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

合集下载

古籍版本特征的鉴别

古籍版本特征的鉴别

古籍版本特征的鉴别古籍版本可分为古书和旧书两类。

木刻本、传抄本,线装本称古书,古书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铅印、石印、影印、胶版印刷的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称为旧书。

古籍版本鉴定,必须具备对各代版本鉴别的能力,即对于墨色、纸张、刀法、藏章印记、款识、装饰等熟练掌握,同时还要对我国目录学史、版刻史有较丰富的学识。

唐、五代时的刻本,是清光绪年间从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唐懿宗咸通年间(868年)雕印普施的《金刚经》,它是一部雕镌甚佳、首尾完整的卷子,它是用七张纸粘连而成,全长十六尺。

从整体上看,是一部很成熟的雕板印刷品。

由此证明唐代中叶以前就已发明了雕板印刷技术,唐中叶以后发展得更加成熟。

唐、五代雕印本的特点:字体仍有唐人写经的韵味,版本多为卷子本。

比较著名的雕版本书,分布于江东、四川、江西、青州、瓜州、淮南、沙州等地,尤以江东、四川最发达。

官刻、私刻、坊刻并存。

五代私刻以母昭裔、和凝最著名。

唐代经史书刻印较少,刻印多的是历书、佛经。

至五代官刻书为《九经》、《经曲释文》之类。

私刻则有总集、别集、类书、小说之类。

宋刻本是我国雕版印刷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南、北两宋刻书之多,雕镂之广,规模之大,版印之精,流通之广,都是空前的,并且于政和年间(1111-1117年)刊刻了我国第一部道书总集《万寿道藏》五千三百八十七卷。

宋代的印本,自明末起就已开始按页论价,至今更是昂价珍品。

宋代距今一千多年,能够留传下来的书籍更为稀少,故此珍贵。

宋刻本的特点是:刻书地区几乎遍布全国。

中心地区有汴梁(开封)、浙江、四川、福建、江西。

其中以浙江的临安(今杭州,南宋国都)刻本为最佳,蜀刻次之,建刻本最下。

刻本中官、私、坊三家并盛。

官刻用料不惜工本,刊刻精美;私刻校勘精细,美观大方;坊刻旨在牟利,要求速刻速售。

因此,板刻、用墨、校勘等方面都不如官刻和私刻。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年间(1041-1048年),布衣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为我国的印刷事业开创了新纪元。

古籍版式术语及图鉴

古籍版式术语及图鉴

古籍版式术语及图鉴图一:古籍版式术语对照总图版面指单张书叶的印刷面。

版框又称「边栏」,指围成版面四周的直线,主要分单边和双边两种形式。

此外,少数版本的边栏以图案构成,总称花边。

单边书版四周俱以一道直线围成者,大抵为粗线。

双边书版四周俱以两道直线围成者,分左右双边,四周双边两种形式。

大抵一粗一细,外粗里细,俗又称为文武边栏。

版框高广凡著录古书的大小,大抵量度版框的高度和宽度,以半叶为准,高度记在前面,而宽度系自右边栏至书叶正中,记在后面。

计算单位为厘米。

界行又称「界格」「行线」或「行栏」,唐代称作「边准」、宋代称作「解行」。

指版框内字行之间分界线。

印本书的界行是从古写本演变而来。

后世抄写的书,边栏和界行有以所印颜色区分者,如乌丝栏(墨格)、朱丝栏(红格)、蓝格、绿格等。

乌丝栏原指古代帛书上面画有或织有黑色的边栏、界行。

因为初期的纸本仿自帛书,故此一称谓又延用于抄写的纸本书。

后世又称墨格。

图二:宋版书版式图朱丝栏原指古代帛书上面画有或织有红色的边栏、界行。

因为初期的纸本仿自帛书,故此一称谓又延用于抄写的纸本书。

后世又称红格。

蓝格指描写的纸本书所印边栏、界行为蓝色者。

绿格指抄写的纸本书所印边栏、界行为绿色者。

行款又称「行格」。

指书中正文的行数以及每行字数。

古书的行款,通常以半页为准。

著录时,多记每半页若干行,行若干字。

清江标撰有《宋元本书目行格表》,可用来考证版本。

版心也叫「中缝」。

亦即包背装和线装书的书口,指每张书叶的正中折缝处,某些版本在此刻有书名、卷次、叶次、字数和刻工姓名。

象鼻版心下边栏至上下鱼尾间的两个部份、或称作象鼻。

因其中印有黑线与否而出现白口、黑口、花口等称谓。

大约宋版书多白口或小黑口;元版书多大黑口。

白口版心上下两端正中间未印有黑线者称为白口黑口上下两端正中间印有黑线者称为黑口、是折迭书叶的标记。

又,黑线粗的叫大黑口;黑线细的叫小黑口。

花口版心上边栏至上鱼尾间的正中央刻有文字者称为花口。

手把手教你鉴别古籍版本

手把手教你鉴别古籍版本

手把手教你鉴别古籍版本(1)版本分类对版本作鉴定与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占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细分类,大抵如下: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红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

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

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审视罢了。

(2)雕刻本鉴定要点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

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那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清雍正刻本《李义山诗》封面为:“雍正八年镌,华亭赵润川解,《李义山诗》,金陵刘晰公梓。

”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

”一般有封面的书,据以断代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书例外。

古籍版本鉴定常识

古籍版本鉴定常识

古籍版本鉴定常识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从总体看来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图书。

但具体区分,又有种种不同的版本名称。

(1)按照写刻的不同情形,可分为写本、影写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绘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精刻本、修补本、递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两截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等。

写本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

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影写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又叫影抄本。

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抄本精抄本由于工抄写的图书,非抄写者亲撰。

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

稿本已经写定尚未刊印的书稿,称为稿本。

其中,由作者亲笔书写的为手稿本,由书手抄写又经著者修改校定的为清稿本。

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视,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价值较高的稿本,一向为藏书家珍爱。

彩绘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

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如民间流传的《推背图》等。

原刻本据原刻本重印的图书。

其中凡版式、行款、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注本。

精刻本指校勘严审、字体工整、纸墨优良的刻本。

其中请名人书写上版的刻本(多在书版上留有姓名)称为写刻本。

修补本递修本将旧存书版重新修整、补配之后印出的图书称为修补本或重修本。

有的书版保存时间较长,历经多次修补,则称递修本。

如果宋朝书版经过宋、元、明三朝修补的,则称为三朝递修本或三朝本。

古文献版本 - 副本

古文献版本 - 副本

3.封皮用纸不 同。
蝴蝶装,硬纸 包背装,普通纸
21
包背装的弊端
时间久了,还是会散落
线装:
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 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一 张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 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 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 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 修补重订。(明中后期出现)
22
23
24
古文献版本
文学院
1
“版本”一词出现于雕版印刷发明之后,因最初的雕 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 本”。 “雕版谓之版,藏本谓之本。……自雕版盛行,于 是板本二字合为一名。”(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
一、版本定义
古籍版本的广狭二义:
狭义:专指古代图书的雕版印本。
Hale Waihona Puke 广义:一种书通过传抄、刻印或其他 形式产生各种本子。
又叫折子装。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 首尾两页各粘在一个硬纸板,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 读的册子。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 式。(北宋中期以前)
10
11
经折装的弊端
1.容易折断。
2.容易落灰 尘
经折装比卷轴 装的优越之处
可以查阅任何 部分内容
12
蝴蝶装:
是以版心中线为准,将版面即有字的一面对折,然后一 页一页重叠在一起,在对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 另外三边切齐,然后再用硬纸连背裹住作为封面(类似 于现在的精装书)。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装订形 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
三、版本鉴定
(一)为什么要进行版本鉴定?
《中国古籍总目》(约17万)、《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约6万 种)
1.全国古籍普查尚未结束、存在海外古籍不断出现。 2.现有古籍目录著录有错误之处,需要重新著录。 3.培养版本鉴定人才的需要。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一、古籍版本分类1.刻本与活字本刻本和活字本是最基本的古籍版本分类。

刻本是指使用木板或金属版等刻划字形,再用刻划出来的印版印刷的版本。

活字本是指使用活字铅排或活字木排,排印字句,制成版本的印刷体。

2.抄本抄本是通过人手抄写而成的版本。

通常是在丝绸、竹简或纸张上抄写版本,因此有着抄本这一名称。

3.摹刻本摹刻本是古代人们为了保存古籍而运用摹刻技术制作的复写版本。

从表面上看,它往往与刻本相近,但是摹刻版没有用针刻字,而是用刷子书法字迹,并且版本质量很参差不齐。

4.拓片本拓片本是通过将古代石碑、石刻或者铜器等表面嵌刻的文字及图案拓印而成的版本。

因为是拓印而来,所以如果原版有损坏或者遗失,往往也能得到复原。

二、雕刻本鉴定雕刻本是中国古代书籍中最为珍贵的版本之一,而且古籍学研究中也不可或缺,是传承中华文化和研究历史文献的一大重要工具。

鉴定雕刻本主要需要从字体、箔色、尺寸等几个方面入手。

1.字体雕刻版一般都是按照权威官方印刷,统一规定书法字形的书写,因此雕刻版的字体一定是极为规范的。

如果发现雕刻版字形有错、字体笔画与原书不符等问题,那么就需要警惕有刻者的意图。

2.箔色雕刻版的箔色颜色鲜明,被广泛使用。

不同的版块和各版本之间的箔色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区分。

同时,如果我们发现有些箔色生锈、褪色,那就可能意味着这是一本假冒伪劣的雕刻本。

3.尺寸雕刻版的尺寸大小一般比较固定,而且这个尺寸是有一定规范的。

如果计算出来的尺寸不太符合规范,那就可能是假冒伪劣的雕刻版。

4.版木雕刻版的版木一般是用质地结实、木质紧密的木材雕刻而成的,版木的选择和刻法都是关键的,因为一好的版木不仅能够保证版面长时间保存,还可以保证版面线条更加流畅、均匀。

5.特别考虑内容如果在鉴定雕刻版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版本中的内容和真正的古籍内容有很大区别,那么不用多想,这一版很可能就是假冒伪劣的雕刻版。

在鉴定雕刻版时,也需要特别对此作出考虑。

中国古籍版本分类及历代版本书体特征

中国古籍版本分类及历代版本书体特征

中国古籍版本分类及历代版本书体特征中国古籍(指周秦至1911年间成书的图书),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版本。

今存古籍,以雕版印刷文献为主要形式,“版本”一词的本义也就是指雕版印刷之书。

在雕版印刷出现以前和以后,图书还曾以手写、石刻等形式制作和流传,其中手写文献按载体又有竹、木、帛、纸之分;在雕版印刷之后,又有活字印刷的出现,而活字按制成材料又有泥、木、铜、铅之分。

因此,中国古籍版本的范围,并不局限于雕版印刷之书,而是包括了各种制作方法所形成的图书。

从简帛书写到纸书写,从石镌摹拓到雕版、活字排版以至近世铅字印刷等而产生的每一种图书的不同本子的具体情况,都属于中国古籍版本学的研究范畴。

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版本除了甲骨刻辞和青铜铭文外,目前存在最早书本当推战国以至西汉时代的竹简写本和缣帛写本。

自从秦始皇焚禁以后,无论劫后残存的秦前书本,或者汉代人用汉隶移写的书本,都已散乱残缺,不易通读。

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校勘写定群书,自属当务之急。

关于刘氏校订的具体情况可以从近年来出土的秦汉间简帛书本中窥见一二。

把1959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竹木简《仪礼》七篇和《服传》甲、乙本两卷,与今本(刘向校定之本)核校,异文达1,000多字,经考订,除了今古文异字和书手俗写以外,绝大部分是简本(出土本)讹误,只有20多字确为刘氏误订而属于简本独善的原文(据沈文倬《礼汉简异文释》,载《文史》33~36辑)。

据此一书的校订,可以推断刘氏父子从秦火余烬中校订这么多的秦前古籍,除了博综群书的学问和精密校理的识断以外,还要靠汇集众本才能完成这一工作。

根据今存《列子》、《管子》、《晏子春秋》的《叙录》的记载,可以知道刘向等人在校书时搜集尽可能多的不同本子,经过校雠,然后才“定著”、“已定”、“相定”而“缮写”的。

当时所罗列的本子,首先有中、外之分。

“中”即中秘书,是皇家的藏书。

“中书”外有“太常书”,即太常博士所用之书;有“太史书”,即汇集到太史公处的书(《太史公自序》中有“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的记载);“臣富、参书”、“大中大夫卜圭书”、“臣向书”等都是个人所藏的书,都是征集来的。

古籍版本

古籍版本

读 史 基 础
读 史 基 础
读 史 基 础
清朝由于雕版印刷技术更加普及,在版式上白口黑口随意杂出,在地域 上已基本不甚明晰,大致能在时间上分为三个时期:开国到雍正、乾嘉 道咸、同治以后。第一时期的刻书既有用万历方体字、天启长方体字、 也有一小部分明显是受汲古阁的扁方体字即所谓汲古阁本影响,而且还 有所谓的“写刻本”,清初期的写刻本大致有三种风格,第一种比较方 劲,有欧体的味道但又不同于南宋浙本和明嘉靖本,像徐乾学给纳兰性 德刻的《通志堂集》;第二种比较软美。其最著名的代表是曹雪芹的爷 爷曹寅负责的扬州诗局刊刻的《全唐诗》《曝书亭集》《楝亭十二种》; 第三种实际上是请名书法家亲自写样,再据以上版,故有书法家自己的 风味,最著名的就是王士禛学生林佶写样的“林佶四写”:《渔洋山人 精华录》、《古夫于亭稿》、《尧峰文抄》、《午亭文编》。乾嘉道咸 四代由于受乾嘉学派的影响,大量仿刻宋元善本,由于刻书技术已远比 嘉靖是成熟,故虽然不能和当作底本的宋元本的字体丝毫不差,但仿得 却比嘉靖本像得多。同治以后除了万历方体字一直在使用之外,汲古阁 所使用的扁方体字即所谓汲古阁体又大大风行起来,究其原因,是因为 这个时期由于曾国藩等湘淮军将领平定了太平天国,在重新安定的江南 设立官书局翻刻了汲古阁刻的“十七史”,用了汲古阁体扁方字(刻的 时候又配上“二十四史”另外七史,但也用的汲古阁体扁方字)。这一 时期还出现一种刻书风格,就是覆刻宋元珍本,这种覆刻比前一时期的 仿宋本更求点画逼真、惟妙惟肖。这种风气最早是光绪初黎庶昌、杨守 敬在日本聘请日本刻工高手刊刻《古逸丛书》开始的。
古 籍 版 本
基本样式
读 史 基 础
简帛 卷子 刻本 活字本 钞本
刻本分类
读 史 基 础
根据雕版情况区分 原刊本(原刻本):凡是初次雕印的图书,称原刊本或原刻本。 旧刊本(旧刻本):雕印年代不详的图书,称旧刊本或旧刻本。 精刊本:字体工整并经过精审校勘的图书,称精刊本。 写刊本(写刻本):其意义与精刊本相同,但写刊本多出自名人手笔,照例都把书写 人的姓名刻在版上印出。 翻刻本(复刻本):木板印刷日久,容易损坏,遇上水火兵灾,更易湮没,若想长期 流传,只好影摹翻刻。用宋版翻刻的,称复宋本;用元版翻刻的,称复元本,无论复 宋复元,通称复刻本,复刻本即翻刻本。 通行本:凡市面流行甚多,随时可以得到,或者雕刻平常、不值得特别珍藏的图书, 称通行本。 修补本:雕版屡经印刷,势必漫漶烂损,需要修补,使用修补版印出的书,称修补书。 配本:将许多不同的书版,配合印成一种完整的书,称配本。 百衲本:衲是僧人所穿的经过补缀的衣服,百衲形容补缀很多。用零散不全的各种版 本凑合印成一部完整的书,称百衲本。 邋遢本:邋遢二字形容极不整饬。南宋绍兴年间四川所刻的《七史》,到了元代大部 分版片模糊不清,图书馆把用这种版片所印的书,称作邋遢本。 三朝本:南宋时杭州国子监所藏的各种书版,其成分既复杂又多残缺,到了元代运入 西湖书院修补後继续印刷。明代移到南京,国子监又修补了一次。这些书版历经宋元 明三朝递次修补,所以称三朝本。

中国古代版本知识

中国古代版本知识

中国古代版本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写本:是最早的版本形式,用毛笔蘸墨写成,字迹容易模糊。

根据不同情况,又有“草稿本”、“定稿本”、“誊清本”等。

刻本:印刷术发明后,出现了刻板印刷的书籍,即刻本。

最早的刻本是唐代的《金刚经》,用木板刻印。

宋代以后,刻书逐渐流行,出现了官刻、私刻、坊刻等不同形式。

版本:指同一部书的不同本子。

由于印刷技术、版本装帧风格、所用纸张、墨色等的不同,同一部书的版本会有所不同。

鉴别版本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包括书籍的装帧形式、版式、纸张、墨色等。

善本:指珍贵的古籍版本。

善本的版本年代久远,纸张保存完好,文字清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善本书的收藏和保护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校本:指校勘过的书籍版本。

校勘是通过对不同版本、不同版本的同一著作进行比较、核对,发现并纠正其中的错别字、错误内容等,以提高书籍的准确性。

校勘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需要耐心和细致。

以上是中国古代版本知识的一些主要内容,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古代文献和历史,也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1.版本分类对版本作鉴定与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古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细作分类,大抵如下: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红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

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

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审视罢了。

2.雕刻本鉴定要点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

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是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清雍正刻本《李义山诗》封面为:“雍正八年携,华亭赵润川解,《李义山诗》,金陵刘晰公梓。

”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

”一般有封面的书,据以断代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书例外。

收藏古籍要先分清版本

收藏古籍要先分清版本

收藏古籍要先分清版本图书收藏以古籍图书最受青睐,那么,作为收藏者,应该收藏什么样的古籍图书呢?我国的古籍图书总体上是以雕版印刷形式为主,根据不同情况,古籍图书可分为原刻本、翻刻本、写刻本、套色刻本等不同的版本系列。

所以,收藏古籍先要会辨识版本。

一是原刻本,也称祖本,是后印本的源头,收藏者往往十分偏爱,尤以原刻本中精工细刻、纸墨讲究、版面字迹清朗者为重。

一般而言,原刻本印刷数量不会很大。

二是翻刻本,也称重刻本或复刻本。

存世古籍中的绝大多数都属此类。

翻刻本与原刻本相比,虽然基本相同,但往往因为政治、文化或技术原因,而人为地有所增删、改变。

三是影刻本,这是一种能够最忠实于原书原貌的古籍版本。

古时影刻宋元版古籍最多也最精的是明末毛晋的“汲古阁”,这些影刻本的价值要大大高于一般的翻刻后印本。

四是写刻本,这是指由擅长书法的人书写上版,有时也有作者自己书写上版的。

这类刻本数量很少,属木刻本中的精刻精印本,也是古籍收藏中的上乘佳品,甚为难得。

五是套色刻本,又称套印本。

这类刻本是在同一书页上,分次印上颜色不同的文字和图画。

这种套色印刷技术最早出现在元代,至明万历年间发展成熟。

这些套印本的价值,往往高于同时期墨本价值的数倍,为收藏者所钟爱。

但是,历经千百年的变迁,流传下来的古籍比较有限,而且也并非所有的古籍都有收藏价值,所以,收藏时还应精于文本内容的审别。

一般来讲,古籍图书收藏应着重收藏以下四种版本图书:一、宋朝元朝时的古籍善本。

研究发现,宋元两朝的印刷品技术很高,此外存世量极少,因此,自明朝中后期以来,这类善本就成为收藏家争取收藏的珍品。

然而,这类善本通常相当昂贵,现在一册宋版古籍善本的估价大约在数十万元。

二、内府刊本。

什么是内府刊本呢?即:皇宫内建立的专门刻书机构所刻印的图书。

现今发现此类古籍以明朝与清朝为主,价格一般在数万元。

三、名家批校本。

这是指在一部书中有名人的点校、题跋、批语等。

如果这类古籍中留有名人的墨迹,则更为宝贵,如此以来,这类图书的价位要高出原书数倍甚而是数十倍。

古籍版本的名称与种类(中国风系列)

古籍版本的名称与种类(中国风系列)

古籍版本的名称与种类(中国风系列)
古籍版本的名称与种类
古籍版本是指同一部书因编辑、传抄、刻版、增删、修改和刻写的文字大小、版面阔狭、印刷粗精及排版或装订的各种形式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本子。

我国的古籍版本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根据雕版的不同分为:原刻本,初次雕印的图书;旧刻本,不详年代的刊本;精刻本,书的雕版字体工整且经过精审校勘;写刻本,与精刻本的意义相同,只是其书籍出于名人手笔,照例将书写者的姓名刻在版上印出;复刻本,先根据原版影摹,然后再版刻雕;活字本,用活字排版印刷的书本;聚珍本,即活字版印本;百衲本,用各种不同版本的残卷零页配合或汇印而成的一部完整的书本;配本,集中许多不同的书版,配合成一部的书;修补本,对版本中损坏部分进印修补后印刷的版本。

二是根据雕版者的不同分为:官刻本,经官府雕版印行的书,或称官府本,它包括监本、经厂本、殿本、内府本、局本等;私刻本,私人所雕刊刻印的书,如家刻本、闵刻本、毛刻本等;坊刻本,简称坊本,指清以前书店编刻的版本,如坊肆本、书棚本、麻沙本(书坊割本)等;宋刻本,宋供销刻印的书本,有浙本、蜀本、闽本。

公私所刻又分监司、家塾、坊肆等刻本。

古籍校勘术语

古籍校勘术语

古籍校勘术语一、引言古籍校勘术语是研究和编辑古籍时所使用的一套专门术语,用于描述古籍的各种特征、版本、校勘方法等相关内容。

在古籍研究领域,掌握这些术语对于正确理解和解读古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籍校勘术语,并对其含义和使用方式进行详细解释。

二、古籍校勘术语1. 版本版本是指同一部古籍在不同时间、地点或由不同人编辑所形成的不同版本。

在校勘古籍时,需要对比不同版本的文字,找出其中的差异和变异。

常见的版本术语包括:•本:指一部古籍的最初版本,通常由作者亲自编写。

•初刻本:指一部古籍的最早版本,通常是由作者或其学生刻印而成。

•刊本:指由刻板或活字印刷而成的版本。

•重刻本:指对旧版进行重新刻印的版本。

•佚刻本:指已经失传的古籍,只有残篇或零碎的版本。

•略本:指对原著进行删减和改动的版本。

2. 校勘方法校勘方法是指研究和编辑古籍时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

通过校勘方法可以还原古籍原貌,修正错误和遗漏,确保古籍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常见的校勘方法包括:•对照校勘:将不同版本的古籍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和异同。

•补缺校勘:对古籍中缺失的文字进行补充和恢复。

•补遗校勘:对古籍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行修正和补充。

•纠订校勘:对古籍中的错误和疏漏进行修改和纠正。

•推敲校勘:对古籍中的模糊或不确定之处进行推敲和解释。

3. 术语术语是指用于描述古籍特征和校勘结果的专门词汇。

掌握这些术语可以帮助研究者准确描述古籍的各种特征和校勘结果。

常见的术语包括:•异文:指不同版本古籍中文字或词语的差异。

•讹误:指古籍中的错误或疏漏。

•衍字:指古籍中多余或重复的文字。

•漏字:指古籍中遗漏的文字。

•重字:指古籍中重复出现的文字。

•补字:指校勘时对古籍中遗漏的文字进行补充。

•略字:指对古籍中的文字进行删减和改动。

•标点:指古籍中用于标示语句结构和意义的符号。

•校记:指对古籍进行校勘时所做的标记和注释。

三、结论古籍校勘术语是研究和编辑古籍时必备的工具,它们帮助研究者准确描述古籍的特征和校勘结果。

古籍版本鉴定要点

古籍版本鉴定要点

古籍版本鉴定要点所谓古籍,最简明的诠释就是指中国古代的典籍、载籍、书籍。

在书史研究者看来,不是有文字者皆成书。

所谓书籍是指以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述思想、宣扬主张等为目的,经过编纂或创作,书写、刻、印在一定形式材料上的著作物。

书籍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产品,它既具有一般社会产品的物质形态,又有一般物质产品不具备的意识形态。

也就是说它具备两种形态。

所以有人说,书籍是物化了的思维,凝固了的意识。

这话是有道理的。

五千年中华文明之所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博大精深,主要是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很早就产生了书籍,没有书籍,人类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英国波普尔说过:“假如世界毁灭了,只要书籍还存在,这个世界仍有重建的希望。

”可见书对文明的弘扬与传承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中国书籍到底产生在我国历史上的什么时期?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西汉孔安国古文《尚书·序》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并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zhuān)顼(xū)、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意谓远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有了《三坟》、《五典》这类的正规书籍,这恐怕不大可信。

《尚书·多士篇》曰:“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周公以王命诰……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说的是洛阳之城既已建成,要将原殷朝士大夫中一些“心不则德义之经”的顽民迁移到靠近王都的地方,以便对他们进行教化和防范。

而这些顽固的殷民不满意,有怨言,于是周公(姬旦,文王子,武王弟,辅成王)出来训话,我想你们自己应该知道,往昔你们的先人就有册书典籍,那些册书典籍中讲到了殷革夏命时,也曾迁徙夏代的顽民,现在要做的不过是你们先人已做过的事情,你们应该案省而知之。

意思是说,殷革夏命之后已有了册书典籍,用以记载类乎迁移顽民这类的大事。

可信不可信,也不敢断言,但毕竟这是《尚书》里面的原话,可以启发我们思考。

雕版印刷古籍版本类型

雕版印刷古籍版本类型

雕版印刷古籍版本类型雕版印刷古籍版本类型以1911年为限,凡以前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通称为古籍。

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雕版印刷古籍版本类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以刊刻性质区分的版本原刻本初次刻印的图书版本(书本)。

又称始刻本、初刻本,或称祖本,均相对后刻的“重刻本”而言。

原刻本在内容、字体、版式、纸张和装订等方面都较近乎原著,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文物价值,历来受人重视。

重刻本据原刻本重新刻印的书本。

亦称翻刻本。

它又可分为两类:①仿刻本、覆刻本、影刻本。

仿刻本除了字体稍异外,其版式行款、正文序跋等均与原刻本一样。

覆刻本或影刻本都是依原书(或手稿)摹刻,行格字体一如原书,几难分别。

覆刻宋元刻本的重刻本,通常称为覆宋本、覆元本。

清代影刻宋元本的风气很盛,清末西方影印技术传入后,又有据原书照相刻印的方法,尤能传真。

据活字印本影刻的书本,又称影刻活字本。

②增刻本、删刻本。

这类重刻本,对原刻本或加校订,或添评注,或改变版式行款,或对原刻本内容作增补或删节。

旧刻本刻印时代较早的书本。

有时专指宋元刻本,有时指刊刻时代难详的明清刻本。

精刻本精工缮写而刊刻的书本。

宋元时代刻书,常由书法名手写样,刻工技艺亦精熟,并在书版上留有姓名。

字体美观,纸墨精良。

精刻本有时也指内容或校注精良的刻本。

修补本用修补后的旧刻版重印的书本。

又称重修本、递修本。

修补本和翻刻本不同,仅修刻、补刻旧版中的部分版片。

屡经修补的旧版,补刻版片越多,离原刻面貌越远。

历经宋元明三朝修补刻印的书本,旧称“三朝本”。

明清时各地纂修方志,往往修补前志旧版,增刻新志,一同印行,因此又有续修本、增修本的名称。

附刻本附刻于他书卷后的短篇著作。

附刻本的作者和前书非一人,因篇幅短小,不易单刻,故附他书以传世。

如清焦循《雕菰楼集》后附刻焦延琥《蜜梅花馆文录》、《诗录》等。

合刻本将两种相关著作合刻的本子。

合刻本的作者往往非一人,合刻的著作则多为同类内容,篇幅相当,彼此间无主次之分,如明万历间赵用贤所刻《管韩合刻》等。

古籍版式术语及图鉴

古籍版式术语及图鉴

古籍版式术语及图鉴四废案:凡论及古典⽂献学,则必谈版本。

查张舜徽、孙钦善、杜泽逊诸先⽣所作⽂献学概述类书籍于版式术语均解释甚略,⼜苦于⽆图对照,初学者往往不得其详。

今搜罗相关资料补⾜,以助理解。

[积跬学步]古籍版式术语及图鉴(待完善)圖⼀:古籍版式術語對照總圖版⾯指單張書葉的印刷⾯。

版框⼜稱「邊欄」,指圍成版⾯四周的直線,主要分單邊和雙邊兩種形式。

此外,少數版本的邊欄以圖案構成,總稱花邊。

單邊書版四周俱以⼀道直線圍成者,⼤抵為粗線。

雙邊書版四周俱以兩道直線圍成者,分左右雙邊,四周雙邊兩種形式。

⼤抵⼀粗⼀細,外粗裡細,俗⼜稱為⽂武邊欄。

版框⾼廣凡著錄古書的⼤⼩,⼤抵量度版框的⾼度和寬度,以半葉為準,⾼度記在前⾯,⽽寬度係⾃右邊欄⾄書葉正中,記在後⾯。

計算單位為厘⽶。

界⾏⼜稱「界格」、「⾏線」或「⾏欄」,唐代稱作「邊準」、宋代稱作「解⾏」。

指版框內字⾏之間分界線。

印本書的界⾏是從古寫本演變⽽來。

後世抄寫的書,邊欄和界⾏有以所印顏⾊區分者,如烏絲欄(墨格)、朱絲欄(紅格)、藍格、綠格等。

烏絲欄原指古代帛書上⾯畫有或織有⿊⾊的邊欄、界⾏。

因為初期的紙本仿⾃帛書,故此⼀稱謂⼜延⽤於抄寫的紙本書。

後世⼜稱墨格。

圖⼆:宋版書版式圖朱絲欄原指古代帛書上⾯畫有或織有紅⾊的邊欄、界⾏。

因為初期的紙本仿⾃帛書,故此⼀稱謂⼜延⽤於抄寫的紙本書。

後世⼜稱紅格。

藍格指描寫的紙本書所印邊欄、界⾏為藍⾊者。

綠格指抄寫的紙本書所印邊欄、界⾏為綠⾊者。

⾏款⼜稱「⾏格」。

指書中正⽂的⾏數以及每⾏字數。

古書的⾏款,通常以半⾴為準。

著錄時,多記每半⾴若⼲⾏,⾏若⼲字。

清江標撰有《宋元本書⽬⾏格表》,可⽤來考證版本。

版⼼也叫「中縫」。

亦即包背裝和線裝書的書⼝,指每張書葉的正中折縫處,某些版本在此刻有書名、卷次、葉次、字數和刻⼯姓名。

象⿐版⼼下邊欄⾄上下⿂尾間的兩個部份、或稱作象⿐。

因其中印有⿊線與否⽽出現⽩⼝、⿊⼝、花⼝等稱謂。

⼤約宋版書多⽩⼝或⼩⿊⼝;元版書多⼤⿊⼝。

常用古籍版本术语

常用古籍版本术语

常用古籍版本术语常用古籍版本术语版框:指书版四周。

栏线:书版四周之界线,单栏为一粗线,双栏为一粗一细两线,又有形似竹节的竹节栏,以花纹组成的花栏,以"卍"(俗称万字不到头)组成的卍字栏,以古器物图纹所组成的博古栏等。

行格栏线用黑色或朱色,称乌丝栏、朱丝栏。

行款:指书中正文的行数、字数。

版心:又称"书口",一叶书的正中(中缝)。

书口印有黑线的称"黑口",黑线粗的称"大黑口",细的为"细黑口",不印黑线的称"白口"。

书口多刻有书名、卷次、页数、刻工姓名等。

鱼尾:版心中缝处如[]形记号,形似鱼尾,故名。

为折叠书页的标号,黑的称黑鱼尾,白的称白鱼尾,双股线的称线鱼尾,作花瓣状的称花鱼尾,只刻一个的称单鱼尾,刻两个称双鱼尾。

耳子:刻在左栏或右栏外上角的小长方格子,内多刻本书小题。

线装:前后各加书皮,再打孔穿线成册的一种最普通的古籍装订形式,自明朝中叶直至现在一直使用。

经折装:折叠成册,可连续不间断翻阅的一种装帧形式。

主要为佛徒诵经方便,故名。

蝴蝶装:将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将各页中缝对齐,再粘附于另一包背纸上,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翻阅时似蝴蝶两翼飞舞,故名。

包背装:字面向外,背面相对的装订形式。

对折之后,书口向外,后背用书皮包裹,不另穿孔订装。

衬纸:古书修理时,为使书页骨力延长,而原书每页内所衬的新纸。

天头:指书页上端,上栏以外的空白处。

地脚:指书页下端,下栏以外的空白处。

书品:书籍本子之大小(开本);或指书的品相,新旧程度。

善本:指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三方面中某一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文献,如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或反映某一领域某一事件资料方面较有系统的`稿本,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抄本,能反映古代印刷技术发展的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等。

古籍版本常用术语解释

古籍版本常用术语解释

古籍版本常用术语解释书耳是指位于版框或边栏外边左上角的一个约一厘米宽、三四厘米长的空格,其形象仿佛是书长了耳朵,故称书耳。

书耳处是为刻印简化的篇章题名,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僖公”、“隐公”、“哀公”,《诗经》中的“关雎”、“豳风”、“鹿鸣”等。

这种镌印了题名的书耳,又称为耳题、耳记。

花栏指在每版四周的边栏刻印两道有一定距离的栏线,而两线中间则镌饰金刚杵、莲花纹、光草纹、竹节纹、云龙纹、博古纹等图案。

花栏有墨印、蓝印之分。

这种带有纹饰的边栏,也就被称作花栏口。

花口除象鼻、鱼尾等装饰外,还常在上鱼尾上方刻印本版大小和字数,下鱼尾下方则印刷刻工姓名,上下鱼尾之间则刻印简化的书名、卷第、叶码等。

因此这样折叶装册之后书口所刻内容花样繁多,故称花口。

鱼尾呈形,多在书口中出现,有单鱼尾、双鱼尾、顺鱼尾、对鱼尾之分。

鱼尾的主要作用是以尾叉来标示中缝线,以便折叶时取做标准,相当于中缝线的功能。

古人把中缝线设计成鱼尾形象,既实用又美观。

但在一些宋辽金元的书刻中,鱼尾也用于标识文内标题、曲牌等。

象鼻关于象鼻的指称存在两种说法。

一般来说象鼻是指白口书在鱼尾上方那条未着墨的空白版心与墨色的鱼尾相连的部分,因整体看起来像是下垂的象鼻,所以称为象鼻。

另一种说法是指在鱼尾上方至上栏线这一段书口上的中缝左右各雕一道墨线,这两道墨线下方与上鱼尾相连,似是垂下的象鼻,故有象鼻之称。

黑口指着过墨迹的书口。

黑口又细分为粗黑口(或大黑口)和细黑口(或小黑口)。

粗黑口是由于版心未进行雕刻,与版内刻字、边栏、界行仍处在同一个水平面,涂色时着墨,刷出来的印纸便呈粗黑色,这样折叠印纸成为书册之后就是粗黑口。

如果对版心的鱼尾之上、下鱼尾之下大部分地方都进行剜刻,只留下中间一道细线不剜,则印刷折叠装册之后,其书口呈细黑色,所以称为细黑口。

白口指未着墨迹的书口。

由于版心与刻字、边栏、界行处于同一水平面,故若不加雕剜,刷墨之后会印成黑色条格。

只有剜刻下去,涂色不着墨,在折叶装订成册之后书口才呈白色,所以称为白口。

古籍鉴定标准

古籍鉴定标准

古籍定级标准古籍定级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古籍基本术语和定义,以及古籍的级别和等次。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全国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的古籍保护、整理和利用工作,同时供出版、教学、科研及国内外相关业务单位使用。

2 术语和定义2.1 古籍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2.2 版本一书经过抄写或印刷而形成的传本。

指书籍具有的特征,如书写或印刷的各种形式,内容的增删修改,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卷帙的存佚,以及书中所形成的记录,如印记、批校、题识等。

2.2.1 写本缮写而成的书本。

习惯上对宋及宋以前缮写、宋代以后著名学者及名家缮写、历代缮写的佛道经卷等均称写本;历代中央政府组织编纂缮写的巨帙原本,如明辑《永乐大典》、清修《四库全书》等,亦称写本。

2.2.2 稿本指作者亲笔书写的自己著作的底本。

分手稿本、清稿本和修改稿本。

2.2.3 抄本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

习惯上对元及元以后抄写的书本称为抄本。

2.2.4 影抄本也称影写本。

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按照底本文字的行款格式、版框大小、文字内容,一一摹抄,其版面形象与底本惟妙惟肖,故名。

2.2.5 彩绘本5用多种颜色绘制而成的书本。

2.2.6 刻本雕版印本的简称。

指雕刻木板,制成阳文反字印版,而后敷墨覆纸刷印而成的书本。

2.2.6.1 初刻本第一次刻版印制的书本。

2.2.6.2 重刻本依据某一底本而重新刻版印制的书本。

2.2.6.3 翻刻本也称覆刻本。

按照某一底本翻雕印制的书本。

2.2.6.4 影刻本按照某一底本原样摹刻印制的书本。

2.2.6.5 重修本也称修补本或修补版。

指用修补过的旧版刷印而成的书本。

2.2.6.6 递修本用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修补过的旧版刷印而成的书本。

宋代的雕版,经宋元两代修补后在元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递修本,或经元明两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元明递修本,或经宋元明三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明递修本,亦称三朝递修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1.版本分类对版本作鉴定与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古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细作分类,大抵如下: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红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

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

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审视罢了。

2.雕刻本鉴定要点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

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是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清雍正刻本《李义山诗》封面为:“雍正八年携,华亭赵润川解,《李义山诗》,金陵刘晰公梓。

”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

”一般有封面的书,据以断代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书例外。

一是原书版片易主后,封面重新调换,以新面目出现,其内容却是旧的,并末重新刻版,只算是重印。

比如,汲古阁书版,在毛晋身后便转归他人,如《十七史》版片转到了席氏手中,席氏即将各卷首大题下“毛氏汲古阁印”诸字挖去,补刻“洞庭席氏”,实质上仅是改头换面而已。

另一种情况是整套书均由后人依样翻刻,翻刻时将原书封面只字不误地照刻,初看误以为是原刻本。

遇此情况,只要在序跋末尾留意撰写时间即可。

这种情况,不妨解释为刻工的文化程度低、办事古板或书坊主人的好古情趣,但若是蓄意作伪,则会尽可能地乔装打扮,故还得从其他方面去一一识破。

牌记又叫书牌子,多刻在序目后或卷尾书末,类似现在版权页上的出版社名称,如明正德本《文献通考》,在卷三四八末刻有“皇明正德己卯岁暮独斋刊行” 双行牌记。

有些牌记内容较长,如嘉靖本《初学记》序末刊:“光禄大夫行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东海郡开国公徐坚等奉敕撰纂初学记一书,近将监本是正讹谬,重写雕镂,校勘精细,并无荒错。

买书君子,幸希评鉴。

嘉靖丁酉岁冬书林宗文堂刊行”。

这很能说明选用底本、校勘等情况。

序、跋是著者或与之有关的师友、后学撰写的该书成书过程、写作缘起等,一般序在前,跋在后,撰写时间一般距刻印时间不远,可以作为鉴定年代的一个依据。

但单纯靠序跋题写时间还不可靠,因为不少书籍在翻刻时将原序依样刻录,因此得看看共有几篇序,以最近的一篇来推算。

当然,遇到将序年挖改作伪的情况,还将凭字体、纸张等其他特征来辨别。

题跋、识语是藏书家、鉴定家直接写于其所藏之书卷首或卷尾的个人研究心得,借此可了解该书的流传情况,同时也提供了名家的鉴定见解。

如北京图书馆藏宋本《友林乙稿》前扉有袁克文跋,赵锈藏明版《韵语阳秋》卷三末有赵氏题识。

其他如黄裳等著名收藏家也多喜在珍爱的书上题语。

与题语同时出现的是藏书印章,如XX楼、XX阁、XX 斋、XX堂、XX轩以及藏书家姓名、字号等等,自然也是鉴别时代、了解流传的一项内容,但它同题语一样,也有伪作。

书名的冠词,有时可直接知道该书的写作年代,如称“国朝”、“皇朝”、“皇明(或清)”、“大明(或大清)”、“圣宋”等,一般都作于当代,而若重刻,则冠以“重刻”字样,或将“皇”、“国”等字删去不用。

如《圣宋文选》、《皇元风雅》、《大明一统志》、《皇清经解》等。

而元人撰《国朝名臣事略》,清人撰《国朝先正事略》等均为当代人所刻的当代人著作。

避讳是遇到当朝君主或所尊者时所采用的改字、空字、缺笔等文字书写现象。

如宋微宗名赵佶,则书中凡遇“佶”及吉、咭、诘等字均要回避。

明熹宗名朱由校,“由”字缺末横笔,“校”作“较”。

这样,在鉴定版本时,讳字便也是一个内容。

这方面的详细情况,陈垣先生有专著《史讳举例》(中华书局出版),可参阅。

不过避讳情况在具体实施时亦有疏密,如明初甚疏而万历后趋密,不能一概而论。

在查阅一些古籍著录书时,常见有“XX叶,XX行”的记录,这便是行款字数等的版式统计描述,因为不同的版本,其版式规格尺寸不一,行数、字数也不同。

另外,边栏、鱼尾、书口(版心)、版框高度也不同。

如《后汉书注》,宋王叔边刻本为半叶13 行,行23 或24 字,细黑口,左右双边;黄善夫刻本为半叶10 行,行18 字,细黑口,四周双边。

纸张在版本鉴定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兹将常用的几种纸作一简介。

麻纸:分黄、白两种。

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

纸纹均宽,约一指半。

宋刻本多用白麻纸,元后期多用黄麻纸,时纸纹渐窄,约一指。

明初仍用之。

罗纹纸:色白,质地柔软,具明显横纹,似丝织罗绸,故名。

自宋以来代有制造,但宋刻本有此纸者鲜见。

棉纸:又称皮纸,分黑、白两种。

白棉纸色白,质地细柔,纤维多,韧性强;黑棉纸色黄黑,韧性稍差。

明前期多用。

嘉靖前较细薄,隆、万后稍粗厚。

清初仅见少数印本。

竹纸:色微黄,稍脆,宋元至明初问有使用,嘉靖后较为普遍。

开化纸:细腻、洁白,薄而韧性强,柔软。

清内府刻本及扬州诗局刻书多用之。

嘉、道后质次量少,家刻本中偶有采用。

连史纸:洁白纯净,正面光滑,背面稍粗糙,但无草棍纸屑粘附,纸料较细。

乾隆后所用甚多。

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

分为多种。

料半纸,薄而质地细,色洁白,绵软有弹性,可以作绘画印书,晚清、民国有些书用之。

玉版纸,能吸水,晚清、民国印金石、书画册等多用此纸。

棉连纸,摹拓铜器、碑刻及印书画用。

毛边纸:米黄色,正面光滑,背面稍粗,质脆,乾隆后用得较多。

太史连纸:稍黄,质地细洁而有韧性,乾隆后与上述毛边纸为两种最常使用的印书纸。

另外,了解前人的著录,包括具体某种书的字体、行款、版式、卷数、刻印年代、刻印地点等内容,均可一一查核。

如《四库简明日录标注》,对各种不同版本均有说明,其他如已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及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几个大馆的善本书目均可查考。

古人所编的书目,如宋晁补之《郡斋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等也可按需翻阅。

最后要提出的一点,就是版本鉴定标准中的“软件”,即检阅书的内容本身,诸如制度、习俗、用语等,有时都可以成为年代鉴定上的佐证。

如《刘知远白兔记》,向与《荆钗记》等合称为四大南戏,收入《新编五代史平话》,曹元忠1911年在该书跋语中称其为宋巾箱本,事实上该书有多处不避宋讳,早有人怀疑它是元刻伪托。

近又发现,书中所用的某些词汇只在金、元才出现,宋人不可能讲元人的话,宋刻本自然是靠不住的。

如讲到刘知远在李家的佣工,《新编五代史平话》称作“驱口”,按:驱口即元人所说的奴婢,而明成化刻本则改称“年作”,可见刻本年代不同,内容上有时会体现出来。

3. 常用古籍版本术语版框:指书版四周。

栏线:书版四周之界线,单栏为一粗线,双栏为一粗一细两线,又有形似竹节的竹节栏,以花纹组成的花栏,以"卍"(俗称万字不到头)组成的卍字栏,以古器物图纹所组成的博古栏等。

行格栏线用黑色或朱色,称乌丝栏、朱丝栏。

行款:指书中正文的行数、字数。

版心:又称"书口" ,一叶书的正中(中缝)。

书口印有黑线的称"黑口",黑线粗的称"大黑口" ,细的为"细黑口" ,不印黑线的称"白口" 。

书口多刻有书名、卷次、页数、刻工姓名等。

鱼尾:版心中缝处如[] 形记号,形似鱼尾,故名。

为折叠书页的标号,黑的称黑鱼尾,白的称白鱼尾,双股线的称线鱼尾,作花瓣状的称花鱼尾,只刻一个的称单鱼尾,刻两个称双鱼尾。

耳子:刻在左栏或右栏外上角的小长方格子,内多刻本书小题。

线装:前后各加书皮,再打孔穿线成册的一种最普通的古籍装订形式,自明朝中叶直至现在一直使用。

经折装:折叠成册,可连续不间断翻阅的一种装帧形式。

主要为佛徒诵经方便,故名。

蝴蝶装:将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将各页中缝对齐,再粘附于另一包背纸上,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翻阅时似蝴蝶两翼飞舞,故名。

包背装:字面向外,背面相对的装订形式。

对折之后,书口向外,后背用书皮包裹,不另穿孔订装。

衬纸:古书修理时,为使书页骨力延长,而原书每页内所衬的新纸。

天头:指书页上端,上栏以外的空白处。

地脚:指书页下端,下栏以外的空白处。

书品:书籍本子之大小(开本);或指书的品相,新旧程度。

善本:指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三方面中某一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文献,如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或反映某一领域某一事件资料方面较有系统的稿本,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抄本,能反映古代印刷技术发展的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