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4章~第15章【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4章~第15章【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14 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644 年)
一、单项选择题 1.乾嘉有三大考史名著,不在其列的是( )。 A.《十七史商榷》 B.《廿二史札记》 C.《廿二史考异》 D.《文史通义》 【答案】D 【解析】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对 历代正史作了系统的考索、整理、归纳,并称为乾嘉三大考史名著。同时期的章学诚的《文 史通义》未在其列。
6.下列说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战国时期新兴城市的兴起 B.五代宋元时期风俗画的出现 C.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汉唐以来人头税被废除 【答案】B 【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战国时期,商业兴盛,封建城市兴起;明朝江南一些城 市出现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汉唐以来税制改革的特点就是逐渐取 消人头税,在雍正帝在位时,“摊丁入亩”正式取消人头税,废除人头税让农民的封建依附
11.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的“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突出后果 是( )。
A.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B.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 C.农民购买力低,缩小商品销售市场 D.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意思是指地主和商人把赚来的钱又用于旧的投 资方式——够买土地,导致手工业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9.明代宋濂在《銮坡集》中指出:“自贡举法行,学者知以摘经拟题为志,其最所切 者惟四子一经之笺是钻是窥,余则漫不加省,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本强不能对。”造 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实行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答案】C 【解析】明代成华年间,科举考试之法大大变更,改为八股取士。八股取士只在四书五 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 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 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问题。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四时捺钵答:四时捺钵是辽代的政治制度之一。

每年春夏秋冬四季,辽朝皇帝都要到各地巡视和从事渔猎活动。

“捺钵”,即辽朝皇帝在渔猎之地所设的行帐,皇帝出猎时,朝中官员随行,在捺钵与南北面大臣商议国事。

2.大诰答: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

明初洪武十八年十一月,发布《大诰》,也就是整理这一年审判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告诫官吏们,不要重蹈覆辙。

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四部分,统称《御制大诰》。

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

朱元璋为维护封建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仿周公《大诰》之制写定《大诰》颁行天下,诰戒臣民。

反映了明太祖治乱世用重典的思想。

因为过于严酷和过多体现明太祖个人特征,故《大诰》在洪武之后基本不再行用。

3.内务府答:内务府是清代独有的机构,职官多达三千人,比事务最繁的户部人数多十倍以上,可以说是清朝规模最大的机关。

内务府主要职能是管理皇家事务,诸如皇家日膳、服饰、库贮、礼仪、工程、农庄、畜牧、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等,还把持盐政、分收榷关、收受贡品。

内务府主要机构有“七司三院”,最重要的是广储司,专储皇室的金银珠宝、皮草、瓷器、绸缎、衣服、茶叶等特供品。

直至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为止才被废除。

4.南北面官答:南北面官是指辽代根据不同社会发展状况而设置的两套统治机构。

辽建国后,依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

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的称为南面官,是治理汉人的官署其设置仿唐制,设三省六部,官吏亦多用汉人。

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的称为北面官,是治理契丹的官署。

北面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地位较南面官高,管理宫账、部族、属国之事。

5.形势户答:形势户是指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富之家。

宋朝的形势户包括官户和充当州县衙门的公吏﹑乡里基层政权头目的上户。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第14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第14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

第14章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644年)14.1 复习笔记一、明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1.明初的政治(1)中书省制度的废除和内阁制度的形成①明承元制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总管一省军、政、司法。

②废除行省1376年,废除行省,设置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司法、军政,合称“三司”。

布政使司之下又设府、县二级地方政权。

③废除丞相制度a.1377年,设通政使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

b.1378年,朱元璋下令凡奏事不得先“关白”中书省。

c.1380年,朱元璋借丞相胡惟庸专权谋反事件,废中书省及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④建立内阁a.明太祖仿宋制设立诸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b.明成祖挑选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设立内阁。

c.宣宗时,阁臣有票拟权,英宗时,内阁票拟成为定制。

⑤票拟与批红奏章先送到内阁,由阁臣提出处理意见,用墨笔书写在小票上,附贴在章奏上,呈进皇帝,称为票拟。

皇帝看后,撕去小票,亲自用红笔写批在章奏上,称为批红。

内阁票拟只有经皇帝批红之后才能生效,然后作为正式谕旨下发。

(2)监察制度的建立①都察院朱元璋设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后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

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

②六科给事中朱元璋按六部的建制,分六科,六科给事中负责稽察六部事务。

(3)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的创立①五军都督府a.明初,由大都督府掌管全国军队。

为分散军权,朱元璋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简称五军府),分管在京的除亲军外的各卫所和在外的各都司。

b.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掌兵权。

兵部奉旨调兵遣将,但不治军。

五军都督府则治军,而无调兵遣将之权。

②卫所制度a.概述明朝军队分为卫、所两级,卫、所官军皆为世袭。

大致5600人为一卫,称卫指挥使司,长官为指挥使。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1.弥兵运动答:春秋时期由宋国发起的倡导停战、结盟的运动。

弥兵运动前后共有两次,以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发起的弥兵之会最为重要。

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等十四国诸侯会于宋,共尊晋、楚两大诸侯国为盟主;又齐、秦两大国,商定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

这次会盟之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很少。

2.李斯答:李斯是秦代政治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受业于荀子。

李斯初为吕不韦舍人,公元前237年,他的《谏逐客书》为秦王政(秦始皇)采纳,擢为廷尉,建议秦王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起了很大作用。

全国统一后,李斯任丞相,主张加强专制集权,焚《诗》、《书》,禁私学。

他还以“小篆”为准,整理、统一文字。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令公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帝,后为赵高所害。

泰山、琅邪等刻石,传为他的手书。

3.商鞅变法答: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改革。

公元前356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包括:废除贵族的井田制;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迁都咸阳,修建宫殿;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准备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4.三独坐答:东汉时,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在朝会时均专席而坐,故称三独坐。

汉百官朝会,一般接席而坐,此三官独坐一席,以示皇帝优宠。

东汉时设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负责一切政务,对皇帝负责为;司隶校尉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各郡事务,权力十分大;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掌管监察事务。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5、6章)【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5、6章)【圣才出品】

第4章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前770~前476年)一、单项选择题1.确立楚庄王霸主地位的重要战争是()。

A.城濮之战B.崤之战C.邲之战D.弭兵之会【答案】C【解析】公元前598年,楚围郑,晋施援手,晋楚战于邲,晋军大败,从此不敢与楚再战,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遂成中原霸主。

城濮之战虽然也在晋楚之间发生,但是获胜的是晋国,崤之战发生于秦晋之间。

弭兵会盟举行了两次,分别在在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华元、向成两次召集晋、楚两国在宋会盟,平分霸权。

2.下列不是春秋时代齐国管仲改革的内容的是()。

A.案田而税B.寓兵于农C.废除井田制D.士农工商专业分居【答案】C【解析】废除井田制很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废除井田制到战国时代才发生,是战国商鞅变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其他三项都是管仲改革的内容。

3.春秋后期,华夏诸国征服并吞并了许多周边的少数民族。

其中被秦国所灭的是()。

A.白狄B.西戎C.犬戎D.赤狄【答案】B【解析】春秋早期,戎狄的势力比较强大,华夏各小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秦、晋等大国也受到过他们的入侵。

到了春秋后期,随着华夏各国的日益强大,秦国灭西戎,晋国灭了赤狄和白狄。

4.下列是在春秋时代的齐、楚两国之间发生的是()。

A.城濮之战B.召陵之盟C.苏秦合纵D.葵丘会盟【答案】B【解析】春秋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它先后灭掉了在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邓等国,并伐黄服蔡,多次向郑国进攻。

郑国支持不住,已准备背齐向楚。

为了救郑,齐桓公于公元前656年,率领齐、宋、陈、卫、郑、许、鲁、曹、邾八国军队进攻楚的盟国蔡国,蔡军不战而溃。

联军陈兵楚境,楚国见齐的盟军强大,不敢率军交战,派使者质问齐桓公:你住北海,我住南海,风马牛不相及,你带大军来此是缘故?齐以楚不向王室朝贡相质询。

两国军队从春天相持到夏天,都不敢轻易进攻对方。

楚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

齐桓公也看到楚国强大,无隙可乘,只好在召陵与楚国结盟,史称“召陵之盟”。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章节题库-第13章 元朝的大一统(1271~1368年)【圣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章节题库-第13章 元朝的大一统(1271~1368年)【圣

第13章元朝的大一统(1271~1368年)一、单项选择题1.宋元时期的沈括和郭守敬的共同科学成就是()。

A.他们的科学著作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成就B.他们都创造了一些天文仪器来观测天象C.他们编写的历法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D.都在数学上有很高的造诣【答案】C【解析】沈括和郭守敬历法上都取得了重要成就,沈括的“十二气节”和郭守敬的《授时历》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2.元世祖时曾按居民贫富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户,登记户等的簿籍,叫做()。

A.鼠尾文簿B.鱼鳞图册C.赋役黄册D.鼠尾图册【答案】A【解析】元世祖时曾按居民贫富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户,每等再分三级,如上上、上中、上下等,称为三等九甲。

登记户等的簿籍,叫做“鼠尾文簿”。

3.有关元朝历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是由成吉思汗建立②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③民族分化政策不具有进步性④是长期分裂后出现的大统一朝代⑤解决大都粮食是海运和漕运的主要目的⑥最大的外贸港口是广州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⑥D.②③④⑤【答案】C【解析】元朝由元世祖忽必烈建立,泉州是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4.三通不包括哪本书?()A.《通典》B.《史通》C.《通志》D.《文献通考》【答案】B【解析】三通是指唐朝杜佑的《通典》、宋朝郑樵的《通志》、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二、名词解释题1.急递铺答:急递铺是金元时期传送公文的邮驿。

金代在军马要道上每十里置一铺,铺头一人,铺兵三人,由所辖军射粮军内差担任,负责递送元帅府、六部文移,用跑步接力的方式日行三百里。

元承金制,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设一铺,铺兵五人,签贫户及漏籍户充役,免差发,负责递送省、台、院紧急公文,一昼夜行四百里。

2.宣政院答:宣政院是元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统辖吐蕃地区的官署名。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

宣政院以帝师总领,长官为院使,秩从一品。

下设同知、副使、金院同佥、院判、参院等官,官属得有选用,地方置僧禄司僧正等分理僧尼之政,隶于宣政院,至大四年(1311年)废止,凡僧人诉讼悉归有司。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8章 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2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8章 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2

第8章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25~220年)一、单项选择题1.《后汉书》载:“……班超定西域……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

”西海是指()。

A.地中海B.红海C.巴尔喀什湖D.波斯湾【答案】D【解析】甘英于汉和帝永元九年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

他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出发,经条支、安息等国,到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但未能到达他的目的地大秦。

甘英是史书所载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他的这一行程丰富了当时汉朝对中亚的认识,是中西方交流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页。

2.汉中平年间,汉中爆发了五斗米道首领巴郡人()领导的农民暴动,被称为“米贼”。

汉灵帝时期,道教的一支太平道在流民中广泛传播,巨鹿人()是其首领。

A.张修,张角B.张陵,张衡C.张宝,张梁D.张鲁,张陵【答案】A【解析】五斗米道是张陵于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在蜀中创立的,当时入道之人须缴五斗米,世俗遂称之为五斗米道。

张陵死后传其子张衡,张衡又传其子张鲁。

巴郡(治今四川重庆)人张修也在巴郡、汉中传授五斗米道,并领导了农民暴动。

太平道的创建者是河北钜鹿(今河北省巨鹿)人张角。

汉灵帝在位时,他领导了著名的太平道起义,又称“黄巾起义”。

二、名词解释题1.光武中兴答:光武中兴是指光武帝刘秀统治期间,经济恢复、政治稳定的现象。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削平群雄,统一中国,为稳定、巩固王朝统治,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

对功臣厚予爵禄而禁止其干政;对诸侯王和外戚也予多方限制;行政体制,仍置三公,事归台阁;减省地方官吏。

其次,安定民生,恢复经济,重行西汉初年三十税一旧制;遣散军队还乡务农;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兴修水利等。

其三,比较适当地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他本人也勤政节俭,遗诏薄葬。

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2.王充答:王充是东汉著名哲学家。

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早年在太学学习,师事班彪,博通百家之言。

湖南大学《722中国史》考研真题详解

湖南大学《722中国史》考研真题详解

湖南大学《722中国史》考研真题详解2021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722中国史》考研全套目录•全国名校中国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全国名校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说明:本科目考研真题不对外公布(暂时难以获得),通过分析参考教材知识点,精选了有类似考点的其他院校相关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2.教材教辅•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李侃《中国近代史》(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课后习题+章节题库】•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课后习题+章节题库】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最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清政府()。

[统考201 9年研]A.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自由传教B.给予参与战争的各国“最惠国待遇”C.允许欧美各国商人在华开矿设厂D.有“义务”镇压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辛丑条约》的内容有:①中国向各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

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为担保,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

②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各国可以在界内驻兵,华人一律不准在内居住。

③大沽炮台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从北京到山海关的十二个战略要地,准各国驻兵。

④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

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

地方管辖区内如发生此类事件,必须立即镇压,否则地方官革职,永不叙用。

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

仅D项为《辛丑条约》内容。

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920年在上海出版了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译者是()。

历史丨辽宁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阶段测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历史丨辽宁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阶段测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阶段测试高三年级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题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6题,共48分)1.在安徽境内,有与“王朝文明”紧密关联的禹会村遗址。

考古专家介绍,根据考古新发现,可以推测该处有大量龙山文化遗迹散布。

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该遗址出土有()A.饲养猪和狗B.磨制石器C.蛋壳陶残片D.精美玉器2.夏、商、西周时期,社会成员基本以“族”划分,治理较为集中;春秋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管理出现急剧政治变革,出现了“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的局面。

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铁制农具得到普及 B.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C.形成官僚政治制度D.实行分类登记的户籍制度3.607年,隋炀帝把城门、尚食、尚药、御府、殿内五局移出门下省,成立殿内省;负责下行文书用印的符玺局继续保留;设立给事郎,“置员四人,从五品,省读奏案”,专门负责上行文书奏案的审议。

这些举措()A.使三省六部的运作机制完备B.体现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C.解决了国家政令不通的问题D.有利于国家治理效率的提升4.如图为元朝中国对外联系的交通分布概况。

这一时期()A.是“海上丝绸之路”巅峰B.造纸术意外传到阿拉伯地区C.蒙古西征促进了交通发展D.急递铺便利了民间商业活动5.古代某位思想家曾提出:“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

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下列思想主张中同属于该思想家的是()A.“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B.“存天理,灭人欲”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D.“工商皆本”6.明仁宗、宣宗之时,杨士奇虽主持阁务,却没有首辅之称。

嘉靖至万历时,首辅与次辅、群辅有了极大差别。

张璁为首辅,事多专断。

夏言为首辅,其他阁臣“恂恂若属吏然,不敢少龃龉”。

“首辅”的出现()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C.使内阁比肩宰相属官众多D.首辅握有法定的行政权7.19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市场上的丝茶价格是由中国决定的;70年代后,中国的销售价格和数量都追随世界经济景气的变幻而波动;至80、90年代,华丝的价格完全由纽约、伦敦、里昂的丝价决定,华茶的价格则完全由伦敦标价决定。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第13章 元朝的大一统(1271~1368年)【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第13章 元朝的大一统(1271~1368年)【圣才出品】

第13章元朝的大一统(1271~1368年)13.1 复习笔记一、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1.蒙古族的发展和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1)蒙古族的起源①蒙古族起源于战国时代居住在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人。

②东魏时期他们遣使贡方物,与中原王朝有了直接的关系。

③唐代蒙古族被称为“室韦”、“达怛”、“鞑靼”,此时他们已有众多的人口。

(2)蒙古族的发展①公元5世纪中期到10世纪前期,蒙古高原被突厥人、回鹘人、乞儿吉思人主宰,从语言到社会生活经历突厥化过程。

②辽金时代,原蒙古人的原始氏族制度已经瓦解。

③12世纪中叶,蒙古社会存在着不同的等级;成吉思汗时代以那可儿为基础建成了政治军事制度,他们构成战士和亲信人这个阶级;漠北各部在部落与部落之间甚至同一部内展开激烈的争夺,此间,蒙古部逐渐强盛起来。

(3)蒙古国的建立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共同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国号蒙古汗国,又称大蒙古国。

建国后成吉思汗进行整顿建设。

①扩充千户制。

将全蒙古百姓划分为95个(包括一些后来组成的)千户,任命建国功臣、贵戚为千户那颜,世袭管领。

②扩充护卫军达1万名,并规定了严格的护卫制度。

③设大断事官。

1202年曾设“治政刑”的札鲁忽赤(断事官),1206年又设普上断事官(大断事官),是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丞相。

④创立蒙古文字。

并以这种文字书写了于1219年确立的“大札撒”(法令)。

2.蒙古灭西夏与灭金(1)蒙古灭西夏①西夏桓宗天庆十二年(1205年),成吉思汗灭乃蛮后,攻拔西夏边境城堡力吉里寨、落思城。

②1207年秋,以西夏不肯纳贡称臣为由再次入侵,攻破斡罗该城(即兀刺海城),受西夏军抵抗而回。

③1209年秋,长驱直入西夏都城中兴府(今银川),迫使西夏每年向蒙古纳贡。

④1216年,蒙古军与西夏配合打下潼关。

⑤1217年,西夏拒绝出兵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再次包围中兴府,西夏请降。

⑥1223年,夏助木华黎攻金凤翔府失败,蒙古遣使问罪。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1部分名校考研真题说明:本部分从名校历年考研真题(部分为回忆版)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试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所选考研真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对一些重难点部分(包括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释,以使学员不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第1章中国的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前2070年)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六千多处,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其中江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遗址是()。

[2014北京科技大学研] A.河姆渡文化B.仰韶文化C.马家窑文化D.红山文化【答案】A【解析】A项,河姆渡文化,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是江南地区迄今较早的、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遗存。

B项,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北方地区的文化。

C项,马家窑文化是位于黄河上游地区。

D项,红山文化分布在辽西及其附近地区。

2.下列考古学文化中,与后来游牧文明有密切关系的是()。

[2013年统考真题]A.马家窑文化B.红山文化C.仰韶文化D.屈家岭文化【答案】B【解析】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文化,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和仰韶文化约略同时的主要有北方的红山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等。

红山文化分布在辽西及其附近地区,契丹族在此兴起,建立契丹国。

3.考古者试图从中探寻夏文明的新石器文化是()。

[2012年统考真题]A.大汶口文化B.河姆渡文化C.龙山文化D.良渚文化【答案】C【解析】大汶口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文化遗址的主要代表。

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是新时期时代后期父系氏族文化遗址的主要代表。

其中,龙山文化区私有制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为明显,其发展同我国最早的阶级社会夏商周有着直接的联系。

4.下列古史传说人物被周族奉为始祖的是()。

[2011年统考真题]A.神农B.后羿C.后稷D.契【答案】C【解析】神农为三皇之一;后羿为东夷族首领,以善射著称,太康时期曾夺取夏朝政权,后为亲信所杀;契为商朝的始祖,传说简狄吞燕卵而生商契;后稷为周朝始祖。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秦帝国的建立和秦末农民战争)【圣才】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秦帝国的建立和秦末农民战争)【圣才】
2.巩固统一的措施 (1)在全国确认土地私有 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颁发“使黔首自实田”法令,进行全国性土地登记,以国 家统一法令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 ①文字方面,制定小篆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后整理出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 国范围推广。 ②货币方面,统一规定:货币分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钱为 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③度量衡方面,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国。 ④车轨方面,修建驰道,建立一个以咸阳为中心联系全国各地的交通网,规定车轨的统 一宽度为六尺。 (3)加强思想统治 ①焚书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纳李斯之策,限藏书,禁私学,杀以古非今者,是为焚书。 ②坑儒
2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②地方军由郡尉掌管。 (3)加强治安 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地主阶级政权,镇压农民反抗,秦始皇对商鞅变法以来的秦国法 律加以补充、修订并颁布全国,制定比较完整的封建法典《秦律》,包括法律条文三种,治 狱案例一种。
4.总结 (1)秦始皇统一南方和东方,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2)秦朝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 辽东,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3)秦王朝虽然时间很短,但对以后 2000 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有着极为 深远的影响。
4 / 13
圣才电子书 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六,廷尉负责司法; 第七,治粟内史负责掌全国财政税收; 第八,宗正负责管理皇室亲族内部事务; 第九,少府负责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以供皇室需要; 第十,另有将作少府负责宫廷修建工程等职务。 ③在地方行政机构上,推行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封建统治网, 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 a.郡 第一,郡守为郡的最高长官,掌管全郡,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第二,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 第三,监御史由中央派遣,负责监察事宜。 b.县 第一,郡下设县若干,万户以上设县令,不满万户设县长; 第二,县尉掌管全县军事; 第三,县丞助理县令、县长,负责司法裁判。 c.乡 第一,县以下设乡若干,三老掌管教化; 第二,啬夫负责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 第三,游徼负责地方治安。 d.里、亭、邮等 (2)扩大军队 ①中央常备军由皇帝直接委派大将统帅,戍守边疆,并驻守京师;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0、11章)【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0、11章)【圣才出品】

第10章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581~618年)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隋运河开凿的动机与结果,表述准确的是()。

A.为沟通南北交通而开凿,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B.为繁荣洛阳商业而开凿,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经济发展C.为巩固统治而开凿,客观上有利于南北交通和经济交流D.为巩固统治而开凿,但成为隋亡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大运河的开凿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最重要的是巩固统治。

加强南北交通是目的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

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统治后期的暴虐无道。

2.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A.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B.发展教育和文化的需要C.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D.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答案】C【解析】隋唐时期,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参与政权,科举制的实行正顺应了这一要求,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动。

3.隋朝有一位大商人欲运送一批货物从余杭出发到长安,他所经水路应该是()。

A.江南河—通济渠—邗沟—黄河—广通渠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黄河—广通渠C.邗沟—江南河—通济渠—黄河—广通渠D.广通渠—黄河—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答案】B【解析】从公元605年起,隋炀帝征发民工开凿疏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隋朝商人从余杭经江南河、邗沟、通济渠可到洛阳,再由洛阳经黄河、广通渠即可到长安。

二、名词解释题1.律令格式答:律令格式是隋唐法律的基本表现形式。

律是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惩罚条文。

令是对国家典章制度的规定。

格是政府以诏敕形式颁布的各种禁令,主要是对违法者的处罚,可看作对律补充和变通条例。

式是官府机构的办事章程。

律、令创始于秦,格、式创始于东魏、西魏,至隋并行,唐沿用而更加完备,四者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构成严密的统治制度和法典体系,为后世法律所本。

2.开皇之治答:开皇之治是指隋文帝开皇年间出现的繁荣安定的局面。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13章)【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13章)【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907~1279年)12.1复习笔记一、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兴起1.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唐朝灭亡以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

五代历时54年(907~960年),先后更换了八姓十四帝。

(1)五代①后梁(907~923年)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自立,国号梁,建都开封,改元开平,史称“后梁”。

后梁建立后,朱全忠李克用争夺霸权,双方互有胜负。

923年,后唐军队进攻开封,后梁灭亡。

②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称帝,国号唐,改元同光,建都洛阳,史称“后唐”。

李存勖骄恣荒淫、重敛急征,后死于兵变,养子李嗣源称帝,革除了李存勖的一些弊政,明宗死后,后唐被后晋所灭。

③后晋(936~947年)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甘当儿皇帝,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得契丹援助,灭唐建晋,是为晋高祖。

其侄石重贵继位后被辽所灭。

④后汉(947~951年)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辽军北撤后,很快入主开封并建立政权,国号汉,刘知远是为汉高祖。

其子刘承祐继位后因猜忌前朝众将,被原天雄节度使郭威所杀。

⑤后周(951~959年)原天雄节度使郭威杀刘承祐后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

郭威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发展生产、革除弊政。

954年,郭威死,其养子郭荣即位,是为周世宗柴荣。

他革新政治,发展经济,禁灭佛教,严明军纪,增强了国力。

另外,又亲征南唐,收复失地,后被北宋取代。

(2)十国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先后并存的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表12-1十国国家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灭亡时间灭亡原因吴杨行密902扬州937权臣徐温养子徐知诰废吴帝自立,吴国亡吴越钱镠907杭州978为北宋所灭荆南钱镠907江陵963为北宋所灭前蜀王建907成都925为后唐所灭闽王审知909福州945为南唐所灭南汉刘隐917广州971为北宋所灭楚马殷927长沙951为南唐所灭后蜀孟知祥934成都965为北宋所灭南唐徐知诰939金陵975为北宋所灭北汉刘崇951太原979为北宋所灭(3)军阀混战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斗争①人民的痛苦生活a.连年征战,导致人口锐减,田地荒芜,十室九空。

2021届高考历史下学期仿真模拟卷五含解析202104260346

2021届高考历史下学期仿真模拟卷五含解析202104260346

2021届高考历史下学期仿真模拟卷〔五〕〔含解析〕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2卷(非选择题)两局部,共4页。

总分为100分。

考试用时50分钟。

第1卷一、选择题:此题共12小题,每一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一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书·礼乐志》称“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

王泽既竭,而诗不能作〞,这与《毛诗》提出“变风〞“变雅〞说的精神一致,都是把《诗》看成是“王道衰而作〞。

这说明《诗经》( )A.托物言志B.借古讽今C.客观真实D.反映了时代特征2.有专家指出,汉朝已不完全实行抑商政策,汉武帝、桑弘羊是因为重商而抑商,打击私商,培养官商,实行官商勾结。

南宋以后,对私人商业很少压制,更多的是官商勾结,共同牟利。

据此可知,古代中国的“抑商〞政策( )A.根本上没有真正地实行过B.延缓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实质是官府对经济的垄断D.刺激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3.据《宋史》记载,北宋有7位武将曾担任过地方知州:A.武将担任地方知州较为普遍B.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C.统治者改变重文轻武的政策D.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4.清代文官行政处分议定机构主要是吏部等衙门,而重大的案件如此由不同规模的会议来议定,对吏部等衙门的违规操作与吏部官员的议处如此由都察院主导,从主管部门来说,还是比拟集中的。

这反映出清代( )A.每个程序都渗透着皇权的影响B.文官行政处分议定程序的合理性C.文官行政处分议定程序的不断完善D.文官行政处分议定程序存在重大弊端5.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X围较以往有所扩大,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

这种状况明确中国( )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D.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6.有人说:“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在某某创办《国学报》《时务报》,就没有陈独秀在某某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2021届高考历史下学期仿真模拟卷二含解析202104260339

2021届高考历史下学期仿真模拟卷二含解析202104260339

2021届高考历史下学期仿真模拟卷〔二〕〔含解析〕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2卷(非选择题)两局部,共4页。

总分为100分。

考试用时50分钟。

第1卷一、选择题:此题共12小题,每一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一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周天子作为封国主权持有者以“册封〞的形式“委任〞诸侯作为地方封国统治的代理人,并不拥有独立主权的诸侯承受周王授权而进展代理统治。

对此解释正确的答案是( )A.西周是主权统一的国家B.西周没有出现最高统治权威C.诸侯在封国内独立实行统治D.分封体制以宗法血缘为根底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影响是( )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3.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如此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

“四书〞地位的提升( )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D.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4.早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政府就将局部税粮折为某某征取;正统二年(1437年),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

这一现象说明( ) A.某某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经济开展促进政府政策的调整C.税制改革推动某某普遍化D.明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5.1899年驻美公使伍廷芳在发表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演讲中指出:“作为一个市场,中国的一个省比整个非洲更有价值。

中国的政策对待所有国家都一视某某,他们都真正享有最惠国待遇。

〞其主要目的是( )A.竭力满足列强寻求市场的需要B.顺应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C.利用国际均势来谋求民族利益D.站在国际视野上阐释外交政策6.1907年,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提醒“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如此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黄金黑铁,断不足以兴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
1.哲宗绍述
答:哲宗绍述是宋哲宗恢复王安石部分新法的事件,又称绍圣绍述。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死后,哲宗亲政,次年改年号为绍圣,表示“绍述”(继承)神宗的新法。

贬斥旧党吕大防、刘挚等,追夺司马光、吕公著赠谥,起用变法派章悖、曾布为相。

恢复青苗、免役等法。

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更加激烈。

2.靖康之变
答:靖康之变是金国灭亡北宋的事件。

靖康元年(1126年)秋,金兵第二次南下,东、西两路军会师,东京(今河南开封)遭围困,京师城被攻破,钦宗帝亲往金营投降。

次年三月,金统治者立宋投降派张邦昌为傀儡皇帝,改国号为楚。

四月初一,徽、钦二帝及宗室、后妃、官僚、百工等数千人被俘,同时携带大批掠夺的金银珠宝、珍贵书籍北撤。

北宋的统治至此结束。

3.驱口
答:驱口是金国奴隶的称谓,又称驱奴、驱。

驱口一词始见于金代,蒙古灭金过程中﹐掠民为奴的现象非常严重,据记载﹐窝阔台灭金后,贵族、将校所得驱口,约当原金统治区残存人口的一半,在蒙古灭南宋的战争中,掠民为驱的程度尽管有所减轻,但仍相当普遍。

元朝统一全国后﹐以战俘为驱口的现象显著减少﹐在镇压人民起义过程中仍有掠民为驱的现象,后来﹐驱口成为奴婢的通称,直至明代初期仍有个别驱口的记载﹐但此后不久便逐渐消失。

4.廷寄
答:廷寄是清代公文传送制度之一。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逐渐形成。

朝廷给各省高级官员的谕旨,交由内阁传抄者,称为明发;凡属机要文书,不便由内阁明发者,则由军机大臣专办,盖军机处印密封,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字样,用四百里或六百里文书递送各省,称为廷寄。

清末,廷寄改由电报拍发,故称电寄。

5.台谏合一
答:台官是指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其主要职务为纠弹官邪,是监督官吏的官员;谏官指谏议大夫、拾遗、补阙、司谏、正言,其主要职务是侍从规谏,是讽谏君主的官员。

自宋代开始,开了台谏合一之端,两者事权相混,谏官也拥有对百官的监察权。

宋代台谏,实即御史台、监司、谏官连称。

后世废门下省,谏官随之废除。

明代给事中职兼前代谏议之责,因此称给事中为给谏,而通称御史为台谏。

二、史料分析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
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引自《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2: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引自《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3: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辽国官职分北、南院。

……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4:清云南总督鄂尔泰奏言:“臣思前明流土不分,……今历数百载,相沿以夷制夷,遂至以盗治盗,苗、保无追赃抵命之忧,土司无革职削地之罚,直至事大上闻。

行贿详结,上司亦不深求,以为镇静,边民无所控诉。

若不铲蔓塞源,纵兵、刑、财赋,事事整饬,皆治标而不治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
2.根据材料2,主父偃主张采取什么方法解决王国问题?这一方法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3.材料3反映了辽在其统治区域内采取的什么制度?分析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及产生的积极作用。

4.材料4反映了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弊端?为此,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在一个国家中采用不同制度的认识。

答:1.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

原因:汉高祖认为秦朝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孤立无援而导致灭亡。

影响:诸侯国势力膨胀,于中央产生离心力,威胁到中央集权。

2.反对采取强削的办法,主张加大分封,把王国的土地再分给子弟。

结果使诸侯封地越来越小,其势力越来越弱,无力与中央对抗。

王国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汉武帝时期国库充足和中央集权势力强大;景帝平定叛乱后,王国实力有所削弱。

3.实行“藩汉分治”的制度。

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

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汉族农业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4.土司制度。

弊端:土司实际上拥有独立的经济、行政、司法权利,形成闭塞、割据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和当地社会的发展。

措施: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

5.认识:由于一国中不同地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在“一国”的前提下,实行“两制”甚至“多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但落后的制度如果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革,
将成为危害国家统一的隐患。

三、论述
1.简述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答:明代内阁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分四个阶段:
(1)洪武时期为雏形阶段。

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丞相制度以后,以翰林、春坊官员协助处理奏章,仿宋代制度,设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这是后来内阁制度的最早雏形。

但朱元璋重大事务皆“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2)永乐时期为基本形成阶段。

朱棣即位后,命翰林院官员解缙、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七人“并直文渊阁,预机务。

内阁预机务自此始也”。

从职责和名称来看,明朝的内阁制度已基本形成。

但此时内阁职权极为有限。

(3)仁、宣时期内阁制度进一步发展。

阁权已重于六部权力。

表现之一,阁臣品级提高,授予尚书官职。

阁臣品级由从五品提至正、从一品,已超过六部尚书。

阁臣也相继授予尚书官职,便掌握实权,出现阁权重于六部权力的局面。

表现之二,阁臣拥有“票拟”章奏之权,随后阁臣掌握了直接处理国家大事提供意见的大权。

(4)景泰至嘉靖时,内阁已有专门下属,朝位班次列六部之上。

嘉靖时朝位班次内阁位于六部之上,阁臣“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
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相,特不居丞相名耳”。

当然,明代内阁并不是位于六部之上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它仅仅是为皇帝备顾问,提供意见,协助处理政事的秘书机构。

他们仍是文学侍从之士,事无大小均须秉承君主旨意,因此,明代内阁只是加强专制独裁的工具。

2.范仲淹改革及措施。

答:(1)背景
①北宋建立后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行政效率低下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各级官员缺乏进取心,“冗员”问题突出;
②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守内虚外策略,奉行“养兵”之策,废除府兵制,改为招募。

至仁宗时,总人数已达140万,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形成“冗兵”;
③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同时,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宋代统治者也常常付出大量金银和布匹,以金钱财富买得一时平安,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形成了“冗费”。

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④到宋仁宗时期,情况变得尤为严重,宋朝在与西夏军队作战中屡战屡败,西夏军队已经能够直接威胁到关中地区的安全;同时辽国也遣使求关南之地;国内各地起义不断;北宋政权的统治形式十分严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