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增多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血小板分级标准

血小板分级标准

血小板分级标准血小板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细胞成分,它们起着凝血和止血的重要作用。

在临床上,血小板数量的多少对于诊断和治疗许多疾病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血小板数量进行分级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血小板分级标准的定义。

血小板分级标准是根据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多少来进行分类,一般来说,血小板数量在正常范围内时,人体的凝血功能是正常的。

而当血小板数量偏高或偏低时,就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其次,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血小板分级标准的具体内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血小板数量在每立方毫升血液中的正常范围为150-400亿个。

当血小板数量低于150亿个时,就被称为血小板减少,而当血小板数量高于400亿个时,则被称为血小板增多。

根据血小板数量的不同,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的血小板减少或增多。

接着,我们来谈一下血小板分级标准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减少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甚至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

而血小板增多则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及时准确地评估血小板数量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血小板分级标准的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小板数量,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补充治疗,如输注血小板制剂;而对于血小板增多的患者,则可能需要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血小板分级标准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它对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血小板分级标准的理解和应用,以提高对血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血小板分级标准,以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显微镜计数法
通过人工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计数血小板数 量。
其他方法
如流式细胞术、电镜技术等,用于特殊情况下或进一步研究。
血小板计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诊断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计数是诊断出血性疾病的 重要指标,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血栓性疾病等。
监测抗凝治疗
对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定期 检测血小板计数有助于评估治疗 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检测血小板表面的活化标记物, 了解血小板活性状态。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诊断血栓性疾病
通过对血小板功能的检测,有助于诊 断血栓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 肌梗死、脑卒中等。
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
通过检测血小板功能,可以评估个体 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预防和治 疗提供依据。监测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来自血小板活化检测的临床意义
诊断血栓性疾病
01
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关键步骤,通过检测血小板活化程度
有助于诊断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
评估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02
对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检测血小板活化程度有助于评
估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调整。
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
03
血小板活化程度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血小板
活化程度有助于预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血小板活化检测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标本采集和处理
采集血液标本时应避免过 度挤压和抗凝剂不足,防 止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检测方法选择
不同检测方法对血小板活 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 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选 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结果解读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其他 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血小板 活化检测结果,避免误诊 和漏诊。

血小板检验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检验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检验及临床意义血小板检测方法可归纳为出血、血栓和药物监测3大类。

虽则有些方法能应用于多种检测目的,但为特殊目的而创建的方法亦有重要价值。

故在检测时应合理地运用。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是黏附、聚集、分泌、促凝血、血块回缩。

通过这些功能维持着正常人体的初期止血作用。

由于这些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疾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在有些疾病同时会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

1 血小板数量检查1.1目测计数法将血液用适当的稀释液作一定量稀释,混匀后充入计数池内,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血小板数量,经过换算得出每升血液中血小板数。

1.2细胞分析仪计数法1.2.1电阻抗法血小板通过小孔引起电阻变化,产生的脉冲经数字化后,根据不同的阈值,计算机分别给出血小板数目。

1.2.2光散射法折射率与细胞内容物有关,血小板有别于红细胞等其它非血小板颗粒,其折射率较低,通过低角度光散射即可与红细胞区别。

2 血小板形态、结构检查瑞氏染色,显微镜观察;MPV检查,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

3 血小板功能检查3.1血块收缩试验(CRT)血块收缩时有相应的血清析出,计算占原有血量的百分数。

3.2血小板粘附试验一定量血液与一定表面积的异物接触后,即有相当数目的血板粘附于异物表面上,测定接触面后血小板数之差,可求出占血小板总数的百分率。

3.3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之一,主要有比浊法、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测定法、散射性粒子检测法、全血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法、微量反应板法等。

3.3.1比浊法在特定的搅拦条件下,在富含血小板血浆中加入诱导剂后,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悬液的浊度随之下降,根据描记曲线可以计算血小板聚集程度及速度[1]。

3.3.2剪切诱导测定法不加诱聚剂,血小板在高剪切力环境下血小板聚集,根据比浊法的原理采用旋转式铁板流体测定仪,仪器绘制成聚集曲线,以观察体外血小板聚集变化。

4 注意事项4.1全部用具和稀释液要特别清洁,无污染。

血小板六项临床意义

血小板六项临床意义

血小板六项临床意义在临床医学中,血小板六项是常规血液检查的一部分,通过检测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可以提供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面是血小板六项的临床意义:1.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出机体的止血功能。

过高的血小板计数可能与血液凝块形成风险增加相关,例如动脉栓塞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而过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例如易出血或瘀血等情况。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出机体的止血功能。

过高的血小板计数可能与血液凝块形成风险增加相关,例如动脉栓塞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而过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例如易出血或瘀血等情况。

2.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可以反映血小板的大小是否均匀。

增高的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可能与血小板破坏或异常生成相关。

低的PDW值可能意味着血小板体积分布较为均匀。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可以反映血小板的大小是否均匀。

增高的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可能与血小板破坏或异常生成相关。

低的PDW值可能意味着血小板体积分布较为均匀。

3. 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压积是血液中血小板所占的比例。

增高的血小板压积可能与骨髓异常产生的血小板增多相关,例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而低的血小板压积可能与血小板减少相关,例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压积是血液中血小板所占的比例。

增高的血小板压积可能与骨髓异常产生的血小板增多相关,例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而低的血小板压积可能与血小板减少相关,例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

增高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能意味着有炎症或感染存在。

低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则可能与骨髓功能异常相关。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

增高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能意味着有炎症或感染存在。

血小板增多症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增多症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增多症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摘要】卵巢癌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5大疾病,有死亡率高、易复发转移的特点,只有不超过40%的卵巢癌患者能够治愈。

有研究发现血小板和恶性肿瘤有密切关联,近年来有研究报道称,血小板与卵巢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有关。

血小板可能有促进肿瘤血管生长、保护癌细胞逃脱免疫的功能。

血小板可能是治疗卵巢癌的新靶点。

【关键词】卵巢癌;血小板增多症Abstract:Ovarian cancer is the fifth largest disease cancer death in women,has a high mortality rate,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sy recurrence,metastasis,no more than 40% of the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 can cure.Studies have found that platelets and malignant tumor are closely related,in recent years,studies have reported that platelet associated with ovarian cancer growth,invasion and metastasis. Platelets may promote the growth of tumor blood vessels and protectcells escape immune function.Platelets may be a new target for the treatment of ovarian cancer.Key Words:Ovarian Cancer;Thrombocytosis前言血小板作为血液中第二丰富的细胞类型,在止血、保护血管完整、炎症反应、固有免疫、伤口愈合等方面均有重要生理作用,近年有研究显示在肿瘤微环境发现血小板并且在有刺激肿瘤生长的作用,发现多种癌症均出现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消化道肿瘤、肺癌、乳腺癌、卵巢癌[1]。

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及临床意义准确计数血小板是现阶段临床医学检验的关注热点,传统计数血小板数值不准确、结果不可靠等缺陷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需求输血小板群体的切身利益,十分不利于医学检验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重视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及其本身所具有的临床价值意义便显的极为必要。

结合实际来看,血小板本身体积很小,且具有明显的无色、极易粘附等特质,往往在人体皮肤破损,血液流出时,血小板便会迅速粘附血管壁,所以一直以来血小板的采集检测难度也比较大,以往的很多采血或者计数方法,都无法达到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效果;但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医学技术的全面完善,准确计数血小板也逐渐成为现实。

比如现在的免疫学测定和二维激光散射方法便可以达到准确计数血小板的目的。

1.准确计数血小板的方法1.1利用免疫学测定准确计数血小板目前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主要是以免疫学测定和二维激光散射来体现,其中免疫学测定最早自上世纪80年代末时出现,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该方法正式开始应用至临床实践中,这个过程中先以浓度对等荧光微球替换红细胞,之后求出血小板所占荧光微球的比例数值,再用所求数值乘荧光微球浓度,最终便可得到比较准确的血小板数,期间所使用主要设备即血液分析仪,按照相应流程选取质量参数达标的血液分析仪,直接计数荧光血小板,便可保障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完全达到预期。

1.2二维激光散射法准确计数血小板二位激光散射法准确计数血小板较之免疫学测定而言,现代化特征更加明显,其原理主要是按照同质性球体光散射MIE 理论,在球形状血小板逐个经过激光照射区域期间,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做实时测定,比如高角度观察细胞折射系数,低角度分析相应细胞大小等;以此达到精确计数血小板的目的。

且该方法可以在无需荧光标记抗体的基础上,通过二维散图有效区分测定血小板,使准确计数血小板的实效性和便捷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1.准确计数血小板的临床价值意义2.1准确计数血小板结果高于正常水平的临床价值意义(1)准确计数血小板结果高于正常水平的临床价值意义,最常见的即其为恶性肿瘤患者病情、预后情况提供了实时参考指标,比如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血液往往处于高凝状,以肺癌为例,晚期肺癌患者血小板增多的现象明显超过早期肺癌患者,且患者血小板增多往往也预示着相应患者预后不佳的风险会呈直线上升。

血小板平均指数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平均指数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平均指数的临床意义一、血小板压积(PCT)(一)概述PCT是指单位体积血液内所含的血小板数量占总体积的百分比,其数值为血小板平均容积(MPV)与PLT的乘积。

(二)参考值参考值:0.11~0.27%(三)临床意义1、PCT增高:提示血小板计数或血小板平均容积升高,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溶血等。

2、PCT降低:常表明血小板计数或血小板平均容积降低,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症等。

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一)概述MPV是反映血小板大小变化的指标,与血小板数量呈非线性负相关;与血小板功能呈正相关。

与PLT、大血小板比率(P-LCR)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指标联合应用意义更大。

(二)参考值参考值:9.4~12.5fl(三)临床意义1、MPV增高: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栓性疾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疾病。

2、MPV减低:急性白血病骨髓抑制期、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疾病。

3、鉴别血小板减低的病因: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增高,见于外周血血小板破坏过多所致血小板减低。

MPV减低,见于骨髓病变所致血小板减低。

4、评估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情况:局部炎症时,骨髓造血未抑制,MPV正常。

败血症时,骨髓造血受抑制,MPV减低。

白血病缓解时,MPV增高。

骨髓造血衰竭,MPV和血小板计数持续减低。

骨髓功能恢复时,MPV先上升,血小板计数随后上升。

5、MPV持续减小和PLT 持续减少,为骨髓造血衰竭征兆。

6、判断病情变化:用于脓毒症(减低)新生儿菌血症(增高)心绞痛(MPV 增大,血管狭窄危险性增高)、急性心肌炎(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等疾病过程变化的判断指标。

7、MPV、P-LCR和PDW:有利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MPV 增大,PDW正常或减低)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MPV减小,PDW正常或增大)的鉴别。

三、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一)概述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仪器测量一定数量血小板体积后,计算所得外周血血小板体积大小异质性参数。

血液分析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液分析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液分析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血液分析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为医生提供大量有关患者健康状况的信息。

血液分析中的各项指标反映了人体内部的代谢状态、免疫功能、细胞数量和功能等方面,对诊断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血液分析中常见的几项指标,探讨其临床意义。

1. 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是衡量机体供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常见于贫血、骨髓抑制、失血等病症。

高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则可提示机体存在着慢性缺氧或肾脏疾病等问题。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的异常表现可能是贫血、高原适应、心脏病等疾病的指示标志。

2.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评估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参数。

白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预示着机体存在炎症、感染或免疫系统异常等情况。

而白细胞计数的减少则可能暗示机体存在着免疫功能低下、骨髓抑制或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等问题。

通过监测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直观地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状况,提前预防和诊断疾病。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反映了血液的凝血功能。

高血小板计数可能表明机体存在感染、炎症、出血或骨髓疾病等情况。

低血小板计数则暗示着机体易于出血,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原因引起的。

定期检测血小板计数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处理凝血功能紊乱相关的疾病。

4. 血糖水平(Glu)血糖水平是评估机体糖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

高血糖水平通常是糖尿病的表现,而低血糖水平则可能是由胰岛素瘤等疾病引起的。

控制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

通过定期检测血糖水平,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

5. 血脂水平(TC、TG、HDL-C、LDL-C)血脂水平是评估机体脂代谢状态和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

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的异常与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密切相关。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进展及临床意义赵益明(教授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院、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一、血栓性疾病的危害及血小板功能的关系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脑梗等)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已成为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动脉血栓的主要成份。

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是血栓性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主要措施。

科学研究也证实血小板功能异常(可以表现为聚集率增高或聚集率降低)时发生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因此,要维护机体处于健康状态,避免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发生,需要控制血小板功能处于合理的功能状态范围内。

二、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目前是临床对血栓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的和重要的“核心措施”。

1985年时任美国卫生与民众服务部部长马格丽特. 赫克勒(Margaret Heckler)就向全美中老年人推荐: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

阿司匹林的抗血栓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机体中血小板的功能实现预防血栓的目的。

但专家们的研究发现,机体对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差异很大。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基本认为约有30%的个体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出现无反应性(无效),相关研究也证实同时还有约10%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会出现出血,其中严重出血约达到1.6%。

尽管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总体利大于弊,但这些研究均证实机体对抗血小板药物存在十分明显的的个体差异,而且在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中发生血栓或再次发生血栓的几率大大高于抗血小板药物有效的患者,这种差异可高达5倍,即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个体发生或再次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几率是抗血小板药物有效个体的5倍!因此,如果及时检测出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以及用药过量或不适的患者,抗血栓的预防、治疗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而由于以往检测技术困难及相关专业知识普及的原因,目前95%以上的高风险人群及血栓病患者都没有得到血小板功能检测,无法及时发现抗血小板预防、治疗无效及受到不利影响的群体,其治疗或预防的效果只能靠临床观察总结甚至听天由命。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一、概述
1、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也是血细胞中最小的一种。

血小板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的功能和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功能。

2、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是常用止凝血功能筛查指标之一,临床上常用血液分析仪测定单位体积内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也可用显微镜计数法,流式细胞仪法测定。

二、参考范围
血小板计数参考值:(125~350)×109/L。

三、临床意义
(一)血小板计数生理性变化
1、正常人血小板数量随时间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变化,午后略高于早晨;春季较冬季低;平原居民较高原居民低;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减低;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

2、静脉血血小板计数比毛细血管高10%。

新生儿出生时略低,2周后显著升高,6个月后可达到成人水平。

(二)血小板计数病理性变化
当血小板低于125×109/L时为血小板减低,血小板减低是引起出血常见原因。

当血小板计数超过350×109/L为血小板增多。

1、病理性血小板减少
①生成障碍: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肿瘤、放射性损伤、巨幼细胞贫血等
②破坏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③消耗过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④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
⑤先天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2、病理性血小板增多
①原发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②反应性: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急性溶血、肿瘤等
3、其他
外科手术后、脾切除等。

血小板科普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血小板科普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血小板科普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血小板(platelets),也被称为血小板细胞,是一种无色或略微蓝色的非常小的细胞片状结构,具有核心。

它们是人体血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从骨髓中产生,而不像其他血细胞那样来自造血干细胞。

血小板在维持正常凝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受损血管的表面形成血小板栓。

这种血小板栓可以阻止血液的进一步流失,并启动血液凝固过程。

此外,血小板还能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生长因子和凝血因子,这些物质对血管修复和凝血反应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状态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血小板过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出血倾向,易出现多种出血症状,如皮肤瘀斑、鼻出血或牙龈出血等。

相反,血小板过多(血小板增多症)则容易导致血栓形成,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了解血小板的定义和功能对于我们认识人体的凝血机制和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血小板科普,不仅能提高个体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和防范意识,还能为医疗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血小板相关的疾病。

虽然我们对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但仍然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深入探究血小板形成和释放的分子机制,以及血小板与其他凝血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此外,发展新的检测方法和治疗手段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综上所述,血小板科普知识的普及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保持健康、预防疾病以及推动医学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血小板在人体中的作用,从而为个体和社会的健康福祉做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架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本文。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血小板增高或减低病因

血小板增高或减低病因
(2)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或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癌症患者。这种增多是轻度的,多在500×109/L 以下,这种异常在原疾病得到治疗后而得到改善。
(三)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 血小板平均容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表示血液中血小极大小的离散度。这两项指标皆可在血细胞自动计数仪上自动完成。
(六)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参考值] 最大聚集率为62.7±16.1%。聚集曲线因方法而异,参看专著。
[临床意义] 减低见于:①先天性,如血小板无力症、VW病。②后天性,如骨髓增生性疾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等。聚集功能增高见于静脉性血栓病、心肌梗塞、肺梗塞,糖尿病等。
(七)B-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第4因子测定
(五)血小板粘附功能测定
[参考值] 男性 O.349± O.0595(34.9± 5.95%)
女性 O.394± O.0519(39.4i±5.19%)
[临床意义] 减低见于:①血小板无力症;②von Willebrand病;③骨髓增生性疾病;④异常蛋白增多;⑤SLE。增高见于:①心肌梗塞;②甲状腺功能亢进;③血栓性静脉炎;④脑血栓形成;⑤糖尿病;⑥高脂血症;⑦手术后。
[参考值] MPV为7-11fl;PDW为15%-17%。
[临床意义] MPV增加见于:①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②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观。
MPV减低见于:①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②有半数败血症患者MPV减低;③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
血块退缩度测定(Macfarlane法):以析出血清量与全血量之比表示之,正常为40%-50%.

血小板检查项目

血小板检查项目

血小板检查项目血小板检查项目介绍:血小板检查项目是对血液中的血小板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用于诊断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是黏附、聚集、分泌、促凝血、血块回缩。

通过这些功能维持着正常人体的初期止血作用。

由于这些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疾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在有些疾病同时会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

血小板检查项目正常值:100×109~300×109/L血小板检查项目临床意义:异常结果:(1)PLT-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减少:生成减少,如再障、急性白血病等。

破坏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消耗过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等。

血小板分布异常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如脾大时,血液中可达90%以上的血小板储存在脾脏,导致血液中血小板轻至中度减少。

假性血小板减少:血样采用EDTA抗凝剂可诱导少数人(0。

1%)的血小板显著减低;血液中存在巨大血小板时,由于不能将其计数而假性减少。

这两种病例可见于巨血小板综合症。

注意:静脉血计数血小板结果稳定,干扰因素少。

末梢采血易导致血小板活化、聚集等。

(2)MPV-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脊髓造血功能受损时,MPV和PLT均减低:血小板破坏增多如ITP,MPV可增大;若脾切除,MPV和PLT均可升高。

骨髓造血功能评价:造血功能抑制时,MPV和PLT呈持续减低趋势,功能抑制严重,MPV越小;造血功能恢复时,MPV增高先于PLT升高。

MPV增大:巨血小板综合症等。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如感染、手术等,MPV正常。

(3)PCT-血小板比容凡是PLT和(或)MPV增高,均可导致PCT增大,如原发性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4)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有意义,血小板体积大小越是不均一,PDW越大。

临床意义待进一步研究。

(5)P-LCR-大型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可分为小、中、大、巨型四种。

大血小板增多主要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血小板增多见于巨血小板综合症。

血小板增多与肿瘤的关系

血小板增多与肿瘤的关系
I 关键词 】 血小板增多 ; 肿瘤 ; 诊断 ; 早期
1资料与方法 1 . 1一般资料
与肿 瘤的生长 和转 移之间具有 重要 的相关性 , 血小板无 论是量 还是 质的变化 , 与恶性肿瘤的浸润 、 转移均密切相关 。恶性肿瘤
① 与恶性肿瘤患者 收集 2 0 1 0年 1 月~ 2 0 1 3年 4月 暨南 大 学 附属 第 一 医 院 中引起血小板增 多的可能原 因有 以下几 种: 体 内造血 因子如 白细胞介素 一 2 ( I L 一 2 ) 、 白细胞介素 一 6( I L 一 6 ) 1 0 0例肿 瘤患者 , 其 中肺 癌 1 8例 , 肝癌 8 例, 乳腺癌 1 2例 , 胃癌 6 例, 宫颈癌 1 0 例, 头 颈癌 1 例, 鼻 咽癌 2 0 例, 前列腺癌 4 例, 肠 及粒细胞集落刺激 因子增 多有关 。②血小板 的生成受 到生成 癌1 3 例, 食管 癌 4例 , 膀胱癌 2例 , 胃窦 癌 2例; 其 中男 4 8 例, 素 的调 节, 肿瘤 细胞 本身产生一 种具有类似血 小板生成素作 用 女5 2例, 平均 年龄 ( 5 8 . 9 ±8 . 1 ) 岁 。正 常对照组 1 0 0例 , 其中男 的物质 , 能够刺激定 向祖 细胞 生成原 巨核细胞 , 并促其胞质成熟 4 8 例, 女5 2例, 平均年龄 ( 5 6 . 2  ̄9 . 6 ) 岁, 为本 院健康体检者 。
X E 5 0 0 0全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开机后先检测质控 品, 质控结
临床上无 法解释的血小板增 多可 能是 早 果在控才检测患者标本 。将患者及 对照组标 本管放在 仪器 专用 升高提示肿 瘤的存在 , 管架上 , 启动程序 后按顺序 自动进样 。血小板 计数的正常参 考 期癌症 的首发征兆 。血小板水平增加可刺激肿瘤的增殖和促进 范 围为 1 0 0 ×1 0 。 / I J ~3 0 0 ×1 0 。 / L , 低于 1 0 0 ×1 0 / L为血 小板 减 肿瘤 的转移 同。在肿瘤 患者 中, 血小板增 高会伴 随病理性 的生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三、血小板功能检测
•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 总原则采血要顺利,不可反复穿刺,采血
不顺利,轻易激活凝血因子,或激活血小 板,影响血小板旳凝聚力,标本从采集到 操作完毕在4小时内完毕,放置过久降低血 小板旳汇集强度和速度。用凝血蓝帽旳抗 凝管采血3ml,立即轻轻颠倒混匀至少5次 ,不可过于剧烈,防治激活血小板。
TEG临床应用
• (四)判断肝素旳效果 • 血栓弹力图旳肝素酶对比检测常用于围
手术期判断肝素抵抗情况、监测肝素化情 况和评价鱼精蛋白对肝素旳中和效果。 • (五)诊疗纤溶亢进 • 血栓弹力图不但能够诊疗纤溶亢进,还 能够对纤溶亢进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另 外,TEG能够精确判断急救中DIC旳高凝、 低凝和纤溶亢进期,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三、血小板功能检测
一、血小板特异性抗体
• 标本采集:EDTA-K2真空采血管即血常规 管,提议与血常规分开抽血,如若多种项 目一起时,血常规能够和血小板抗体绑定 同一管,糖化血红蛋白(Hb)单独,BNP 单独一管。PS:Hb一定要和BNP分开。
• 临床意义:血小板抗体含量阳性可见于急 性型和慢性ITP( 特发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 ),可作为ITP旳诊疗指标之一。
• 2.血小板异常性疾病:r值k值明显延长, ma、mε值降低,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 板降低症,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
二、血栓弹力试验
• 3.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血友病类出血性疾 病r值k值明显延长,ma、mε值降低。尤其 对XIII因子缺乏症旳诊疗具有特殊旳意义。
• 4.纤溶亢进性疾病:原发及继发性纤溶在血 液凝固后忽然发生纤维蛋白溶解现象, TEG不但能体现出纤维蛋白旳溶解现象, 还可表达纤溶旳强度和速度,TEG还可做 为抗凝疗法旳一种监测手段。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血小板是一种无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元素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块的形成,从而停止出血。

当身体受到损伤或出血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栓,止血和修复伤口。

1.评估出血风险:血小板计数低于150×109/L时,患者容易出现血小板功能异常,容易出血,例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

这种情况被称为血小板减少性出血倾向,严重时可导致严重出血并危及生命。

2.评估血液病:血小板计数异常是一些血液病的常见表现之一、例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疾病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升高,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等疾病会导致血小板计数降低。

3.监测治疗效果: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疾病进展。

例如,对于血液病治疗后的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升高可能是治疗效果的一个指标。

4.预测疾病风险:一些研究发现,血小板计数异常与一些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的风险密切相关。

例如,高血小板计数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5.评估健康状态:血小板计数可以作为评估个体健康状况的指标之一、一般人的血小板计数与年龄、性别相关,如果血小板计数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身体出现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当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时,可能暗示有一些健康问题或疾病的存在,比如炎症反应、感染、骨髓病变等。

而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表示有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过快的情况,比如骨髓抑制、免疫介导的凝血因子破坏等。

为了确定异常血小板计数的原因,医生通常会进一步检查患者的血液片子,以确定是否存在其他血细胞异常,并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以确定具体原因。

总之,正常的血小板计数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血小板计数异常可能暗示一些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存在,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治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怀疑自己的血小板计数异常,应尽快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凝血六项各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凝血六项各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凝血六项各项检查的临床意义凝血六项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项目,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它包括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计数(PLT)。

下面将逐个解析各项检查的临床意义: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凝血酶形成的时间,它反映了凝血系统中的外部凝血途径(经血管损伤及组织因子将凝血过程启动)。

其检测对肝脏功能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凝血因子减少或功能障碍可以导致PT延长。

此外,PT还用于监测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治疗的患者,确保抗凝效果在治疗范围之内。

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根据PT计算得出的一个标准化数值。

INR的主要临床应用为华法林(一种抗凝药物)治疗监测。

不同实验室之间PT结果的差异较大,为了使结果具有可比性,INR被引入使用,以保证不同试剂盒和实验室间的比较性。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反映了凝血系统的内部凝血途径的功能(包括活化因子以及凝血酶形成)。

APTT的检测广泛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APTT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抗凝药物使用或是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相关。

4.纤维蛋白原(FIB):FIB是凝血过程中重要的凝血因子之一,其检测可以反映凝血系统中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能力。

FIB检测可用于评估患者的纤维蛋白生成情况,对肝功能衰竭或凝血因子疾病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5.凝血酶时间(TT):TT是血液凝固起始到形成凝血块的时间,检验血液凝固的最后阶段。

TT的延长可能与纤维蛋白原缺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抗凝药物的使用有关。

因此,TT的检测对于临床判断凝血功能状态以及评估抗凝药物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6.血小板计数(PLT):PLT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主要参与止血过程。

血小板在血管损伤时迅速聚集起来形成凝血栓,保护破损血管。

血小板计数用于评估血小板的数量变化,低血小板计数可能表明凝血功能障碍,易出血。

血小板计数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临床意义
参考范围:(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生成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

(2)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
功能亢进、体外循环。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

(4)其他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
些感染(如伤寒、黑热病、麻疹、出血热多尿期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多症、粟粒性结核和败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坏血病、阻塞
性黄疸、过敏性紫癜)。

(5)用药药物中毒或过敏引起。

如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
引起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磺胺药、细胞毒性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2.血小板增多
(1)疾病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
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

(2)创伤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出血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