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的意义如下:
1.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2.生态文明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生态环境。
才能把我们的中国真正建成美丽的中国。
3.生态文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尚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
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4.生态文明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大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短视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过度的消费行为已经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破坏、气候变化等。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还影响着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
因此,为了实现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的和谐发展,我们必须转向生态文明,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
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一种文明状态。
它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共同发展,恪尽责任地保护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人类文明和自然文明的和谐发展。
为什么需要生态文明?首先,生态文明能够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如何保障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紧迫、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其次,生态文明能够促进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的,相反,环境保护也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生态文明的发展能够带来绿色经济、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等好处,保障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生态文明能够实现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的和谐发展。
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已经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因此,人类社会必须向生态文明转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实现文明的长期发展。
生态文明如何实现?第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环保意识的提高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只有全社会都能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够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第二,要推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够为环境保护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例如,新能源、节能减排等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污染和资源消耗。
第三,要加强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是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最直接的手段,例如,森林抚育、沙漠化治理等都是有效的生态建设手段。
第四,要制定和执行环保法规和政策。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左亚文;王诗露【摘要】人类文明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进化之后,开始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在危机,生态文明就是在化解人类生存危机的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一种高于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期刊名称】《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4页(P62-65)【关键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文明范式【作者】左亚文;王诗露【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103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范式,是人类文明在经历了数万年的发展之后,在激烈的工业文明的内在矛盾和冲突中脱颖而出的新的文明形态。
纵观历史的发展,人类文明已经依次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种社会形态。
本文拟对几种文明发展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对立:农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初层次影响据考古发现,人类在地球上诞生的历史已有10万年,其中原始文明约占9.5万年,农业文明约占4700年,工业文明迄今只有300余年的历史。
按照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和德国思想家恩格斯的看法,真正的人类文明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还是一种单向的附属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原始人几乎和其他动物一样,凭借自己的生存技巧在自然界既成的生态链条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这种状态中,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关系尚未形成。
然而,当原始人发明了铁制工具之后,人类就开始掌握了在一定程度上驾驭乃至制服自然界的武器。
可以想像,有了铁制工具之后,人类就可以从事大规模的开垦活动,通过培植各类粮食作物和驯养更多种类的牲畜,来解决自己生存的物质资料问题。
这些物质资料尽管仍然来自于自然界,但已不是原生的天然产品,而是通过人的劳动加以改变了的物质形态。
这种改变在文明的进化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标志着人类终于脱离了动物般依赖和服从自然界的状况,开始生产维持和发展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东西。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建构
[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 生态文明; 价值观建构 [ 中图分类号】 O O D- [ 文献标志码】 A
科学 发展观 的重要 内容 之一 , 是强 调经 济社 就
性 和不 可侵犯 性 , 对 自然 的 作 用力 极 小 , 自然 人 大
样性的《 里约热内卢宣言》 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得到 , 了国际社会 最 广 泛 、 高级 别 的承诺 , 由理 论 变 最 并 为各 国的行 动纲领 和行动计 划 。2 世 纪初 , 1 学者 们
在 深 化 已有 理 论 成 果 的基 础 上 , 断 总 结 实 践 经 不 验 , 成 了一 套 包 括 生 态 生 产 力 及 生 态 文 明 哲 学 形 观、 价值观 、 理 观 等在 内 的 比较完 整 的生 态 文 明 伦 理论 体系 , 多 国家进行 了生 态文 明的实践 探索 。 许
基 本特征是 人 与 自然 的 和谐 、 与 人 的和 谐 、 与 人 人 社 会的和谐 。生 态 文 明 的实 现是 建 立人 与 自然 和 谐 共处关 系的新的文 明发展进 程 , 是对 工业 文 明的
时, 贫富差距拉大 、 传统美德缺失 、 信用危机、 恐怖 主义猖獗等一系列社会危机也随之出现。在此背
V0 l N . LO o3
20 09年 6月
J n2 0 u 0 9
[ 文章编号 】09—32 (09 0 00 o 10 79 20 ) 3- O3一 4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建构
林世 选 郝 现 军 ,
(. 1 郑州轻工 业学 院,河 南 郑 州 400 ; 502 2 河南师 范大学 科 技 与社会 研 究所 ,河南 新 乡 4 30 ) . 5 07 [ 摘 妻】 生态文 明建设 是人 类文明 演进 的 必然趋势 , 我 国当前亟待 解 决的 重要 问题 之 一。 以人 是 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哲学的高度确立 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社会发展 问题 的关 系及 其在整 个社会发展 中的地 位和作 用。 生态文 明建设 的首要 任 务就 是 以科 学发展 观 为指 导 , 积
生态文明的产生是历史必然
方面 而不是 整个社 会结 构发 生 变化 ,诸 如在社 会政 策 上考虑 如何 组织 好经 济 ,以便 协调 人 类 与 自然之 间的关系 ;在 制定决 策上 ,使 科 学家
和 经济 学 家 、人 文 学者 对有 重大影 响 的发 展战
维普资讯
生 态 文 明 的产 生 是历 史必 然
姬 振 海
受点提示 :文 明是反 映人类社 会发展程度 的概 念 ,它表征着 人类 社会或一个 国家 、一个 民族 的经济 、社会和文化 的发展水平与整体 面 貌 。生态文 明作为一种崭 新的文 明形 态 ,既是人 类文 明发展 的一 个新
人 类文 明进 行 着 一场 深 刻的变革 。人们 把追 求
人 与 自然 和谐 相处 的研 究和 实践 活动推 上 当今
社会 发展 主旋律 的位 置 ,进 而成 为全球 性 的时
喵
维普资讯
羔
… ~/ … 霹就 珥 篪 爹
代 潮流 。 它预 示着人 类进 入 了一个 崭 新 的文 明
生态 文明是 更高阶段 的文明形态
生 态 丈 明 .是 指 人 类 遵 循 人 . 自然 社 会
略决 策进 行 生态效 益评估 ,以期维 护人 类活动
对 自然 的最 小 损 害 并 能 够进 行 一 定 的 生 态 建
和谐发 展这 一客 观规 律 而取 得 的物质 与精 神成
果 的 总 和 : 是 指 以 人 与 自然 人 与 人 人 与 社
设 。这 是 从社会 文 明形 态建构 意义上 理解 生态
文 明 ,也 是 生 态 文 明 的高 级 形 态 。 ” 具 体 而 言 , 生 态 文 明 具 有 全 面 性 、 和 谐
生态文明是中国走向未来必然选择
杨 晓 民 王 文 君
( 郑州大学水利 与环境 学院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1 )
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 的最新形 态。本 文从人 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出发 , 探讨在我 国环境污染、资源短缺 ,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 人 民群众 日益 渴 望美好 生活的现 实面前,中国共产 党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重大战略 决策 的客观必然性。 关键词 :生态文明;环境 污染;资源短缺
国石油进 口大部分要通过马六 甲海峡 , 马六
的。在工业社会 ,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 高 ,人 类活 动范 围已扩张 到全球 的各个 角 落, 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 ,已拓展到地 球深 部及外层 空间, 人类控制 自然的能力越
甲海峡又被美 国控制 , 也就是说 , 仅石油一
项资源就严重影响国家安全 。 铁矿石对外依 存度 5 6 . 4 %。2 0 年内 , 我国就剩 6 种主要 矿 产能 自给 ,绝大部分都不能 自给。我 国 4 5 种矿 产资 源人均 占有率 不到世界平 均值得
党 的十八 大提 出了生态 文 明建设 的 重 大战略决策 , 把生态文明作 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 五位一体 ”的总体 布局 , 具有极其重
大的现实意义和客观必然性 。
一
发展 , 促进 了社会进步。同时,工业文明误
导人类 认为 大 自然 是取之 不尽 、用之不 竭
国家战略资源 ,体现国与国之间的较量 。我
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 人 的需求依 次 由较低层 次到较 高层次分 为五 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 速发展 , 人 民群众对 生存 和发展 的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例 如, 人 民群众对水 、空气 、食品、居住环境 的要求都与 以前不 同了,要求水是干净的、 空气是新鲜 的、食品是 洁净安全的、居住环
刍议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
口众多、 人均资源紧缺、 环境承载能 力较弱。我 国耕地 、 水、 淡 能源 、 铁 协调可持续 , 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 是以人 为本的全面、 根本 协 矿石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人均 占有量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12到 13 调 、 / /; 可持续的发展观 , 就是要促 进人与 自然 的和谐 , 实现经 济发展 和人 水、 土壤、 大气等污染严重 , 主要污染指数已居世 界前列 ; 生态 系统整体 口、 资源、 环境相 协调 , 坚持走 生产 发展 、 活富裕、 生 生态 良好的文 明发 功能下降 , 抵御各种 自然灾害的能 力减 弱。这 种状况 决定 了我们 必须 展道路 , 使人民在 良好 生态环境 中生 产生活 , 保证一 代接一 代永续 发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 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既定发展 目标。 力争 展 。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为了社会的科学发展 。而生态文 明体现 了科 二、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 明是 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 会与 和谐 世界 学发展观的要 求。它着眼于人类与 自然整体 协调发展 , 顾人类当 前 兼
刍议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 学 发展 观
刍 议 建设 社 会 主 义 生 态 文 明 的历 史 必 然 性
滕 兴 光
( 苏教育学院运 河分院 江苏邳 州 江
2 10 ) 23 0
【 摘
要 】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 由我 国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 国情决定的, 是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 求, 是全 面建设 小康社
刍议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刍议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江苏教育学院运河分院江苏邳州221300摘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和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文明。
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人类文明经历了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追求着物质和经济的发展,却也忽略了自然环境的损坏和生态的破坏。
生态文明的提出,正是弥补了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重视了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演进。
生态文明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只有实现了生态文明,才能使人类文明在更高的水平上得到发展和提升,从而实现人类更为健康、安全、美好的生活。
生态文明的基本要素生态文明的基本要素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
它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
并且还需要提高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为环境保护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资源是宝贵的,需要进行节约和利用。
只有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的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的核心,指的是建立符合环保标准的经济、社会体系。
这样的体系可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提供良好的支持,在未来的日子里可以对人类社会做出更为显著的贡献。
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实践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环保事业,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加大了环保处理的力度,并且致力于节能减排,加快绿色低碳的发展,提高了公民环保意识,推动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结语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正如一个社会的发展必须有人文的支撑一样,要想走向可持续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具有生态观念的支撑。
生态文明的提出,不仅解决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为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生态文明——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
我国与部分国家能耗和资源消耗比较
我国与发达国家SO2和NOX排放强度比较
生态文明
平等
人类 意识 价值观
自然
行为
尊重 呵护 善待
按自然规律行事,实现人类的价值
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的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
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
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 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 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 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 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
1、生态文明的内涵
2、生态文明的特征
3、生态文明的定位
1、生态文明的内涵
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
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 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 理形态。
目标指向:人与自然关系 表现形式:和谐相处状态
42
66 76
韩国
墨西哥 南非
7
8 9
丹麦
加拿大 马来西亚
79
94
印度尼西亚
中国
132
133
台湾
尼日尔
10 爱尔兰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有 8.6% 中国森林覆盖率从2003年的18.21%增长到 2008年的20.36%,活立木蓄积量由136.18亿 立方米增长到149.13亿立方米,森林面积由 17491万公顷增加到19545万公顷。
生态文明 —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
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新选择 一、 二、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 三、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发展现代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四、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作者:张晓霞来源:《进出口经理人》2016年第04期摘要:生态文明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十八大召开后,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报告的内容体现了全党的智慧,有深度,有新意,有气势,它是我们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新的思想,新的论断,围绕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新形态,生态文明必将替代工业文明,来论述以下四点问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一、人类进入重要的转型期(一)所谓转型期就是指从工业文明转入到生态文明。
总结人类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把文明的形态归结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原始文明是依赖自然的,那个时候人很少,生产力水平低,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崇拜的。
到了农业文明就开始改造自然了,人口增加了,到了工业文明以人类为中心了,就开始征服自然,驾驭自然,岁数大点的就有所体会,五六十年代的口号就是要让高山低头,要让河水让步,最后怎么样呢?大自然惩罚了我们,到了生态文明就很重要了,人与自然要和谐,要善待自然。
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一切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
工业文明当中的人只是追求物质利益狭隘的经济人,而不是我们本质意义上的文明人,我们今天提出生态文明社会,要求我们人,要从经济人向生态人转变。
因为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生态化的生产方式来决定的,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是生态产业。
(三)生态产业,所谓生态产业是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装换,生物发展的规律为依据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根据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建立生态工业,运用清洁的工业,清洁的回收,把工业生产过程改变为循环过程.(四)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料,节水,实现了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在利用的良性循环,发展循环经济,就能够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矛盾,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物质循环相互和谐,促进了资源运用利用,这就是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修订稿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的教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态势是: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供给难以满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资源降耗困难重重,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形成威胁,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各类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在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
显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
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生态,一般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状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一次顺应世界潮流的新选择。
作为一种基本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引导国家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
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植根于自然界之中,根植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中。
从性质上来讲,生态文明是一种文化伦理观,是用于指导全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形态。
论生态文叫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论生态文叫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社会逐渐成为一个高度工业化、科技化的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人类已经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也破坏了环境。
面对这一现象,国际社会已经开始更加重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文明这个概念也越来越被广泛认同和接受。
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为什么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并探讨生态文明如何影响我们未来的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是一种重视生态与人的和谐发展的文明。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人类与自然共存、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日常生产、消费、生活中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品和生生不息的循环经济等各方面的适应。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为推动人类在新时代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和支持。
人类文明的演进必然趋势是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生态文明是实现这种发展的必要手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同时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类对于自然的需求和对于社会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并且这种发展能够保持长效的、不断的、无限的发展。
生态文明就是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式,而且,它能够为我们创造更多的可持续性发展机遇,同时减缓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的危机。
具体来说,实现生态文明需要多方面的创新。
首先是在政府层面的创新。
政府需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设施的引导和保障,加强环境管理、提高环境意识,加大环保投入、绿色消费以及绿色产业的推广,同时推动能源转型和低碳经济转型。
其次是在社会层面的创新。
我们需要加强普及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倡导节能减排、推动绿色消费,还需要大力弘扬绿色创新和绿色技术,以及对于环境友好型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同时,在产业层面也需要推动创新。
我们需要从传统的生产模式转变为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大力提倡低碳发展,同时推动绿色技术应用和可持续性创新。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态⽂明体现了⼈类⽂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态⽂明体现了⼈类⽂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摘要:⽣态⽂明是⼈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类社会与⾃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活⽅式,它是对应于⼯业⽂明并以其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时代性扬弃,是⼈类⽂明演进的必然历史逻辑,同时也是当下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类最终⾛出“⼈类⾃我中⼼主义”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建⽴⼈与⾃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新的⽂明发展进程。
党的⼗七⼤报告⾸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态⽂明,并把⽣态⽂明提升到与物质⽂明、精神⽂明和政治⽂明建设相并列的⾼度,这充分表明我党对⽣态⽂明建设的⾼度重视,这既是我们党对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态⽂明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态⽂明体现了⼈类⽂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态⽂明是⼈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类社会与⾃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活⽅式,它是对应于⼯业⽂明并以其为基础的时代性扬弃,是⼈类最终⾛出“⼈类⾃我中⼼主义”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建⽴⼈与⾃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新的⽂明发展进程。
在农业⽂明阶段,⼈与⾃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对⾃然的依附状态。
这种⽂明⽅式虽然也有对⾃然的破坏,但这种破坏基本上在⼈类社会与⾃然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即使是区域性的⽣态灾难也还不⾜以引起⼈们对⾃⾝⽣存问题的恐慌甚⾄反思。
⾃⼯业⾰命以来,⼈类社会开始由农业⽂明步⼊⼯业⽂明阶段。
⼯业⽂明曾经极⼤地提⾼了⼈类“征服⾃然”与“改造⾃然”的能⼒,从⽽极⼤地提⾼了⼈类物质⽂化⽣活⽔平。
但在⼯业⽂明阶段,⼈与⾃然的关系也发⽣了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对⾃然的“征服状态”,⽽且这种“征服状态”是野蛮的、掠夺式的。
可以说,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个进步都是以它极⼤地伤害⾃然环境为代价的。
资本主义⽣产使它汇集在各⼤中⼼的城市⼈⼝越来越占有优势,这样⼀来,它⼀⽅⾯聚集着社会前进的历史动⼒,另⼀⽅⾯⼜破坏着⼈和⾃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以⾐⾷形式消费掉的⼟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地,从⽽破坏⼟地持久肥⼒的永恒的⾃然条件。
生态文明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综观人类历史,原始文明经历100万年时间,农业文明有近1万年的历史,而工业文明还是近300年的事。
展望未来,21世纪将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世纪。
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的世纪,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造成生态危机从而危及人类生存的深刻反思的结果。
这是人类社会孕育着生态文明的内在因素和必要条件。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和内在充分条件。
第三,随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必将不断地向纵深发展,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主导。
人类在森林中进化,同时人类的文明也依赖森林孕育和发展。
回顾人类的文明进程,不难发现森林的繁茂曾为人类文明带来了光明,森林的衰亡亦曾导致了人类文明的衰落和转移。
也可以说,古代文明始于森林,衰于破坏森林,止于森林消失。
森林是人类早期居住与活动的地方,也是人类利用自然、模仿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人类社会文明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原始基础之一。
可是文明的发展又导致森林破坏以至于大片林地被毁灭。
在森林被毁灭了的地方,出现了人们意想不到的文明衰退或文明毁灭。
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古文明的摇篮之一,却由茂密的大森林变成了寸草不生的沙漠。
人类的发展历史表明,人类文明的每一步发展和演变,都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息息相关。
古代的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中国文明的产生、发展、毁灭或延续,都与其所依傍的生态状况分不开。
人类在无节制地利用森林资源、主宰森林资源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但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埋下了无穷的隐患。
自然对人类无节制地索取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报复,各种生态问题正在困扰着地球的前途和人类的未来。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森林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
处于古代朴实的自然生产时代中的人类,是懂得依赖森林取得自己必需的生存物质和安宁优美的生存环境的,因而也是朴素地热爱和保护森林的。
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摘要:人类产生至今已有300多万年的历史。
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人类进行劳动,产生了语言,形成了思维,并一步步对自然进行征服改造。
人类征服自然的第一步最明显的就是对火的掌握和利用,火的使用使人类在生理、生产、生活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人类逐渐开始孕育出自己的文明。
随着生产力、生产工具的进步,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几个文明形态。
每一种文明都对应着相应的生产方式和能源基础。
随着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自然的掠夺也阶梯式加剧,但由于地球能源、资源有限。
人类的无限需求同有限的资源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工业文明的形成,使人们对地球的资源进行枯竭式的开发,地球上的非再生能源就要消耗殆尽。
与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这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因此在这还没有发生之前,人类必须做出转向,开始关照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并以生态理念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不仅是当前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对我们以后的子孙万代负责。
关键词: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必然性可持续发展引言: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对人类文明进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人类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认识世界及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长河中,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
每一阶段文明的产生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也就是人类对自然改造水平的高低。
(一)原始文明阶段:约在石器时代,为时上百年。
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是简单的采集渔猎,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人类对获得使用。
这一时期由于人口稀少,每个人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又很低,原始人类对动植物的消耗量大大低于它们本身的自然淘汰率和繁殖率。
原始人的废弃物除了在今天考古中罕见的陶器、玉器、骨针这类物体外,几乎所有的产出品都可以被自然生态系统完全彻底的降解,生态系统几乎是在瞬间就恢复了原始生产方式对自然的干扰。
生态文明:新世纪人类的最佳抉择
人 文视 野
历史・ 文化
生态文明 : 新世纪人类的最佳抉择
张 波
( 平顶 山学 院, 河南 平顶山 4 7 0 6 0 2)
摘要 : 人类历经 了采猎文明、 农业 文明、 工业文明等演进后 , 新世 纪人 类在发展进 程 中面临艰难抉择 , 而生态文 明是新世 纪人类的最佳抉择 。 生态文明的主要 标志体现在思维方式生态化 、 发展方式生态化 以及 消费方式生态化等
发 源地 中 , 除中国得以保存和延续外 , 其余文 明大都 销声匿 迹, 这是在 文明史上人类第一次付 出的巨大代价 。其原因在 于农业 文明时期 . 采用粗放型 的经 营方式 , 刀耕火 种是人类
最早的农业技术。 毁林开荒并过分利用地力 , 天然肥力用尽 ,
收 成下 降 , 而被迫弃耕 。这样反复地 刀耕 火种 , 继 又反复弃
猎文明 的晚期 , 人类生物进化基本完成 , 狩猎技术进步加快 ,
导致人 口的快速增长和大量的哺乳动物灭绝 。 食物危机迫使 物、 种植庄稼 , 从而开创 了农业文 明的时代 。 大约在 1 万年前 , 随原始农业 和畜牧业 的出现 , 伴 人类 跨入农业文明时代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 在社会生产中逐渐 代替采集 、 狩猎成 为社会的核心产业 , 这是人类史上 的第一 次产业革命 , 被称 为“ 第一次浪潮 ” 的农业革命 , 它创造 了光 辉灿烂 的古代文明 . 又亲手摧毁了这些文 明。在世界文明 的
2 1 -1 0 0 0 7 1
・
1 9・ 0
的过度开发 , 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污染 、 气候异 常等…系列 问 题。人与 自然关系失调 ,导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 胁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 的发展模式导致人们 物质生活和精神 生活的分裂。人们仅仅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作 为发展的主要 目
关于生态文明的主题教育
关于生态文明的主题教育生态文明的主题教育引言:生态文明是新时代对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方针。
为了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我们需要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以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在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建设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生态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为什么要进行主题教育主题教育是指以特定主题为核心内容进行的教育活动。
在当下,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需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主题教育,可以将生态文明的理念、知识和实践融入到学校、企业、社区、家庭等各个层面,形成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潮。
三、主题教育的内容和方式1. 学校教育:学校是培养下一代的重要场所,需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可以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主题研究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企业教育: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
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生态文明教育,引导企业建立绿色生产理念,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可以开展环保技术培训、绿色生产示范等活动,促使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社区教育: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需要引导社区居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推动低碳出行、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行为习惯的养成。
可以开展社区绿化活动、环保讲座等,增强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4. 家庭教育:家庭是培养下一代环保意识的基础,需要家长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
要鼓励家庭成员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种植绿植等,共同守护家园。
建设生态文明有何意义(3)
建设生态文明有何意义(3)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党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充分体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对于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由此可见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第一,加强节能减排。
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进一步形成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一是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节能减排,鼓励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搞好用能管理,抓紧落实年度能源消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指标。
二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鼓励支持重点企业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发展绿色矿产,推进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它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历史逻辑,同时也是当下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进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相并列的高度,这充分表明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这既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一、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它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基础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进程。
在农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依附状态。
这种文明方式虽然也有对自然的破坏,但这种破坏基本上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即使是区域性的生态灾难也还不足以引起人们对自身生存问题的恐慌甚至反思。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曾经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但在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征服状态”,而且这种“征服状态”是野蛮的、掠夺式的。
可以说,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以它极大地伤害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有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前进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1]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类型实质上是一种相互对抗、相互报复的历史形式出现的,人类建造的庞大的技术帝国成了一种反自然的、威胁自然及人类本身存在和发展的异化物,相应地,现代人和现代社会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方面是自然生态破坏所带来的“生存危机”。
另一方面是主体异化、德性传统失落的“意义危机”。
面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工业化国家开始普遍反思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存危机”,生态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日益深入人心。
面对人类文明演进中出现的种种生态灾难,人们力图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存在的合理性问题。
同时,随着生态问题从自然领域向人类社会的转移,从纯技术领域向制度性领域转移,它相应地也成为了政党、政府和公众都极为关注的政治问题,文明生态化也成为当代全球政治运动的一大亮点。
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在人类文明产生、发展、繁荣和衰老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人类文明观的历史演进。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必然产物,是一种超越了以往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它也必将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的全新形式。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的生态文明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尽管没有形成明确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但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其中很多观点超越时代局限,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于当代人类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和生态危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对自然有高度的依存性,因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现
实的有形体的人”[1]。
另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实践。
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即“人化的自然”,它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就什么也不能创造”[2]。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
”但“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
”“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
”[3]马恩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历史,作为历史的现实基础问题来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将人和自然、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哲学基础。
关于社会制度与生态文明,把自然生态问题放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之上来进行考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
”[4]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大肆破坏生态已经使人类社会面临重大生存危机,因此扬弃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社会主义是人类命运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5],只有这样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才能遏制资本主义追求超额利润所必然导致的“过渡生产”和“过渡消费”。
马克思恩格斯同时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性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
”[1]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从政治学意义上展示了人类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的壮丽前景。
当然,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一种更高境界的文明,其形成有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面临着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整体水平还不高等诸多困难,不可能很快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彻底转变。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我国仍然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脆弱、不可再生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困扰。
因此,如何正确科学地处理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建设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事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三、和谐社会视野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和谐”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切实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充分认识生态价值的作用,同时要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治理,以生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1.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确立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
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减少能耗大的各类产业,扶持发展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资源的新型产业,推进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技术创新,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压力,解决环境和资源的矛盾问题。
同时还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的宏观指导,选择好发展的道路和发展模式,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样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构建完善的政府生态责任机制
首先,应引导政府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创建科学的“绿色GDP”评价体系。
通过加大
对领导干部的生态环保政绩考核的力度,引导政府行为不断向可持续性发展方向转变;其次,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生态环境责任的刚性约束。
在相关环境法中,明确规定环境责任的责任主体以及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
对一些经实践证明在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方面行之有效的管理政策和措施,通过完善包括《环境保护法》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予以确立[6]。
3.推动公众生态参与的深度发展
生态保护作为一项社会性事务,其最终成效直接取决于公众参与的程度。
普通民众作为生态环境的最直接的接触者,对生态环境状况有着深切的体认,因此,政府在制定有关生态环境的政策或作出某项重大的环境决策时,如能充分尊重民意、倾听民声,鼓励公众参与政府决策,不仅将进一步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而且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环保的浓厚社会氛围[7]。
可以说,民众的广泛参与为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 丁卫华.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政治文明建设[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
[7] 崔洪曙.我国公众环保意识不及格[N].现代快报, 200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