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中国历史地理 江河之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

第一节黄河

(一)背景

中华文明摇篮之一,早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发源于青藏巴颜喀拉山北麓、注入渤海,4000余公里,第二长。(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4675千米,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

历史上探讨黄河起源:《元史》表明古人已确定黄河源头所在。

青海→甘肃→(黄河中游段)“几”字形,山西陕西的界河“山陕峡谷“→(黄河下游)河南孟津以下地段。经常改道,除大汾河外无主要支流。地上河(仅此段有此属性)(河南开封塔:砖石结构)

(二)有记载黄河重大改道之前

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改道。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河南、山西、甘肃。龙山文化(公元前3000年):诞生于山东,兴盛时向西拓展至湖南湖北。

史前时期黄河下游遗址分布图中各文化都有共同的空白处——河北阜新地带、华北平原重要组成部分。河流进入华北平原华北地带后处于漫流状态,没有固定的河道,多股并行或河道迁移不定,洪水期流路更加复杂。洪灾导致人们无法在此处定居。

夏朝:大禹治水:随山浚川:依照水往低处流的原理进行河道疏导,使其入海。

山经大河,禹贡大河

(三)第一次重大改道——由漫流到有了固定河道

春秋时期:人口增多、土地拓展、粮食增多、军队形成,为了拓展疆土,开始修筑河堤。

最早是齐国,修堤作为军事屏障。赵国、燕国仿效修堤。各国对土地的需求使河道向内扩展,最终形成一条河道。

战国前:黄河基本呈漫流状态,自战国开始在下游筑堤形成河道。(以河南濮阳为顶点):《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汉志大河

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

(四)第二次重大改道

公元11年(王莽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造成第二次重大改道。泛滥持续50余年,因为主要经济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带,河北大名是王莽祖坟所在地,王莽迟迟未堵黄河。

公元69年,东汉根基稳定,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

王景河走向:今濮阳西南-范县北-莘县东-聊城南-禹城西-滨州北-利津东南入海。800年内安流。

(五)第三次重大改道

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改道。河分北、东两条河道。改道程度最高。

北流走向:

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开始时逐渐向西移动,直到接近太行山才停止)

东流走向:

1 . 京东故道:基本与隋唐同。

2 . 横陇故道:自今清丰县东与1分出-南乐东-高唐西-陵县东-乐陵南-沾化北入海。

3 . 二股河: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河故道-平原西-陵县北-乐陵南-庆云北-无棣入海。(向南决堤,流向徐州等地,侵占淮河河道。苏东坡记载,到徐州水已变清。)从北至南,每十年就会进行一个周期变动。宋代因此而内忧外患。朝中关于如何治水,分为北流派和东流派。

东流派:北流在天津注入海河,已进入大辽境内。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应该堵住北流以防辽人从水路进攻开封。(即保持东流派)

北流派:千百年内东流处水位已非常高,无法找到合适水道,而北流只要设好关卡即可。(六)第四次重大改道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南宋初年,女真人南下,宋朝廷为挡住女真人,以水代兵,人为决口自滑县李固渡,大河由泗入淮,泗水为淮河支流,容纳不下黄河,河水决堤又形成一些支流。

1128年决口河道(北流):滑县-濮阳南-鄄城西-巨野东-嘉祥东-入泗水-由泗入淮。(4/10)

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6/10)

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

(七)第五次重大改道

起因:人为决口。蒙古人进入中原,女真人迁都至开封,又南下至河南商丘一带。双方因信息不同,都想以水代兵。蒙古人为决口,然而归德(商丘一带)实际上高于黄河。所以为女真人换来了最后几个月的存活时间。

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构成黄河第五次重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主要如下:1. 夺濉入淮。2.夺汴入淮。3. 夺涡入淮。4.夺颍入淮。此前黄河南徙不超过唐宋汴河一线,至此夺颍、夺涡入淮,黄河下游河道已经到达了这个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1351年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这就是“贾鲁河”。

贾鲁河走向:今兰考县东-曹县南-商丘北-砀山西-萧县北-经徐州入泗,由泗入淮。明初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潘季治理。明中叶以后多股并存,其中主要有:

1.夺颍入淮(大黄河)。

2.贾鲁河(小黄河)。

3.夺涡入淮。

4.夺濉入淮。

5.由曹县、沛县

入运河。6.曹县、鱼台入运河。

废黄河是第五次夺淮后黄河主干道。

(八)第六次重大改道

1855年(清咸丰五年)河决铜瓦厢,结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回到渤海湾入海(九)黄河改道、泛滥原因的探讨

自然原因:自然力占主导。

地貌循环理论。在地貌营力作用下,平坦地面抬升过程依次经历幼年、壮年和老年发育期,不同阶段地貌起伏变化以及经历时间均不同。外力挤压形成沟壑、腐蚀加剧——夷平化反复进行。土地侵蚀是按其基岩的形态来进行的。黄土高原正处于青年期->but北风吹来了沙子,积在了地表上。

地质学家分析至更新世黄土高原至少已经经历了三次堆积、侵蚀交替的轮回期,全新世期间黄土高原虽然仍有高空降沉堆积,但地貌过程则以侵蚀为主。

1962年,谭其骧指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程度与这里的植被覆盖率直接相关,而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