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检验及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检验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检测方法可归纳为出血、血栓和药物监测3大类。虽则有些方法能应用于多种检测目的,但为特殊目的而创建的方法亦有重要价值。故在检测时应合理地运用。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是黏附、聚集、分泌、促凝血、血块回缩。通过这些功能维持着正常人体的初期止血作用。由于这些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疾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在有些疾病同时会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

1 血小板数量检查

1.1目测计数法

将血液用适当的稀释液作一定量稀释,混匀后充入计数池内,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血小板数量,经过换算得出每升血液中血小板数。

1.2细胞分析仪计数法

1.2.1电阻抗法

血小板通过小孔引起电阻变化,产生的脉冲经数字化后,根据不同的阈值,计算机分别给出血小板数目。

1.2.2光散射法

折射率与细胞内容物有关,血小板有别于红细胞等其它非血小板颗粒,其折射率较低,通过低角度光散射即可与红细胞区别。

2 血小板形态、结构检查

瑞氏染色,显微镜观察;MPV检查,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

3 血小板功能检查

3.1血块收缩试验(CRT)

血块收缩时有相应的血清析出,计算占原有血量的百分数。

3.2血小板粘附试验

一定量血液与一定表面积的异物接触后,即有相当数目的血板粘附于异物表面上,测定接触面后血小板数之差,可求出占血小板总数的百分率。

3.3血小板聚集试验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之一,主要有比浊法、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测定法、散射性粒子检测法、全血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法、微量反应板法等。

3.3.1比浊法

在特定的搅拦条件下,在富含血小板血浆中加入诱导剂后,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悬液的浊度随之下降,根据描记曲线可以计算血小板聚集程度及速度[1]。

3.3.2剪切诱导测定法

不加诱聚剂,血小板在高剪切力环境下血小板聚集,根据比浊法的原理采用旋转式铁板流体

测定仪,仪器绘制成聚集曲线,以观察体外血小板聚集变化。

4 注意事项

4.1全部用具和稀释液要特别清洁,无污染。

4.2刺血要深(3mm),吸血和注入稀释液的动作要快。皮肤上留有残余乙醇进行采血时,计数可降低。在同时做几项检查时,应该先吸血做血小板检查。

4.3在滴人计数池前,必须充分摇匀,但用力掌握适当。

4.4滴入计数池后静置15分钟左右再计数,时间过短不能全部沉淀,时间过长则血小板可能

破坏。

4.5计数时应使显微镜光圈缩小,视野略暗,以便看清折光的血小板,注意区别灰尘、红细

胞或白细胞碎片、霉菌等。

4.6标本采取后应在30分钟内计数完毕,放置时间愈长,血小板数愈低。

4.7夏季应注意不要让计数池内液体蒸发(混悬液滴人计数池静止时可将计数板置于湿润的平

皿内),否则血小板失去光泽,不易辨认。

4.8稀释液配制后要过滤数次,防止污染。用稀释液空白计数应为零。

5 临床意义

5.1生理性变化每天有6%~10%的变化,剧烈运动、进食、午后、妊娠中晚期轻度升高;

妇女月经第1天降低,第3~4天恢复正常或略高。

5.2病理性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而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病、抗癌药的应用等;血小板破坏增加而致的血小板减少,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功能亢进、SLE、体外循环等;血小板消耗过多而致的血小板减少,如弥散性血管内

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感染或中毒,如伤寒、败血症、化学药物中毒等。

5.3血小板增多组织受损及术后特别是脾切除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血小

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的早期;急性反应,如急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

溶血等。

5.4医学决定水平值 PLT计数低于10×109/L,可致自发性出血。若出血时间等于或超过15分钟,和(或)已有出血,则应立即给予增加血小板的治疗;在患者有小的出血损伤或将行小手

术时,若PLT低于50×109/L,则应给予血小板浓缩物;在患者有大的出血性损伤或将行较大

手术时,若低于100×109/L,则应给予血小板浓缩物;高于600×109/L属病理状态,若无失血史及脾切除史,应仔细检查是否有恶性疾病的存在;高于1000×109/L常出现血栓,若此种血小板增多属于非一过性的,则应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振义,李家增,阮长耿.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1996:378 379.

[2]孙芾,王厚芳.流式细胞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385 3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