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检验及临床意义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显微镜计数法
通过人工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计数血小板数 量。
其他方法
如流式细胞术、电镜技术等,用于特殊情况下或进一步研究。
血小板计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诊断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计数是诊断出血性疾病的 重要指标,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血栓性疾病等。
监测抗凝治疗
对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定期 检测血小板计数有助于评估治疗 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检测血小板表面的活化标记物, 了解血小板活性状态。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诊断血栓性疾病
通过对血小板功能的检测,有助于诊 断血栓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 肌梗死、脑卒中等。
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
通过检测血小板功能,可以评估个体 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预防和治 疗提供依据。监测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来自血小板活化检测的临床意义
诊断血栓性疾病
01
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关键步骤,通过检测血小板活化程度
有助于诊断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
评估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02
对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检测血小板活化程度有助于评
估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调整。
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
03
血小板活化程度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血小板
活化程度有助于预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血小板活化检测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标本采集和处理
采集血液标本时应避免过 度挤压和抗凝剂不足,防 止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检测方法选择
不同检测方法对血小板活 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 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选 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结果解读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其他 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血小板 活化检测结果,避免误诊 和漏诊。
血小板六项临床意义
血小板六项临床意义在临床医学中,血小板六项是常规血液检查的一部分,通过检测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可以提供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面是血小板六项的临床意义:1.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出机体的止血功能。
过高的血小板计数可能与血液凝块形成风险增加相关,例如动脉栓塞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而过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例如易出血或瘀血等情况。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出机体的止血功能。
过高的血小板计数可能与血液凝块形成风险增加相关,例如动脉栓塞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而过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例如易出血或瘀血等情况。
2.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可以反映血小板的大小是否均匀。
增高的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可能与血小板破坏或异常生成相关。
低的PDW值可能意味着血小板体积分布较为均匀。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可以反映血小板的大小是否均匀。
增高的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可能与血小板破坏或异常生成相关。
低的PDW值可能意味着血小板体积分布较为均匀。
3. 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压积是血液中血小板所占的比例。
增高的血小板压积可能与骨髓异常产生的血小板增多相关,例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而低的血小板压积可能与血小板减少相关,例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压积是血液中血小板所占的比例。
增高的血小板压积可能与骨髓异常产生的血小板增多相关,例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而低的血小板压积可能与血小板减少相关,例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
增高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能意味着有炎症或感染存在。
低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则可能与骨髓功能异常相关。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
增高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能意味着有炎症或感染存在。
血小板聚集检测项目开展临床意义应用
血小板的结构
血小板虽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此 外,内部还有散在分布的颗粒成分。 血小板一旦与创伤面或玻璃等非血管 内膜表面接触,即迅速扩展,颗粒向 中央集中,并伸出多个伪足,变成树 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颗粒随即释放, 血小板之间融合,成为粘性变形血小 板。 树突型血小板如及时消除其刺激因素, 还能变成循环型血小板,粘性变形的 血小板则为不可逆转的改变。
脑梗塞、脑出血、糖尿病伴血管病变、高β脂
蛋白血症,肺梗塞、哮喘、肾小球肾病、肾移
植免疫排斥、血液透析、人工瓣膜、深静脉血
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妊娠及其中毒
症、口服避孕药、脾切除术后、静脉滴注葡萄
糖、高脂饮食、吸烟等。
18
血小板聚集率降低
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 先天性:见于vWD、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
血小板膜
血小板膜是附着或镶嵌有蛋白质双分子层的 脂膜,膜中含有多种糖蛋白,已知糖蛋白Ⅰb 与粘附作用有关,糖蛋白Ⅱb/Ⅲa与聚集作用 有关,糖蛋白Ⅴ是凝血酶的受体。血小板膜 外附有由血浆蛋白、凝血因子和与纤维蛋白 溶解系统有关分子组成的血浆层(血小板的 外覆被)。
血小板在止血机能中的作用
包膜
蛋白质 glycoprotein GP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介绍
美国海伦娜公司
凝血因子的测定
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包括因子 Ⅱ、Ⅴ、Ⅶ、Ⅷ、Ⅸ、Ⅹ、Ⅺ、Ⅻ、 ⅩⅢ)
血小板数和功能的检测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 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 积(MPV)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
≠ 血小板数量 功能
血管内皮及功能的检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浆内皮素
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及临床意义准确计数血小板是现阶段临床医学检验的关注热点,传统计数血小板数值不准确、结果不可靠等缺陷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需求输血小板群体的切身利益,十分不利于医学检验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重视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及其本身所具有的临床价值意义便显的极为必要。
结合实际来看,血小板本身体积很小,且具有明显的无色、极易粘附等特质,往往在人体皮肤破损,血液流出时,血小板便会迅速粘附血管壁,所以一直以来血小板的采集检测难度也比较大,以往的很多采血或者计数方法,都无法达到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效果;但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医学技术的全面完善,准确计数血小板也逐渐成为现实。
比如现在的免疫学测定和二维激光散射方法便可以达到准确计数血小板的目的。
1.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1.1利用免疫学测定准确计数血小板目前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主要是以免疫学测定和二维激光散射来体现,其中免疫学测定最早自上世纪80年代末时出现,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该方法正式开始应用至临床实践中,这个过程中先以浓度对等荧光微球替换红细胞,之后求出血小板所占荧光微球的比例数值,再用所求数值乘荧光微球浓度,最终便可得到比较准确的血小板数,期间所使用主要设备即血液分析仪,按照相应流程选取质量参数达标的血液分析仪,直接计数荧光血小板,便可保障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完全达到预期。
1.2二维激光散射法准确计数血小板二位激光散射法准确计数血小板较之免疫学测定而言,现代化特征更加明显,其原理主要是按照同质性球体光散射MIE 理论,在球形状血小板逐个经过激光照射区域期间,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做实时测定,比如高角度观察细胞折射系数,低角度分析相应细胞大小等;以此达到精确计数血小板的目的。
且该方法可以在无需荧光标记抗体的基础上,通过二维散图有效区分测定血小板,使准确计数血小板的实效性和便捷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1.准确计数血小板的临床价值意义2.1准确计数血小板结果高于正常水平的临床价值意义(1)准确计数血小板结果高于正常水平的临床价值意义,最常见的即其为恶性肿瘤患者病情、预后情况提供了实时参考指标,比如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血液往往处于高凝状,以肺癌为例,晚期肺癌患者血小板增多的现象明显超过早期肺癌患者,且患者血小板增多往往也预示着相应患者预后不佳的风险会呈直线上升。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二、血栓弹力实验
图1 血栓弹力图描绘的凝块形成的速度和强度曲线
TEG临床应用
• (一)监测凝血功能 • 目前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如:PT, APTT)只
能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反映凝血过程中某 一阶段或某种凝血产物。凝血过程中血小板与凝 血因子相互作用,无血小板参与的凝血检测不能 反应凝血全貌。TEG检测能够全面展现血凝块发 生发展的全过程,从凝血因子的激活到牢固的血 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再到纤维蛋白溶解,展示 患者凝血状况的全貌和血凝块形成的速率、血凝 块的强度,血凝块的纤溶水平。
TEG临床应用
• (二)指导成分输血
•
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能判断导致出血的具体
原因,检出是凝血因子、纤维蛋白、血小板的原
因还是肝素残留导致的出血,这样就能够指导输
注正确的血液成分进行止血治疗。通过对术后出
血原因进行鉴别,还能够减少二次手术风险。欧
美的许多国家将TEG作为进行血液制品管理的重 要工具,文献表明TEG指导输血有助于节约用血 、降低因过度输血引起的副作用及死亡率。
三、血小板功能检测
•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 总原则采血要顺利,不可反复穿刺,采血
不顺利,容易激活凝血因子,或激活血小 板,影响血小板的凝聚力,标本从采集到 操作完成在4小时内完成,放置过久降低血 小板的聚集强度和速度。用凝血蓝帽的抗 凝管采血3ml,立即轻轻颠倒混匀至少5次 ,不可过于剧烈,防治激活血小板。
二、血栓弹力实验
• 标本采集:与凝血常规管分开单独一管, 全血检测不需要离心,但病人抽血需要空 腹,才能减少食物蛋白的干扰。PS:凝血 常规可以与D2聚体同一管。当另作3P实验 建议单独抽一管。
二、血栓弹力实验
• 临床意义: • 血栓弹力图(TEG)是来观察血液凝固的动态和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的临床意义一、概述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聚集成团的特性。
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后,就启动了血小板聚集反应。
参与血小板聚集的物质主要有血小板膜表面受体GPIIb/IIIa(为Fg受体)Fg和Ca2+,同时vWF、Fn 也可与GPIIb/IIIa和Ca2+或其他二价离子发生聚集反应。
能够诱导血小板发生聚集的物质称血小板聚集诱导剂。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进一步活化和参与二期止血、促进血液凝固的基础。
二、检测方法血小板聚集试验 (PAgT) 的测定方法较多,包括 PRP 透射比浊法、全血电阻抗法、剪切诱导法、光散射比浊法、微量反应板法和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试验等。
PRP 透射比浊法最常用,对鉴别和诊断血小板功能缺陷最有价值,但其不足是制备 PRP 时可因离心作用激活血小板,对小的血小板聚集块不敏感,高脂血症可影响 PRP的透光度。
三、临床意义1. 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有出血倾向,或抗血小板药物服用过量。
常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贮藏池病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尿毒症、肝硬化、Wilson病、维生素 B12缺乏症、服用血小板抑制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等)。
2. 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常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疾病等,或抗血小板药物对其效果不明显。
常见于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高β-脂蛋白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人工瓣膜、口服避孕药等。
四、临床应用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三点:预测血栓风险,预测出血风险以及指导个体化治疗。
1. 急诊:怀疑血栓(心梗、脑梗)患者应立即实施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测。
有助于筛查出症状或病灶不明显早期血栓患者,提早血栓诊断时间。
2. 心内科:对一些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等)的高血压病人,进行检测,及时的发现“药物抵抗”的患者,针对这些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调整用药方案,将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血小板检查方法以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检查方法以及临床意义发表时间:2010-08-10T13:14:20.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10年第21期供稿作者:刘北航 (黑龙江省宝清县八五二农场疾病控制中心15562[导读] 红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巨核细胞后,其胞质断离脱落即形成血小板。
血小板检查方法以及临床意义刘北航 (黑龙江省宝清县八五二农场疾病控制中心 155620)【中图分类号】R46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1-0166-02【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功能检测对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筛选及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实验与方法日益增多,但所有这些检测方法均有不足之处,因而有必要研究和发展一种操作简便、检测灵敏度高的方法。
对近年来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诸如血小板的一般功能检测、血小板黏附功能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血小板释放功能测定、血小板凝血活性检测和流式细胞术在血小板功能检测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前景作了简单的展望。
【关键词】血小板检查方法临床意义红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巨核细胞后,其胞质断离脱落即形成血小板。
初生成的血小板体积较大,黏着力强,易于聚集和发生释放反应,有很强的止血和凝血功能,在循环血液中只有初生成的血小板具有止血功能,且只能维持2天。
老化的血小板75%被脾、肝和骨髓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和破坏,其余老化的血小板在循环过程中破坏。
正常人的血小板为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直径2~3μm。
血小板离体后极易聚集、变性、破坏,而且不易与其他小颗粒区别,所以计数较难。
因此,血小板计数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仔细观察辨认,才可获得较准确的结果。
(一)试剂血小板稀释液有两类。
一类是不破坏红细胞,以柠檬酸钠甲醛液为代表,其优点是当血液被稀释100~200倍时,可同时做红细胞计数,缺点是血小板混杂在大量红细胞之间,计数时容易遗漏。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进展及临床意义赵益明(教授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院、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一、血栓性疾病的危害及血小板功能的关系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脑梗等)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已成为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动脉血栓的主要成份。
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是血栓性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主要措施。
科学研究也证实血小板功能异常(可以表现为聚集率增高或聚集率降低)时发生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因此,要维护机体处于健康状态,避免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发生,需要控制血小板功能处于合理的功能状态范围内。
二、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目前是临床对血栓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的和重要的“核心措施”。
1985年时任美国卫生与民众服务部部长马格丽特. 赫克勒(Margaret Heckler)就向全美中老年人推荐: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
阿司匹林的抗血栓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机体中血小板的功能实现预防血栓的目的。
但专家们的研究发现,机体对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差异很大。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基本认为约有30%的个体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出现无反应性(无效),相关研究也证实同时还有约10%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会出现出血,其中严重出血约达到1.6%。
尽管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总体利大于弊,但这些研究均证实机体对抗血小板药物存在十分明显的的个体差异,而且在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中发生血栓或再次发生血栓的几率大大高于抗血小板药物有效的患者,这种差异可高达5倍,即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个体发生或再次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几率是抗血小板药物有效个体的5倍!因此,如果及时检测出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以及用药过量或不适的患者,抗血栓的预防、治疗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而由于以往检测技术困难及相关专业知识普及的原因,目前95%以上的高风险人群及血栓病患者都没有得到血小板功能检测,无法及时发现抗血小板预防、治疗无效及受到不利影响的群体,其治疗或预防的效果只能靠临床观察总结甚至听天由命。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一、概述
1、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也是血细胞中最小的一种。
血小板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的功能和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功能。
2、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是常用止凝血功能筛查指标之一,临床上常用血液分析仪测定单位体积内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也可用显微镜计数法,流式细胞仪法测定。
二、参考范围
血小板计数参考值:(125~350)×109/L。
三、临床意义
(一)血小板计数生理性变化
1、正常人血小板数量随时间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变化,午后略高于早晨;春季较冬季低;平原居民较高原居民低;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减低;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
2、静脉血血小板计数比毛细血管高10%。
新生儿出生时略低,2周后显著升高,6个月后可达到成人水平。
(二)血小板计数病理性变化
当血小板低于125×109/L时为血小板减低,血小板减低是引起出血常见原因。
当血小板计数超过350×109/L为血小板增多。
1、病理性血小板减少
①生成障碍: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肿瘤、放射性损伤、巨幼细胞贫血等
②破坏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③消耗过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④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
⑤先天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2、病理性血小板增多
①原发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②反应性: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急性溶血、肿瘤等
3、其他
外科手术后、脾切除等。
血小板平均体积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平均体积检测的临床意义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是反映血小板大小的一个指标,它代表了血小板的平均大小。
MPV的测量可以通过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来进行,它通常以港式分: 可介于8.5至12.5fL之间。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碎片,它们主要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
由于它们的小尺寸,血小板的形态和大小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可能发生变化。
MPV可以用来衡量血小板的活力和功能状态,影响这些因素的改变可能与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临床意义:1.临床疾病诊断和评估: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可能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例如,MPV的升高可能提示炎症、感染、恶性肿瘤、梗死和出血等疾病的存在。
另一方面,MPV的降低可能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纤维化和其他骨髓疾病有关。
2.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MPV的升高被认为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一些研究表明,较高的MPV与冠心病、高血压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不良相关。
因此,通过监测MPV的变化,可以预测患者是否容易发生心血管事件,并及早干预。
3.血栓形成和栓塞风险评估:MPV的升高也与血栓形成和栓塞的风险增加相关。
较高的MPV可能意味着血小板聚集和激活增加,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通过检测MPV,可以评估患者血栓形成和栓塞风险,并为患者提供适当的防护措施。
4.预测疾病预后:对于一些疾病,MPV的变化可以作为预后的预测因子。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较高的MPV与癌症患者的预后不良相关,这可能与血小板活性和炎症反应的增加有关。
此外,较高的MPV也与幼年型炎性关节炎和其他炎症性疾病的预后不良相关。
5.药物治疗效果评估: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可以作为一些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指标。
例如,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期间,MPV的变化可以用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如果MPV在治疗后明显下降,可能意味着药物起到了预期效果。
总之,血小板平均体积的检测可以为医生提供临床诊断、疾病预测和治疗效果评估的重要指标。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
集功能检测、血小板凝集素检测和血小板释放功能检测等。
1. 血小板计数:通过血液学分析仪测定血液中的血小板数目,反映血小板的总体功能状况。
2.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通过体外试验检测血小板对特定
药物或刺激物的聚集反应。
常用的方法有光聚集法和阻力
变化法。
该检测方法可以评估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判断血
小板功能异常是否存在。
3. 血小板凝集素检测:检测血液中的血小板凝集素水平,
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用于评估血小板相关疾病的严重程度。
4. 血小板释放功能检测:通过测定血小板释放的活性物质(如血小板因子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的含量或活性来评估血小板释放功能。
常用的方法有ELISA法和免疫斑
点法等。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的临床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估血小板功能异常:通过上述检测方法可以评估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凝集素水平和释放功能,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功能异常。
2. 指导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一些疾病(如血栓性疾病、心血管病等)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并在治疗过程中调整药物剂量。
3. 评估血小板功能与出血倾向之间的关系:某些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常伴有血小板功能异常,会导致出血倾向。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可以帮助评估出血倾向的严重程度。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主要用于评估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指导相关治疗,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 静息痛
斑块破裂1
• 坏疽 • 坏死
1. Falk E et al. Circulation 1995; 92: 657–71. 2. Arbustini E et al. Heart 1999; 82: 269–72.
4 血小板功能研究新进展
1)血小板能够帮助受损组织重建。 2)血小板参与炎症反应,激活免疫细胞,和攻 击微生物闯入者,发动保护性反应。 3)血小板是运输化学物质, 4)血小板在血管新生时形成血管系统 5)血小板参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30 APRIL 2010 VOL 328 SCIENCE
2. 血小板功能检测对血栓病诊 断的意义
1) 血栓性疾病的危害及血小板功能的关系 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脑梗等)具有高发病率,高
致残和高致死率,已成为目前全球疾病致死的首要 因素, 而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动脉血栓 的主要成份。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1、血小板功能研究及进展 2、血小板功能检测对血栓病诊断的意义 3、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其它临床应用意义 4、结论
1、血小板功能研究及进展
正常止血机制
正常生理性止血是由血管、血小板及血浆凝血因子等 共同参与的一个复杂、连续的过程 。 初期止血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下组织成分暴露(主要为胶 原),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形成血小板 血栓。 二期止血 是凝血、抗凝和纤溶诸系统相互协调、有序完成的过 程,血浆中一系列凝血因子经级联酶促反应依次被活化, 最终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Atherothrombosis: a systemic, inflammatory disease.
动脉粥样血栓形成 的特征是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突然(不 可预知)破裂(破 裂或侵蚀),导致 血小板激活以及血 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及临床意义发表时间:2018-04-20T08:45:23.51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期作者:周书莉[导读] 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方法:对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PAgT)的试验操作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周书莉(哈尔滨市道外区卫生保健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0)【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方法:对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PAgT)的试验操作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结果:血小板聚集仪是主要用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其从原来的光学比浊原理向多种检测原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是出血性疾病临床诊断中常用试验方法,可用于初步筛检血小板功能的增加或下降。
血小板聚集试验是对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初步评估。
结论:血小板聚集试验简便、经济实用,为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初筛试验。
【关键词】血小板取聚集试验;标本采集;方法;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9-0101-02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一个主要功能,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小板聚集需要有体内(包括血小板自身)广泛存在的各种诱导剂激发,体内能够激活血小板的强诱导剂主要有胶原蛋白、ADP、血栓烷 A2(TXA2)、凝血酶,弱诱导剂有5-羟色胺和肾上腺素[1]。
在特定的连续搅拌条件下,于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中加入诱导剂时,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液体的浊度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电池将浊度的变化转换为电讯号的变化,记录仪上予以记录。
根据描记曲线即可计算出血小板聚集的程度和速度。
现对血小板聚集仪测定的方法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如下。
1.采集与方法1.1 标本采集患者受检前一周内忌服影响血小板的药物,空腹12小时,受检前8小时内禁止吸烟,用硅化注射器从肘静脉顺利取血4.5ml,注入到含有0.5ml浓度为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的硅化离心管中,充分混匀。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三、血小板功能检测
•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 总原则采血要顺利,不可反复穿刺,采血
不顺利,轻易激活凝血因子,或激活血小 板,影响血小板旳凝聚力,标本从采集到 操作完毕在4小时内完毕,放置过久降低血 小板旳汇集强度和速度。用凝血蓝帽旳抗 凝管采血3ml,立即轻轻颠倒混匀至少5次 ,不可过于剧烈,防治激活血小板。
TEG临床应用
• (四)判断肝素旳效果 • 血栓弹力图旳肝素酶对比检测常用于围
手术期判断肝素抵抗情况、监测肝素化情 况和评价鱼精蛋白对肝素旳中和效果。 • (五)诊疗纤溶亢进 • 血栓弹力图不但能够诊疗纤溶亢进,还 能够对纤溶亢进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另 外,TEG能够精确判断急救中DIC旳高凝、 低凝和纤溶亢进期,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三、血小板功能检测
一、血小板特异性抗体
• 标本采集:EDTA-K2真空采血管即血常规 管,提议与血常规分开抽血,如若多种项 目一起时,血常规能够和血小板抗体绑定 同一管,糖化血红蛋白(Hb)单独,BNP 单独一管。PS:Hb一定要和BNP分开。
• 临床意义:血小板抗体含量阳性可见于急 性型和慢性ITP( 特发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 ),可作为ITP旳诊疗指标之一。
• 2.血小板异常性疾病:r值k值明显延长, ma、mε值降低,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 板降低症,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
二、血栓弹力试验
• 3.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血友病类出血性疾 病r值k值明显延长,ma、mε值降低。尤其 对XIII因子缺乏症旳诊疗具有特殊旳意义。
• 4.纤溶亢进性疾病:原发及继发性纤溶在血 液凝固后忽然发生纤维蛋白溶解现象, TEG不但能体现出纤维蛋白旳溶解现象, 还可表达纤溶旳强度和速度,TEG还可做 为抗凝疗法旳一种监测手段。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血小板是一种无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元素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块的形成,从而停止出血。
当身体受到损伤或出血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栓,止血和修复伤口。
1.评估出血风险:血小板计数低于150×109/L时,患者容易出现血小板功能异常,容易出血,例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
这种情况被称为血小板减少性出血倾向,严重时可导致严重出血并危及生命。
2.评估血液病:血小板计数异常是一些血液病的常见表现之一、例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疾病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升高,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等疾病会导致血小板计数降低。
3.监测治疗效果: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疾病进展。
例如,对于血液病治疗后的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升高可能是治疗效果的一个指标。
4.预测疾病风险:一些研究发现,血小板计数异常与一些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的风险密切相关。
例如,高血小板计数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5.评估健康状态:血小板计数可以作为评估个体健康状况的指标之一、一般人的血小板计数与年龄、性别相关,如果血小板计数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身体出现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当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时,可能暗示有一些健康问题或疾病的存在,比如炎症反应、感染、骨髓病变等。
而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表示有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过快的情况,比如骨髓抑制、免疫介导的凝血因子破坏等。
为了确定异常血小板计数的原因,医生通常会进一步检查患者的血液片子,以确定是否存在其他血细胞异常,并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以确定具体原因。
总之,正常的血小板计数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血小板计数异常可能暗示一些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存在,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治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怀疑自己的血小板计数异常,应尽快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及临床意义1. 嘿,你知道血小板聚集试验是咋回事吗?就好比一群小伙伴要一起完成一个任务,血小板们也得聚集起来发挥作用呢!临床上,这可重要啦!比如医生要判断一个人凝血功能好不好,这个试验就能提供关键信息。
就像我们要了解一个团队合作得好不好一样。
2. 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原理啊,其实不难理解呀!想象一下血小板像小士兵一样,听到命令就集合起来,这就是它们聚集的过程呀!临床上呢,要是有人容易出血,那医生可能就会用这个试验来找原因,这多关键呀!比如有人经常流鼻血,不就需要搞清楚咋回事嘛。
3. 哇塞,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其实挺有趣的呢!可以把它想成一场血小板的聚会,它们要聚在一起才有力量呀!临床意义可大了去了,像那些要做手术的人,医生得先看看他们的血小板聚集情况,这就跟我们做事前要做好准备一样重要呀!比如要盖房子,不得先看看材料够不够好嘛。
4. 嘿呀,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看血小板怎么抱团的!这在临床上可太有用了呀!比如说有人受伤了一直止不住血,医生就能通过这个试验来寻找解决办法,这就像在黑暗中找到那盏明灯一样重要呢!就好比我们迷路了要找方向一样。
5. 你想知道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呀?那就是血小板们怎么团结协作的故事呀!临床意义可不小呢,要是有人吃了某种药影响了血小板聚集,医生就能及时发现呀!就像我们发现自己做的事情有问题了赶紧调整一样。
比如发现学习方法不对,就得赶紧改呀。
6. 哎呀呀,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就好像一场精彩的团队协作表演!而在临床上,它能帮医生诊断好多疾病呢!比如血栓性疾病,不搞清楚血小板聚集情况怎么行呢!这就跟我们要做好一件事得先了解清楚状况一样重要呀!比如去旅行得先知道目的地的情况嘛。
7. 嘿,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就像是一个神秘的魔法,让血小板聚集起来发挥作用呢!临床意义那可是杠杠的呀!像判断一些血液病,这个试验可少不了呢!就像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好坏要有依据一样。
比如判断一部电影好不好看,得有自己的标准呀。
血小板抗原血清学的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抗原血清学的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血小板血型抗原是一种通过同种免疫抗体检测而来的血小板表面抗原,一种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和血小板非特异性抗原。
血清学定型方法要求抗血清对待抗原要有活性。
目前,在许多实验室中,抗体检测相关抗原的表型定型方法是较实用的血清学方法[1]。
使用整个血小板进行实验比较易于操作。
但是,当HLA类抗原在血小板定型时出现强表达时,要用氯喹或酸进行预处理,去除血小板上的HLA抗原。
此方法操作简易、方便、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强,下面以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为例介绍血清学检测方法。
1.原理SEPSA试验在U型孔微量反应板上进行,将血小板抗原固定在U型孔壁上,与被检血清反应后洗净,以抗IgG(或抗IgM)细胞指示反应结果。
如果血小板上结合了抗血小板抗体,则致敏在指示细胞上的抗IgG(抗IgM)与血小板抗体结合,指示细胞向孔底移动被阻滞,广泛覆盖在固定的血小板单层上,为阳性结果[2]。
如果血小板上无抗体,则指示细胞向孔底移动不受阻,聚集在孔底中央,呈扣状,为阴性结果。
2.操作2.1直接测定法:即测定血小板表面结合的血小板抗体。
受检者血小板固定于反应孔底。
各孔加入25μl抗IgG致敏红细胞。
反应板置于湿盒内,室温静置3h以上或次日观察结果。
2.2间接测定法:即测定受检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
弃去受检者血小板孔内的生理盐水,各孔加入pH7.2、0.05%吐温-PBS 25μl。
各孔加入受检血清25μl,并加入LISS(低离子溶液)、pH6.7、25μl,置湿盒37℃孵育30min,再用pH7.2、0.05%吐温-PBS洗涤5次。
各孔加入pH7.2、0.05%吐温-PBS,25μl及抗IgG指示细胞25μl,室温湿盒静置3 h以上或次日观察结果[3]。
2.3交叉配血试验:用以选择配合的血小板供体。
将所需筛选的献血者血小板分别再反应板孔中固定后,把受检者血清25μl加入各孔中,并加入LISS(低离子溶液),pH6.7、25μl,置湿盒37℃孵育30min,然后用pH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检验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检测方法可归纳为出血、血栓和药物监测3大类。
虽则有些方法能应用于多种检测目的,但为特殊目的而创建的方法亦有重要价值。
故在检测时应合理地运用。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是黏附、聚集、分泌、促凝血、血块回缩。
通过这些功能维持着正常人体的初期止血作用。
由于这些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疾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在有些疾病同时会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
1 血小板数量检查
1.1目测计数法
将血液用适当的稀释液作一定量稀释,混匀后充入计数池内,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血小板数量,经过换算得出每升血液中血小板数。
1.2细胞分析仪计数法
1.2.1电阻抗法
血小板通过小孔引起电阻变化,产生的脉冲经数字化后,根据不同的阈值,计算机分别给出血小板数目。
1.2.2光散射法
折射率与细胞内容物有关,血小板有别于红细胞等其它非血小板颗粒,其折射率较低,通过低角度光散射即可与红细胞区别。
2 血小板形态、结构检查
瑞氏染色,显微镜观察;MPV检查,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
3 血小板功能检查
3.1血块收缩试验(CRT)
血块收缩时有相应的血清析出,计算占原有血量的百分数。
3.2血小板粘附试验
一定量血液与一定表面积的异物接触后,即有相当数目的血板粘附于异物表面上,测定接触面后血小板数之差,可求出占血小板总数的百分率。
3.3血小板聚集试验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之一,主要有比浊法、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测定法、散射性粒子检测法、全血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法、微量反应板法等。
3.3.1比浊法
在特定的搅拦条件下,在富含血小板血浆中加入诱导剂后,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悬液的浊度随之下降,根据描记曲线可以计算血小板聚集程度及速度[1]。
3.3.2剪切诱导测定法
不加诱聚剂,血小板在高剪切力环境下血小板聚集,根据比浊法的原理采用旋转式铁板流体
测定仪,仪器绘制成聚集曲线,以观察体外血小板聚集变化。
4 注意事项
4.1全部用具和稀释液要特别清洁,无污染。
4.2刺血要深(3mm),吸血和注入稀释液的动作要快。
皮肤上留有残余乙醇进行采血时,计数可降低。
在同时做几项检查时,应该先吸血做血小板检查。
4.3在滴人计数池前,必须充分摇匀,但用力掌握适当。
4.4滴入计数池后静置15分钟左右再计数,时间过短不能全部沉淀,时间过长则血小板可能
破坏。
4.5计数时应使显微镜光圈缩小,视野略暗,以便看清折光的血小板,注意区别灰尘、红细
胞或白细胞碎片、霉菌等。
4.6标本采取后应在30分钟内计数完毕,放置时间愈长,血小板数愈低。
4.7夏季应注意不要让计数池内液体蒸发(混悬液滴人计数池静止时可将计数板置于湿润的平
皿内),否则血小板失去光泽,不易辨认。
4.8稀释液配制后要过滤数次,防止污染。
用稀释液空白计数应为零。
5 临床意义
5.1生理性变化每天有6%~10%的变化,剧烈运动、进食、午后、妊娠中晚期轻度升高;
妇女月经第1天降低,第3~4天恢复正常或略高。
5.2病理性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而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病、抗癌药的应用等;血小板破坏增加而致的血小板减少,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功能亢进、SLE、体外循环等;血小板消耗过多而致的血小板减少,如弥散性血管内
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感染或中毒,如伤寒、败血症、化学药物中毒等。
5.3血小板增多组织受损及术后特别是脾切除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血小
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的早期;急性反应,如急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
溶血等。
5.4医学决定水平值 PLT计数低于10×109/L,可致自发性出血。
若出血时间等于或超过15分钟,和(或)已有出血,则应立即给予增加血小板的治疗;在患者有小的出血损伤或将行小手
术时,若PLT低于50×109/L,则应给予血小板浓缩物;在患者有大的出血性损伤或将行较大
手术时,若低于100×109/L,则应给予血小板浓缩物;高于600×109/L属病理状态,若无失血史及脾切除史,应仔细检查是否有恶性疾病的存在;高于1000×109/L常出现血栓,若此种血小板增多属于非一过性的,则应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振义,李家增,阮长耿.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1996:378 379.
[2]孙芾,王厚芳.流式细胞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385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