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传统建筑特色

合集下载

彝族民居中国传统民居

彝族民居中国传统民居

彝族民居中国传统民居在彝区,各地、各⽀系传承的居室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与当地的居住习俗有密切关联,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

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

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的⼭区、半⼭区,相沿聚族⽽居,⼀般选择向阳⼭麓,顺⼭修建,以⼭腰、⼭梁处居多,⼭脚、河⾕地带较少。

《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区,村寨依⼭傍⽔,四周梯⽥层层,村后有⼭可供放牧,村前有⽥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条⽔沟从中流过。

”因此,其民居类型为适应不同地区的⾃然地理环境和⽓候条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显得⽐较复杂。

不过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却有⼴泛的代表性。

彝族实⾏⼀夫五妻制的⼩家庭,⼉⼥婚后另建住房,⾃⽴门户,仅幼⼦与⽗母同住。

彝家院落宽敞,以供⽣产和⽣活之便,尤其是在置办红⽩喜事时,可以⼴纳宾客。

居室内,正房堂屋靠墙处供奉着天地祖宗处于牌位,供桌上摆设着⾹炉及虎、狮雕像。

彝族的民居有什么特点?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彝族居民住房多⽤板顶、⼟墙;⼴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栏”的住宅。

⼟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掌房”与藏式⽯楼⾮常相似,⼀样的平顶,⼀样的厚实。

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为料,修建时使⽤夹板固定,填⼟夯实逐层加⾼后形成⼟墙(即所谓“⼲打垒”)。

平顶的制作也与⽯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

⼟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带。

这⼀带⼟质细腻,⼲湿适中,为⼟掌房的建造提供了⼤量⽅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

正中⼀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之所,亦为接待客⼈之所。

靠墙壁左侧,设⼀⽕塘,⽕塘边⽴⽯三块成⿍状,锅⽀其上,称为“锅庄”。

锅庄严禁⼈踩踏跨越,否则认为不吉。

锅庄上⽅,以蔑索吊⼀长⽅形⽊架,上铺⽵条,作烘烤野兽⼲⾁或蒜头、花椒、辣⼦之⽤。

⽕塘⽤以煮饭、烧茶、取暖和照明。

彝族⼀家⽼幼,常围⽕塘⽽坐,叙天伦之乐,⽕塘成为彝族传递⽂化的场所。

凉山彝族造型元素分析

凉山彝族造型元素分析

主体房屋中的火塘和三锅庄
三锅庄石上雕有神鸟、怪兽、火钳、有的内雕刻有石蛋等精美图案;是彝族家庭不可缺少 的中心和神圣物;它不仅是彝家人日常生活中取暖、做饭不可缺少的家庭必备的条件设施; 也是接待、交流、座谈、庆祝、祭祀、毕摩等活动不可缺少的场所;更是彝族各种礼仪的 分界线和标志。
景观建筑、雕塑1:
彝族铠甲
彝族舞龙:
彝族火把节黄伞情节:
彝族建筑的主要结构、部件和Fra bibliotek统图案彝族民居大部分都是砖木结构,柱,梁、挑等采用木料穿斗和斗拱。 形状:有牛蹄、羊角、马蹄。牛和羊是彝族人的主要财富来源,彝族人认 为拥有上百只牛和上千只羊是最富有的人家。所以,在房屋上雕刻一些牛 角、羊角、牛蹄、马蹄来祈祷财源滚滚。
屋内装饰构件:
屋外装饰构件:
屋脊瓦头:
景观建筑、雕塑2:
图腾
彝族的精神象征 —凉山之鹰
支格阿鲁—彝族射日英雄, 彝族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创世 英雄,是全体彝族人民认同 的最崇敬的祖先
景观建筑、雕塑3:
彝族浮雕
彝族十二生肖雕塑
家具餐具酒具:
彝族工艺品:
彝族漆器 彝族乐器-月琴
漆绘面具
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镇宅泥虎
彝族服饰元素:
彝族女子银饰

如何做彝族特色建筑环创方案设计

如何做彝族特色建筑环创方案设计

彝族特色建筑环创方案设计一、方案设计背景彝族是中国传统的居住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区。

彝族特色建筑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其建筑形式、结构和装饰均具有独特的特点。

然而,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传统彝族建筑被破坏或改建,导致彝族建筑文化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建筑文化,我们设计了一套彝族特色建筑环创方案。

通过对彝族传统建筑的研究和创新,我们希望能够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赋予其更多的现代元素,使之更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二、方案设计内容1. 彝族建筑特点的传承彝族建筑以“三格一簷”为基本结构特征,即一个主体房屋和两个侧翼构成一个整体,屋顶呈簷形。

在传承传统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将结合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为彝族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

2. 彝族建筑环境设计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将注重营造一个符合彝族人文特点的建筑环境。

我们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气候特点,设计出适合彝族人居住的空间,并结合景观设计,打造一个宜居宜游的建筑环境。

3. 彝族建筑艺术装饰彝族建筑的装饰艺术是其独特之处,我们将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并结合现代艺术元素,打造出具有彝族特色的建筑装饰。

通过雕刻、绘画、壁画等方式,展示彝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彝族建筑功能设计彝族传统建筑通常是多功能的,既是居住空间,又是生产和娱乐场所。

在设计中,我们将继承这一传统,并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赋予建筑更多的功能,使之更适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

5. 彝族建筑可持续发展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彝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

通过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节能材料,实现建筑的环保和节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方案设计实施步骤1. 调研研究:对彝族传统建筑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 设计方案:根据调研结果,设计出一套彝族特色建筑环创方案,包括建筑结构、环境设计、艺术装饰、功能设计等内容。

3. 实施计划:制定实施计划,明确项目的时间节点和任务分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彝族瓦板房

彝族瓦板房

越西彝族瓦板房蒋志聪越西彝族瓦板房没有巍峨雄壮的风格,表现为木构瓦板房建筑工艺的是独具风貌的简洁实用。

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避风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树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开阔、有利于牧耕和军事防御的环境。

彝族瓦板房每幢长约10—15米,宽约4—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

双坡屋顶,木架搭成,屋面坡度一般在25~30度之间,檐口出挑深远。

外形分土墙和竹笆墙宽而矮,木门一般分前栅门和后板门两部分组成,前栅门只可朝外开,用很多(总数应为单数)的竖向木条结合三段木横挡钉合而成;后板门为一实木门板,只可向内开,上半部为拱形,下半部为矩形,门较窄,净宽约1.1米左右,门口净高约1.6米,但有高约0.5米的门槛,后板门上有很精巧的木锁门闩,特别之处就是由于山上风大,门闩会很巧妙的在门外方便的将门闩上。

屋内隔木板或竹笆,装饰简单的纹饰图案。

室内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门正中为中堂,相对宽大,中堂靠右上方设火塘。

置锅庄。

火塘左边,用木板或竹篱隔成内屋,有中门相通.为女主人卧室并收藏贵重物品,入门右侧为畜圈。

屋内上层空间设竹楼。

竹楼左段储粮,中段堆放柴草兼男性卧室,右段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

室内利用杠杆原理,采取托拱斗榫,依次外伸,并多层挑出,让重力被拱架依次分散到四周的立柱和墙体。

每一层的拱架底部、屋檐的挑拱和垂花柱,有的雕刻着牛蹄、鸟兽、花草等图案。

门装有门楣,一般不开向东,有的人家门楣上还刻有日、月、鸟、兽等图案。

瓦板房都采用穿、斗、拱、榫而成,不用一颗铁钉。

锅庄于地上挖一火坑,坑内由三块弧形石板拼成一口圆形火坑,绕火坑立三块弯曲的石柱(有的用三块象鼻型雕花锅庄石),以支撑锅煮饭,三锅庄由此而得名。

有的三锅庄上雕有神鸟、怪兽、火钳等精美图案。

火坑平时烧柴,用以做饭、取暖和照明。

其上方,用绳索吊一长方形木架,上置竹帘,以烘烤粮食。

火塘终年不灭,为家人围坐和进行社交的场所。

彝族当地房屋特点的介绍

彝族当地房屋特点的介绍

彝族当地房屋特点的介绍【摘要】彝族的房屋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体现了彝族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彝族房屋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木质结构,外观简洁大方。

材料丰富多样,包括木材、石头、泥土等,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房屋结构简单而稳固,能够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

彝族房屋保留了传统文化元素,如有特色的图案装饰和雕刻。

彝族房屋建筑不仅是一种居住方式,更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彝族房屋建筑值得传承和保护,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通过传承和保护彝族房屋建筑,可以更好地弘扬彝族文化,让后代了解和热爱这一特殊的建筑形式。

【关键词】彝族,房屋,建筑风格,材料,实用性,舒适性,传统文化元素,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1. 引言1.1 彝族当地房屋特点的介绍彝族当地房屋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彝族人民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彝族房屋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展现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在彝族村落中,可以看到建筑风格独特、材料丰富多样的房屋,这些房屋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结构简单而稳固。

彝族当地房屋还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如彝族特色的彩绘图案和雕刻艺术,体现了彝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彝族当地房屋不仅具有功能性,更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彝族房屋建筑的独特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彝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值得传承和保护。

2. 正文2.1 建筑风格独特彝族当地房屋的建筑风格独特,展现出彝族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

彝族房屋一般采用木结构和土墙石墙相结合的形式,外观简洁大方,屋顶多呈坡顶或歇山顶,整体造型优美稳重。

彝族房屋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建筑风格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

彝族房屋的建筑风格受到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在山区地区多是木质结构,同时考虑了防震抗震的因素。

而在平原地带,彝族房屋则多采用石墙土墙结合的方式,更具有稳固性和耐久性。

彝族民居

彝族民居

少数民族建筑的瑰宝——彝族民居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展成熟,民族建筑元素丰富的少数民族,每个地区的不同支系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风格,受到彝族文化影响的典型彝居则大致分为五类,分别为杈杈房、木罗罗房、瓦板房、土掌房和三房一照壁。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频繁思念迁徙中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习俗的20多个支系,人口约657万,居全国各民族人口排列的第10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四省区。

作为农牧兼营的民族,彝族村寨多选择在地势险要的高地或斜坡上,或靠近河谷的向阳坡地。

在高山区一般为散居,平坝河谷地带则为聚居。

彝族民间对住址的选择与民间信仰紧密相连。

虽各地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将“上边有坡养羊,下边有田种粮”作为理想的地方。

杂居区的彝族受汉族“风水”观念的影响,选择房基地时多考虑“龙脉”宝地。

彝居作为我国民居之一,与其他民族建筑一样是彝族社会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逐渐累积沉淀、承传的产物。

尽管不同时基地选择期、不同地域、不同支系的彝居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却受到彝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选址,从室内空间布局到居室功能,从建筑结构构造到装饰,都映射出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

每个地区的不同支系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风格,受到彝族文化影响的典型彝居则大致分为五类。

(一)杈杈房这是旧时彝族的传统民居,常见于贵州彝寨和四川凉山彝村,是贫苦的阿加和呷西居住的一种简易房舍。

一般以两根插入地下的树杈叉做柱子,一根树干横在叉上作为横梁房架,四周用茅草或竹遮掩围合而成,无墙壁。

(如右图)(二)木罗罗房这是小凉山林区曲诺居住的传统民居。

就地取用原木纵横交错叠成并式结构,构成房屋的整体,由下部支撑结构和上部庇护组合而成为复杂式纯木结构居舍。

(三)瓦板房这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民居。

墙体主要有土夯墙、竹笆墙、木板墙或混合墙四种,墙上安放栋梁构成屋架,上部从两边向内多层出挑,且层层抬高,构为内拱。

外墙也采用多层出挑,类似室内拱架。

彝族撒尼建筑特点探究

彝族撒尼建筑特点探究

彝族撒尼建筑特点探究彝族撒尼建筑是彝族民居的一种主要类型,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下面将探究彝族撒尼建筑的特点。

彝族撒尼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

彝族撒尼建筑一般采用木质结构,以树木和竹木为材料,通过拼接和榫卯等方式进行连接,墙体则采用土墙砌筑,形成坚固的建筑体系。

这种土木结构的特点使得彝族撒尼建筑在抵抗自然灾害,如地震和台风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性能。

彝族撒尼建筑注重与环境的协调。

彝族人民在设计和建造撒尼建筑时,注重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撒尼建筑常常建在山坡上,通过建筑的布局和形式来适应山地环境,并且利用山坡的高差设计出分层建筑,使得室内空间充分利用,提高了利用率。

彝族撒尼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

彝族撒尼建筑的屋顶形式主要有尖顶和歇山式两种。

尖顶屋顶形状像一个帐篷,具有很强的风雨防护能力,适用于山区气候多变的地区。

而歇山式屋顶则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能,适用于气候较为湿热的地区。

这些屋顶形式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彝族人民对自然的一种崇拜和敬畏。

彝族撒尼建筑注重色彩的运用。

彝族人民常常使用红色、蓝色、黄色等鲜艳的颜色来涂饰房屋外墙,并在墙壁上绘制各种图案和壁画,用以表达吉祥和祝福之意。

这些色彩的运用使得彝族撒尼建筑更加生动和富有活力。

彝族撒尼建筑注重与宗教信仰的结合。

彝族人民崇拜自然,撒尼建筑通常会在室内或周围放置土地公神像和天地神像,以求得神灵的保佑和福祉。

彝族人民在建筑中也会设有祭祀场所和祭祀用具,用以进行各种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彝族撒尼建筑具有土木结构、与环境的协调、多样的屋顶形式、色彩的运用以及与宗教信仰的结合等特点。

这些建筑特点不仅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更是彝族文化的瑰宝和传承。

彝族风俗

彝族风俗

建筑习惯:彝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环境幽美。

村民一般都依照水流和山势的走向,选择向阳、背风、汲水和交通方便的平缓山坡建造房屋。

平坦地区的彝族房屋,一般为土木结构的瓦房。

住宅布局大多是三间正房,分别作为堂屋、卧室和仓库,左右各有两间耳房作为厨房和杂物间,俗称“三间两耳”。

正房正中一间是堂屋,内设俗称“锅庄”的大塘,上面置一个支锅的铁三脚或三块支锅石。

火塘是煮饭烧菜的地方,又是全家围火吃饭、谈天、休憩和待客的场所。

在彝族的传统住宅中,最具特色的是“土掌房”。

它以块石作墙基,用坯砌墙或用当地又粘又韧的红土夯墙,墙上架梁,染上铺以竹木,树枝以及茅草或稻草,上面抹一层稀泥,再铺以细泥土,洒水捶实、拍平,做成平台屋顶。

“土掌房”就地取材,简便易建,冬暖夏凉,舒适宜人。

生活在林区的彝民,他们的传统住宅是“垛木房”。

这是用破了口的原木,交叉堆垛为墙,屋顶盖以劈开的木板为瓦,再压上石块,俗称“瓦板房”。

饮食习俗:平坝彝区的老百性,平日以稻米、玉米小麦、洋芋等为主食,而高寒山区则以玉米、荞麦、洋芋为主食。

副食为蔬菜、豆类、瓜果和羊、猪、鸡等肉类。

逢年过节,或贵客登门,主人要杀鸡宰羊甚至杀猪待客。

同时,他们杀牲不用刀,杀鸡鸭用手捏死,杀羊、猪则用木棒等捶击头部,于是俗称“打牲”,或曰“打羊”、“打猪”。

有趣的是,宰杀之前,主人要请客人先验看牲畜,以示主人的城意和对客人的尊敬。

烹煮时,主人把剁成拳头大小的肉块下锅炖煮。

吃起来又鲜又香,十分可口。

因肉块似砣,又因用手托着吃,故曰“砣砣肉”。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饮酒,他们喝酒时,常先把酒倒进大碗里,你喝一口递给我,我啜一口传给他,大家依次轮流喝着这一碗酒。

于是,人称彝家这种喝酒方式为“转转酒”。

彝族热情好客。

他们宴客时,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让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

所以,作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

同时,就餐后告辞时,客人要赠送一些礼物或留下一些钱,以示答谢。

彝族民居建筑风格样式

彝族民居建筑风格样式

彝族民居建筑风格样式
彝族民居建筑风格样式是由彝族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形成的独特建筑特色。

彝族民居多以竹林、木屋和石屋为主,外形简洁,布局合理,屋顶采用椽子搭建,屋脊椽子结构严谨,屋顶下方有悬挑结构,保护屋内不受外界干扰。

屋内布局紧凑,有花窗、窗台、柱子等装饰,窗洞多为圆形,窗台上有花纹雕刻,使屋内充满了浓浓的民族风情。

彝族民居建筑风格样式简洁大方,融合自然与人文,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彝族民居建筑的特色之一。

凉山六角亭设计理念

凉山六角亭设计理念

凉山六角亭设计理念
凉山六角亭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其设计理念融合了自然、文化
和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凉山六角亭的设计理念源自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和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的理解和尊重。

首先,凉山六角亭的设计理念融合了自然元素。

在古代中国建筑中,自然被视
为建筑的灵魂,建筑师们常常以自然景观为灵感来源。

凉山六角亭的设计理念就是以山水自然景观为依托,充分融入自然元素,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六角亭的六个面向分别朝向东南西北和上下,象征着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对自然的尊重和融合。

其次,凉山六角亭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被视为文化的载体和表达方式,凉山六角亭的设计理念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角亭的建筑风格、雕刻图案、彩绘装饰等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最后,凉山六角亭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
人文精神被视为建筑的灵魂,建筑师们常常以人文精神为设计理念的核心。

凉山六角亭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使建筑具有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

总之,凉山六角亭的设计理念融合了自然、文化和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国古代
建筑艺术的精髓。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杰作,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希望凉山六角亭的设计理念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为世界建筑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凉山彝族瓦板房建筑“出檐”的形成及作用

凉山彝族瓦板房建筑“出檐”的形成及作用

凉山彝族瓦板房建筑“出檐”的形成及作用作者:张威来源:《艺术评论》 2014年第2期张威一、出檐深远的建筑特征四川的大小凉山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区,大分散、小聚居是其居住的主要特点。

由于位处山区,交通不便,使得凉山彝族居住的建筑长期以来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建筑特征。

凉山彝族建筑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居住建筑,而最具特色的居住建筑就是瓦板房。

出檐深远是瓦板房的主要特征,无论是“全木构瓦板房”还是“生土木构架瓦板房”。

凉山彝族地区从方言角度可划分为依诺、圣乍、所底三大方言区。

依诺区主要包括美姑、昭觉北部地区;圣乍区主要包括越西、甘洛和喜德等地区;所底区主要包括雷波、金阳、普格、布拖等地区。

无论是在依诺区、圣乍区还是所底区,瓦板房建筑的主要特征都是具有较大尺度的出檐。

依诺区被认为是凉山彝族直系先祖古侯、曲涅部进入凉山地区后最早的定居地,因此依诺区存在着凉山彝族最为古老的文化形式。

与外界相对隔绝的自然环境,使得依诺区较好地保存了凉山彝族的传统文化,而美姑往往被视为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中心。

从民居角度看,由于凉山最大的美姑河流经依诺区,为彝族构建房屋提供充足的木材,加之依诺区长期以来是贵族阶层的驻留地,所以出现了利用“.架结构”构筑的“全木构瓦板房”,这种高级居住建筑屋檐下的挑檐枋出挑三至四跳,使出檐达到 1.5米左右,具有凹廊平面的建筑在凹廊处出檐可达2.1米至 2.7米。

圣乍区地处凉山北部大渡河沿岸,除“生土木构架瓦板房”外,也产生了“全木构瓦板房”建筑,此地区的“全木构瓦板房”整体结构紧凑精巧,前后墙体大多为以木框架箍嵌木板的纯木构墙,相对于凉山彝族建筑较少开窗而言,圣乍区受汉文化影响在墙体上多设木格花窗,出檐长度较依诺区较短,一般为 0.7米左右。

所底区受汉文化影响最深,凉山彝族文化特点的在这一地区流失很大。

所底区的建筑在屋檐下只用简单的挑檐枋,挑檐枋上支短柱撑住挑檐檩,且出檐较短,只有 0.3—0.5米左右,屋檐下有汉民居常用的封檐板。

云南的建筑特色

云南的建筑特色

云南的建筑特色介绍云南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独特而美丽的建筑,展示着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和技艺。

本文将介绍云南的建筑特色,带大家一起探索这片神奇的土地。

传统民居彝族土楼1.彝族是云南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建造了许多独特的土楼。

2.土楼是一种高大的建筑,通常呈圆形或方形,由土坯和木材构成。

3.土楼通常有多个楼层,每层都有厨房、卧室和储物室等功能区。

4.土楼的外墙采用红色、白色和黑色的壁画装饰,充满了浓郁的彝族文化特色。

5.土楼是彝族人民社会生活的中心,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白族民居1.白族是云南的另一个重要民族,他们建造了许多独特的白族寨子。

2.白族寨子是一种以建筑群为中心的传统民居,常常位于山坡上。

3.寨子由多个建筑群组成,每个建筑群都有自己的厨房、卧室和储物室。

4.白族寨子的建筑风格简洁而实用,主要采用木材和白色的墙壁。

5.在白族寨子中,还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雕刻和纹饰,展示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宗教建筑佛教寺庙1.云南是中国重要的佛教地区,有许多古老而庄严的佛教寺庙。

2.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多样,有唐代、宋代、明代和清代的风格。

3.寺庙通常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佛塔等建筑组成。

4.寺庙的建筑材料多为木材和石料,富有雕刻和绘画装饰。

5.佛教寺庙是云南人民信仰的重要场所,也是游客感受佛教文化的好去处。

道教庙宇1.道教是云南的主要宗教之一,有许多道教庙宇遗迹可供参观。

2.道教庙宇的建筑风格多样,有明代和清代的风格。

3.庙宇通常由山门、大殿和观音亭等建筑组成。

4.建筑材料多为木材和石料,富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5.道教庙宇是道教信徒聚会祈祷的场所,也是旅游者了解道教文化的好地方。

历史古迹丽江古城1.丽江古城是云南最著名的历史古迹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2.古城建于宋朝,保留了许多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和街道。

3.古城风格独特,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有纳西族和汉族的建筑风格。

彝族的建筑艺术

彝族的建筑艺术

彝族的建筑艺术
彝族的房屋以土掌房为典型代表,但不同的支系又有不同的特点.一般由土基(用土混合制成的土块)砌成墙面,再由瓦片搭成房顶,砌上精致的顶角,一座彝族房屋便有了最基本的轮廓。

一般为两层建筑,中间用木板搭制成楼板,用木板钉制的木梯则是楼上楼下的“交通”工具。

彝族的房屋一般由正房和耳房等构成,庭院窄是一个重要因素,所有这些都使彝族建筑形成一个既普通又实际的特点------冬暖夏凉。

而彝族的居家风格则显得厚重而大气,客厅的摆设尤为重要。

家具多是木制的(如:桌,椅,供柜,衣柜等),大多雕上精美的花纹,漆上朴素的油漆。

所有的色彩,风格都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朴实,善良。

说到彝族的建筑就不得不说到木雕,这也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其图案非常丰富,花鸟虫鱼,草木天地都被木匠艺术家们雕刻得惟妙惟肖,最常用的是龙,凤和牡丹等富有寓意的图案。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木制家具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因此,木雕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了解,当然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古镇彝人部落内的土掌房真实的还原和再现了彝族人生活的原型。

而今它也作为艺术品给人们展示了彝族建筑文化的经典.。

凉山彝族传统建筑特色

凉山彝族传统建筑特色

凉山彝族传统建筑特色凉山彝族传统建筑特色蒋志聪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

彝族喜温凉,恶酷热,村寨多坐落在高海拔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

《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放火案越西彝族传统住宅的“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点。

彝族村寨往往以某一父系血统家支为基础,纳入一些有姻亲关系的人户,形成高山地区十来户,二半山区二三十户,大村落的居民仅百余户。

矮山平坝地区四五十户不等的村落,一家一院。

杂姓村落和平坝、河畔村落是近代开始出现的。

传统住宅布局是以土墙、竹篱、柴篱园围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树,院门为木框木门,院内修建人字形顶一字形住房,屋门矮而宽,门两侧各留50厘米见方小窗,有的不设窗孔。

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标准住房为长10—15米,宽5—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

建筑以木为主,采用原木为柱为梁为横杆,穿榫呈现“树”型屋架.表现出凉山彝族历史上与大山与森林休戚相关的朴素原始的建筑美学观。

住宅四壁或土或木,屋顶上面盖长约六尺宽七、八寸的云杉木板.俗称“瓦板”,加横木压石固定。

雨水顺杉木纹路而下,通光透气。

凉山彝族传统住宅又有“瓦板房”的别号。

走进这类新房,杉木的清香仿佛引人进入原始森林的狩猪木屋。

越西彝族住宅内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门正中为中堂,中堂靠右上方设火塘.用三块象鼻型雕花锅庄石架锅,塘火终年不熄,是彝族待客和家事活动的中心。

火塘左边,用木板或竹篱隔成内屋,有中门相通.为女主人卧室并收藏贵重物品,入门右侧为畜圈。

屋内上层空间设竹楼。

竹楼左段储粮,中段堆放柴草,右段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

彝族民居也有不少变异建筑,主要表现在盖房材料,如瓦房、茅草房、压泥箭竹房、薄沙石板房。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之美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之美
2017·03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之美
◇杨 军 栾翠霞
摘 要: 文章简要介绍了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类型, 不同类型民居建筑的布局结构、 功能及特色。 从村庄 选址环境、 建筑布局形式、 建筑实用功能等方面, 重点分析了彝族民居建筑所蕴涵的艺术美学思想, 并通过对 建筑具体构件的描述, 展现彝族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及其对装饰艺术手法的熟练运用, 体现艺术美 学在建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为研究彝族民居建筑艺术美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并保 护彝族民居建筑, 重视彝族民居的艺术美学思想。
关键词: 彝族传统民居; 建筑艺术美学; 装饰艺术; 艺术手法; 多样性
一、引言
彝族在云、贵、川一带广泛分布,由于地形复杂,在 对不同地貌及微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顺应过程中,创造了经 济适用、风貌独特的地方建筑类型。彝族民居建筑在整体 布局、建筑结构、建筑材料、装修装饰上都独具特色,尤 其是建筑中对色彩、绘画、雕刻的运用更是体现了彝族人 民对于色彩、图腾文化、雕刻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思想, 体现了古代彝族先民的雕刻与绘画技巧,用心灵筑建的彝 族民居建筑处处都体现了美学价值,蕴涵着无限的艺术美 学文化。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破 坏,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在城市中拔地而起,钢筋混泥土的 四方盒子走向农村,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渐渐被人们忽 视。
图 1 土掌房
图 2 彝族瓦房
图 3 一颗印
2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VIRONMENT&ECOLOGY 【城市建筑研究】
图 4 楚雄州紫溪彝村风貌
图 5 庭院环境
图 5 单厦大门
水”形式。 (三) “一颗印”建筑 “一颗印”建筑由土掌房围合封闭的形式与茅草房、垛
木房、瓦房的斜面坡顶建筑特点相结合,同时吸收汉族民 居建筑的特点而形成。典型的“一颗印”民居建筑呈方形, 由正房、厢房和围墙围合而成 (图 3)。一般正房有三间, 左右耳房各两间,正房檐下形成八尺深的倒座,正房较高, 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俗称 “三间四厢倒八尺”。正房前面加上高度为 2 米左右的围墙, 形成一个布局紧凑、方方如印的围合空间,故称为“一颗 印”。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 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 布置。

凉山彝族民居中独特的采光设计

凉山彝族民居中独特的采光设计

凉山彝族民居中独特的采光设计我的小论文,文中的照片贴不上来凉山彝族民居中独特的采光设计【文章摘要】对凉山彝族民居建筑中采光形式内容的介绍,试针对凉山彝居中采光口的布局、结构、代表的民族文化深层意义等方面进行浅显的探讨,对其建筑采光所反应的技术与民族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分析,高度评价凉山彝族民居独特的采光技术所产生的建筑室内光环境【关键词】凉山彝族民居采光技术采光设计民族文化彝族是我国长江上游金沙江南北两侧的土著居民,主要分布在四川大小凉山、云南、贵州的乌蒙山脉和哀劳山、蒙乐山一带。

其中,四川的大小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彝族人口约为170万,占全州人口数量的43%。

由于大小凉山地区的社会、历史、地理环境的因素,凉山地区的彝族与居于滇黔地区的彝族尽管在民族的基本属性上相一致,但是由于滇黔彝民与汉族等民族的融通,在很多民族的文化传承上有所同化,而凉山彝族则保留了很多古老而原始的民族文化,这对于逐渐缺失的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无疑提供了一块得天独厚的热土。

在对凉山彝族民族建筑的考察中,凉山彝族民居中的采光设计给人以很大的兴趣,无论从其住屋选址采光朝向的选择,到门、窗、屋面等采光构件采光的方式和形式都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作为对凉山彝族民族建筑文化的一点探讨,也同样是为研究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希望本文能够提供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建筑采光朝向的选择所谓建筑采光的朝向,也就是指建筑主采光口,如门、窗等设置的方向。

凉山彝族民居采光朝向的选择所涉及的已经不仅仅限于物理条件所限制的采光的普遍原理,而且和凉山彝族人民古老神秘的民族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 采光面偏南的选择凉山彝族是生活在大山上的民族,所谓彝家的谚语“上边有坡养羊,下边有田种粮”成为住屋选址的基本原则。

大小凉山地区的平均海拔在2000-2500米左右,属于高寒山区,建筑中的采光与采暖的关系十分密切。

而山势起伏舒缓,在山峦起伏或山头河谷之间有着比较平缓的高山缓坡带,坡度在20%左右,因此很多凉山彝居的主采光面甚至整个村寨的座势都位于山体半山腰的南坡或偏南的山坡,这样太阳的入射角度相对加大,可以得到更多的阳光,这也是几乎所有人类建筑所倾向的原理。

凉山彝族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内涵

凉山彝族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内涵

凉山彝族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内涵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彝语,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四川的21个地级行政区之一,凉山自古就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

彝族居住形式与其居住环境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长期的生活实践,使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发明了富于特色的各式民居。

《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凉山彝族境内陆形极其复杂,多高山、丘陵等地形,其地质活动频繁,使得当地民居建筑难度极大,为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在修建前必须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

同时当地居民“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使其在进行民居选址时极注重山水形式。

彝族依山而居,通常选择依山临水位置,并多位于河谷山区的阳坡。

选择山脊处建筑民居,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同时多选择环山地区建居,以有效降低大风对生活的影响。

选择青龙白虎环抱之地,即山山交汇的凹陷处。

此地必有水源,土质肥沃,林木茂盛,极利于居民耕作生活,也便于安全防御,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势。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构件形式都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

墙的形式有许多种,各具特色并具有极强的使用性能。

建筑中利用木板墙拼接,可组合出不同的纹路图案,或直接在木板墙上进行雕刻,使之携带装饰性的花纹,如木格花窗等。

木板墙的拼接方式多是平行拼接,因其拼接简单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室内木板墙上的方孔设计多是用于采光,也可用作射击防御,充分发挥墙体的实用性。

民居选取合适的杉树作为原材料,沿着树木的纹路将其切开,利用柴刀、楔子等工具将切口处的木片剥落,要注意保护纹路的完整性,再打磨木片边缘,制成一定规格的木瓦片,木瓦片用火烤干并熏成浅黑色。

在搭接时上方的瓦片要压在下方的瓦片上,左右方向上的瓦片要采用此起彼伏的错落搭接方法。

彝族撒尼建筑特点探究

彝族撒尼建筑特点探究

彝族撒尼建筑特点探究
彝族的撒尼建筑是彝族特有的一种传统建筑风格,呈现出典型的彝族文化特色,并且
在民居、城堡、祭祀建筑中均可见到。

一、外观特点
1、屋顶方向:撒尼建筑的屋顶呈现出前低后高的形态,屋顶高度大致为前部低于2米,后部高于3-4米。

此外,顶端呈现出弧形。

屋顶的构造按照传统的技术工艺完成,使用地区所特有的材料,如菲尔木材料或者是竹子等。

2、墙壁材质:墙壁主要由土坯构成,土坯层与竹筋交叉相连,加上麻绳捆扎固定。

在墙壁上刻画出各种几何图案、动物、植物和日常生活场景等。

3、门户、窗户:门户、窗户多为中间开门或对开门,同时在门孔和窗孔上装有木质
窗扇或竹制窗扇,深得民间喜爱。

二、结构特点
1、建筑布局:(1)底楼有多个房间,做为多功能厅和招待厅,前有走廊,
(2)中层为普通房间,后面靠近内阳角的一个或两个房间为“福堂”。

福堂是用来祭祖和宗教活动的。

2、墙体结构:墙壁主要由加了约束筋的土坯构成,间夹数根竹筋加上麻绳捆扎固
定。

结论:
彝族的撒尼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及技术价值,在以上几方面均表现出其独特
和美妙之处,足以叫人惊叹。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这些传统建筑的保护
和发展也成了当前重要的任务之一。

彝族民居特点

彝族民居特点

彝族民居特点茅草房西街口乡月湖一带保存较多。

一般为土木结构,以石块垫基,夯土筑墙,用结实的圆木或方木为柱。

虽是夯土为墙,却十分牢固,传几代人而不坍塌。

茅草房为双面坡斜顶,用草盖顶。

盖草顶时,先打尽草绒,泼上冷水让风吹,接着放火燎茅草,浸透水的部分因风吹不干而不被火燃烧,形成结实的草顶。

这种房屋建盖时,山墙筑得较高,高度超过茅草屋顶,并在山墙上盖石板。

其作用是,发生火灾时让山墙挡住风力和火苗,控制火势,尽量避免火舌乱窜,殃及四周邻居。

这种茅草屋比起砖瓦房简陋,但节约费用冬暖夏凉。

篱笆房主要分布在圭山乡的合和村一带。

这种房屋的结构与瓦房相同,上、下两层,上层仓储粮食,下层住人,关牲畜,屋顶盖瓦片。

以条石做墙基,以竹条、树条或藤条编织成篱笆,再糊上泥巴,涂刷平坦,成为墙壁。

石板房主要分布在圭山乡的糯黑村。

这一带绿树成荫,群山环抱,为这里的彝族提供了建盖房屋的木材和石料。

勤劳智慧的彝族人民借此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石板房。

这种房子多为两层楼房,楼上、楼下各三间,梁、柱、椽、楼均为木料,山墙、背墙和围墙用石板垒砌,地板用薄石板铺成。

该村附近的群山多为石山,人们上山采石,依照石头的纹理改制成大小不等的石板条,建造出比砖木、土木结构更为坚固结实,更为整齐美观的石板房。

风篱房丰富多彩的彝族建筑形式中较古老的一种居住形式。

今撒尼人建盖的牛车棚、舂碓棚就是古代风篱的延续和发展。

风篱的建筑结构特别简单,用两根上端带杈的树杆插入土中做柱子,用一根树杆横搭在两根柱子的树杈上做梁,再用数根树杆并排搭在梁上,一端落地,成一面坡式的墙,其上覆盖树枝、茅草之类的东西,用来遮风避雨。

这种居住形式的发明改变的彝族先民"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桧巢"的穴居生活,是彝族建筑史上的一大发明和进步。

土库房以圭山乡海邑村为典型。

这种房子俗称"土掌房",以土、木、石为原料,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牧畜。

屋顶平坦,其构造是以块石做墙基,用土坯或泥土夯墙,无柱无梁,在筑好的墙上直接铺上一层木棍、木板或木条,上覆茅草,再铺一层不含杂质的泥土,洒水抿捶,形成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山彝族传统建筑特色
蒋志聪
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

彝族喜温凉,恶酷热,村寨多坐落在高海拔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

《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放火案越西彝族传统住宅的“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点。

彝族村寨往往以某一父系血统家支为基础,纳入一些有姻亲关系的人户,形成高山地区十来户,二半山区二三十户,大村落的居民仅百余户。

矮山平坝地区四五十户不等的村落,一家一院。

杂姓村落和平坝、河畔村落是近代开始出现的。

传统住宅布局是以土墙、竹篱、柴篱园围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树,院门为木框木门,院内修建人字形顶一字形住房,屋门矮而宽,门两侧各留50厘米见方小窗,有的不设窗孔。

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标准住房为长10—15米,宽5—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

建筑以木为主,采用原木为柱为梁为横杆,穿榫呈现“树”型屋架.表现出凉山彝族历史上与大山与森林休戚相关的朴素原始的建筑美学观。

住宅四壁或土或木,屋顶上面盖长约六尺宽七、八寸的云杉木板.俗称“瓦板”,加横木压石固定。

雨水顺杉木纹路而下,通光透气。

凉山彝族传统住宅又有“瓦板房”
的别号。

走进这类新房,杉木的清香仿佛引人进入原始森林的狩猪木屋。

越西彝族住宅内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门正中为中堂,中堂靠右上方设火塘.用三块象鼻型雕花锅庄石架锅,塘火终年不熄,是彝族待客和家事活动的中心。

火塘左边,用木板或竹篱隔成内屋,有中门相通.为女主人卧室并收藏贵重物品,入门右侧为畜圈。

屋内上层空间设竹楼。

竹楼左段储粮,中段堆放柴草,右段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

彝族民居也有不少变异建筑,主要表现在盖房材料,如瓦房、茅草房、压泥箭竹房、薄沙石板房。

大户人家和不少村落还建有多层高碉土楼。

现代越西彝乡住宅变化最为显著.向砖木结构建筑发展,普通另设畜圈。

一些富户开始修建砖混结构、花园庭院式的新房。

古老的凉山彝族民居洞开了窗户,吹进了现代风。

房屋建筑类型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从已知的文献记载来看经过岩洞,彝语叫“瓦居”或“瓦依”,往后逐渐过渡到人类自己修建的树枝房。

它是用一些木材支撑屋架,四壁栽上高低不等的木桩,用藤或竹片系一根木杆在同一条边的木桩上,四周用柴块围起来,周围用树枝或杂草封闭起来,盖上茅草等后,即成简陋房屋,以后逐渐地发展成木板房。

木板房是越西彝族长期以来盛行的传统居住建筑,而屋面用木制瓦板盖上而得名。

有木与篱笆搭成的墙和土墙两种,上置栋梁,构成房架,双斜面人字形屋顶盖上木瓦板。

木瓦板分上下两层即雌雄两层。

木瓦板长2米左右。

下层铺薄,上层则在下层两板相隔处置一板。


语上层叫“平补”,下层叫“平莫”。

盖好后用板条横搭瓦板上,置较重而稳的石块压在其上。

每年雨季前轮翻一次木瓦板。

木瓦板不用锯解,用特别的木材和专门的剖瓦刀剖开,这样就有自然的纹路,雨水可以顺此而流。

高寒山区的彝族群众主要居住瓦板房。

土木瓦房,木结构,土为墙,瓦盖顶。

坝区彝族基本上都建土木瓦结构的房屋,多为单家独院,庭院面积与宅基地大小相当。

住房几乎都是长方形平房,十板墙房屋高度一般约3.5米左右。

多数都在五、六板墙处开门,门约1.7米左右。

以过门墙为基础,堂屋两边分别横装几根木杆,再用木板铺垫其上,构成第二层楼,可用来放细粮或住人。

正屋通常列为三间,居中厅堂比较大,视其家庭经济情况,大者可容纳上百人,小者只能容纳十来人。

所列三间的隔墙一般使用柱子或木板或竹编板等材料。

正厅中间基本上无楼,设有火塘,以火塘为界,分为主客两方。

火塘环周安上鼎立三块条型石或经匠人加工成弯型上面刻有各种图案的三锅庄石,用来支撑铁锅,火塘终年生火,厨炊都在这里进行,是全家室内生活的中心。

饮食、取暖、会客、议事都以火塘为中心对坐进行。

火塘上方用一块比较窄的篾萝笆顺墙壁至火塘边一尺远处隔开,形成主客分明的界限。

火塘两边主客席上各铺两张硬竹篾席子,按长幼辈份和男女性别等依次坐定。

火塘上方1.3-1.7米高处,安装一付用木条穿逗好的长方型木架,其上横放一块篾席,用来烘烤辣椒、花椒,烟叶、肉类等。

越西解放前高山区基本盛行人畜同屋,入门左侧为各类牲畜圈。

圈顶楼上放置粮草。

右侧辟为卧室,并放置贵重财物以及服饰等。

门前五六米不等处筑上篱笆或土墙,左右两端与住房相连结把房屋四周围起来。

门前成长方形或正方形院坝,或堆放柴禾,或挖适当的坑来积肥造肥。

解放前经济条件好,有名望的,如土司或部分诺合或个别曲诺家庭,不仅建起宽大美观的土木结构瓦板房,而且庭院面积很大,整个房屋构成四合院式,大门两边还筑有“碉楼”以防卫。

除此之外,还安几家娃子内侍其附近,一则供其使唤,二则保护其安全。

进入二十一世纪,越西彝族的居住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高脚屋只能在高山地区用作看守庄稼的临时工棚来用。

篱笆房和草房比较少见,越西彝族地区以瓦房取代瓦板房成为现实。

部份地方出现了砖木结构的瓦房和平顶水泥房。

有的室内安了地板砖,安上了防盗门。

有的房屋梁柱、椽子都用多层穿逗结构和隔板、小花格窗等装饰,具有强烈的彝民族文化氛围。

彝族雕楼
彝族的典型民居很重视室内装饰,特别是木房和土墙房屋,一般都讲究屋内装饰。

彝族的房屋功能区分十分明确,屋内以锅庄石为界,被分为四个不同的功能区,锅庄右则彝语叫“牛莫”,是主人家就寝、贮藏重要物品、供祖祭祖的地方,一般只有主人家才能进出,特别是供奉祖灵的地方更是禁区。

锅庄上方,彝语叫“甘尔果”,主要是客人坐、谈的地方,也是毕摩苏尼行作毕仪式的主要位置;锅庄下方,
彝语叫“甘吉”,是主方做事、活动的地方,也是彝族举行婚嫁、丧葬仪式的主要场所;甘吉到门左则为牲畜圈舍,在过去多为奴婢居住。

从室内装饰来看,彝族房内多用竹或木板装饰而成,较豪华的为整个内饰除“甘吉”牲畜圈舍外,都用木板按一定的规则镶拼而成(不用一根钉子),其高度齐梁止,梁上则与小柱与穿枋形成上部分网状装饰,下部分的装饰多以小块木板按方形、棱形、圆形、条形等装饰,再绘、刻动植物图案、日月星辰,也有镂空形式的花、草、星、月形图案,其工艺十分讲究,表现出彝族匠人高超的技艺。

同时,除了以木板作为装饰的木结构内饰外,也有用竹篾编织而作装饰的,彝语称“铁瓦”,由竹编能手编织而成,这种竹饰比起木镶接式装饰则较为简单,其上的图案也较少。

屋檐是彝族房外装饰的重点部位,多从室内穿枋穿柱而成,最多的枋为五层,其次为三层,一般也有不穿枋而用小木柱支撑的。

垂柱一般为牛蹄形、马牙形,蹄尖朝内,高度依所穿层次不等,以示招财进宝。

穿枋向上弯曲,其上多雕刻日月星辰、飞禽走兽、昆虫、条形纹或其它图案,现代的穿枋多用红、黄、黑三种颜色装饰。

彝族屋檐往往比较宽,两边斜下,以便挂放工具或玉米、辣椒、南瓜等食物,远远看去是一幅民族风情图案。

彝族民居类型为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而显得比较复杂,不过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却有广泛的代表性。

一般说来,彝族民居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瓦房、土掌房、闪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彝族把住房、耕牛、家当视为人生的"三大件",倍加重视甚至终身为之奋斗。

对于一个彝族男子来说,衡量他成家立业的标准,主要看他是否建盖了像样的住房。

因为"家"是由夫妻、子女及其住房组成的,住房是"家"的象征,没有住房何以为"家"。

所以,要"成家"、"立业",首先要有住房。

彝族夸富,不在钱财而是住房和牛羊,因而许多人不管经济多么困难,也要想方设法积钱盖房,经济富裕的人更是不惜花费大量钱财在住房上。

对彝族人来说,建房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

长年不熄的火塘是彝族家庭兴衰的标志。

火塘除供取暖御寒、热水煮饭待客之外,又是家庭成员围坐议事的中心。

彝族民居与宗教信仰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经济文化不发达,彝族存在着大量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观念和禁忌现象,同其它生活风俗习惯一样,深深地影响着彝族民居文化特质的形成和发展。

建房过程中的宗教色彩尤为浓厚。

和许多少数民族一样,彝族视建房为家庭兴衰、子孙兴旺的吉凶祸福的大事,因而要请毕摩查看房基、定坐向后,方可动工。

破土日、入山伐木等须选择吉日,还要请毕摩祭祀土地神、山神。

上梁更是建房过程中的重要日子,上梁日要选在有"水"和"土"的日子,且不能和房主本人的"八字"充犯。

房主要请毕摩主持祭祀土地神、木神等,用公鸡为横梁点冠,祭中柱,预备糖果等物从梁上撒给人群。

横梁架好,整栋房子就有了"灵气"。

新房落成,要请毕摩祭祖灵,要请亲朋好友以示庆贺。

可以说,建房过程就是一个宗教活动过程。

居住也含有宗教信仰的成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