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本

合集下载

语文版语文必修五第9课《论民本》ppt课件1

语文版语文必修五第9课《论民本》ppt课件1
•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 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咚咚敲响,枪尖刀锋刚 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 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 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 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谷不可胜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然而不王者 非我也,岁也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_百__姓__归__顺__
五、古今异义 ①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古义:祭__祀__用__的__牲__畜____。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②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古__代__国___君__称__自__己__的__谦__词__。
今义: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③请.以战喻 古义:请__允__许__我__。 今义: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 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_可__”_是__“_可__以__”_,__“_以__”_是__“_凭__借__”___________。
直不百步耳
闹饥荒
没有像 更加 用
音节助词 已经 有的人 凭借
“只” 只不过
•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 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 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 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 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论民本
孟轲(前372—前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孔门有弟子三千,有贤人七十二 位,但是在思想上,他们与孔子的关系, 都不能与孟子相比。孟子晚于孔子大约 一百年,他继承与发扬了孔子思想,对 儒家思想的发展贡献巨大。所以,虽然 他不是孔子的弟子,却被后人尊为“亚 圣”。

论民本的知识点总结

论民本的知识点总结

论民本的知识点总结一、概念内涵民本的概念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强调国家和政府的权力应当来自于人民,为了人民,最终归于人民。

人民的利益应当被置于政治权力的核心地位,一切政治活动都应当围绕人民的利益展开。

2. 以民为贵:民本思想强调人民的生命、财产、权利等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政治决策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中之重。

3. 为民造福:政府的一切活动都应当围绕着为人民谋福祉,促进人民的福祉和幸福。

4. 理性民主:民本思想倡导政治决策应当依靠人民的理性意志和自主进行,政府执政应当是民主的,尊重人民的选举权和知情权,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5. 责任透明:政府应当对人民负责,政治决策应当透明公开,政府应当对人民的权利和福祉承担责任。

以上这些方面是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二、历史渊源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中。

1. 儒家学说:儒家学说强调“民为贵”,“民生为重”,“民贵君轻”,“民生民生”,强调政治权力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政治决策应当谋求人民的幸福和福祉。

儒家学说对于民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道家学说:道家学说也强调“民为贵”,“天下为公”,“天下大同”,这些思想对于后来的民本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注重诸侯对百姓的关注和照顾,推崇封建统治者以百姓的利益为重。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这些思想对于民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三、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在不同时期,中国的政治活动中都对民本思想进行了一定的体现和表现。

1. 古代政治:古代中国的政治决策大多围绕着国家百姓的利益和福祉,政府的权力也是来自于人民,并归于人民。

历史上有许多帝王在执政时期都非常重视人民的生活和福祉,例如汉武帝提倡“去奢号令”、“薄赋敛”,唐玄宗提倡“开元盛世”,大力兴修水利工程,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秋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11 论民本(共37张PPT)

秋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11 论民本(共37张PPT)

知识梳理
加点字
粢.盛.
走圹.
鹯.也
载胥.及溺
数.罟.

三年之艾. 自怨自艾.

牲畜. 畜.养
读音 zī chéng kuàng zhān xū cù gǔ ài yì chù xù
加点字
洿.池
狗彘.
庠.序
孝悌.
饿莩.

不可胜.食 胜.利

君王. 王.天下
读音 wū zhì xiáng tì piǎo shēnɡ shènɡ wánɡ wànɡ
学以致用 请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成熟”为话题,写一段文字。(150字以 内) 写作示例: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 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 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 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 突围》)
背景助读
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 的学说,被尊为“亚圣”。他提出以“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 哲学上提出“性善论”。《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具有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 辩论是非。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文白对照
目标一分析文本结构,把握文本内容 1.本文节录的孟子言论,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请用简明 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提示:第一部分: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第 二部分:主要谈“得民心”与“得天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通过孟子 与梁惠王的对话,论述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 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突出了梁惠王的自矜,为引出下文孟子“五十步笑百步”的设 喻作铺垫。

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及译文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本《论民本》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作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五《论民本》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四单元 第11课 论民本

第四单元  第11课 论民本

道义,正义 ___________
路程 ______
学说 ______
⑥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师说》) . ⑦不足为外人道 也(《桃花源记》) . ⑧从郦山下, 道 芷阳间行( 《鸿门宴》 ) . ⑨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 为政篇》) .
道理,思想 _____________ 说 ____ 取道 _____ 引导 ______
对于 ____ 比 ___ 在 ___ 跟,同 _忧辱,以 陷于死亡 . ③请以 战喻 . ④以 五十步笑百步 . ⑤申之以 孝悌之义 . ⑥以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介词,依,按照 ________________ 介词,以致 ___________ 介词,用 __ _______ 介词,拿 _________ 介词,把 _________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子思 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为后人留下 一份珍贵的遗产。 作品:记录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言论的《孟子》 。
《孟子》模仿《论语》 ,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孟子继承了 孔子的学说,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间攻城略地、残害人民 的不义之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他还呼吁省刑薄赋,对人民的苦难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
《孟子》 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 具有气势充沛、 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 谨严。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驱诱论敌就范。其中最多 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 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很 有说服力。第三,比起《论语》来, 《孟子》篇幅较长,内容也更 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论民本原文及其翻译

论民本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论民本》

《论民本》
论民本
《孟子》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 土神 谷神 代词,代
‚民‛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因此 介词,相当于‚于‛,
译为:到
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 使动,使…危险 那么 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 已经 介宾短语后臵 这样 转折连词,
译为:还
第二部分: 主要谈“得民心”与“有天下”间的关 系。 孟子认为君王要施仁政,才能吸引天下百姓的心。他 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指出,那些不修仁政的暴君,就像为渊 驱鱼、为丛驱爵(雀)一样为有道的明君驱赶来百姓。以 此提醒国君要‚志于人‛。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后世的统 治者影响是深远的,像西汉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贞观之治‛的种种措 施,都是直接地从孟子的思想得到依托。这种思想一直成 为两千年封建社会开明政治家以‚仁‛大治天下的理论基 础。
(二)民本与近代民主有本质差别,二者不可混 淆,但又有内在一致性和相通之处。孟子的民本思想 于当今时代仍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孟子的 勤政爱民、与民同乐的思想对执政党的思想建设有教 育意义;第二,‚制民之产‛、‚取于民有制‛对于 加大减轻农民负担、禁止乱摊派、乱收费的力度有现 实的借鉴意义;第三,孟子提出制约君权的主张对我 们建立权力制约机制、防范以权谋私的贪污腐败现象 有启示意义;
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
2、斯: 那么,就 3、所欲与之聚之:
第一个‚之‛,代词,百姓; 第二个‚之,代词,代‚所欲‛。 (百姓)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
4、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就: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 下:低处
走:跑,此处译为:奔向 5、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爵‛通雀,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用来比喻 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 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6、虽欲无王: 虽:即使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参考课件5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参考课件5

三、一词多义
①得天下有道. _方__法____ (1)道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道__路____
③得道.者多助 _道__义__、__正__义____
①桀纣之.失天下也 _结__构__助__词__,__主__谓__之__间__,_______ 取___消__句__子_独_ 立性
(2)之 ②今之.欲王者 __音__节__助__词____ ③五亩之.宅 _助__词__,__的__
七、名句默写 ①孟子曰:“民为贵,_社__稷__次__之___,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 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 则变置。牺__牲__既__成__,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 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__白__者__不__负__戴__于__道__路__矣_____。 七十者衣帛食肉,_黎__民__不__饥__不__寒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2.从选文第四段来看,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 面? 我的理解: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是实实在在地维护 老百姓的利益。作为儒家学派的“亚圣”,孟子主要继承并 发展孔子的“仁政”思想,他力主统治者应该对人民施行 “仁政”,而反对施行“暴政”。孟子认为,首先让人民安 居乐业,过上稳定的生活。同时统治者应该轻徭薄赋,省减 刑罚,不随意侵夺农时,也就是少剥削一些,少扰民一些, 借以保证人民能够安定地生产,维持起码的生活。他认为, 在这个基础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 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后就能达到天下大治。
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
11 论民本
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
孟母训子 孟子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与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叉开腿蹲在地上。孟子 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 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论民本》教案.doc

《论民本》教案.doc

《论民本》教案教学目标一、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二、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今、苟、胜、就、刑、衣、王、诸、盍、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四、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一、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同。

二、特殊文言句式的规律。

[教学方法]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想]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是孟子学说中最富进步性的部分,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它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特别是在将群众观点当作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将群众路线当作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今天,尤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本课除了教学必要的文言知识,特别是宾语前置、词类活用的规律外,还宜补充一些资料,结合本课内容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初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容、它的积极意义和它的历史局限性,并认识中国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

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爱”,时隔百余年之后,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由于时代不同及学术发展的原因,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

孔子的仁爱更多的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守。

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都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

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组孟子关于以民为本的言论。

关于孟子,同学们都知道他是与孔子齐名的儒家代表人物,谁能来讲一讲你所知道的孟子和他的民本思想。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即今山东邹城人, 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

《孟子.论民本》古今对照

《孟子.论民本》古今对照

孟子.论民本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文言文《论民本》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论民本》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论民本》原文及译文文言文《论民本》原文及译文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论民本》原文及译文,欢迎参考~ 《论民本》原文及译文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论民本课件

论民本课件

第二部分:
1.结合注释自己疏通字词意思。 2.自己不理解的和同桌商量解决或者举手质疑。 3.概括本段孟子阐述了什么思想。
第二部分:主要谈“得民心”与“有天下”间的关系。
孟子认为君王要施仁政,才能吸引天下百姓的心。他用两个形象的 比喻指出,那些不修仁政的暴君,就像为渊驱鱼、为丛驱爵(雀)一样 为有道的明君驱赶来百姓。以此提醒国君要“志于人”。孟子的仁政思 想对于后世的统治者影响是深远的,像西汉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 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贞观之治”的种种措施,都是直 接地从孟子的思想得到依托。这种思想一直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开明政 治家以“仁”大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宾己疏通字词意思。 2.自己不理解的和同桌商量解决或者举手质疑。 3.概括本段孟子阐述了什么思想。
合作探究:同桌讨论然后试着评价孟子的民本思想。
进步性: 第一,平民性。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这一“民本”思 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批判性。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千百年维护 社会稳定提供了警醒作用。 第三,进步性。提出许多以利民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 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 具有进步意义。 局限性: 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学说客观上对百姓有利,但其出 发点仍是为了巩固君王的政权。并没有真正具备“以民为本” 的思想内涵,也没有在政治统治中得到体现。
怎样写?
为何写?
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爱”,立足“以民为本” 的原则,他的很多观点都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 会的要求。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 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在天、地和民之间,孟子强调人民的作用和地位。 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种强调皇帝应该顺乎民心民意的思想,对于历朝政 治的开明,起了莫大作用。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 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 齐。

11《论民本》教学设计(完整)

11《论民本》教学设计(完整)

11 《论民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2、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苟、胜、就、刑、衣、王、诸、何、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3、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苟、胜、就、刑、衣、王、诸、何、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

2、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

[教学难点]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同。

2、特殊文言句式的规律。

[教学方法]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儒家第二大宗师——孟子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后人称之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

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

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

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

作品:记录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言论的《孟子》。

二、背景回放“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论民本(语文版高二必修)

论民本(语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二、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今、苟、胜、就、刑、衣、王、诸、盍、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四、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一、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今天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同。

二、特殊文言句式的规律。

[教学方法]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想]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是孟子学说中最富进步性的部分,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它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特别是在将群众观点当作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将群众路线当作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今天,尤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本课除了教学必要的文言知识,特别是宾语前置、词类活用的规律外,还宜补充一些资料,结合本课内容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初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容、它的积极意义和它的历史局限性,并认识中国当代以民为本的思想。

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爱”,时隔百余年之后,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由于时代不同及学术发展的原因,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

孔子的仁爱更多的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守。

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都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

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组孟子关于以民为本的言论。

关于孟子,同学们都知道他是与孔子齐名的儒家代表人物,谁能来讲一讲你所知道的孟子和他的民本思想。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即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论民本》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论民本》

参考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 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 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 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 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罢 了。人民归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 野一样。
•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
思考:在本章中孟子是怎么论证“得天下” 与“失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始终是被剥削、被 压迫的对象,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 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没有真正具 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没有在政治统治中得到体现。 其理想目标是使统治者成为‚民父母‛,把君民关系由统治 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
思考: 孟子为什么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诸侯可变置,社稷可变置,
唯百姓不可变置,所以……
离娄上——朗读翻译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 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也。
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学说客观上 对百姓 有利,但其出发点仍是为了巩固君王的政权。对他的一些学 说应一分为二的看,比如孟子认为,百姓与士人不同,士人 没有恒产也能有恒 常之心;而一般百姓则是无恒产便无恒心。 这其中虽有唯物的一面,但歧视百姓的一面也是很显的。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孟子
尽心下——朗读翻译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 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 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 变置社稷。”

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讲义第四单元11 论 民 本

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讲义第四单元11 论 民 本

11论民本◎诗海拾贝分题得渔村晚照徐照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张敛蓑衣屋头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赏析】本诗一反传统,全用写实,为我们描述了一幕让人心酸的渔家生活场景。

全诗不用一典,明白如话,却又含意未尽:渔人迎风斗浪捕鱼的艰辛没有着墨,渔人日常生活的艰窘也没有交代,但却又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了人们的面前。

徐照笔下的渔翁是一个地地道道、处境艰难的渔民形象。

他辛苦地打了近一整天的鱼以后,时已傍晚,他把小船拢了回来,横系在自家的柴门外,然后就沿溪叫卖去了。

但他用少得可怜的卖鱼钱又买了酒,在回家路上喝醉了,到家就闷声不响地躺在地上睡着了。

他的生活清苦辛酸,是当时许多贫苦渔民的缩影。

◎语林撷英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尽心下》)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4.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作者卡片姓名孟子生卒年约前372~前289字号称谓名轲,字子舆籍贯邹(今山东邹城东南)相关材料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相传,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曾三迁其家,最后与一所学堂为邻,使孟子终成大器,“孟母三迁”的故事也传为佳话。

晚年时孟子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论民本

论民本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活页规范训练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课文节选部分集中论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得民心者得天
下,民有反抗君主虐政的权利,为民制产应该让百姓“仰足以
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 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这一句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要说明 什么道理?
人之上。第二,批判性。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
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 响。第三,进步性。孟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提出制约
君权的思想和许多以利民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显示了
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 孟子民本思想的局限性:孟子的理想目标是使统治者成为 “ 民之父母 ” ,把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 慈子孝的伦理关系。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学说 客观上对百姓有利,但其出发点仍是为了巩固君王的政权。
提示 核心是“为民制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必要的田产,包括 “ 五亩之宅 ” 和 “百亩之田” ;一是学校教
育,即对百姓进行伦理教化。
提示
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分别体现在哪里? 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第一,平民性。孟子的学
说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提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民贵君轻 ” 的思想,有尊重民权 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
提示 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为渊驱鱼”“为丛驱
爵 ” 来比喻暴政 “ 为汤武驱民 ” ,形象地表达了 “ 得民心 ” 与 “得天下”的关系。 考点链接 论证方法 解读 证 ①举例论证 ②道理论证 ③对比论证 ④比喻论 ⑤归纳论证 ⑥演绎论证 ⑦类比论证 ⑧因果论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思想的局限性。
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始终是被剥削、 被压迫的对象,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这是因为中国古 代的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没有 真正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没有在政治统治中 得到体现。其理想目标是使统治者成为“民父母”,把君 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 系。 • 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学说客观上对 百姓有利,但其出发点仍是为了巩固君王的政权。对他的 一些学说应一分为二地看,比如孟子认为,百姓与士人不 同,士人没有恒产也能有恒常之心;而一般百姓则是无恒 产便无恒心。这其中虽有唯物的一面,但歧视百姓的一面 也是很明显的。
参考译文: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 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 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 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 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 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 “(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 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 不好’,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 样呢。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 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 5.胜 •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第三部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 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 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 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 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分析‚民不加多‛原因)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 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 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王道之始:民加多的措施)
3、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孟子名 轲 ,字子舆 战国 时期邹国人,儒 家学派代表人,后人 把他与孔子合称 孔孟 并尊称他为 亚圣 , 《孟子》是记录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 著作。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孟子名轲,邹人(今山东邹县,三 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 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 子, 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 的学 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自 小便 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 搬家 以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 大一 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 。孟 母便 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 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 麻布 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 记母 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 称为‚孔孟之道‛。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 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c、‚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乱世的哲思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共7篇,3.5万余字,286章内容包括孟子的 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 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 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 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 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春秋无义 战。‛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时代背景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 争于气力。” (《韩非子· 五蠹》)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 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权势与 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由大国以“力” 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 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 梁。
文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特色鲜 明。 ①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②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③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探究拓展

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

第一,平民性。孟子的学说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提出“民贵 君轻”的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 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 • 第二,批判性。孟子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后世督导君权、 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 • 第三,进步性。孟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证 明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并且以德抗位,尚道蔑势;提出制约君 权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以利民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显示 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 • 可见,孟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个 非常进步的政治家,他的“以民为本”思想显示了其匡时济世、 救民水火的抱负胸襟和孜孜不倦、为民请命的使命感。对后世的 影响:如太宗李世民采用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 实行均田制,还农民以一定的土地;采取科举制,选贤与能。从 而出现了初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再如宋代范仲淹“忧民 之忧”,明代张居正“为民请命”等。
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 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仁 政
王道 之始
王道 之成
不违农时(农) 不 可 保护鱼类(渔) 胜 食
不可胜用 按时砍伐(林) 鼓励养蚕(纺) 繁兴六畜(牧) 生产粮食(农) 兴办教育
初步 措施
保 民
根本 措施
教 民
• •
本文的特点
《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注意
• • • • • • • • • • • • •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 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 序》 径直、直接
民为君之本(先秦哲人)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 凡君所以立,出乎众也(《吕览》)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第二部分: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 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 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 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 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 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离娄上)
参考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 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 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 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人 民归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 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王、武王赶来百 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 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即使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 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 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 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 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参考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 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 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 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 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 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 神。‛
第一部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 体现。孟子这一思想极具平民意识,它揭示了民众是立国 根本的真理,充分肯定民众在社会生活、国家政治中的基 础性作用。
名言:
达则兼济天下 。 1、穷则独善其身, 幼吾幼 ,以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及 人之幼 。
君 为轻。 民 为贵, 社稷 次之, 3、
4、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论 民 本
孟 子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 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2、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今、苟、胜、就、刑、 衣、王、诸、盍、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 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 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 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 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 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王道之成:民加多的措施和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