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传统建筑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山彝族传统建筑特色

蒋志聪

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彝族喜温凉,恶酷热,村寨多坐落在高海拔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放火案越西彝族传统住宅的“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点。彝族村寨往往以某一父系血统家支为基础,纳入一些有姻亲关系的人户,形成高山地区十来户,二半山区二三十户,大村落的居民仅百余户。矮山平坝地区四五十户不等的村落,一家一院。杂姓村落和平坝、河畔村落是近代开始出现的。传统住宅布局是以土墙、竹篱、柴篱园围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树,院门为木框木门,院内修建人字形顶一字形住房,屋门矮而宽,门两侧各留50厘米见方小窗,有的不设窗孔。

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标准住房为长10—15米,宽5—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建筑以木为主,采用原木为柱为梁为横杆,穿榫呈现“树”型屋架.表现出凉山彝族历史上与大山与森林休戚相关的朴素原始的建筑美学观。住宅四壁或土或木,屋顶上面盖长约六尺宽七、八寸的云杉木板.俗称“瓦板”,加横木压石固定。雨水顺杉木纹路而下,通光透气。凉山彝族传统住宅又有“瓦板房”

的别号。走进这类新房,杉木的清香仿佛引人进入原始森林的狩猪木屋。

越西彝族住宅内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门正中为中堂,中堂靠右上方设火塘.用三块象鼻型雕花锅庄石架锅,塘火终年不熄,是彝族待客和家事活动的中心。火塘左边,用木板或竹篱隔成内屋,有中门相通.为女主人卧室并收藏贵重物品,入门右侧为畜圈。屋内上层空间设竹楼。竹楼左段储粮,中段堆放柴草,右段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

彝族民居也有不少变异建筑,主要表现在盖房材料,如瓦房、茅草房、压泥箭竹房、薄沙石板房。大户人家和不少村落还建有多层高碉土楼。现代越西彝乡住宅变化最为显著.向砖木结构建筑发展,普通另设畜圈。一些富户开始修建砖混结构、花园庭院式的新房。古老的凉山彝族民居洞开了窗户,吹进了现代风。

房屋建筑类型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从已知的文献记载来看经过岩洞,彝语叫“瓦居”或“瓦依”,往后逐渐过渡到人类自己修建的树枝房。它是用一些木材支撑屋架,四壁栽上高低不等的木桩,用藤或竹片系一根木杆在同一条边的木桩上,四周用柴块围起来,周围用树枝或杂草封闭起来,盖上茅草等后,即成简陋房屋,以后逐渐地发展成木板房。

木板房是越西彝族长期以来盛行的传统居住建筑,而屋面用木制瓦板盖上而得名。有木与篱笆搭成的墙和土墙两种,上置栋梁,构成房架,双斜面人字形屋顶盖上木瓦板。木瓦板分上下两层即雌雄两层。木瓦板长2米左右。下层铺薄,上层则在下层两板相隔处置一板。彝

语上层叫“平补”,下层叫“平莫”。盖好后用板条横搭瓦板上,置较重而稳的石块压在其上。每年雨季前轮翻一次木瓦板。木瓦板不用锯解,用特别的木材和专门的剖瓦刀剖开,这样就有自然的纹路,雨水可以顺此而流。高寒山区的彝族群众主要居住瓦板房。

土木瓦房,木结构,土为墙,瓦盖顶。坝区彝族基本上都建土木瓦结构的房屋,多为单家独院,庭院面积与宅基地大小相当。

住房几乎都是长方形平房,十板墙房屋高度一般约3.5米左右。多数都在五、六板墙处开门,门约1.7米左右。以过门墙为基础,堂屋两边分别横装几根木杆,再用木板铺垫其上,构成第二层楼,可用来放细粮或住人。正屋通常列为三间,居中厅堂比较大,视其家庭经济情况,大者可容纳上百人,小者只能容纳十来人。所列三间的隔墙一般使用柱子或木板或竹编板等材料。正厅中间基本上无楼,设有火塘,以火塘为界,分为主客两方。

火塘环周安上鼎立三块条型石或经匠人加工成弯型上面刻有各种图案的三锅庄石,用来支撑铁锅,火塘终年生火,厨炊都在这里进行,是全家室内生活的中心。饮食、取暖、会客、议事都以火塘为中心对坐进行。火塘上方用一块比较窄的篾萝笆顺墙壁至火塘边一尺远处隔开,形成主客分明的界限。火塘两边主客席上各铺两张硬竹篾席子,按长幼辈份和男女性别等依次坐定。火塘上方1.3-1.7米高处,安装一付用木条穿逗好的长方型木架,其上横放一块篾席,用来烘烤辣椒、花椒,烟叶、肉类等。

越西解放前高山区基本盛行人畜同屋,入门左侧为各类牲畜圈。圈顶楼上放置粮草。右侧辟为卧室,并放置贵重财物以及服饰等。

门前五六米不等处筑上篱笆或土墙,左右两端与住房相连结把房屋四周围起来。门前成长方形或正方形院坝,或堆放柴禾,或挖适当的坑来积肥造肥。解放前经济条件好,有名望的,如土司或部分诺合或个别曲诺家庭,不仅建起宽大美观的土木结构瓦板房,而且庭院面积很大,整个房屋构成四合院式,大门两边还筑有“碉楼”以防卫。除此之外,还安几家娃子内侍其附近,一则供其使唤,二则保护其安全。

进入二十一世纪,越西彝族的居住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高脚屋只能在高山地区用作看守庄稼的临时工棚来用。篱笆房和草房比较少见,越西彝族地区以瓦房取代瓦板房成为现实。部份地方出现了砖木结构的瓦房和平顶水泥房。有的室内安了地板砖,安上了防盗门。有的房屋梁柱、椽子都用多层穿逗结构和隔板、小花格窗等装饰,具有强烈的彝民族文化氛围。

彝族雕楼

彝族的典型民居很重视室内装饰,特别是木房和土墙房屋,一般都讲究屋内装饰。彝族的房屋功能区分十分明确,屋内以锅庄石为界,被分为四个不同的功能区,锅庄右则彝语叫“牛莫”,是主人家就寝、贮藏重要物品、供祖祭祖的地方,一般只有主人家才能进出,特别是供奉祖灵的地方更是禁区。锅庄上方,彝语叫“甘尔果”,主要是客人坐、谈的地方,也是毕摩苏尼行作毕仪式的主要位置;锅庄下方,

彝语叫“甘吉”,是主方做事、活动的地方,也是彝族举行婚嫁、丧葬仪式的主要场所;甘吉到门左则为牲畜圈舍,在过去多为奴婢居住。从室内装饰来看,彝族房内多用竹或木板装饰而成,较豪华的为整个内饰除“甘吉”牲畜圈舍外,都用木板按一定的规则镶拼而成(不用一根钉子),其高度齐梁止,梁上则与小柱与穿枋形成上部分网状装饰,下部分的装饰多以小块木板按方形、棱形、圆形、条形等装饰,再绘、刻动植物图案、日月星辰,也有镂空形式的花、草、星、月形图案,其工艺十分讲究,表现出彝族匠人高超的技艺。同时,除了以木板作为装饰的木结构内饰外,也有用竹篾编织而作装饰的,彝语称“铁瓦”,由竹编能手编织而成,这种竹饰比起木镶接式装饰则较为简单,其上的图案也较少。

屋檐是彝族房外装饰的重点部位,多从室内穿枋穿柱而成,最多的枋为五层,其次为三层,一般也有不穿枋而用小木柱支撑的。垂柱一般为牛蹄形、马牙形,蹄尖朝内,高度依所穿层次不等,以示招财进宝。穿枋向上弯曲,其上多雕刻日月星辰、飞禽走兽、昆虫、条形纹或其它图案,现代的穿枋多用红、黄、黑三种颜色装饰。彝族屋檐往往比较宽,两边斜下,以便挂放工具或玉米、辣椒、南瓜等食物,远远看去是一幅民族风情图案。

彝族民居类型为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而显得比较复杂,不过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却有广泛的代表性。一般说来,彝族民居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瓦房、土掌房、闪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