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与政治发展
近现代我国历史走向及发展趋势研究
255理论前沿与综合论坛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百年近现代历史让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浴火重生,火与血的洗礼,让我国社会发生了跨时代的变化。
这场伟大革命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整个民族实现了现代化,走向民族复兴。
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实现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1]。
一、我国近现代历史走向我国的近现代史指的是1840年至今的历史,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位近代史,新中国成立之后至今为现代史。
针对这百年的历史,能够按照社会发展的走向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革命时期,1911年至1949年,通过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第二部分为探索时期,1949年至1978年,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主题进行探索。
第三部分是发展时期,自1978年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未停下脚步。
(一)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是我国近现代史发生的一场中药革命,也是我国第一次实现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打破了封建王朝的通知,让中国迎来了近代文明,让民主与共和传播到了中国的每一处角落。
但是辛亥革命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这场革命并没有完全改变我国的性质,没有让军阀纷争的局面稳定,国家主权也没能实现统一,尽管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一场伟大的革命,但是同样也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缺陷,其本质就是无法脱离封建帝制和帝国主义,民族资产阶级无法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最终胜利,资本主义无法拯救中国。
到了五四运动,大批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献身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主权的破坏,反对政府卖国求荣的行为。
当工人阶级加入之后,这场革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就此展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重要时期,中国无产阶级政党正式加入近现代历史[2]。
之后的北伐战争是惨痛的,国民党的背叛导致了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被屠杀、迫害,国民党也能没能让军阀混战彻底消失。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专题
❖ 现代史:主线
❖ 中共领导的探索社会主义建立和建设历程
政治史
❖ (一)列强侵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五次侵华战争:(重点-两次中日战争)掌握要点:战争爆发的原因; 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危害;影响及中国在外来侵略下的变化(社会形态,革 命任务,经济结构,思想,对外态度,社会生活。)
❖ 经济上:资本主义19世纪末初步发展,20C初,继续发展, 一战期间短暂春天。
❖ 思想文化上: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运动迅速发展,西学东 渐内容从自然科学深入到资产阶级政治学说。A三次思想解 放潮流:维新思想传播,革命思想传播,新文化运动民主科 学思想传播-思想近代化开端。B新的思想理论形成 :三民 主义
政治史
❖ 3、思想近代化:理性化、科学化
❖ 新文化运动(开端):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思想,根除封建制 度的思想根源。(前期传播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思想,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 4、军事近代化:A、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积极仿制西方
战舰,提出建立新式海军主张 B、洋务运动期间,筹
划海防,建立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
政治史
❖ (二)各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 1、地主阶级:(1)抵抗派: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活动:仿制战舰,筹建海防,编译《四洲志》,《海国图志》介绍西方
❖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活动:洋务运动举办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筹划海防、新式学校(三个近代化第一步)
❖ 1937-1945联合国民党,实行全民族抗战,成为中流砥柱。(三阶段) ❖ 1945-1949争取和平民主,建立联合政府努力。-解放战争,推翻国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和发展道路
战争赔款: 《南京条约》对英国赔款2100万元 《北京条约》对英、法赔款各800万两白银 《台事专条》对日本赔款50万两白银 《马关条约》及赎辽费对日本赔款23000万 两白银 《辛丑条约》对英、法、德11国赔款 45000万两白银(年息4厘,分39年还清, 本息合计98200万两)
甲午战争之前,“见 有讲求西学者,则斥之曰 名教罪人、士林败类。” 甲午战争之后,开始“唤 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 意识到“大厦之将倾”, 民族危机感从此蔓延。
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资产阶级没有把本阶级 的力量全部动员起来 • 资产阶级也没有把所有 的革命力量联合起来 • 资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 敌人缺乏本质的认识
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为旧民主 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 了阶级基础
中国早期产业工人的发展图
200
195万人
150 120万人 100 50 10万人 0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最主要的矛盾
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最主要的矛盾
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1937年12月,日本东 日军把被捕的 京《日日新闻》报道了日 日军残杀中国 中国青年作为新兵 军“片桐部队”的两名军 老百姓图为人头落 训练刺杀的活靶子 官在南京紫金山一带进行 地的一瞬间 杀人比赛的消息。
《马关条约》签订,张 謇深受刺激,以为“割地驻 兵,……如猛虎在门,动思 吞噬;赔款之害,如人受重 伤,气血大损;通商之害, 如鸩酒止渴,毒在肺腑。”
(《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第53页)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现在
的中国政治制度变迁和政治发展的历史过程。
这段时间内,中国政权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和事件,包括清朝的衰落和终结,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共党的崛起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等。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开始走向衰落,内外交困。
在这个
时期,一系列的变革思潮涌现,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
然而,这些变革努力并未取得成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成为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然而,中华民国面临着民族分裂、军阀混战等问题,政权并不稳定。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了革命的斗争。
1949年,中共党获得全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成为首任主席。
建国后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改革。
1950年代实
施的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直
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改革,都对中
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的重要特点是政权更迭频繁,社会转型剧烈,国家建设与政治改革的相互影响。
近年来,中国的政治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挑战,如政治体制改革、权力运行机制的完善、社会治理等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方面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方面
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时期和事件:
1.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
大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这次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政治面貌,开启了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新篇章。
2. 北洋政府和军阀混战时期(1912-1928年):辛亥革命后,
中国政局不稳定,各地军阀割据,政府无力掌控全国。
北洋政府成立后,失败于镇压各地军阀,中国陷入混乱。
3. 国共合作与平日政府时期(1928-1949年):中国共产党与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进行了一段合作,两党联合推翻了日本侵略者。
但是随后国共双方在国内权力分配上产生了矛盾,最终爆发了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建立。
4.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
上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
由毛泽东发起,旨在清除资本主义思想和传统文化,重塑革命意识形态。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遭受巨大破坏,大量知识分子被迫害,国家陷入混乱和动荡。
5. 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
重要政治事件。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改革措施,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并成为全球第
二大经济体。
这些政治事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和国家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且不用太多宏大的叙述: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是中国国家构建、发展和完善其立宪政体的历史过程,始于中国近代的起义活动及随之而来的民族独立与解放斗争,结束于共产党在1949年建立新中国。
近代政治发展史也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1840年~1912年,此时中国社会面临着从封绅制度向君主立宪制度改革的挑战。
1840年,外族侵略国家,中国社会深受打击,同时南北分裂、内部动乱日益加剧,人民苦不堪言。
1861年,洪秀全率领军民起义,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维新运动。
1894年,陈独秀等头领组织的辛亥革命引起了广泛的民众示威抗议,结束了清朝的统治。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获得了胜利,满清统治结束,中华民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的立宪制度改革进程。
第二阶段是1912年~1937年,也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的一个特殊时期。
而在乱象中,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英雄孙中山,首先通过发表《声明》表明:中国不甘拜倒在外族征服之下,必须重振民本国治原则,以实现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
1919年,孙中山先生发表的《中国常规政府纲领》构成了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础。
同时,孙中山发起的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土壤种下了反抗帝国主义殖民地和统治集团的种子)以及“三民主义”等思想活动,加强了国家力量,把中国文化熠熠生辉,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最后一阶段是1937年~1949年,这段时期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上最具历史特色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重要阶段。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自南京大屠杀起,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展开了全面的战争。
1937年~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抗日全民解放军特殊部队荣誉勇敢抗击,在不可避免的牺牲中展示出面对强大侵略者的卓越勇气。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社会及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了改革的重要作用。
最终,在中国人民的坚定斗争下,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正式建立了新中国,把中国从一个受殖民者的命运中解放出来。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书报告(一)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书报告(一)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书报告一、书籍简介《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是一本深入探讨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涵盖了中国政治变革的各个阶段,从清朝末期的兴起到20世纪末期的发展,详尽地梳理了各个时期的政治事件、社会背景和领导人物。
二、内容评价1. 史实梳理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对历史事件进行详尽的梳理,逐个呈现出各个时期的政治背景和事件发展过程。
作者不仅介绍了每个事件的基本情况,还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各个事件所带来的影响。
2. 分析深入作者的分析深入、独到,不局限于表面现象。
通过深入剖析历史背景、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全面而深刻地阐释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演变过程。
不仅如此,作者还结合细节和事件,引发出对于历史问题的深度思考。
3. 观点中肯书中对当时的历史和政治人物进行了本色描绘,用较为平衡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不带有过多的主观色彩。
在阐述具体事件的过程中,作者始终保持中肯的态度,不对个人、派别进行过分赞扬或者批判。
三、结语综上所述,本书展现了中国近百年政治发展的丰富内涵和变化规律,不仅丰富了读者对于近现代中国的认知,同时凸显了政治史的研究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并不仅仅是一本政治史专业书籍,非专业读者也能够有所收获。
因此,值得推荐给对于中国近代史和政治有兴趣的读者深入阅读。
四、行文风格本书的行文风格以平实、严谨为主,注重史实和思考,符合学术著作的要求。
同时,作者通过清晰的逻辑和简洁的语言,使得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并且,本书对于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让读者对于中国历史的认知更加全面丰富。
五、不足之处本书虽然语言平实,但故事性稍弱,对于有些读者而言可能会感到略显枯燥。
在分析事件时,作者对于一些细节和背景没有进行详细的梳理和描写,给部分读者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六、总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是一本深入阐述中国现代历史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潮的重要著作,能够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和政治思考。
打印: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2001名词解释7清末新政简答3简述北洋时期责任内阁制的特点4简述当代中国的选取制度的选择论述题2、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002名词解释5军机处6公车上书7国民参政会8双十协定二简答3简述苏维埃政权的组织形式4简述孙中山的全能分离思想三.论述题1.第一次国共合作对民国时期政治发展的影响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2003一名词解释5总理衙门6武汉国民政府7五院制二、简答2、苏维埃政权的性质3、清末新政的意义2004名词解释6南北洋通商大臣7三三制论述题2、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律体系及其主要内容2005一、名词解释3、五院制4制宪国大5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二、简答2、简述南京临时政府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2006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计60分)1、督抚制2、总理衙门3、资政院4、东南互保5、军阀政治6、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7、法西斯主义8、国民参政会9、国家社会党10、民主联合政府论述题(每题30,合计90分)1、试论西方社会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影响2、论述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影响3、试论民初政党政治的展开及失败的原因。
2007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合计50分)1.军机处2.京师同文馆3.《时务报》4.护法运动5.中国民权保障同盟6.《新月》月刊7.“制宪国大”与“行宪国大”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9.“三三制”10.“双十协定”二、简答题(每题15分,合计60分)1,早期启蒙思想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探求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3,袁世凯时期军阀政治的特点4,新政协与“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三、论述题(40分)简述并比较清末预备立宪运动与抗战时期的宪政运动2008名词解释(每题5分,合计50分)1.《循环日报》2.《校邠庐抗议》3.《清议报》4.胡适等人的“好政府主义”5.《孙文越飞宣言》6.《训政约法》7.法西斯主义8.罗隆基9.《五权宪法》10.储安平二、简答题(每题15分,合计75分)1.简述鸦片战争后官绅对传统政治文化及文化的认同危机2.简述清末革命党人与立宪派的矛盾与同一性3.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分析3.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的原因4.简述《大公报》的办报理念及历史地位三、论述题(25分)试论西方社会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影响2009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合计25分)1.督抚制度2.夷夏观念3.《盛世危言》4.邹容5.“训政”二、简答题(每题10分,合计50分)1.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特点2.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历史地位3.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影响4.清末革命党与立宪派的同一性5.“三三制”及政治影响三、论述题(每题25分,合计75分)1.变法维新运动是怎样兴起的?2.民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走势?3.国民参政会与抗战时期的宪政运动。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发展《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发展》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现代政治制度的跨越。
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是主导的政治制度,统治者通过封建礼仪和儒家思想来维护自身的权力统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政治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在19世纪,中国开始面临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力,这导致中国政治制度的剧烈变动。
清朝政府在这一时期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试图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然而,这些改革往往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因为清朝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外部的压力成为了改革的巨大障碍。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的民主革命。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国的转变,这是中国政治制度演进和发展的重要节点。
然而,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进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度陷入混乱和动荡。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中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治制度开始朝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方向发展,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制度建设,中国政治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再次发生了转变。
中国政府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向市场经济制度转变。
在这一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政治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中国政府在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封建王朝到民主共和国,再到社会主义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中国的社会和经济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历程如下:
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发展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再到民族民主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反抗和斗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这些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完善。
3. 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政治的发展。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治体系不断完善,法治建设也得到了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 论文关键字:问题思想史近代政治研究思想社会思潮思想家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状况与未来(1200600514 曾燕2006级政治学理论专业) 摘要: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门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五四”以后随着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
本文是一篇探讨思想史研究问题的理论,全文主要从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特点、状况展开论述,兼论目前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亟待实现的突破及对未来发展的趋势的展望。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史近现代发展历史的发展为近代中国铸造了一个奇特的模式:动荡多变,悲壮激烈。
既有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衰落悲哀;也有从金田起义到武昌起义的英勇壮烈。
种种人物,纷纷登台;各种事件,此起彼伏。
屈辱与拼博,进步与倒退,革命与反动……似滔滔巨浪,尉成大观。
黑格尔曾认为哲学作为绝对精神的历史,应该表现出时代的逻辑,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形态之一的政治思想,则更是政治和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因此,在中国近代激烈动荡的舞台上,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也相应地进行了独特的表演。
“五四”之前的思想史主要包涵在经学史、学案史或学术史之中。
比如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于近代思想史多有论述,但不以“思想史”命名。
比较早以“思想史”命名的思想史著作是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1923年),而比较早以“思想史”命名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则是郭湛波的《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大北书局1935年)。
检视“五四”到1949年间的近代思想史研究,主要是围绕若干重要思想家,如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等进行的,尤其是孙中的思想颇为当时学者所关注。
⑴但总的来看这一时期近代思想史研究还比较分散,研究范围也较为狭窄,缺乏系统性。
一、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特点:1. 思潮纷繁,反复多变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短短几十年,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思潮应运而生,崭露头角,各显峥嵘。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一、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政治: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3、思想: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4、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二、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
2、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走出近代化(经济工业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开始传入;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思想(特别是政治上要求君主立宪制)逐步成为历史潮流(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三、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统治1、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高涨和失败;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失败;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短暂的春天)。
3、思想: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
西方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4、外交: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四、1915年~1927年: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功1、政治: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诞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民革命;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2、思想: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通史资料3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通史资料三:中国近现代史
阶段划分的依据:
本专题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工业社会。
三、思想史(必修三)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历程:①学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②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革命派(民主共和制))③学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作用:维新变法冲击了封建传统权威,传播了西学,西方的民主思想首次在中华大地上传播,为辛亥革命的进行创造了一定的民主基础!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多种势力阻挠,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艰难曲折。②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过程,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③中国近代化区域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行业集中在工业领域,农村地区和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④中国近代化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属于“欧风美雨”的产物。
思想上:“_______________”的洋务思潮指导了洋务运动的进行;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_____________潮流。
军事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_____过渡,列强侵华加剧:边疆危机、___________战争、帝国主义_______狂潮,___________侵华战争。
中国现代化进程(经济、政治和思想解放)
中国现代化进程(经济、政治和思想解放)现代化也叫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现代化的内容包括:经济方面的市场化、工业化(现代化核心)、信息化;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观念的理性化、多元化;社会城市化等。
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同时,现代化的过程是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的演进。
现代化发端于西欧,后影响至美洲、亚洲等地区。
现代化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原生型或内源型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hin),其特点是自发、自上而下、渐进持续的变革过程。
如近代以来的欧美国家;传导型或外源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ithout),它是在自身内部因素较弱或不足的条件下,外来因素的冲击和压力形成重要的推动力。
国家内部各种矛盾和动荡集中、急速、大幅发生,且暴力斗争频繁,其现代化的进程曲折、反复,不容易保持连续性,有时出现“断裂”。
如亚、非、拉国家,尤其是中国。
说明:1、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当今更应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2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完全复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路径,更不能引进发达国家弊端;3、现代与传统并非二元对立,而是需要对话。
一、经济现代化——工业化1、起步(1840—1911年)⑴历史背景:①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发动多次侵华战争,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和资本市场、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中国自然经济瓦解,为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客观条件。
③魏源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⑵表现:(1)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2)由于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
⑶特点:①中国经济近代化是在民族危机下的一种反应,不是自愿的;②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③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④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以下是一段关于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脉络的总结: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进入了近代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遭受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国内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中国近代史也见证了许多政治运动和变革,比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这些运动和变革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导致了中国政治的半殖民地化,让中国社会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和压迫。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也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政治力量和社会团体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这个话题,近现代中国国情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近现代中国国情主要包括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这些国情因素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在近代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广大农民深受压迫,因此民主主义成为了当时的主要思潮之一。
这个思潮推动了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发生。
此外,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和发展。
对
于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建议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或咨询专业历史学家。
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现代化进程加速的历史阶段。
这段历史充满了曲折和变革,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
下面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评价。
政治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是曲折而又进步。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中国政治经历了多次变迁,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共内战等。
这些政治变迁虽然有其失败和不足之处,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进步,比如开创了近代宪政制度和民主政治,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是曲折但取得了显著进展。
从鸦片战争到现代化进程,中国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如洋务运动、战争财政、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等。
这些时期都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同的机遇和挑战,从中汲取了经验教训,逐步实现了经济现代化。
社会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是曲折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进步。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剧烈的变化。
其中包括民主、科学、启蒙思想的传入,妇女、劳动者、少数民族的解放,社会结构的变革等等。
虽然这些变革在过程中遭遇了许多阻碍和困难,但它们奠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文化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是曲折但保有传统特色。
从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来看,中国近现代史的文化发展充满了曲折和变革。
虽然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中国文化也保留了许多传统特色,如孔子思想、儒家文化、道家思想等,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充满曲折和变革的历史阶段,其中既有失败和不足,也有进步和成功。
这段历史的评价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地认识、理解和把握其特征和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
01
在现代社会中,民主法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民
主法治建设,才能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02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只有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必须加强文化建设
03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只有加强文化建设,
才能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经济活力。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经过多年的改革,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作用日益凸显。
社会结构的变化
城乡结构的变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 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02
政治变革
政治体制的演变
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
新中国的政治体制
从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向近代政治体 制的转变,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和清末新政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社 会主义政治体制,包括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等。
中华民国的建立与演变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 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随 后经历了北洋军阀统治和南京国民政 府时期。
政治人物介绍
孙中山
中华民国的创立者,提出 了三民主义,领导了辛亥 革命。
毛泽东
新中国的主要领导人,提 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思想,领导了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
周恩来
新中国成立后的总理,主 持了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外 交工作。
03
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体制的变革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1、19世纪后半期:①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形成。
②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③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意识不断增强。
④文化:新式学校逐步建立,民主科学不断得到弘扬。
⑤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⑥军事:火枪利炮逐步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清王朝不断衰落,并走向覆亡。
③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④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
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⑤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⑥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掀起了两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政治上,军阀政府专制独裁;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②经济上,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官僚资本主义产生。
③军事上,前期革命党人领导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国共合作期间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东征和北伐。
④思想上,一方面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运动,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兴起大力弘扬民主科学。
⑤外交上,袁世凯等对外卖国;国共合作期间国民政府坚决反帝。
4、十年对峙时期①政治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反共反人民;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反蒋,另一方面抗日。
②军事上,国民党对中共红军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并迫使红军长征;日本以九一八为开端,逐步侵略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
③思想上,一二九运动促进了民族的新觉醒,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与政治发展
一、中国近现代史概述
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现代的一
段历史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
这个时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开始。
接下来
的几十年里,中国先后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
变法等事件。
其中,鸦片战争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尤为重要
的一环,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得不向西方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并缔结不平
等条约。
随着这些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国家。
这样的情况在19世纪后半期进一步加重,中国民族面临前
所未有的危机。
二、政治发展
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呈现出从封建时代向现代转型的特点。
在
这个过程中,中国历经了很多重要的事件和运动。
1.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
发生在1900年的戊戌年,它是继洋务运动之后,清政府又一次试图自力更生的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的目标是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现代化。
变法措施包括取消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建设工业、改革税制等方面。
但是,戊戌变法并没有得到成功,因为它遇到了清政府和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及西方列强的干涉。
2.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1911年爆发的一场政治革命。
革命的结果是清朝满清政权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这个事件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走向了现代化的道路。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
但是,在中华民国的初期,政局仍然不稳定,经济发展也十分缓慢。
同时,中国在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压迫下,面临很大的外部压力。
3.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20世纪初一场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呼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革,倡导学术自由、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
它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打下了基础。
三、经济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仍处于农业社会阶段。
随着西
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中国经济一度出现严重危机。
但是,近代
中国也曾经历了一些有意义的经济改革和发展。
1. 我国自主工业化的兴起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变革的深入,自主工业
化的兴起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一项重要特征。
新政府积极鼓励工
业发展,大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兴起和自主化,逐渐实现从资本外
流到资本内流的革命转型。
2. 农民至上的农村变革
近代中国农村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
改革开始展开,其中包括实行家庭承包制度、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推进土地流转等。
这些措施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
明显的改善。
三、文化和教育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也从文化和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
创新。
1. 教育改革
近现代中国教育改革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
清朝时时期,洋务运动启动了现代教育体系的进程。
20世纪初,新政府开始推动全国教育体系的改革。
学校的学科
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 文化运动
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和艺术方面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自由、民主和科学,呼吁解放思想,倡导科学、民主和人文主义的思想。
四、总结
总体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
中国在这个时期面临着外部压迫和内部动荡,经历了
很多重要事件和运动。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逐渐走
上了通向现代化的道路。