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

1.哲宗绍述

答:哲宗绍述是宋哲宗恢复王安石部分新法的事件,又称绍圣绍述。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死后,哲宗亲政,次年改年号为绍圣,表示“绍述”(继承)神宗的新法。贬斥旧党吕大防、刘挚等,追夺司马光、吕公著赠谥,起用变法派章悖、曾布为相。恢复青苗、免役等法。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更加激烈。

2.靖康之变

答:靖康之变是金国灭亡北宋的事件。靖康元年(1126年)秋,金兵第二次南下,东、西两路军会师,东京(今河南开封)遭围困,京师城被攻破,钦宗帝亲往金营投降。次年三月,金统治者立宋投降派张邦昌为傀儡皇帝,改国号为楚。四月初一,徽、钦二帝及宗室、后妃、官僚、百工等数千人被俘,同时携带大批掠夺的金银珠宝、珍贵书籍北撤。北宋的统治至此结束。

3.驱口

答:驱口是金国奴隶的称谓,又称驱奴、驱。驱口一词始见于金代,蒙古灭金过程中﹐掠民为奴的现象非常严重,据记载﹐窝阔台灭金后,贵族、将校所得驱口,约当原金统治区残存人口的一半,在蒙古灭南宋的战争中,掠民为驱的程度尽管有所减轻,但仍相当普遍。

元朝统一全国后﹐以战俘为驱口的现象显著减少﹐在镇压人民起义过程中仍有掠民为驱的现象,后来﹐驱口成为奴婢的通称,直至明代初期仍有个别驱口的记载﹐但此后不久便逐渐消失。

4.廷寄

答:廷寄是清代公文传送制度之一。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逐渐形成。朝廷给各省高级官员的谕旨,交由内阁传抄者,称为明发;凡属机要文书,不便由内阁明发者,则由军机大臣专办,盖军机处印密封,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字样,用四百里或六百里文书递送各省,称为廷寄。清末,廷寄改由电报拍发,故称电寄。

5.台谏合一

答:台官是指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其主要职务为纠弹官邪,是监督官吏的官员;谏官指谏议大夫、拾遗、补阙、司谏、正言,其主要职务是侍从规谏,是讽谏君主的官员。自宋代开始,开了台谏合一之端,两者事权相混,谏官也拥有对百官的监察权。宋代台谏,实即御史台、监司、谏官连称。后世废门下省,谏官随之废除。明代给事中职兼前代谏议之责,因此称给事中为给谏,而通称御史为台谏。

二、史料分析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引自《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2: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引自《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3: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4:清云南总督鄂尔泰奏言:“臣思前明流土不分,……今历数百载,相沿以夷制夷,遂至以盗治盗,苗、保无追赃抵命之忧,土司无革职削地之罚,直至事大上闻。行贿详结,上司亦不深求,以为镇静,边民无所控诉。若不铲蔓塞源,纵兵、刑、财赋,事事整饬,皆治标而不治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

2.根据材料2,主父偃主张采取什么方法解决王国问题?这一方法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3.材料3反映了辽在其统治区域内采取的什么制度?分析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及产生的积极作用。

4.材料4反映了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弊端?为此,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在一个国家中采用不同制度的认识。

答:1.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汉高祖认为秦朝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孤立无援而导致灭亡。影响:诸侯国势力膨胀,于中央产生离心力,威胁到中央集权。

2.反对采取强削的办法,主张加大分封,把王国的土地再分给子弟。结果使诸侯封地越来越小,其势力越来越弱,无力与中央对抗。

王国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汉武帝时期国库充足和中央集权势力强大;景帝平定叛乱后,王国实力有所削弱。

3.实行“藩汉分治”的制度。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汉族农业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4.土司制度。弊端:土司实际上拥有独立的经济、行政、司法权利,形成闭塞、割据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和当地社会的发展。措施: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

5.认识:由于一国中不同地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在“一国”的前提下,实行“两制”甚至“多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但落后的制度如果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革,

将成为危害国家统一的隐患。

三、论述

1.简述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答:明代内阁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分四个阶段:

(1)洪武时期为雏形阶段。

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丞相制度以后,以翰林、春坊官员协助处理奏章,仿宋代制度,设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这是后来内阁制度的最早雏形。但朱元璋重大事务皆“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2)永乐时期为基本形成阶段。

朱棣即位后,命翰林院官员解缙、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七人“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也”。从职责和名称来看,明朝的内阁制度已基本形成。但此时内阁职权极为有限。

(3)仁、宣时期内阁制度进一步发展。

阁权已重于六部权力。表现之一,阁臣品级提高,授予尚书官职。阁臣品级由从五品提至正、从一品,已超过六部尚书。阁臣也相继授予尚书官职,便掌握实权,出现阁权重于六部权力的局面。表现之二,阁臣拥有“票拟”章奏之权,随后阁臣掌握了直接处理国家大事提供意见的大权。

(4)景泰至嘉靖时,内阁已有专门下属,朝位班次列六部之上。

嘉靖时朝位班次内阁位于六部之上,阁臣“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