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教师评价标准的思考7页word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校教师评价标准的思考

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培养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是否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标准对高素质教师的产生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校教师评价标准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与改革,从最初的工作量考核到业绩定量考核,再到后来的岗位考核。应该说,这些改革措施对促进我国高校教师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完善起到积极作用。

高校教师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灵活性、个性化以及劳动成果的滞后性和难测度性使得教师评价标准应涵盖哪些内容至今尚无定论。评价标准的内容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质量的高低。有学者认为可以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也有学者指出完整的教师评价应包括绩效评价、能力评价、态度评价和潜能评价等方面,评价标准应全面反映高校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师评价标准,每年都以此为依据对教师进行考核,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价的标准过于简单、内容过于笼统、方法过于主观,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的评价体系。目前,我省高校的教师评价标准越来越不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教师评价体系的指标要充分显示其导向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结合上。根据我省各类高校的实际情况,建议结合学校定位(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等),综合各个高校自身的特色特点和战略发展目标,突出教学工作中心,注重教书育人,鼓励开拓创新,求

同存异,细化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全面综合评价指标。

在推进教师分类管理的基础上,着重从教师的综合素质、工作业绩、奖惩机制三个方面来设计评价指标。

一综合素质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并在道德品质和工作作风等各个方面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合格的高校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的综合素质。

1 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好高校教师,首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志存高远,富有爱心。为人师表,首先端正自己,加强自身修养。修身的主要方法是端正思想。心正才能身正,心修才能身修。所以人的修养主要是修心,即加强内在的修养。

2 广博的专业知识

高校的教学内容常常处于本专业知识的最前沿,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是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走进教室站上讲台的前提。

3 强烈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的意思。即是对某种事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并且在理想、言论和行动上专心致力于自己的理想,达到事业有成的境界。高校教师应树立强烈的敬业精神,立志从教,爱岗敬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4 务实的工作作风

务实的工作作风就是真抓实干,体现在工作上就是“快、严、实”“三分决策,七分执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各项工作不仅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

5 浓厚的慈心爱意

最能体现教师职业品质的就是仁爱、宽厚,包容、施大爱于学生。爱心是教师全部工作和职业生涯的源泉与起点。师爱既不是血缘姻亲之间“亲爱”,也不是至交故旧之间“友爱”,更不同于舔犊式“溺爱”,它是人世间最圣洁无私、最无世俗杂念的大爱。

6 良好的个人形象

教师应以良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端庄的外貌,得体的衣着,文明的语言,儒雅的风度,切忌胡子拉碴,蓬头垢面,不修边幅,更忌热衷于时尚,花里胡哨。教师应该“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整,肩容宽,背容直,气像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7 健康的身体体魄

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注重健康,坚持锻炼,练就一副强壮的体魄,才能够轻松胜任繁重的教书和科研工作。

对于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可以通过以上这些因素来衡量。在学生、同事、学院领导、教学评议专家等综合评议的基础上,对以上因素采用一定的权重,最终得出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二工作业绩

教学、科研是高校教师的基本工作内容,二者的互动关系决定它们都是高校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工作业绩是对教师工作的质量评价,包括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

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教师。为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单靠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远远不够,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引导和规范高校教师重视教学和科研,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

教师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偏重教学,有些偏重科研,有些擅长科研,有些更适合教学。教学有备课、上课、改作业、考试等要求,强调过程控制。科研则包括学科标准、课题级别、论文数量等评价体系。此外教师的不同成长阶段(比如用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称进行衡量),其工作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比如,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年轻、热情、精力充沛、活力十足,课堂教学时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年教师在体力精力方面比不上青年教师,但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使中年教师在课题申报等科研方面的能力更胜一筹。对高校而言,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实际,对不同类型的教师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或在评价标准中有所侧重。评价标准的制定既要求共性,也要倡导个性,差异性与统一性相结合。不同类型的教师侧重点不同,即是评价标准中的“个性”。而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职责条件分工、是否坐班等基本要求,这是应当服从的“共性”评价要求。因此,指标权重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在重点因素上加大权重,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设置不同的标准,并有所侧重。评价标准还可以纳入领导、同事、

学生以及自评等几个层面综合考虑。他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既注重对各类教师本职工作中主体工作的评价,也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因素。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避免以前教师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统一设置权重的不客观性以及针对性差的缺陷。

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方式可以采取抽堂听课、查阅作业批改、指导毕业论文、带队生产实习、学生网上评议、同行互评等形式,并根据学科特点,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比较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

对科研工作的评价包括论文数量、课题级别、科研获奖、论著获奖、专利推广等评价指标。此外根据高校教师的不同成长阶段,(比如用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称进行衡量),其工作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从这些方面,也可以对教师的科研水平进行比较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奖惩机制

对高校教师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如果没有评价结果的反馈,没有以后教学科研工作的改进和完善,就失去评价的意义。

对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反应良好的高校教师,高校应该进行奖励。高校应当为那些在教学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设立专项奖励(如教学名师奖、教学成果奖等),并提供晋升的机会。实行教学效果与科研成果等效评价标准,明确规定教学成果奖、教研教改项目、精品课程等教学类奖项与科研成果、科研项目一视同仁。

科研方面可从科研经费、课题级别、发表论文刊物级别等方面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对那些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的论文数量、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