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doc
古籍版本特征的鉴别
古籍版本特征的鉴别古籍版本可分为古书和旧书两类。
木刻本、传抄本,线装本称古书,古书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铅印、石印、影印、胶版印刷的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称为旧书。
古籍版本鉴定,必须具备对各代版本鉴别的能力,即对于墨色、纸张、刀法、藏章印记、款识、装饰等熟练掌握,同时还要对我国目录学史、版刻史有较丰富的学识。
唐、五代时的刻本,是清光绪年间从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唐懿宗咸通年间(868年)雕印普施的《金刚经》,它是一部雕镌甚佳、首尾完整的卷子,它是用七张纸粘连而成,全长十六尺。
从整体上看,是一部很成熟的雕板印刷品。
由此证明唐代中叶以前就已发明了雕板印刷技术,唐中叶以后发展得更加成熟。
唐、五代雕印本的特点:字体仍有唐人写经的韵味,版本多为卷子本。
比较著名的雕版本书,分布于江东、四川、江西、青州、瓜州、淮南、沙州等地,尤以江东、四川最发达。
官刻、私刻、坊刻并存。
五代私刻以母昭裔、和凝最著名。
唐代经史书刻印较少,刻印多的是历书、佛经。
至五代官刻书为《九经》、《经曲释文》之类。
私刻则有总集、别集、类书、小说之类。
宋刻本是我国雕版印刷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南、北两宋刻书之多,雕镂之广,规模之大,版印之精,流通之广,都是空前的,并且于政和年间(1111-1117年)刊刻了我国第一部道书总集《万寿道藏》五千三百八十七卷。
宋代的印本,自明末起就已开始按页论价,至今更是昂价珍品。
宋代距今一千多年,能够留传下来的书籍更为稀少,故此珍贵。
宋刻本的特点是:刻书地区几乎遍布全国。
中心地区有汴梁(开封)、浙江、四川、福建、江西。
其中以浙江的临安(今杭州,南宋国都)刻本为最佳,蜀刻次之,建刻本最下。
刻本中官、私、坊三家并盛。
官刻用料不惜工本,刊刻精美;私刻校勘精细,美观大方;坊刻旨在牟利,要求速刻速售。
因此,板刻、用墨、校勘等方面都不如官刻和私刻。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年间(1041-1048年),布衣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为我国的印刷事业开创了新纪元。
古籍版本常用术语解释(下)
古籍版本常用术语解释(下)插图中国古籍一向有书有图。
但插图形式,随书籍装订形式的变化而演变。
卷轴装古籍多为卷首扉插,册叶装订盛行之后则出现了上图下文、下图上文、在图右文、右图左文、前图后文、后图前文等多种形式。
这样文借图解,图借文生,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书牌也称为牌记,一般刻有书名、作者或评者、订者、刊刻年份、镌版、藏版人、地等,其功能相当于现代书籍的版权页。
明清两代的坊肆刻书,常见此种书牌,且多用彩色纸印制,以作区别。
明清以前私刻和官刻中也存在与牌记性质相似的东西,而且牌子的形状也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是刻书题记,其中内容多为谈刻书缘起、所用底本、校本,甚至有些是带有推销性质的广告宣传。
墨等指雕版印书的版面上与文字大小相似的黑墨块。
这是由于雕版时文稿的某些字尚待考证、校勘,需待确认之后再进行雕刻印刷。
有的墨块形状好似钉帽,所以也称为墨钉。
印纸版面上出现墨等一般被当作工作不精细的表现。
宋版书中墨等现象也不算少数,有的并非因印刷粗糙所致,而是为严肃起见则将不确定的文字镌为墨等以待来哲。
在清朝初期大兴文字狱,利用旧有雕版印书常要回避时讳,这样就需要在要回避文字上覆盖厚纸,涂墨时盖纸着墨,刷印出来也有墨等效果,但其意义与墨等已完全不同。
圈发指标识文字声调读法的符号。
这种符号不是版面镌刻而固有的,而是后人读书时为了标识声调而加印上去的。
加印时以剪齐的细竹筒蘸朱墨钤印于书上。
钤印位置是从每个字的左上角标起,依次为右上、右下、左下角,分别表示平、上、去、入。
句读是指为方便阅读书籍在需要停顿地方所标识的圆点或圆圈符号,最早出现在宋版书中。
小题与大题相对,小题是指一书首卷首行的篇章题名。
简策书籍时代为了查找便利,人们常常将篇章名写在简的上端,而把书名附于简的下端。
到了雕版书时代,简策“小题在上大题在下”的格局被北宋刻书继承下来,它也成为了后世鉴别宋版书籍的依据之一。
大题是指一书首卷首行(卷端)的书名或题名。
版面原指包含边栏、界行、版心、鱼尾等元素在内,按一定行款字数雕刻或排拣活字而形成的平面。
古籍的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鉴定
古籍的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鉴定一、根据序、跋、牌记鉴别古人印书,常常要请人作序,或由编撰人自己写序。
而印书的经手人或因地位低下,或因辈份晚出,不能跻身作序行列,则常常采取写跋的办法附于书后,有点类乎现代书的后记。
古代印制的书籍虽无现代书籍那样明确的版权页,但也常常印有牌记,以交待印制的年月和印制的书坊、堂号。
若能从这些地方下手,往往能够找出一些借鉴和判断的证据。
(牌记,又名木记、书碑,指在书的卷末或序文目录的后边、封面的后边刻印的图记。
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刻地点等。
)二、根据边栏界行衔接处的迹象鉴别活字排版印刷的书,不但模仿雕板印刷书籍的版式风貌,更重要的是它要靠四周的边栏将版中排好的活字圈紧,靠界行的竹木片将每行文字卡紧屑紧。
所以活字版的边栏界行,不仅仅起边栏界行的作用,同时也有围紧屑紧活字以使之成为一版的作用。
但同为边栏界行,雕板与活字印出来的书是有不同特点的。
雕板是在事先予备好的一块一块的木板上镌字雕栏刻线,表现出来的特点是边栏在四角的衔接处,条条界行与上下边栏的衔接处都浑然一体,毫无缝隙。
这主要是因为本来是一块木板,其中所有的文字、边栏界行等都是雕刻出来的。
凡属未施刀雕刻处,都仍与木板相连,故不可能有缝隙。
当然现存的古书中,有时也可见到边栏界行继续的痕迹,那是书版雕好之后,或因刷印太多,或因年久断裂而造成的,绝不是固有的。
可是活字印刷就不同了。
任何材料的活字,要想用它来印书,都只能根据书的内容把一个个的单字检排在事先预备好的各种材料的板上。
一版字排好了,四周加围彼此不相联结的边框,行行文字之间屑加各种材料的板片。
这样在边栏的四角衔接处,界行与上下边栏的衔接处,都会出现大小不等的缝隙。
于是印出来的书叶就会在缝隙处表现出未着墨迹的空白。
这种现象几乎所有的活字印书全都避免不了。
掌握住雕板印书和活字印书的各自特点,再去审别古书是采用什么技术印制的,也是不难做到的。
三、据有无断板迹象签别雕板刷印的书籍,常有粗细、方向不同等不规则的未着墨的白道子出现,这是雕板印书所特有的现象。
手把手教你鉴别古籍版本
手把手教你鉴别古籍版本(1)版本分类对版本作鉴定与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占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细分类,大抵如下: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红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
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
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审视罢了。
(2)雕刻本鉴定要点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
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那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清雍正刻本《李义山诗》封面为:“雍正八年镌,华亭赵润川解,《李义山诗》,金陵刘晰公梓。
”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
”一般有封面的书,据以断代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书例外。
古籍版本鉴定常识
古籍版本鉴定常识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从总体看来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图书。
但具体区分,又有种种不同的版本名称。
(1)按照写刻的不同情形,可分为写本、影写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绘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精刻本、修补本、递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两截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等。
写本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
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影写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又叫影抄本。
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抄本精抄本由于工抄写的图书,非抄写者亲撰。
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
稿本已经写定尚未刊印的书稿,称为稿本。
其中,由作者亲笔书写的为手稿本,由书手抄写又经著者修改校定的为清稿本。
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视,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价值较高的稿本,一向为藏书家珍爱。
彩绘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
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如民间流传的《推背图》等。
原刻本据原刻本重印的图书。
其中凡版式、行款、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注本。
精刻本指校勘严审、字体工整、纸墨优良的刻本。
其中请名人书写上版的刻本(多在书版上留有姓名)称为写刻本。
修补本递修本将旧存书版重新修整、补配之后印出的图书称为修补本或重修本。
有的书版保存时间较长,历经多次修补,则称递修本。
如果宋朝书版经过宋、元、明三朝修补的,则称为三朝递修本或三朝本。
古文献版本 - 副本
3.封皮用纸不 同。
蝴蝶装,硬纸 包背装,普通纸
21
包背装的弊端
时间久了,还是会散落
线装:
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 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一 张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 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 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 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 修补重订。(明中后期出现)
22
23
24
古文献版本
文学院
1
“版本”一词出现于雕版印刷发明之后,因最初的雕 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 本”。 “雕版谓之版,藏本谓之本。……自雕版盛行,于 是板本二字合为一名。”(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
一、版本定义
古籍版本的广狭二义:
狭义:专指古代图书的雕版印本。
Hale Waihona Puke 广义:一种书通过传抄、刻印或其他 形式产生各种本子。
又叫折子装。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 首尾两页各粘在一个硬纸板,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 读的册子。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 式。(北宋中期以前)
10
11
经折装的弊端
1.容易折断。
2.容易落灰 尘
经折装比卷轴 装的优越之处
可以查阅任何 部分内容
12
蝴蝶装:
是以版心中线为准,将版面即有字的一面对折,然后一 页一页重叠在一起,在对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 另外三边切齐,然后再用硬纸连背裹住作为封面(类似 于现在的精装书)。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装订形 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
三、版本鉴定
(一)为什么要进行版本鉴定?
《中国古籍总目》(约17万)、《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约6万 种)
1.全国古籍普查尚未结束、存在海外古籍不断出现。 2.现有古籍目录著录有错误之处,需要重新著录。 3.培养版本鉴定人才的需要。
古籍版本的类型
古籍版本的类型展开全文作者:敝卷半箧斋我国的雕版印刷术已有一千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历代雕印出版的书籍,真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种类特别多,呵呵。
可以根据下列几个方面来加以区分。
1、根据刊刻时代不同可分为:唐卷子本、北宋本、南宋本、金本、元本、明本、清本和民国本等。
2、根据古书刊刻者的单位性质不同可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一、官刻本中又可细分为:中央机关刻本和地方机关刻本。
中央机关刻本有:国子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内府本等。
地方机关刻本有:府学、郡庠、州学、县学刻本,各路儒学刻本,藩府刻本,各地书院、官书局刻本等等。
二、家刻本中有以室名标示的,如世采堂本、晦明轩本、汲古阁本、知不足斋本等等;有以刻主姓名标示的,如黄善夫本、周必大本、吴勉学本、许梿本等;也有单以姓标示的,如“王本《史记》”,闵刻、凌刻等。
三、各朝代各地区凡以刻书为商业来经营的,不论其名称为书棚、书铺、书堂、书肆、书店等,其所刻书统称为坊刻本。
3、根据刻书地区的不同可分为:浙本、闽本、建本、蜀本、平阳本、朝鲜本、高丽本、日本本、越南本等。
浙本中又可细分为:杭州本、衢州本、婺州本、台州本等。
闽本中又可细分为:建宁本、建阳本、麻沙本等。
4、根据雕版印刷情况可分为: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家藏本、抽印本、翻印本、递修本、百衲本、三朝本、通行本、普及本、邋遢本、书帕本等。
5、根据雕印先后可分为:原刻本、重刻本、初印本、后印本等。
6、根据字体大小、订本大小不同可分为: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
7、根据印制颜色的不同可分为:蓝印本、红印本、朱墨套印本、三色、五色、六色套印本等。
在版画中又有饾板、拱花等。
8、根据增删和批点、评注情况可分为:增订本、删本、节本、足本、不足本、批点本、评本、注本、残本、配本等。
9、根据活字排印的材料可为分:泥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铁活字本、瓢活字本。
活字印本,自清乾隆以后,也统称为聚珍本。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一、古籍版本分类1.刻本与活字本刻本和活字本是最基本的古籍版本分类。
刻本是指使用木板或金属版等刻划字形,再用刻划出来的印版印刷的版本。
活字本是指使用活字铅排或活字木排,排印字句,制成版本的印刷体。
2.抄本抄本是通过人手抄写而成的版本。
通常是在丝绸、竹简或纸张上抄写版本,因此有着抄本这一名称。
3.摹刻本摹刻本是古代人们为了保存古籍而运用摹刻技术制作的复写版本。
从表面上看,它往往与刻本相近,但是摹刻版没有用针刻字,而是用刷子书法字迹,并且版本质量很参差不齐。
4.拓片本拓片本是通过将古代石碑、石刻或者铜器等表面嵌刻的文字及图案拓印而成的版本。
因为是拓印而来,所以如果原版有损坏或者遗失,往往也能得到复原。
二、雕刻本鉴定雕刻本是中国古代书籍中最为珍贵的版本之一,而且古籍学研究中也不可或缺,是传承中华文化和研究历史文献的一大重要工具。
鉴定雕刻本主要需要从字体、箔色、尺寸等几个方面入手。
1.字体雕刻版一般都是按照权威官方印刷,统一规定书法字形的书写,因此雕刻版的字体一定是极为规范的。
如果发现雕刻版字形有错、字体笔画与原书不符等问题,那么就需要警惕有刻者的意图。
2.箔色雕刻版的箔色颜色鲜明,被广泛使用。
不同的版块和各版本之间的箔色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区分。
同时,如果我们发现有些箔色生锈、褪色,那就可能意味着这是一本假冒伪劣的雕刻本。
3.尺寸雕刻版的尺寸大小一般比较固定,而且这个尺寸是有一定规范的。
如果计算出来的尺寸不太符合规范,那就可能是假冒伪劣的雕刻版。
4.版木雕刻版的版木一般是用质地结实、木质紧密的木材雕刻而成的,版木的选择和刻法都是关键的,因为一好的版木不仅能够保证版面长时间保存,还可以保证版面线条更加流畅、均匀。
5.特别考虑内容如果在鉴定雕刻版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版本中的内容和真正的古籍内容有很大区别,那么不用多想,这一版很可能就是假冒伪劣的雕刻版。
在鉴定雕刻版时,也需要特别对此作出考虑。
常用古籍版本术语
常用古籍版本术语常用古籍版本术语版框:指书版四周。
栏线:书版四周之界线,单栏为一粗线,双栏为一粗一细两线,又有形似竹节的竹节栏,以花纹组成的花栏,以"卍"(俗称万字不到头)组成的卍字栏,以古器物图纹所组成的博古栏等。
行格栏线用黑色或朱色,称乌丝栏、朱丝栏。
行款:指书中正文的行数、字数。
版心:又称"书口",一叶书的正中(中缝)。
书口印有黑线的称"黑口",黑线粗的称"大黑口",细的为"细黑口",不印黑线的称"白口"。
书口多刻有书名、卷次、页数、刻工姓名等。
鱼尾:版心中缝处如[]形记号,形似鱼尾,故名。
为折叠书页的标号,黑的称黑鱼尾,白的称白鱼尾,双股线的称线鱼尾,作花瓣状的称花鱼尾,只刻一个的称单鱼尾,刻两个称双鱼尾。
耳子:刻在左栏或右栏外上角的小长方格子,内多刻本书小题。
线装:前后各加书皮,再打孔穿线成册的一种最普通的古籍装订形式,自明朝中叶直至现在一直使用。
经折装:折叠成册,可连续不间断翻阅的一种装帧形式。
主要为佛徒诵经方便,故名。
蝴蝶装:将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将各页中缝对齐,再粘附于另一包背纸上,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翻阅时似蝴蝶两翼飞舞,故名。
包背装:字面向外,背面相对的装订形式。
对折之后,书口向外,后背用书皮包裹,不另穿孔订装。
衬纸:古书修理时,为使书页骨力延长,而原书每页内所衬的新纸。
天头:指书页上端,上栏以外的空白处。
地脚:指书页下端,下栏以外的空白处。
书品:书籍本子之大小(开本);或指书的品相,新旧程度。
善本:指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三方面中某一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文献,如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或反映某一领域某一事件资料方面较有系统的`稿本,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抄本,能反映古代印刷技术发展的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等。
古籍版本的名称与种类(中国风系列)
古籍版本的名称与种类(中国风系列)
古籍版本的名称与种类
古籍版本是指同一部书因编辑、传抄、刻版、增删、修改和刻写的文字大小、版面阔狭、印刷粗精及排版或装订的各种形式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本子。
我国的古籍版本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根据雕版的不同分为:原刻本,初次雕印的图书;旧刻本,不详年代的刊本;精刻本,书的雕版字体工整且经过精审校勘;写刻本,与精刻本的意义相同,只是其书籍出于名人手笔,照例将书写者的姓名刻在版上印出;复刻本,先根据原版影摹,然后再版刻雕;活字本,用活字排版印刷的书本;聚珍本,即活字版印本;百衲本,用各种不同版本的残卷零页配合或汇印而成的一部完整的书本;配本,集中许多不同的书版,配合成一部的书;修补本,对版本中损坏部分进印修补后印刷的版本。
二是根据雕版者的不同分为:官刻本,经官府雕版印行的书,或称官府本,它包括监本、经厂本、殿本、内府本、局本等;私刻本,私人所雕刊刻印的书,如家刻本、闵刻本、毛刻本等;坊刻本,简称坊本,指清以前书店编刻的版本,如坊肆本、书棚本、麻沙本(书坊割本)等;宋刻本,宋供销刻印的书本,有浙本、蜀本、闽本。
公私所刻又分监司、家塾、坊肆等刻本。
中国古籍版本分类及历代版本书体特征
中国古籍版本分类及历代版本书体特征中国古籍(指周秦至1911年间成书的图书),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版本。
今存古籍,以雕版印刷文献为主要形式,“版本”一词的本义也就是指雕版印刷之书。
在雕版印刷出现以前和以后,图书还曾以手写、石刻等形式制作和流传,其中手写文献按载体又有竹、木、帛、纸之分;在雕版印刷之后,又有活字印刷的出现,而活字按制成材料又有泥、木、铜、铅之分。
因此,中国古籍版本的范围,并不局限于雕版印刷之书,而是包括了各种制作方法所形成的图书。
从简帛书写到纸书写,从石镌摹拓到雕版、活字排版以至近世铅字印刷等而产生的每一种图书的不同本子的具体情况,都属于中国古籍版本学的研究范畴。
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版本除了甲骨刻辞和青铜铭文外,目前存在最早书本当推战国以至西汉时代的竹简写本和缣帛写本。
自从秦始皇焚禁以后,无论劫后残存的秦前书本,或者汉代人用汉隶移写的书本,都已散乱残缺,不易通读。
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校勘写定群书,自属当务之急。
关于刘氏校订的具体情况可以从近年来出土的秦汉间简帛书本中窥见一二。
把1959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竹木简《仪礼》七篇和《服传》甲、乙本两卷,与今本(刘向校定之本)核校,异文达1,000多字,经考订,除了今古文异字和书手俗写以外,绝大部分是简本(出土本)讹误,只有20多字确为刘氏误订而属于简本独善的原文(据沈文倬《礼汉简异文释》,载《文史》33~36辑)。
据此一书的校订,可以推断刘氏父子从秦火余烬中校订这么多的秦前古籍,除了博综群书的学问和精密校理的识断以外,还要靠汇集众本才能完成这一工作。
根据今存《列子》、《管子》、《晏子春秋》的《叙录》的记载,可以知道刘向等人在校书时搜集尽可能多的不同本子,经过校雠,然后才“定著”、“已定”、“相定”而“缮写”的。
当时所罗列的本子,首先有中、外之分。
“中”即中秘书,是皇家的藏书。
“中书”外有“太常书”,即太常博士所用之书;有“太史书”,即汇集到太史公处的书(《太史公自序》中有“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的记载);“臣富、参书”、“大中大夫卜圭书”、“臣向书”等都是个人所藏的书,都是征集来的。
古籍版本
读 史 基 础
读 史 基 础
读 史 基 础
清朝由于雕版印刷技术更加普及,在版式上白口黑口随意杂出,在地域 上已基本不甚明晰,大致能在时间上分为三个时期:开国到雍正、乾嘉 道咸、同治以后。第一时期的刻书既有用万历方体字、天启长方体字、 也有一小部分明显是受汲古阁的扁方体字即所谓汲古阁本影响,而且还 有所谓的“写刻本”,清初期的写刻本大致有三种风格,第一种比较方 劲,有欧体的味道但又不同于南宋浙本和明嘉靖本,像徐乾学给纳兰性 德刻的《通志堂集》;第二种比较软美。其最著名的代表是曹雪芹的爷 爷曹寅负责的扬州诗局刊刻的《全唐诗》《曝书亭集》《楝亭十二种》; 第三种实际上是请名书法家亲自写样,再据以上版,故有书法家自己的 风味,最著名的就是王士禛学生林佶写样的“林佶四写”:《渔洋山人 精华录》、《古夫于亭稿》、《尧峰文抄》、《午亭文编》。乾嘉道咸 四代由于受乾嘉学派的影响,大量仿刻宋元善本,由于刻书技术已远比 嘉靖是成熟,故虽然不能和当作底本的宋元本的字体丝毫不差,但仿得 却比嘉靖本像得多。同治以后除了万历方体字一直在使用之外,汲古阁 所使用的扁方体字即所谓汲古阁体又大大风行起来,究其原因,是因为 这个时期由于曾国藩等湘淮军将领平定了太平天国,在重新安定的江南 设立官书局翻刻了汲古阁刻的“十七史”,用了汲古阁体扁方字(刻的 时候又配上“二十四史”另外七史,但也用的汲古阁体扁方字)。这一 时期还出现一种刻书风格,就是覆刻宋元珍本,这种覆刻比前一时期的 仿宋本更求点画逼真、惟妙惟肖。这种风气最早是光绪初黎庶昌、杨守 敬在日本聘请日本刻工高手刊刻《古逸丛书》开始的。
古 籍 版 本
基本样式
读 史 基 础
简帛 卷子 刻本 活字本 钞本
刻本分类
读 史 基 础
根据雕版情况区分 原刊本(原刻本):凡是初次雕印的图书,称原刊本或原刻本。 旧刊本(旧刻本):雕印年代不详的图书,称旧刊本或旧刻本。 精刊本:字体工整并经过精审校勘的图书,称精刊本。 写刊本(写刻本):其意义与精刊本相同,但写刊本多出自名人手笔,照例都把书写 人的姓名刻在版上印出。 翻刻本(复刻本):木板印刷日久,容易损坏,遇上水火兵灾,更易湮没,若想长期 流传,只好影摹翻刻。用宋版翻刻的,称复宋本;用元版翻刻的,称复元本,无论复 宋复元,通称复刻本,复刻本即翻刻本。 通行本:凡市面流行甚多,随时可以得到,或者雕刻平常、不值得特别珍藏的图书, 称通行本。 修补本:雕版屡经印刷,势必漫漶烂损,需要修补,使用修补版印出的书,称修补书。 配本:将许多不同的书版,配合印成一种完整的书,称配本。 百衲本:衲是僧人所穿的经过补缀的衣服,百衲形容补缀很多。用零散不全的各种版 本凑合印成一部完整的书,称百衲本。 邋遢本:邋遢二字形容极不整饬。南宋绍兴年间四川所刻的《七史》,到了元代大部 分版片模糊不清,图书馆把用这种版片所印的书,称作邋遢本。 三朝本:南宋时杭州国子监所藏的各种书版,其成分既复杂又多残缺,到了元代运入 西湖书院修补後继续印刷。明代移到南京,国子监又修补了一次。这些书版历经宋元 明三朝递次修补,所以称三朝本。
中国古代版本知识
中国古代版本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写本:是最早的版本形式,用毛笔蘸墨写成,字迹容易模糊。
根据不同情况,又有“草稿本”、“定稿本”、“誊清本”等。
刻本:印刷术发明后,出现了刻板印刷的书籍,即刻本。
最早的刻本是唐代的《金刚经》,用木板刻印。
宋代以后,刻书逐渐流行,出现了官刻、私刻、坊刻等不同形式。
版本:指同一部书的不同本子。
由于印刷技术、版本装帧风格、所用纸张、墨色等的不同,同一部书的版本会有所不同。
鉴别版本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包括书籍的装帧形式、版式、纸张、墨色等。
善本:指珍贵的古籍版本。
善本的版本年代久远,纸张保存完好,文字清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善本书的收藏和保护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校本:指校勘过的书籍版本。
校勘是通过对不同版本、不同版本的同一著作进行比较、核对,发现并纠正其中的错别字、错误内容等,以提高书籍的准确性。
校勘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需要耐心和细致。
以上是中国古代版本知识的一些主要内容,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古代文献和历史,也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1.版本分类对版本作鉴定与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古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细作分类,大抵如下: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红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
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
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审视罢了。
2.雕刻本鉴定要点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
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是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清雍正刻本《李义山诗》封面为:“雍正八年携,华亭赵润川解,《李义山诗》,金陵刘晰公梓。
”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
”一般有封面的书,据以断代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书例外。
古籍版本鉴定
元代又创制木活字。
木活字应用广泛
大规模使用的是清乾隆时 期排印的《武英殿聚珍版 丛书》
而且木活字不仅应用于汉 文的印刷,还曾应用于印 刷维文和回鹘文。
金属活字最有名的是明代 弘治、正德间无锡华、安 两家的铜活字印书。
大规模的金属活字印书当 属雍正年间铜活字排印的 《古今图套版印本两种
古 籍 版 式 图
古 籍 结 构 图
版本 版本学 善本 版本的类型
1、稿本 2、写本 3、抄本
4、影抄本
也称影写本。 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按照底本 文字的行款格式、版框大小、 文字内容,一一摹抄,其版面 形象与底本惟妙惟肖,故名。
明清时期,宋元本非常难得, 一些喜好者索求不到,便想办 法借来原刻本,雇请抄手,用 优良纸墨,照样临摹,满足自 己的心愿。其中以汲古阁毛氏 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写样。 上版。 刻版。 刷印。
雕版印刷发明的时代
关于雕版印刷发明的时代
汉代说——范文澜、马衡
六朝说——[法]拉古伯里、[荷兰]兰戴闻达、[日]岛 田翰
隋代说——明陆深《河汾燕闲录》引《历代三宝记》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二十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 雕撰。”
唐代说 五代说
是雕像?还是雕版?
确凿而没有争议的史料 最有力的——实物证据
从刊刻先后刷印早晚看,又分成
初刻本、重刻本、覆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重修本、增修本、 三朝本、递修本等名目繁多。
6、活字本
活字印本的简称 选用单体活字,按照书的内容,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 的书本。 按照活字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泥、木、铜、锡、铅活字 等。 活字印刷是宋仁宗庆历时(1041—1048)毕昇所发明,用 胶泥制字,火烧使坚,摆版印刷。 这一发明较德国谷登堡使用金属活字排版早四百年。
中医古籍的版本(精)
中医古籍的版本、目录和整理研究一、判断古籍的标准1.以装订形式论有长卷,叶子,书册,线装书,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等等形式。
《后山谈丛》:“古书皆为长卷,至唐始有叶子,今称书册。
”线装:用订线方式,将零散页张集中起来,穿联成册。
卷轴装:将印页裱接後,两端粘接于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而成束的装帧方式。
经折装:将卷子长幅改作折叠,成为书本形式,前后粘以书面。
也叫梵夹装。
佛教经典多用此式。
蝴蝶装:书口与书口相连,书衣用硬纸作包背式。
《书林清话》:“蝴蝶装者,不用线装,但以糊粘书背,夾以坚硬护面,以版心向内,单口向外,揭之若蝴蝶翼。
”包背装:元明清时,刊版进化,蝴蝶装一变而为包背装,即折叶改为书口(版心),而后背以书衣粘里。
其与线装不同之处,惟在不凿孔穿线。
2.以著者时代论,凡古人所著,或古代抄写、印刷者。
现在亦有将新版平装古代书籍视为新印古籍。
3.以语言表达形式论,指用古代汉语写成的著作。
4.以成书年代论,分别有将1840年以前,1911年以前,1919年以前的书籍视为古籍。
二、古籍版本的概念1.版之本义,为“片”。
半木为片。
片可筑屋(版筑),制作家具、简牍,雕刻文字。
版、板为古今字。
简牍时代,版与简、策、牍,皆为书籍、文件形式。
雕版时代,版指印制书籍的雕版。
2.本,即册。
自汉·刘向始,本作书籍讲:“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
”3.版本二字连用,始于宋代,是单指刻本,不包括写本。
元明以后,成为各种本子的总称。
三、古籍版本的种类1.以刻印时间区别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三朝本递修本旧刻本,初刻本,重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2.以刻印地区区分国内:浙本:杭州本,越州本,严州本,衢州本,婺州本。
建本:又称闽本,包括建阳本,麻沙本,泉州本。
蜀本:又称川本,有成都本,眉山本。
江西本:江州本,建昌本。
平阳本:平阳,又称平水,在今山西临汾一带,为金元时期北方刻书中心。
国外:朝鲜本:高丽本。
古籍版本常识文档
古籍版本常识甲骨文郭店老子竹简玉版侯马盟书西汉木牍西汉马王堆帛书西晋《妙法莲花经》盛唐《孝经》十六国《优婆塞戒经》唐僖宗咸通年间《金刚经》卷首泥活字版一、说“本”⏹书之称“本”始于汉代刘向。
刘向《别录》中说:“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假相对,为雠”。
“雠”与…仇”通。
此中“持本”持本即为拿书本的意思。
⏹古代雕版印刷发明之前,书用抄写,称“写本”。
颜之推《家训·书证篇》中举了许多本子,有“江南本”、“河北本”、“俗本”、“江南旧本”、“江南古本”。
颜氏所举皆为写本,或称“旧本”。
碑本、石本、拓本⏹写本之外,还有“碑本”。
宋代张世南《游宦纪闻》中记永福县罗汉寺篆书云“余尝见碑本,字势夭矫,洒落奇妙”可证。
古书多刻于石上,因而“碑本”亦称“石本”。
米芾《海岳题跋》中有“碑本”、“石本” 之称,现在通称“拓本”。
版本⏹中唐发明雕版印刷之后,始有“版本”之称,“版本”又称“板本”。
米芾《海岳题跋》卷一云:“唐僧怀素《自叙》,杭州沈氏尝刻板本”,此时的“板本”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
今称“版本”即指不同的“刻版”印成的不同的书。
“版本”的含义也由单一变得复杂,版本学也应运而生。
版本学就是研究版本的学问。
二、常用古籍版本与装帧术语⏹1、版式:版框、行款、版心(版口、书口)、黑(白)口、象鼻、鱼尾、书耳(耳子)、天头(书眉)、地脚、界栏。
版式术语示意图侍郎葛公归愚集(宋抚州刻本)鱼尾的种类2、古籍(线装书)装帧各部位术语:⏹书脑、书脊、书首、书根、包角、书皮(书衣、封面、封底)、衬纸、函套、书签、标签、书孔(孔眼)、书箱、夹板、骨签。
三、古籍版本(雕印本)的分类:⏹1、按雕印时代划分⏹2、按雕印地域划分⏹3、按雕印单位划分⏹4、按雕印情况划分⏹5、按流通情况划分⏹6、按装帧、用途及雕印的版式、字体、颜色划分1、按雕印时代划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金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2、按雕印地域划分为:⏹2、按雕印地域划分为:⏹(1)浙(江)本:杭州本、越州本、婺州本、明州本、衢州本、严州本。
古籍版式术语及图鉴
古籍版式术语及图鉴图一:古籍版式术语对照总图版面指单张书叶的印刷面。
版框又称「边栏」,指围成版面四周的直线,主要分单边和双边两种形式。
此外,少数版本的边栏以图案构成,总称花边。
单边书版四周俱以一道直线围成者,大抵为粗线。
双边书版四周俱以两道直线围成者,分左右双边,四周双边两种形式。
大抵一粗一细,外粗里细,俗又称为文武边栏。
版框高广凡著录古书的大小,大抵量度版框的高度和宽度,以半叶为准,高度记在前面,而宽度系自右边栏至书叶正中,记在后面。
计算单位为厘米。
界行又称「界格」「行线」或「行栏」,唐代称作「边准」、宋代称作「解行」。
指版框内字行之间分界线。
印本书的界行是从古写本演变而来。
后世抄写的书,边栏和界行有以所印颜色区分者,如乌丝栏(墨格)、朱丝栏(红格)、蓝格、绿格等。
乌丝栏原指古代帛书上面画有或织有黑色的边栏、界行。
因为初期的纸本仿自帛书,故此一称谓又延用于抄写的纸本书。
后世又称墨格。
图二:宋版书版式图朱丝栏原指古代帛书上面画有或织有红色的边栏、界行。
因为初期的纸本仿自帛书,故此一称谓又延用于抄写的纸本书。
后世又称红格。
蓝格指描写的纸本书所印边栏、界行为蓝色者。
绿格指抄写的纸本书所印边栏、界行为绿色者。
行款又称「行格」。
指书中正文的行数以及每行字数。
古书的行款,通常以半页为准。
著录时,多记每半页若干行,行若干字。
清江标撰有《宋元本书目行格表》,可用来考证版本。
版心也叫「中缝」。
亦即包背装和线装书的书口,指每张书叶的正中折缝处,某些版本在此刻有书名、卷次、叶次、字数和刻工姓名。
象鼻版心下边栏至上下鱼尾间的两个部份、或称作象鼻。
因其中印有黑线与否而出现白口、黑口、花口等称谓。
大约宋版书多白口或小黑口;元版书多大黑口。
白口版心上下两端正中间未印有黑线者称为白口黑口上下两端正中间印有黑线者称为黑口、是折迭书叶的标记。
又,黑线粗的叫大黑口;黑线细的叫小黑口。
花口版心上边栏至上鱼尾间的正中央刻有文字者称为花口。
古籍版本鉴定要点
古籍版本鉴定要点所谓古籍,最简明的诠释就是指中国古代的典籍、载籍、书籍。
在书史研究者看来,不是有文字者皆成书。
所谓书籍是指以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述思想、宣扬主张等为目的,经过编纂或创作,书写、刻、印在一定形式材料上的著作物。
书籍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产品,它既具有一般社会产品的物质形态,又有一般物质产品不具备的意识形态。
也就是说它具备两种形态。
所以有人说,书籍是物化了的思维,凝固了的意识。
这话是有道理的。
五千年中华文明之所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博大精深,主要是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很早就产生了书籍,没有书籍,人类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英国波普尔说过:“假如世界毁灭了,只要书籍还存在,这个世界仍有重建的希望。
”可见书对文明的弘扬与传承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中国书籍到底产生在我国历史上的什么时期?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西汉孔安国古文《尚书·序》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并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zhuān)顼(xū)、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意谓远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有了《三坟》、《五典》这类的正规书籍,这恐怕不大可信。
《尚书·多士篇》曰:“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周公以王命诰……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说的是洛阳之城既已建成,要将原殷朝士大夫中一些“心不则德义之经”的顽民迁移到靠近王都的地方,以便对他们进行教化和防范。
而这些顽固的殷民不满意,有怨言,于是周公(姬旦,文王子,武王弟,辅成王)出来训话,我想你们自己应该知道,往昔你们的先人就有册书典籍,那些册书典籍中讲到了殷革夏命时,也曾迁徙夏代的顽民,现在要做的不过是你们先人已做过的事情,你们应该案省而知之。
意思是说,殷革夏命之后已有了册书典籍,用以记载类乎迁移顽民这类的大事。
可信不可信,也不敢断言,但毕竟这是《尚书》里面的原话,可以启发我们思考。
古籍雕版印刷古籍版本类型
古籍雕版印刷古籍版本类型用雕版印刷的中国古代图书,因刊刻性质、内容、时代、地域、刊刻人、字体、印刷及版框、用纸等的差异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版本。
以刊刻性质区分的版本原刻本初次刻印的图书版本(书本)。
又称始刻本、初刻本,或称祖本,均相对后刻的“重刻本”而言。
原刻本在内容、字体、版式、纸张和装订等方面都较近乎原著,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文物价值,历来受人重视。
重刻本据原刻本重新刻印的书本。
亦称翻刻本。
它又可分为两类:①仿刻本、覆刻本、影刻本。
仿刻本除了字体稍异外,其版式行款、正文序跋等均与原刻本一样。
覆刻本或影刻本都是依原书(或手稿)摹刻,行格字体一如原书,几难分别。
覆刻宋元刻本的重刻本,通常称为覆宋本、覆元本。
清代影刻宋元本的风气很盛,清末西方影印技术传入后,又有据原书照相刻印的方法,尤能传真。
据活字印本影刻的书本,又称影刻活字本。
②增刻本、删刻本。
这类重刻本,对原刻本或加校订,或添评注,或改变版式行款,或对原刻本内容作增补或删节。
旧刻本刻印时代较早的书本。
有时专指宋元刻本,有时指刊刻时代难详的明清刻本。
精刻本精工缮写而刊刻的书本。
宋元时代刻书,常由书法名手写样,刻工技艺亦精熟,并在书版上留有姓名。
字体美观,纸墨精良。
精刻本有时也指内容或校注精良的刻本。
修补本用修补后的旧刻版重印的书本。
又称重修本、递修本。
修补本和翻刻本不同,仅修刻、补刻旧版中的部分版片。
屡经修补的旧版,补刻版片越多,离原刻面貌越远。
历经宋元明三朝修补刻印的书本,旧称“三朝本”。
明清时各地纂修方志,往往修补前志旧版,增刻新志,一同印行,因此又有续修本、增修本的名称。
附刻本附刻于他书卷后的短篇著作。
附刻本的作者和前书非一人,因篇幅短小,不易单刻,故附他书以传世。
如清焦循《雕菰楼集》后附刻焦延琥《蜜梅花馆文录》、《诗录》等。
合刻本将两种相关著作合刻的本子。
合刻本的作者往往非一人,合刻的著作则多为同类内容,篇幅相当,彼此间无主次之分,如明万历间赵用贤所刻《管韩合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1.版本分类对版本作鉴定与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古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细作分类,大抵如下: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红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
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
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审视罢了。
2.雕刻本鉴定要点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
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是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清雍正刻本《李义山诗》封面为:“雍正八年携,华亭赵润川解,《李义山诗》,金陵刘晰公梓。
”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
”一般有封面的书,据以断代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书例外。
一是原书版片易主后,封面重新调换,以新面目出现,其内容却是旧的,并末重新刻版,只算是重印。
比如,汲古阁书版,在毛晋身后便转归他人,如《十七史》版片转到了席氏手中,席氏即将各卷首大题下“毛氏汲古阁印”诸字挖去,补刻“洞庭席氏”,实质上仅是改头换面而已。
另一种情况是整套书均由后人依样翻刻,翻刻时将原书封面只字不误地照刻,初看误以为是原刻本。
遇此情况,只要在序跋末尾留意撰写时间即可。
这种情况,不妨解释为刻工的文化程度低、办事古板或书坊主人的好古情趣,但若是蓄意作伪,则会尽可能地乔装打扮,故还得从其他方面去一一识破。
牌记又叫书牌子,多刻在序目后或卷尾书末,类似现在版权页上的出版社名称,如明正德本《文献通考》,在卷三四八末刻有“皇明正德己卯岁暮独斋刊行”双行牌记。
有些牌记内容较长,如嘉靖本《初学记》序末刊:“光禄大夫行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东海郡开国公徐坚等奉敕撰纂初学记一书,近将监本是正讹谬,重写雕镂,校勘精细,并无荒错。
买书君子,幸希评鉴。
嘉靖丁酉岁冬书林宗文堂刊行”。
这很能说明选用底本、校勘等情况。
序、跋是著者或与之有关的师友、后学撰写的该书成书过程、写作缘起等,一般序在前,跋在后,撰写时间一般距刻印时间不远,可以作为鉴定年代的一个依据。
但单纯靠序跋题写时间还不可靠,因为不少书籍在翻刻时将原序依样刻录,因此得看看共有几篇序,以最近的一篇来推算。
当然,遇到将序年挖改作伪的情况,还将凭字体、纸张等其他特征来辨别。
题跋、识语是藏书家、鉴定家直接写于其所藏之书卷首或卷尾的个人研究心得,借此可了解该书的流传情况,同时也提供了名家的鉴定见解。
如北京图书馆藏宋本《友林乙稿》前扉有袁克文跋,赵锈藏明版《韵语阳秋》卷三末有赵氏题识。
其他如黄裳等著名收藏家也多喜在珍爱的书上题语。
与题语同时出现的是藏书印章,如××楼、××阁、××斋、××堂、××轩以及藏书家姓名、字号等等,自然也是鉴别时代、了解流传的一项内容,但它同题语一样,也有伪作。
书名的冠词,有时可直接知道该书的写作年代,如称“国朝”、“皇朝”、“皇明(或清)”、“大明(或大清)”、“圣宋”等,一般都作于当代,而若重刻,则冠以“重刻”字样,或将“皇”、“国”等字删去不用。
如《圣宋文选》、《皇元风雅》、《大明一统志》、《皇清经解》等。
而元人撰《国朝名臣事略》,清人撰《国朝先正事略》等均为当代人所刻的当代人著作。
避讳是遇到当朝君主或所尊者时所采用的改字、空字、缺笔等文字书写现象。
如宋微宗名赵佶,则书中凡遇“佶”及吉、咭、诘等字均要回避。
明熹宗名朱由校,“由”字缺末横笔,“校”作“较”。
这样,在鉴定版本时,讳字便也是一个内容。
这方面的详细情况,陈垣先生有专著《史讳举例》(中华书局出版),可参阅。
不过避讳情况在具体实施时亦有疏密,如明初甚疏而万历后趋密,不能一概而论。
在查阅一些古籍著录书时,常见有“××叶,××行”的记录,这便是行款字数等的版式统计描述,因为不同的版本,其版式规格尺寸不一,行数、字数也不同。
另外,边栏、鱼尾、书口(版心)、版框高度也不同。
如《后汉书注》,宋王叔边刻本为半叶13行,行23或24字,细黑口,左右双边;黄善夫刻本为半叶10行,行18字,细黑口,四周双边。
纸张在版本鉴定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兹将常用的几种纸作一简介。
麻纸:分黄、白两种。
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
纸纹均宽,约一指半。
宋刻本多用白麻纸,元后期多用黄麻纸,时纸纹渐窄,约一指。
明初仍用之。
罗纹纸:色白,质地柔软,具明显横纹,似丝织罗绸,故名。
自宋以来代有制造,但宋刻本有此纸者鲜见。
棉纸:又称皮纸,分黑、白两种。
白棉纸色白,质地细柔,纤维多,韧性强;黑棉纸色黄黑,韧性稍差。
明前期多用。
嘉靖前较细薄,隆、万后稍粗厚。
清初仅见少数印本。
竹纸:色微黄,稍脆,宋元至明初问有使用,嘉靖后较为普遍。
开化纸:细腻、洁白,薄而韧性强,柔软。
清内府刻本及扬州诗局刻书多用之。
嘉、道后质次量少,家刻本中偶有采用。
连史纸:洁白纯净,正面光滑,背面稍粗糙,但无草棍纸屑粘附,纸料较细。
乾隆后所用甚多。
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
分为多种。
料半纸,薄而质地细,色洁白,绵软有弹性,可以作绘画印书,晚清、民国有些书用之。
玉版纸,能吸水,晚清、民国印金石、书画册等多用此纸。
棉连纸,摹拓铜器、碑刻及印书画用。
毛边纸:米黄色,正面光滑,背面稍粗,质脆,乾隆后用得较多。
太史连纸:稍黄,质地细洁而有韧性,乾隆后与上述毛边纸为两种最常使用的印书纸。
另外,了解前人的著录,包括具体某种书的字体、行款、版式、卷数、刻印年代、刻印地点等内容,均可一一查核。
如《四库简明日录标注》,对各种不同版本均有说明,其他如已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及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几个大馆的善本书目均可查考。
古人所编的书目,如宋晁补之《郡斋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等也可按需翻阅。
最后要提出的一点,就是版本鉴定标准中的“软件”,即检阅书的内容本身,诸如制度、习俗、用语等,有时都可以成为年代鉴定上的佐证。
如《刘知远白兔记》,向与《荆钗记》等合称为四大南戏,收入《新编五代史平话》,曹元忠1911年在该书跋语中称其为宋巾箱本,事实上该书有多处不避宋讳,早有人怀疑它是元刻伪托。
近又发现,书中所用的某些词汇只在金、元才出现,宋人不可能讲元人的话,宋刻本自然是靠不住的。
如讲到刘知远在李家的佣工,《新编五代史平话》称作“驱口”,按:驱口即元人所说的奴婢,而明成化刻本则改称“年作”,可见刻本年代不同,内容上有时会体现出来。
3.常用古籍版本术语版框:指书版四周。
栏线:书版四周之界线,单栏为一粗线,双栏为一粗一细两线,又有形似竹节的竹节栏,以花纹组成的花栏,以"卍"(俗称万字不到头)组成的卍字栏,以古器物图纹所组成的博古栏等。
行格栏线用黑色或朱色,称乌丝栏、朱丝栏。
行款:指书中正文的行数、字数。
版心:又称"书口",一叶书的正中(中缝)。
书口印有黑线的称"黑口",黑线粗的称"大黑口",细的为"细黑口",不印黑线的称"白口"。
书口多刻有书名、卷次、页数、刻工姓名等。
鱼尾:版心中缝处如[]形记号,形似鱼尾,故名。
为折叠书页的标号,黑的称黑鱼尾,白的称白鱼尾,双股线的称线鱼尾,作花瓣状的称花鱼尾,只刻一个的称单鱼尾,刻两个称双鱼尾。
耳子:刻在左栏或右栏外上角的小长方格子,内多刻本书小题。
线装:前后各加书皮,再打孔穿线成册的一种最普通的古籍装订形式,自明朝中叶直至现在一直使用。
经折装:折叠成册,可连续不间断翻阅的一种装帧形式。
主要为佛徒诵经方便,故名。
蝴蝶装:将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将各页中缝对齐,再粘附于另一包背纸上,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翻阅时似蝴蝶两翼飞舞,故名。
包背装:字面向外,背面相对的装订形式。
对折之后,书口向外,后背用书皮包裹,不另穿孔订装。
衬纸:古书修理时,为使书页骨力延长,而原书每页内所衬的新纸。
天头:指书页上端,上栏以外的空白处。
地脚:指书页下端,下栏以外的空白处。
书品:书籍本子之大小(开本);或指书的品相,新旧程度。
善本:指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三方面中某一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文献,如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或反映某一领域某一事件资料方面较有系统的稿本,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抄本,能反映古代印刷技术发展的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