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试大鱼际肌电图描记解读
神经肌肉的电生理学检查项目
神经肌肉的电生理学检查项目神经肌肉的电生理学检查项目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神经和肌肉的功能状态。
该检查包括多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应用范围。
以下是对神经肌肉的电生理学检查项目进行全面详细解析。
一、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CS)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C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神经传导速度、幅度和延迟等指标。
该检查通常通过在皮肤表面放置电极,并刺激相应的神经来进行。
NCS可用于评估多种疾病,如周围神经病变、脊髓损伤和脊髓灰质炎等。
二、肌电图(EMG)肌电图(EMG)是一种用于评估肌肉活动和功能状态的电生理学检查方法。
该检查通常通过在皮肤表面或针头插入到特定位置放置电极来进行。
EMG可用于诊断多种疾病,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经病变和肌无力等。
三、重复神经刺激(RNS)重复神经刺激(RNS)是一种用于评估肌肉疲劳和神经传导状态的电生理学检查方法。
该检查通常通过在皮肤表面放置电极,并刺激相应的神经来进行。
RNS可用于诊断多种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和周期性麻痹等。
四、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是一种用于评估脑部血流量和代谢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该检查通常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并使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分析来进行。
SPECT可用于诊断多种疾病,如中风、癫痫和帕金森氏症等。
五、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用于评估大脑活动和功能状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该检查通常通过使用强大的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获取图像,并对其进行分析来进行。
fMRI可用于诊断多种疾病,如脑卒中、多发性硬化和阿尔茨海默症等。
六、脑电图(EEG)脑电图(EEG)是一种用于评估大脑电活动的电生理学检查方法。
该检查通常通过在头皮表面放置电极,并记录大脑电活动来进行。
EEG可用于诊断多种疾病,如癫痫、睡眠障碍和脑损伤等。
七、视觉诱发电位(VEP)视觉诱发电位(VEP)是一种用于评估视觉系统功能状态的电生理学检查方法。
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3、正常运动单位电位
单个运动单位电位 正常肌肉作轻度
收缩时可出现单个 运动单位电位,它 记录的是一个前角 运动细胞及其所支 配的一组肌纤维产 生的电位总和
4、多个运动单位电位
④束颤电位: 束颤时肉眼可见,束颤电位是一组运动单位
电位的自发放电,可为各种位相 波幅一般<2mV,时限2~10ms,部分达20ms 束颤电位起源可能与脊髓前角细胞兴奋性升
高或因病变刺激周围神经根、丛、干时的轴突 反射有关
束颤电位可见于正常人,但多在前角细胞病 变、神经根病变、嵌压性神经病等下运动神经 元病变时出现
整个运动系统,包括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 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各个环节的损害 均能导致肌电图的改变
肌电图主要是检查下运动单位的电生理状况
肌电的观察记录方法:
记录肌电与神经传导的常用仪器是 肌电图仪,它主要有放大器、显示器、 记录仪、监听器、刺激器及各种附件 (电极等)组成
1、时限
这是最有诊断价值的指标。测定方法是从电位偏离 基线起到恢复至基线的整个时间,一般为几毫秒至数 十毫秒。温度对时限的影响不明显,而不同年龄、不 同肌肉的时限数值差异较大
骨胳肌作中度收缩,产生了不完全强直收缩 多个运动单位电位常呈混合相
如骨胳肌作最大收缩时,肌肉呈完全强直收 缩,此时全部运动单位收缩,肌电呈干扰电位
(三)异常肌电图
1、肌肉放松状态时异常肌电图
①插入电位的异常: 插入电位延长:针电极插入时,可诱发各种
类型的较长时间的反复放电。如纤颤电位、正 相电位、束颤电位或肌强直电位组成,有时单 独,有时为几种同时出现
周围神经损伤常用的电生理评定方法
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需要通过电生理评定方法来帮助诊断和治疗。
此类方法是通过记录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电活动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的一种手段。
以下是常用的电生理评定方法:1.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NCV)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是通过电刺激神经并测定刺激信号传导的速度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的测试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贴电极在神经上并施加短暂的电刺激,然后记录刺激信号从刺激点到肌肉的传导速度。
通过比较正常值,可以判断神经传导速度是否受损,是一种主要用于评估周围神经损伤的方法。
2. 肌肉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肌肉电图是通过在肌肉上放置电极来检测肌肉电活动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测量肌肉的电活动,从而评估肌肉神经功能是否正常。
肌肉电图通常与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一起使用,可以全面评估周围神经损伤。
3.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s, VEP)视觉诱发电位是一种通过刺激视觉系统并记录大脑皮层潜伏期反应来评估视觉系统功能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估视觉神经损伤,可以通过比较潜伏期反应的正常值来判断视觉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4. 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AEP)听觉诱发电位是一种通过刺激听觉系统并记录大脑皮层潜伏期反应来评估听觉系统功能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评估听觉神经功能,可以帮助诊断听觉系统疾病和损伤。
总结起来,以上是常用的周围神经损伤的电生理评定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分析可以全面评估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帮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在实际临床中,医生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电生理评定方法,并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目的。
通过电生理评定方法可以更准确、客观地评估神经损伤或疾病的程度和病情发展趋势。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预测。
如何读懂肌电图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
SCV各项同MCV,不同的是 重点看波幅和传导速度(测 得的传导速度较单纯)。
MCV和SCV潜伏期延长、传 导速度减慢反映脱髓鞘损害; 波幅降低反映轴索损害(一 般>80%为肯定损害)。
临床常有髓鞘合并轴索损害 的情况,应根据传导速度减 慢或波幅降低多少,及病人 临床情况综合判断以哪种损 害为主,或两者并重。
一步定位。 • 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F波。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 Motor Nerves对应神经和胫后神经)。
• Lat为潜伏期,Amp为波幅、 CV为传导速度(因MCV 记录电极置于肌腹,传导 速度不单纯,因此一般不 看,重点看潜伏期和波 幅。)
MG:高频、低频均递减。 Lambert-Eaton:高频递增、低频可递减。
肌电图检查的适应症和意义
• 适应症:前角细胞以下(包括前角)的病变 • 临床意义:
1. 发现亚临床病灶或被忽略的病变
① 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判断(三肢测定) ② 深部肌肉萎缩和轻瘫(如肥胖儿童)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① 神经源性损害:前角细胞病变、神经根损害、神经丛损害、周围神经病变 ②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病变 ③ 肌源性损害:肌炎、肌病、代谢性肌病
F波
F波:运动神经远端收到刺激,冲动沿着神经逆行传导至前 角细胞,使其兴奋放电,形成F波,因最初在足部(Foot) 小肌肉得名,反映神经近端功能。主要观察F波的出波率。
F波
主要观察F波的出波率:>80%为正常。异常提示早期神经病变
重复神经电刺激
用于检测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可鉴别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病 变(尤其是重症肌无力MG和Lambert-Eaton)。
肌电图解读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主要见于周围神经疾患;脊髓前角细胞疾患时传导速度一般无改变,但如果伴有周围神经变性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有不同程度减慢,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源性疾病时,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
一般认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敏感,周围神经疾患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即可出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神经根压迫症神经传导速度无显著改变,这是因为每个神经内含有多个神经根,一个神经根的受损,并不影响神经传导。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下运动神经元疾患的肌电诊断下运动神经元疾患的共同临床表现是:该单位支配的肌内发生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和无病理反射,由于病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各有其特征。
因此,对患者进行细胞的肌电检查,是较易作出定位诊断的。
(—)脊髓前角细胞疾病的肌电图1. 放松时①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呈节段性分布;②束颤电位常见。
2. 随意收缩时①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显著增宽,常超过12.0ms;②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显著增高,常出现巨大电位;③多相电位增加,且以群多相电位多见;④慢性病程可见巨大同步电位,同步实现阳性;⑤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减少,呈单纯相或混合相。
3. 传导速度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4.反射肌电图病变的脊髓分节范围内反射都减弱或消失,而在没有病变的脊髓分节的反射均正常。
5. 异常肌电位的分布特点①脊髓灰质炎时多选择性损伤腰膨大,且不对称,多为单侧性;②进行性脊肌萎缩症时,多先选择损伤颈膨大,且多为对称性。
(二)神经根压迫症的肌电图1. 放松时病变神经根所支配的躯干、肢体、椎旁肌可出现纤颤电位、正相电位,这是因为受压神经发生变性,肌肉失神经引起的。
束颤电位以颈椎病较多见,但比纤颤电位出现的机会要少。
2.随意收缩时①多相电位增加,运动单位电位电压降低、时限延长。
神经根后支支配的椎旁肌和骶棘肌出现多相电位增加,对诊断根性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肌电图报告不会看?这份入门级攻略帮你总结好了!
肌电图报告不会看?这份入门级攻略帮你总结好了!肌电图(EMG)是研究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门学科。
依据神经解剖原理和神经电生理特性对周围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和分析,从而为临床进一步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肌电图检查的目的是什么?肌电图广义包括:神经传导检查(NCS);针电极肌电图检查(EMG)。
01. 有助于定位诊断肌肉?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对于神经:① 弥漫性?根、丛、干、支?② 轴索损害?脱髓鞘损害?③ 感觉纤维损害?运动纤维损害?二者都有?④ 急性病程?亚急性?慢性?对于神经肌肉接头:前膜?后膜?02. 判断损伤程度二、临床哪些情况需要做肌电图?1)颈部和上肢、腰背和腿痛,手足麻木、疼痛、肢体麻木、无力、肌肉萎缩、或可疑单发性周围神经病如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和腓总神经损害;2)可疑周围神经病变如糖尿病等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3)骨折或其他外伤后可疑神经损伤等。
三、肌电图的基本概念01. 潜伏期(时)潜伏期是电信号从刺激点到记录点的传导时间。
潜伏期 = 运动神经传导时间 +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时间 + 肌肉兴奋到收缩的时间。
图 1. 潜伏期02. 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刺激点到记录点之间的距离/潜伏期(没有神经肌肉接头参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近端刺激点与远端刺激点距离之差/二者潜伏期之差。
03. M 波M 波是指刺激运动神经干,诱发所刺激神经支配的肌肉收缩,在该肌肉记录运动电位,称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M 波)。
04. 自发电活动(失神经电位)肌肉在放松时所出现的自发电活动即自发电位(几乎所有除终板区自发电位,都属于异常自发电位)。
产生机制:>> 肌细胞受损→ 肌细胞膜稳定性↓ → 肌细胞内外环境变化→神经对肌肉的抑制作用丧失;>> 针电极使得肌细胞膜完整性破坏→ 肌细胞内外环境变化→ 神经对肌肉的抑制作用丧失。
1)肌强直放电:是病理性的持续肌纤维异常放电的结果,多出现在针尖插入或移动时。
肌肉神经系统的电生理测量与分析
肌肉神经系统的电生理测量与分析肌肉神经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对人体的运动、生理功能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电生理测量是研究肌肉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通过记录由神经元产生的电位或电流来分析神经信号的传递和肌肉细胞的兴奋与收缩情况。
在神经学、康复医学等领域,肌肉神经系统的电生理测量与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重点讨论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试和反射电位测量三种常用的电生理测量方法及其应用。
一、肌电图肌电图是一种用来记录肌肉活动电位的电生理测量方法,主要用于研究肌肉的运动方式、疾病病理生理机制、肌肉疲劳状态等方面。
肌电图可以通过电极贴在肌肉表面来记录肌肉的电位变化,一般分为静息肌电图和运动肌电图两种。
在记录静息肌电图时,被测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可以反映肌肉的神经肌肉接头的状态;而在记录运动肌电图时,则需要肌肉参加特定的动作,可以反映肌肉纤维的运动程度和完整性。
肌电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生理学方法,可以用来监测不同肌肉的收缩状态和在不同肌肉活动时肌肉疲劳的程度。
此外,肌电图也可以应用于肌肉萎缩疾病、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
二、神经传导速度测试神经传导速度测试是一种用来评估神经传导速度的电生理测量方法,主要用于研究神经元对于不同刺激的反应速度和传导速度。
神经传导速度测试通常使用电极贴在肌肉上,在神经末梢部位施加特定的刺激(如电刺激和声刺激),然后用电极记录从刺激部位传输到大脑的神经信号经历的时间和距离,从而计算出神经传导速度。
神经传导速度测试可以帮助医生对神经疾病的定位和诊断,如多发性硬化症、神经损伤等,并可以用来监测患者治疗过程中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
三、反射电位测量反射电位测量是一种用来研究不同反射通路活动的电生理测量方法,主要用于研究神经元间的相互作用和神经反射机制。
反射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在神经元间经过化学膜进行的化学、电学传递和行动电位的传导所造成的。
反射电位可以通过电极贴在头皮上,并在特定刺激下记录触发的神经放电来测量,从而反映出受刺激的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和相互联系的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情况。
肌电图学习1
3.传导阻滞(conduction block):在运动神经传导检查过程中,当近端和远 端分别刺激,CMAP 波幅和面积于近端刺激比远端刺激下降大于 50%时,并 且近端出现波形离散,此种现象称为神经传导阻滞(图 6)。
图 6 不同神经损害病理对神经传导的影响 三)F 波
1.F 波产生机制:运动神经纤维在受到超强电刺激产生兴奋时,其冲 动会向远、近端双向传导。冲动向远端传导至所支配的肌肉,使肌肉兴奋产 生 CMAP(M 波);同时冲动也逆向经脊神经前根传至脊髓前角,使前角运 动神经元兴奋,该兴奋回返经运动神经传导至肌肉,使之再兴奋而在 M 波 之后产生的一个迟发性反应。因 1950 年 Magladery 和 Mc Dougal 首先在足 部(foot)小肌肉上记录这一晚成分,所以称为 F 波(F wave)。(图 7)
图 4 运动神经节段传导及传导速度计算:以正中神经为例,分别在腕、肘部 刺激,在拇短展肌记录,计算腕-肘之间的运动传导速度。
5
二)感觉神经传导 感觉神经传导(sensory nerve conduction)是指电刺激感觉神经,在感觉神 经干记录动作电位,该电位称为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potentials,SNAPs)。由于神经在受到电刺激后,其兴奋具有向远、近端双向传 导的特性,故其检测有顺向和逆向神经传导检测法。顺向法是在远端刺激神经(末 梢),而在近端记录 SNAP;逆向法则相反。一般来说,逆向传导操,逆向法更 具优势,因为记录部位保持不变,这样就可以比较各不同刺激点所获得的 SNAP 波幅和面积,从而可判断传导阻滞情况。顺向与逆向感觉传导速度无显著差异。 1、 检测方法:感觉传导一般采用表面电极,刺激电极、记录电极及接地电极放 置方法与运动神经传导相似。比如,尺神经感觉传导顺向检测法,采用指环电极 刺激分别刺激尺神经感觉分布的指 IV、V,在腕部前部尺侧采用表面电极记录(图 5)。
如何看肌电图报告
如何看肌电图报告肌电图是一种用来检测肌肉活动的方法,它可以通过记录肌肉电活动来帮助医生诊断与肌肉相关的问题。
当我们拿到一份肌电图报告时,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不知道如何阅读和理解其中的内容。
下面将带您逐步了解如何看肌电图报告。
第一步:查看报告的基本信息在看肌电图报告之前,首先要查看报告的基本信息。
这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个人信息,还有报告的日期和医院的名称。
这些信息对于诊断和分析非常重要,因此需要仔细核对。
第二步:了解肌电图的基本原理在看肌电图报告之前,了解肌电图的基本原理是十分必要的。
肌电图是通过记录肌肉产生的电信号来反映肌肉的活动情况的。
电活动通过电极传导到仪器上,形成图形记录。
肌电图可以检测出肌肉的病理性变化,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第三步:观察报告中的波形图肌电图报告通常会包含波形图,这是通过电极记录的肌肉电活动的图形展示。
波形图中的各种波形和波峰波谷代表了肌肉的不同状态和活动情况。
通过观察波形图,可以初步了解肌肉的运动和活动是否正常。
不同的波形图形可能对应不同的肌肉问题,比如肌无力、肌肉萎缩等。
第四步:注意报告中的数据指标肌电图报告中通常会包含一些数据指标,比如幅值、频率等。
这些指标是对肌肉电活动的量化分析。
通过比较这些指标与正常范围的差异,可以判断肌肉是否存在异常。
比如,幅值较低可能表示肌无力,频率异常可能表示肌肉紧张或痉挛等。
第五步:结合临床症状分析报告肌电图报告只是诊断的一个参考依据,对于确诊肌肉疾病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肌电图报告中的数据和波形图只是反映了肌肉的电活动情况,而肌肉问题可能会伴随着一系列的症状,比如无力、麻木等。
通过综合分析肌电图报告和临床症状,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肌肉问题所在。
第六步:与专业医生讨论如果您对肌电图报告有任何疑问或不确定的地方,建议与专业医生进行讨论。
他们可以解读报告中的数据和图形,并给出专业的建议和诊断。
医生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肌电图部分正常值
肌电图部分正常值
运动单位电位(MUP)
时限:儿童5~12ms,成人7~17ms.
60岁以上老人可较成人再延长2ms.
波幅:200uV~1mV之间.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上肢>45m/s,下肢〉37。
5m/s 波幅:〉5uV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上、下肢均〉45m/s 波幅:〉5mV
运动神经潜速率:上、下肢均〉30m/s 波幅:〉5mV
末稍潜伏期:正中神经(腕――拇短展)〈4.2ms
尺神经(腕――第一骨间肌)〈4。
6ms
尺神经(腕――小指展肌)<3。
9ms
腓总神经(踝――趾短伸肌)〈5.5ms
尺神经肘上5cm――肘部传导时间<1.0ms
尺神经肘下5cm――肘部传导时间〈1.0ms
腓总神经腓骨小头传导时间〈1.3ms
(腓骨小头上2。
5cm—腓骨小头下2。
5cm)
H反射:
预测值:H反射潜伏期(ms)=-1.1+0.16×身高(cm)+0.06×年龄
标准差(SD)=1.4ms
正常值范围:预测值+/-2SD(2.8)
H反射:一般身高、中青年<33ms
F反应:F-M<26ms。
肌电图解读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主要见于周围神经疾患;脊髓前角细胞疾患时传导速度一般无改变,但如果伴有周围神经变性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有不同程度减慢,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源性疾病时,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
一般认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敏感,周围神经疾患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即可出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神经根压迫症神经传导速度无显著改变,这是因为每个神经内含有多个神经根,一个神经根受损,并不影响神经传导。
肌电图临床应用—、下运动神经元疾患肌电诊断下运动神经元疾患共同临床表现是:该单位支配肌内发生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和无病理反射,由于病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各有其特征。
因此,对患者进行细胞肌电检查,是较易作出定位诊断。
(—)脊髓前角细胞疾病肌电图1. 放松时①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呈节段性分布;②束颤电位常见。
2. 随意收缩时①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显著增宽,常超过12.0ms;②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显著增高,常出现巨大电位;③多相电位增加,且以群多相电位多见;④慢性病程可见巨大同步电位,同步实现阳性;⑤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减少,呈单纯相或混合相。
3. 传导速度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4.反射肌电图病变脊髓分节范围内反射都减弱或消失,而在没有病变脊髓分节反射均正常。
5. 异常肌电位分布特点①脊髓灰质炎时多选择性损伤腰膨大,且不对称,多为单侧性;②进行性脊肌萎缩症时,多先选择损伤颈膨大,且多为对称性。
(二)神经根压迫症肌电图1. 放松时病变神经根所支配躯干、肢体、椎旁肌可出现纤颤电位、正相电位,这是因为受压神经发生变性,肌肉失神经引起。
束颤电位以颈椎病较多见,但比纤颤电位出现机会要少。
2.随意收缩时①多相电位增加,运动单位电位电压降低、时限延长。
神经根后支支配椎旁肌和骶棘肌出现多相电位增加,对诊断根性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②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但并不显著。
肌电图原理、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以及各个检查项目报告
肌电图原理、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以及各个检查项目报告简要介绍肌电图原理以及各个检查项目的含义,包括神经传导速度测定、针极肌电图、重复频率电刺激、F 波、H 反射及瞬目反射等,同时结合实际病例展现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特异性肌电图表现。
肌电图意义首先要明确肌电图的意义,肌电图主要用于协助神经源性及肌源性疾病的定位以及定性诊断。
对于神经源性疾病,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明确受损部位(神经肌肉接头、单根神经、神经根、神经丛、神经干及脊髓前角等)。
还可以通过明确受累的神经类型(感觉或运动),受累纤维部位(轴索或髓鞘)协助进一步明确定性诊断。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主要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以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通过对神经干上的远、近两点进行记录,检测该神经所支配的远端肌肉上记录到的发出的混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通过对于波幅、潜伏期及时程的分析,来判断运动神经的传导功能。
与之类似,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通过刺激一段感觉神经,在另一端记录这种形式产生的感觉神经电位(SNAP)。
临床应用可以帮助对于神经病变的类型及范围进行初步了解。
1)协助判定病变范围。
由于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刺激电极及记录电极均位于同一根神经分布区域,因此,神经根以上疾病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多基本正常(比如前角细胞病变,代表疾病是运动神经元病)。
同时由于感觉神经并不参与运动单位,因此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及肌肉本身病变也不会出现感觉神经电位受累。
协助判定病变类型。
通过对于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的判定,可以分为①以轴索损害为主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波幅减低、传导速度可轻度减慢、潜伏期可轻度延长,多见于中毒、代谢及遗传因素;②以髓鞘损害为主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明显延长、传导阻滞和波形离散、波幅可轻度减低,多见于压迫及嵌压性疾病,也可以见于腓骨肌萎缩症及吉兰巴雷综合症等。
结果解读神经传导异常,纵坐标为波幅,横坐标为时间。
临床建议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是肌电图的基础,可以协助判断定位及定性。
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位增大增宽,插入电位消失则为肌肉坏死的征象
2、终板电位
在终板区进行记录,正常肌肉可出现二种自发电活动,称终 板电位和终板噪声
终板电位呈单相或双相(先呈负相,这可与纤颤电位相鉴别), 波幅可达250μV,时限1~5ms
⑤肌强直电位: 强直电位是插入或移动电极后出现的节律
性放电,持续相当一段时间,波形可由正相 电位、纤颤电位等组成
肌强直电位发生原理尚不明确 肌强直电位见于先天性肌强直、萎缩性肌 强直、副肌强直患者,也可见于高钾型周期 性麻痹、多发性肌炎等症等
2、异常运动单位电位
①时限的异常: 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小于正常值的20%时,即
表示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缩短。主要见于肌原 性损害,其原因系患者运动单元不同程度的肌 纤维丧失所致
时限大于正常值的20%,即表示运动单位电 位时限增宽。主要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
②波幅的异常: 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幅的诊断意义不如时限,
常结合时限的改变作出诊断,波幅增高提示神 经原性受损,波幅降低提示肌原性受损,但在
神经损伤早期,神经再生初期波幅也可降低 在神经损伤或神经吻合术后至少一个月以 上,可出现再生电位。其表现为波幅达4mv以 上,时程稍宽,表示肌肉重新获得神经支配, 预后良好
③波形的异常: 主要为多相电位增多,位相超过5相以上甚
至达数十相 多相电位增多可见于神经原性受损和肌源性
受损 其产生原因为当神经或肌纤维损伤后末梢神
神经电生理评定
主讲:李文迅
一、概述
神经、肌肉为可兴奋组织在正常活动时 都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在神经、肌肉病 变、损伤中都可记录到特征性的电位改变
解读神经系统的神经传导速度
解读神经系统的神经传导速度神经传导速度是指神经信号在神经纤维中传递的速度。
神经系统是人类身体中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负责人体的感知、运动、思维等多方面功能。
了解神经传导速度对于研究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一些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神经传导速度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与神经系统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神经传导速度的定义神经传导速度指的是神经信号传输的速率,通常用米/秒(m/s)来表示。
它是一个反映神经纤维传导效率的指标,也是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重要体现之一。
神经传导速度可以分为两类: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主要用于测量神经系统对于感觉的传导效率,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则用于评估神经系统对运动指令的传达能力。
二、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方法1. 神经刺激电生理测量法神经刺激电生理测量法是测量神经传导速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在神经纤维上施加电刺激,然后通过电极记录神经信号的传导时间来计算神经传导速度。
这种方法一般采用电刺激脉冲和电极的贴附来提高信号的传导效果和测量的准确性。
2. 神经传导速度计算公式根据神经刺激电生理测量法得到的传导时间,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神经传导速度:神经传导速度(m/s)= 神经纤维长度(m)/ 传导时间(s)传导时间是指刺激从刺激点到达测量点所经过的时间,神经纤维长度是刺激点和测量点之间的距离。
通过测量不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时间和长度,我们可以得到不同位置和类型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三、神经传导速度与神经系统的相关性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结果与神经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等,会导致神经传导速度的降低。
这是因为疾病对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损害,导致神经信号传导的不畅。
而在正常情况下,神经传导速度较快且稳定,能够确保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的正常信息传递。
此外,神经传导速度还可以反映出神经系统对刺激的敏感程度。
如果神经传导速度较慢,说明神经系统对于外界刺激的感知可能会延迟,影响反应的及时性。
尺神经干传导速度测定、尺神经干时值、大鱼际肌电图描记
实验五蟾蜍神经-腓肠肌的收缩分析徐敏 101140072一. 实验目的1.了解突触传递与兴奋收缩耦联的原理;2.比较骨骼肌与平滑肌的不同;3.观察分析蟾蜍神经-腓肠肌的单收缩;4.探究频率、强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二. 实验原理1.突触传递经典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前膜内侧的轴浆有大量突触囊泡,内含高浓度的神经递质。
当突触前神经元有冲动传到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前膜上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细胞外钙离子进入末梢轴浆内,导致轴浆内钙离子浓度的瞬间升高,由此触发突触囊泡的出胞,引起末梢递质的量子式释放。
递质释入突触间隙后,经扩散抵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引起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使某些带电粒子进出后膜,突触后膜即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从而形成突触后电位。
突触传递是神经系统中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反射弧中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都通过突触传递信息。
2.兴奋收缩耦联将以肌细胞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行为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连接起来的过程即为兴奋收缩耦联。
耦联的结构基础是肌管系统中由横管和两侧终池构成的三联体,其关键的耦联因子是Ca2+。
肌管系统是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包括横管和纵管两个系统。
横管由肌膜垂直向内凹陷形成,与细胞外液相通。
纵管与肌原纤维平行,相互吻合成肌质网。
纵管两端靠近横管处的膨大部分称终池,内贮大量Ca2+。
骨骼肌受到运动神经支配,当神经冲动导致肌细胞兴奋时,肌膜的动作电位便迅速地传导到横管膜并深入到终池近旁,使终池膜的Ca2+通道开放,于是Ca2+顺着浓度差由终池向肌浆中扩散,导致肌浆中的Ca2+浓度增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
而神经冲动一旦停止,即肌细胞兴奋过后,终池膜上的钙泵即将肌浆中的Ca2+重新泵回终池内贮存,造成肌浆中的Ca2+浓度降低,肌钙蛋白上结合的Ca2+解离,于是肌细胞舒张。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报告解读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报告是一份重要的医学报告,它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健康状况。
这份报告通常包括一些关键指标,如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和波幅等。
下面我们将详细解读这份报告。
一、报告概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报告主要用于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
它测量的是神经信号在肌肉和神经之间的传递速度,这可以反映神经系统的健康状况。
这份报告通常包括受检者的基本信息、测试结果和结论。
二、关键指标解读1. 神经传导速度神经传导速度是评估神经系统健康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它测量的是神经信号在肌肉和神经之间的传递速度。
正常值范围为50-120米/秒,但具体数值可能因年龄、性别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如果传导速度减慢,可能意味着神经系统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等。
2. 潜伏期潜伏期是指从刺激开始到肌肉收缩的时间。
这个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神经信号在肌肉和神经之间传递所需的时间。
如果潜伏期延长,可能意味着神经系统存在一些问题,如周围神经病变等。
3. 波幅波幅是指电位差的最大值。
这个数值可以反映神经信号的强度。
如果波幅降低,可能意味着神经系统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肌肉萎缩、神经损伤等。
三、结论解读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报告的结论部分,医生会根据测试结果给出评估意见。
如果测试结果正常,医生可能会建议继续观察并定期复查。
如果测试结果异常,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更详细的检查以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报告是评估神经系统健康的重要工具。
通过这份报告,我们可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疾病。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担忧,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解读和指导。
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速度快速教学
肌电图临床应用及诊断价值电生理检测在神经源性疾病和肌源性疾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以及对神经病变的定位、损害程度和预后判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神经电生理检查•一、神经传导速度测定•1、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2、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二、针极肌电图•三、重复神经刺激技术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原理:将电极刺激器置于神经干,记录电极置于该神经支配的肌肉肌腹处,用电刺激记录到肌肉动作电位,计算传导速度需要测定运动纤维上的两个点,用两点之间距离除以近端刺激的潜伏期减去远端刺激的潜伏期。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面神经正中神经肘---腕段测定•好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主要是看动作电位潜伏期、波幅•1、波幅明显下降而潜伏期正常或接近正常,提示神经损伤为轴索性损伤。
•2、波幅正常而有明显潜伏期延长,提示神经损伤为脱髓鞘损伤。
•3、无反应,提示神经失用或者神经完全断伤。
肌电图检测•插入活动•自发电活动•运动单位电位(MUP)•募集型式插入活动•定义:针进入肌肉的一瞬间,或针在肌肉中移动时,机械刺激肌纤维,所产生的一种电活动。
持续时间平均为几百毫秒。
•插入活动减少见于:肌病或神经源性病变中,肌肉被结缔组织所代替;或者见于周期性麻痹的发作期。
•插入活动延长见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或肌肉的炎性过程中,以及肌强直性疾病。
自发电活动正常的肌纤维,在静息状态下不会有电活动。
如果在一块肌肉两处以上纪录到了自发电活动,则为肯定的异常,而且也是临床最有价值的肌电图所见之一。
自发活动,常见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除此之外也见于某些原发性肌肉疾病。
异常自发电活动的基本类型:纤颤电位和正锐波束颤电位和肌纤维颤搐电位复合重复放电(假性肌强直放电)等。
运动单位电位(MUP)单个前角细胞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同步收缩,所纪录到的波形即MUP。
1、短时限运动单位电位:一般说来,MUP波幅减低、时限缩短,通常提示原发于肌肉的疾病,以及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性疾病。
肌电图的判读
h
21
h
22
募集电位(重收缩)
正常的波形为干扰相 波幅1800-2000uv >5000uv则为巨大电位 <500uv则提示电压偏低
h
23
单纯相:轻收缩时,只出现几个运动单位电位相互分离的波形。 混合相:中度用力收缩时,有些区域电位密集不能分离,部分区域内可见单个运动单位。 干扰相:肌肉作重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相互重叠,不能分离出单个运动单位电位。
肌电图的判读
h
1
h
2
同心针EMG
将针直接插入肌肉内记录肌纤维的电活动
针电极插入—插入电活动 静止(静息)—自发电活动 轻收缩—运动单位电活动 不同程度用力收缩—运动单位的募集
h
3
运动单位
前角细胞、轴突及轴突支配的所有肌纤维 随意肌最小的功能单位
h
4
h
5
插入电位
插入时对肌纤维或神经末梢的机械刺激产生的
潜伏期 ms 2.6
小指
距离 mm 155 速度 m/s 60
无名指
潜伏期 ms 3.1
距离 mm 175 速度 m/s 56
h
37
病理表现
正常
轴突变性
传导阻滞 严重脱髓鞘病变
髓鞘损伤
h
38
↓
↓
↓Hale Waihona Puke h39神经传导阻滞
(A2-A1) / A2 ≥ 50%
CB
h
40
h
41
F波
是前角细胞逆向兴奋的回返放电 因最初检测时是从足部(Foot)固有肌记录而得名
h
42
观察项目: (1)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和平均潜伏期;(上肢30ms,下肢60ms) (2)F波出现率;(正常>70%) F波异常的判断:潜伏期延长和/或出现率降低均为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人体无损生理测试(二)细胞生理
人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试
大鱼际肌电图描记
*臂二头肌/三头肌电图描记(交互抑制)
*尺神经干/拇收肌刺激时值测定
121140052 王哲迪
一、实验目的
1、神经纤维分类/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2、肌电图描记/兴奋收缩偶联
3、脊髓运动控制:交互抑制
4、刺激之物理性质:时值
5、阈刺激的定义/钠离子通道阈值
二、实验原理
1、神经纤维的分类
Edanger和Gasser根据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的差异,将哺乳类动物的周围神经纤维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纤维又分为α、β、γ、δ四个亚类。
后来有人在研究感觉神经时,又根据纤维的直径和来源将神经纤维分为I(包括Ia和Ib)、Ⅱ、Ⅲ、Ⅳ四类,它们分别相当于Aα,Aβ,Aδ,C类后根纤维,但又不完全等同。
目前,前一种分类法多用于传出纤维,后一种分类法则常用于传入纤维。
2、兴奋收缩耦联
在整体情况下,骨骼肌的收缩活动是在支配它的躯体传出神经的控制下完成的;直接用人工刺激作用于无神经支配的骨骼肌,也可引起收缩。
不论哪种情况,刺激在引起肌肉收缩之前,都是先在肌细胞膜上引起一个可传导的动作电位,然后才出现肌细胞的收缩反应。
这样,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目前认为,它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肌质网(即纵管系统)对Ca2+的释放和再聚积。
兴奋-收缩偶联的结构基础是三联管,偶联因子是Ca2+。
3、脊髓运动控制——交互抑制
如果引起某一肌的伸肌反射(伸肌兴奋),则与其拮抗的肌(屈肌)松弛,称交互抑制。
人在进行曲臂运动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中枢就存在着交互抑制的协调关系。
4、刺激的时值
用两倍于基强度的强度刺激组织时,所需要的最短作用时间称为时值,时值也可以作为兴奋性高低的指标(以时间来度量)。
5、阈刺激
在刺激延续时间和对时间变化率保持中等数值下,引起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6、钠离子通道阈值
三、动物与器材
1、实验动物:学生自我测试(自愿被测试)
2、实验器材:手指脉搏压换能器、刺激隔离器、条形刺激电极、生物电前置
放大器。
四、方法与步骤
1、豌豆骨/尺神经沟处单收缩分析
①将手指脉搏压换能器固定在实验桌边缘,并固定条形刺激电极在豌豆骨的外侧。
②设定参数
生物电前置放大的记录参数为:LowPass 10Hz; Range 1V、5V
采样频率为:4k/s
触发设定:Setup→Trigger,选定记录通道的序号
刺激参数的设定:
Setup→Stimulus Isolater,选择Continuous,选定Beep Range:1Hz, PulseDuration选择0.118ms。
③刺激电极刺激豌豆骨处尺神经,拇指按在指压感受器上,刺激强度由低到高,找到最适刺激,记录一个拇收肌的肌电图。
④刺激尺神经沟处的尺神经,重复上述测试,再记录一个拇收肌的肌电图。
⑤根据两个肌电图的潜伏期时间差计算神经传导的速度
注意:由于前臂前肌群,有尺神经支配肌肉,应该注意消除影响(由于屈腕,会出现相反效果)。
2、大鱼际肌肌电图描记
①将肌电导线与EMG100C肌电放大器的正极(用屏蔽线)、负极(用屏蔽线)、接地处(用非屏蔽线)相连并选定采样通道。
②将一对生物电前置放大器贴在大鱼际肌上(位置尽可能靠近),刺激电极刺激正中神经腕部位置,调试合适的刺激强度,记录大鱼际肌的肌电图。
注:正中神经腕部位置。
3、臂二头肌/三头肌肌电图描记
分别在臂二头肌和三头肌上贴一对前置放大器,然后快速做曲臂运动,两个频道同时记录下二头肌和三头肌的肌电图,并进行对比,观察交互抑制关系。
4、条形电极/尺神经干/拇收肌时值测试
将Pulse Duration的值从最大向小调整,在此过程中随机取5个值,并相应地调整刺激强度,找到在此时Pulse Duration值下刺激的阈值,并记录下此
时相应的电流大小。
做出刺激强度和刺激时值的拟合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试
用远端和近端之间的距离除以两点间潜伏期差,即为神经的传导速度。
公式:神经传导速度(m/s)=两点间距离(cm)×10/两点间潜伏期差(ms)以尺神经沟处到豌豆骨处的距离为25cm计算:
该神经的传导速度=25(cm)×10/(8.5-6)(ms)=100m/s
符合神经传导速度在70-120m/s的理论。
但是由于分别只测定了一组数据,所以有可能存在偏差,实验时应该多测几组数据的。
①尺神经沟处潜伏期为0.0085s
参数为:
Max Repeat Rate:1Hz Pulse Width:0.118ms Current:6.6mA
②豌豆骨处潜伏期为0.006s
参数为:
Max Repeat Rate:1Hz Pulse Width:0.118ms Current:6.6mA
如上两幅图分别在同样的宽度和刺激强度下得到,应该消除了宽度和刺激强度不同对测试的影响,结果较为准确。
2、下图为大鱼际肌的肌电图
上图中的mark标记的是刺激伪迹,刺激伪迹是给与神经细胞刺激时由于刺激的机械作用引起的膜电势的变化。
由于膜上离子通道的开放需要时间,因此刺激伪迹的起点到动作电位的起点显示了离子通道从接受刺激到开始开放的时间。
2、下图为臂二头肌/三头肌的肌电图
可以看到当二头肌收缩时,三头肌是舒张的,而当三头肌收缩时二头肌就是舒张的。
体现了二头肌和三头肌的交互抑制的关系。
3、时值测定
描绘出的拟合曲线如下:
参数为:a=0.17 b=1.16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