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上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3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3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教案

第3课时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概念,会用直尺、量角器等工具作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2.通过作图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的过程,掌握其应用方法,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作图的实践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帮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三角形的三条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画法.【难点】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我们在上节课把三角形按角进行了分类,我请几个同学回答一下什么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是钝角三角形.生甲:在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生乙:在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生丙:在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师:很好!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一个重要的定理,大家还记得吗?生:记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师: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师:三角形中三条边、三个角是它的六个基本元素,除此之外,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它还有什么元素吗?生:角平分线.师:什么是角平分线呢?生: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师:还有什么元素?生:中线.师:什么是中线呢?生: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师:还有什么元素呢?生:高.师:什么是高呢?生: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学生熟记定义.师:你能根据这些线的定义作出这些线吗?生:能.师:现在请大家画一个三角形,并作出各个角的平分线.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一个角的平分线.∠1=∠2,BD是∠ABC的平分线.师:现在请大家重新画一个三角形,并作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一条中线.BD=DC,AD是BC边上的中线.师:现在请大家重新画一个三角形,并作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三种类型的三角形的一条高线.锐角三角形BC边上的高直角三角形BC边上的高钝角三角形BC边上的高师:你能用折叠的方法作出一个角的平分线吗?学生思考,交流.生:能.师:你是怎样做的?生:先作出一个三角形,把它裁剪下来,我折叠要平分的这个角使它的两边重合,这样得到的折痕与这个角的对边有一个交点,连接这个角的顶点与这个交点得到的线段就是这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师:你太聪明了.大家现在都知道怎么作的吗?生:知道.师:那么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学生操作.师:你能用折叠的方法作出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吗?学生思考,交流.生:能.师:你是怎么做的?生:要作出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我折叠这条边,使其两端点重合,折痕与这条边的交点,就是这条边的中点.连接这条边所对角的顶点与这个中点,所得的线段就是这条边上的中线.师:现在请大家动手作出中线.学生操作.师:你能用折叠的方法作出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吗?学生讨论.生:过这边所对角的顶点折叠三角形,使这条边的两段重合,这样就得到了三角形的高.师:很好,请大家动手做一做.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三、作图练习,理解定义师: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定义给出了角平分线的作法,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画出三个角的平分线.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同学们再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根据中线的定义,作出中线.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上“操作”的第1题.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最后集体订正.师:直角三角形的高中,有两条和边重合;钝角三角形的高中,有两条在三角形的外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作出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它们有什么特点?生甲: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生乙:三条中线交于一点.生丙:三条高交于一点.师:很好!之前学过的说明三角形意义的语句、本节中说明三角形角平分线意义的语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分别是三角形、三角形角平分线的定义.七年级时我们也学过一些定义,如“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是有理数的定义.前两个定义揭示了对象的特征性质,后一个定义明确了所指对象的范围.给出定义,就是在于明确研究对象是什么.四、课堂小结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生: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定义以及画法.师:对,我们由作图过程知道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是交于一点的.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作出三角形三个角的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让学生深刻理解它们的定义.通过画图和观察图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一三角形的这些线是交于一点的,培养他们观察、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动手得到的结论,他们的印象会更深刻,理解更透彻.这节课所讲授的三种线段中的两种,即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高线都是建立在以往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学生对这两种线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起来更容易.强调三角形中的三种线是“线段”,而不是以往的“射线”.。

《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学习指导

《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学习指导

《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学习指导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学习指导)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学习指导的全部内容。

《第13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学习要求:1.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的概念及性质。

会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2.掌握三角形的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3.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与外角和。

4.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知识要点:一、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1.三角形有三条内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线,它们都相交于一点。

注意:三角形的中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

2。

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注意: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时,就看这三条线段是否满足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其简便方法是看两条较短线段的和是否大于第三条最长的线段。

3.三角形各角之间的关系:①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②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每个顶点处只取一个外角); 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4.三角形的分类①三角形按边的关系可以如下分类:②三角形按角的关系可以如下分类: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识结构:二、命题与证明1.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是命题,疑问句、感叹句不是命题,计算不是命题,画法不是命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三边关系-命题与证明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三边关系-命题与证明

⼋年级上册数学三⾓形三边关系-命题与证明三⾓形中的边⾓关系、命题与证明【学习⽬的】①理解与三⾓形有关的基本概念②命题与证明考点⼀:三⾓形中的边⾓关系知识点拨:1.三⾓形中的有关概念(1)三⾓形的概念:由不在同⼀直线上的三条线段⾸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形.⽤符号“△”表⽰.(2)三⾓形的顶点、边和⾓:①边的表⽰;②⾓的表⽰;③对边、对⾓的概念.2.三⾓形按边的关系分类(1)不等边三⾓形:三条边互不相等;②等腰三⾓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形;(2)等边三⾓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形(等腰三⾓形的特例)3.三⾓形的三边关系:三⾓形中任何两条边的和⼤于第三边,两边的差(绝对值)⼩于第三边.4.三⾓形中⾓的关系(1)按⾓分类:①直⾓三⾓形;②斜三⾓形:锐⾓三⾓形和钝⾓三⾓形.(2)三⾓形的内⾓和等于180 .注意:①⽤Rt△ABC表⽰直⾓三⾓形;②任意⼀个三⾓形最多有三个锐⾓;最少有两个锐⾓;最多有⼀个钝⾓;最多有⼀个直⾓;③任何三⾓的最⼤内⾓不能⼩于60 ,最⼩内⾓不能⼤于60 .5.三⾓形中的⼏条重要线段(1)⾓平分线:⾓平分线把⾓分成两个相等的⾓.(三条⾓平分线的交点就是三⾓形的外⼼)(2)中线:三⾓形⼀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中线.(三条中线的交点就是三⾓形的重⼼)(3)⾼线:三⾓形⼀顶点与它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三⾓形的⾼线.注意:三⾓形的中线所分得的两个三⾓形的⾯积相等.6.定义:能明确界定某个对象含义的语句叫做定义.例1:如图所⽰,以点A为顶点的三⾓形共有()A.6个B.7个C.8个D.9个A.20或16B.20C.60D.以上都不对例3:若四条线段的长分别为2cm、3cm、4cm、5cm,以其中的三条线段为边长,则可以构成三⾓形的个数有()A.1 B.2 C.3 D.4A.锐⾓三⾓形B.钝⾓三⾓形C.直⾓三⾓形D.⽆法确定例5:如图,CD、CE、CF分别是△ABC的⾼、⾓平分线、中线,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A.BA=2BFB.2∠ACE=∠ACBC.AE=BED.CD⊥BE例6:下列属于定义的是()A.两点确定⼀条直线B.两直线平⾏,同位⾓相等C.三⾓形的⾼、⾓平分线和中线都是线段D.有⼀个⾓是直⾓的三⾓形叫做直⾓三⾓形基础训练1、如图所⽰,AB=AC,BE=CD,AD=BD=DE=AE=CE,则图中共有个等腰三⾓形,有个等边三⾓形.第1题图第3题图第4题图2、⼀个等腰三⾓形中,⼀边长为9cm,另⼀边长为5cm,则等腰三⾓形的周长是.3、如图,AD、BE、CF分别是△ABC的⾼、中线、⾓平分线.则△ADC的⾼、中线、⾓平分线分别是.4、如图,图中以AB为边的三⾓形的个数是()A.3B.4C.5D.6A.等腰三⾓形B.等边三⾓形C.直⾓三⾓形D.不能确定6、三⾓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8,则第三边长为()A.5B.6C.3D.117、以下各组长度的线段为边,组成的三⾓形是()A.2、3、5B.3、3、6C.5、8、2D.4、5、68、设三⾓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9,1-2a,则a的取值范围是()A.3B.-5C.-5D.不能确定9、三⾓形的内⾓和等于()A.90B.180C.300D.36010、在△ABC中,若∠A=54 ,∠B=36 ,则△ABC是()A.锐⾓三⾓形B.钝⾓三⾓形C.直⾓三⾓形D.等腰三⾓形11、当三⾓形中⼀个内⾓α是另⼀个内⾓β的2倍时,我们称此三⾓形为“特征三⾓形”,其中α称为“特征⾓”.如果⼀个“特征三⾓形”的“特征⾓”为100°,那么这个“特征三⾓形”的最⼩内⾓的度数为()A.30°B.50°C.80°D.100°12、三⾓形的⾓平分线、中线和⾼()A.都是射线B.都是直线C.都是线段D.都在三⾓形内13、如图所⽰,已知∠1=∠2,∠3=∠4,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为()①AD平分∠BAF;②AF平分∠DAC;③AE平分∠DAF;④AE平分∠BAC.A.②和③B.③和④C.①和④D.仅有③14、下⾯四个命题中属于定义的是()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对顶⾓相等C.有两条边相等的三⾓形叫等腰三⾓形D.内错⾓相等强化训练1.在△ABC中,如果∠A:∠B:∠C=1:2:3,则△ABC⼀定是()A.锐⾓三⾓形B.直⾓三⾓形C.钝⾓三⾓形D.等腰三⾓形2.如图,AE是△ABC的中线,D是BE上⼀点,若BE=5,DE=2,则CD的长为()A.7B.6C.5D.43.如图,过△ABC的顶点A,作BC边上的⾼,以下作法正确的是()4.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棒的长度,⽤它们能摆成三⾓形的是()A.3cm,4cm,8cmB.8cm ,7cm,15cmC.5cm ,5cm,11cmD.13cm ,12cm,20cm5.如图,在△ABC中,点D是边AB上的⼀点,点E是边AC上⼀点,且DE∥BC,∠B=40 ,∠AED=60 ,则∠A的度数是()A.100 B.90 C.80 D.70第5题图第7题图第8题图6.⼀个三⾓形的两边长为8和10,则它的最短边a的取值范围是.7.如图,AD是△ABC的BC边上的⾼,AE是∠BAC的平分线.(1)若∠B=47°,∠C=53°,则∠DAE=度;(2)若∠B=α,∠C=β(α<β),则∠DAE=度.(⽤α、β含的代数式表⽰)8.如图,在△ABC中,∠B=46°,∠C=54°,AD平分∠BAC,交BC于D,DE∥AB,交AC于E,则∠ADE的⼤⼩是.9.已知⼀个等腰三⾓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4,则该等腰三⾓形的周长是_____.10.如图,在△ABC中,∠A=40 ,D点是∠ABC和∠ACB⾓平分线的交点,则∠BDC=_____.11.如图,AD为△ABC的中线,BE为△ABD的中线.(1)若∠ABE=15 ,∠BAD=40 ,求∠BED的度数;(2)在△BED 中,作BD 边上的⾼;(3)若△ABC 的⾯积为40,BD=5,求△BDE 中BD 边上的⾼为多少?12.如图,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AE 、BF 是⾓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O ,∠BAC =50°,∠C =70°,求∠DAC ,∠BOA.能⼒提升1.各边长度都是正整数且最⼤边长为8的三⾓形共有个.2.三⾓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且(a -b-c)?(b-c)=0,则此三⾓形为________三⾓形.3.如图所⽰,△ABC 三边的中线AD ,BE ,CF 的公共点G ,若12=?ABC S ,则图中阴影部分⾯积是_____.4.如图所⽰,在△ABC 中,已知点D 、E 、F 分别为边BC 、AD 、CE 的中点,且24cm S ABC =?,则阴影S 等于()5.如图,⽤钢筋做⽀架,要求BA 、DC 相交所成的锐⾓为32 ,现测得∠BAC=∠DCA=115 ,则这个⽀架符合设计要求吗?为什么?6.设三⾓形的三条边为整数a 、b 、c 且c b a ≤≤,当b=4时,符合条件的a 、b 、c 的取值若下表:(1)将表格补充完整;(2)满⾜条件的三⾓形共有多少个?其中等腰三⾓形有多少个?等边三⾓形⼜有多少个? 考点⼆:命题与证明例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A.直⾓都等于90 B.对顶⾓相等 C.互补的两个⾓不相等 D.作线段AB例2:把下例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题设和结论.(1)整数⼀定是有理数;(2)同⾓的补⾓相等;(3)两个锐⾓互余.例3: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1)两直线平⾏,同位⾓相等;(2)若a=0,则a b=0;(3)对顶⾓相等.例4:请举反例说明命题“对于任意实数x ,552++x x 的值总是正数”是假命题,你举的反例是_____(写出⼀个的值即可).例5:在下列证明中,填上推理依据:如图,CD ∥EF ,∠1=∠2,求证:∠3=∠ACB.例6:如图,在△ABC 中,∠ABC=66 ,∠ACB=54 ,BE 、CF 是两边AC 、AB 上的⾼,它们交于点H.求∠ABE 和∠BHC 的度数.基础训练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对顶⾓相等C.不是对顶⾓的两个⾓不相等D.过直线AB 外⼀点P 作直线AB 的垂线2、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A.三⾓形的⼀个外⾓⼤于任何⼀个内⾓ B.三⾓形的⼀个外⾓等于两个内⾓之和 C.三⾓形的两边之和⼀定不⼩于第三边D.三⾓形的三条中线交于⼀点,这个交点就是三⾓形的重⼼3、“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个交点”的题设是()A.两条直线B.相交C.只有⼀个交点D.两条直线相交4、已知命题A:“任何偶数都是8的整数倍”.在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命题A是假命题”的反例的是()A.2kB.15C.24D.425、如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1不是△ABC的外⾓B.∠B<∠1+∠2C.∠ACD是△ABC的外⾓D.∠ACD>∠A+∠B第5题图第6题图第7题图6、⼀副三⾓板有两个直⾓三⾓形,如图叠放在⼀起,则∠α的度数是()A.165B.120C.150D.1357、如图,在△ABC中,∠ACB=90°,CD∥AB,∠ACD=40°,则∠B的度数为()A.40°B.50°C.60°D.70°8、命题“有两边相等的三⾓形是等腰三⾓形”的题设是,结论是,它的逆命题是.9、完成以下证明,并在括号内填写理由:已知:如图所⽰∠1=∠2,∠A=∠3.求证:AC∥DE.证明:因为∠1=∠2,所以AB∥.()所以∠A=∠4.()⼜因为∠A=∠3,所以∠3=.()所以AC∥DE. ()10、将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与结论:(1)直⾓都相等;(2)末位数字是5的整数能被5整除;(3)同⾓的余⾓相等.11、分析下列所举反例的正确性,若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的反例.(1)若|x|=|y|,则x=y;反例:取x=3,y=-3,则|x|=|y|,所以此命题是假命题;(2)两个锐⾓的和⼀定是钝⾓;反例:取∠1=30°,∠2=100°,则∠1+∠2=130°,不符合命题的结论,所以此命题是假命题;(3)若|a|=a,则a>0.12、如图,已知AC∥DE,∠1=∠2.求证:AB∥CD.13、如图,在△ABC中,∠A=62°,∠ABD=∠DCE=36°,求∠BEC的度数.14、如图,点E是△ABC中AC边上的⼀点,过E作ED⊥AB,垂⾜为D,若∠1=∠2,,则△ABC 是直⾓三⾓形吗?为什么?强化训练1.如图,在锐⾓三⾓形ABC中,CD、BE分别是AB、AC边上的⾼,且CD、BE相交于点P.若∠A =50°,则∠BPC的度数是()A.150B.130C.120D.1002.如图,从①∠1=∠2;②∠C=∠D;③∠A=∠F三个条件中选出两个作为已知条件,另⼀个作为结论所组成的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A.0 B.1 C.2 D.3第2题图第6题图3.⼀个三⾓形的三个外⾓之⽐为3:4:5,则这个三⾓形三个内⾓之⽐是()A.5:4:3B.4:3:2C.3:2:1D.5:3:14.能说明命题“对于任何实数a ,a a ->”是假命题的⼀个反例可以是() A.a =-2 B.31=a C. a =1 D.2=a 5.下列命题:①对顶⾓相等;②同位⾓相等,两直线平⾏;③若b a =,则b a =;④若0=x ,则022=-x x .它们的逆命题⼀定成⽴的有()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②6.如图,CE 是△ABC 的外⾓∠ACD 的平分线,若∠B=35 ,∠ACE=60 ,则∠A= () A.35 B.95 C.85 D.757.如图,在△ABC 中,∠B=40 ,三⾓形的外⾓∠DAC 和∠ACF 的平分线交于点E ,则∠AEC=.8.直⾓三⾓形中两个锐⾓的平分线相交所成的锐⾓的度数是. 9.写出命题“如果b a =,那么b a 33=”的逆命题:.10.如图,AD 是△ABC 的⾼,BE 平分∠ABC 交AD 于E.若∠C =60°,∠BED =54°,求∠BAC 的度数.11.如图,AD 是△ABC 的外⾓平分线,交BC 的延长线于D 点,若∠B=30°,∠ACD=100°,求∠DAE 的度数.12.如图,D是△ABC内的任意⼀点.求证:∠BDC=∠1+∠A+∠2.13.⽤两种⽅法证明“三⾓形的外⾓和等于360 ”.如图,∠BAE、∠CBF、∠ACD是△ABC的三个外⾓.求证:∠BAE+∠CBF+∠ACD=360 .证法1:,∴∠BAE+∠1+∠CBF+∠2+∠ACD+∠3=180? 3=540 .∴∠BAE+∠CBF+∠ACD=540 -(∠1+∠2+∠3).,∴∠BAE+∠CBF+∠ACD=540 -180 =360 .请把证法1补充完整,并⽤不同的⽅法完成证法2.能⼒提升1.如图,∠A+∠B+∠C+∠D=.2.观察下列各式:想⼀想:什么样的两个数之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和?设n 表⽰正整数,⽤关于n 的代数式表⽰这个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图,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且AD=12BC .2224,24;1139393,3;22224164164,4;33335255255,5.4444?=+=?=+=?=+=?=+=(1)求证:∠BAC=90°;(2)直接运⽤这个结论解答题⽬:⼀个三⾓形⼀边长为2,这边上的中线长为1,另两边之和为4.如图在△ABC中AB=AC,∠BAC=900,直⾓∠EPF的顶点P是BC的中点,两边PE、PF分别交AB、AC于E、F.(1)求证:AE=CF(2)是否还有其他结论,不要求证明(⾄少2个)。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高效学案4、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连接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2)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所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3)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三角形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称三角形这条边上的高.三、经典例题【例1】以下列各组线段长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1cm ,2cm ,4cmB .8cm ,6cm ,4cmC .12cm ,5cm ,6cmD .2cm ,3cm ,6cm【变式1】两根木棒的长分别为7cm 和10cm ,要选择第三根棒,将它钉成一个三角形框架,那么第三根木棒长x cm 的范围是__________.【变式2】若a 、b 、c 是△ABC 的三边,化简c b a a c b c b a +--+--+--.【变式3】如图,已知P 是△ABC 内一点,连结AP ,PB ,PC .求证:PA+PB+PC >21(AB+AC+BC).【例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 cm 和10 cm ,则此三角形的周长是( )A .15cmB .20cmC .25 cmD .20 cm 或25 cm【例3】已知△ABC 中:(1)∠A=20°,∠B ﹣∠C=40°,则∠B=______;(2)∠A=120°,2∠B+∠C=80°,则∠B=_______;(3)∠B=∠A+40°,∠C=∠B ﹣50°,则∠B=_______;(4)∠A :∠B :∠C=1:3:5,则∠B=_______.E DA 2 1 ABC 【变式】如图把△ABC 纸片沿DE 折叠,当点A 在四边形BCDE 的内部时,则∠A 与∠1、∠2之间有一种数量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请试着找出这个规律,你发现的规律是( )A.∠A=∠2+∠1B.2∠A=∠2+∠1C.3∠A=2∠1+∠2D.3∠A=2∠1+2∠2【例4】如图,α、β、γ分别是△ABC 的外角,且α:β:γ= 2:3:4,则α =__________.【变式1】如图,五角星ABCDE ,求E D C B A ∠+∠+∠+∠+∠的度数.【变式2】已知:如图1,线段AB 、CD 相交于点O ,连接AD 、CB ,我们把形如图1的图形称之为“8字形”.试解答下列问题:(1)在图1中,请直接写出∠A 、∠B 、∠C 、∠D 之间的数量关 ;(2)在图2中,若∠D=40°,∠B=36°,∠DAB 和∠BCD 的平分线AP 和CP 相交于点P ,并且与CD 、AB 分别相交于M 、N .利用(1)的结论,试求∠P 的度数;(3)如果图2中∠D 和∠B 为任意角时,其他条件不变,试问∠P 与∠D 、∠B 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例5】如图,∆ABC 中,AD 是BC 上的中线,BE 是∆ABD 中AD 边上的中线,若∆ABC 的面积是24,则∆ABE 的面积是________.【例6】如图,在△ABC 中,BE ⊥AC ,BC=5cm ,AC=8cm ,BE=3cm .(1)求△ABC 的面积;(2)画出△ABC 中的BC 边上的高AD ,并求出AD 的值.【例7】已知:如图AB//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点E 、F ,BEF ∠的平分线与DFE ∠的平分线相交于P ,求证 90=∠P .【变式】如图,∠MON=90°,点A ,B 分别在射线OM ,ON 上运动,BE 平分∠NBA ,BE 的反向延长线与∠BAO 的平分线交于点C .∠BAO=45°则∠C 的度数是( )A .30°B .45°C .55°D .60°【例8】如图,△ABC 中,∠B 和∠C 的平分线交于点O ,若∠A=70°,则∠BOC= 度.【变式】认真阅读下面关于三角形内外角平分线所夹的探究片段,完成所提出的问题.探究1:如图1,在△ABC 中,O 是∠ABC 与∠ACB 的平分线BO 和CO 的交点,试分析∠BOC 与∠A 有怎样的关系? 探究2:如图2中,O 是∠ABC 与外角∠ACD 的平分线BO 和CO 的交点,试分析∠BOC 与∠A 有怎样的关系? 探究3:如图3中,O 是外角∠DBC 与外角∠ECB 的平分线BO 和CO 的交点,则∠BOC 与∠A 有怎样的关系?四、方法归纳1、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只需验证:两个较短的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可.2、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b a ,,则第三边长c 的取值范围是:b a c b a +<<-.3、三角形的几种“心”.(1)重心:三条中线的交点.(2)外心: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3)内心: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4)垂心:三条高线的交点.五、课后作业【作业1】1.如图所示,共有_______个三角形,以AD 为一边的三角形有___________________,∠C 是△ADC 的________边的对角,AE 是△ABE 中∠_____的对边.2.一个三角形周长为27cm ,三边长为2:3:4,则最长边为______cm.3.已知在△ABC 中,5=a ,3=b ,那么第三边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4.在△ABC 中,2∠A=3∠B=6∠C ,则△ABC 是________三角形.5.在△ABC 中,已知∠B -∠A=5°,∠C -∠B=20°,则∠A=_______.6.如图,在△ABC 中,∠ACB=90°,∠ABC=25°,CD ⊥AB 于D ,则∠ACD =_________.7.等腰三角形周长为14,其中一边长为3,则腰长为________.8.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一边长为4cm ,另一边长为9cm ,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_____.9.在△ABC 中,∠B ,∠C 的平分线交与点O ,若∠BOC=132°,则∠A=________.10.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边上的点,DE ∥BC ,∠ADE=30°,∠C=120°,则∠A 等于( )A.60°B.45°C.30°D.20°11.如果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其他两个角的差,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确定12.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7,若第三边长为偶数,则第三边为( )A.4,6B.4,6,8C.6,8D.6,8,1013.能将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的是( )A.三角形的角平分线B.三角形的中线C.三角形的高线D.以上都不对14.在△ABC 中,若∠A :∠B :∠C=1:2:3,则△ABC 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正三角形15.如图,AD 、AF 分别是△ABC 的高和角平分线,已知∠B=36°,∠C=76°,求∠DAF 数.(提示:先证明∠DAF=21(∠C -∠B ))16.如图,已知I 为△ABC 的内角平分线的交点.求证:∠BIC=90°+21∠A.17.如图,在△ABC 中,∠B = 60°,∠C = 50°,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平分∠ADC 交AC 于E ,求∠BDE 的度数.18.如图,在△ABC 中,∠B=∠C ,FD ⊥BC ,DE ⊥AB ,垂足分别为D 、E ,已知∠AFD=150°,求∠EDF 等于多少度?【作业2】1.如图,AD ,BE ,CF 是△ABC 的中线、高、角平分线.则:BD=___=21___;∠___=∠___=90°;∠___=∠___=21∠___. 2.如图,在△ABC 中,AD ⊥BC ,CE ⊥AB ,已知AB=6,BC=4,AD=5,则CE=______.3.如图,AD 、AE 分别是△ABC 的中线、高,且AB=5,AC=3,则△ABD 与△ACD 的周长的差是_________,△ACD 与△ABD 的面积关系为__________.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4.如图,△ABC 的周长是21cm ,AB=AC ,中线BD 分△ABC 为两个三角形,且△ABD 的周长比△BCD 的周长大6cm ,则AB= ,BC=_________.5.如图,在△ABC 中,已知点D ,E ,F 分别为边BC ,AD ,CE 的中点,且2ABC cm 8=∆S ,则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_________.6.在△ABC 中,若AB=5,AC=2,且三角形周长为偶数,则BC=________.7.△ABC 的三边长是a ,b ,c ,则c b a a c b c b a +++-----=________.第8题 第9题 第10题8.如图,在Rt △ABC 中,∠C=90°,点B 沿CB 所在直线远离C 点移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角形面积随之增大B.∠CAB 的度数随之增大C.边AB 的长度随之增大D.BC 边上的高随之增大9.如图,在△ABC 中,∠B 、∠C 的平分线BE ,CD 相交于点F ,∠ABC=42°,∠A=60°,则∠BFC=( )A.118°B.119°C.120°D.121°10.如图,在△ABC 中,BO ,CO 分别平分∠ABC 和∠ACB ,则∠BOC 与∠A 的大小关系是( )A.∠BOC=2∠AB.∠BOC=90°+∠AC.∠BOC=90°+21∠A D.∠BOC=90°21-∠A11.如图,∠ABC=∠ACB,AD、BD、CD分别平分△ABC的外角∠EAC、内角∠ABC、外角∠ACF.以下结论:①AD∥BC;②∠ACB=2∠ADB;③∠ADC=90°﹣∠ABD;④∠BDC=∠BAC.其中正确的结论有()A.1个B.2个C.3个D.4个12.如图,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D,已知∠A=50°,求∠BDC的度数.13.如图,已知BD为∠ABC的平分线,CD为△ABC的外角∠ACE的平分线,CD与BD交于点D,试说明∠A=2∠D.14.如图,已知AB∥CD,EF与AB、CD分别相交于点E、F,∠BEF与∠EF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证:EP⊥FP.15.如图所示,在△ABC中,D是BC边上一点,∠1=∠2,∠3=∠4,∠BAC=63°,求∠DAC的度数.16.已知:∠MON=40°,OE 平分∠MON ,点A 、B 、C 分别是射线OM 、OE 、ON 上的动点(A 、B 、C 不与点O 重合),连接AC 交射线OE 于点D .设∠OAC x =°.21(1)如图1,若AB ∥ON ,则①∠ABO 的度数是 ;②当∠BAD=∠ABD 时,=x ;当∠BAD=∠BDA 时,=x .(2)如图2,若AB ⊥OM ,则是否存在这样的x 的值,使得△ADB 中有两个相等的角?若存在,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第二节:命题与证明一、课堂导入有个学生请教爱因斯坦逻辑学有什么用。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3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学案】 命题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3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学案】 命题

第1课时命题班级:小组:姓名:3、培养自主严谨的推理和理论意识,以及对所涉及概念的理解,感受概念的应用方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思考:研究几何图形时,从观察和实验得到的认识,有时是否有误差?有了误差怎么办?结论:学习几何需要观察和实验,同时也需要学会推理,从这一章起我们将系统学习如何推理。

二、自主学习1、议一议:下面的表达语言(1)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2)如果∠1与∠2是对顶角,那么∠1=∠2(3)1+1<2 (4)邻补角互补归纳结论:题设:已知事项结论: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2)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相等5、自我展示①同旁内角相等②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1>0 ③若a∥c,b∥c,那么a∥b ④1是质数⑤不相交的两条线是平行线⑥奇数一定是质数吗?⑦画一个半径是1cm的圆⑧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①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②若a>b,b>c则a>c③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全等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⑤对顶角相等①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它们的和为零②若a=0,则ab=0③两个角的和等于平角时,这两个角互为补角三、学习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四、达标检测(1)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2)直线AB⊥直线CD,交点为O,有∠AOC=90°(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4)等角的补角相等(1)若|a|=|b|,则a=b(2)如果ab>0,那么a,b都是正数(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4)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同位角相等(1)如果a=b,则a2=b2(2)等角的余角相等(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五、学习反思。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定理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定理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 引导学生学习“边角边”判定定理,并能运用该定理判断三角形是否全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全等的概念2. “边角边”判定定理3. 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判断三角形全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概念,“边角边”判定定理及其运用。

2. 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的判断过程,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时的思路。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掌握“边角边”判定定理。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 新课:介绍三角形全等的概念,讲解“边角边”判定定理。

3. 案例分析: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实例,让学生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进行判断。

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进行判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反思中,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边角边”判定定理,还有哪些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 介绍其他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a. 角角边(AAS)判定定理b. 角边角(ASA)判定定理c. 边边边(SSS)判定定理3. 分析各种判定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沪科版 八年级数学 上册(教学设计 教案)第13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全章 分课时 含反思)

沪科版 八年级数学 上册(教学设计 教案)第13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全章 分课时 含反思)

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1.三角形中边的关系1.了解三角形及相关概念,能正确识别和表示三角形;2.会根据边是否相等对三角形进行分类;3.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会判断已知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会求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三角形的识别如图所示,图中三角形的个数共有()A.1个 B.2个C.3个 D.4个解析:根据三角形的定义进行判断.只要数出BC上有几条线段即可.很明显BC上有3条线段,所以有三个三角形,选C.方法总结:在比较复杂的图形中寻找三角形的方法:可以按照一定顺序寻找,即先固定一个顶点,变换另两个顶点,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探究点二:三角形的分类设M表示直角三角形,N表示等腰三角形,P表示等边三角形,Q表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下列四个图中,能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是()解析:根据它们的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考查了三角形中各类三角形的概念,根据定义就能够找到它们彼此之间的包含关系.探究点三:三角形三边关系【类型一】判断已知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下列各组长度的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 A .1.5cm ,3.9cm ,2.3cm B .3.5cm ,7.1cm ,3.6cm C .6cm ,1cm ,6cm D .4cm ,10cm ,4cm解析:A 中,1.5+2.3=3.8<3.9,不能构成三角形;B 中,3.5+3.6=7.1,不能构成三角形;C 中,6+1>6,6-1<6,能构成三角形;D 中,4+4=8<10,不能构成三角形.故选C.方法总结: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简便方法是看较短的两条线段的长度是否大于最长的线段的长度.【类型二】求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2,2x -3,6,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6,∴第三边边长2x -3的取值范围是:6-2<2x -3<6+2,即3.5<x <5.5.方法总结: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可知:已知两边之差<第三边长<已知两边之和,确定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再结合题干中的其他条件排除不合要求的其他值.【类型三】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与等腰三角形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5,则它的周长是________.解析:由等腰三角形两边长为3、5,分别从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3或5去分析即可求得答案,注意分析能否组成三角形.①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3,底边长为5, ∵3+3=6>5, ∴能组成三角形,∴它的周长是:3+3+5=11;②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5,底边长为3, ∵5+3=8>5, ∴能组成三角形,∴它的周长是:5+5+3=13.综上所述,它的周长是11或13.易错提醒:要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要先确定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先分两种情况讨论能否构成三角形,再进行计算.【类型四】三角形三边关系与绝对值的综合若a,b,c是△ABC的三边长,化简|a-b-c|+|b-c-a|+|c+a-b|.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然后去绝对值符号进行计算即可.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a-b-c<0,b-c-a<0,c+a-b>0.∴|a-b-c|+|b-c-a|+|c+a-b|=b+c-a+c+a-b+c+a-b=3c+a-b.方法总结:绝对值的化简首先要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式子的正负,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将绝对值的符号去掉,最后进行化简.此类问题就是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式子的正负,然后进行化简.三、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教学活动的方法,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三角形中角的关系1.理解和掌握三角形按照内角的度数的分类;2.通过操作活动,探究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性质,并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在操作中进行自觉思考,积累数学探索的经验.(难点)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手中有直角三角板,请再画一个内角中不含90°的三角形.三角形若按角来分类,分为哪几类?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三角形按角分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度; ②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③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④直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解析:根据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标准,准确把握各题的关键字眼,对它们做出判断:①最大角小于90°,即三个角都为锐角,满足锐角三角形的条件,故正确;②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为60°,所以它是锐角三角形,故正确;③对于顶角是钝角或直角的等腰三角形,不满足题设条件,故错误;④直角三角形可能是等腰三角形,三角板中就有一个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错误.故选B.方法总结:熟悉三角形按边、角分类的特点,在分类时,要先确定分类标准,不要搞混淆它们,出现错解.探究点二:三角形的内角和【类型一】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求角的度数如图,在△ABC 中,∠B =55°,∠C =63°,DE ∥AB ,则∠DEC 等于( )A .63°B .62°C .55°D .118°解析:在△ABC 中,∠B =55°,∠C =63°,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得∠A 的度数,又由DE ∥AB ,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即可求得∠DEC 的度数.故答案为B.方法总结:此题比较简单,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应用.【类型二】根据三个角之间的关系求各个角在△ABC 中,∠A 是∠B 的2倍,∠C 比∠A +∠B 大12°,求△ABC 各角度数. 解析:首先用代数式表示出每一个角,然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列出方程求解. 解:设∠B =x °,则∠A =2x °,∠C =(x +2x +12)°,据题意得,x +2x +x +2x +12=180,解得x =28,∴∠B =28°,∠A =56°,∠C =96°.方法总结:借助方程思想解几何问题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注意列方程时,等式中不能带单位.【类型三】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2∶3,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无法判定 解析:设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x ,2x ,3x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得x +2x +3x =180°,解得x =30°,∴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30°,60°,90°,即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在解决有关比例问题时,通常先设比例系数,然后列方程求解.三、板书设计三角形中角的关系⎩⎪⎨⎪⎧按角分类: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教学中通过量、剪、拼、折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发现规律,主动推导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会应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在操作、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明确,条理清晰,层次清楚,学生思维活跃.3.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1.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与高的概念,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与高;(重点)2.经历画、折等实践操作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及创新精神;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和自主探究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难点)3.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有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一、情境导入这里有一块三角形的蛋糕,如果兄弟两个想要平分的话,你该怎么办呢?本节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与高的有关概念 【类型一】认识角平分线、中线与高如图所示,在△ABC 中,∠1=∠2,G 为AD 中点,延长BG 交AC 于点E ,点F 为AB 上一点,CF ⊥AD 于点H ,下面判断正确的有( )①AD 是△ABE 的角平分线;②BE 是△ABD 边AD 上的中线;③CH 为△ACD 中边AD 上的高. A .1个 B .2个 C .3个 D .0个解析:由∠1=∠2知AD 平分∠BAE ,但AD 不是△ABE 内的线段,所以①错;同理BE 经过△ABD 中边AD 的中点G ,但BE 不是△ABD 中的线段,故②不正确;由于CH ⊥AD 于点H ,故CH 是△ACD 中边AD 上的高,故③正确.答案为A.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时,一定要注意它们都是线段,且都在三角形内部.三角形的高是垂线段,可在三角形的内部、外部或与三角形的一条边重合.【类型二】三角形高的画法画△ABC 的边AB 上的高,下列画法中,正确的是( )解析:根据概念可知,三角形的高即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对边引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过点C 作边AB 的垂线段,即画AB 边上的高CD ,所以画法正确的是D.故选D.方法总结:三角形任意一边上的高必须满足:(1)过该边所对的顶点;(2)垂足必须在该边或在该边的延长线上.探究点二:三角形中有关中线、角平分线、高的常见计算 【类型一】应用三角形的中线求线段的长在△ABC 中,AC =5cm ,AD 是△ABC 的中线,若△ABD 的周长比△ADC 的周长大2cm ,则BA =________.解析: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BD =CD ,∴△ABD 的周长-△ADC 的周长=(BA +BD +AD )-(AC +AD +CD )=BA -AC ,∴BA -5=2,∴BA =7cm.方法总结:通过本题要理解三角形的中线的定义,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ABD 与△ADC 的周长之差转化为边长的差.【类型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结合求角度如图所示,AD ,AE 是△ABC 的高和角平分线,∠B =36°,∠C =76°,求∠DAE的度数.解析: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得∠BAC 的度数,在Rt △ADC 中,可求得∠DAC 的度数,AE 是△ABC 的角平分线,有∠EAC =12∠BAC ,故∠DAE =∠EAC -∠DAC .解:∵∠B =36°,∠C =76°,∴∠BAC =180°-∠B -∠C =68°,∵AE 是△ABC 的角平分线,∴∠EAC =12∠BAC =34°.∵AD 是高,∠C =76°,∴∠DAC =90°-∠C =14°,∴∠DAE =∠EAC -∠DAC =34°-14°=20°.方法总结: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角平分线、高的相关性质进行简单计算,注意图形中的角的数量关系.【类型三】利用中线解决三角形的面积问题如图,在△ABC 中,E 是BC 上的一点,EC =2BE ,点D 是AC 的中点,设△ABC ,△ADF 和△BEF 的面积分别为S △ABC ,S △ADF 和S △BEF ,且S △ABC =12,则S △ADF -S △BEF =________.解析:∵点D 是AC 的中点,∴AD =12AC ,∵S △ABC =12,∴S △ABD =12S △ABC =12×12=6.∵EC=2BE ,S △ABC =12,∴S △ABE =13S △ABC =13×12=4.∵S △ABD -S △ABE =(S △ADF +S △ABF )-(S △ABF +S △BEF )=S △ADF -S △BEF ,即S △ADF -S △BEF =S △ABD -S △ABE =6-4=2.故答案为2.方法总结: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高相等时,面积的比等于底边的比;底相等时,面积的比等于高的比.三、板书设计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角平分线:平分内角且与三角形对边相交的线段中线:三角形的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高:三角形的顶点向对边所作的垂线段本节课知识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而且还要对三种线段的表示方法和性质进行探讨.在教学中,一直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后,能够对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有很好地理解,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探究、发现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在变式练习中,及时发现错误,并展示出来一起讨论.使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提升对概念的理解.13.2命题与证明第1课时命题1.掌握命题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组成部分;2.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理解原命题与逆命题的概念;3.初步培养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一、情境导入判断下列语句哪些是判断句?(1)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是)(2)3+7<11.(是)(3)有公共顶点的角是对顶角.(是)(4)北京欢迎你!(不是)(5)画一个角,它的大小是60度.(不是)(6)你的作业做完了吗?(不是)如何用数学语言来定义这种判断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命题概念和结构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1)如果a2=b2,那么a=b;(2)对顶角相等;(3)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解析:第(1)题中有“如果”“那么”,条件结论明显,(2)(3)题可先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再找出题设和结论.解:(1)题设是“a2=b2”,结论是“a=b”;(2)改写: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题设:“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3)改写:如果三个角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那么这三个角的和等于180°.题设:“三个角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结论:“三个角的和等于180°”.方法总结:通常情况下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当条件结论不是很明显的时候,把所给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题设和结论,在改写时,要做到语句通顺,措辞准确.探究点二:真命题、假命题及举反例【类型一】真命题和假命题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a 、b 、c 在同一平面内,下列四个命题:①如果a ∥b ,a ⊥c ,那么b ⊥c ;②如果b ∥a ,c ∥a ,那么b ∥c ;③如果b ⊥a ,c ⊥a ,那么b ⊥c ;④如果b ⊥a ,c ⊥a ,那么b ∥c .其中真命题的是____________(填写所有真命题的序号).解析:①如果a ∥b ,a ⊥c ,那么b ⊥c 是真命题,故本项正确;②如果b ∥a ,c ∥a ,那么b ∥c 是真命题,故本项正确;③如果b ⊥a ,c ⊥a ,那么b ⊥c 是假命题,故本项错误;④如果b ⊥a ,c ⊥a ,那么b ∥c 是真命题,故本项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④.方法总结:分析是否为真命题,需要分别分析各题设是否能推出结论,从而利用排除法得出答案.【类型二】举反例命题“如果a =b 2,那么a =b ”是假命题,可举出反例______________.解析:反例是符合命题的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的结论的例子,也就是说,满足a 2=b 2,但不满足a =b 的例子.当a =2,b =-2时,a 2=22=4,b 2=(-2)2=4.虽然a 2=b 2,但a ≠b .故答案为a =2,b =-2(答案不唯一).方法总结:通过举反例来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是数学或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思想方法,举反例只需要举出一个即可.探究点三:逆命题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逆命题的真假.(1)如果∠α与∠β是邻补角,那么∠α+∠β=180°;(2)如果△ABC 是直角三角形,那么△ABC 的内角中一定有两个锐角.解析:(1)交换原命题中“如果”和“那么”后面的部分即可得到原命题的逆命题,然后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判断命题的真假;(2)交换原命题中“如果”和“那么”后面的部分即可得到原命题的逆命题,然后根据三角形的角的关系判断命题的真假.解:(1)逆命题为:如果∠α+∠β=180°,那么∠α与∠β是邻补角,此逆命题为假命题;(2)逆命题为: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锐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此逆命题为假命题.方法总结: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互换,得到新命题,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原命题,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当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所举的例子,如果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例子的结论,称之为反例;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三、板书设计命题⎩⎪⎪⎨⎪⎪⎧命题的概念:对某一事件作出正确或者不正确判定的语句(或式子)叫做命题.命题的结构: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常写 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命题的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 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 即可).逆命题:原命题为“如果p ,那么q ”,逆命题则 为“如果q ,那么p ”.本节主要是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真假命题.对于命题的结构,可让学生先自行观察或相互讨论,得出结论.关于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特别是对那些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是一个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适当多做些练习,对本问题不能要求学生本节课就必须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练习.对于真命题要注意强调“结论一定成立”中“一定”的含义是无一例外,总是正确的,而假命题就不能保证总是正确的;教学时最好要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对照起来讲解.教学中应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第2课时 证 明1.理解和掌握定理的概念,了解证明(演绎推理)的概念;(重点)2.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能运用已学过的几何知识证明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难点)3.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有成就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情境导入下面两个图片中,中心的两个圆形哪个大?眼见未必为实,实践出真知!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定理命题“对顶角相等”是( ) A .角的定义 B .假命题 C .基本事实 D .定理 解析:“对顶角相等”的正确性是需要经过推理来证实的,而后又把它选定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所以它属于定理.故答案为D.方法总结: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不需要用推理的方法加以证明,并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基本事实.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都是基本事实.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推理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并被选作判断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探究点二:证明与推理 【类型一】 简单推理如图,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有()①因为∠1=∠2,所以b ∥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因为∠3=∠4,所以a ∥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因为∠4+∠5=180°,所以b ∥c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解析:结合图形,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逐一进行判断.①因为∠1、∠2不是同位角,所以不能证明b ∥c ,故错误;②因为∠3=∠4,所以a ∥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正确;③因为∠4+∠5=180°,所以b ∥c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正确.故正确的是②③,共2个.故选C.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类型二】补充证明过程完成下面的证明过程:已知:如图,∠D =110°,∠EFD =70°,∠1=∠2.求证:∠3=∠B .证明:∵∠D =110°,∠EFD =70°(已知),∴∠D +∠EFD =180°,∴AD ∥________(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又∵∠1=∠2(已知),∴________∥B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EF ∥________,∴∠3=∠B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解析:求出∠D +∠EFD =180°,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推出AD ∥EF ,AD ∥BC ,即可推出答案.∵∠D =110°,∠EFD =70°,∴∠D +∠EFD =180°,∴AD ∥EF .又∵∠1=∠2,∴AD ∥BC ,∴EF ∥BC .故答案为:EF ,AD ,BC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平行线的性质有: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反过来就是平行线的判定.三、板书设计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是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数学必备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有大量的证明问题;另一方面它还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加强推论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因为它体现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学生对逻辑的理解不深刻,往往找不出最佳的思维切入点,证明的盲目性很大,因此对学生证明的思路和方法的训练是教学的难点.课堂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目标,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指向性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第3课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推论1、2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1和推论2;(重点、难点)2.了解辅助线的概念,理解辅助线在解题过程中的用处;3.经历思考、操作、推理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一、情境导入问题:将三角形的内角剪下,试着拼拼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为180°?从拼角的过程你能想出证明的办法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如图,在△ABC内任意取一点P,过点P画三条直线分别平行于△ABC的三条边.(1)∠1、∠2、∠3分别和△ABC的哪一个角相等?请说明理由;(2)利用(1)说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解析:(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即可证得;(2)根据对顶角相等,以及∠HPE+∠1+∠FPI +∠3+∠GPD+∠2=360°和(1)的结论即可证得.解:(1)∠1=∠A,∠2=∠B,∠3=∠C.理由如下:∵HI∥AC,∴∠1=∠CEP,又∵DE∥AB,∴∠CEP=∠A,∴∠1=∠A.同理,∠2=∠B,∠3=∠C;(2)如图,∵∠HPE=∠1,∠FPI=∠3,∠GPD=∠2,又∵∠HPE+∠1+∠FPI+∠3+∠GPD+∠2=360°,∴∠1+∠2+∠3=180°,∵∠1=∠A,∠2=∠B,∠3=∠C,∴∠A +∠B+∠C=180°.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正确观察图形,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对顶角相等.探究点二: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的夹角是______.解析:作出图形,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ABC+∠BAC=90°,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OAB+∠OBA=12(∠ABC+∠BAC),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求出∠AOB,即为两角平分线的夹角.如图,∠ABC+∠BAC=90°,∵AD、BE分别是∠BAC和∠ABC的角平分线,∴∠OAB+∠OBA=12(∠ABC+∠BAC)=45°,∴∠AOB=180°-(∠OAB+∠OBA)=135°,∴∠AOE=45°,∴两锐角的平分线的夹角是45°或135°.故答案为45°或135°.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整体思想的利用是解题的关键,作出图形更形象直观.探究点三: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AB∥CD,∠BAC和∠DCA的平分线相交于H点,那么△AHC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解析:要判断△AHC的形状,首先观察它的三个内角,其中∠1与∠2与已知条件角平分线有关,而两条角平分线分别平分∠BAC和∠DCA,这两个角是同旁内角,于是联想到已知条件中的AB∥CD.解:△AHC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因为AB∥CD,所以∠BAC+∠DCA=180°.又因为AH,CH分别平分∠BAC和∠DCA,所以∠1=12∠BAC ,∠2=12∠DCA ,所以∠1+∠2=12(∠BAC +∠DCA ),所以∠1+∠2=90°, 所以△AHC 为直角三角形. 方法总结: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既可以通过这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来判定(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也可以通过有两个角度数之和为90°来判定.三、板书设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试一试、动口说一说、相互评一评的过程中掌握证明的各种方法.课堂中,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自主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不断地发展.第4课时 三角形的外角1.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概念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重点)2.利用实际得出三角形的外角概念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学会运用简单的说理来计算三角形相关的角;(难点)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体会探索过程,学会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实践及合作交流的习惯.一、情境导入在一个三角形花坛的外围走一圈,在每一个拐弯的地方都转了一个角度(∠1,∠2,∠3),那么回到原来位置时(方向与出发时相同),一共转了多少度?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如图:在△ABC 中,∠1=∠2=∠3. (1)试说明:∠BAC =∠DEF ;(2)若∠BAC =70°,∠DFE =50°,求∠ABC 度数.解析:(1)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得出∠3+∠CAE =∠DEF ,再根据∠1=∠3整理即可得证;(2)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得出∠2+∠BCF =∠DFE ,再根据∠2=∠3即可得∠ACB =∠DFE ,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求解即可.解:(1)在△ACE 中,∠DEF =∠3+∠CAE ,∵∠1=∠3,∴∠DEF =∠1+∠CAE =∠BAC ,即∠BAC =∠DEF ;(2)在△BCF 中,∠DFE =∠2+∠BCF ,∵∠2=∠3,∴∠DFE =∠3+∠BCF ,即∠DFE =∠ACB .∵∠BAC =70°,∠DFE =50°,∴在△ABC 中,∠ABC =180°-∠BAC -∠ACB =180°-70°-50°=60°.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2课时三角形中角的关系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2课时三角形中角的关系教案

第2课时三角形中角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对三角形按角分类;2.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能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带领学生探索三角形的角的数量关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把三角形按边来分类,并研究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还记得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是什么关系吗?那么三角形按角来分类呢?结论: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二、合作探究问题1:在介绍等腰三角形时,我们对它的边进行了区分,分为腰和底,那么直角三角形的边如何区分呢?结论: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边叫做直角边,直角相对的边叫做斜边,直角三角形ABC 可以写成“Rt△ABC”,我们把不是直角三角形的归为一类,称为斜三角形,斜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问题2:在一个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问题3:还记得小学阶段是怎样得到上述结论的吗?结论:用折叠、剪拼或用量角器度量的方法都能得到.问题4: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能有几个钝角?最多能有几个直角呢?说明理由.结论:最多能有一个钝角,最多能有一个直角,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典例已知,如图,AB∥CD,EH⊥AB,垂足为H.若∠1=50°,则∠E为多少度?[解析]设CD与EF交于点M,AB与EF交于点N,则∠EMD=∠1,又因为AB∥CD,所以∠BNE=EMD,所以∠E=90°-∠BNE=90°-∠1=40°.三、板书设计三角形中角的关系1.三角形按角度分类:三角形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021年整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优秀教案

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一:【知识梳理】(一)三角形1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三角形边与边的关系:(2)三角形中角与角的关系:2三角形的分类(1)按边分:⎧⎪⎧⎨⎨⎪⎩⎩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2)按角分:⎧⎪⎧⎨⎨⎪⎩⎩直角三角形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斜三角形钝角三角形3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2)三角形的中线:(3)三角形的高:(二)命题与证明1、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叫命题,_______的命题叫真命题,________的命题叫假命题。

所有的命题都可以表达这为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其中__________部分称为命题的题设,__________部分称为命题的结论。

2、把一个命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互换得到一个新命题,我们称这两个命题为______命题。

3、证明一个真命题的的一般步骤为:1)根据题意,________,2)结合题设、结论和图形,写出____________,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等二:【经典考题剖析】1以下列各组线段长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1cm,2cm,4 cm crn,6cm,4cmC12 cm ,5 cm ,6 cm D2 cm ,3 cm ,6 cm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 cm 和10 cm ,则此三角形的周长是( ) A15cm C25 cm D20 cm 或25 cm3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3,BC=6,AC=3,AD=2,∠D=90○, 求CD 的长和四边形 ABCD 的面积4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锐角,至少有_____个锐角,最多有______个钝角(或直角),三角形外角中,最多有______个钝角,最多有______个锐角5两根木棒的长分别为7cm 和10cm ,要选择第三根棒,将它钉成一个三角形框架,那么第三根木棒长cm 的范围是__________6 等角的补角相等,题设是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7、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的逆命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逆命题是_______命题(填“真”或“假”)8 如图,已知D C ∠=∠∠=∠,21,求证:A F ∠=∠。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第一篇:《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知道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等概念,并能作出三角形的一边上的高.3.理解等腰三角形及其相关概念.【过程与方法】1.经历三角形边长的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掌握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带领学生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难点】已知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求表示线段长度的代数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教师把事先收集的与三角形有关的生活图片运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对三角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如图所示.教师活动:通过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并提出:图(b)中能找出几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具有怎样的特性?学生活动:回顾小学学过的三角形,与同桌交流,找出图(b)中的三角形.教师归纳: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多媒体出示:师:你能指出这个三角形的顶点有几个吗?分别是什么? 生:这个三角形的顶点有三个,分别是A、B、C.师:这个三角形的边呢? 生:边有三条,分别是AB、BC和CA.师:对.我们把这个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三角形的三边有时用它所对角的相应小写字母表示.如边AB对着∠C,记作c;边BC对着∠A,记作a;边CA对着∠B,记作b.也就是说,一边可用两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角可用“∠”加上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师:按边分类时,你知道的都有哪些三角形? 生:等边三角形.师:等边三角形是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如果不是三条边都相等,比如两条边相等,这类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呢? 生:等腰三角形.师:对,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如果三条边都不相等呢? 学生思考.师:我们把这类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教师多媒体出示:教师板书: 三角形(按边分)师:在等腰三角形中,你能区分哪条边是腰,哪条边是底吗? 生:相等的两边叫做腰,第三边叫做底边.师:对.我们现在再来认识一下顶角和底角.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师:请大家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用刻度尺测量一下,并说说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学生操作.生: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对,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各大于第三边呢? 生:由所有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得到.教师板书: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师:对.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我们能得到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教师板书)如果三条线段要构成一个三角形,它们就要满足这两个条件,但是在实际计算中,需要验证六个不等式都成立吗? 学生思考,讨论.师:不等式a+b>c,你把a移到不等式的右边,这个不等式如何表示? 生:b>c-a.师:对,也就是c-a 【例】等腰三角形中,周长为18cm.(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求各边长;(2)如果一边长为4cm,求另外两边长.师: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生: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cm,则腰长为2xcm,根据题意,得x+2x+2x=18,解方程得x的值,即底边长,然后求出腰长.师:当已知一边长为4cm,但并未指明它是腰还是底时,应该怎么求另外两边的长呢?生:要分4cm是腰长和底边长两种情况来讨论.师:对.还要注意对得到的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进行讨论.教师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解:(1)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cm,则腰长为2xcm.根据题意,得x+2x+2x=18.解方程,得x=3.6.所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6cm、7.2cm、7.2cm.(2)若底边长为4cm,设腰长为xcm,则有2x+4=18.解方程,得x=7.若一条腰长为4cm,设底边长为xcm,则有2×4+x=18.解方程,得 x=10.因为4+4<10,所以,以4cm为一腰不能构成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另外两边长都是7cm.三、练习新知师:请同学们判断用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1)1cm、2cm、3cm;(2)2cm、3cm、4cm;(3)4cm、5cm、6cm;(4)5cm、6cm、10cm.教师找四名同学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师:同学们可以总结出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简便方法吗? 以题(2)为例,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我们要作几个判断? 生:三个.师:哪三个?生:2+3>4,2+4>3,3+4>2.师:你能不能用一个判断的结果得到这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生:……师:2+4一定大于3,3+4一定大于2,因为长度为4的这一条边长已经大于3了,同样的长度为3或4的一条边长已经大于2了.生:只要看最长的一边是否小于其他两边之和.师:很好.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内容?生: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等.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构成三角形,并让学生知道怎样判断三条线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我们不对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是否小于第三边一一验证,因为后面的式子可由前面的变形得到.事实上,只要看最长的一边是否小于其他两边之和即可,因为当这个条件成立时,其他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式子也成立.通过这些方法的探讨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简化计算的习惯.第二篇: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探索与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第30-31页)[教学目标] •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定理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定理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概念。

2.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边角边”判定定理及其证明过程。

3. 培养学生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全等的定义。

2. “边角边”判定定理的表述。

3. “边角边”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

4. 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边角边”判定定理的表述及证明过程。

2. 教学难点: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及“边角边”判定定理。

2. 采用演示法,展示“边角边”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巩固“边角边”判定定理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 新课讲解:讲解“边角边”判定定理的表述及证明过程。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布置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边角边”判定定理的应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六、课后作业:1. 复习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及“边角边”判定定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探索其他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了解其证明过程。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三角形全等概念和“边角边”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评估其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评价其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针对学生的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3. 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案

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案

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案教案标题: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案目标:1. 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3. 能够应用边角关系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2. 三角形的外角与其对应内角之和为180度。

3. 理解三角形的等边、等腰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1. 运用边角关系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

2. 理解等边、等腰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电脑、教学PPT、实物三角形模型、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和性质?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展示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三角形的定义、分类、命名等。

2. 介绍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的性质,并通过几个实例进行演示和解释。

3. 讲解三角形的外角与其对应内角之和为180度的性质,并通过几个实例进行演示和解释。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每组分发一些实物三角形模型。

2. 要求学生测量三角形的各个内角,并验证内角和为180度的性质。

3. 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和比较。

四、拓展应用(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和性质?2. 通过PPT展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并进行讲解和示例演示。

3.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些与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相关的练习题。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强调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 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复习,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练习册上与三角形边角关系相关的作业。

2. 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进一步的练习和复习。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3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3课时 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3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3课时 三角形

第3课时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知识与技能】领会三角形中的高、角平分线、中线的知识,会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三角形中的高、角平分线、中线的过程,掌握其应用方法,培养空间观念.【情感与态度】在互动交流中形成几何推理意识,感悟几何学逻辑推理的价值.【教学重点】重点是应用三角形中的高、角平分线、中线的概念.【教学难点】难点是画钝角三角形的高线.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动手操作.问题:过三角形ABC三个顶点分别作它们对边的垂线.【教学说明】在黑板上画出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各一个,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请一些同学上讲台“演示”.教师提问:三角形中的三条垂线是否能交在一点?导入高的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也叫做三角形的高.2.动手折叠.教师要求:请同学们用折纸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高.注意: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外面,直角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直角的顶点上,锐角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内部.二、操作感知,形成概念【合作交流1】交流内容:折纸,感悟三角形角的平分线.交流方法:用剪刀剪出一块任意三角形,然后对折一个内角.引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学生活动:在折纸讨论的基础上,认识角平分线定义,发现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且交点在三角形内部.【合作交流2】交流内容:画三角形的中线.画图方法:(1)画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2)寻找出三边的中点.(用刻度尺)(3)把顶点与它们对边的中点连接.学生活动:动手画图,发现画出来的三条线段交于一点.引出中线定义: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是三角形的重心.教师提问:要取三角形一边的中点,除了用刻度尺来确定,还有别的方法吗?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1.不一定在三角形内部的线段是()2.小华在中问小明:“已知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4,9,12,如何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小明提示说:“可通过作最长边上的高来求解.”小华根据小明的提示作出的图形正确的是()3.如图,在△ABC中,BD是∠ABC的角平分线,已知∠ABC=80°,则∠DBC=________.4.如图,在△ABC中,AC⊥BC,CD⊥AB于点D.则图中共有____个直角三角形.5.如图,AD为△ABC的中线,BE为△ABD的角平分线.(1)若∠BED=40°,∠BAD=25°,求∠ABD的度数;(2)在△BED中作BD边上的高EM;(3)在(1)的条件下,若△ABC的面积为40,求△ADC的面积.°5.解:(1)∵∠BED=40°,∠BAD=25°,∴∠ABE=∠BED-∠BAD=40°-25°=15°,∵BE为△ABD的角平分线,∴∠ABD=2∠ABE=2×15°=30°.(2)BD边上的高EM如图所示.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今天学习了哪些概念?“三线”如何区别?它们的交点是否都在三角形内部?1.课本第73页练习1、2、3.2.补充:如图,AE,AD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且∠B=40°,∠C=60°,求∠BAD和∠DAE的度数.3.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的作业.本课题设计思路按操作、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规律,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必然性.教学先从学生折纸开始,让学生体验三角形中线、角平分线的存在及其性质,而后通过尺规作图,加深学生对中线、角平分线的认识,增加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讲三角形高的过程中,学生也想用折纸折出三角形高,结果碰到困难(钝角三角形),使新、旧知识大碰撞,加速知识同化.在探究三角形稳定性时,课堂出现很多三角形结构,并让同学解释,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的真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整堂课都以学生操作、探究、合作贯穿始终,培养学生动手、合作、概括的能力.。

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全章导学案

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全章导学案

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全章导学案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全章导学案14.1三角形的棱角关系等级:八门科目:数学主编:杨传飞复习: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能够用符号语言表达三角形;2.理解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并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难点: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1。

情景介绍(2分钟)1。

展示图片,让学生找到熟悉的图形。

2.学生思考并寻找周围的三角形。

2、独立探索,仔细阅读第68页的内容。

完成以下问题:(9分钟)1。

它被称为三角形,用符合表示为:读作:A.2、叫做这个三角形的顶点;这叫做三角形的边有时三边用它所对角的相应小写字母表示,例如,AB侧标记为:BC4、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角,简称如图所示:三角形可分为:。

三、合作交流(5分钟)1.让学生拿出四根小棍子(3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

请随便拿三个,第一个尾连接,摆成三角形。

提出问题:(1)有哪些选择?(2)是不是任意三根都能摆出三角形?若不是,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3)你能用什么样的棍子做成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加以引导,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结合上面的结论,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可得: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三条边。

3.练习(6分钟)① 判断以下几组线段是否可以形成三角形。

(p70练习2)技能:判断三条线段是否可以形成三角形。

只需解释一下,两条较短线段的总和大于第三条线段。

② 有两根分别长5厘米和7厘米的棍子。

它们可以用13厘米长的棍子做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它们应由范围内的长木杆组成。

提示:三角形第三条边的值范围是两条边之间的差值=18解方程,得x=3.6所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3.6cm、7.2cm、7.2cm.②若底边长为4cm,设腰长为xcm,则有=18解方程,得x=7若一条腰长为4cm,设底边长为xcm,则有2×4+x=18解方程,得x=10因为4+4<10,所以4cm为一腰不能构成三角形。

《三角形中角的关系》第2课时示范教学方案

《三角形中角的关系》第2课时示范教学方案

第十三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2课时三角形中角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三角形按照内角的度数的分类;2.通过操作活动,探究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性质,并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在操作中进行自觉思考,积累数学探索的经验.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证明及应用难点: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辅助线的添加)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形学具.四、相关资源《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图片、《例题》图片、《例题1》图片、《例题2》图片.五、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操作:拿出三角形学具,将它的两个内角撕下,把三个内角拼合在一起看看,你能量得它们的和为180°吗?学生动手操作,总结规律.教师总结:拼角的实质其实就是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集中到某一个点,构成一个平角.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直观认识,以提高对课题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拼图过程的引导与分析,为下面添加辅助线进行证明作好铺垫.本图片是微课的首页截图,本微课资源讲解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如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若需使用,请插入微课【知识点解析】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新知讲解】1.定义.教师讲解: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acute triangle),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right triangle)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obtuse triangle)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边叫做直角边,直角相对的边叫做斜边,直角三角形ABC 可以写成“Rt△ABC".插入图片《锐角、直角、钝角》设计意图:带领学生认识三角形中角的关系. 2.三角形按角分类.教师展示PPT 上习题,引导学生观察. 习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三角形的内角中最多有2个锐角 B 三角形的内角中最多有2个钝角 C 三角形的内角中最多有1个直角 D 三角形的内角都大于60° 答案:A学生思考观察回答问题. 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按角分类: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明确三角形内角和定义. 【典型例题】例1 在△ABC 中, ∠A :∠B :∠C =1:2:3,则△ABC 的形状是_________.解:设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x ,2x ,3x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得x +2x +3x =180°,解得x =30°,∴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30°,60°,90°,即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方法总结:在解决有关比例问题时,通常先设比例系数,然后列方程求解. 例2如图∠1+∠2+∠3+∠4=___________ .插入图片《例题》解:在三角形ADE 中 ∠1+∠2+40°=180° 在三角形ACB 中 ∠3+∠4+40°=180° ∴∠1+∠2=140°BAC D 413 2E40°∠ 3+∠4=140°∴∠1+∠2+∠3+∠4=280°例3:如图,在△ABC 中,∠B =55°,∠C =63°,DE ∥AB ,则∠DEC 等于( ) A .63° B .62° C .55° D .118°解:在△ABC 中,∠B =55°,∠C =63°,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得∠A 的度数,又由DE ∥AB ,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即可求得∠DEC 的度数.故答案为B.插入图片《例题1》设计意图:了解三角形中角的关系的应用. 【随堂练习】1.如图AD //BC ,CE ⊥AB ,垂足为E ,∠A = 125°, 则∠BCE 的度数是_________. 解:∵ABCD 是梯形 ∴AD ∥BC ∴∠A +∠B =180°∠B =180°–∠A =180°–125°=55° ∵CE ⊥AB∴△BCE 是直角三角形 ∴∠BCE +∠B =90°∠BCE =90°–∠B =90°–55°=35°插入图片《习题2》2. 在△ABC 中,∠A 是∠B 的2倍,∠C 比∠A +∠B 大12°,求△ABC 各角度数.BA CDE解析:首先用代数式表示出每一个角,然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列出方程求解.解:设∠B=x°,则∠A=2x°,∠C=(x+2x+12)°,据题意得,x+2x+x+2x+12=180,解得x=28,∴∠B=28°,∠A=56°,∠C=96°.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练习,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分段函数的理解情况,以便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矫正.六、课堂小结1.定义: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acute triangle),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right triangle)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obtuse triangle)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边叫做直角边,直角相对的边叫做斜边,直角三角形ABC 可以写成“Rt△ABC".2.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新知,加深印象.七、板书设计第2课时三角形中角的关系按角分类: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八年级数学上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3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授课

八年级数学上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3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授课

感悟新知
例4 如图,在△ABC 中,AD,BE 分别是△ABC, 知2-练 △ABD的中线. (1)若△ABD与△ADC的周长之差为 3,AB=8,求 AC 的长. (2)若S△AB间 的关系和面积之间的关系解题.
感悟新知
解:(1)因为AD为BC边上的中线,
B.CE是△BCD的角平分线 C. 3 1 ACB
2
D.CE是△ABC的角平分线
知1-练
感悟新知
知识点 2 三角形的中线
知2-讲
1.定义:连接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所得的 线段叫做该三角形这条边上的中线.
2.位置图例:任何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交于一点,且该 点在三角形内部,如图,这 个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感悟新知
总结
知2-讲
三角形的中线把边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故BD=CD,
且△ ABD 的边BD上的高与△ACD 的边CD上的高相同,
根据等底同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可得所分得的两个
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即S△ ABD=S△ ADC=
1 2
S△ABC.
感悟新知
知2-练
例5 张大爷的两个儿子都长大成人了,也该分家了.
1 (中考·长沙)过△ABC的顶点A,作BC边上的高,以 下作法正确的是( )
感悟新知
知3-练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 B.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C.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 D.三角形每一边上的高都小于其他两边
感悟新知
知识点 4 定义
知4-讲
像这样能明确界定某个对象含义的语句叫做定义. 今后我们还会学习许多定义.
感悟新知
知3-练
解:以A,B,C,D,E中的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有 △ABC,△ABD,△ABE,△ACD,△ACE,

《第13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教学设计

《第13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教学设计

《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进一步理解与三角形及各子类三角形相关的定义,进一步理解按边或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方法.进一步优化基础知识网络.2.通过回忆与“证明”相关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定义、命题、基本事实、定理、推理、证明的意义,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增进对几何演绎范式的了解。

3.回忆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定理和推理、三角形的角的关系定理和推理,整理三角形的性质。

同时培养学生对几何结论追根究源的习惯,增进对论证几何的体会,增进对论证几何的认同感。

4.通过典型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培养学生寻找解题思路的能力,培养用规范的符号语言进行推理的习惯,提高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对问题解决的兴趣。

教学重点:以回忆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性质为主线,整理本章知识系统,并进一步体会几何演绎范式。

教学难点:体会论证几何的演绎范式的逻辑美、说服力,逐渐喜欢论证几何,并乐于参与其中。

教具准备:老师:课件,三角板。

学生:三角板、量角器、剪刀、剪纸。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回忆:老师在屏幕上动画展示三角形(三边顺次出现),让学生回忆什么叫做三角形,学生回忆并说出: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上面的文字,并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课题。

然后老师问学生,这行文字是三角形的什么?学生回答,是三角形的定义?老师问,什么叫做定义?学生答:能明确界定某个对象含义的语句叫做定义。

【设计意图】轻松入题,引出本章的主角——三角形。

先出示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回忆三角形的定义,这样给学生后面回忆本章定义制造一个范例,先想象图形,再回忆定义,借以提高回忆的质量。

(二)重要定义回顾(注意不是全部定义)老师:本章我们收获了很多定义,下面请大家想象图形,回忆定义,并将它们大声地说出。

学生想象、回忆、回答:(估计如下,这是课本上的顺序)第一小块: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互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1课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知道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等概念,并能作出三角形的一边上的高.3.理解等腰三角形及其相关概念.【过程与方法】1.经历三角形边长的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掌握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带领学生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难点】已知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求表示线段长度的代数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教师把事先收集的与三角形有关的生活图片运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对三角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如图所示.教师活动:通过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并提出:图(b)中能找出几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具有怎样的特性?学生活动:回顾小学学过的三角形,与同桌交流,找出图(b)中的三角形.教师归纳: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多媒体出示:师:你能指出这个三角形的顶点有几个吗?分别是什么?生:这个三角形的顶点有三个,分别是A、B、C.师:这个三角形的边呢?生:边有三条,分别是AB、BC和CA.师:对.我们把这个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三角形的三边有时用它所对角的相应小写字母表示.如边AB对着∠C,记作c;边BC对着∠A,记作a;边CA对着∠B,记作b.也就是说,一边可用两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角可用“∠”加上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师:按边分类时,你知道的都有哪些三角形?生:等边三角形.师:等边三角形是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如果不是三条边都相等,比如两条边相等,这类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呢?生:等腰三角形.师:对,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如果三条边都不相等呢?学生思考.师:我们把这类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教师多媒体出示:教师板书:三角形(按边分)师:在等腰三角形中,你能区分哪条边是腰,哪条边是底吗?生:相等的两边叫做腰,第三边叫做底边.师:对.我们现在再来认识一下顶角和底角.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师:请大家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用刻度尺测量一下,并说说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学生操作.生: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对,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各大于第三边呢?生:由所有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得到.教师板书: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师:对.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我们能得到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教师板书)如果三条线段要构成一个三角形,它们就要满足这两个条件,但是在实际计算中,需要验证六个不等式都成立吗?学生思考,讨论.师:不等式a+b>c,你把a移到不等式的右边,这个不等式如何表示?生:b>c-a.师:对,也就是c-a<b,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思考.生甲:同样的道理,由两个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生乙:我们只要验证“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因为第二个条件由第一个得到,所以我们只要满足第一个条件即可.下面请大家看一个例题.教师多媒体出示:【例】等腰三角形中,周长为18cm.(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求各边长;(2)如果一边长为4cm,求另外两边长.师: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生: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cm,则腰长为2xcm,根据题意,得x+2x+2x=18,解方程得x的值,即底边长,然后求出腰长.师:当已知一边长为4cm,但并未指明它是腰还是底时,应该怎么求另外两边的长呢?生:要分4cm是腰长和底边长两种情况来讨论.师:对.还要注意对得到的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进行讨论.教师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解:(1)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cm,则腰长为2xcm.根据题意,得x+2x+2x=18.解方程,得x=3.6.所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6cm、7.2cm、7.2cm.(2)若底边长为4cm,设腰长为xcm,则有2x+4=18.解方程,得x=7.若一条腰长为4cm,设底边长为xcm,则有2×4+x=18.解方程,得x=10.因为4+4<10,所以,以4cm为一腰不能构成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另外两边长都是7cm.三、练习新知师:请同学们判断用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1)1cm、2cm、3cm;(2)2cm、3cm、4cm;(3)4cm、5cm、6cm;(4)5cm、6cm、10cm.教师找四名同学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师:同学们可以总结出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简便方法吗?以题(2)为例,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我们要作几个判断?生:三个.师:哪三个?生:2+3>4,2+4>3,3+4>2.师:你能不能用一个判断的结果得到这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生:……师:2+4一定大于3,3+4一定大于2,因为长度为4的这一条边长已经大于3了,同样的长度为3或4的一条边长已经大于2了.生:只要看最长的一边是否小于其他两边之和.师:很好.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内容?生: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等.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构成三角形,并让学生知道怎样判断三条线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我们不对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是否小于第三边一一验证,因为后面的式子可由前面的变形得到.事实上,只要看最长的一边是否小于其他两边之和即可,因为当这个条件成立时,其他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式子也成立.通过这些方法的探讨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简化计算的习惯.第2课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2.能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带领学生探究三角形的角的数量关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上节课我们把三角形按边来分类,并研究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还记得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是什么关系吗?生:记得.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师:对.那么如果按角来分类呢?生: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师:你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定义的吗?生:能.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师:在介绍等腰三角形时,我们对它的边进行了区分,分为腰和底边.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怎么对它的边长加以区分呢?生: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边叫做直角边,直角相对的边叫做斜边.师:对.我们分别给它们取一个名字,这样以后就容易指出了.直角三角形可以写成“Rt△ABC”,我们把不是直角三角形的归为一类,称为斜三角形,所以斜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师:我们再回忆一下,在一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生: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师:你还记得在小学时,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个关系的吗?生:用折叠和剪拼的方法得到的.师:好.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将它剪下来.学生交流讨论后操作.师:将纸片三角形的一角折向其对边,使顶点落在对边上,折线与对边平行,然后把另外两角相向对折,使其顶点与已折角的顶点嵌合.学生操作.教师多媒体出示:师: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什么结论?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多媒体出示: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用剪拼的方法证明一下,看你们能不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学生操作.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师:很好!你们还有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吗?生:用量角器量.师:对,你们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量它的三个内角,看它们有什么关系?学生操作后回答.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钝角?学生计论后回答:一个.师:你是怎样得出的结论?生:因为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钝角是大于90°的角,若有两个钝角,三个内角的和就超过180°了,所以至多有一个钝角.师:最多有几个直角呢?生:一个.师:为什么呢?生:与钝角情况类似,若有两个直角,它们的和就已经是180°了,再加上第三个角的度数,内角和就超过180°了.师:你分析得很好!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教师多媒体出示:【例】已知:如图所示,△ABC中,BD⊥AC,垂足为D,∠ABD=54°,∠DBC=18°.求∠A和∠C 的度数.师:怎么求∠A的大小?把它看作哪个三角形的内角求?生:∠A是△ABD的内角,因为BD⊥AC,所以∠BDA=90°,∠ABD的度数已知,所以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就可以求出∠A的大小.师:很好!∠C的度数怎么求呢?把它作为哪个三角形的内角来求呢?生:可以放在△ABC中求,也可以放在△DBC中求.师:对.当∠C作为△ABC的内角时怎么求呢?生:∠A+∠ABD+∠DBC+∠C=180°,所以∠C=180°-∠A-(∠ABD+∠DBC),然后把各个角的度数代入即可.师:当∠C作为△DBC的内角时怎么求呢?生:因为BD⊥AC,所以∠BDC=90°,∠BDC+∠DBC+∠C=180°,所以∠C=180°-∠BDC-∠DBC,然后把各角的度数代入即可.教师板书计算过程.解:由于BD⊥AC,(已知)所以∠ADB=∠CDB=90°.在△ABD中,∠A+∠ABD+∠ADB=180°,(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ABD=54°,∠ADB=90°,(已知)∠A=180°-∠ABD-∠ADB=180°-54°-90°=36°.在△ABC中,∠C=180°-∠A-(∠ABD+∠DBC)=180°-36°-(54°+18°)=72°.四、课堂小结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认真探究,从而证明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并按照“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三个层次要素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回忆旧知、引入新知”,“分析交流、探索规律”,“学以致用、提高能力”,使整节课既有规律性又有艺术性.教学过程中,不浪费任何一个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获得真知的机会,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结果,找到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的全面性.第3课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概念,会用直尺、量角器等工具作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2.通过作图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的过程,掌握其应用方法,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作图的实践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帮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三角形的三条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画法.【难点】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我们在上节课把三角形按角进行了分类,我请几个同学回答一下什么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是钝角三角形.生甲:在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生乙:在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生丙:在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师:很好!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一个重要的定理,大家还记得吗?生:记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师: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师:三角形中三条边、三个角是它的六个基本元素,除此之外,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它还有什么元素吗?生:角平分线.师:什么是角平分线呢?生: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师:还有什么元素?生:中线.师:什么是中线呢?生: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师:还有什么元素呢?生:高.师:什么是高呢?生: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学生熟记定义.师:你能根据这些线的定义作出这些线吗?生:能.师:现在请大家画一个三角形,并作出各个角的平分线.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一个角的平分线.∠1=∠2,BD是∠ABC的平分线.师:现在请大家重新画一个三角形,并作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一条中线.BD=DC,AD是BC边上的中线.师:现在请大家重新画一个三角形,并作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三种类型的三角形的一条高线.锐角三角形BC边上的高直角三角形BC边上的高钝角三角形BC边上的高师:你能用折叠的方法作出一个角的平分线吗?学生思考,交流.生:能.师:你是怎样做的?生:先作出一个三角形,把它裁剪下来,我折叠要平分的这个角使它的两边重合,这样得到的折痕与这个角的对边有一个交点,连接这个角的顶点与这个交点得到的线段就是这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师:你太聪明了.大家现在都知道怎么作的吗?生:知道.师:那么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学生操作.师:你能用折叠的方法作出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吗?学生思考,交流.生:能.师:你是怎么做的?生:要作出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我折叠这条边,使其两端点重合,折痕与这条边的交点,就是这条边的中点.连接这条边所对角的顶点与这个中点,所得的线段就是这条边上的中线.师:现在请大家动手作出中线.学生操作.师:你能用折叠的方法作出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吗?学生讨论.生:过这边所对角的顶点折叠三角形,使这条边的两段重合,这样就得到了三角形的高.师:很好,请大家动手做一做.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三、作图练习,理解定义师: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定义给出了角平分线的作法,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画出三个角的平分线.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同学们再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根据中线的定义,作出中线.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上“操作”的第1题.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最后集体订正.师:直角三角形的高中,有两条和边重合;钝角三角形的高中,有两条在三角形的外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作出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它们有什么特点?生甲: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生乙:三条中线交于一点.生丙:三条高交于一点.师:很好!之前学过的说明三角形意义的语句、本节中说明三角形角平分线意义的语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分别是三角形、三角形角平分线的定义.七年级时我们也学过一些定义,如“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是有理数的定义.前两个定义揭示了对象的特征性质,后一个定义明确了所指对象的范围.给出定义,就是在于明确研究对象是什么.四、课堂小结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生: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定义以及画法.师:对,我们由作图过程知道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是交于一点的.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作出三角形三个角的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让学生深刻理解它们的定义.通过画图和观察图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一三角形的这些线是交于一点的,培养他们观察、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动手得到的结论,他们的印象会更深刻,理解更透彻.这节课所讲授的三种线段中的两种,即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高线都是建立在以往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学生对这两种线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起来更容易.强调三角形中的三种线是“线段”,而不是以往的“射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