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归纳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_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_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_在文言文阅读中,同学们要掌握的内容很多。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文言虚词,文言实词和固定句式。

其中文言虚词尤为让不少学生费神。

为此,语文老师准备挨个为同学们总结文言虚词的用法,希望这些总结可以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及时掌握准确的内容,做好文言文阅读题。

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虚词于的用法:(一)文言虚词于用作介词,具体用法如下。

1.虚词于表示在,从,到的意思。

例子:乃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在的意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表示从的意思。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表示到的意思2.虚词于表示在方面或者从中的意思。

例子: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3.虚词于表示由于的意思例子:业精于勤、荒于嬉4.虚词于表示向,对,对于的意思。

例子: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5.虚词于表示被的意思。

例子:君幸于赵王。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虚词于表示与,跟,同的意思。

例子: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7.虚词于表示比的意思。

例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二)重点词组【于是】1. 于是相当于于+此,表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等的意思。

例子: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表示在这时的意思。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表示在这种情况下的意思。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表示对此的意思。

④于是余有叹焉:表示因此的意思。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表示从此的意思。

2. 于是用作连词,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一样。

例子: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见于】表被动。

例子: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于的用法也就是上面这几种,同学们快看看,哪几种还比较模糊,那就快看看。

更多更详细的文言文阅读中的文言虚词用法。

于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于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于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于"在文言文中有多种意思和用法,如下:
1.表示"在、于是",表示时间、地点、情况等。

例:于今已往。

2.表示"对、对于、于是乎",表示关系、态度、对比等。

例:吾与公
相识不久。

3.表示"从、由于",表示原因、动因等。

例:言之无物,于无意中而出。

4.表示"把、将、用、以",表示手段、方法、器具等。

例:乃取镞于
床下。

5.表示"属于、在内",表示范围、範疇。

例:于是寡人封之。

6.表示"表示、指示",用于文言的篇章、题诗、题记等常用,作主语。

例:于汝之前,乐不可言。

7.表示"足够、达到、摆脱"等。

例:几欲不以乐之于身。

总之,“于”的用法非常广泛,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

文言文于的用法

文言文于的用法

文言文于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1. “于”用作副词,表示在...方面。

例如:
- 人之过也,在于不教。

(《论语》)
- 吾乃今日知为君不谏。

(《论语》)
2. “于”用作介词,表示关于、适合于。

例如:
- 余乃尔,于其佐之也无所取材。

(《魏志》)
- 欲以微躯报国家之厚,此其于生也合。

(《明史》)
3. “于”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
- 他之所以被杀,在于答应了别人的要求。

(《水浒传》)
- 人死则灯灭,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三国演义》)
4. “于”用作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

例如:
- 曰:“何不食肉糜?”其无知者,不可胜数。

(《论语》)
- 此所以动我心者,而非贵乎远也。

(《陈涉传》)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在语音、语法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于”的用法和意义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它由文字和构词形式组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学文化的独特形式。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不同的虚词,有助于文章的节奏,并且有助于文章的流畅性。

其中最常用的虚词之一是字‘于’,它出现在许多古文中,它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古文。

首先,于字在古文中的基本用法是表示状态和行为。

它可以用来指代生活中的一般状态或行为,如“于今(到现在为止)”,“于古(在古代)”,“于昔(早已)”,“于处(在处)”,“于事(有关事情)”。

通过这些词,读者可以清楚地理解文章的背景信息。

例如,《晋书》第一百八十三卷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时,谢安于古有经验,而文厉于今有能力。

”该句中的“于古”表示古代,“于今”表示现在。

此外,‘于’字在古文中也可以表示比较。

例如,《诗经秦风莎莘》中有一句话:“黄鸟于飞兮汨罗之滨。

”该句中的“于”表示黄鸟比其他鸟类飞得更远。

另外,“于”字也可以用来表示转换,它可以用来指出行为的变化,例如,《易经变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明湖于流,日月照耀中。

”这句话表示大明湖流动,而日月照耀着中央区域。

最后,“于”字可以表示目的,例如《楚辞九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赤壁于日久,纷乱如海波。

”“于”表示赤壁一直以来都是纷乱的,像海浪一样。

总之,“于”字在文言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使文学作品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阅读。

它为汉语文字添加了一种张力和思想深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

熟练掌握古文中“于”字的意思和用法,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此外,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其他有关文字的知识,例如构词法、句子构造、修辞方法等,因为这些都是了解古文的基础知识,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中使用的字词,从而更好地欣赏古文作品。

综上所述,“于”字在文言文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它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背景、古代的生活、古典文学的意境等,同时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体会古典文学作品的内涵。

中小学作文素材: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中小学作文素材: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拼音:yú
部首:二
部首笔画:2
总笔画:3
笔顺:横横竖
【详细释义】

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②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④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
1. 哎呀呀,“于”可以表示在某个时间呀,就像“于夜中读书”,这不是很形象嘛!
2. 嘿,“于”还能表示在某个地方呢,比如说“于家中待客”,是不是一下子就懂啦?
3. 哇哦,“于”能用来表示对于某人或某事呀,像“于父母尽孝”,很容易理解吧!
4. 你看呀,“于”也有在某种情况下的意思哦,例如“于危难中挺身而出”,多厉害呀!
5. 哈哈,“于”还可以表示向某个方向呢,像“于东方前行”,是不是很有意思?
6. 哟呵,“于”表示和某人一起时也常用呀,比如“于友人同游”,多欢乐呀!
7. 哎呀,“于”在比较的时候也会出现呢,像“于人前显耀”,这种用法要记住哦!
8. 嘿呀,“于”表示从哪里来也可以呀,比如“于远方而来”,挺神奇吧!
9. 哇塞,“于”用在被动句里也不少见呢,像“于困境中被救”,多幸运呀!
10. 哈哈,“于”的这些用法真的很重要呀,一定要好好掌握呀,就像掌握了一把打开文言文大门的钥匙呢!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多样又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和理解呀!。

于字的文言文用法

于字的文言文用法

于字的文言文用法
于字是一个常用的文言文汉字,它有多种用法,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表示时间
于字可以表示时间,例如:“于是日,天下大乱。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那一天,天下大乱了。

又如:“于是岁,大旱不雨。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那一年,大旱不雨。

二、表示位置
于字还可以表示位置,例如:“于是山之南,有一座高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山的南边,有一座高山。

又如:“于是江之北,有一片平原。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江的北边,有一片平原。

三、表示关系
于字还可以表示关系,例如:“于是君子与小人之间,有如此之大的差距。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距非常大。

又如:“于是父子之间,有如此之深的感情。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子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

四、表示动作
于字还可以表示动作,例如:“于是他起身离开了这个地方。

”这句
话的意思是他起身离开了这个地方。

又如:“于是他拿起了笔,开始写字。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拿起了笔,开始写字。

于字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文言文汉字,它有多种用法,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掌握。

文言文于字用法归纳

文言文于字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2.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3. 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4. 放在形容词之后,组成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琵琶行》:“冰泉冷涩弦疑绝,刀子凝绝四弦凝。


5. 放在动词之后,引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译为“向”。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更余以牛。


6. 用在表时间的词语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可不译。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以上是文言文中“于”字的一些常见用法。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境非常丰富,同一个“于”字在不同的语境和上下文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因此,在学习和掌握文言文的“于”字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进行理解和应用。

另外,“于”字在一些固定结构和成语中也有特定的用法。

例如,“有所于茅屋之下”“有所于丘园之中”“安贫乐贱”“厚积薄发”等。

这些固定结构和成语中的“于”字通常都表示比较、引申、补充说明等意义。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积累和总结,不断拓展自己的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中于的意思及用法

文言文中于的意思及用法

文言文中于的意思及用法1、<用作介词>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例句——《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2、<用作介词>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例句——《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3、<用作介词>于: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例句——《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4、<用作介词>于: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句——《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用作介词>于: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例句——《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

例句——《诗经.葛覃》:“黄鸟于飞。

”7、<用作连词>于:相当于“与”“和”。

例句——《尚书·多方》:“时惟尔初,不克敬于和,则无我怨。

”8、<用作助词>于:用于句首或句中凑足音节,无实义。

例句——《论语·为政》:“孝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

”9、<用作连词>于:用于句末,相当于“乎”,表疑问。

例句——《吕氏春秋·审应》:“然则先生圣于?”高诱注:“于,乎也。

”10、<用作连词>于:用于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中,用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当于“是”。

例句——《诗经·小雅·出车》:“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

小学素材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小学素材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拼音:yú
部首:二
部首笔画:2
总笔画:3
笔顺:横横竖
【详细释义】

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②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④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⑥用在动词前,无义。

《诗经·葛覃》:“黄鸟于飞。


【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

《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
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

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

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

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于的用法文言文

于的用法文言文

于的用法文言文:
1.介绍时间:用于表示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或“在……时候”。

例如:“慎终于
始。

——《书·太甲下》”
2.介绍处所:用于表示地点或位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或“到”。

例如:“乃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河中石兽》”
3.介绍原因:用于表示原因或理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由于”或“因为”。

例如:“业
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4.介绍对象:用于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或“给”。

例如: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
5.介绍比较:用于表示比较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

例如:“生亦我所欲,所
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1. “于”可以表示在某个地方呀,就像“乃设九宾礼于庭”,这不是很清楚地表达在庭这个地方嘛!
2. 它还能表示在某个时间嘞,比如说“于时冰皮始解”,这里的“于时”就是在那个时候的意思呀。

3. “于”能用来表示对、向呀,例如“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不就是向孙将军求救吗?
4. 还可以表示到呢,像“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就是把和氏璧归还到赵国呀。

5. 也能表示来自哦,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是从蓝中取得呀。

6. “于”可以表示和呀,“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这不是和东边结交的意思吗?
7. 它可以表示比呀,“苛政猛于虎也”,不就是说苛政比老虎还凶猛吗?
8. 有时也能表示被呢,“君幸于赵王”,不就是被赵王宠幸嘛!
哎呀呀,这“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可真不少啊,记好了会很有用哦!。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文中于作为动词的用法(象形。

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

本义:超过)往;去〖go〗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夭》。

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书·大诰》取〖take〗昼尔于茅,宵尔索陶。

——《诗·豳风·七月》如;好像〖look〗《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易·系辞下》又如:于何(如何)文言文中于作为介词的用法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捐金于野。

——《后汉书·列女传》2.又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

——宋·欧阳修《归田录》3.又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于:介词,到。

)——清·姚鼐《登泰山记》4.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5.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告之于帝。

——《列子·汤问》何有于我。

——《论语》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唐·韩愈《师说》言于李愬。

——《资治通鉴·唐纪》语于富者。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6.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7.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8.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不拘于时。

——唐·韩愈《师说》苦于多疾。

——宋·苏轼《教战守》伤于缚者。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举例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举例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举例一、于字的基本意义和用法“于”字是一个多功能的字,常常出现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用法和含义。

在古代汉语中,“于”字可表示动作发生或存在的时间、地点、对象等概念,也可作为介词或作为助词使用。

1. 表示时间或地点:在句子中,“于”字可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比如,在《红楼梦》第五十回中写道:“露定星移魏太泽”。

其中“定”即表示固定不变,而“于”则是表示在某个具体的时间。

“魏太泽”即指一个人名,在这里就是表示该事件发生的地点。

又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恶其少,不为墓籍。

” 这里面,“恶其少”的意思是因为他们年幼,还没有成年,所以不会被记录进入国家档案。

“墓籍”就是指那种记录人物信息以便管理储存事务者。

2. 表示抽象概念:除了表示时间和地点之外,“于”字还可以表达抽象概念。

例如,《论语·乡党》中有一句“羿善射”,这里的“于”表示了动作或者技能的对象。

又如:“可以教人”,这里,“以”也是表达一种抽象概念,即通过一些手段或方法来教导他人。

二、于字的举例及复合用法除了用法和意义相对单一的示例之外,于字还有很多复杂和多样化的使用方式。

1. 副词:可以修饰时间、地点等。

“于事无补”,表示在实际事务上没有帮助。

《红楼梦·第五回》里曹雪芹曰:“姑待明儿再做道:“明儿,就是明天。

”到明儿越有个清楚省事的心。

由明改至,从日计算延借把事件推迟到下一个时间点。

2. 独立成句: “于子”常出现在文言文中的句首,表示主题强调或者提问。

“于人而不知其性,非善也;与人逃难同忧同伤者为友矣。

”这里面‘人’是说聪明之士(不特指男子),“其性”的含义是指一个人自己表演的价值观以及重要观念之扇装等3. 谓词混用:“执于一”,这里的“执”是动词,表示坚持不懈,“于”则表达目标。

“一”在这里指一个特定概念,指同一个字头或关联的东西。

三、于字用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于字的使用方法,以下将从文本中摘取若干例句进行分析。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于”字在汉语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汉字之一。

在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也非常多样化,不仅可以作为介词、动词、连词等等,还可以与其他的字组成成语、歇后语等等。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于”字在文言文中的各种用法。

一、“于”作介词在文言文中,“于”字经常被用作介词,表示“在、于、向、对、从、按照”等等意思,例如:1. “于是乎”:就在这个时候。

这个词语通常用于文言文文章的开头,用来引出事情的发生和背景。

2. “于戏人之间,建城于未有之地”。

这句话的意思是李渊进入皇宫后,就经常在众人面前谈论建城的事情,并且选择了一个未曾有人居住过的地方来建筑城池。

3. “蓋予嘗於戒壤中生卧一年,遂避風穴居十年”。

“躲避风穴”是一个出自《庄子》的典故,被用来比喻人们不愿透露自己的私事和隐私。

4. “夫人之于夫则规矩也,夫之于妇则恩爱也”。

这句话是说明妇女在丈夫面前应该保持相应的规矩,而丈夫对待妻子则应该表现出爱的态度。

二、“于”作动词“于”字也可以作动词,表示“得、拥有、在、向、待、依靠”等等意思,例如:1. “今以共攻之,于群臣必有怨言”。

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与重要官员商议国家大事时说的,意为如果我现在攻打某个国家的话,必定会有一些官员不满和反对。

2. “欲识苏门兵器之精,须乃往于侯门”。

”苏门兵器”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精良兵器,这句话是说如果想了解苏门兵器的精髓,就必须去到侯门中去观赏。

3. “于是李林甫画一张地图,告之曰:‘而今当突击,千钧一发,成功命在此一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个特定的时刻,李林甫通过一张地图告诉大家,攻击的成功与否就取决于此时的一小点。

4. “故衼(括)言于无弘,既清复瑕,君子之交深而甚及”。

这句话是说,两个人在互相交往时,应该把瑕疵的地方也说清楚,这样才能使彼此的交往变得真诚而深入。

三、“于”作连词在文言文中,“于”字也可以作连词,表示“在、与、和、对比”等等意思,例如:1. “于是乎天地交感,万物并兴”。

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以及例句

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以及例句

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以及例句“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文言文中_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_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_于的用法文言文中“于”的用法“于”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且用法多样的虚词,理解和掌握它的用法对于读懂文言文至关重要。

“于”作介词用是其最常见的用法之一。

当“于”表示“在”的意思时,比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这里的“于长勺”就是“在长勺”。

又如“乃设九宾礼于庭”,“于庭”即“在庭院”。

它能用来指明动作发生的地点。

“于”也可以表示“到”的意思。

像“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于赵”就是“到赵国”。

再比如“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于南冥”即“到南冥”。

当“于”表示“向、对”时,例如“胡不见我于王”,意思是“为什么不向大王引见我”。

还有“告之于帝”,就是“向天帝报告”。

“于”有时还表示“从”。

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取之于蓝”就是“从蓝草中取得”。

除了作介词,“于”在文言文中还能用于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关系。

例如“受制于人”,意思是“被别人控制”。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这里的“受制于人”就是“被人控制”。

“于”还能用来表示比较,比如“苛政猛于虎也”,“于”在这里就是“比”的意思,说的是苛政比老虎还凶猛。

在学习“于”的用法时,我们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准确理解它的含义。

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作品,不断积累和总结,我们就能更熟练地掌握“于”以及其他文言虚词的用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比如《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于此”就是“在这里”,指明了聚会的地点。

还有《醉翁亭记》里的“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于泉上”指的是“在泉水上方”。

又如《出师表》中的“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两个“于”分别表示“在……内部”和“在……外部”。

再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朝廷”意为“在朝廷上”。

总而言之,“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丰富多样,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和体会,才能准确理解文意。

只有不断积累和练习,我们才能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

文言文于的口诀

文言文于的口诀

文言文于的口诀文言文“于”字用法的口诀1:“于”字用法多变化,放在句中要明察。

主动被动要分清,作状语时当“被”讲。

引进对象表动作,向我向我别搞错。

时间地点和原因,常在句中作状语。

介宾短语置于后,作补语时要留意。

单独出现表比较,前后词语要对照。

特殊用法要牢记,“于”何却要作“对于”。

“于”加“是”字表被动,放在句中要牢记。

这个口诀涵盖了“于”字在文言文中的主要用法,包括作介词、作状语、表被动等。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的“于”字用法灵活多变,具体用法还需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同时,为了更好地掌握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建议多阅读文言文原著,结合实例进行学习和记忆。

此外,也可以参考相关的文言文教材和教辅资料,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练习。

文言文“于”字用法的口诀2:“于”在文言多妙用,词义广泛要分明。

引进动作行为者,放在动词前面行。

引出时间和地点,方位名词在后跟。

被动用法要记住,“于”字后面跟动名。

比较用法也常见,“于”前形容词来定。

“至于”引到另一层,转折连词要分清。

此字用法多变化,勤学多练自然通。

这个口诀也涵盖了“于”字在文言文中的多种用法,包括引进动作行为者、引出时间和地点、被动用法、比较用法等。

与之前的口诀相比,这个口诀更加简洁明了,易于记忆。

同样地,为了更好地掌握“于”字的用法,建议多阅读文言文原著并进行实践练习。

文言文“于”字用法的口诀3:“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向”呈;“和”“与”“同”跟“为”相应,还可以“对于”当;“至于”放在句开头,“于是”“于焉”可译“成”;“于中”“于间”后加“间”,定向翻译要记清。

这个口诀简洁明了地概括了“于”字在文言文中的多种用法,包括表示地点、时间、对象、比较等。

然而,关于这个口诀的出处,由于它可能是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其最初来源。

这类口诀往往是通过口口相传、教学实践等方式在师生间流传开来,以帮助记忆和理解文言文的语法规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归纳
一、于字的基本意义及用法
于(yú)字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字,广泛出现于文言文及现代汉语中。

从字形来看,于字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是“方”字,下面是“於”雷字。

根据《说文解字》,于字最初是描述方向或位置的词,后来演变为介词、动词、副词等多种词类。

以下将对于这些不同的用法进行归纳。

二、于作介词
1. 表示时间:可以表示某个特定时间点,如:“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即唐太宗在贞观年间执政;也可以表示某段时间内,“我留学英国两年有余(超过两年)”。

2. 表示地点:常用于表示某个具体的地点,“我今天要去北京郊区游玩”;
3. 表示目标或范围:表示某种行动或状态所针对的对象,在古代文献中尤为常见:
- 动词+于:如“陷入深思之中”、“已告讫刘桢”的述谓结构;
- 名词+之+间/内/外/处+于:如“居住在花园之间”、“发生在战争期间”等。

三、于作动词
1. 表示关系或从属:“乃欣然以报”,“于悲形于色”,其中“于”表示具有某种状态或情感;
2. 表示完成或达到:“及以齿多落者乃易食困住中”,“曾越可栖也”,其中“于”表示完成一个动作或达成某个状态。

四、于作副词
1. 表示程度:用来修饰形容词、动词、副词等,表示程度的深浅,“筹备至此,无余力矣”;
2. 表示方式或情态:用于句子中,表达做事的方式,“精心筹划,周密如一”。

五、文言文中常见固定搭配
除了以上基本的用法外,于字还常出现在一些固定的搭配中:
1. 有时+于:意思是指某个时间点与其他时间点相比。

“有时不有日月,则不寒
而栗矣。


2. 曰+于:表示说话人所持的观点或主张。

“曰:‘夫天地者,万物所以生也。

’”
3. 在+君命/主人+〇日+起行/抵达/归来/动身:表示行动发生的时间和对象。

“在大河之南十里之内,君命今日起行。


4. 初+于: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的开始时间。

“杜甫时居成都耪人墓舍,以厚志人。


六、现代汉语中对于字的运用
除了文言文中的用法外,现代汉语中,“于”字也有一些特定的运用场景:
1. 表示处所:“赵敬华是中国南京大学国际研究所副教授。


2. 转折连接词:“我本打算去旅行,可是又有其他工作不能推迟。


七、总结
于字在文言文中拥有多种词性,包括介词、动词和副词等,并经常出现在固定
搭配中。

除此之外,该字也可以在现代汉语中灵活运用,表示处所或转折连接。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或写作时,掌握好于字的多重含义和用法对理解和应用古代文献至关重要。

八、延伸阅读
如果你对于更深入地学习古汉语感兴趣,建议多阅读一些相关著作。

《千年中国文化名著导读》、《文化导论》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通过这些书籍的阅读,你可以更好地理解于字在古代文献中的运用,并借鉴其中的表达方式,提高自己对于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