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义利观》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选修第一单元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选修第一单元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352d89b0717fd5360cdcf6.png)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
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细细品味孔子的这句话,你会感到其中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人格的尊严,还有一种处世的达观。
“复古”,见其“守旧孔子却属激进一派。
他对现实采取批判态度,【课内挖掘】孔子的义利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后人因此慨叹孔子之“重义轻利”,把“义”摆在首要位置,而置“利”于不顾;孔子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由此又有人认为孔子是肯定利,追求利与富贵的。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孔子并没有把义与利尖锐地对立起来,而是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可见“义”能够成为兼济天下、成就功业的一项重要前提,孔子把讲义、重义、行义看成是修身养性、平家治国匡天下之重要根本。
这足以看出孔子对义的高度重视。
孔子在《里仁》篇中也曾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最能代表孔子的义利观的本质,孔子以为对于君子,对于通晓大理的人,重义先义,而后谈利,甚至可以为义而舍利。
这种观点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史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利求物,是人之本性。
《论语》是一部讲伦理道德的经典著作,但是孔子并非不谈“货殖富贵”,并不回避“财富钱物”,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名利富贵,而只是否定“不义而富且贵”而已。
孔子在要求人们重义行义同时,并非要人人去做苦行僧,而应当是名正言顺大胆去追求利益。
《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贵即是利,是财物,是人们所共同追求的,追逐功利,追求财富是人们本性的组成部分,孔子把追求财富充分肯定为人的共性,可见孔子也充分注意到“利”“物”的重要性,孔子再三告诫,对于被管理者在利益方面的态度,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概括并分析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附答案
![概括并分析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5b0f17ccbff121dc368334.png)
概括并分析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附答案)
概括并分析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附答案)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此俱出
父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
计之长利也。
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
而况无父子之泽②乎?(《韩非子》)
【注】①怀衽:怀抱。
②泽:恩惠。
23.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
“义利观”。
(2分)
孔子:
韩非子:
24.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
(3分)参考答案:
23.孔子:重义并不排斥利。
韩非子:只重利完全
排斥义。
(2分)
[评分标准]2分。
答对一方面得1分。
24.孔子注重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主张见
利思义(获利应以守义为前提),反对见利忘义。
韩非认
为每个人都是为了追逐利,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没有义。
理想的义利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孔子的观点应该提倡;韩非子观点完全是功利主义,否定了道德和文化教育,使人们争名夺利,给社会带来危害,不足取。
[评分标准]3分。
3个要点各1分,大意相近即可。
《论语选读》主题2 第6课 君子之风
![《论语选读》主题2 第6课 君子之风](https://img.taocdn.com/s3/m/8a5442cacc22bcd127ff0c06.png)
第六课君子之风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有山东平邑县和山东嘉祥县两说,尚无定论)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参,又传授给孟子。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他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
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着君子应有的风度。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君子依义而行,因而“坦荡荡”,小人唯利是图,则“长戚戚”。
君子既要重视内在品质德行的修养,还要注重外在形式的得体合礼。
君子之风在儒家学说中的核心是“诗、书、礼、乐”,孔子把自己治世治国的理念与修身养性紧密结合起来。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15.1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9)[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志.于道,据.于德志:________据:________游.于艺游:________(2)君子义以为质.质:___________________(3)礼以行.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4)孙.以出之孙: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追求执守广泛涉猎(2)根本,基础(3)实践(4)通“逊”,谦逊[要义探究]2.孔子认为,君子实践“义”的条件有哪些?点拨:(1)符合礼仪;(2)态度谦逊;(3)有诚信。
21-22版: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步步高)
![21-22版: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步步高)](https://img.taocdn.com/s3/m/ed54412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5.png)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释文题“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干违背道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
孔子运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自己对道义的重视与追求。
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
按照孔子的观点,贫寒虽然是问题,但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不是问题,以不正当手段牟取富贵就是大问题。
这句话表现了孔子义薄云天的高尚人格。
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人生价值取向。
孔子所弘扬的这种价值取向,对于治疗社会上一部分人为牟取权势和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都围绕一个“义”字展开,孔子主张安贫乐道,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将合乎道义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
孔子所张扬的义这种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富而.可求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臧武仲之知.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如如果②约贫困③智聪明(2)一词多义①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余固笑而不信.也: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杳无音信.: 低眉信.手续续弹: ②恶⎩⎪⎪⎨⎪⎪⎧ è ⎩⎪⎨⎪⎧ 无恶.不作: 首恶.必惩: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wū⎩⎪⎨⎪⎧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学恶乎始,恶.乎终: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答案 ①诚实/真实、不虚/相信,信任/信物,凭据/送信的人,使者,指媒人/音讯,消息/听凭,随意 ②罪恶,坏事/做坏事的人/丑,劣/讨厌,憎恨/疑问代词,哪里,什么/疑问副词,哪,怎么(3)古今异义①造次..a 必于是..ba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鲁莽,轻率。
浙江省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四《论语》选读
![浙江省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四《论语》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e58c3cc54afe04a1b071deef.png)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专题四《论语》选读考题展示1.(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2.(2010·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考向分析2012年浙江卷延续2011年的材料加主观题的题型和固定的分值(小题分值略有不同,2009、2010年4分,2011、2012年5分)。
与前两年相比,2011、2012年的《〈论语〉选读》分值由4分增加到5分。
所选材料和2010年一样依然是一则来自课内,一则来自课外,然后进行理解对比分析评价等。
立足课内,掌握《〈论语〉选读》10篇必读课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最为关键。
在文言字词理解的基础上着重考查《论语》的文化价值观,是该题的特点。
《论语》题一般设置两个题目,第1题较基础,第2题要求相对较高。
自有《论语》题以来,《论语》题设题角度变化较大。
2009年采用《论语》两则材料,要求概括一个成语,再概括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2010年的材料是欧阳修的《朋党论》中一个句子,然后要求写出《论语》中意思相仿的一句话,再分析它所表达的思想。
将考查的材料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2011年围绕为政观列出了《论语》和韩非子相关的两则材料,要求考生分析。
2012年围绕孔子的仁爱观设题。
但不管怎样,考查的都是《〈论语〉选读》的思想文化内涵,所以,立足课内文化层面的知识是关键。
【例题】(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7c63dc6529647d272852c8.png)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1.儒家所谓的“礼”是建立在_____的基础之上的,礼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分)2.根据以上文段,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6分)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7)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3.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____________(请用四字成语概括)。
(2分)4.综合上面两章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
(6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
![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7e3871e53186bceb18e8bb34.png)
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阅读答案
翻译译文试题
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至亲也,利所加也。
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
(《韩非子》)
从上面三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孔子:重义轻利(利是人们的追求,小人沉溺其中,君子取之有道)。
韩非子:重利轻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
孔子说:“富和贵,是人所想要的啊;不用他的道得到它,不要。
”
医生善于吮吸人的伤口,嘴里含着人的血液,并不是因为有骨肉亲情,是为利益所驱使。
因此造车的人制造车,就希望人们富有、地位尊贵;木工制造棺材,就希望人们
早夭、死亡。
(这)并不是因为造车的人仁爱而木工邪恶。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二 第六课 君子之风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二 第六课 君子之风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c2f38e0975f46527d3e1bf.png)
第六课君子之风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有山东平邑县和山东嘉祥县两说,尚无定论)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参,又传授给孟子。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他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
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着君子应有的风度。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君子依义而行,因而“坦荡荡”,小人唯利是图,则“长戚戚”。
君子既要重视内在品质德行的修养,还要注重外在形式的得体合礼。
君子之风在儒家学说中的核心是“诗、书、礼、乐”,孔子把自己治世治国的理念与修身养性紧密结合起来。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15.1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9)[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志.于道,据.于德志:________据:________游.于艺游:________(2)君子义以为质.质:___________________(3)礼以行.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4)孙.以出之孙: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追求执守广泛涉猎(2)根本,基础(3)实践(4)通“逊”,谦逊[要义探究]2.孔子认为,君子实践“义”的条件有哪些?点拨:(1)符合礼仪;(2)态度谦逊;(3)有诚信。
高考语文:阅读突破_第六章_专题二_群文通练四_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阅读突破_第六章_专题二_群文通练四_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a6e876804d2b160b4ec0bd.png)
群文通练四义利观念主题解说在义利关系问题上,先秦儒家主张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制利,他们把义以为上、尚义轻利作为一项重要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并将其视为君子型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
在他们看来,义既是调整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又是个体内在的道德精神和高尚品质,所以,先秦儒家把义作为行为选择的最高标准,认为利义面前,应舍利取义;生死关头,也要舍生取义。
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战国策·秦策》) 1.苏秦为什么认为人生不能轻忽势位富贵?答:2.综述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富贵观与苏秦的富贵观。
答: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义,利也。
(《墨子·经说上》)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为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
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
答:4.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的看法。
答: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
荀子义利观阅读答案
![荀子义利观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bb5842783e0912a2162abc.png)
荀子义利观阅读答案【篇一:2016年北京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散文阅读】/p> 天下一轮春秋月?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
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
?2500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
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岁。
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孔子是人类的慧根。
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
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
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
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大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过伏尔泰、马克思等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或位居第一;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西、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首巴黎,呼吁“以中国孔子的智慧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面对差异与分歧、冲突与动荡,面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灾难频仍、人道主义危机红灯频闪的当今世界,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
2018届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专题规范练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解析
![2018届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专题规范练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bd6c41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4.png)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专题规范练十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
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
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
(《管子·禁藏》)1.从材料的“夫凡人之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中可以概括出来的一个成语是。
2.概括并评析材料中传递的主要思想。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1~2题。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1.上述材料中,孔子和墨子对“丧礼”有什么不同的看法?2.你更认同谁的看法?简述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白圭曰:“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②。
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水逆行谓之洚水。
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吾子过矣。
”(《孟子·告子下》):白圭,名丹,字圭,战国时水利专家,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
②壑: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
1.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两者有何不同?2.简要分析材料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
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
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墨子的义利观。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培优新方案精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 Word版含解析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培优新方案精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9fd28faef8941ea66e050a.png)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墨子·非乐上》)(1)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其“仁”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发展为思想,他被后人称为“”。
(2分)参考答案:仁政亚圣(每空1分)(2)结合材料,谈谈儒家和墨家义利观的区别。
(4分)答:参考答案:儒家重义轻利,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墨家贵义尚利,认为应兼顾两者。
(每点2分)参考译文: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晓得的是利。
王!何必讲利?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
将以此为天下的准则: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材料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材料二: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1)在孔子看来,修身的最终目的是。
(1分)解析:根据第二则材料中孔子最后的回答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使百姓安定(1分)(2)综合两则材料,可以得出孔子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5分)答:解析:两则材料都涉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都是由自己到他人,此外,第二则材料还涉及“为百姓服务”的观点,由此可以得出孔子推己及人的观点,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要能推己及人。
(2分)在孔子看来,推己及人是践行“仁”的方法,要能从自己做起,到为他人服务,再到为百姓服务,逐层推进,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3分) 参考译文:材料一: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谈孔子的义利观
![谈孔子的义利观](https://img.taocdn.com/s3/m/bcb39b9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a.png)
谈孔子的义利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在孔子的思想中,义利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贯穿于孔子的教育理念、社会道德和政治观念之中。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孔子的义利观,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义利观是指在利益和道义之间做出选择时,应该优先考虑道义而非利益的观念。
在孔子的思想中,义利观是他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体现,也是他对人类行为和为人处世的指导原则之一。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道义的实现,而不是单纯追求个人利益,只有在道义的指引下,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强调了义利观的实践性。
他认为,伦理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观念,更是一种行为准则和实践指导。
他在《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对义利观的理解: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义为先,而小人则以利为主。
孔子认为,只有以义为先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才能引领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和和谐的方向发展。
在孔子看来,义和利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他认为,只有在道义的指引下,人们的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
孔子在《大学》中说:“大学,一道贯通,而民食丧于是。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忠’,周公曰‘孝’。
”这句话揭示了孔子对于义利观的理解:只有在道德的指引下,才能实现人类利益的最大化。
而道德和仁爱正是孔子对于道德的最高追求。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义利观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综合素质,使人们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义利观成为了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
孔子在《论语》中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谓大知。
”他强调了学习和求知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而这种追求正是以义为先而非以利为主的体现。
孔子的政治观念中,义利观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
他强调了君臣之间的道义关系,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待人,而臣子则应该以忠诚之心为国效力。
结合这三则材料,简析孔子和墨子的义利观。(5分)
![结合这三则材料,简析孔子和墨子的义利观。(5分)](https://img.taocdn.com/s3/m/1d07832033687e21af45a9b5.png)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
(1)子曰:“富而可求①也;虽执鞭之士②,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论语·述而》)(2)义,利也。
(《墨子·经上》)(3)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
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
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注】①可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②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21.第一则材料中“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句的大意,和《论语》课文中的哪句话接近?(1分)
22.结合这三则材料,简析孔子和墨子的义利观。
(5分)
阅读答案:
2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2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合乎道义的富贵可以去追求,即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也愿意做,
说明孔子主张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材料二、三中,墨子认为“义”可以使人民得利,是天下的良宝;而“义”即是“利”,是国家百姓的利益,因此墨子认为义、利是统一的,重利贵义。
(能结合材料分析1分,孔子的义利观2分,墨子的义利观2分。
)。
2023年湖南省四名校高三语文2月高考模拟联考卷附答案解析
![2023年湖南省四名校高三语文2月高考模拟联考卷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f7303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82.png)
2023年湖南省四名校高三语文2月高考模拟联考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义利之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课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不过其明朗化和具体化则在春秋战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遭到重大破坏,人们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忘却社会礼法和道德义务。
这种情况下,"义为利本,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便应运而生。
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对“义利之辨”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孔子承认了“嫌贫爱富”的人性前提。
一般来说,人人皆向往富贵的生活而厌弃贫贱的生活,这种欲望具有人性的合理性。
甚至孔子自己也向往富贵的生活,"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第二孔子认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获得利益一定要符合“道”,即儒家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
当义利冲突时,要舍利取义。
因此,《论语》中说“子罕言利”。
孔子还将义利的不同取舍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成为君子,在行为准则上要以"义"为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人民之利"为义,他强调"修己以安百","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不仅符合安邦兴国的原则,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义利之辨”上,孟子继承孔子的心利观,但也有一定的改革和扭曲。
孟子认为"仁者,人心也;义者,人路也,人心本善,追逐利益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
因此,孟子在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了逐利的危害性。
“先秦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具有怎样的启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先秦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具有怎样的启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ad2f2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4.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自先秦以降,“义利之辨”一直是儒家讨论的话题。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倡重义轻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主张“见利思义”,先取义然后取利,强调用义来约束人的行为。
孟子则进一步认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强调如果一个人轻公义、重私利,就容易导致人贪婪。
孟子直接取义而否定利的做法使得义与利绝对对立,二者绝对二分。
相对孟子此种义利观,儒家第三位代表人物荀子则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义与利者,人所两有也”。
在道德价值观上,荀子将二者统一起来,而不是仁义与功利相互排斥、对立、冲突。
西汉儒学的集大成者董仲舒,认为义利要“以义为主,以利为辅”,提出“正其道而不谋其利,修其理而不急其功”的观点。
董仲舒之所强调“义”,正是由于他提倡“春秋大一统思想”,也正是在儒家义利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崇“义”,但他并非否定合理的“利”,因为利民之事反过来说就是“义”之举;到宋代,程颖、程颐将儒家“义利观”推向极致,提倡“贵义贱利”,完全抹杀了利的存在。
尽管这观点到南宋得到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支持和推广,成为此时的主流思想,但还是受到了永嘉学派代表叶适、陈亮等事功主义的反对,认为没有“利”的“义”即为空谈,毫无价值可言,所以他们将“义”与“利”相结合,提出“义利并重”的观点。
通过对儒家“义利之辨”问题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成人”之价值取向。
例如孔孟过分地强调“义”而孤立“利”,这体现了“成人”理想至上的道德价值。
而事功学派过分地强调“利”,必然会导致对“义”的失衡,这体现了“成人”现实性、世俗性、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很容易滋生社会问题。
此外,荀子、二程、董仲舒等人将二者统一起来,“义利并重”,此种观点成为最符合人类的“成人”的价值标准和“义利”判断。
当然,当人们处在道德困境时,“义”的优先性仍是“成人”的道德价值取向,例如见义勇为。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681ce7b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cb.png)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有着务实的思想和实践
精神,对于道德、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孔子的义
利观主要包括“仁者,爱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立身以
立家,立家以治国,治国以平天下”等思想,这些观点反映了孔子对人际
关系、社会和政治组织的看法,对于我们现在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强调了人之间应该有相互关爱的情感基础,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这个道理在现代社会依然
适用,我们应该尽量关注接触到的每一个人,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父母、好朋友、好同事,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
人喻于利”,则强调了行为准则的选择,不是以自己的狭隘利益为导向,
而是应该追求符合公正、合理的道德价值,这是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前提。
孔子提出的“立身以立家,立家以治国,治国以平天下”,强调了个
人与集体之间的密切关系。
只有每个人以自己为立足点,通过树立家庭意识、家国情怀,才能更好地诠释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才能有更充分的力
量去为整个国家的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个思想观念将权力分立与权责
共担的思想渗透到国家治理的各层次,对于我们现在强调法治理念是具有
启示和借鉴价值的。
总的来说,孔子的义利观强调了人际关系、行为准则和社会组织之间
的关系,也提出了人-家-国-天下的层次性关系。
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生
活和政治治理,可以借鉴孔子的思想,建设更加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
考点通关班——文言文阅读概述B卷(普通用卷)
![考点通关班——文言文阅读概述B卷(普通用卷)](https://img.taocdn.com/s3/m/3c3a3657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d7.png)
考点通关班——文言文阅读概述B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古诗文阅读:共17题共9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子路拯溺而受牛以谢。
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
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
”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淮南子》) 1.(本题10分)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一种怎样的义利观?2.(本题9分)请用孔子的义利观简析“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所蕴含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
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节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3.(本题10分)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3处)4.(本题9分)简要概括王国维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郑覃,郑州荥泽人,故相珣瑜之子,以父荫补弘文校书郎,擢累谏议大夫。
穆宗立,不恤国事,数荒昵。
吐蕃方强。
覃与崔郾等廷对曰:“陛下新即位,宜侧身勤政,而内耽宴嬉,外盘游畋。
今吐蕃在边,狙候中国,假令缓急,臣下乃不知陛下所在,不败事乎?臣等忝备谏官,不胜忧惕,伏愿稍减游纵,留心政道。
伏闻陛下晨夜昵狎倡优,近习之徒,赏赐太厚。
愿节用之,以所馀备边,毋令有司重取百姓,天下之幸也。
”帝不怿,顾宰相萧俛曰:“是皆何人?”俛曰:“谏官也。
”帝意解,乃曰:“朕之阙,下能尽规,忠也。
”因诏覃曰:“阁中殊不款款,后有为我言者,当见卿延英。
”时阁中奏久废,至是,士相庆。
宝历初,擢京兆尹。
《孔子的义利观》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孔子的义利观》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2404adad51f01dc281f1b2.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论语》记载,孔子很少言及“利”的问题,偶或有之,也常常与“义”对举。
例如为人们所熟知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
在他的影响下,后世儒家将义利之辨看作一个重要问题,重义轻利成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倾向。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义”由对君主品行的要求,演变为君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法则。
与前人相比,孔子及其门人在使用“义”这一概念时,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义”对于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这里的个人,主要是君子,一般指士及士以上阶层中的个体。
第二,在君臣关系层面,突出臣下这一方面的“义”。
这并不是说,孔子把君臣关系看作一方对另一方单向的、绝对的服从。
因为孔子明确讲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如果将君主看作贵族阶层的一个成员,则君主也要讲“义”,所谓“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使臣以礼”为君主之“义”;“事君以忠”为臣下之“义”。
只不过,孔子从个体的内省精神出发,更多地强调作为臣下的君子,应该尽自己能力“事君尽礼”“务民之义”。
在这个意义上,“忠”和“义”就统一起来。
到了后世,臣下之“义”完全被单向的、绝对的“忠”所取代。
第三,从现代哲学的角度看,作为抽象的价值标准,《论语》中的“义”虽然也具有“公正”等含义,但在多数情况下,却只有形式意义而无内在规定性。
例如,“君子义以为上”,就是君子应该让自己的行为具有正当性,否则其他的好品质都将失去依据。
但什么是“正当性”,在不同语境、不同条件下,具体答案和标准又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遭遇到任何事,凡是处理得当的,都可以叫做“义”。
尽管在孔子之前,义利关系问题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到了孔子那里,义利才真正对举而言,并且具有了对立的意味。
最著名的莫过于《论语·里仁》篇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重义而轻利是孔子价值观的基本取向。
但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义”与“利”对立的背后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孔子在回答何为至善这个问题时的阅读题和答案
![孔子在回答何为至善这个问题时的阅读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52ef2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9c.png)
孔子在回答何为至善这个问题时的阅读题和答案孔子在回答何为至善这个问题时的阅读题和答案试题内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孔子在回答“何为至善”这个问题时,在某种程度上把义利对立起来主张“仁者安仁”“何必曰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
墨子回答这个问题时主张既“贵义”又“尚利”,提出了义利合一的观点:既肯定“利人”为至善的标准,维护了道德原则的尊严;又把“义”看成是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
墨子提出“万事莫贵于义。
”(《墨子·贵义》)。
他认为:“义者,正也。
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
”(《墨子·天志下》)故“义”是“正”。
在《墨子·天志下》中墨子又说:“义,利也”。
(《墨子·经说上》)即“义”是“利”,主张“义”以“利”为内容。
在墨子看来,“利”是判断衡量事物是否合乎“义”的价值判断尺度,“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墨子·贵义》)。
他明确提出“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墨子·辞过》)。
《经上》篇中写道:“功,利民也”,就是说只有有利于人民的事情才有“功”可言。
他还说:“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人也。
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
今用人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
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
须臾刈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
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墨子的科技思想里面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道”和“技”就构成了墨家科技思想的主要元素,以“道”保障“技”的发展方向,以“技”促进“道”的深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论语》记载,孔子很少言及“利”的问题,偶或有之,也常常与“义”对举。
例如为人们所熟知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
在他的影响下,后世儒家将义利之辨看作一个重要问题,重义轻利成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倾向。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义”由对君主品行的要求,演变为君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法则。
与前人相比,孔子及其门人在使用“义”这一概念时,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义”对于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这里的个人,主要是君子,一般指士及士以上阶层中的个体。
第二,在君臣关系层面,突出臣下这一方面的“义”。
这并不是说,孔子把君臣关系看作一方对另一方单向的、绝对的服从。
因为孔子明确讲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如果将君主看作贵族阶层的一个成员,则君主也要讲“义”,所谓“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使臣以礼”为君主之“义”;“事君以忠”为臣下之“义”。
只不过,孔子从个体的内省精神出发,更多地强调作为臣下的君子,应该尽自己能力“事君尽礼”“务民之义”。
在这个意义上,“忠”和“义”就统一起来。
到了后世,臣下之“义”完全被单向的、绝对的“忠”所取代。
第三,从现代哲学的角度看,作为抽象的价值标准,《论语》中的“义”虽然也具有“公正”等含义,但在多数情况下,却只有形式意义而无内在规定性。
例如,“君子义以为上”,就是君子应该让自己的行为具有正当性,否则其他的好品质都将失去依据。
但什么是“正当性”,在不同语境、不同条件下,具体答案和标准又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遭遇到任何事,凡是处理得当的,都可以叫做“义”。
尽管在孔子之前,义利关系问题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到了孔子那里,义利才真正对举而言,并且具有了对立的意味。
最著名的莫过于《论语·里仁》篇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重义而轻利是孔子价值观的基本取向。
但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义”与“利”对立的背后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如前所论,在涉及“义”的问题时,君子和小人多指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
君子“知书达理”,因而可以“喻于义”;小人见识短浅,自然只能“喻于利”。
第二,孔子的义利之辨,主要从个人的道德行为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
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而在政治层面,孔子并不反对“利”。
所以,孔子在面对具体施政问题时,首先重视的是社会的物质基础,然后才是礼乐教化。
《论语·季氏》中所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孔子这段话讨论的正是“义”的问题,但也表明,在政治层面讨论“义”,无论如何是不能离开“利”的。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礼,而实现的途径则在于“克己”,也就是希望君子通过修身
律己而获得政治感召力,进而引导社会建立良好的秩序。
因此,孔子的义利之辨首先着眼于君子对私利的克服。
这种主张具有高度的理想性。
孔子一生之所以颠沛坎坷,与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追求和处事原则密切相关。
然而,后世理学家由此发展出一种普遍性的认识,即把大多数政治和社会问题归结为人心问题,似乎人心端正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显然是严重脱离实际的。
由此可见,我们在弘扬儒家重义轻利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并克服其与现实脱节的负面因素,进而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将义利之辨看作一个重要问题,他认为在政治层面讨论“义”,不能离开“利”。
B.孔子从个体的内省精神出发,把君臣关系看作一方对另一方单向的、绝对的服从。
C.在认识义利关系的问题上,孔子才真正把义利对举而言,并且具有了对立的意味。
D.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礼,而实现的途径则在于“克己”,导致他一生颠沛坎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B.文章运用例证、引证,既有历史考察,又有学理分析,论证了孔子义利之辨的问题。
C.文章引用《论语·季氏》篇中的一段话,恰当地衔接了上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深入论证后,得出我们要弘扬儒家重义轻利优秀文化传统这一核心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强调“义”对于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遭遇到任何事,凡是处理得当的,都可以叫做“义”。
B.孔子在面对具体施政问题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考虑,首先重视的是社会的物质基础,然后才是礼乐教化。
C.孔子的义利之辨,主要从个人的道德行为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时,应舍利取义。
这种主张有高度的理想性。
D.重义而轻利是孔子价值观的基本取向,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基本倾向,成为我们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
参考答案:
1.C(A项,偷换概念,原文是“后世儒家将义利之辨看作一个重要问题”;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这并不是说,孔子把君臣关系看作一方对另一方单向的、绝对的服从”;D 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意,“导致”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
2.D(以偏概全,对最后一段的论证中心理解偏颇,缺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素)
3.A(牵强附会,“在任何情况下遭遇到任何事,凡是处理得当的,都可以叫做‘义’”不是孔子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