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第三框题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讲解

合集下载

7.3《防患于未然》教案

7.3《防患于未然》教案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框防患于未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能力目标: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以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点:认清犯罪危害从而自觉远离违法犯罪。

教学难点:自觉远离违法犯罪,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探究法一、导课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违法行为,并且了解了犯罪的知识,那老师考考大家,抢劫是法律允许的行为吗?如果有人对他人实施了抢劫,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付出怎样的代价呢?(视频:临行前的告别)过渡:大家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现这样的场景吗?板书:防患于未然目的:导入新课,让学生对违法犯罪的后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知。

二、教学过程:活动一对武清体案件的思考思考并讨论:1)武清体为什么被判处死刑?2)他的行为有哪些危害?目的:引导学生从犯罪对个人、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中,树立遵守法律的意识;让学生意识到,抢劫是不劳而获思想的体现,既是违背道德行为,也是违法行为;违法犯罪所付出的代价极大,要远离违法犯罪;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过渡:武清体因为抢劫罪被判处死刑,那未成年人要是抢劫,会不会因为年龄小就不受制裁了呢?(观看视频:未成年人八大罪)活动二未成年人犯罪会承担责任吗思考:1)在刚才的视频中,同学们不仅看到了抢劫罪,还看到了一些犯罪行为,那要是未成年人有以上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吗?大家想不想知道法律对这些行为是如何制裁的?(观看视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公益视频)2)从刚才的视频中,大家知道了未成年人犯罪也是要受到制裁并承担责任的。

3)思考:所有的未成年人犯罪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吗?目的:知道未成年人犯罪也会受到惩罚,但不是所有的未成年人犯罪都要受到制裁;未成年人犯罪不同的年龄段处罚的力度不同;树立法治观念,理解任何违法行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防患于未然》教案(精选3篇)

《防患于未然》教案(精选3篇)

《防患于未然》教案(精选3篇)《防患于未然》篇1第三框题防患于未然(一课时)【教材分析】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难点: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学生分析】在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中,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违法犯罪现象深恶痛绝,且能做到遵纪守法。

但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原因和家庭教育的不当等,导致少数未成年人沾染不良行为,如目无组织纪律,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旷课、夜不归宿;欺侮低年级学生,甚至抢劫偷盗,看黄色录像。

还有一些中学生给老师起绰号,动辄以出走、逃学威胁家长,有的则满口脏话,动作粗野,行为不端,还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舞厅等场所;而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更是与日俱增,这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危害,如不矫治极易滑向犯罪的泥潭。

而要远离不良行为、矫正不良行为,不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重要在于青少年本身。

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知道它们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恶果,并且一定要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综合设计思路】以一则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导致失足的具体事例,引出生活中由于自己的不良行为可能导致违法犯罪,并进而通过寻找不良行为的活动,及反思不良行为的危害,体会道德水平与守法观念之间的联系,再通过现身说法,及扫雷行动,提出要加强自我防范,防范于未然,最后通过写,把法制观念由思想转化为切实的行动。

活动一:新闻直播寻找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具体案例以新闻直播的方式展现在同学面前,提醒同学注意到自己的不良行为。

活动二:火眼金睛寻找校园中,身边的同学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的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通过这一活动,有助于让学生体验不良行为的危害,从感情动机上避免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对他人的危害对行为人的危害对家庭的危害对社会的危害打架斗殴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传播淫秽读物其他(学生举例)活动三:现身说法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自己在课外寻找到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导致违法犯罪(少年犯)的案例,在课堂上讲述,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动手获取信息,可以让学生得教训、获教益,深刻体会自身的良好道德行为与遵纪守法之间的联系。

七年级政治教案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

七年级政治教案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

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三框《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成长中的我”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二、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清犯罪的危害,感受法律的尊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做知法、守法的人。

(二)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辨是非,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身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行为。

三、学情分析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违法犯罪深恶痛绝,能做到遵纪守法。

但由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不当,特别是中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的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导致少数中学生沾染不良行为,如不矫治极易使他们滑向犯罪的泥潭。

四、教材分析本框由“认清犯罪危害”“加强自我防范”两目组成。

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主要介绍犯罪的危害。

首先,通过中学生陈某由好学生逐步陷入犯罪泥潭的事例,说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可见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

其次,通过小迪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对社会、他人、家庭和自己造成了巨大危害。

最后,指出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主要介绍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等内容。

首先,从一个学生改变了爱占小便宜毛病的事例,引出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其次,简介了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有关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内容,通过检查自己有无不良行为的活动,提醒学生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最后,设计了以角色扮演方式写一封回信的活动,引导学生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纪守法。

五、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人教版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三框防患于未然

人教版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三框防患于未然

第三框防患于未然一、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二、教案重点:认清犯罪危害及如何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三、教案难点:自觉远离违法犯罪,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

四、教案方法:讨论法、讲解法、例举法。

五、课前准备:教师:①搜集相关的典型案例和素材。

②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分析这些不良行为的危害及矫正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

③查找并阅读《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款。

学生:①搜集相关的典型案例。

②检查自己是否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如存在,该如何做。

六、课时安排:1 课时。

七、板书设计:见教案过程。

八、教案过程:第三框防患于未然(板书)导入:活动一:游戏“词语组句” 出示三个词语:“违纪、违法、犯罪”,让学生用这三个词语说出一句话,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四组依次进行。

活动二:大家来想一想:陈某违法犯罪的原因案例分析“陈某滑向犯罪深渊”。

(见教材第97 页案例)以陈某滑向犯罪深渊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①陈某由违纪再走向违法最后滑入犯罪深渊的原因是什么?②结合陈某的经历,大家说说违纪、违法和犯罪这三者之间有何联系?③用“违纪、违法、犯罪”三个词语谈谈陈某的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小结: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指挥的。

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行为上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潭。

遵守法律,也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活动三:大家来说一说:小迪违法犯罪的危害开展课堂竞赛,让学生分组围绕“小迪犯罪案例”展开讨论:①指出小迪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有哪些?②列举身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事例,说说犯罪的危害。

人教版七下思品第七课第三节《防患于未然》教案(8)

人教版七下思品第七课第三节《防患于未然》教案(8)

第七课第三框题“防患于未然”教材分析:第三框题:“防患于未然”。

由“认清犯罪危害”“加强自我防范”两目组成,主要介绍犯罪的危害和远离违法犯罪等内容。

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

主要介绍犯罪的危害。

首先,通过中学生陈某由好学生逐步陷入犯罪泥潭的事例,说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可见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

其次,通过小迪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不仅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巨大危害,也给家庭和自己带来灾难。

最后,指出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

主要介绍预防违法犯罪、要防患于未然等内容。

首先,从一个学生改变了爱占小便宜毛病的事例,引出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其次,简介了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有关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内容。

然后,通过检查自己有无不良行为的活动,提醒学生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最后,设计了以角色扮演方式写一封回信的活动,引导学生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守法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犯罪的危害,引导学生要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

教育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难点: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学生分析:在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中,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违法犯罪现象深恶痛绝,且能做到遵纪守法。

但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原因和家庭教育的不当等,导致少数未成年人沾染不良行为,如目无组织纪律,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旷课、夜不归宿;欺侮低年级学生,甚至抢劫偷盗,看黄色录像。

还有一些中学生给老师起绰号,动辄以出走、逃学威胁家长,有的则满口脏话,动作粗野,行为不端,还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舞厅等场所;而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更是与日俱增,这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危害,如不矫治极易滑向犯罪的泥潭。

《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通用3篇)

《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通用3篇)

《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通用3篇)《防患于未然》篇1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三框《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成长中的我”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二、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清犯罪的危害,感受法律的尊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做知法、守法的人。

(二)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辨是非,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身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行为。

三、学情分析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违法犯罪深恶痛绝,能做到遵纪守法。

但由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不当,特别是中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的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导致少数中学生沾染不良行为,如不矫治极易使他们滑向犯罪的泥潭。

四、教材分析本框由“认清犯罪危害”“加强自我防范”两目组成。

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主要介绍犯罪的危害。

首先,通过中学生陈某由好学生逐步陷入犯罪泥潭的事例,说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可见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

其次,通过小迪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对社会、他人、家庭和自己造成了巨大危害。

最后,指出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主要介绍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等内容。

首先,从一个学生改变了爱占小便宜毛病的事例,引出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其次,简介了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有关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内容,通过检查自己有无不良行为的活动,提醒学生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最后,设计了以角色扮演方式写一封回信的活动,引导学生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纪守法。

五、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人教版七下思品第七课第三节《防患于未然》教案(9)

人教版七下思品第七课第三节《防患于未然》教案(9)

防患于未然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犯罪百害而无一利,从内心深处憎恶违法犯罪;欲望面前,理智地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重视修养,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矫正不良行为。

2、能力目标:理解道德水平的高低影响行为的好坏,从小事做起,加强道德修养;理解犯罪的危害,逐步形成自觉依法律已的观念;初步培养自我分辨、自我控制、自我践行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就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知道犯罪的危害和后果;知道自我防范应从矫正哪些不良行为做起。

二、教学重点:道德品质的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犯罪的危害三、教学难点:道德品质的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探究,充分享受学习。

教师精心指导,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三、防患于未然(板书)屏幕显示:审判马加爵杀人案师:马加爵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后来竟论为杀人犯,残忍地杀害了同学,我们今天就来仔细分析一下。

学生阅读:陈某案例屏显:1、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什么走上犯罪之路?2、他也有过知耻心理,为什么还是滑向犯罪?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分组讨论:三—四人一组,教师参与。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归纳:①造成陈某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学校、社会,但是主要原因是自身的道德水平低下和法纪观念淡薄,应鼓励学生多样的答案。

②是逐步发展的过程,由一些不良行为发展而来。

学生阅读讨论小迪案例:分大组分别讨论归纳对社会、家庭、对自己的现在,对自己的将来的危害。

我会填:上黑板贴标签每组推选一个代表,将所归纳的相应危害分类贴在小黑板上面,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我会说:组织小辩论,辩题是:我们中学生处于未成年阶段,犯了罪也无所谓,正反两方进行说辩论,(因为有上面危害的归纳,因而,大家都能认识到:犯罪有危害性,但是,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在法律上是否承担责任,以及承担什么责任,则比较模糊)。

屏显:法律链接,除课文上的,还加上刑法第八条第四款。

人教版七下思品第七课第三节《防患于未然》教案(1)

人教版七下思品第七课第三节《防患于未然》教案(1)

课题:第七课第三框防患于未然课前准备:教师搜集制作相关的典型视频及音频材料,并进行编辑插入幻灯片,有电影《少年犯》插曲《心声》,录像《小强的后悔人生》,视频截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规定。

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的公民。

能力目标: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知识目标: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三、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播放电影《少年犯》插曲《心声》教师:请同学谈谈歌曲表达了少年犯怎样的心声?学生:悔恨、追悔莫及等等。

——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避免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

(二)教师出示目标思考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2、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避免违法犯罪?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规定。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第一目:认清犯罪的危害活动一:案例分析教师:播放视频《小强的后悔人生》附文字材料:小强:初二学生,经常逃课,夜不归宿,吸烟喝酒,跟哥们儿进歌厅泡网吧;为此曾多次受到学校纪律处分。

后来,钱不够用,发展到经常赌钱,还拦截同学索要钱财,经常书包里带刀具,他觉得好玩还可以防身;为此曾进过派出所。

有一次,在教室因与同学发生争执,怒气冲冲,脑子一热,拿起刀就捅,结果使他人致死。

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刑10年,关进少管所。

教师:请同学结合视频分析小强违法犯罪的原因。

小强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犯罪道路的。

学生:由违纪—违法—犯罪。

说明了——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

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心理不健康),就难免会违纪,发展下去可能违法,甚至于犯罪;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概要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概要

《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进一步认清犯罪的危害。

(2)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行为的道理。

2.能力目标(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教学重点】不良行为及犯罪的危害,如何自我防范。

【教学难点】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真正学会自我防范,防微杜渐。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法一:教师播放动画:强拿硬要是犯罪的开端女孩叶子是初二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错。

可是,在家里表现很乖的叶子,在学校有时却跟男生一起向低年级的小学生索要零花钱,如果对方不给,叶子和男生就动手打人。

叶子的父母只当是孩子之间的游戏,对叶子就训斥几句,叶子撒谎说是向小学生借的钱,过两天就还。

就这样,叶子依然我行我素。

有一次,叶子又和一个男生一起向一小学生要钱,搜到钥匙后竟然跑到对方家中拿走了2000元。

因为此事,叶子被法院以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缓刑。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1)初二学生叶子因为什么犯罪而被判处有期徒刑缓刑?(2)分析叶子犯罪与她平常的所为和家长的教育有什么联系。

(3)用案例说明“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分析中导入本课。

讲道德、讲法纪、讲上进就不会违法犯罪。

方法二:(备选)播放动画:一个好学生的堕落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

开始时,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

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

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加赌博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

第七课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

第七课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

初一下册第七课第三框《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清犯罪的危害,感受法律的尊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做知法、守法的人。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辨是非,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身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2、教学难点: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本课的具体材料和多媒体需要的材料、用具之类。

四、教学方法:教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讨论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导入: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活动一、阅读,马加爵因赌起冲突而杀人的案件后思考问题:(多媒体上展示案例)思考:结合马加爵的案例,想一想:从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和对社会等方面,分析犯罪有哪些危害?答案:对自己:失去人身自由,毁掉前途;对他人:损害他人财物,导致他人经济损失,危害他人安全;对家庭:让家人伤心、失望,甚至危害家人的生命;对社会:影响社会安定,败坏社会风气。

板书1、犯罪的危害?板书2、板书2、青少年为什么要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活动二、请同学们阅读96页上的中学生陈某的案例后思考问题:思考:陈某为什么会从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变成一个犯罪分子?答案:因为没有认识都犯罪的轨迹或者原因。

板书3、犯罪的原因?(犯罪是怎样产生的)?活动三、上面有五幅不同的图片,欣赏这几幅图片后思考问题:思考:国家为什么要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板书4、为什么国家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作用)?活动四、请同学们看了青少年刘某的案例后分析问题:(多媒体上展示案例)思考: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有没有鸿沟?答案: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板书5、青少年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青少年应如何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七、课堂小结:违法犯罪的危害是极大的,而违法犯罪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是紧密联系的,我们青少年要远离违法犯罪,加强自我防范,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防患于未然》教案

《防患于未然》教案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框防患于未然学习目标:1、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违法犯罪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

2、初步学会分辨是非、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3、了解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内容,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学习重点:认清犯罪危害从而自觉远离违法犯罪。

学习难点:自觉远离违法犯罪,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

学习方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违法与犯罪的相关知识,了解了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知道了违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然而许多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天二天的事,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那么违法行为是怎么发生的?有什么危害?怎样才能预防违法犯罪?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这个问题《防患于未然》。

(二)认清犯罪的危害【活动一】阅读与思考1.阅读:P95《小迪的故事》1.想一想:1)小迪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和对社会有哪些危害?2)小迪事件给我们什么启示?2.我的感悟:对自己:受到法律惩罚,坐牢毁掉前途,失去人身自由。

对他人:侵犯他人的财产权和人身安全。

对家庭:让家人伤心、绝望,生活在悲伤、愧疚中。

对社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危害社会安全。

3.知识之树:2.违法犯罪所付出的代价极大,所以,我们要远离违法犯罪。

【过渡】这场惨剧可以避免么?既然惨剧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应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呢?进入本课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三、加强自我防范【活动二】学法懂法1、快速看书P97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定的作用和目的。

2、了解什么是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①目的: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

②制定的意义:这部法律设专章规定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给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③确定了九种不良行为:即违纪及轻微违法行为。

第七课第三框题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

第七课第三框题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

七年级第七课第三框《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增城区第二中学七年级政治备课组主备人:何小芳第一部分:教学目标(一)课程表现标准:3.2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3.4 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二)目标分解:目标1:学生通过播放的图片,深刻感受到法律的尊严,自觉树立法制观念。

目标2:学生通过教材96页陈某的故事,理解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

目标3:学生结合教材96页陈某的故事,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目标4:学生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归纳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学会自我防范目标5:学生通过教材96页陈某的故事和选项填空题,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有关规定,并学会区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目标6:学生分析教材96页陈某的犯罪过程,解释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道理。

目标7: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学会摒弃不良习气,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目标:8:学生主动完成倡议书,运用自我保护的有效方法,学会自我防范。

表一:基于布卢姆认知过程维度对教学目标在分类表中的位置进行分析教学重点:理解犯罪的危害,解释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难点:理解违纪、违法、犯罪之间的联系,掌握加强自我防范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课的类型:新授课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第二部分:教学活动表二:基于陈述的目标按分类表对“防患于未然”教学活动的分析第三部分:教学评价教学反馈:学生做限时训练,巩固知识(一)单项选择。

1.一个16岁的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于是铤而走险实施抢劫,被当地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

由上述案例可知,违法犯罪()A.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严重危害B.只对他人有害,对自己则有利C.都是成年人的行为D.青少年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2.汪某等四位中学生在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看到兴奋之处,大叫大闹;为发泄不满又多次用汽水瓶投郑场上的裁判员,警察教育后,仍不改正错误,最终被公安机关处以治安拘留4日。

《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

《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

《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三框内容,本课由“认清犯罪危害”和“加强自我防范”两目组成,在第七课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主要分析犯罪对于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并且要承担刑事责任,接受刑罚,因此青少年应远离违法犯罪,预防犯罪。

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承接第一目,青少年要远离违法犯罪,必须加强自我防范。

主要说明四层内容:第一,要树立法律意识,加强道德修养;第二,防止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预防犯罪;第三,增强辨别是非能力,认识到社会的复杂,应通过正确渠道增强明辨是非能力;第四,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学会自护。

在前一框题,学生对违法、犯罪以及违法犯罪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部分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实际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认知能力培养目标:了解犯罪的危害,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实践能力培养目标:①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②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③初步学会运用自我保护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①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②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重点:在了解犯罪危害后,学生应树立起远离违法犯罪,加强防范的意识,但学生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这部分内容比较陌生,因此,我确定了本课重点为加强自我防范。

难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要预防犯罪,首先要查找认清自己是否存在不良行为或倾向,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比较难,因此,把这部分内容确定为难点。

二、教法、学法的选择运用教法:根据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理念,我确定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指导、点拨法,分析问题法。

教师要在学生分析归纳知识遇到疑难、产生困惑时,随机相宜地给以提示、点化、诱导。

学法:模拟法庭表演法,学生分组讨论法,学生自主分析、提炼知识法,现身说法法。

一第七课第三节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

一第七课第三节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三框《防患于未然》一、课标要求“成长中的我”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二、教案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清犯罪的危害,感受法律的尊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做知法、守法的人。

(二)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辨是非,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身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行为。

三、学情分析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违法犯罪深恶痛绝,能做到遵纪守法。

但由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不当,特别是中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的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导致少数中学生沾染不良行为,如不矫治极易使他们滑向犯罪的泥潭。

四、教材分析本框由“认清犯罪危害”“加强自我防范”两目组成。

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主要介绍犯罪的危害。

首先,通过中学生陈某由好学生逐步陷入犯罪泥潭的事例,说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可见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

其次,通过小迪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对社会、他人、家庭和自己造成了巨大危害。

最后,指出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主要介绍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等内容。

首先,从一个学生改变了爱占小便宜毛病的事例,引出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其次,简介了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有关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内容,通过检查自己有无不良行为的活动,提醒学生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最后,设计了以角色扮演方式写一封回信的活动,引导学生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纪守法。

五、教案重点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六、教案难点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七、教时安排一课时八、教案方法讨论法、探究法九、教案手段多媒体教案十、教案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违法犯罪,明白任何人触犯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防患于未然

防患于未然

防患于未然
《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三框内容,本课由“认清犯罪危害”和“加强自我防范”两目组成,在第七课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主要分析犯罪对于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并且要承担刑事责任,接受刑罚,因此青少年应远离违法犯罪,预防犯罪。

 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承接第一目,青少年要远离违法犯罪,必须加强自我防范。

主要说明四层内容:第一,要树立法律意识,加强道德修养;第二,防止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预防犯罪;第三,增强辨别是非能力,认识到社会的复杂,应通过正确渠道增强明辨是非能力;第四,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学会自护。

 在前一框题,学生对违法、犯罪以及违法犯罪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部分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实际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认知能力培养目标:了解犯罪的危害,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①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②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③初步学会运用自我保护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第七课第三框《防患于未然》教学设计
增城区第二中学七年级政治备课组主备人:何小芳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
(一)课程表现标准:
3.2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3.4 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二)目标分解:
目标1:学生通过播放的图片,深刻感受到法律的尊严,自觉树立法制观念。

目标2:学生通过教材96页陈某的故事,理解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

目标3:学生结合教材96页陈某的故事,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目标4:学生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归纳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学会自我防范
目标5:学生通过教材96页陈某的故事和选项填空题,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有关规定,并学会区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目标6:学生分析教材96页陈某的犯罪过程,解释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道理。

目标7: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学会摒弃不良习气,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目标:8:学生主动完成倡议书,运用自我保护的有效方法,学会自我防范。

表一:基于布卢姆认知过程维度对教学目标在分类表中的位置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犯罪的危害,解释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难点:理解违纪、违法、犯罪之间的联系,掌握加强自我防范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
第二部分:教学活动
表二:基于陈述的目标按分类表对“防患于未然”教学活动的分析
【板书设计】观点式板书
一、认清犯罪危害
1、犯罪的危害
2、对待犯罪的态度
二、加强自我防范
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制定目的和作用
2、加强自我防范的方法
第三部分:教学评价
教学反馈:学生做限时训练,巩固知识
(一)单项选择。

1.一个16岁的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于是铤而走险实施抢劫,被当地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

由上述案例可知,违法犯罪()
A.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严重危害
B.只对他人有害,对自己则有利
C.都是成年人的行为
D.青少年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汪某等四位中学生在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看到兴奋之处,大叫大闹;为发泄不满又多次用汽水瓶投郑场上的裁判员,警察教育后,仍不改正错误,最终被公安机关处以治安拘留4日。

对此你认为()
A.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行为上就容易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B.裁判员吹“黑哨“该受惩罚,汪某等人的行为是在伸张正义
C.因为汪某等人年龄尚小,故而没有受到刑事处罚
D.杜绝不良习气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些话告诉我们()
①我们要重视道德修养,防患于未然
②自觉遵纪守法,防微社渐
③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谈薄一定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④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七年级学生小刘,由于好奇而迷恋上网打游戏、抽烟,积习难改,导致经常迟到、旷课、抄袭作业,父母和老师多次劝告无效。

我们应从中吸取的教训是()
①要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②要自觉履行九年义务教育的义务
③要培养高雅的情趣爱好,拒绝不良诱惑④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就无法改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设专章规定了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这些“严重不良行为”包括:()
①学习成绩很差②纠集他人寻衅滋事③旷课、夜不归宿④吸食毒品
A①② B.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6.九年级学生李某原本追求上进,但自从七年级下学期开始接触色情和暴力游戏后,就开始偷父母的钱,骗亲友的钱,最后去盗窃,走上犯罪道路。

这说明()
①大错、大恶是由小错、小恶逐步发展而来的
②有了不良行为,就必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③不良行为就是违法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就是犯罪行为
④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违法行为到犯罪,只有一步之遥
A.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7.“千年之提,愧于蚁穴”,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只要自己不犯错,就不会违法法律
B.不良行为都会发展为违法犯罪
C.要防微社渐,防患于未然
D.有小偷小模行为的人必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8. 初中生小冰晚上独自在家,突然发现一人正在偷偷翻入他家阳台。

小冰见
状灵机一动,大声说道:“爸爸,你手机响了,刑警队的领导通知你去加班啦!”
那人闻讯转身而逃。

这说明小冰()
A.凡事都依赖别人,不能自主处理问题
B.胆小懦弱,不能勇敢地面对歹徒并与之搏斗
C.不主动抓住歹徒,纵容了违法犯罪分子
D.既敢于又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连线题
①不良行为A持刀伤人致死
②严重不良行为B吸食毒品、携带管制刀具
③犯罪行为C旷课、夜不归宿、出入营业性网吧
(三)践行活动:
目前,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依然很多,有封建迷信、邪教、黄赌毒以及不良网络
信息等影响。

面对现象,请你写一份倡议书,主题是“认清犯罪危害,远离违法犯罪”。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正处在花季的年华,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每个家庭幸福的梦
想。

然而,伴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时时威胁着我们的生活。

为了我
们的健康成长,我们七年级()班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守法自觉
性,进一步树立新时代文明学生新形象,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快行动起来吧,从现在做
起,从我们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构筑美好明天!
七年级()班全体同学 2016年5月日
四、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是采取形成性评价。

通过了一些正式与非正式途径获取所需的反馈信息。

包括课前预设的探究问题的解决,课中对学生提问的回答、课后的练习巩固。

本节课教师采用一例贯穿法,通过小组合作对同一案例进行多方面分析,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提高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