法能力主要体现为对学生的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
2019年《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标准(20210128174509)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130900103课程类型:理论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各专业总学时:44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中央16 号文件”),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由过去“两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整合而来,是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该课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大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健康成长。
b5E2RGbCAP二、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目标的依据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新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了解我国的基本法律规范与法律程序,掌握劳动法、合同法、婚姻家庭法、民法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
p1EanqFDPw2、能力目标:在了解高职生活的特点、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高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初步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力;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将道德理论内化为自觉意识、自身习惯、自主行动,提高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提高守法护法的自觉意识和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能力。
DXDiTa9E3d3、素质目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学会适应社会、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沟通,学会与人1 / 6交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和法律素质,具备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材和终身发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36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要求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把个人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课程主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认识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发展趋势,明确“基础”课性质和目的。
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将远大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掌握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公共生活、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掌握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掌握职业道德的涵义及养成、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择业与创业的方法,明确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维权的途径。
(二)能力培养目标能够在了解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高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高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初步培养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
能够在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培养合理生存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感器技术》作业(3)一、填空题1.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切割磁力线,导体两端会出现感应电动势E,闭合导体回路中感应电动势e=-N;当线圈垂直于磁场方向切割磁力线时,感应电动势e=-NBlv;若线圈以角速度ω转动,、则感应电动势e=-NBSω。
2.只要线圈磁通量发生变化,就有感应电动势产生,其实现的主要方法有线圈与磁场发生相对运动,磁路中磁阻变化,恒定磁场中线圈面积变化。
当传感器结构参数确定后,感应电动势e与线圈相对磁场的运动速度v或ω成正比。
所以,可用磁电式传感器测量线速度和角速度,对测得的速度进行积分或微分就可求出位移和加速度。
3.磁电式传感器直接从被测物体吸收机械能并转换成电信号输出,且输出功率大,性能稳定,它的工作不需要电源,调理电路非常简单,由于磁电式传感器通常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所以一般不需要高增益放大器,适用于振动、转速、扭矩的测量。
4.电磁流量传感器的结构如图6-8所示,传感器安装在工艺管道中,当导电流体沿测量管在磁场中与磁力线成垂直方向运动时,导电流体切割磁力线而产生感应电动势E=BD,其中B是磁感应强度,是平均流速,D是距离,常与测量管内径相等。
流经测量管流体的瞬时流量Q与流速的关系为Q=а=。
5.在如图6-9所示的金属或半导体薄片两端通以控制电流I,在与薄片垂直方向上施加磁感应强度为B的磁场,则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方向的薄片的另两侧会产生大小正比于控制电流I和磁感应强度B的现象,这一现象称为霍尔效应,利用霍尔效应制成的传感元件称霍尔传感器。
在薄片两侧之间建立的电场E,称为霍尔电场,相应的电势U称为霍尔电势。
霍尔效应的产生是由于运动电荷受磁场中洛仑磁力作用的结果。
6.霍尔电势U==KHIB,其中R是霍尔系数(m3/c)、I是控制电流(A)、B是磁感应强度(T)、d是半导体薄片厚度(M)、KH是灵敏度系数,R=,其中为载流体的电阻率,为载流子的迁移率,半导体材料(尤其是N型半导体)电阻率较大,载流子迁移率很高,因而可以获得很大的霍尔系数,适于制造霍尔传感器。
7.霍尔电势的大小正比于控制电流I和磁感应强度B,灵敏度k表示在单位磁感应强度和单位控制电流时输出霍尔电势的大小,一般要求越大越好,元件的厚度d越薄,k越大,所以霍尔元件的厚度都很薄。
当载流材料和几何尺寸确定后,霍尔电势的大小只和I和B有关,因此霍尔传感器可用来探测磁场和电流,由此可测量压力、振动等。
8.霍尔元件的输出与灵敏度有关,灵敏度系数k越大,输出U越大。
灵敏度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元件的材料和几何尺寸,材料的和越大,霍尔系数R越大,输出的U越大,为了提高霍尔灵敏度,要求材料的R尽可能的大。
元件的厚度d越小,k越大,U也越大,所以霍尔元件的厚度要小,但太小会使元件的输入、输出电阻增加。
9.当霍尔元件的控制电流采用交流时,由于建立霍尔电势所需时间很短,因此交流电频率可高达几千兆赫,且信噪比较大。
当磁场为交变,电流为直流时,由于交变磁场在导体内产生涡流而输出附加霍尔电势,所以霍尔元件不能在交变频率为几千赫的磁场中工作。
10.对霍尔元件可采用恒流驱动或恒压驱动;恒压驱动电路简单,但性能较差,随着磁感应强度增加,线性变坏,仅用于精度要求不太高的场合;恒流驱动线性度高,精度高,受温度影响小。
11.霍尔元件对温度的变化很敏感,霍尔元件的输入电阻、输出电阻、霍尔电势等都会随温度变化,这将给测量带来较大的误差。
为了减小由于温度影响带来的测量误差,除选用温度系数小的元件或采取恒温措施外,还可以采用恒流源、利用输入回路串、并电阻、利用输出回路的负载、利用热敏电阻等方法进行补偿。
12.以霍尔元件做探头的特斯拉计(或高斯计、磁强计)可用来测量磁场,锗和砷化镓器件的霍尔电势温度系数小,线性范围大,适用于做测量磁场的探头,把探头放在待测磁场中,探头的磁敏感面与磁场方向垂直,控制电流恒定,则霍尔输出电势UH正比于磁场B,故可以利用它来测量磁场。
进行测量时,采用高导磁的磁性材料(如坡莫合金)集中磁通来增强磁场的集束器可降低器件噪声、提高信噪比。
13.磁栅传感器由磁栅、磁头和检测电路组成。
磁栅是检测位置的基准尺,尺身的磁性薄膜上预先录有相同间距的栅状磁信号,磁头读取磁信号。
当磁栅与磁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磁头的输出发生相应变化,将位移量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检测电路转换成脉冲,并以数字形式显示出来。
磁栅传感器有长磁栅式和圆磁栅式两种,分别用来测量线位移和角位移。
14.磁头的功能是读取磁栅上记录信号,可分为静态磁头和动态磁头。
动态磁头仅有输出绕组,只有与磁栅相对运动才有信号输出,输出信号的幅值随相对运动速度而变化,动态磁头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适合长度测量。
为了保证一定幅值的输出,通常规定磁头以一定速度运动。
15.磁栅传感器的误差包括零位误差和细分误差。
零位误差是由磁栅的节距不均匀、磁栅的安装与变形、磁栅剩磁变化所引起的零点漂移、外界磁场干扰等因素造成的;细分误差是由磁膜不均匀或录制过程不完善造成磁栅上信号幅度不相等、两个磁头在空间位置偏离正交较远、两个磁头参数不对称、磁场高次谐波分量和感应电势高次谐波的分量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的。
16.压电效应是当某些晶体沿着一定方向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会产生极化现象,同时在某两个表面上产生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电荷;当外力去掉后,又恢复到不带电状态;当作用力方向改变时,电荷的极性也随着改变;晶体受力所产生的电荷量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
17.对压电晶体施加电场,晶体将在一定方向上产生机械变形;当外加电场撤去后,该变形也随之消失。
这种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也称作电致伸缩效应。
18.石英晶体的x轴称为电轴,垂直于x轴的平面上压电效应最强;y轴称为机械轴,沿y轴的机械变形最明显;z轴称为光轴或中性轴,z轴方向上没有压电效应。
19.压电式传感器既可等效为电荷源,又可等效为电容器,其等效电路可认为是二者的并联,也可认为是一个电压源和一个电容器的串联。
20.压电式传感器中常用两片以上压电晶片组合在一起使用,两片压电晶体构成的传感器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接法。
21.压电材料可分为三大类:压电晶体、压电陶瓷和新型压电材料。
22.原始的压电陶瓷不具有压电效应,只有经过极化处理后,才具有压电性,即在一定温度下,以强电场使其电畴趋向外加电场规则排列,从而呈现出压电性,当极化电场撤去后,电畴基本保持基本不变,形成很强的剩余极化,从而呈现压电性。
23.压电半导体既有压电特性又有半导体特性,因此既可用其压电性研制传感器,又可用其半导体性制作电子器件,也可将二者结合,研制集转换元件和电子线路于一体的新型压电传感器测试系统。
24.压电传感器的变换电路具有电荷等效电路和电压等效电路两种形式。
25.电荷放大器是一种输出电压与输入电荷成正比的前置放大器。
电荷放大器的输出电压仅与输入电荷和反馈电容有关,传感器的灵敏度与电缆电容无关。
26.高分子压电材料大体上可以分为高分子压电薄膜和高分子压电陶瓷薄膜两类。
27.PVDF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物性型压电材料,它的主要优点是:压电系数高;柔性和加工性能好,适于做大面积的传感阵列器件;声阻抗与水及人体肌肉的声阻抗很接近,可用作水听器和医用仪器的敏感元件。
二、简答题1、磁电式传感器可分为几类?各有什么性能特点?答:a)变磁通式磁电传感器这种类型的传感器线圈和磁铁固定不同,利用铁磁性物质制成一个齿轮(或凸轮)与被测物体相连而连动,在运动中齿轮(或凸轮)不断改变磁路的磁阻,从而改变了线圈的磁通,在线圈中感应出电动势。
这种类型的传感器在结构上有开磁路和闭磁路两种,一般都用来测量旋转物体的角速度,产生感应电势的频率作为输出,感应电动势的频率等于磁通变化的频率。
b)恒定磁通式磁电传感器在图6-4中,线圈和壳体固定,永久磁铁用弹簧支承,当壳体随被测物体一起振动时,由于弹性元件较软而运动部件质量相对较大,因而有较大惯性,来不及跟随振动体一起振动,振动能量几乎全部被弹性元件吸收,永久磁铁与线圈之间产生相对运动,线圈切割磁力线,从而产生感应电动势。
2、简述磁电感应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磁电感应式传感器最基本的构成元件有哪些?答:磁电式传感器直接从被测物体吸收机械能并转换成电信号输出,且输出功率大,性能稳定,它的工作不需要电源,调理电路非常简单,由于磁电式传感器通常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所以一般不需要高增益放大器,适用于振动、转速、扭矩的测量。
3、利用磁电感应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设计一个测量主轴转速的传感器,并说明如何将其作为数字传感器使用。
答:测量转速时,转轴与被测转轴链接,从而带动转子转动,当转子的齿与定子的齿相对时气隙最小,磁路中磁通最大,当两者的齿与槽相对时,气隙最大,磁路中磁通最小。
因而当定子不动而转子转动时,磁通就周期性的变化,从而在线圈感应出近似正弦的电感信号,感应电势频率。
4、可否利用磁电感应式传感器来测流量?简述其工作原理。
答:电磁流量传感器电磁流量传感器的结构如图6-8所示,传感器安装在工艺管通中,当导电流体沿测量管在磁场中与磁力线成垂直方向运动时,导电流本切割磁力线而产生感应电动势,其值可用下式表示:流经测量管流体的瞬时流量与流速的关系为式中,—测量管内电极处横截面面积则:式中,—仪表常数由式6-9可知,当传感器参数确定后,仪表常数是一定值,感应电势正与流量Q成正比。
5、什么是霍尔效应?简述霍尔电流表和霍尔场强计的工作原理。
答:金属或半导体薄片两端通以控制电流,在与薄片方向上施加磁感应强度为的磁场,那么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方向的薄片的另两侧会产生电动势,的大小正比于控制电流和磁感应强度,这一现象称为霍尔效应,利用霍尔效应制成的传感元件称霍尔传感器。
霍尔钳形电流表的探头实用环形铁心做集束器,霍尔器件放在空隙中间。
由安培定律克制,在载流导体周围会产生一正比于该电流的磁场,用霍尔元件来测量这一磁场,其输出的霍尔电势正比于该磁场,通过对磁场的测量可间接测得电流的大小。
由霍尔元件构成的电流传感器为非接触式测量,测量精度高,不必切断电路电流,测量范围广,本身几乎不消耗电路功率。
磁场测量的方法很多,其中应用比较普遍的是以霍尔元件做探头的特斯拉计。
锗和砷化镓的霍尔电势温度系数小,线性范围大,适于做测量磁场的探头。
把探头放在待测磁场中,探头的磁敏感面与磁场方向垂直,控制电流恒定,则霍尔输出电势U H正比于磁场B,故可以利用它来测量磁场。
6、霍尔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为什么用半导体材料制造霍尔元件?答:霍尔系数,其中为载流体的电阻率,为载流子的迁移率,半导体材料(尤其是N型半导体)电阻率较大,载流子迁移率很高,因而可以获得很大的霍尔系数,适于制造霍尔传感器。
7、什么是霍尔元件的不等位电势?如何补偿?答:不等位电势:在额定控制电流作用下,无外加磁场时,由于材料电阻率的不均匀,两个电极不在同一等位面上,霍尔元件的厚度不均匀等原因,在两霍尔电极之间的空载电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