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配方与制作实用工艺之乳化体

合集下载

化妆品乳化体制备工艺详解.

化妆品乳化体制备工艺详解.

化妆品乳化体制备工艺详解.化妆品乳化体制备工艺详解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时虽然采用同样的配方,但是由于操作时温度、乳化时间、加料方法和搅拌条件等不同,制得的产品的稳定度及其他物理性能也会不同,有时相差悬殊。

因此根据不同的配方和不同的要求,采用合适的配制方法,才能得到较高质量的产品。

(一)生产程序(1)油相的制备将油、脂、蜡、乳化剂和其他油溶性成分加入夹套溶解锅内,开启蒸汽加热,在不断搅拌条件下加热至70-75℃,使其充分熔化或溶解均匀待用。

要避免过度加热和长时间加热以防止原料成分氧化变质。

容易氧化的油分、防腐剂和乳化剂等可在乳化之前加入油相,溶解均匀,即可进行乳化。

(2)水相的制备先将去离子水加人夹套溶解锅中,水溶性成分如甘油、丙二醇、山梨醇等保湿剂,碱类,水溶性乳化剂等加人其中,搅拌下加热至90-100℃,维持20min 灭菌,然后冷却至70~80℃待用。

如配方中含有水溶性聚合物,应单独配制,将其溶解在水中,在室温下充分搅拌使其均匀溶胀,防止结团,如有必要可进行均质,在乳化前加入水相。

要避免长时间加热,以免引起粘度变化。

为补充加热和乳化时挥发掉的水分,可按配方多加3%~5%的水,精确数量可在第一批制成后分析成品水分而求得。

(3)乳化和冷却上述油相和水相原料通过过滤器按照一定的顺序加入乳化锅内,在一定的温度(如70-80℃)条件下,进行一定时间的搅拌和乳化。

乳化过程中,油相和水相的添加方法(油相加入水相或水相加入油相)、添加的速度、搅拌条件、乳化温度和时间、乳化器的结构和种类等对乳化体粒子的形状及其分布状态都有很大影响。

均质的速度和时间因不同的乳化体系而异。

含有水溶性聚合物的体系、均质的速度和时间应加以严格控制,以免过度剪切,破坏,聚合物的结构,造成不可逆的变化,改变体系的流变性质。

如配方中含有维生素或热敏的添加剂,则在乳化后较低温下加入,以确保其活性,但应注意其溶解性能。

乳化后,乳化体系要冷却到接近室温。

实验化妆品配方设计及制备工艺

实验化妆品配方设计及制备工艺

妆 品

③ 乳化:在90~95 ℃条件下,将溶解均匀旳油相 方

匀速加入水相中,不断搅拌约1 min后,再用均质机进
计 及

行均质乳化,约1 min。



在线答疑:




④ 冷却:乳化后,继续匀速搅拌冷却,冷却到约50
化 学
℃ 时加入香精,并继续匀速搅拌冷却,接近室温时停止
实 验
搅拌,静置。
技 术

(3) 怎样检验化装品外观及质量?
11/15
化 妆 品 配 方 设 计 及 制 备 工 艺
在线答疑:




132.6 参照答案
化 学

(1)化装品旳配方原理是什么?


答:油相原料乳化时所需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 术
与乳化剂旳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相吻合。
12/15
化 妆 品 配 方 设 计 及 制 备 工 艺


化装品配方设计原理:


油相原料乳化时所需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与乳 技

化剂旳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相吻合。
2/15
化 妆 品 配 方 设 计 及 制 备 工 艺
在线答疑:
132.3 试验环节
1. 化装品设计环节:
选定乳化 体旳类型
选定油相 旳组分
在线答疑:
选定乳 化剂








< 6 乳化剂为辅。


若选W/O型乳化体: HLB值< 6 乳化剂为主,HLB 值 术

化妆品乳化原理

化妆品乳化原理

化妆品乳化原理
化妆品乳化原理是指将两种互不溶解的液态成分混合在一起,形成均匀稳定的乳化体系。

乳化体系通常由两个相互接触的液体相和一个稳定剂组成。

乳化液的制备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乳化剂的吸附,乳化剂吸附膜的弯曲,以及液滴的破碎和重组。

首先,乳化剂中的亲水基团吸附在水相中,疏水基团则吸附在油相中。

这样,乳化剂形成一个包围液滴的双层膜,称为胶束。

乳化剂的选择对乳化体系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其次,当乳化剂在水相和油相之间形成包围液滴的胶束时,当胶束的数量足够多时,胶束之间的排斥力会导致液滴的弯曲。

液滴的弯曲使得液滴之间的距离变小,增加了胶束之间的相互作用。

最后,液滴的弯曲使得液滴变得不稳定,容易破裂。

这就导致液滴的破碎和重组。

液滴破裂后重新组合成更小的液滴,并且由于乳化剂的存在,液滴之间的相互作用足够强大,从而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

总结起来,乳化剂在化妆品乳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能吸附在水相和油相界面形成胶束,通过液滴的破碎和重组过程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

这种乳化原理使得化妆品能够同时包含水溶性和油溶性成分,使得化妆品更易于使用和均匀涂抹。

化妆乳生产工艺技术

化妆乳生产工艺技术

化妆乳生产工艺技术化妆乳是一种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改善肌肤外表和质感的化妆品。

它具有遮盖肌肤瑕疵、调整肤色、增加肌肤滋润度和保湿度等功能。

为了生产出高品质的化妆乳,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工艺技术。

首先,准备原料。

化妆乳液的主要成分包括水相和油相两部分。

水相主要是水和水溶性活性成分,例如保湿因子、维生素等;油相主要是油脂成分,例如乳化剂、抗氧化剂等。

此外,还需要添加适量的稳定剂、防腐剂等。

根据产品的需求,可以添加一些色素和香料。

其次,混合水相和油相。

将事先称好的水和油相分别加热至特定温度,然后缓慢倒入搅拌容器中。

同时添加适量的乳化剂,以促进水相和油相的混合。

搅拌的速度和时间要根据产品的特性来调整,一般情况下,搅拌时间在10分钟左右。

然后,加工添加其他成分。

根据产品的需求,可以逐渐加入稳定剂、防腐剂等。

同时,根据需要调整产品的pH值和粘稠度。

最后,如果需要添加色素和香料,也可以在这一步进行。

搅拌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

接下来,杀菌和冷却。

将混合好的化妆乳通过灌装机进行包装,然后进行杀菌。

常用的杀菌方法有高温杀菌和紫外线杀菌。

高温杀菌一般要在80摄氏度以上进行,时间约为30分钟。

紫外线杀菌则是将包装好的产品在紫外线照射下,时间约为15分钟。

杀菌之后,需要将产品进行冷却,通常采用自然冷却或者水冷却的方法。

最后,检测与包装。

生产好的化妆乳需要进行检测,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常用的检测项目有外观、粘度、pH值、微生物含量等。

通过合格的检测之后,可以进行包装。

一般采用的是真空包装和喷涂包装。

真空包装可以有效地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和稳定性。

喷涂包装则可以更方便地使用。

总结起来,化妆乳的生产工艺技术包括原料准备、混合水相和油相、加工添加其他成分、杀菌和冷却、检测和包装。

通过严格的工艺控制和质量检测,可以生产出高品质的化妆乳产品。

实验一《膏霜类化妆品的制备》

实验一《膏霜类化妆品的制备》

实验一《膏霜类化妆品的制备》实验一《膏霜类化妆品的制备》实验目的:(1)熟悉膏酸类化妆品配方的设计方法,并自行设计一个膏霜化妆品的配方;(2)掌握膏霜类化妆品的基本生产方法。

基本概念:1、乳化、乳化体将互不相溶的两种物质(油、水)进行混合,使其中一种物质均匀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这一过程叫乳化作用,简称乳化。

经乳化而得到的机械混合物称为乳化体。

乳化体的基本类型有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两种。

水包油型乳化体的分散相是油,油相物形成极微小的球状颗粒(0.1~10μm)分散于连续相水中;油包水型乳化体的分散相是水,水相物形成极微小的球状颗粒(0.1~10μm)分散于连续相油中。

除水包油型和油包水型乳化体外,还有复合型乳化体,如O/W/O和W/O/W。

要想制得均匀稳定的乳化体,必须在体系中加入适量的乳化剂。

2、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为了定量表示乳化剂的亲水和亲油性的强弱,1949年,美国阿特拉斯动力公司的葛里芬通过长期大量的乳化实验,提出了亲水亲油平衡值这一概念。

HLB = 亲水基的亲水性/ 亲油基的亲油性HLB值越高,亲水性越强;HLB值越低,亲油性越强。

现在,乳化剂的HLB值均以石蜡(HLB=0),油酸(HLB=1),油酸钾(HLB=20),十二醇硫酸钠(HLB=40)为相对标准,通过乳化实验对比其乳化效果而获得。

常用乳化剂的HLB值如表1所示。

3、油相乳化所需的HLB值化妆品中的油相成分包括油、脂和蜡等。

要使这些油相成分与水形成稳定的乳化体,对选用的乳化剂的HLB值有特定的要求,所要求的HLB值就是油相乳化所需的HLB值。

当选用的乳化剂的HLB值与油相组分乳化所需要的HLB值相吻合时,制得的膏霜乳化体比较稳定。

油相乳化所需的HLB值应该由乳化实验得到,但也可以通过计算求得。

常用油相成分乳化所需的HLB值如表2所示。

表1 常用乳化剂的HLB值表2 油脂乳化所需的HLB值混合油相乳化所需的HLB值遵循加和原理。

化妆品中的乳化技术

化妆品中的乳化技术

化妆品中的乳化技术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乳状液的特点、各种乳状液所需的乳化剂的选择以及各种类型的乳化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关键词:化妆品乳状液乳化剂绝大多数化妆品是由多种成分复配而成,这是因为油性物和水性物混合使用比油性物单独使用更适应皮肤的感官,可以使微量成分均匀地涂敷在皮肤上,并可以通过调节油性物和水性物比例等,使产品适应不同的皮肤状况。

在未发现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之前,曾广泛使用乙醇、甘油等组分来增加油性物的溶解度,使化妆品透明化。

现在,大部分利用表面活性剂配制成乳状液,因其可以少用或不用有机溶剂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今天乳状液已成为化妆品中最广泛的剂型,从水样的流体到粘稠的膏霜等。

乳化技术在化妆品配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乳化剂的选择和配制的工艺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因此,乳状液的讨论对化妆品的研究和生产及保存和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乳状液的概述1.1 乳状液的定义乳状液(emulsion)是指一种或几种液体以液珠形式分散在另一种与其不互溶(或部分互溶)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系统。

乳状液的外观一般常呈乳白色不透明液状,其分散相粒子直径大小一般约在0.1-10μm,用普通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因此它不属于胶体分散系统而属于粗分散系统。

在自然界,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到乳状液,例如开采石油时从油井中喷出的含水原油、橡胶树割淌出的乳胶、合成洗发精、洗面奶、配制成的农药乳剂以及牛奶或人的乳汁等等都是乳状液。

1.2 乳状液的类型乳状液主要有两种类型油包水型乳状液(water in oil emulsion)以符号W/O表示,水包油型乳状液(oil in water emulsion)以符号O/W表示。

通常把形成的乳状液中的不互溶的两个液相分成内相与外相。

如水分散在油中形成的油包水型,水是内相为不连续相,油为外相是连续相;而油分散在水中的乳状液,油是内相是不连续相,而水是外相为连续相。

确定一乳状液属于何种类型可用稀释、染色、电导测定等方法。

乳化类护肤用化妆品生产工艺

乳化类护肤用化妆品生产工艺

乳化类护肤用化妆品生产工艺第一节皮肤与化妆品化妆品大多涂擦在人的皮肤表面,与人的皮肤长时间连续接触。

配方合理、与皮肤亲和性好、使用安全的化妆品能起到清洁、保护、美化皮肤的作用;相反,使用不当或使用质量低劣的化妆品,会引起皮肤炎症或其他皮肤疾病。

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化妆品的功效,开发与皮肤亲和性好、安全、有效的化妆品,有必要了解有关的皮肤科学。

一、皮肤的结构皮肤是人体的主要器官之一。

它覆盖着全身,与人体的其他器官密切相连,起着保护人体不受外部刺激或伤害的作用。

人的皮肤从表面来看是薄薄的一层,如果把它放在显微镜下面仔细观察,就会清楚地看到皮肤由表及里共分三层:皮肤的最外层叫表皮;中间一层叫真皮;最里面的一层叫皮下组织。

皮肤的结构如图6-1所示。

图6-1 皮肤的解剖和组织示意图二、皮肤的生理作用皮肤的作用主要是保护作用、感觉作用、体温调节作用、吸收作用、呼吸作用、汗液和皮脂的分泌排泄作用等。

皮脂(Sebum)是由皮脂腺分泌出来的,主要含有脂肪酸、甘油三脂肪酸酯、蜡、甾醇、角鲨烯和烷烃等物质。

根据皮脂分泌量的多少,人类的皮肤分为干性、油性和中性三大类,这是选择化妆品的重要根据。

皮肤吸收的主要途径是渗透通过角质层细胞膜,进入角质层细胞,然后通过表皮其他各层而进入真皮;其次是少量脂溶性及水溶性物质或不易渗透的大分子物质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导管而被吸收。

通常角质层吸收外物的能力很弱,但如使其软化,则可加快吸收。

通常情况下,水及水溶性成分不能经皮肤吸收,但油脂和油溶性物质可以从角质层和毛囊被吸收。

对油脂类的吸收方面,其吸收顺序为:动物油脂>植物油>矿物油。

猪油、羊毛脂、橄榄油等动植物油脂能被吸收,而凡士林、白油、液体石蜡、角鲨烷等几乎不能吸收。

酚类化合物、激素等易被吸收。

对维生素来讲,具有油溶性的维生素A、D、E、K等比较容易被皮肤吸收,而水溶性维生素C、B难吸收。

三、皮脂膜和天然调湿因子1.皮脂膜皮肤分泌的汗液和皮脂混合,在皮肤表面形成乳状的脂膜,这层膜称为皮脂膜(Sebaceous Film)。

乳化化妆品制备

乳化化妆品制备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三点 三十六分。
案例3 • 问题:某一公司在生产粉底时,在配制好后进行
检验时发现出油(粘度较稀,膏体不沾壁)现象 。 • 分析与解决办法:导致粉底出油的情况可能存在 以下几个方面:1、配料的时候配错料了;2、工 艺操作不正确;经过排查之后,不存在配错料的 问题,应该就是工艺的问题,膏体没有完全均质 好,将膏体重新升温加热后,再高速均质15分钟 ,解决了出油问题。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三点 三十六分。
(三)乳化体的不稳定性
1、分层
• 分层与什么因数有关?
2、变型
• 变型的起因:相体积的变化 、温度的影响 、乳化剂的 影响 、电解质的影响 。
3、破乳
• 破乳的过程是怎样的?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三点 三十六分。
二、乳化体的制备
油相组分(加热溶解) 水香组分(加热)
水溶性聚合物溶液(先低温熔胀后加热)
搅拌预乳化(70-75。C)
均质乳化(70。C)
搅拌、脱气、冷却
加香精、活性物、药物和不耐高温的防腐剂
搅拌冷却至35-40。C
放置陈化24小时以上
灌装
产品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三点 三十六分。
第二节 乳化类化妆品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
生产设备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三点 三十六分。
• 膏体粗糙
• 分层 • 霉变及发胀
• 变色、变味
• 刺激皮肤 • 膏霜中混有细小气泡 。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三点 三十六分。
(二)乳液的质量控制
乳液类化妆品的主要质量问题有:
1、乳液稳定性差
2、在贮存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加
3、颜色泛黄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三点 三十六分。

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 第五章:化妆品配方设计

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 第五章:化妆品配方设计

化妆品配方设计的关键
1.乳化体的类型 2.油水两相的比例 3.油相的组分 4.水相的组分
W/O乳化体则是油相直接与 皮肤接触,水分挥发慢,没
有“冷”感。其膏体较硬
从油相的综合熔点和渗透 性考虑。除了雪花膏,其 他很少超过37℃,渗透性: 动物脂植物脂矿物油; 胆甾醇、卵磷脂和表面活 性剂的加入可以改善渗透
第三节 化妆品配方的基本概念
一、化妆品配方的设计程序 首先确定剂型,其次确定基质,再根据
乳化原则、溶剂极性相容原则和化学反应性 原则确定各种原料的添加及溶解顺序、加入 温度、搅拌速度及时间等具体工艺条件。
膏霜类化妆品配方的设计程序 ①确定乳化类型;②选定油相组分; ③选定乳化剂;④选定水相组分。
防晒产品配方的设计程序 ①确定剂型;②选定防晒剂;③选定油相原料; ④选定乳化剂; ⑤选定成膜剂; ⑥选定抗水剂。
水量在10%以下,不易生粉刺和起疙瘩,易生皮屑。与 过于频繁受热,曝晒风袭,使用碱性肥皂、皮肤不洁有关
中性皮肤:介于干性和油性皮肤之间,易受季节影响,冬天较干
燥,皮肤红润,富有光泽,润滑不粘,纹理细腻。
油性皮肤:毛孔明显,表皮分泌物 多,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强。
先天性皮脂腺活动亢进、雄性激素分泌过多,偏食多脂 食物,香浓调味品摄入过多,B族维生素缺乏。
减 粉润雪 痱 香爽粉 化 古花香 护 调珠透
肥 底肤花 子 粉身饼 妆 龙露水 发 理光明
霜 霜蜜膏 粉 、粉、 水 水水、 素 、、、
、、 、、

、 、、













化妆品的分类
按剂型分

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制备及其工艺流程设计

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制备及其工艺流程设计

目录1、前言 (3)2、影响皮肤的颜色 (3)3、黑素形成机理与皮肤的美白途径 (3)3.1黑色素的形成过程: (3)3.2皮肤的美白途径 (4)4、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设计原则 (4)4.1剂型的选择 (5)4.2美白功能性原料选择 (5)4.3乳化体系的选择 (6)4.4油性原料的选择 (6)4.5保湿剂的选择 (6)4.6增效剂的选择 (6)4.7其他辅助原料的选择 (6)5、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生产原料及质量指标 (7)5.1基础润肤原料: (7)5.1.1植物油类 (7)5.1.2蜡类 (7)5.1.3烃类 (7)5.1.4合成油脂 (7)5.1.5脂肪酸、脂肪醇和酯类 (7)5.1.6乳化剂 (8)5.1.7增稠剂 (8)5.1.8抗氧化剂 (8)5.1.9防腐杀菌剂 (8)5.1.10感官修饰体系原料 (8)5.2质量指标 (9)6、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配方实例 (9)7、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及工艺条件 (10)8、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生产设备选型及说明 (11)9、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生产工艺的主要质量问题和控制方法 (13)9.1膏体外观粗糙不细腻 (13)9.1.1原料未充分溶解 (13)9.1.2乳化剂质量问题 (13)9.1.3均质乳化时间不够或均质机工作不正常 (13)9.1.4降温速度过快 (13)9.2油水分层 (13)9.3黏度异常 (14)9.4膏体变色 (14)9.4.1主要是香精或活性成分不稳定所引起 (14)9.4.2油脂加热温度过高 (14)9.5刺激皮肤 (14)9.5.1香精 (14)9.5.2原料 (14)9.5.3膏体的PH值 (14)9.6菌落总数超标 (15)9.6.1容器污染 (15)9.6.2原料污染 (15)9.6.3环境卫生和周围环境条件 (15)9.6.4出料温度过高 (15)10、乳剂类美白化妆品的三废治理 (16)参考文献 (18)1、前言化妆品的使用历史源远流长,据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几世纪的埃及、希腊和中国。

化妆品配方中的乳化技术研究

化妆品配方中的乳化技术研究

化妆品配方中的乳化技术研究在当今的化妆品市场中,各种琳琅满目的产品令人眼花缭乱。

从护肤乳液到粉底霜,从防晒霜到口红,这些产品的质地、稳定性和使用效果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其配方中的乳化技术。

乳化技术作为化妆品制造中的关键环节,不仅影响着产品的外观和质感,更对其稳定性、功效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乳化,简单来说,就是将两种原本不相溶的液体,如油和水,通过特定的方法和物质使其均匀混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乳液。

在化妆品中,通常需要将油性成分(如油脂、蜡质等)和水性成分(如水、水溶性活性成分等)进行乳化,以达到理想的产品状态。

乳化技术的核心在于乳化剂的选择和使用。

乳化剂是一种具有双亲性结构的物质,即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

亲水基团能够与水相互作用,亲油基团则能够与油相互作用,从而使油和水能够相互融合。

常见的乳化剂包括离子型乳化剂(如阴离子型和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乳化剂。

离子型乳化剂通常具有较强的乳化能力,但可能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

非离子型乳化剂相对温和,但乳化效果可能略逊一筹。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根据化妆品的用途、目标人群以及配方中其他成分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乳化剂或者乳化剂组合。

除了乳化剂的选择,乳化的方法和工艺也对最终的乳液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常见的乳化方法有机械乳化、均质乳化和超声乳化等。

机械乳化通常通过搅拌器、胶体磨等设备,将油相和水相混合均匀。

均质乳化则利用高压均质机,通过强大的压力将物料细化并混合。

超声乳化则是借助超声波的能量来实现乳化。

不同的乳化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例如机械乳化操作简单但乳化效果可能不够精细;均质乳化能够得到更细小均匀的乳液,但设备成本较高;超声乳化效率高,但对于大规模生产可能不太适用。

在化妆品配方设计中,乳化体系的类型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常见的乳化体系有油包水(W/O)型和水包油(O/W)型。

油包水型乳液中,油相是连续相,水相分散在油相中,这种乳液通常具有较好的滋润性和防水性,适用于干性皮肤和需要长时间保持效果的产品,如防晒霜。

油包水乳化体系之配方设计及生产工艺初步研究

油包水乳化体系之配方设计及生产工艺初步研究

油包水乳化体系之配方设计及生产工艺初步研究油包水乳化体系是一种常见的化妆品配方,主要由油相、水相和乳化剂组成。

油相一般由油溶性活性剂和油溶性成分组成,而水相则由水溶性活性剂和水溶性成分组成。

乳化剂的作用是在油相和水相之间形成包裹油滴的乳化膜,使油和水相相互分散并稳定。

配方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油相和水相的成分,选择适合的油溶性活性剂和水溶性活性剂。

常用的油溶性活性剂有硬脂酸单油酯、辛酸/柳酸乙基己酯等,而水溶性活性剂则有硬脂酸酯、十二烷基聚醚硫酸酯盐等。

根据产品的功能和效果需求,可以选择添加不同的成分如维生素E、角蛋白、甘油等。

在生产工艺方面,油包水乳化体系一般通过两种方法制备:一种是溶剂法,即将油相和水相分别加热至溶解,然后慢慢将油相倒入水相中,同时搅拌搅拌均匀;另一种是乳化法,即将油相和水相分别加热至相同温度,然后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中,同时不断搅拌。

在配方设计和生产工艺的研究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乳化剂的选择和添加量:乳化剂的选择应根据油相和水相的特性进行匹配,同时乳化剂的添加量也要适宜,过多会导致乳化不稳定,过少则可能发生乳化失败。

2.温度的控制:在制备过程中,温度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过高的温度可能会破坏乳化剂的结构,导致乳化失败,过低的温度则会使乳化剂难以溶解。

3.搅拌的方式和时间:搅拌的方式和时间会影响乳化的效果,一般来说,采用高速搅拌能更好地将油相和水相混合,但过长时间的搅拌也可能导致乳化剂的破坏。

4.添加剂的稳定性和相容性:在配方中添加的其他成分如防腐剂、香精等,需要考虑其对乳化体系的稳定性和相容性的影响。

总之,油包水乳化体系的配方设计和生产工艺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成分选择、温度控制、搅拌方式和时间、添加剂的稳定性和相容性等多个因素,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只有不断研究和改进,才能生产出更好的油包水乳化体系产品。

化妆乳生产工艺技术标准

化妆乳生产工艺技术标准

化妆乳生产工艺技术标准化妆乳是一种常见的美容产品,其主要功能是润肤、保湿、修饰肤色等。

为了确保化妆乳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一套工艺技术标准十分重要。

首先,在化妆乳的生产工艺中,选择合适的原料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而言,化妆乳的主要成分包括水、油脂、乳化剂、活性成分等。

对于水的选择,应使用符合饮用水标准的高纯净度水,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油脂的选择要考虑其稳定性和适宜性,常用的油脂有植物油、硅油等。

乳化剂的选择要能够使水和油脂充分混合,并形成稳定的乳液。

活性成分的选择要考虑其功能性和安全性,并根据产品的具体功能进行合理搭配。

其次,在乳化工艺中,要控制好乳化温度和乳化时间。

乳化温度一般在50-70℃之间,过高的温度会破坏活性成分的功能,过低的温度会导致乳化不充分。

乳化时间要根据具体配方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乳液的质量和稳定性。

再次,在调配过程中,要注意配方的合理性和配料顺序的控制。

配方的合理性指的是各种成分在配方中的比例和搭配的合理性,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配料顺序的控制要根据不同的成分特点进行,一般而言,应先将水相成分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慢慢加入油相成分,边加热边搅拌,最后加入活性成分和乳化剂,充分搅拌均匀。

最后,要严格控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这包括对原料的检验和鉴定,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测和监控,以及对最终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和安全性评估。

同时,还要加强对生产设备的维护和清洁,确保生产环境的洁净和卫生。

综上所述,化妆乳的生产工艺技术标准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通过选择合适的原料、控制好乳化温度和乳化时间、合理调配配方、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可以生产出质量优良、安全可靠的化妆乳产品。

化妆品膏霜基础原料与配方技术

化妆品膏霜基础原料与配方技术

化妆品膏霜基础原料与配方技术基础原料是化妆品膏霜制作的关键。

以下是常见的化妆品膏霜基础原料:1.水相基础原料:一般使用水或水溶性成分作为膏霜的基础,这些成分可以是纯水、植物提取物、水合基质等。

水相基础原料在膏霜中起到稀释和溶解其他成分的作用。

2.油相基础原料:油相基础原料主要是油性或脂肪醇类物质,它们可以提供膏霜的滑润性和润肤效果。

常用的油相基础原料有植物油(如橄榄油、葵花籽油等)、矿物油、乳化剂等。

3.乳化剂:乳化剂是化妆品膏霜中起乳化作用的成分,它们能够使水相和油相混合均匀,形成乳状或胶状的质地。

常用的乳化剂有强、弱乳化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聚氧乙烯硬脂酸酯等。

4.稠化剂:稠化剂用于增加膏霜的黏稠度和粘度,使其更易于涂抹和保存。

常见的稠化剂有明胶、天然树胶、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等。

5.活性成分:化妆品膏霜中可以添加各种活性成分,如维生素、保湿因子、抗氧化剂等,以提供特定的保养和修护功能。

膏霜的配方技术是制作化妆品膏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膏霜配方技术:1.将水相基础原料加热至80℃左右,搅拌均匀。

2.将乳化剂以及活性成分加入水相基础原料中,搅拌均匀。

3.将油相基础原料和稠化剂加热至80℃左右,搅拌均匀。

4.将油相基础原料缓慢加入水相基础原料中,同时继续搅拌。

5.继续搅拌,将温度冷却至40℃左右,加入调节pH值的物质,搅拌均匀。

6.再次降温至室温,导入适量的防腐剂,搅拌均匀。

7.放置一段时间,膏霜会逐渐凝胶并形成稳定的质地。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是一种常见的膏霜配方技术,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不同成分的相容性、比例和使用的目的。

此外,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评估。

总之,了解化妆品膏霜的基础原料和配方技术,对于制作高质量的化妆品膏霜至关重要。

掌握正确的原料选择和配方技术,可以确保膏霜的质地、稳定性和功能的实现。

第六章 乳化类护肤用化妆品

第六章 乳化类护肤用化妆品

案例四
▪ 广州某企业的生产事故:04年9月14日 ,下午下 班时,500L夹层搅拌乳化锅正在生产乳液(处于 降温阶段),原操作员因安排晚上九点钟上班,委 托另一乳化工帮忙出料,而另一乳化工未对设备 运行状况进行了解,随后离开车间吃晚饭去了, 期间车间空无一人,等吃完饭回来,也不检查设 备状态,直到8点钟出料时发现锅底严重变形报 废。
(三)乳化体的不稳定性
1、分层 ▪ 分层与什么因数有关? 2、变型 ▪ 变型的起因:相体积的变化 、温度的影响 、乳
化剂的影响 、电解质的影响 。 3、破乳 ▪ 破乳的过程是怎样的?
二、乳化体的制备
油相组分(加热溶解) 水香组分(加热)
水溶性聚合物溶液(先低温熔胀后加热)
搅拌预乳化(70-75。C)
4、矿油和凡士林
▪ 物理性质:非极性、沸点在300C以上的高碳烃,以 直链饱和烃为主要成分 ,对氧和热的稳定性高,不 易腐败和酸败。
5、硅油
▪ 物理性质:非极性物质,具有良好的润滑性,高的 抗紫外线辐射性能,良好的抗静电性和透气性,能 改善皮肤的光滑性和弹性,改进膏霜和乳液的分散 性和铺展性。
6、羊毛脂及其衍生物 ▪ 羊毛脂的组成;96%为蜡酯,即甾醇、三萜醇、脂
9、石蜡、微晶蜡和地蜡
▪ 石蜡的物理性质:C24~C32的正构烷烃,还含有异构 烷烃,无色或白色,无味、无臭的半透明蜡状固体 。
▪ 微晶蜡的物理性质:C41~C50带长链的环烷烃和异构 烷烃,黄色或棕黄色,无味、无臭、无定形固体蜡。
▪ 地蜡的组成:相对分子量高的固态饱和和不饱和的 碳氢化合物。 10、角鲨烷
一、制备设备
150升乳化锅
50升乳化锅
最新展示的乳化锅
最新展示的乳化锅

化妆品生产工艺基础:乳剂类化妆品

化妆品生产工艺基础:乳剂类化妆品

【专题】化妆品生产工艺基础:乳剂类化妆品【专题】化妆品生产工艺基础(01)第一部分乳剂类化妆品生产工艺乳液配制长期以来是依靠经验建立起来的,逐步充实完善了理论,正在走向依靠理论指导生产。

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有赖于操作者的经验。

至今,研究和生产乳化产品的专家,仍然承认经验的重要性,这是因为[]乳液制备时涉及的因素很多,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定量地指导乳化操作。

即使经验丰富的操作者,也很难保证每批都乳化得很好。

经过小试选定乳化剂后,还应制定相应的乳化工艺及操作方法,以实现工业化生产。

制备乳状液的经验方法很多,各种方法都有其特点,选用哪种方法全凭个人的经验和企业具备的条件,但必须符合化妆品生产的基本要求。

一、乳化体制备工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时虽然采用同样的配方,但是由于操作时温度、乳化时间、加料方法和搅拌条件等不同,制得的产品的稳定度及其他物理性能也会不同,有时相差悬殊。

因此根据不同的配方和不同的要求,采用合适的配制方法,才能得到较高质量的产品。

(一)生产程序(1)油相的制备将油、脂、蜡、乳化剂和其他油溶性成分加入夹套溶解锅内,开启蒸汽加热,在不断搅拌条件下加热至70-75℃,使其充分熔化或溶解均匀待用。

要避免过度加热和长时间加热以防止原料成分氧化变质。

容易氧化的油分、防腐剂和乳化剂等可在乳化之前加入油相,溶解均匀,即可进行乳化。

(2)水相的制备先将去离子水加人夹套溶解锅中,水溶性成分如甘油、丙二醇、山梨醇等保湿剂,碱类,水溶性乳化剂等加人其中,搅拌下加热至90-100℃,维持20min灭菌,然后冷却至70~80℃待用。

如配方中含有水溶性聚合物,应单独配制,将其溶解在水中,在室温下充分搅拌使其均匀溶胀,防止结团,如有必要可进行均质,在乳化前加入水相。

要避免长时间加热,以免引起粘度变化。

为补充加热和乳化时挥发掉的水分,可按配方多加3%~5%的水,精确数量可在第一批制成后分析成品水分而求得。

(3)乳化和冷却上述油相和水相原料通过过滤器按照一定的顺序加入乳化锅内,在一定的温度(如70-80℃)条件下,进行一定时间的搅拌和乳化。

化妆品配方与制作工艺之乳化体

化妆品配方与制作工艺之乳化体

《化装品配方设计与制备工艺》之公保含烟创作本温习资料用途:用于《化装品配方设计与制备工艺》考试,以及《化装品配制员》职业资格考试.然则本资料只是两门考试的局部外容,不是全部.本温习资料目的:列出两门考试与化装品配方与制备工艺相关知识的要点,便于各位同学记忆.乳化体第一章乳化体实际1.乳化体(或叫乳剂):是一种或几种液体以小液体或小液珠的形式分散于另一种不相溶的液体之中,形成有相当稳定的多相分散体系.2.乳剂的种类:水包油型乳化剂(O/W)、油包水型乳化剂(W/O)、多重乳化剂(W/O/W,O/W/O)、微乳化体.3.液珠年夜小与乳化体外观的关系液珠年夜小外观年夜液珠年夜于1μm 1 ~ 0.1μm (约)0.1—0.05μm0.05μm以下可分辨两相存在乳白色乳化体蓝白色乳化体灰色半透明液透明液4.乳状液颗粒年夜小的测定办法:浊度法、计数法、光散射法、显微镜法5.影响乳状液黏度的因素1)外相的黏度2)内相的黏度3)内相的浓度4)乳化剂及界面膜的性质5)液珠年夜小及其散布6)电黏度效应6.影响乳状液黏度的因素乳化体的增稠的法子:参加高分子聚合物,增加内相的比例,增加油相的熔点.注意:不能通过加盐的法子来增加黏度.7.乳状液类型的测定办法:稀释法、染料法、电导法、滤纸润湿法8.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相体积、乳化剂的分子构型、乳化剂的亲水性、乳化器资料性质9.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界面张力、界面膜的强度、界面电荷的影响、黏度的影响10.乳状液不稳定性的三种暗示方式:分层、变型、破乳11.影响絮凝和聚结速度的主要因素:电解质、电场、温度12.选择乳化剂的原则(1)中选用两种乳化剂配成混合乳化剂时,HLB值不要相差过年夜,一般不超越5为宜,否则所配乳化体的稳定性欠好.(2)选用多个HLB值呈等差变卦(如HLB值辨别为6、8、10、12、14、16)的乳化剂组成混合乳化剂,所配乳化体稳定.(3)混合乳化剂中各组分用量要主次有别,以担保乳化体的类型及其稳定性.(4)除了选择适宜的乳化剂配比,以便乳化剂的HLB值与油相所需HLB值相吻合外,乳化剂在化装品中的用量一般思索如下:13.欲制O/W型乳化体,配方的原料为Span 60 、Tween 60、凡士林和水.已知Span 60、Tween 60的HLB值辨别为4.7、14.9,将凡士林乳化成O/W型乳化体需要的HLB值为10.0.计算Span 60 与Tween 60的比例.答:假定Span 60:Tween 60 = x:1,则(14.9 –)/ (–) = x第二章乳化类护肤品14.乳化体化装品依据产物的形态,可分为不能活动呈半固态的膏霜(其中较硬的叫膏,较软的叫霜)和可以活动的乳液.罕见乳化体化装品有润肤霜、润肤乳液、冷霜、雪花膏等.15.润肤霜的作用是恢复和维持皮肤健美的外观和良好的润湿条件,以坚持皮肤的滋润、柔软和富有弹性.它可以呵护皮肤免受外界环境的安慰,避免皮肤过火失去水分,向皮肤概略弥补适宜的水分和脂质.16.润肤霜依据其用途的分歧可以分为日霜、晚霜、护手霜、推拿膏、眼霜等.润肤霜的主要质量问题及质量控制办法:P191(1)耐热油水别离:配方与工艺(2)颜色泛黄.(加热温渡过高,某此原料易变色,加抗氧化剂)(3)膏体中有气泡,(没有真空脱泡)(4)霉变和发胀.17.润肤乳润肤乳与润肤霜配方与工艺相似.区别是配方上,乳液的用的增稠剂分歧,油相的熔点较低,含量较少.润肤霜的主要质量问题及质量控制办法:P192(1)乳液的稳定性差:a)乳液的黏度低,水油两相的密度差比拟年夜b)配方或工艺原因,使得内相粒径不足细或许散布不平均.(2)乳液在贮存进程中,黏度升高采用了较硬脂酸盐或硬脂酸酯类作为乳化剂(3)颜色变黄18.冷霜一种含香味剂的油脂性膏体,又名香脂.是典型的W/O型乳化体,由于涂擦在皮肤上发作凉爽觉得,故而得名.与雪花膏相比,其膏体更无油腻感.主要原料为水、蜂蜡、硼砂、白矿油、凡士林及黏度调节剂等.乳化剂一般是蜂蜡与硼砂反响物;或许加上非离子概略活性剂,也可以纯真用非离子概略活性剂.冷霜目前一般用作清洁霜.冷霜的质量问题及控制办法:(1)热天析油:乳化剂、或油相没有选择适宜.(2)冷霜发粗:生产工艺(没有乳化好)、配方(乳化剂分歧适)(3)颜色偏黄:原料(如香精、蜡类)选择分歧适19.雪花膏颜色洁白,在皮肤上涂开后相似雪花很快消失,因此而得名.特点:油而不腻,油分不容易被吸收,涂后在皮肤上发作一层油膜.雪花膏是一种O/W型乳化体.其主要原料有水、硬脂酸、碱、硬脂酸甘油酯及甘油等.其中硬脂酸既是油相,也和碱反响生成皂作为乳化剂.但这种乳化剂乳化效果其实欠好,一般也会加上其它非离子概略活性剂作为乳化剂,也可以纯真用非离子概略活性剂.雪花膏的主要质量问题及控制办法:(1)颗粒粗(乳化工艺:均质速度、乳化温度;配方:碱不足或过量,或甘油不足)(2)出水(配方:碱不足,水中盐分多)(3)起面条(配方:硬脂酸过多)(4)变色(配方成分被氧化,)(5)安慰皮肤(防腐剂用量多,某些原料杂质)(6)霉变和发胀(防腐剂不足,生产带入微生物)(7)严重干缩(没有密封)20.推拿膏特点:油相的分子量低、活动点低、黏度较小的油.第三章乳化类护发品21.护发素的作用是改善干梳和湿梳性能,抗静电作用,赋予头发光泽,呵护头发,增加头发的体感.22.护发素主要是由水、乳化剂、阳离子调理剂、油脂、增稠剂、防腐剂、着色剂、香精及其它活性成分组成.护发素一般制成O/W型乳化体.1.主体成分,主要为阳离子概略活性剂,如: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聚季铵盐类、阳离子瓜尔胶2.辅佐成分保湿剂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山梨醇等保湿、调理、调节产物黏度及降低冰点作用富脂剂白油、植物油、羊毛脂、脂肪酸、高碳醇等护发、改善梳感性、柔润性和光泽性;增稠作用等.乳化剂单硬脂酸甘油酯、棕榈酸异丙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等乳化作用,并可起到护发、护肤、柔滑和滋润作用3、特种添加剂:水解卵白、维生素E、霍霍巴油等23.护发素感官、理化指标项目要求感观指标外观无异物色泽契合规则色泽香气契合规则香型理化指标耐热(40±1)℃坚持24h,恢复至室温后无分层现象耐寒-5℃ ~ -10℃坚持24h,恢复至室温后无分层现象Ph总固体%24.发乳是乳化体护发用品,主要作用是弥补头发油分、使头发发亮、柔软并有适度的整发效果.发乳的主要原料有水、油性原料、乳化剂、黏度调节剂及保湿剂等.可以制成O/W型或许是W/O型.25.焗油膏是通过蒸汽将油分和各种营养添加剂渗入到发根,起到养发、护发作用的乳化体产物.第四章 乳化体生产26. 乳化办法:油、水混合法、低能乳化法27. 润肤霜的一般生产工艺流程图:其中,乳化环节最为重要,应该控制好乳化的温度与时间、加28.1) 油相的调制2) 水相的调制3) 乳化4) 冷却5) 添加剂的参加6) 灌装29. 乳化体的生产工艺1) 间歇式乳化2) 半延续式乳化3) 延续式乳化30. 乳化剂的参加办法:1) 乳化剂溶于水中2) 乳化剂溶于油中3) 乳化剂辨别溶解4) 初生皂法5) 交替加液法31.转相的办法:增加外相的转相法、降高温度转相、参加阴离子转相、转相:就是将W/O型转酿成O/W型,或许将O/W型转酿成W/O型.转相的作用:由于转相进程中,可以使界面张力到达十分低,所以转相可以失掉稳定且颗粒平均的制品.转相的办法有:1)增加外相的办法,2)降高温度的办法3)参加阴离子的办法.32.低能乳化法原理:将水相分红两局部,一局部水加热与油相(加热)高温乳化;另一局部水不加热,直接参加乳化体中,以到达降温的效果,从而节省能量.一般用于制造O/W型乳化体.33.润肤霜的主要质量问题及控制办法(1)产物不稳定(包括:膏体外观粗拙不细腻,黏度异常,油水分层)a)配方上原因:●乳化剂选择欠妥,HLB值过高或过低●油脂选用高熔点的蜡b)原料的原因:●乳化剂质量问题.乳化剂有效含量不足.能够称料进程呈现问题或乳化剂原料蜕变所引起.c)工艺的原因:●原料未充沛溶解.油相固体原料未充沛溶解;●水相高分子原料预分散不充沛●均质乳化时间不足或均质机任务不正常●搅拌速渡过快或真空度不足●在高温下就停止搅拌(2)膏体变色能够的原因有:a)主要是香精或活性成分不稳定所引起.b)油脂加热温渡过高.加热温度超越110℃,造成油脂颜色泛黄.控制办法:不使油脂加热温渡过高,加热时间过长.(3)膏体变味能够的原因有:a)某些香料不稳定b)油脂被氧化(4)菌落总数超标能够的原因有:a)容器污染.b)原料污染.c)环境卫生和周围环境条件.34.乳液类化装品的主要质量问题(1)乳液稳定性差(2)在贮存进程中,黏度逐渐增加(3)颜色泛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妆品配方设计与制备工艺》本复习资料用途:用于《化妆品配方设计与制备工艺》考试,以及《化妆品配制员》职业资格考试。

但是本资料只是两门考试的部分容,不是全部。

本复习资料目的:列出两门考试与化妆品配方与制备工艺相关知识的要点,便于各位同学记忆。

乳化体第一章乳化体理论1.乳化体(或叫乳剂):是一种或几种液体以小液体或小液珠的形式分散于另一种不相溶的液体之中,形成有相当稳定的多相分散体系。

2.乳剂的种类:水包油型乳化剂(O/W)、油包水型乳化剂(W/O)、多重乳化剂(W/O/W,O/W/O)、微乳化体。

3.液珠大小与乳化体外观的关系液珠大小外观大液珠大于1μm 1 ~ 0.1μm (约)0.1—0.05μm0.05μm以下可分辨两相存在乳白色乳化体蓝白色乳化体灰色半透明液透明液4.乳状液颗粒大小的测定方法:浊度法、计数法、光散射法、显微镜法5.影响乳状液黏度的因素1)外相的黏度2)相的黏度3)相的浓度4)乳化剂及界面膜的性质5)液珠大小及其分布6)电黏度效应6.影响乳状液黏度的因素乳化体的增稠的办法:加入高分子聚合物,增加相的比例,增加油相的熔点。

注意:不能通过加盐的办法来增加黏度。

7.乳状液类型的测定方法:稀释法、染料法、电导法、滤纸润湿法8.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相体积、乳化剂的分子构型、乳化剂的亲水性、乳化器材料性质9.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界面力、界面膜的强度、界面电荷的影响、黏度的影响10.乳状液不稳定性的三种表示方式:分层、变型、破乳11.影响絮凝和聚结速度的主要因素:电解质、电场、温度12.选择乳化剂的原则(1)当选用两种乳化剂配成混合乳化剂时,HLB值不要相差过大,一般不超过5为宜,否则所配乳化体的稳定性不好。

(2)选用多个HLB值呈等差变化(如HLB值分别为6、8、10、12、14、16)的乳化剂组成混合乳化剂,所配乳化体稳定。

(3)混合乳化剂中各组分用量要主次有别,以保证乳化体的类型及其稳定性。

(4)除了选择合适的乳化剂配比,以便乳化剂的HLB值与油相所需HLB值相吻合外,乳化剂在化妆品中的用量一般考虑如下:13.欲制O/W型乳化体,配方的原料为Span 60 、Tween 60、凡士林和水。

已知Span 60、Tween 60的HLB值分别为4.7、14.9,将凡士林乳化成O/W型乳化体需要的HLB值为10.0。

计算Span 60 与Tween 60的比例。

答:假设Span 60:Tween 60 = x:1,则(14.9 –10.0) / (10.0 – 4.7) = x推出:x=4.9/5.3第二章乳化类护肤品14.乳化体化妆品根据产品的形态,可分为不能流动呈半固态的膏霜(其中较硬的叫膏,较软的叫霜)和可以流动的乳液。

常见乳化体化妆品有润肤霜、润肤乳液、冷霜、雪花膏等。

15.润肤霜的作用是恢复和维持皮肤健美的外观和良好的润湿条件,以保持皮肤的滋润、柔软和富有弹性。

它可以保护皮肤免受外界环境的刺激,防止皮肤过分失去水分,向皮肤表面补充适宜的水分和脂质。

16.润肤霜根据其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日霜、晚霜、护手霜、按摩膏、眼霜等。

润肤霜的主要质量问题及质量控制方法:P191(1)耐热油水分离:配方与工艺(2)颜色泛黄。

(加热温度过高,某此原料易变色,加抗氧化剂)(3)膏体中有气泡,(没有真空脱泡)(4)霉变和发胀。

17.润肤乳润肤乳与润肤霜配方与工艺相似。

区别是配方上,乳液的用的增稠剂不同,油相的熔点较低,含量较少。

润肤霜的主要质量问题及质量控制方法:P192(1)乳液的稳定性差:a)乳液的黏度低,水油两相的密度差比较大b)配方或工艺原因,使得相粒径不够细或者分布不均匀。

(2)乳液在贮存过程中,黏度升高采用了较硬脂酸盐或硬脂酸酯类作为乳化剂(3)颜色变黄18.冷霜一种含香味剂的油脂性膏体,又名香脂。

是典型的W/O型乳化体,由于涂擦在皮肤上产生凉快感觉,故而得名。

与雪花膏相比,其膏体更无油腻感。

主要原料为水、蜂蜡、硼砂、白矿油、凡士林及黏度调节剂等。

乳化剂一般是蜂蜡与硼砂反应物;或者加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也可以单纯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冷霜目前一般用作清洁霜。

冷霜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方法:(1)热天析油:乳化剂、或油相没有选择合适。

(2)冷霜发粗:生产工艺(没有乳化好)、配方(乳化剂不合适)(3)颜色偏黄:原料(如香精、蜡类)选择不合适19.雪花膏颜色洁白,在皮肤上涂开后类似雪花很快消失,因此而得名。

特点:油而不腻,油分不易被吸收,涂后在皮肤上产生一层油膜。

雪花膏是一种O/W型乳化体。

其主要原料有水、硬脂酸、碱、硬脂酸甘油酯及甘油等。

其中硬脂酸既是油相,也和碱反应生成皂作为乳化剂。

但这种乳化剂乳化效果并不好,一般也会加上其它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也可以单纯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雪花膏的主要质量问题及控制方法:(1)颗粒粗(乳化工艺:均质速度、乳化温度;配方:碱不够或过量,或甘油不够)(2)出水(配方:碱不够,水中盐分多)(3)起面条(配方:硬脂酸过多)(4)变色(配方成分被氧化,)(5)刺激皮肤(防腐剂用量多,某些原料杂质)(6)霉变和发胀(防腐剂不够,生产带入微生物)(7)严重干缩(没有密封)20.按摩膏特点:油相的分子量低、流动点低、黏度较小的油。

第三章乳化类护发品21.护发素的作用是改善干梳和湿梳性能,抗静电作用,赋予头发光泽,保护头发,增加头发的体感。

22.护发素主要是由水、乳化剂、阳离子调理剂、油脂、增稠剂、防腐剂、着色剂、香精及其它活性成分组成。

护发素一般制成O/W型乳化体。

1.主体成分,主要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聚季铵盐类、阳离子瓜尔胶2.辅助成分保湿剂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山梨醇等保湿、调理、调节产品黏度及降低冰点作用富脂剂白油、植物油、羊毛脂、脂肪酸、高碳醇等护发、改善梳理性、柔润性和光泽性;增稠作用等。

乳化剂单硬脂酸甘油酯、棕榈酸异丙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等乳化作用,并可起到护发、护肤、柔滑和滋润作用3、特种添加剂:水解蛋白、维生素E、霍霍巴油等23.护发素感官、理化指标项目要求感观指标外观无异物色泽符合规定色泽香气符合规定香型理化指标耐热(40±1)℃保持24h,恢复至室温后无分层现象耐寒-5℃ ~ -10℃保持24h,恢复至室温后无分层现象Ph 2.5 ~ 7.0总固体%≥4.024.发乳是乳化体护发用品,主要作用是补充头发油分、使头发发亮、柔软并有适度的整发效果。

发乳的主要原料有水、油性原料、乳化剂、黏度调节剂及保湿剂等。

可以制成O/W型或者是W/O型。

25.焗油膏是通过蒸汽将油分和各种营养添加剂渗入到发根,起到养发、护发作用的乳化体产品。

第四章乳化体生产26.乳化方法:油、水混合法、低能乳化法27.润肤霜的一般生产工艺流程图:速度、均质的速度等参数。

否则,膏体不细腻,甚至分层。

28.乳化体的生产过程(生产程序):1)油相的调制2)水相的调制3)乳化4)冷却5)添加剂的加入6)灌装29.乳化体的生产工艺1)间歇式乳化2)半连续式乳化3)连续式乳化30.乳化剂的加入方法:1)乳化剂溶于水中2)乳化剂溶于油中3)乳化剂分别溶解4)初生皂法5)交替加液法31.转相的方法:增加外相的转相法、降低温度转相、加入阴离子转相、转相:就是将W/O型转变为O/W型,或者将O/W型转变为W/O 型。

转相的作用:由于转相过程中,可以使界面力达到非常低,所以转相可以得到稳定且颗粒均匀的制品。

转相的方法有:1)增加外相的方法,2)降低温度的方法3)加入阴离子的方法。

32.低能乳化法原理:将水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水加热与油相(加热)高温乳化;另一部分水不加热,直接加入乳化体中,以达到降温的效果,从而节省能量。

一般用于制造O/W型乳化体。

33.润肤霜的主要质量问题及控制方法(1)产品不稳定(包括:膏体外观粗糙不细腻,黏度异常,油水分层)a)配方上原因:●乳化剂选择不当,HLB值过高或过低●油脂选用高熔点的蜡b)原料的原因:●乳化剂质量问题。

乳化剂有效含量不够。

可能称料过程出现问题或乳化剂原料变质所引起。

c)工艺的原因:●原料未充分溶解。

油相固体原料未充分溶解;●水相高分子原料预分散不充分●均质乳化时间不够或均质机工作不正常●搅拌速度过快或真空度不够●在高温下就停止搅拌(2)膏体变色可能的原因有:a)主要是香精或活性成分不稳定所引起。

b)油脂加热温度过高。

加热温度超过110℃,造成油脂颜色泛黄。

控制方法:不使油脂加热温度过高,加热时间过长。

(3)膏体变味可能的原因有:a)某些香料不稳定b)油脂被氧化(4)菌落总数超标可能的原因有:a)容器污染。

b)原料污染。

c)环境卫生和周围环境条件。

34.乳液类化妆品的主要质量问题(1)乳液稳定性差(2)在贮存过程中,黏度逐渐增加(3)颜色泛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