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doc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doc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doc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

1.版本分类

对版本作鉴定与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古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细作分类,大抵如下: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

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

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

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

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红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

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

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

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

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

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审视罢了。

2.雕刻本鉴定要点

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是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清雍正刻本《李义山诗》封面为:“雍正八年携,华亭赵润川解,《李义山诗》,金陵刘晰公梓。”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一般有封面的书,据以断代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书例外。一是原书版片易主后,封面重新调换,以新面目出现,其内容却是旧的,并末重新刻版,只算是重印。比如,汲古阁书版,在毛晋身后便转归他人,如《十七史》版片转到了席氏手中,席氏即将各卷首大题下“毛氏汲古阁印”诸字挖去,补刻“洞庭席氏”,实质上仅是改头换面而已。另一种情况是整套书均由后人依样翻刻,翻刻时将原书封面只字不误地照刻,初看误以为是原刻本。遇此情况,只要在序跋末尾留意撰写时间即可。这种情况,不妨解释为刻工的文化程度低、办事古板或书坊主人的好古情趣,但若是蓄意作伪,则会尽可能地乔装打扮,故还得从其他方面去一一识破。

牌记又叫书牌子,多刻在序目后或卷尾书末,类似现在版权页上的出版社名称,如明正德本《文献通考》,在卷三四八末刻有“皇明正德己卯岁暮独斋刊行”双行牌记。有些牌记内容较长,如嘉靖本《初学记》序末刊:“光禄大夫行右散

骑常侍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东海郡开国公徐坚等奉敕撰纂初学记一书,近将监本是正讹谬,重写雕镂,校勘精细,并无荒错。买书君子,幸希评鉴。嘉靖丁酉岁冬书林宗文堂刊行”。这很能说明选用底本、校勘等情况。

序、跋是著者或与之有关的师友、后学撰写的该书成书过程、写作缘起等,一般序在前,跋在后,撰写时间一般距刻印时间不远,可以作为鉴定年代的一个依据。但单纯靠序跋题写时间还不可靠,因为不少书籍在翻刻时将原序依样刻录,因此得看看共有几篇序,以最近的一篇来推算。当然,遇到将序年挖改作伪的情况,还将凭字体、纸张等其他特征来辨别。

题跋、识语是藏书家、鉴定家直接写于其所藏之书卷首或卷尾的个人研究心得,借此可了解该书的流传情况,同时也提供了名家的鉴定见解。如北京图书馆藏宋本《友林乙稿》前扉有袁克文跋,赵锈藏明版《韵语阳秋》卷三末有赵氏题识。其他如黄裳等著名收藏家也多喜在珍爱的书上题语。与题语同时出现的是藏书印章,如××楼、××阁、××斋、××堂、××轩以及藏书家姓名、字号等等,自然也是鉴别时代、了解流传的一项内容,但它同题语一样,也有伪作。

书名的冠词,有时可直接知道该书的写作年代,如称“国朝”、“皇朝”、“皇明(或清)”、“大明(或大清)”、“圣宋”等,一般都作于当代,而若重刻,则冠以“重刻”字样,或将“皇”、“国”等字删去不用。如《圣宋文选》、《皇元风雅》、《大明一统志》、《皇清经解》等。而元人撰《国朝名臣事略》,清人撰《国朝先正事略》等均为当代人所刻的当代人著作。

避讳是遇到当朝君主或所尊者时所采用的改字、空字、缺笔等文字书写现象。如宋微宗名赵佶,则书中凡遇“佶”及吉、咭、诘等字均要回避。明熹宗名朱由校,“由”字缺末横笔,“校”作“较”。这样,在鉴定版本时,讳字便也是一个内容。这方面的详细情况,陈垣先生有专著《史讳举例》(中华书局出版),可参阅。不过避讳情况在具体实施时亦有疏密,如明初甚疏而万历后趋密,不能一概而论。

在查阅一些古籍著录书时,常见有“××叶,××行”的记录,这便是行款字数等的版式统计描述,因为不同的版本,其版式规格尺寸不一,行数、字数也不同。另外,边栏、鱼尾、书口(版心)、版框高度也不同。如《后汉书注》,宋王叔边刻本为半叶13行,行23或24字,细黑口,左右双边;黄善夫刻本为半叶10行,行18字,细黑口,四周双边。

纸张在版本鉴定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兹将常用的几种纸作一简介。

麻纸:分黄、白两种。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纸纹均宽,约一指半。宋刻本多用白麻纸,元后期多用黄麻纸,时纸纹渐窄,约一指。明初仍用之。

罗纹纸:色白,质地柔软,具明显横纹,似丝织罗绸,故名。自宋以来代有制造,但宋刻本有此纸者鲜见。

棉纸:又称皮纸,分黑、白两种。白棉纸色白,质地细柔,纤维多,韧性强;黑棉纸色黄黑,韧性稍差。明前期多用。嘉靖前较细薄,隆、万后稍粗厚。清初仅见少数印本。

竹纸:色微黄,稍脆,宋元至明初问有使用,嘉靖后较为普遍。

开化纸:细腻、洁白,薄而韧性强,柔软。清内府刻本及扬州诗局刻书多用之。嘉、道后质次量少,家刻本中偶有采用。

连史纸:洁白纯净,正面光滑,背面稍粗糙,但无草棍纸屑粘附,纸料较细。乾隆后所用甚多。

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分为多种。料半纸,薄而质地细,色洁白,绵软有弹性,可以作绘画印书,晚清、民国有些书用之。玉版纸,能吸水,晚清、民国印金石、书画册等多用此纸。棉连纸,摹拓铜器、碑刻及印书画用。

毛边纸:米黄色,正面光滑,背面稍粗,质脆,乾隆后用得较多。

太史连纸:稍黄,质地细洁而有韧性,乾隆后与上述毛边纸为两种最常使用的印书纸。

另外,了解前人的著录,包括具体某种书的字体、行款、版式、卷数、刻印年代、刻印地点等内容,均可一一查核。如《四库简明日录标注》,对各种不同版本均有说明,其他如已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及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几个大馆的善本书目均可查考。古人所编的书目,如宋晁补之《郡斋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等也可按需翻阅。

最后要提出的一点,就是版本鉴定标准中的“软件”,即检阅书的内容本身,诸如制度、习俗、用语等,有时都可以成为年代鉴定上的佐证。如《刘知远白兔记》,向与《荆钗记》等合称为四大南戏,收入《新编五代史平话》,曹元忠1911年在该书跋语中称其为宋巾箱本,事实上该书有多处不避宋讳,早有人怀疑它是元刻伪托。近又发现,书中所用的某些词汇只在金、元才出现,宋人不可能讲元人的话,宋刻本自然是靠不住的。如讲到刘知远在李家的佣工,《新编五代史平话》称作“驱口”,按:驱口即元人所说的奴婢,而明成化刻本则改称“年作”,可见刻本年代不同,内容上有时会体现出来。

3.常用古籍版本术语

版框:指书版四周。

栏线:书版四周之界线,单栏为一粗线,双栏为一粗一细两线,又有形似竹节的竹节栏,以花纹组成的花栏,以"卍"(俗称万字不到头)组成的卍字栏,以古器物图纹所组成的博古栏等。行格栏线用黑色或朱色,称乌丝栏、朱丝栏。

行款:指书中正文的行数、字数。

版心:又称"书口",一叶书的正中(中缝)。书口印有黑线的称"黑口",黑线粗的称"大黑口",细的为"细黑口",不印黑线的称"白口"。书口多刻有书名、卷次、页数、刻工姓名等。

鱼尾:版心中缝处如[]形记号,形似鱼尾,故名。为折叠书页的标号,黑的称黑鱼尾,白的称白鱼尾,双股线的称线鱼尾,作花瓣状的称花鱼尾,只刻一个的称单鱼尾,刻两个称双鱼尾。

耳子:刻在左栏或右栏外上角的小长方格子,内多刻本书小题。

线装:前后各加书皮,再打孔穿线成册的一种最普通的古籍装订形式,自明朝中叶直至现在一直使用。

经折装:折叠成册,可连续不间断翻阅的一种装帧形式。主要为佛徒诵经方便,故名。

蝴蝶装:将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将各页中缝对齐,再粘附于另一包背纸上,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翻阅时似蝴蝶两翼飞舞,故名。

包背装:字面向外,背面相对的装订形式。对折之后,书口向外,后背用书皮包裹,不另穿孔订装。

衬纸:古书修理时,为使书页骨力延长,而原书每页内所衬的新纸。

天头:指书页上端,上栏以外的空白处。

地脚:指书页下端,下栏以外的空白处。

书品:书籍本子之大小(开本);或指书的品相,新旧程度。

善本:指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三方面中某一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文献,如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或反映某一领域某一事件资料方面较有系统的稿本,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抄本,能反映古代印刷技术发展的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等。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 1.版本分类 对版本作鉴定与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古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细作分类,大抵如下: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 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 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 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红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 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 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 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 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 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审视罢了。 2.雕刻本鉴定要点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是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清雍正刻本《李义山诗》封面为:“雍正八年携,华亭赵润川解,《李义山诗》,金陵刘晰公梓。”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一般有封面的书,据以断代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书例外。一是原书版片易主后,封面重新调换,以新面目出现,其内容却是旧的,并末重新刻版,只算是重印。比如,汲古阁书版,在毛晋身后便转归他人,如《十七史》版片转到了席氏手中,席氏即将各卷首大题下“毛氏汲古阁印”诸字挖去,补刻“洞庭席氏”,实质上仅是改头换面而已。另一种情况是整套书均由后人依样翻刻,翻刻时将原书封面只字不误地照刻,初看误以为是原刻本。遇此情况,只要在序跋末尾留意撰写时间即可。这种情况,不妨解释为刻工的文化程度低、办事古板或书坊主人的好古情趣,但若是蓄意作伪,则会尽可能地乔装打扮,故还得从其他方面去一一识破。 牌记又叫书牌子,多刻在序目后或卷尾书末,类似现在版权页上的出版社名称,如明正德本《文献通考》,在卷三四八末刻有“皇明正德己卯岁暮独斋刊行” 双行牌记。有些牌记内容较长,如嘉靖本《初学记》序末刊:“光禄大夫行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东海郡开国公徐坚等奉敕撰纂初学记一书,近将监本是正讹谬,重写雕镂,校勘精细,并无荒错。买书君子,幸希评鉴。嘉靖丁酉岁冬书林宗文堂刊行”。这很能说明选用底本、校勘等情况。 序、跋是著者或与之有关的师友、后学撰写的该书成书过程、写作缘起等,一般序在

浅谈中国古代避讳字

浅谈中国古代避讳字 我国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人们对皇帝、官长以及尊亲长辈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来或写出来,而要用别的字代替,或以其他方式表示(如空字或缺笔),以示尊敬,这就是所谓的避讳。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有学者对中国避讳历史进行了专门研究,出版有《中国古代避讳史》等著作。 据说,避讳之习起源于周朝。避讳起源于周朝。“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凡到他人家中,要先问其家人名讳。以免在交谈中,因犯讳而失礼。了解一下我国历史上相沿上千年的避讳习俗,对于了解现代汉语中一些词语的来历,很有帮助,还可以知道古代为了避讳是怎么样把本来很清楚的语言搞得乱七八糟的。 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讳,忌也。”(《说文解字》)封建时代等级森严,为了体现下对上、卑对尊的恭敬,严格划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区别,避讳便应运而生,并在统治者的提倡、推动下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历经上千年有增无减,成为封建时代体现等级名分、维系礼教秩序的重要手段。 (一)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在位的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要避讳,称之为“国讳”或“公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称“官讳”,亦称“宪讳”。“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成语所反映的,就是避官讳。 三是圣贤,称“圣讳”,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了。 四是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称“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又如唐朝的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无海棠诗,避母名也。 (二)避讳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古书鉴别基本技巧之一

古书鉴别基本技巧之一 古书鉴别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技术性强,是一门专门 的学问。尽管如此,要鉴别古籍的优劣真伪,还是有一些基 本的常识和规律可以遵循。 一、封面。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 为编著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折叠页装。 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 了包背装。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 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明 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 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体。古书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 是元体字。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 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 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明代印书,前期 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清代大多 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 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 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 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 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 宋版书上特多。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明前、中 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清刻本避讳尤其 苛严。 此外,古书鉴别还要细审书中内容,注意书后的序文跋 语,以及墨色、藏书印章、刻工记载等。现将各代的古籍要点记录如下供大家参考(部分转载): 一、古籍版本与古籍版本学1、古籍的定义: (一)以装订形式作为标准 (二)以语言表达形式为标准 (三)以著者时代作为标准 (四)以成书年代作为标准 2、古籍版本学研究内容 第一,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古籍版本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 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和方法等。 第二,古籍版本学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 发展阶段,各阶段的同书异本研究、善本管、标志性成果等。 第三,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其中包括写本源流、

(完整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后记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后记 冀淑英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一部当今国家现藏古籍善本书的总目录,本书的编辑出版,实现了周恩来总理生前的一项遗愿。1975年周总理在病中发出了“要尽快地把全国善本书总目录编出来”的指示。由于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参与单位的大力协作,参加工作同志的积极努力,在编委会的领导下,这项工作从1978年3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在南京召开编辑会议,到1995年3月《书目》全部完成。《书目》的出版将从一个重要方面体现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珍贵的典籍,将在古为今用,为四化服务,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了解古籍善本庋藏概貌和流传情况,对今后鉴别和整理古籍善本,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975年国务院有关负责同志向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图书馆负责同志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1977年1月文物局在北京召开善本书目筹备会,听取北京地区部分同志的看法和意见,同年4月文物局在北京召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同志座谈,讨论研究有关书目的著录条例、分类法和收书范围等项问题。6月份文物局再次召集座谈会,讨论了分类法等事项。后由文物局王冶秋局长作出决定,书目分类用“四库分类法”,可酌加修订,收录各书下限至清末1911年。在此基础上,制定“古籍善本书目”的收录范围、著录条例和分类法三个文件初稿,其中收录范围提出从古籍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等方面考察,并提出9项具体条件。1978年3月国家文物局在南京召开会议,会上着重讨论这3个文件。这次会议全国各省市图书馆、博物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藏书单位

120余人出席,除讨论3个文件之外,并开始研究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方案和工作步骤。会后即着手对全国各地(除台湾省外)收藏的古籍善本进行普查。这次开会决定成立由国家文物局领导的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工作领导小组,〔注〕具体工作进行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准备工作。以两年时间,一方面在各地进行普查工作,同时各省、市、县图书馆及其它藏书单位抓紧古籍善本书的整理编目,并查核校对原有的编目卡片,准备于1980年卡片集中。另一方面于1978年11月在成都开会,着重讨论古籍善本书目的分类法,并对著录条例再加讨论。1979年3月在广州开会,重点研究版本问题,由几个藏书较多的图书馆,分别将宋、元、明、清刻本、抄本、稿本、批校题跋本,选取若干种书为实例,在会上介绍怎样鉴别版本的经验。两次会议是为了使各馆从事古籍善本编目工作人员,在编目分类工作中,对条目著录版本认定是否够善本条件等项问题,能有比较趋向一致的认识。1979年8月下旬至9月,又组织人员分赴华北、东北、西北、华东、西南6大区的省市图书馆和重点藏书单位,巡回了解编目工作进行情况,具体察看目录卡片,协助解答工作中的问题。同年年底在南昌召开会议,会上听取各大区巡回小组工作汇报,讨论了存在问题。这次会议决定组成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以刘季平任主任委员,顾廷龙为“书目”主编,冀淑英、潘天祯为副主编。 第二阶段进行汇编工作。1980年第一季度全国各藏书单位将目录卡片报送至北京,5月参加汇编工作人员集中北京,开始工作。汇编工作人员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共40人。集中目录卡片138471种(卡片张数不止此数,丛书和其它许多书都有子目片)。报送卡片的单位有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文管会、文献馆、科学院系统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共781单位。《书目》是一部

手把手教你鉴别古籍版本

手把手教你鉴别古籍版本 (1)版本分类 对版本作鉴定与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占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细分类,大抵如下: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 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 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 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 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红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 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 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 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 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 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审视罢了。 (2)雕刻本鉴定要点 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那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

古籍版本分析

古籍版本分析 1.版本分类对版本作鉴定与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古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细作分类,大抵如下: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红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审视罢了。2.雕

刻本鉴定要点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是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清雍正刻本《李义山诗》封面为:“雍正八年携,华亭赵润川解,《李义山诗》,金陵刘晰公梓。”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一般有封面的书,据以断代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书例外。一是原书版片易主后,封面重新调换,以新面目出现,其内容却是旧的,并末重新刻版,只算是重印。比如,汲古阁书版,在毛晋身后便转归他人,如《十七史》版片转到了席氏手中,席氏即将各卷首大题下“毛氏汲古阁印”诸字挖去,补刻“洞庭席氏”,实质上仅是改头换面而已。另一种情况是整套书均由后人依样翻刻,翻刻时将原书封面只字不误地照刻,初看误以为是原刻本。遇此情况,只要在序跋末尾留意撰写时间即可。这种情况,不妨解释为刻工的文化程度低、办事古板或书坊主人的好古情趣,但若是蓄意作伪,则会尽可能地乔装打扮,故还得从其他方面去一一识破。牌记又叫书牌子,多刻在序目后或卷尾书末,类似现在版权页上的出版社名称,如明正德本《文献通考》,在卷三四八末刻有“皇明正德己卯岁暮独斋刊行”双行牌记。有些牌记内容较长,如嘉靖本《初学记》序末刊:“光禄大夫行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东海郡开国公徐坚等奉敕撰纂初学记一书,近将监本是正讹谬,重写雕镂,校勘精细,并无荒错。买书君子,幸希评鉴。嘉靖丁酉岁冬书林宗文堂刊行”。这很能说明选用底本、校勘等情况。序、跋是著者或与之有关的师友、后学撰写的该书成书过程、写作缘起等,一般序在前,跋在后,撰写时间一般距刻印时间不远,可以

01103011彭国忠-中国古籍版本概况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籍版本概论(A Brief Relating to V ersions of Chinese Anc ient Books) 一、课程目的、任务: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中国古籍版本的基本版式特征、有关版本的基本术语,以及中国古籍版本、中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的历史。从而了解版本与文学创作、文学传播、文学思潮、作家研究、作品研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搞好中文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课程内容: 第一讲版本学引论 介绍中国“版”、“板”、“本”、“版本”的基本涵义,版本学的价值,以及文学与版本学的关系。 第二讲版本学基本知识 介绍中国古籍的基本术语、古籍的基本装帧。特别是古籍的装帧,会具体介绍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七种主要样式。 第三讲古籍雕印本的版别 主要从刻书单位、书籍形式、书籍的刻印情况、刊刻时代、刊刻地域、书籍流传情况及珍贵程度六个方面,介绍相关的古籍版别及其鉴定方法。 第四讲古籍非雕印本的鉴定 主要介绍古籍雕印本的鉴定方法,包括根据牌记、刻工、讳字、版式、纸墨、字体、原书序跋、内容、年代等方面,对雕印本古籍进行鉴定。 第五讲古籍非雕印本的版别与鉴定 主要介绍活字本(七种)、影印本(四种)、稿本、抄本等四类非雕印古籍的版别及其具体鉴定方法。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约在开讲的第二周,带领学生到学校古籍部,亲身观察各类古籍版本,使其对版本有一个真实的感受,以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还会布置一次作业,即记录下其所见版本的版式特征及相关版本信息。此次作业,作为其中考核的成绩,参与课程总分。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放映大量扫描照片和数码照片,同样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形象感。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本课程的教材,是授课者的自编教学讲义。 主要参考书有: 李致忠著:《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0年版。 李致忠著:《宋版数叙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毛春翔著:《古书版本常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施廷镛著:《中国古籍版本概要》,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魏隐儒著:《古籍版本鉴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版本编》,齐鲁书社,1991年版。 张之洞著范希曾补正:《书目答问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叶德辉著:《书林清话附书林馀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数字文献的版本鉴定

数字文献的版本鉴定 摘要:在数字文献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注意到,不只是古籍文献有版本的差异,数字文献也存在版本方面的优劣,甄别数字文献版本对于规范电子文献标准,提高数字文献质量,方便读者查阅等都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数字文献版本学电子古籍古籍 整理 一、为什么要提出数字文献版本的概念?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传统的书籍文献资料被数字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电子文献的形式和种类不断变化和更新,甚至文献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创新。我们知道,传统的古籍文献因为各种原因,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同样的书籍,不同的注疏,不同的钞本,不同的刻本校勘,流传到现在都有非常大的版本差异。这个问题在古籍版本学方面有专门的论述,可以参考黄永年先生的《古籍整理概论》、《古籍版本学》①等书

籍。 之所以要提出数字文献版本的概念,是因为:一、古籍文献本身存在版本方面的差异,这主要是数字文献在进行数字化加工的过程 中选择的底本②依据不同造成的,这种情况和实体古籍鉴别方法基本相同;二、电子文献在制作完成以后,成为数字图片或文档,这些数字文献存在被修改的可能性,不同的人对同一实体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后,肯定会出现良莠不齐的不同版本,这主要是在加工过程中受到制作者的知识水平、工作严谨程度等因素影响的,加上录入方式的区别,制成的数字文献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各种问题。举个例子,不同的人在录入“魏徵”两个字的时候,可能会有“魏征”、“魏徴”、“魏徽”等多种差异,很明显,对于文献中的人名,后面的几种录入都应该视为错讹版本;三、文献在传播过程中,很多人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者处于各种目的,或者添加注解,甚至有人采用字体转换工具改变文档,这样就会导致同样的文档出现不同的电子 版本。姚伯岳也认为“近代图书的版本问题

古籍鉴别真假的学问技巧

古籍鉴别真假的学问技巧 古书鉴别涉及的容比较复杂,技术性强,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尽管如此,要鉴别古籍的优劣真伪,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常识和规律可以遵循。 一、封面。古书封面为四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为编著撰选者,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折叠页装。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了包背装。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明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体。古书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是元体字。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的所谓“馆阁体”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明代印书,前期多用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清代大多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的各种纸,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避讳讲究自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帝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汉时大多采用改字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宋版书上特多。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明前、中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常洛。清刻本避讳尤其苛。

此外,古书鉴别还要细审书中容,注意书后的序文跋语,以及墨色、藏书印章、刻工记载等。 现将各代的古籍要点记录如下供大家参考(部分): 一、古籍版本与古籍版本学 1、古籍的定义: (一)以装订形式作为标准 (二)以语言表达形式为标准 (三)以著者时代作为标准 (四)以成书年代作为标准 2、古籍版本学研究容 第一,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容,古籍版本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和法等。 第二,古籍版本学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同书异本研究、善本管、标志性成果等。 第三,古籍制作式的演变源流,其中包括写本源流、刻本源流等。 第四,单种(含丛书)图书版本的演变源流,其中包括版本数量、版本系统、版本优劣等。 第五,古籍版本鉴定的规律,其中包括容和形式两个面。 3、古籍版本学发展的历史划分: (一)从先到两汉为版本学的产生时期 (二)从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为版本学的发展时期 (三)宋元为版本学的成熟时期

宋元明清古籍版本发展概略

宋元明清古籍版本发展概略 李光华 内容提要自雕版印刷以来,中国古籍文献数量大量增加,同时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文章简要叙述了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版本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古籍版本;版本发展;宋元明清 我国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古籍。由于雕版印刷的出现,文献的数量大量增加,因而出现了众多版本,其中成就辉煌的要数宋元明清时期。 1 宋朝古籍版本发展概况 1. 1 官刻本 官刻本又分为监刻本和地方刻本。 1. 1. 1 监刻本 宋朝初期,刻书的权利掌握在国子监手中,直到熙宁年间才开私人刻书之禁。毛春翔《古书版本常谈》里说:宋承五季离乱之后,书籍印版不多。刻书之事,至真宗时方盛。宋初官刻书,于校雠极为重视。校勘之事,属国子监;刻书之事,亦属国子监管领。北宋国子监,以五代时期的监本作为基础,重刻了十二经和其他各门类的书。这些国子监所刻之书,皆经过精审细阅,可堪称当时刻书之“国家标准”。很可惜,这些书大多毁于靖康之难,没能够保存下来。因此,现在所说的宋版书,主要是指南宋时期的书。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建都,重新建立国子监,习惯上称为南宋国子监,南宋国子监既是教育机构又是出版机构。但是南宋国子监刻书有个特殊情况:宋朝偏安江南之后,内忧外患,国力不足,无法拿出足够

的经费来刻印书籍。于是调集各地书版到临安,作为国子监本。如淮南转运司所刻的《史记》,温州所刻的《唐六典》,台州所刻《荀子》,甚至连边远地区如眉山刻的南北朝七史,都调运到临安作为国子监本,所以总的来说,南宋国子监本,并不全是国子监所刻。 1. 1. 2 地方刻本 自从熙宁(1068-1077)以后,刻书不必申请国子监,因此,刻书之事,如滔滔江水,风起云涌,遍布全国。其中值得称赞的要数浙江、四川、福建。地方官刻本,公使库[1]刻的书最多。据叶德辉《书林清话》记载,有苏州公使库、吉州公使库、明州公使库、阮州公使库、舒州公使库、台州公使库、抚州公使库、信州公使库、泉州公使库、鄂州公使库。其中,抚州公使库所刻的《郑注札记》最为有名,据说现在还有传本,真是神奇。除了公使库之外,各路[2]茶盐司、漕司、提刑司等机关,郡斋、郡庠、县学、书院等皆竞相刻书。 1. 2 私刻本 两宋的私家刻书比较发达,也比较有名。私家刻书或为自己保留、或为赠送亲友,质量因此非常精致。据《天禄琳琅书目》记载:赵韩陈岳廖余汪[3]七家最多。和官刻本一样,私家刻本主要分布在浙江、四川、福建等地。 1. 3 坊刻本 宋朝文化风气比较浓,读书人比较多,对书的需求量比较大,尤其是在杭州,因为是京城,为求考功名等的读书人数不胜数,因此繁荣了宋朝的刻书业。尤其是坊刻本,因为其成本低廉,所以出版的书价格也比较便宜,这恰恰迎合了那些读书人。宋代刻书的书坊主要有:黄三八郎书铺、一经堂、建安堂、陈解元书籍铺、书隐斋等。

中国古籍版本学第二版与古书版本学概论之比较

《中国古籍版本学》(第二版)与《古书版本学概论》 之比较 摘要:《古书版本学概论》和《中国古籍版本学》系统整理并总结了版本学研究成果,代表了当代版本学的整体水平,在版本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实践经验的传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者各有千秋,从古籍版本学史略研究之不同,对善本介绍的设置及定义之不同,古籍源流研究之不同,引用材料之不同以及各自的不足之处对二书进行比较。 关键词:古书版本学概论;中国古籍版本学;比较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在文化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古籍承担起桥梁的作用。自先秦两汉起,已有文人仕士和统治阶级注重收藏古籍,除去已散佚的部分,我国的古籍收藏量仍是汗牛充栋。在这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如何鉴别其价值以及如何挖掘同书异本中所蕴含的时代、文化和现实价值,成为历代文人及书商所重视的问题,由此,对于版本的研究便应运而生。时至今日,版本学专着纷纷涌现,各有所长,其中李致忠先生所着《古书版本学概论》和曹之先生所着《中国古籍版本学》(第二版)脱颖而出,成为后学入门津梁。本文拟就李曹二先生之大作的特点及不同之处微加探讨。 一、古籍版本学史略研究之不同 在关于古籍版本学的定义中,李先生的观点是“中国古书版本学是以中国古代图书为对象,以版本鉴定为核心,以考订为主要办法,凭借多学科知识,借助校勘学,利用目录学完成全面揭示图书任务,并忠实地为中国古代社会各学科研究服务的辅助性科学”。①曹先生认为:“古籍版本学是研究古籍版本源流以及古籍版本鉴定规律的一门学科。版本源流有广狭二义:从广义说,是指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从狭义上说,是指每种图书版本的演变源流。”②从二者对古籍版本学所下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李致忠先生重注版本鉴定,而且在书中,李先生多次提到版本鉴定是版本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并且在书中用了74页,近三 ①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0:8. ②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9.

如何找到一本古籍的各种版本

如何找到一本古籍的各种版本? 看过不少古籍前言中写的选择了某某版本,有的还列出了不少用以校勘的本子,想求教各位,这些版本是如何找到、找全的?如何知道哪些版本是最好的而作为校勘的底本来使用? 答复 《中國叢書綜錄》 可以试着先看一下《四库全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之类的书,它们选的版本一般都是最好的,有些次点的版本也会介绍。至少您能知道贰拾世纪前的书籍情况。然后可以看看古籍目录之类。 buaisuitang 2007-4-18 12:11 论坛“文献研究”专栏中大部分书籍都可以提供参考,是读书做学问的必由门径。smtg 2007-4-18 13:29 楼主的问题真是问到点上去了,校正一部古书,除了具备版本检索能力、见到珍善孤本的机缘,鉴定版本的真伪最是具有功力的事,也就是章学诚最为激赏的“史识”,章氏认为对于一位史家来说,识见是超乎史学、史德、史才之上的,这个观点其实适合于任何学术。识见的形成除了占有资料之外,更有一分超越别人的悟性和见识,对于古籍校正来说,也是如此。 《中国丛书综录》,《中国丛书广录》(侧重晚清和近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书集成新编》,《丛书集成续编》,《中國叢書綜錄補正》、《中國叢書綜錄續編》《中國善本書提要》《中國善本書提要補編》中國叢書知見錄(六冊) 楼主要找哪个时代的?张舜徽、余嘉锡、黄永年等人都有有关版本学、目录学的著作。近人如杨守敬、缪荃荪等人都是版本目录专家。《书目答问》、《贩书偶记》等书都有有关善本的记载。 查找一本古籍的版本,作爲一般程度的了解或收集的指南,最簡便的方法當然是查詢相關工具書。《中國叢書綜錄》、《廣錄》是綜合類的首選。也可以根據具體書籍查詢《中國小説總目提要》、《唐集敍錄》等分門別類的工具書。爲了盡量避免遺漏,要盡可能查詢多種工具書以相互對照。另外,一些重要古籍的版本流傳情況在其出版説明、前言、序跋等処一般會有專門論述,甚至有專門論述其版本流傳的論文。 簡單的說,就是善於利用各種工具書和相關資料。 當然,若希望對一部古籍版本流傳進行深入研究,除了利用現有的研究成果,更需要親自去翻閲原始文獻,進行獨自的梳理工作。所需閲讀的範圍就大多了,至少歷代史志、官私書目的著錄情況都是必須掌握的。 西方汉学:先秦及汉朝部分 这有许多工具书可查,但是得分朝代, 在此推荐一本书 Loewe, Michael-Early Chinese Texts A Biographical Guide 此书记载了先秦和汉代各种古籍的版本历史,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這書有中文版,李學勤先生序,遼寧教育出版社刊行。 中國古代典籍導讀/ 魯惟一著 ;李學勤等譯,遼宁教育出版社, 1997。 此書列「當代漢學家論著譯叢」,編寫者包含夏含夷等在國也知名的歐美學者,

版本我怎样学会了鉴别古籍版本(上)

版本我怎样学会了鉴别古籍版本(上) 黄永年先生一今天讲的是对中国古籍的版本鉴别。此外上世纪的出版物以及外文原版书也都有版本问题,要讲得另请高明。我这个人基本上是自学出身。除抗战后期上高中二年级时听了吕诚之(思勉)师的”国文”、“本国史”、“中国文化史”、“国学概论” 四门课真正得益外,向顾颉刚师、童丕绳(书业)师学习也只是读了他们的著作。而且他们都不以藏书著称,诚之师有的尽是常用书,颉刚师书多,也懂版本,但仍是实用的,连明版都很少。所以我在版本上更是全无师承,这里只讲我自己如何自行学习、自行摸索而掌握了这门学问。对大家是否都适用我不敢说,只能说是可借参考吧!二过去我常说懂版本能鉴别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卖书的,一种是买书的,当然这书都是指的线装古籍。最近想到还得加一种人即是在图书馆工作的,老一辈有赵蜚云(万里)先生、顾起潜(廷龙)先生,同一辈比我稍年长的有冀淑英大姊,自己都不藏书而成为版本专家,可惜他们都没有把经验写下来。卖书的,我主要是指旧社会自己开旧书铺的。他们一般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学历大概相当于小学最多初中吧,十几岁时到旧书铺当学徒,老板也就是师傅教他们背《书目答问》,慢慢地训练他们收书卖书,满师后有的留下来当伙计,有的自行开店经营。不论老板、学徒,都

必须迫使自己学好这套鉴别本领,否则把明版书当宋版收进,宋版书当明版卖出,不上一年半载就得关门,学徒就卷铺盖。解放后旧书业不久就合营国营,有一段情况似不甚理想,因为工资反正一个月就那么多,不钻研也可混日子。这到改革开放后才有变化,现在又在出人材了。这是大好事,否则 经营古籍讲版本后继无人,可不得了!再讲买书的,这是 指我这种买书的,过去有些大富翁怕不行。他们是大资本家或大地主,钱多,买书即使贵了也无所渭,自己不懂还可请行家替他鉴定,自己的鉴别能力当然提不高。只有我们这种钱不多又爱书的人,总想用很少的钱买到很好很名贵的书,这样鉴别版本的本领就越练越高强。有时买起来像和书铺斗法似的,铺里没有看准,把好书当普通木子标了低价,我就不声不响地买下来,从书铺的行话讲他们就是“卖漏了”。例 如抗战胜利前一年我在中央大学的南京部分读书,从保文堂买到陶湘影印《金石苑》所用的底本——徐钧所藏的原刻本,是被放在影印本一起标同样价钱为我买来的。又如50年代 前期从上海来青阁以廉值买到《盾鼻随闻录》的咸丰刻本,这书光绪刻本已难得,咸丰本连解放初纪念太平天国时编印的书目里也未见著录。类似情况近年来也有,当然也不是经常的。北京有人说凡是被我看上了的书,售价都该比原标的翻一翻,那是夸大了的。三买书必须要真爱书,真爱书必 须多少懂点书的内容,由爱其内容然后进而讲求版本。我是

《陈修园医书全集》版本鉴别及真伪考证-文档资料

《陈修园医书全集》版本鉴别及真伪考证 陈修园医学图书版本出版 古老的中医学代有建树。有清一朝,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两部书,一是《医宗金鉴》,一是《陈修园医书》。时至今日,北方人学中医多遵从《医宗金鉴》;长江以南地区人学中医则以《陈修园医书》为主。准确地说,在没有中医院校、中医教材之前,南方人学中医,《陈修园医书》是必读之书。众所周知,《医宗金鉴》是乾隆朝时国家投入人力、财力编纂而成;而《陈修园医书》,是陈修园一人之力所作,其有功于岐黄,可圈可点。 一、陈修园生平及贡献 陈修园,名念祖,号慎修,福建长乐人,生活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历乾隆、嘉庆、道光三帝。陈修园早年丧父,家徒四壁,好读书,经史子集,无不精研,中年后致力于医学,终其一生,亦官亦医,可为儒医的代表。 1.中医学普及功臣。陈修园有感于中医学理论多是形而上层面的抽象概念,初学中医者常一头雾水或似是而非,故倾注了大量心血致力于中医学启蒙、普及工作。如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编成歌诀,将病症、方剂、药物集于歌诀之中,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应用。又如《医学三字经》《时方歌括》《时方妙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等书,都是中医学入门、普及读物。陈氏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医知

识,堪称古今中医普及工作第一功臣。 2.清代医学泰斗。陈修园一生,著作等身,涉及中医史、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临床各科,实是清王朝之前的医学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巨大。 二、陈氏医书版本鉴别 笔者考证,陈修园一生著作计23种。其中《医学新案》一卷、《医学寻源易简录》一卷已轶。能见到的图书共21种,计121卷。其中以《陈修园医书十六种》流传最广。这16种书是《医学实在易》《时方歌括》《医学从众录》《金匮要略浅注》《女科要旨》《伤寒论浅注》《伤寒真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神农本草经读》《十药神书注解》《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灵素节要浅注》《金匮方歌括》《长沙方歌括》《景岳新方砭》。 这16种书的主要版本有:同治四年乙丑(1865)文奎堂刻本,同治五年丙寅(1866)南雅堂刻本,同治九年庚午(1870)奎璧堂刻本,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上海飞鸿阁书局石印本,1920年上海群学社石印本等。 这些版本中,以奎璧堂刻本为佳,字迹清楚,勘误较少。 除以上16种外,其余5种是《家藏心典》16卷、《南雅堂医案》8卷、《医医偶录》2卷、《伤寒医约录》3卷、《医学逢源》1卷。 《家藏心典》60余万字。此书是陈修园一生治疗杂症心得,取名“家藏心典”者,欲传之子孙,以绵延不绝。巧合的是陈修

古籍的版本知识

古籍的版本知识 古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因此,我们应该懂得古籍的版本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籍的版本知识,希望能帮到大家! 古籍的版式 版式即古籍每一印页的格式。印页上各部分都有特定名称,主要有: 版面指每页上印版所占范围。 版框版面四周的粗线,也叫边栏。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有的印页版框上下栏单线,两旁双线,被称为”左右双边”或”左右双栏”。行格版面之内,用直线分成若干行,每行有若干字,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叫做”半页×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版心每页版面正中的位置,又叫节口。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有的还印有书名、卷数、页码及本页字数,明代以前,版心下方往往还印有刻工姓名。

鱼尾版心中间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只有一个鱼尾的称为单鱼尾,上下各有一个对称的鱼尾,称双鱼尾。 白口、黑口宋代以后,书籍装订均在版心处对称,然后粘连或订线,对折的准绳主要是鱼尾,有时也在鱼尾上下各印一条黑线作为标线,叫做象鼻。凡加印黑线的书,装订成包背或线装之后,书口处就显出暗黑色,所以被称为黑口,其中粗线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线叫小黑口或细黑口。不加线的叫白口。书耳版框左栏外上方,有时刻出一个小方格,里面题写篇名,叫做书耳或耳格。主要见于宋代蝴蝶装版面上。 朱丝栏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x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古籍的装帧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这一时期的图书只能是卷轴装。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

古籍鉴别不求人

古籍鉴别不求人 古籍收藏越来越热,在甄选的时候,了解版本很重要,学会鉴别真假更为重要。很多书友多年藏书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自有一套鉴别方法,也有一些书友初入藏书界,时不时会有一些迷茫与困惑,偶尔也会上个小当,对于纷繁杂乱的古籍市场,有种一头扎进去,探不清深浅的感觉。 版本鉴别约起源于中国雕版印刷术普及后的北宋时期。《宋史》“邢传”中记载:“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版本大备。”在科学研究中运用文献资料的本子,以说明其论证的依据和出处,常把写本、刻本、活字本、铅字本、石印本、影印本及手写或印刷等各种方法形成图书的各种本子,总称为“版本”。我们之前发布过一篇关于古籍版本种类的全面总结(《古籍版本汇总》),我们请教了孔夫子旧书网的专业人士,了解到几种常见古籍鉴别方法。 综述 书籍的创始在文字发明之后,各时代因材料和装订形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上古到秦为简牍时期,秦至唐为卷轴时期,宋至清为册叶装时期。简策是最古的书籍,久已失传,现在能见到的是出土的一些断简残篇,无法伪造。卷轴书籍在社会也早就绝迹,一般人很少能见到,伪告别实际情况很困难。 所以古书应以宋刻版书籍为最古,并以宋版书为最佳。宋代刻版字迹清晰,没有错字、缺文;书写均出自名家之手,笔划粗细极有规律,其中精品有欧柳笔法;纸张质以远销,墨色清润,印刷墨色恰到好处;即使纸着水湿,干燥后并无水印;书中格用单边,遇有宋代帝王的姓名名,在印书之前每字缺一笔,是为了避讳。宋代以前传世之书,宋代刊行刻印了很多,后世再没有重刻,其中以佛教、医学两类居多。宋刻版书籍中以活衬竹纸的质量最好,但存留下来的很少,极不易得到,古籍辨伪的方法,明代胡应麟《四部正伪》具体提出了 8 种方法,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也总结出 12 条,都可能证。 辨伪的目的,在于恢复书的本来面目,以便更好地利用,而不是对伪书一概排斥,因为有些伪书同样具有文物考古的价值,如仿宋元本是最为珍贵的古籍版本。对大多数读书人来说,辨伪是阅读研究的第一步。在阅读和研究之前做一些辨伪的工作,比如知道古籍有真伪之分,而阅读时取审慎态度,撰文时不引用伪书,或对引用伪书的情况加以说明,总之,了解古籍辨伪的历史情况、态度、途径和方法等,都是必要的。

版本目录学

《版本目录学》教学大纲 【说明】 课程名称:版本目录学 学时数及学分:周2×15周=30学时2学分 教材: 本课程没有固定使用某一种教材。这主要是由于已有的专门谈《版本目录学》的书大多年代较久远,且内容太全太泛。另外现在很多历史文献学的通论著作中都涉及版本、目录方面内容,且包含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因此,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广泛参考相关专业书籍,兼采博收,自己编写讲义。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版本目录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个分支,着重阐明古籍阅读、鉴定、分类、编目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从事历史研究的根本基础之一。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版本目录学的基本知识,并初步掌握运用版本目录学知识进行读书治学。有关教法的原则性建议: 版本目录学所包含的内容很多,讲授时应注意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做精当的选择,尽量联系实际,删减那些与实际读书治学关系不答的内容;(2)版本目录学向来被认为是枯燥乏味、毫无实际用处的学问,因此应精心设计讲授内容,提炼课堂讲授语言,使课程学习尽量抓住学生注意力;(3)结合本课程基本内容,将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与本人的研究心得、体会融入其中 【本文】 绪论:读书和版本目录学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版本目录学这门学科有整体性的认识。掌握版本、目录知识在读书治学中的重要作用、对“版本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定义有所了解,以及本课程的性质和主要目的。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授课时数:4 内容要点: 第一节读中国古籍的总原则 一、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概况 数量巨大;内容丰富。 二、怎样读古籍才最有效率的问题 讲求原创性;讲求图书印刷质量。 第二节版本目录知识的重要性 一、学习版本知识的意义 “版本家族”;版本差别及其影响。 二、学习目录知识的意义 掌握古籍总的基本状况;粗知学术源流;了解文献资料本身的情况;指示读书门径。 第三节“版本目录学”学科与“版本目录学”课程 一、“版本目录学”学科的概念 狭义的概念;广义的概念;版本学和目录学之关系。

中国古籍版本鉴别

中国古籍版本鉴别 中国古籍历代流传,数量极大,门类繁多,同一种书经多次翻刻、传抄,版本繁杂,舛讹丛生,给后世利用和学术研究造成重重困难,因而古籍版本鉴别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研究工作。从事古籍版本鉴别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史知识和版本学、目录学知识以及长期的实践经验。 刻本书 刻本书的鉴定依据 字体 是决定版刻时代的主要依据。汉字是方块字,不同时代写字用的笔和写法有所演变,刻工的操作方法与技术水平也随时代有所发展,在字体结构等方面形成时代特点与差异。除时代特征外,刻版印刷发展的地区还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从事鉴定工作,必须熟悉各时期、不同地方的刀法特色,掌握常人不易觉察的字体同异要领,从而得出判定。 牌记

为刻书标识。一般在书的卷尾,也有在序或目录之后的,文字有详有略,主要标明刻版年月及出版者。宋元以后多出现于坊刻本。元、明、清三代的私家、官府、书坊刻本使用较多,形成明显可资查考的依据。但有些影刻、翻刻本也把原书牌记摹刻下来,所以要参照其他特征加以辨析。 序跋 古籍大都有序跋。其内容多为阐扬本书著述的优长,记述刻、抄的经过和年代等等。鉴定者可从序跋正文及署款判定该书版本年代及真伪、讹托,从而成为鉴定古籍的依据之一,但须留意一书多刻时照刻底本的序跋以及抽撤刻书时的序跋 的情况。 刻工 宋、金、元、明、清的刻本,常在书中镌有刻版者的姓名。有的一部书的刻工多达数十人。刻工历来受版本学家重视,从刻工姓名可了解版刻时代与地区,是最直接的依据。但明、清一些影宋刻本,也把原刻本刻工摹刻下来,容易造成误认;同一刻工刻的书也有年代的不同。因此还须结合其他旁证以

作出准确判断。 避讳 封建社会用字最讲避讳,有避帝王讳,有避家讳或尊者讳。元代不讲究避讳,宋代及清代康熙、雍正以后避讳较严格。后世版本学家常以避讳字作为判定古籍大致时代的依据。但应注意翻刻、影刻本保留原书避讳字的情形。 版式 由于刻书时代不同,书的行款版式变异较为鲜明,虽有交错、例外,但有基本规律可循,例如宋版书的书口(版心)多为“白口”,而元版及明前期版本多用“黑口”。对行款版式的鉴定历来被视为重要依据之一(见雕版印刷文献、中国古籍形制)。 纸张 关于印本和写本书的用纸,前人没有系统的调查研究资料可供参考,很多纸不知其名称,而文献中提到的纸又难以与实物相联系,鉴定时所能根据的仅是纸质的精细厚薄,颜色的黄、白或灰以及帘纹宽狭而已。宋代有的浙刻本用白麻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