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土地与水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土地与水资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0-10
一、土地概述
1、土地的概念与分类
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被等一切自然条件。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在有的情况下,土地仅指地球上的陆地表层,或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面。土地按地形可以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按土壤质地可分为:黏土、壤土、沙土;按所有权的性质可分为:国有、集体所有或私有;按土地特征可分为:耕地、森林、草地、内陆水域及其他土地;按土地用途可分为:农用地、非农用地及未利用土地。
2、土地的特性
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没有必然联系。第一、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积是有限的;第二、土地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的;其次、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再次、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
人类对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在人类的诞生之前尚未对土地进行利用时,还不存在的特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利用的区位性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土地既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必须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又是农业生产中大量必须的既作为劳动对象又作为劳动资料发挥作用的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
4、我国土地资源及利用状况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全国耕地分布不平衡,多数耕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季风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后备农用资源贫乏。
5、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广度开发,积极而又稳妥地开发尚未利用的土地资源,把一切土地利用起来;二是深度利用,实行集约经营。因此要因地制宜、节约用地、保护资源、有偿利用。
二、土地集约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
1、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类型及重要作用
粗放经营是指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下,将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分散投放于较多的土地,实行简耕粗作,广种薄收,主要依靠扩大土地面积来增加农作物总产量及收入的经营方式。集约经营则是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和技术装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作物总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活劳动获得较多的产量和收入的方式称为劳动集约。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多的国家采用。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
的先进技术获得较高产出和收入的方式称为技术集约。基础技术、应用技术、管理技术较为完备的国家采用。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生产资料,更多的使用物化劳动来提高产出和收入的方式可称为资金集约。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采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集约一般都会向资金集约过渡。
从土地的特点看,一方面,土地的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土地肥力可以不断提高。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一方面,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经营水平创造了条件。从国内外农业生产发展的实践看,各个国家的农业生产都经历了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发展过程,集约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
(1)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3)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4)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业整体素质
3、衡量土地集约经营水平及其经济效果的指标
(1)基本指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摊得的生产资料和劳动的数量,单位面积产量。
(2)实践中的主要指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摊得的农业机械数量、农机动力数量、用电量、肥料数量等,单位面积产量
(3)衡量农业集约化经济效果的指标:单位农用地的产量/产值/增加值;单位劳动时间的产量/产值/增加值;单位投资的产量/产值/增加值;单位产品成本等
(4)其它指标:复种指数、经济作物所占的比重、优良作物(或牧畜)品种所占的比重等。
4、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指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即:在最适宜的土地面积上经营。这里的土地面积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因地、因时、因单位而变化的。
第一、规模经营有利于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可以促进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改进。
第二、规模经营可使资本特别是固定资本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降低分摊到单位农产品的成本费用。
第三、规模经营有利于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和销售,能降低流通费用,并在市场上获得较高的价格。
第四、规模经营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提高生产效率。
反映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指标主要有:企业经营的农地面积、企业的总产值、企业拥有的资本数量、企业拥有劳动力数。
一般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有:农村非农产业有较高程度的发展、农业企业具有较高
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完善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有比较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通过推进农村工业化,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重视扩大生产项目的经营规模、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措施来实现规模经营。
三、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
1、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关系的总和。广义土地制度: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土地金融制度、土地税收制度等。狭义土地制度指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具有以下特点:地位的基础性、构成的复杂性、各国(或地区)的差异性。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是一定土地关系的基本制度。——土地制度的核心,最终由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决定。土地使用制是关于土地使用的经济法律关系的总和。主要解决土地由谁使用和如何使用的问题——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所有制度决定土地使用制度;土地使用制是土地所有制的反映与体现,是实现与巩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与手段。
2、土地产权
产权就是财产权利,它是一组权利,包括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产权具有明确型、排它性、有限性、可分解性、可交易性、行为性。
3、我国农地制度
农地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农地关系的总和。它包括农地所有制度、农地经营(使用)制度、农地流转制度、农地金融制度、农地税收制度等。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而土地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实行的土地制度。农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与核心。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经过土地改革阶段(1950-1952年)、农业合作化阶段(1953-1957年)、人民公社阶段(1958-1978年)、家庭承包责任制阶段(1979年至今)四个过程。我国先行的农地制度是农地实行集体所有制,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分离,形成农业(土地)双层经营体制,一些地方对农地制度进行农业改革与完善,出现转包、租赁、拍卖、入股等土地流转形成。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农地产权界定不够明晰 。(2)农地承包关系不够稳定,农民的经营自主权有时受到侵害,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3)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地流转制度还未建立起来,难以实行土地规模经营。(4)农地金融制度未建立起来,农民缺乏抵押土地使用权以获得银行贷款的权利。(5)农地税费制度不合理,即税轻费重、
费大于税,且收费随意性很大,这既加重了农民负担,又易滋生腐败现象 。
我国要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稳定与完善现行的农地承包制度,建立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落实农户经营自主权,搞好集体统一经营,一定要充实统一经营的内容,切实搞好农村(土地)税费制度改革来进行农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四、土地市场
1、土地市场的含义与特点
土地市场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土地市场是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交易的场所。广义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交易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土地市场中,市场的主体是土地的供需双方和其他参与者,具体包括土地的购买者,出售者,出租人,承租人,抵押人,贷款人,经营者,中介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等。土地市场具有地域性、供给弹性较小、供给滞后于需求、不充分性、政府管理严格等特点。
2、土地市场机制
土地市场机制也称土地市场运行机制,是指土地市场主体为谋求最大利益而竞争的基础上,通过土地价格、供求等要素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土地产权交易的机制。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是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土地供给是指在某一时间内、某一土地市场上,某类土地在某一价格下可供出售或出租的数量。由于土地不可再生,因而土地自然供给是无弹性的。但由于土地用途是可改变的,因而对某一用途的土地而言,土地供给是可以变化的,即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
土地需求指在某一时间内,某一土地市场上,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购买者或承租者愿意并能够购买或租入土地的数量。由于土地是一种生产要素,利用它可生产产品,从而给人们带来利益,因而人们由对土地产品的欲望和需求最终引致对土地的需求,且会随着农业经济及城市等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使土地需求具有较大的弹性。
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土地价格是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地租指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占有的生产经营者创造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农地所有权价格=农地纯收益的资本化+农地社会保障值。
土地价格总的变动趋向于随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发展,土地价格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呈周期性变动,不是直线上升。在一定时期内上下浮动;土地价格变动因地区的自然、社会政治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土地位置的固定,而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3、我国农地市场
(1)农地所有权市场的现状与问题
在农地所有权市场主的农地流转类型为国家征用农村集体的土地、不同农
村集体之间的土地流转,这种流转方式下存在的问题:利益分配不当(征地价低、转让价高)、操作成本高、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较严重(征而不用、征为他用)。在农地使用权市场流转类型包括:两田制(现已禁止)拍卖(“四荒”地)、土地使用权股份合同制、反租倒包、转包。这些流转方式下表现出运作方式单一,且不规范(主要是转包,口头协议)、农地使用权市场交易组织发育滞后等问题。
(2)建立与完善农地市场对于提高农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 ,节约交易成本,使农地保值增值,有效调节多方面的利益关系,促使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意义重大。中国农地市场体系急需建立与完善。在农地所有权市场要适度放开农地所有权市场,建立多项流动关系,规范政府征地行,培育土地产权交易组织。农地使用权市场分为一级农地使用权市场和二级农地使用权市场。一级农地使用权市场是指农地所有者(集体)让渡土地使用权而形成的市场。二级农地使用权市场,指农地使用权获得者将农地使用权让渡给其它农地使用者所形成的市场。
五、水资源
1、水资源的概念与经济学特性
水资源通常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并可以不断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包括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水资源同其它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在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体,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 ;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
2、我国水资源状况及利用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时空差异较大,水资源分布与土地、耕地的分布和很不协调。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 。但人均只有224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按照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全国年缺水总量约300-400亿m3(农业每年缺水300亿m3左右;城市缺水70亿m3左右)。农业是用水最多的部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3/4以上。
中国水资源利用存在以下问题:上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水利建设基础薄弱,抗灾能力差;水资源开发不均衡,贫水区开发过度 ;水资源环境恶化,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存在重建(开发)轻管,重用轻管,重新轻配等现象,保护不力。
3、水资源
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综合开发,使一切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得以合理利用 ;合理配置,正确处理地区间、产业间的用水矛盾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与利用效率 ;保护水源,控制水环境恶化,防止水资源污染 ;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
思考题
1、土地的概念,土地的自然和经济特点
2、土地在农业中的地位
3、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坚持的原则
4、土地的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的概念,如何提高农业的集约经营
5、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的概念,如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6、土地制度的定义及特点
7、产权的含义、特征与功能
8、土地产权与权能构成
9、土地与土地市场的特点,土地的市场机制
10、如何利用和配置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